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核心素养教案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默读,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提高阅读速度。
2.通过圈画关键语句,品味课文中的心理描写,把握人物内心变化和心理成长历程。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并实践课文所探讨的人生经验,获得人生启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学
本文节选自《悬崖上的一课》,阅读《悬崖上的一课》原文,与同学分享交流阅读感受。
二、故事导人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座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需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
今天,就让我们学习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更全面地来了解这段经历。
设计意图
激发学习的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课堂整体感知作铺垫。
三、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全文,用“____”画出标志时间变化和空间转变的语句,厘清写作顺序,梳理故事情节。
(1)标志时间变化的语句:
“一个酷热的七月天”“然后他们出发了”“几分钟后”“时间在慢慢地过去”“暮色中”“突然,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
(2)标志空间转换的语句:
“最后来到一块空地上”“直到其他孩子都爬到了上面”“我努力向他们爬过去”“我紧贴在一块岩石上”“踩到了底部凌乱的岩石”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通过默读、圈画的方式自学课文,进一步独立实践教读课所学的方法。
2.用“
”画出文中表现“我”心理的语句,结合文章情节和圈点勾画的关键信息,完成下面鱼骨图的填写。
提示:在填写鱼骨图时,要特别关注前面所圈画的表示时间与空间变化的词语,厘清情节的发展过程,从而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设计意图
教授学生用鱼骨图梳理文意的方法,并指导学生借此图有效复述故事。
明确:
起因——小伙伴们厌倦了玩弹珠的游戏,打算“爬悬崖”,“我”很犹豫。
经过——“我”落在后面,其他孩子已经爬至高处,“我”害怕得反胃。
发展——其他孩子离开,“我”单独在岩石上趴着下不来,“我”感到无助、恐惧。
高潮——杰里带着“我”爸爸来找“我”,爸爸指引“我”小心翼翼地爬下悬崖。
结局——“我”自己独立爬下悬崖,心中充满成就感和骄傲。
3.多角度复述课文内容。
请任选一种方式进行复述
(1)按照“起因—经过—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进行复述。
(2)以突出“冒险—入险—脱险”时人物内心感受的方式进行复述。
(3)以父亲的口吻复述。
(4)以杰里的口吻复述。
明确:
(1)按照“起因—经过—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进行复述。
在一个闷热的七月天,“我”的小伙伴们想寻觅好玩的事情,于是决定爬悬崖。“我”在犹豫之下也跟着去了。当其他孩子都爬到上面时,“我”才开始往上爬。几分钟后他们先离开了,“我”独自趴在岩石上进退两难,心中无比恐惧。直到傍晚,杰里带着“我”的父亲前来,在父亲的指导下,“我”每次都移动很小的一步,终于独立爬下了悬崖,心里产生了很大的成就感,也由此获得了人生宝贵的启示:把事情化整为零,先从最切近的事情做起,只关注近期目标,积小步而成大步,慢慢就能达成远大的目标。
(2)以突出“冒险—入险—脱险”时人物内心感受的方式进行复述。
一个闷热的午后,体弱多病的“我”跟着小伙伴去爬悬崖,“我”既犹豫又害怕,但还是缓慢地向上爬。在小伙伴的嘲笑声中,“我”被困在岩石上进退两难,害怕和疲劳让“我"麻木,神情恍惚。暮色中在父亲的指引下,“我”终于脱险爬下悬崖,于是“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3)以父亲的口吻复述。
“我”跟着儿子的好友杰里,在暮色中找到了趴在岩石上的儿子,发现他非常害怕地趴在岩石上不敢下来。“我”此时要表现出镇定,于是“我”先简单安慰鼓励了儿子一番,然后拿着手电简为儿子指点路线,每次让儿子迈出一小步,移动到离自己最近的一块岩石上,就这样,儿子逐渐克服恐惧,勇敢独立地爬下了悬崖。
(4)以杰里的口吻复述。
“我”和小伙伴们早已厌倦了玩弹珠的游戏,“我们”决定爬悬崖,但是“我”的好朋友亨特体弱多病,有点犹豫。“我们”都爬到了悬崖顶部,但享特困在了半途。“我”有点担心他,但是大家都催着“我”走,所以“我”最后也先离开了。回家后,天黑了,“我”不放心亨特,于是去告诉亨特的父亲,带他一起去找亨特。在他父亲的指引他,亨特终于克服恐惧,独立爬下悬崖。
设计意图
多角度复述的形式,能够让学生体会讲故事的不同思路,也可以对人物心理进行充分的品味,并能进一步关注文本背后的精彩留白。
4.一个故事可以用不同的角度去叙述。作者的叙述角度是(1)和(2)相结合,与(3)(4)比,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明确:课文的叙述角度。直接描写“我”的心理感受,让读者体悟一个体弱多病的孩子在挑战自我的过程中的无助与害怕,以及他战胜困难后的巨大欣喜,从而更深刻地领会文末的人生启示。
四、探究意义
重点阅读父亲引导“我”脱险的过程和最后一段的议论,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文章主旨。从“我”的经历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预设:
(1)朋友之间应该相互关爱、相互帮助,要懂得照顾弱小者。
(2)教育孩子应该锻炼他们自身的能力,而不越俎代庖。
(3)面对困难不要畏难退却要敢于跨出第一步。
(4)在面对复杂任务时,可尝试分解,减低难度。
设计意图
由故事到体验,一事一悟,由感性经历上升到理性思考是本文的写作思路。
五、拓展迁移
印发并阅读作品删节部分,结合课文思考:儿时的这一节“课”让作者在成年后成功地达成了哪些目标?在作品删节部分里,你看到作者是如何“走一步,再走一步”的?
提示:引导学生继续圈点勾画,借整本课学习的梳理方法,关注删节部分表示时间的词语或反复出现的连词。
作品删节部分:
1945年1月,我驾驶飞机滑上跑道,然后用力将风门杆推向前方。我记得至少我知道该怎样做我必须要做的。我所要做的就是让飞机起飞,然后爬上25000英尺的高空,然后向东飞越东英格兰;这就是我现在需要想的,这个我能行。
然后,北海就在前面,我对自己说,我要做的就是在这个位置飞行20分钟,直到我们穿过荷兰的素文岛,就这样,这个我能行。
过了素文岛之后,领航员告诉我转向125度,然后飞行10分钟,直到我们的下一个转换点。很好,不是很困难,这个我能行。
明确:
第一问:作者牢记“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人生道理,在删节部分,我们看到他独自驾驶飞机侦察敌占区,并安全返回之后,他化整为零地写作,完成了自己写的第一本书——《恋爱的自然史》;他开始新生活,逐步学会些社交和情绪技能,甚至还通过了厨师学位考试。
第二问:特别关注文中不断出现的“然后”,这是一个连缀前面动作的连词,从这个词可以看出作者在完成事情的过程中,努力做到“只看接下来的这一步”,从而“避开恐慌和昏头转向”。并且不断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最终完成任务。这与当年父亲对他的鼓励与教导密不可分。
设计意图
进一步强化本节课的阅读方法,借助于圈点勾画的方法学习文章删节部分,呼应开头,更深入地理解本文的主旨。
六、课后作业
1.“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步步达成眼前的目标,一步步实现更远大的梦想。这种宝贵的精神是人生的美好财富。除了莫顿·亨特之外,你在前一课《植树的牧羊人》里,是否也看到了这样的宝贵精神?
明确:植树的牧羊人数十年如一日,在荒漠上种植着树木。他每天种一百颗橡子,一天一小步,三年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就这样一小步一小步走下去,最后将这片荒原变成了家园。
2.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又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经验教训?
明确:
(1)当我们面对困难时,不要畏难却步,要敢于跨出第一步。
(2)学会坚持到底,不要轻言放弃。
(3)要冷静地分析困难,一步步拆解困难,积小胜为大胜。
设计意图
连结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比较阅读本单元的其他文章,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获得有意义的人生启示。
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