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语部编版七上 第1课 同课异构 春 微课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初语部编版七上 第1课 同课异构 春 微课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6.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06 17:27: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 春
一、考点聚焦
1、学习目标
(1)掌握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
(2)掌握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
2、教材回顾
(1)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
(2)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二、考点剖析
考点一:比喻修辞知识
(一)什么叫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用具体的事物比抽象的事物,用大家熟知的事物比大家陌生的事物,用浅显的道理比深奥的道理。(修辞效果:或通俗易懂或生动形象。)
(二)比喻的四个构成要素:
A.本体:表达对象 B.喻体:用来作比的事物
C.喻词:表示“相似”的词语 D.喻解:即“相似点”
1、知识讲解
二、考点剖析
2、典例分析
下列各项中,属于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
A. 我常常以为自己还是妙龄青年,还像那时一样戴着墨色眼镜观察世界。
B. 各种想法在脑子里像火花似地一个个爆发,然后又熄灭了。
C. 登高远望,泰山的松树像是和狂风乌云争夺天日,又像是和清风白云游戏。
D. 我时常告诫自己,不要像小时候那样,一味贪玩,好动。
二、考点剖析
3、技巧点拨
其一,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两种不同的事物, 但又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其二,比喻要合乎事理。如“广场上人山人海,人们 像蚂蚁一样挤在一起” 从情感上看感觉别扭。
其三,不是所有的“像”字句都是比喻句。如“街上仿佛 没了人,道路好像忽然加宽了许多。”只是说明情况,并非比喻。
运用比喻应注意三个问题:
二、考点剖析
典例分析
下列各项中,属于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
A. 我常常以为自己还是妙龄青年,还像那时一样戴着墨色眼镜观察世界。
B. 各种想法在脑子里像火花似地一个个爆发,然后又熄灭了。
C. 登高远望,泰山的松树像是和狂风乌云争夺天日,又像是和清风白云游戏。
D. 我时常告诫自己,不要像小时候那样,一味贪玩,好动。
本体是想法,喻体是火花,写出想法非常多又一闪即逝的特点。
B
指和之前情况类似
指另一种情况
指和之前情况类似
二、考点剖析
4、拓展延伸
请赏析“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 
赏析:以“海”、“墙”作比喻,写出了森林的浩瀚和坚不可摧。透过字表,我们能够领会到作者对森林的喜爱与赞赏之情。
点拨:赏析比喻句的格式——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感情(一般是喜爱或厌恶之情)。
二、考点剖析
考点二:通感修辞知识
什么叫通感?
通感,是把人的不同种类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方式。即感觉的转移。
1、知识讲解
二、考点剖析
2、典例分析
请赏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
二、考点剖析
相似点
若有若无,轻淡缥缈
渺茫的歌声
(嗅觉)
清香
3、技巧点拨
(听觉)
二、考点剖析
典例分析
请赏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
答:通过写清香和渺茫的歌声,将嗅觉和听觉沟通,准确形象地写出了荷香清淡缥缈、沁人心脾的特点,表达作者的美好感受。
二、考点剖析
4、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①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山关!
注:①梅花,这里指《梅花落》的曲子。
诗中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认为感觉器官是怎样互换的?
二、考点剖析
4、拓展延伸
解析:通感,诗人把听觉美的特征表现为与之相通的视觉美的特征,将听觉形象的笛声转化为视觉形象的梅花。由梅花飘洒似的笛声的听觉之美引出梅花的视觉之美。读者眼前似乎展现出笛声吹开朵朵梅花的边塞月夜的奇丽景色,使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品所提供的意象世界的美。
三、思维导图
修辞手法
比喻
通感
本体
喻体
喻词
视觉
听觉
触觉
嗅觉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