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语部编版七上 第16课 同课异构 猫 微课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初语部编版七上 第16课 同课异构 猫 微课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5.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06 17:27: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6课 猫
一、考点聚焦
1、学习目标
(1)掌握欲扬先抑手法的运用。
(2)掌握语言描写的技巧。
2、教材回顾
(1)我心里十分的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
(2)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二、考点剖析
考点一:欲扬先抑的手法
什么是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1、知识讲解
二、考点剖析
2、典例分析
分析郑振铎所写的《猫》一篇文章中如何体现欲扬先抑的手法。
二、考点剖析
3、技巧点拨
答题格式:
采用了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先写……的感情,后写…….的感情,为突出下文……的感情做铺垫,使文章更丰富,情感更真挚更强烈,吸引读者。
二、考点剖析
典例分析
分析郑振铎所写的《猫》一篇文章中如何体现欲扬先抑的手法。
解析:对第三只猫情况的描述,采用了欲扬先抑。先写作者对猫讨厌的感情,又写对猫的愧疚之情,感情表达更真挚。当金丝鸟被咬死后,大家纷纷寻找凶手时,偏偏这只猫嘴里好像吃着什么,由于这样的巧合,于是大家误会是它吃了小鸟。所以导致它被毒打,最终死去。后来真相大白:凶手另有其猫,“我”的心情很沉痛,内心很是自责。这样写推动情节达到高潮,然后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
二、考点剖析
4、拓展延伸
读选段,回答问题。
小时候,讨厌冬菇,嫌它丑。黑黑的一朵,像巫婆身上诡谲的袍子,每每在饭桌上见到它,筷子总绕道而逃。弟弟受我影响,也把冬菇当敌人。
……
万万没有料到,这一吃,便上瘾了。品质上好的冬菇,硕大肥厚,一触及嘴唇,便有一种绵密温厚的感觉。在与鸡肉长时间焖煮的过程中,它吸尽了肉的精华,吃起来像是一块嫩滑的黑色油膏,但又绝对没有脂肪那种油腻感,这种绚烂的风采是独树一帜的。
问题:结合全文来看,文章开头写对冬菇的讨厌,其作用是什么?
二、考点剖析
4、拓展延伸
问题:结合全文来看,文章开头写对冬菇的讨厌,其作用是什么?
解析:①采用欲扬先抑手法,与下文形成对比。先写讨厌冬菇,然后写喜爱冬菇。②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③为下文写“我们”喜欢吃冬菇作铺垫。④为刻画善良聪明的母亲形象做铺垫。
二、考点剖析
考点二:语言描写
什么叫语言描写?
语言是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的表现,语言描写是通过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手法。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独白是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重要手段。对话可以是两个人的对话,也可以是几个人的相互交谈。描写人物的语言,不但要求个性化,而且还要体现出人物说话的艺术性。
1、知识讲解
二、考点剖析
2、典例分析
读片段,回答问题。
邻居慢慢地说着:“娃子,今年咱这地方旱,大伙用水桶浇玉米。你爹到水库打水,摔下去了,腿可能断了,大伙把他送进了医院。”
娃子听着,泪如雨下,想起往日父亲对自己的关心,大声哭了。
问题:画横线部分采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二、考点剖析
3、技巧点拨
如何运用语言描写:
(1)语言描写要符合人物的身份。
(2)语言的描写要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
(3)人物的语言力求简洁,以极简洁语言反映人物心态,揭示主题。
语言描写的作用:
塑造人物形象,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考点剖析
典例分析
“娃子,今年咱这地方旱,大伙用水桶浇玉米。你爹到水库打水,摔下去了,腿可能断了,大伙把他送进了医院。”
问题:画横线部分采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解析:运用了语言描写,通过邻居的话和娃子的反应,看出父亲是疼爱孩子的,塑造了勤劳、朴实的父亲形象,生动地表现娃子对父亲的在乎。
二、考点剖析
4、拓展延伸
运用语言描写的知识写一段话,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解析:门被打坏了,开了一个篮球大的窟窿。班主任来了,瞪着眼:“谁踢坏的?”捣乱鬼董小天斜着眼,冷笑着:“鬼知道,有没有人叫我一定要看好门?”旁边的张小勇,朝老师做了鬼脸:“哈……,开了窗,好通风。”谁知这一下却惹恼了站在旁边的高芳芳。“是董小天,他来时,一阵风正好把门关了,他就抬起脚,用力一踢。”
三、思维导图
知识点
欲扬先抑
语言描写
符合身份
形成对比
突出感情
符合性格
做好铺垫
符合语气
用词准确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