主旨意蕴标题类题
思想情感不好懂,人性社会来支撑
小说阅读探究
标题意蕴
从标题所用表达技巧角度
标题作用
环境角度
从题材内容看
从情节发展看
从文中重要语句看
从标题表层义角度
从标题深层义角度
情节角度
人物角度
主题角度
自身表达特点角度
读者角度
从人物塑造看
从环境暗示看
主旨意蕴探究
主旨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
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一 主旨意蕴类题
(一)、扣教材,找“原点”
《祝福》一文主旨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答案要点
答案启示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致被旧社会吞噬。面对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表现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
祥林嫂的一生就是由文章的故事情节展开的
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文中的“我”以及和“我”一样的启蒙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这一现状感到悲愤憎恶却不知所措
人物形象,包括次要人物形象,也可看出文章的主旨
通过祥林嫂的婆婆、柳妈、鲁镇的所有人对祥林嫂的态度,以及开篇和结尾时对“祝福”环境的描写,深刻有力地反映出当时人们的自私自利以及世态炎凉
当时的社会环境
真题演练,把握技巧
1.(2020·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少 男
刘庆邦
春节刚刚过去,地上还到处能看到破碎的炮屑。人们见面互相说的是“年又跑远了”之类的话,散布的是失落的空气。
河生两只手往两只袄袖筒里互相一插,靠在院墙外的一棵苦楝树下。从远处很难分辨出他的实际年龄,只有走近了才会看清,他不过是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子。他鼻子饱饱的,脸蛋儿鼓鼓的,一切还没真正长开。只是他的眼神有些忧郁。
他刚刚听说了姐姐订亲的事。姐姐订亲,就意味着姐姐将变成别人家的人,这是河生不大容易接受的。河生是家里的长子,父亲去世后,在母亲的郑重提议下,户主换上了他的名字,从此他开始长心了,有事无事蹙着眉头。在弟弟妹妹眼中,他俨然一副小父亲的样子。
河生从刚会走路时,就由姐姐领着他玩。姐姐教他上树摘果,下河摸鱼。若是谁敢欺负他,姐姐跃起来就跟人家厮打。他到了上学年龄,母亲就不许姐姐再上学,姐姐很快就理解了。姐姐退学后,天天到地里薅草,并用卖干草的钱补贴家用,或留着给河生交学费。姐姐订亲的事让他情绪低落,沉闷,还有一些伤感。姐姐不订亲就不行吗?干吗非要订亲呢?
后来,河生偶尔听人说姐姐对象是河对岸那个村的,他还记住了他的名字。河生觉得那个人的名字生硬蹩脚得很,他在心里发誓,只承认姐姐,绝不承认姐夫。
夏天的一个午后,河生跟同村的一帮人去河里摸鱼。到了河边,河生犹犹豫豫,没有下水。不知为什么,他总是有些担心,担心那个人会突然从逮鱼的队伍里冒出来。真是怕鬼有鬼,他听到了有人喊那个人的名字。那个人果然出现了!不仅出现了,还捕到了一条很大的黑鱼。河生赶紧躲到一丛蓖麻下面的阴影里去了,他害怕有人看到他,对他说:“河生,你看,那个捉到黑鱼的人就是你姐夫。”那样他会无地自容的。嘈杂的人群渐渐远去,河生还呆呆地站在蓖麻下不动。他热得满脸通红,胸口出了不少汗。说实在话,那个人个头不低,身体结实,可是他就是接受不了。他没想过姐姐应该和什么样的人订亲,也许配得上姐姐的人还不存在,反正不是像捉黑鱼的人这样的。
回到家,姐姐问了一句:逮鱼的有没有外村的人。河生一下子就把姐姐的心思猜到了,他装作没有听见姐姐的话,装作被太阳晒得有些头蒙,躺在床上闭着眼,连嗯一声也没嗯。过了一会,河生悄悄起来,从窗户里侧往外一看,姐姐正独自坐在树荫下面的小凳子上出神,姐姐摘下一片石榴叶,手捏着含在嘴边,一副不辨榴叶是何叶的样子。河生想,他对姐姐做得是不是过分。他有些后悔,有心跟姐姐说一句话,又想不起说什么好,只好蔫蔫地回到床上,真的睡去了。
姐姐向母亲建议,给河生做一条洋布裤子。河生说不要,连姐姐还没舍得做一条洋布裤子,他怎么好意思花家里的钱呢?姐姐又说,学校里那么多女同学,别人家笑话呢。布买回来,姐姐比着河生的身体裁好,一针一线地缝制。河生看见姐姐缝裤子,想起姐姐说的关于女同学的话,心里悄悄泛起一种从未有过的东西,有些柔软,有些滋润,还有漫无边际的忧愁……
到了秋后,原来跟姐姐订亲的那个小伙子,到外地参加工作了一段时间后,让家里人替他退亲。起初,河生并不知道退亲的事,只是发现姐姐做好了饭,却不吃,在母亲的再三劝说下,才端起饭碗,却在刚端起碗的时候,眼泪就涌出来。
在听准了退亲的事之后,他就像被当头砸了一砖头,头发空,腿发软,小脸顿时变得苍白。河生觉得,这件事不仅对姐姐是一个侮辱,对母亲、对他、对他们全家都是一个严重的耍弄和侮辱。姐姐是天下最好的姐姐,他不明白竟有人这样无理地对待姐姐,实在让人愤恨。河生真想为姐姐出这口气,出气找不到对象,他就转向了委屈。他无端地想,父亲去世后,一切责任都是他这个长子担着,他这个长子当的是什么!
这回轮到河生不吃饭了。母亲问他心里到底有什么事,他只说不饿,不想吃。母亲气得要打他,没打成,自己先哭了。母亲哭的时候提到了父亲,对父亲有所埋怨,说他们父亲要是还活着她哪至于遭这么大的罪。
河生的委屈是一个大包,母亲的话把他的委屈捅破了,他虽然咬着牙对自己说,我是长子,我不哭,我不哭,可他到底没能咬住,嗷的一声就哭倒在地。
他哭了一会就不哭了,他心里突然升起一个庄严的念头:从今以后,我要好好读书……
(选自《山花》1997年第1期,有删改)
请探究小说结尾画线句中作者的情感态度。
审题判断
“原点”借鉴
文中寻找
姐姐被人退亲,河生真想为姐姐出这口气,出气找不到对象,他就转向了委屈,所以“哭”,“哭了一会就不哭了”说明其心理发生了变化,这里透露出作者对他的同情
题干要求有“探究”“作者的情感态度”,可见本题属于“主旨意蕴理解”题中的“情感意蕴理解”题
对《祝福》的主旨意蕴的分析
“庄严”是“河生”不哭的原因,表明河生决定担负起照顾家庭的责任,这透露出作者对他的赞许
“我要好好读书”,是河生的希望,也是作者对自己塑造的人物的期许,透露出作者对自己塑造人物的期许,透露出作者对河生希望通过读书改变命运这一价值观的认同
试写答案:
[参考答案]:
①对河生遭受挫折又无能为力的同情;
②对河生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的赞许;
③对河生希望通过读书改变命运这一价值观的认同。
审读题干 明确思维
“五从”思维把握主旨
1.从题材内容看主旨
①抓标题。有的小说的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象征义或双关义,隐含着小说的主旨。
②抓主要事件。小说叙述的主要事件把人物、环境、作者的看法等都包括其中,把握故事的主要事件,也就确定了小说的主旨方向。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题干示例
(2020·江苏卷)请探究小说结尾画线句中作者的情感态度。
(2019·江苏卷)小说刻画了两个人物,作者以“表妹”为题,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明辨题型
(1)题干中有“主旨”“意图”“道理”等字样(2)题干有“探讨”“探析”“谈谈你的看法”等暗示
“五从”思维把握主旨
2.从人物塑造看主旨
①寻找小说中主要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要素。这些要素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主要人物的性格走向和人物所处的社会生活的本质相关联。
②寻找作者对人物的介绍、评价或小说中人物对事件的评价。作者对人物的介绍、评价很明显地带有作者主观情感的倾向性,蕴含着作品主旨的重要信息;小说中人物对事件的评价也蕴含了主旨信息。
③辨析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如何,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人物,这都和表现主旨有关联。
“五从”思维把握主旨
3.从情节发展看主旨
①梳理情节过程。小说的主旨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旨,必须厘清作品的线索和情节。
②询问情节设置的原因。小说的魅力在于小说的结构选择,而小说的情节设置往往也体现着主旨表现的需要,解答时可以多问一个“为什么”,即“为什么要设计这一情节”。
③品味细节。小说的细节是构成社会环境和人物性格的基本因素,细节描写服从艺术形象的塑造和作品主旨思想的表达,从而具体生动地反映事物的特征。因此,从细节切入可以感知作品的主旨。
“五从”思维把握主旨
4.从环境看对主旨的暗示
①分析环境的特点。小说中的环境为小说中的人物提供了活动的背景,怎样的环境形成怎样的性格,怎样的性格决定人物怎样的命运,而小说人物的命运蕴含作品的主旨。分析环境的特点可以窥见人物的性格,进而揭示主旨。
②抓背景介绍。小说中故事的发生离不开它的社会土壤,把故事放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去理解,才能准确把握作品的主旨。抓背景时,要关注小注或文章后的写作时间。同时,还要尽可能地抓住文中表明历史、文化背景和习俗的文字。
“五从”思维把握主旨
5.从文中重要语句挖掘主旨
小说主旨虽然不能像散文那样靠议论、抒情句直接表现出来,但借助文中重要语句还是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来的。如一些感情强烈的句子、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子等。
规范答案:
概括主旨:通过……,赞扬(贬斥)……精神(陋习)。
评价主旨:本文的主旨是……,理由是……
探究主旨:总→分,即先总说作品中流露出的主旨,然后分点分析。
二、标题类题——标题意蕴理解
(一)、紧扣教材,举一反三
怎样理解《祝福》标题的表层意蕴和深层意蕴?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答案要点
答案启示
(1) “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的一种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这体现了小说以事件命名的特点
从标题的表层意思理解
(2)用“祝福”做标题,就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鲜明地摆在读者面前,形成强烈对比,在表达主题方面就增强了祥林嫂命运的悲剧性
从祝福与主旨的关系角度来理解其深层意蕴
审读题干 明确思维
解答标题意蕴理解题的“三步骤”
第一步:点出标题所用的表达技巧,比如:双关、比喻、反讽(反语)、反问、引用等
第二步:分析标题的表层义,即把标题在文中所表示的最浅层的意思分析出来
第三步:挖掘标题的深层义,深层义的挖掘要联系小说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方面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题干示例
(2016·全国卷Ⅰ)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明辨题型
题干中一般有“题目”“标题”等字样,再有“含义”“寓意”等字样,就是标题意蕴理解类题目
二、标题类题——标题作用探究
(一)、紧扣教材,举一反三
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答案要点
答案启示
(1)交代祥林嫂的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背景”“气氛”是从题目与环境方面思考的
(2)小说起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密切相关,即以此为题推动情节发展
从题目与情节方面思考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3)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是在祝福的欢乐气氛中展开的,用祝福的热闹繁忙反衬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从题目与人物命运方面思考
(4)首尾呼应,同时鲜明的对照增强了作品的悲剧色彩,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从题目与主旨角度思考
根据要求 学习技巧
标题作用探究题的“六个思考角度”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思考角度
具体阐述
环境角度
交代时间、地点等,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情节角度
①设置悬念;②贯串始终,是使文章结构严谨的线索;③推动(暗示)情节发展;④衔接照应
人物角度
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
主题角度
寄托情感、突出(揭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自身表达特点的角度
运用双关、比喻、象征等手法
读者角度
给读者带来思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随堂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最后一枚银币(陈 炜)
哈吉特离家时,爷爷把家产都给了他,总共十五枚银币。他们卖了草房,邻居付了这些钱。邻居同意爷爷可以住到过世,如果哈吉特还要返乡,付还原价就能收回房子。邻居的宽厚让人感动,但哈吉特知道自己再也不会回到那个穷乡僻壤,他一定会在外面混出个样子,再把爷爷接到身边。
两年后,在西罗王国都城游荡的哈吉特遇到了老家的邻居。他惊悉,一个月前爷爷咽下最后一口气,死前只想见上孙子一面。
哈吉特哭了很久。他深深后悔没能跟爷爷告别。现在,一事无成的他连唯一的亲人也没有了。除了蔽体的破衣裳,属于他的只有一枚银币——爷爷给他的十五枚银币中的最后一枚。到都城近两年,哈吉特做过肉铺的伙计、贵族家的下等佣人、旅店的侍应生、讼棍的跑腿,这些在他看来不算体面的活计,也从来没长久过。他常常流落街头,把那些珍贵的银币换成食物维持生命。这一次,他已经五天没有活儿干,上次打零工挣的几个铜币早已用完。
随堂训练
月光洒满小巷。这样的秋夜让哈吉特感到寒冷,空空的胃一抽一抽地疼。如果不把最后这枚银币换成食物,他就会饿坏,甚至饿死。他知道食杂店很快就会关门,但他攥着银币死死不松手,他不能失去最后这一件和爷爷有关的东西。
守夜人慵懒的脚步渐渐远去,夜已经深了。胃好像融化了一小块,让哈吉特感到既空虚又充盈。他把银币小心地放到紧贴胸口的衣袋,裹紧破旧的外衣躺倒。再过些天,等到初冬,他得换个地方栖身,否则会冻死。不过,能不能挨到初冬还很难说。
哈吉特闭上眼。往常的夜里,他都能梦到爷爷。“爷爷已经去世了,他还会出现在我梦中吗?”这样担心着,哈吉特渐渐合上眼。
哈吉特是被冻醒的。拂去几片吹到脸上的落叶,他明白,寒流要来了。这是一件很让人忧心的事,但他还是开心地笑了,因为刚才在梦中,他又见到了爷爷。爷爷头发稀疏,牙齿稀落,笑嘻嘻的皱巴脸和以往一模一样。他的担心消失了。
实在太冷,哈吉特再也睡不着了。蜷着身子到天亮,他走出巷子,朝埃尔顿花园走去。花园中间有座荒废的小屋可以避风挡雨,但因为附近是贵族的豪宅区,天暖时不准无家可归者进园,只有天寒时才默许他们在小屋里栖身避寒。
随堂训练
无人阻拦,哈吉特很快就进了花园中间的小屋。里面有十来个和他一样无家可归的人,大多是老弱病残。他找个角落坐下,打算睡上一觉。肚子里闷闷的,感觉不到饥饿,这是饿过头了。按以前的经验,他知道自己还能再撑上两天。
眯眼好久,哈吉特都没能入睡。左右两个人一直在哼哼,吵得很。他索性睁眼看。左边是个胡子拉碴的汉子,一身体面的衣服肮脏得很,这让他显得奇怪,如果他的衣服不是捡来的,那就不正常了。仔细一瞧右边的人,哈吉特几乎跳起来,要是他还有足够力气的话。这人七十往上,稀疏的白发、消瘦的脸颊、瘪瘪的嘴,尤其那病歪歪的样子,简直就是他爷爷的复刻品。
“爷爷,爷爷!”哈吉特凑到老人面前。他知道这不是他爷爷,但还是脱口而出。
老人的眼睛微微睁了一下,“孩子,你是来接我回家的吗?”
“不不,老人家,我也没有家。”哈吉特有点儿惭愧。
“哦,我认错人了。”老人吃力地说,“我早就没亲人了,在这里等死呢。”
随堂训练
哈吉特说不上什么,默默流泪。这老人眼看不行了,随时可能油尽灯枯。要是老人能有食物进肚……他把最后那枚银币从胸口的兜里掏出来。他觉得,这个老人是上天送到他身边的,让他弥补没有给爷爷送终的遗憾。
衣袖被人一扯,银币险些掉到地上。哈吉特紧紧攥住银币,回头一望,左边的汉子目光灼灼。“把银币给我吧。”汉子说道。
哈吉特没理他。这人不但饿得快死,而且疯了。华服汉子没有放弃,竭力向哈吉特解释,他是首相海德拉斯公爵府上总管的助手,年收入三千银币。因为得罪了总管而被陷害,被剥夺了财产扫地出门,不许他找活儿干,眼看饿死。但他相信,公爵和夫人会弄清真相,把他接回公爵府恢复职位。如果哈吉特给他这枚银币让他撑过这阵子,等到那一天来临,他会在公爵府给哈吉特安排一个收入高且轻松的职位。
哈吉特紧紧攥着银币没有松开。一旁的老人又呻吟起来,极其微弱:“面包,面包……”
随堂训练
许多年过去。哈吉特时常会想起那枚银币。银币最终给了华服汉子。此人马上离开小屋,两天后回来兑现诺言。那时,哈吉特饿得几乎说不出话,而像极了他爷爷的老人早已去世,死前也没有吃上一口面包。哈吉特在公爵府中顺风顺水,后来成了首相之子兰多思子爵的得力助手。
这一切,都得力于那枚银币。
只是,自哈吉特送出那枚银币后,再也没有在梦中见到爷爷。
(选自《小说月刊》2018年第8期)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理解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爷爷将家产变卖来支持哈吉特外出闯荡的行为,既体现了爷爷对哈吉特深深的爱,也体现了他的目光长远。
B.“这样的秋夜让哈吉特感到寒冷”的原因,一是气温低,二是哈吉特十分饥饿,三是当前处境让他感到凄凉。
C.小说对华服汉子登场时的形象描写,如“一身体面的衣服肮脏得很”,暗示了他与其他无家可归的人的不同。
D.哈吉特最后将那枚银币给了华服汉子,并因此使自己的命运得到巨大改变,表现了他在关键时刻的智慧选择。
解析:选D。本题考查理解小说思想内容的能力。“表现了他在关键时刻的智慧选择”错,从小说主旨来看,他的这个选择给自己留下的是遗憾。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按照时间顺序,以“哈吉特离家时”“两年后”“许多年过去”等节点,讲述了主人公的一段人生经历。
B.“胃好像融化了一小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哈吉特的饥饿感,体现了他处境的凄凉。
C.“哈吉特紧紧攥着银币没有松开”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哈吉特内心的挣扎与矛盾,为下文故事的结局做了铺垫。
D.小说结尾写哈吉特“再也没有在梦中见到爷爷”,与前文哈吉特时常梦到爷爷相照应,点明了小说的主旨。
解析:选B。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胃好像融化了一小块”使用的是夸张的修辞手法。
3.请简要分析哈吉特的形象特点。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哈吉特的形象特点,就要从文中找到有关他的言行的内容,从这些描写中概括出其形象特点。如从“哈吉特知道自己再也不会回到那个穷乡僻壤,他一定会在外面混出个样子”可以看出他有志向,有上进心;从“哈吉特哭了很久。他深深后悔没能跟爷爷告别”“他知道食杂店很快就会关门……有关的东西”等可以看出他很孝顺;从“要是老人能有食物进肚……他把最后那枚银币从胸口的兜里掏出来”可以看出他富有同情心。
答案:①有志向,有上进心。哈吉特立志要在外面有所成就。②孝顺。哈吉特想要给爷爷更好的生活,为爷爷的去世而哭泣,宁愿饿肚子也不愿失去最后一件与爷爷有关的东西。③有同情心。哈吉特曾打算用自己不舍得花掉的银币给一位快要饿死的老人买食物。
4.小说以“最后一枚银币”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标题的作用的能力。分析小说标题的作用,一般要从小说的情节设置、人物形象、主题表达以及读者的阅读体验等角度来考虑。就这篇小说而言,标题“最后一枚银币”设置了悬念,为什么是最后一枚银币?最后如何处置这枚银币?标题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从小说内容上看,小说主要围绕最后一枚银币展开,银币是哈吉特与爷爷之间感情的载体,是改变哈吉特命运的关键之物。从小说主题来看,作者借哈吉特对最后一枚银币的处置,探讨了有关物质与精神的人生抉择的问题。
答案: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点明小说的主要内容。小说主要围绕哈吉特最后的救命稻草——爷爷留下的最后一枚银币展开。③揭示小说的主题。最后的这枚银币既象征着物质与财富,同时也是亲情的载体,小说借最后一枚银币探讨了人生抉择的问题。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