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黄岛区第四初级中学七年级上册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
课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主备人
授课时间
月
日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共2课时,本节为第1课时
序号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内容的写法;理清文章的结构。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情趣。
学法指导
诵读法、研讨法
补充栏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回忆童年趣事,是温馨而甜蜜的,就洋溢着浓浓的诗意和情趣,今天我们学习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介绍鲁迅,教师补充。
2.听课文朗诵录音。学习字词,扫清文字障碍。(用屏幕投影)(1)
给加点字注音。(2)
按拼音填空。(3)
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3.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明确:“从……到……”的格式,表明文章主要是以空间的变换为顺序来记叙的,包括两部分内容。
三、研读赏析:
1.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白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两部分应如何划分。
2.请同学给第一部分加一个小标题?(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答案不求一致。)
①《我的乐园--百草园》;②《童年的乐园》;③《童年趣事》;④《绿色童年》
3.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研读“百草园”部分。
(1)请同学找出百草园部分的中心句。
明确: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2)为什么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到底有什么乐趣?
教师明确:(1)美丽的景致可以欣赏、美味的食物可以品尝、有趣的动物可以玩耍。(2)神秘有趣的故事可以听。(3)有趣的捕鸟活动可以做。
(3)作者写了百草园中的多少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什么?作者在写这些景物、动物、植物的时候,用了哪些词语把它们写得更加生动、美好呢?作者为什么把这些景物写得那么具体、生动、真切?
讨论并归纳:写了十四种动植物。
讨论并归纳:1.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板书)。鲁迅先生就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把它们描写出来,表现儿童生活的情趣,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4)提问:作者怎样描写出百草园的可爱?
讨论并归纳:多角度写景,色形声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先用两句“不必说……”写百草园整体,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这是一种顺序。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这又是一种顺序。整体是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写到植物,这又是一种顺序。这几种顺序配合起来,使写景不仅有序,而且活泼多姿。
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板书)。作者曾对百草园的景物进行过细致地观察,并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还在描写之中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儿童乐园的热爱之情。因而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
(5)本段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描写百草园的事物?表现出了事物的什么持点?
讨论并归纳:这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让学生轻声齐读第2段,加深体会,加强记忆。
4.阅读分析课文过渡段:
①学生齐读过渡段。②
“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讨论并归纳: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
③
“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运用拟人修辞方法,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
④本段对于全文来说有什么作用?
过渡。
四、随堂检测(正音正字)
1.确凿záo
菜畦qí
攒cuán
油蛉
líng
桑椹shèn
斑蝥máo珊瑚shān
蟋蟀shuài
敛liǎn
脑髓suǐ
陌mò
人迹罕至hǎn竹筛Shāi
秕谷bǐ
系jì
传授shòu
书塾shǔ
宿儒rú蝉蜕tuì
厥士jué
窦dòu
盔甲kuī
人声鼎沸dǐng倜傥tì
tǎng
绣像xiù
拗ǎo
锡箔xī
bó
金叵罗pǒ
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板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百草园多姿多彩、热闹、有趣。
乐园
可以拍雪人、塑雪罗汉、捕鸟。
教学反思
课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主备人
授课时间
月
日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共2课时,本节为第2课时
序号
学习目标
1.研读三味书屋部分的内容。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分析老先生这个人物形象。
2.探究主题。结合文章说出自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说出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3.激发同学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探求、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
学法指导
诵读法、研讨法、合作探究法
补充栏
一、复习导入
1.检查背诵、默写第2段。
2.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本文写景的精彩段落,那么同学们还记得这些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方法吗?
讨论并归纳:(1)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
(2)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齐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
(3)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
(4)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本文采取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用“单是就”突出后者。
3.上节课我们分析了百草园部分,我们了解到作者在百草园的生活是快乐的、有趣的、自由自在的,因此,作者把百草园称之为儿时的乐园,那么作者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是否也像百草园那样有情趣呢?
二、研读赏析
1.请同学快速阅读课文的三味书屋部分,思考对三味书屋的生活选取了几个片断,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明确:(1)我询问“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
(2)学生有机会跑出去玩。
(3)师生共同读书。
(4)趁先生读书入神时我们“在指甲上做戏”“画画”。
2.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先生?
明确:先生是一个方正、质朴、博学、较和蔼的老先生。
3.在三味书屋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对生活的热爱,大自然的热爱,对于知识的追求,富有好奇心,天真幼稚,欢乐,细致的观察生活。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11、12两段,边读过考虑:
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怎样的?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作者描写刚到书屋时对里头的陈设布置首先就充满着新奇的情感,充满着一种不同于百草园戏耍的新鲜感。进了三味书屋,则又使他的好奇心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
(2)课文第12段至末尾。鲁迅先生儿时在三味书屋学习七年,描写了读书生活中的哪些乐趣?
讨论并归纳:写出了五个方面的学习生活情况:问“怪哉”虫——充满好奇心;正午习字,晚上对课;逃课到小园中玩耍;师生一起朗读时的情景;上课时偷偷在下面玩纸盔甲,画画儿。
①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
讨论并归纳: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
②“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
③你认为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有那些地方写得有趣味?
学生自由发言,不求统一,合理就行。
三、拓展练习
1,。第二部分表现出三味书屋学习生活,和百草园中的情趣盎然构成了什么关系?
讨论并归纳: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2.阅读自读课本1页到14页冰心的《我的童年》及三毛的《胆小鬼》。
四、随堂检测(布置作业)
雪地捕鸟一连串的动词用得非常准确,请同学找出这一系列的动词:明确: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九个动词用得十分准确。
请同学完成课后练习题中的二、三题,在完成成后用实物投影展示,比一比谁写得好。
教学反思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