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18课《狼》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上册第18课《狼》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06 21:30: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狼》核心素养教案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翻译理解文章,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复述故事,理清故事情节,理解其寓意及现实意义。
3.通过分析屠户和狼的形象特征,多角度地阐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学习过程
活动一
比赛激趣,导入新课
1.教师呈现狼的图片。鼓励学生开展比赛,看谁能说出更多和狼有关的成语:
豺狼成性
豺狼当道
鬼哭狼嚎
虎狼之势
狼狈不堪
狼狈为奸
狼吞虎咽
狼心狗肺
狼烟四起
狼子野心
引狼入室……
2.说一说在这些常见的成语中,狼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
提示:成语中狼的形象大多数是狡猾、凶残的代名词。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篇发生在屠户和狼之间的故事,也许它会给你带来独特的感受。
活动二
初读课文,理清情节
1.关于作者你了解多少?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著名文学家,淄川人。他自幼勤学、聪敏,但一生考场不利,自学成才,在家乡设馆教书,创作了许多鬼怪故事,后来汇编成书,就是《聊斋志异》。“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房名,“志异”是记载奇闻逸事的意思。据说,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文思枯竭,难以下笔。于是他便变卖家产,在路口摆下席子,煮绿豆汤、茶水供路人歇息、解渴。他不收分文,只求路人讲一则故事。之后,他把这些路人口述的故事,整理成篇,写成小说。《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品,属短篇小说集。作者通过谈狐说鬼,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朽。故事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现实意义,很多篇目已改编成电影电视,为大家所熟悉。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学生根据课下注解的提示自读课文,教师正音范读。学生再第二遍读课文,读准断句,加快阅读速度。然后根据教师出示的六幅图片提示尝试复述故事。其他同学补充。
3.在复述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教师出示问题:在(
)填上一个动词,概括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把握故事情节变化的几个重要环节。
屠户:遇狼—(
)狼—(
)狼—(
)狼
开端:遇狼——发展:惧狼、御狼——高潮和结局:杀狼
活动三
翻译文章,积累文言知识
1.学生两人合作,借助课下注解和已学知识尝试翻译课文,并在文章中标注出有疑问的地方。
2.全班交流翻译,教师释疑,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重要语句翻译提示】
(1)两狼之并驱如故。
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2)其一犬坐于前。
其中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3)目似瞑,意暇甚。
眼睛好像闭起来,神情悠闲得很。
(4)一狼洞其中。
一只狼在柴堆中打洞。
(5)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禽兽的诡诈手段又能有多少啊?只不过增加笑料罢了。
活动四
合作探究,研读文章
1.学生根据问题提示,研读课文,深入思考,小组合作探究,全班交流展示。
2.分析作品形象。
【屠户】文章是如何来刻画屠户的形象的?
提示:从人物描写方法并结合课文例句分析。
心理描写:惧——投骨避狼;大窘——骨尽狼仍从;恐——前后受其敌;悟——刀劈两狼。
动作描写:一开始,屠户采用“投骨”之法,试图摆脱狼的跟从,说明他对狼的贪婪凶恶的本性缺乏认识并抱有幻想,一再妥协退让,结果失败。他有刀不敢斗,因狼有两只,而自己孤身一人,“恐前后受其敌”。发现麦场积薪后,急忙“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抢占有利地形保护自己。后来“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他抓住时机,当机立断,奋起杀狼,由被动转为主动。他警惕性高,又转视积薪后,杀死了另一只正在柴草堆里打洞的狼,这才悟出狼的狡诈阴险。这些动词写出了屠户勇敢机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狼】请找一找文章中写狼的语句,说说作者笔下的狼是怎样的形象?贪婪凶恶:“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狡诈阴险:一狼径去,一狼假寐(两狼的计谋)。
前狼假寐的姿势:“犬坐于前。”
前狼假寐的神态:“目似瞑,意暇甚。”
前狼假寐的目的:诱敌。
后狼径去的目的:“意将隧入以攻其后。”
活动五
把握文章主旨,多角度思考阐释
1.教师出示问题:文章结尾一段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提示:文章结尾的议论,是作者对所写故事的看法,既是对狼的可悲下场的嘲讽,也是对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的赞扬。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在有高度智慧和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2.再出示问题:如果删掉文章最后一段,你认为屠户和狼的形象是否会发生变化?文章的主旨又是什么?
提示:鼓励学生多角度展开思考,并进一步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探寻人与动物的最佳相处方式。
教师小结,引导学生尊重生命,善待动物。
活动六
自主阅读
阅读《母狼的智慧》(毕淑敏)、《以沙漠为背景的人与狼》(池莉),结合文本谈谈你对狼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活动七
阅读训练
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一屠晚归……止增笑耳。
——《狼》
【乙】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前树又呜,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聊斋志异·牧竖》
注释:
①牧竖:牧童。竖,童仆。
②跑:兽类用足扒土。同“刨”。
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1.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线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两狼之并驱如故
故令嗥
B.目似瞑,意暇甚
意甚仓皇
C.狼不敢前
跑号如前状
D.相去数十步
一狼径去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3.比较阅读【甲】【乙】两文,下面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主要表现狼的贪婪、凶残、狡诈和愚蠢;乙文则从大狼身上体现伟大的母爱。
B.甲乙两文在刻画狼时,都运用了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
C.甲文表现狼的狡诈时主要写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乙文中开篇写“谋分捉之”,以下从狼的侧面处处体现了“谋”的结果。
D.两文的语言都简练而生动,都运用了比喻和描写。
4.同是人与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对狼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参考答案:
1.B
2.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增加笑料罢了。②牧童从树上下来一看,大狼已经断气了。
3.D
4.开放题:更赞同甲文中屠户的做法,是因为屠户面对的是恶狼,被迫自卫,除恶务尽,杀狼是正当的;而乙文中牧竖杀狼则出于一种无聊的残忍,表现的是人性中恶的一面。
2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