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浙江省台州市中考科学试卷
一、选择题
1.(2017·台州)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投放铝制易拉罐的垃圾箱应贴以下哪个标识?( )
A.可回收物 B.厨余垃圾
C.有害垃圾 D.其他垃圾
【答案】A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在垃圾分类中我们一般将垃圾分成四类:分别是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
【解答】A.可回收垃圾,一般包括金属、纸、塑料、玻璃等废旧物,易拉罐属可回收物,A正确;
B.厨余垃圾,主要包括食品的废弃物,B错误;
C.有害垃圾,主要有药品、电池、油漆、荧光灯管等废弃物,C错误;
D.其他垃圾,生活中的不可回收的一些废弃物,D错误。
故选A
2.(2017·台州)下列实验现象只能反映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是( )
A.紫色石蕊变红色
B.石灰水变浑浊
C.蜡烛熄灭
D.杠杆左高右低
【答案】D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CO2的物理性质一般包括密度、颜色、状态、气味等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体现出来。而化学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体现出来,常见化学性质有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显红色加热红色褪去,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等。
【解答】A.CO2通过紫色石蕊溶液,能使溶液显红色是化学性质,A错误;
B.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能使石灰水变浑浊是化学性质,B错误;
C.CO2倒入烧杯中蜡烛熄灭,一方面能说明CO2的密度比空气大物理性质,另一方面能说明CO2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属化学性质,C错误;
D.杠杆左高右低,说明CO2密度比空气大,D正确
故选D
3.(2017·台州)下图是小柯用显微镜观察“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四个操作,其中使模糊物像变清晰的操作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在显微镜调焦操作中有两个结构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先调节粗准焦螺旋找到一个模糊的像再通过调节细准焦使像变的清晰。
【解答】A.转动物镜转换器,可将低倍镜换成高倍镜,A错误;
B.移动载玻片,找较适合观察的物像,B错误;
C.调节反光镜,调节视野的亮度,C错误;
D.转动细准焦螺旋,可使模糊物像变的清晰,D正确。
故选D
4.(2017·台州)为减少病人疼痛,手术前通常要给病人麻醉,有一种气体麻醉剂通过盖着口鼻的面罩传输给病人。下列哪个系统不参与麻醉过程?( )
A.呼吸系统 B.消化系统 C.循环系统 D.神经系统
【答案】B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麻醉的含义是用药物或其他方法使患者整体或局部暂时失去感觉,以达到无痛的目的进行手术治疗。吸入麻醉是指麻醉药经过呼吸道吸入,产生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使病人暂时意识丧失而致不感到周身疼痛的麻醉方法。
【解答】A.呼吸系统,该种气体通过盖着口鼻的面罩传输给病人是通过呼吸系统进入人体的,A错误;
B.消化系统,该种气体没有消化吸收的过程,B正确;
C.循环系统,气体进入肺后再进入血液循环系统产生作用,C错误;
D.神经系统,麻醉剂减少病人疼痛能影响人的痛觉,属神经系统,D错误。
故选B
5.(2017·台州)如图是微信热传的“苯宝宝表情包”,苯(化学式为C6H6)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下列有关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苯属于无机化合物
B.苯由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构成
C.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D.苯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1
【答案】C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有机化合物主要是由碳元素、氢元素组成,是一定含碳的化合物,但是不包括碳的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盐、氰化物、硫氰化物、氰酸盐、金属碳化物、部分简单含碳化合物(如SiC)等物质化学式可表示物质的组成,微观结构,组成物质的各元素质量之比。
【解答】A.苯属于无机化合物,苯含有C元素属有机化合物,A错误;
B.苯由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构成,一个苯分子由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构成,B错误;
C.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化学式可看出物质由什么元素组成,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正确,C正确;
D.苯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1,1:1是原子个数比,质量之比是12:1,D错误。
故选C
6.(2017·台州)汽车安全气囊中有一种物质,能在汽车碰撞时迅速反应,右图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该反应类型属于(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答案】B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解析】【分析】化合反应指多种反应物参加反应只有一种生成物;分解反应指一种反应物有多种生成物;置换反应是指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参加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复分解反应是指两种化合物参加反应离子互换后成两种新的化合物。
【解答】A.化合反应,化合反应是反应物有多种生成物只有一种,A错误;
B.分解反应,一种反应物多种生成物符合分解反应形式,B正确;
C.置换反应,一种化合物与一种单质反应生成另一种化合物和另一种单质不符合,C错误;
D.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应生成另两种化合物,D错误。
故选B
7.(2017·台州)下列实验操作规范的是( )
A.取适量液体
B.取液时挤入空气
C.两人合作滴加液体
D.手按短柄加热液体
【答案】A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正确操作可判断.
【解答】A.取适量液体,瓶子朝手心,瓶盖倒放于桌面,试管略倾斜,A正确;
B.取液时挤入空气,用滴管取液体时应该在滴管未伸入液体时挤出部分空气,B错误;
C.两人合作滴加液体,滴管在试管中滴加液体时应该左手拿试管右手拿滴管,滴管距离试管口一定距离滴入液体,C错误;
D.手按短柄加热液体,加热液体时,手握住长柄不能再按短柄,D错误。
故选A
8.(2017·台州)学习科学知识,提高自护能力。以下事件处理正确的是( )
A.燃气泄漏处理
B.地震逃生
C.用药安全
D.触电
【答案】B
【知识点】安全用药;安全用电原则
【解析】【分析】燃气泄漏时我们不能用明火照明不能开灯,应该迅速关闭燃气阀门并打开门窗保持通风;地震时如果在室内我们要第一时间冲向室外空旷的地方逃离时要注意秩序,避免拥挤造成踩踏;药物的摄入应该按照医生嘱咐的量或根据说明书上的用量,过多摄入易引起中毒;触电往往是身体与带电体接触引起的,当发生时应该快速切断电源或用绝缘体将人与带电体分开。
【解答】
A.燃气泄漏处理,应该通风不能开灯点明火,A错误;
B.地震逃生,逃生时要有秩序,B正确;
C.用药安全,药品的服用要根据医生嘱咐的量,多次易中毒,C错误;
D.触电,触电时要先切断电源或用干燥的木棍等绝缘体将人与带电体分开,D错误。
故选B
9.(2017·台州)垫排球是我市一项体育测试项目,下列对排球离开手后继续上升过程分析正确的是( )
A.速度越来越小 B.受到的重力越来越大
C.到达最高点时受力平衡 D.球受到惯性作用
【答案】A
【知识点】惯性;力与运动的关系;重力及其方向
【解析】【分析】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当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一致时表现为加速,当相反时为减速;地球表面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速度为0时不一定是平衡状态,当物体达到最高点时物体只受到重力有向下加速的趋势;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不是受到的,是本身就有的。
【解答】A.速度越来越小,由于受到与运动方向相反的重力的作用故速度越来越小,A正确;
B.受到的重力越来越大,重力与质量和g有关,球的质量不变g不变故重力不变,B错误;
C.到达最高点时受力平衡,最高点时物体速度为0,此时只受到向下重力的作用所以不平衡,C错误;
D.球受到惯性作用,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不是受到的,D错误。
故选A
10.(2017·台州)科学家用石墨烯膜制成“筛子”,可以筛掉盐类物质。当海水流过该膜时,钠离子和氯离子被水分子包裹而不能通过,独立的水分子却能通过(如图)。下列关于石墨烯膜“筛掉”氯化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该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B.该过程可应用于海水淡化
C.“筛掉”氯化钠过程类似于过滤操作
D.“筛掉”氯化钠后的海水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答案】D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用石墨烯膜“筛掉”海水中的钠离子和氯离子的方法与过滤类似,物质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将它们进行了分离。
【解答】A.该过程属于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物理变化,A错误;
B.该过程可应用于海水淡化,海水含的盐主要是氯化钠,进“筛掉”后水中盐分没了成淡水,B错误;
C.“筛掉”氯化钠过程类似于过滤操作,过滤也是将一部分通不过滤纸的物质过滤掉是类似的,C错误;
D.“筛掉”氯化钠后的海水溶质质量分数增大,“筛掉”后水中氯化钠减少,质量分数减小了,D正确。
故选D
11.(2017·台州)下列四种动物的运动方式能用压强与流速关系来解释的是( )
A.乌贼向后喷水面前行
B.流线型的鲫鱼在水中快速前进
C.展开双翅的鸟在空中滑翔
D.壁虎靠脚上的“吸盘”在墙上爬行
【答案】C
【知识点】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解析】【分析】乌贼与鱼在水中前进都利用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水的反作用力使乌贼与鱼进进,鸟的滑翔利用鸟上下两侧气体流速不同,上面流速快而下方流速慢产生一个向上的压强支持鸟在空中滑翔,壁虎脚上的“吸盘”是利用了大气压。
【解答】A.乌贼向后喷水面前行,是相互作用力,喷出的水而乌贼一个反作用力使之前行,A错误;
B.流线型的鲫鱼在水中快速前进,流线型设计可减小阻力,B错误;
C.展开双翅的鸟在空中滑翔,鸟在空中滑翔利用上下气流的速度不同产上向上的压力,C正确;
D.壁虎靠脚上的“吸盘”在墙上爬行,“吸盘”是利用大气压,D错误。
故选C
12.(2017·台州)香港首次在汀角红树林发现栖蟹,取名“汀角攀树蟹”(如图),为全球新品种。对于汀角攀树蟹的认识错误的是( )
A.在生物分类中,它属于无脊椎动物
B.在生态系统成分中,它属于消费者
C.该红树林中所有的汀角攀树蟹构成一个群落
D.汀角攀树蟹的栖树习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C
【知识点】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群落的物种组成;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进化的理论
【解析】【分析】根据生物分类“汀角攀树蟹”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节肢类;生态系统各成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微生物);地球上现存的生物都是适应它们生活的环境的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解答】A.在生物分类中,它属于无脊椎动物,蟹属节肢类属于无脊椎动物,A错误;
B.在生态系统成分中,它属于消费者,动物属消费者,B错误;
C.该红树林中所有的汀角攀树蟹构成一个群落,只能称一个种群,群落应有多种有关系的生物,C正确;
D.汀角攀树蟹的栖树习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适应自然才能生活下来,D错误。
13.(2017·台州)如图是小柯连接的电路,开关闭合后,发现灯L2比L1亮。关于该电路分析正确的是( )
A.通过L2的电流比L1的电流大
B.L2的电阻比L1的电阻大
C.L2两端电压比L1两端电压小
D.L2的实际功率比L1的实际功率小
【答案】B
【知识点】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 、 关系判断,可通过灯泡的亮度比较灯泡的实际功率,串联电路中一般亮度大的功率也大。
【解答】( 1 )由图可知,两个灯泡组成串联电路,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所以通过两灯电流相等,故A错误;
灯泡亮度由灯泡的实际功率决定, L2比L1亮,所以L2的实际功率比L1的实际功率大,故D错误;
(2 )两灯电流相等,且L2的实际功率比L1的实际功率大,由P=I2R可知, L2的电阻比L1的电阻大,故B正确;
由U=IR知, L2两端电压比L1两端电压大,故C错误。
故选B
14.(2017·台州)小柯用图中提升重为400牛的物体,不计摩擦和滑轮自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个滑轮均为定滑轮
B.人将绳子拉过1米,物体也上升1米
C.物体匀速上升时,人对绳子的拉力为200牛
D.使用该装置不能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答案】C
【知识点】定滑轮及其工作特点;动滑轮及其工作特点
【解析】【分析】此滑轮组是由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根据图中绕线可知能省力也能改变力的方向,但会比较费距离。
【解答】A.两个滑轮均为定滑轮,和物体一起上升的滑轮为动滑轮,A错误;
B.人将绳子拉过1米,物体也上升1米,滑轮组省力但费距离,当人拉过1米时,物体上升只有0.5米,B错误;
C.物体匀速上升时,人对绳子的拉力为200牛,此滑轮组能省 的力,F= G,C正确;
D.使用该装置不能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此滑轮组即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D错误。
故选C
15.(2017·台州)用图中实验装置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当物块浸入溢水杯时,水会流入空桶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前溢水杯未装满水,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B.物块浸入水中越深,水对溢水杯底部的压强越大
C.物块浸入水中越深,左侧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越大
D.通过计算可知实验所用物块的密度为2×103千克/米3
【答案】D
【知识点】阿基米德原理
【解析】【分析】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液、压强与深度有关同种液体中深度越大压强也越大、 可判断.
【解答】A.实验前溢水杯未装满水,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会使溢出的水不等于排开的水影响实验结果,A错误;
B.物块浸入水中越深,水对溢水杯底部的压强越大,压强与液体深度有关由于溢水杯中水的深度使终不变所以水对溢水杯底部的压强也不变,B错误;
C.物块浸入水中越深,左侧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越大,未浸没时浸入越深物块受到浮力越大,左侧弹簧测力计示数越小,浸没后物块深度增加由于排开液体体积不变所以浮力不变,弹簧测力计示数也不变,C错误;
D.通过计算可知实验所用物块的密度为2×103千克/米3,F浮=2N-1N=1N,V物=V排= , = ,合并得, =2×103千克/米3,D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本题有9小题,20空格,每空格2分,共40分)
16.(2017·台州)如图,电灯代表太阳,地球仪代表地球,让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绕电灯运动。
(1)该实验能模拟地球的 运动。
(2)根据模拟实验,判断地球处在B位置时,我国的节气是 。
【答案】(1)公转
(2)夏至
【知识点】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根据地球的公转运动时的四个重要位置A、C分别为春分与秋分,B、D分别是夏至与冬至可解此题.
【解答】(1)该实验用电灯代表太阳,地球仪代表地球,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绕电灯运动符合地球在空间的公转运动,所以是模拟地球的公转运动;(2)地球公转至B位置时的节气应该是夏至。
故答案为:(1)公转;(2)夏至。
17.(2017·台州)科学家在浙江某山区发现大型海绵生物化石群,海绵是一种海洋生物。
(1)下列能支持海绵是生物的证据有 (选填字母)。
A.由细胞构成 B.能繁殖后代 C.能在水中运动
(2)海绵生物化石的发现,说明很早以前这里曾经是海洋。这种海陆变迁是 的结果。
【答案】(1)A、B
(2)地壳变动
【知识点】生物的基本特征;地壳变动的证明
【解析】【分析】从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地壳运动的证据回答
【解答】(1)生物有细胞结构、能繁殖后代等都是生物才有的特点,运动的不一定是生物还可以是机械运动等,所以证据是A、B;(2)山区发现海洋生物化石可以作为地壳变动的证据,这里可填地壳变动。
故答案为:(1)A、B;(2)地壳变动。
18.(2017·台州)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科学家曾做过如下试验:把一种致病的链球菌涂在健康人的清洁皮肤上,两小时后再检查,发现90%以上的链球菌都被消灭了。
【资料二】水痘流行时,已经接种过水痘疫苗的人会安然无恙,而没有接种或没有得过水痘的人则容易得水痘。
(1)皮肤抵御链球菌入侵的过程属于 免疫。
(2)从传染病预防措施来看接种水痘疫苗属于 。
【答案】(1)非特异性或自然
(2)保护易感人群或保护易感者
【知识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人体的免疫功能
【解析】【分析】人体免疫有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后天性免疫)两种类型。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天然免疫或固有免疫,它是人类在漫长进化过程中获得的一种遗传特性,是人一生下来就具有。 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或适应性免疫,这种免疫只针对一种病原。是获得免疫经后天感染(病愈或无症状的感染)或人工预防接种(菌苗、疫苗、类毒素、免疫球蛋白等)而使机体获得抵抗感染能力。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解答】(1)链球菌涂在健康人的清洁皮肤上90%以上都被消灭是人体依靠自身免疫系统完成的免疫是非特异性免疫或自然免疫;(2)预防传染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接种水痘应该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故答案为:(1)非特异性或自然;(2)保护易感人群或保护易感者。
19.(2017·台州)图甲是清代的救火工具“水龙”。使用时,启动横木带动活塞向下压,水箱中的水从输水管中喷出,水柱可高达10米。用汽水瓶和吸管模拟“水龙”的工作原理,往瓶中吹气,瓶中的水就从吸管中喷出,如图乙。
(1)水能灭火的原理是 。
(2)往瓶中吹气,水能从吸管喷出的原因是 。
【答案】(1)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2)增大瓶内气压,使瓶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
【知识点】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物质燃烧条件有: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有助燃剂;可燃物;三者缺一不可,灭火可以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或同时控制几个条件。(2)当瓶内压强大于大气压时水会从管子被压出。
【解答】(1)用水灭火主要是水比热大,大量吸收物体的热量使物体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而熄灭;(2)往瓶中吹气瓶内压强大于大气压从而水被压出。
故答案为:(1)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2)增大瓶内气压,使瓶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
20.(2017·台州)硫酸铵【化学式为(NH4)2SO4】是一种能促进植物茎、叶生长的氮肥。
(1)硫酸铵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
(2)施肥浓度过高,会造成烧苗现象。小柯通过实验发现,质量分数为2%的硫酸铵溶液不会导致植物烧苗。他用50克30%的硫酸铵溶液配制2%的硫酸铵溶液,需要加水 毫升。
【答案】(1)-3
(2)700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根据物质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之和为0可解;(2)根据溶液稀释时溶质的质量不变可解。
【解答】(1)化学式为(NH4)2SO4,设N元素的化合价为x, 得x=-3;(2)设需加水V毫升, ,V=700mL。
故答案为:(1)-3;(2)700
21.(2017·台州)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的气体。请阅读有关甲烷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今年5月18日新闻联播报道:我国在南海成功完成了“可燃冰”试验开采工作。可燃冰主要成分是甲烷,学名叫“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高效清洁、储量巨大的新能源。甲烷作燃料是因为它具有 性。
(2)一定条件下氢气与溶解在水中的二氧化碳结合生成甲烷和水,这一化学反应被称作“产甲烷作用”。请写出“产甲烷作用”的化学方程式: 。
(3)实验室用加热无水醋酸钠与碱石灰固体混合物来制取并收集一瓶较为纯净的甲烷气体,则应选用图中的 装置(填字母)。
A. B. C. D. E.
【答案】(1)可燃
(2)4H2+CO2 CH4+2H2O
(3)A、C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简单的有机物
【解析】【分析】(1)物质的性质;(2)已知反应物与生成物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纯净气体的制取仪器。
【解答】(1)能燃烧是物质的可燃性;(2)一定条件下氢气与溶解在水中的二氧化碳结合生成甲烷和水化学方程式为4H2+CO2 CH4+2H2O;(3)实验室用加热无水醋酸钠与碱石灰固体混合物来制取并收集一瓶较为纯净的甲烷气体,A装置和B装置是气体发生装置,A符合题目固体加热要求;C、D、E是气体收集装置根据CH4难溶于水的特点可以使排水法收集,因为密度小于空气所以也可以采用向下排空气法但由于无法测得是否已收集满所以E不恰当,选A、C装置合适。
故答案为:(1)可燃;(2)4H2+CO2 CH4+2H2O;(3)A、C
22.(2017·台州)最近,科学家发明了一胰岛素智能贴(如图),实现不打针、无痛苦轻松治疗。该贴片很薄,上面布满了微小针头。这些微小针头装载着微储存单元,内有胰岛素和葡萄糖感应酶。当患者血糖升高,感应酶能实时检测血糖浓度,针头根据检测结果按需释放适量的胰岛素。
(1)贴片上的微小针头是通过 方法增大压强。
(2)胰岛素贴片可以用来治疗 。
(3)当人体发烧时,贴片效果较差,其主要原因是 。
【答案】(1)减小受力面积
(2)糖尿病
(3)温度升高酶的活性降低
【知识点】胰岛素与血糖含量;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解析】【分析】(1)根据增大压强的方法可回答;(2)由胰岛素对血糖的调节作用回答;(3)酶的活性与温度的关系当温度为37℃时酶的活性最高,高于或低于这个温度酶的活性都会降低。
【解答】(1)针头面积小所以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增大压强;(2)胰岛分泌胰岛素可调节人体血糖的含量的高低,当人体血糖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加血糖降低,反之减少。血糖高时通过尿液排出即为糖尿病所以胰岛素贴是来调节血糖的治疗的是糖尿病;(3)37℃时酶的活性最高当高于这一温度时酶的活性降低所以效果较差;
故答案为:(1)减小受力面积;(2)糖尿病;(3)温度升高酶的活性降低。
23.(2017·台州)在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小柯不断改变蜡烛到透镜的距离,移动光屏寻找蜡烛的像,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序号 蜡烛到透镜的距离(cm) 像的特点
1 20.0 倒立缩小的实像
2 16.0 倒立等大的实像
3 12.0 倒立放大的实像
4 6.0 ?
(1)第4次实验中,小柯移动光屏只观察到模糊的圆形光斑。若要观察到此时所成的像,正确的操作是 。
(2)小柯在第1次实验的基础上,换用另一个凸透镜后,发现光屏上的像不清晰。把光屏慢慢地向凸透镜方向移动,光屏上又出现了清晰的像。若第1次实验模拟的是正常眼球的成像情况,则换用透镜后的实验是在模拟 的成像情况。
【答案】(1)取下光屏,透过透镜观察蜡烛所成的像
(2)近视眼或近视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回答,根据倒立等大的实像可以判断出凸透镜的焦距。
【解答】(1)由第2次实验可知凸透镜的焦距为8cm,第4次实验时物距为6cm小于一倍焦距成正立放大虚像,应该取下光屏,透过透镜观察蜡烛所成的像;(2)换用凸透镜后把光屏慢慢地向凸透镜方向移动才出现清晰的像说明此时成像在光屏的前方相当于成像在视网膜的前方所以可知模拟的是近视眼的成像情况。
故答案为:(1)取下光屏,透过透镜观察蜡烛所成的像;(2)近视眼或近视。
24.(2017·台州)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是由硫酸铜、氯化钠、碳酸钠、硫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检验其中的成分,按以下流程进行实验:
(1)根据实验现象,白色粉末中一定有 。
(2)实验中不能用BaCl2溶液代替Ba(NO3)2溶液的理由是 。
【答案】(1)NaCl、Na2CO3或氯化钠、碳酸钠
(2)带入Cl-不能确定原混合物中氯化钠的存在或带入Cl-对实验过程产生了干扰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及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可解此题,硫酸铜溶液显蓝色,硫酸钡不溶于酸,碳酸钡沉淀能溶于酸,氯离子能与银离子产生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
【解答】(1)根据白色粉末加水为无色溶液可知,溶液中没有硫酸铜,加入足量Ba(NO3)2溶液有白色沉淀且沉淀可全部与稀HNO3反应说明白色沉淀是BaCO3,溶液中没有硫酸盐类物质,在无色溶液中加入AgNO3并加入稀HNO3有白色沉淀说明含有Cl-,所以白色粉末中有NaCl、Na2CO3或氯化钠、碳酸钠;(2)用BaCl2溶液代替Ba(NO3)2溶液引入了Cl—会影响后面氯化钠的确定。
故答案为:(1)NaCl、Na2CO3或氯化钠、碳酸钠;(2)带入Cl-不能确定原混合物中氯化钠的存在或带入Cl-对实验过程产生了干扰。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有5小题,15空格,每空格3分,共45分)
25.(2017·台州)为探究催化剂对双氧水(H2O2)分解的催化效果,某研究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图中的实验能否证明MnO2是双氧水分解反应的催化剂?并说明理由: 。
实验二:从表格的设计可以看出,该实验的目的是 。
【答案】不能,虽然能改变反应速度,但无法判断MnO2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有无改变;探究二氧化锰质量对双氧水(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效果的影响
【知识点】酶及其催化作用
【解析】【分析】根据催化剂满足条件:能改变反应速度但本身性质不变质量也不变;由控制变量法从表格数据推出研究的问题。
【解答】催化剂要满足能改变反应速度但本身性质不变质量也不变,此处反应速度变化可以体现出来,但催化剂的性质和质量是否变化了我们不清楚,所以不能证明MnO2就是双氧水分解反应的催化剂。由表格数据中的自变量和应变量,反应实验中对加入的MnO2的质量进行控制所以研究的应该是二氧化锰质量对双氧水(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效果的影响。
26.(2017·台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古希腊的医生虽然知道心脏与血管的联系,但是他们认为动脉内充满了由肺进入的空气,因为他们解剖的尸体中动脉内部是空的。
【材料二】公元2世纪,希腊医生盖仑解剖活动物,将一段动脉的上下两端结扎,然后剖开这段动脉,发现其中充满了血液。盖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①肝脏将人体吸收的食物转化为血液;②血液像潮汐一样在心脏与静脉之间来回流动,但血液从心脏到动脉是单向的且最终被人体吸收;③左右两心室的隔膜上有小孔,血液可互相流通。
【材料三】17世纪,英国生理学家哈维深入地研究了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他做了一个活体结扎实验,当他用绷带扎紧人手臂上的静脉时,心脏变得又空又小;而当扎紧手臂上的动脉时,心脏明显胀大。哈维还进行了一个定量实验,解剖心脏并计算血液流量,以每分钟心脏搏动72次计,每小时由左心室注入主动脉的血液流量相当于普通人体重的4倍。于是哈维提出了血液循环理论,但受当时科技水平的限制,哈维没有发现血液在动脉和静脉之间的流通管道而招致质疑。直到1661年,意大利科学家马尔比基在显微镜下发现这一微小管道的存在,证明哈维的理论是正确。
(1)马尔比基发现的“微小管道”是 。
(2)盖仑将“一段动脉上下两端结扎”的操作是基于 的猜想。
(3)哈维的定量实验否定了盖仑观点中的 (选填序号)。
【答案】(1)毛细血管
(2)动脉内部不是空的或动脉内部有血液
(3)①、②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根据三则材料的递进关系,不断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逐渐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和过程.
【解答】(1)这个“微小管道”是连接动脉和静脉的结构应该是毛细血管;(2)盖仑怀疑古希腊医生动脉是空的理论而进行的实验,所以盖仑应该认为动脉内部不是空的或动脉内部有血液;(3)哈维测出每小时由左心室注入主动脉的血液流量相当于普通人体重的4倍否定了盖仑观点中的①、②两点与哈维实验得到的每小时由左心室注入主动脉的血液流量相当于人体重的4倍矛盾。
故答案为:(1)毛细血管;(2)动脉内部不是空的或动脉内部有血液;(3)①、②
27.(2017·台州)小柯利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已知电源电压为6V且保持不变,实验所用电阻R的阻值分别为5Ω、10Ω、20Ω,滑动变阻器的规格为“30Ω 2A”。
(1)请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画在下边框内。
(2)小柯将5Ω的电阻接入电路,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压表示数为2V,读出相应的电流值记录在表格中;然后更换电阻重复上述实验。当接入20Ω的电阻时,发现无论怎样调节滑动变阻器,电压表示数都无法达到2V,其原因是 。
(3)小柯用图乙所示电路测未知电阻Rx的阻值,图中R0为定值电阻。他先将导线a端接到电流表“-”接线柱上,电流表示数为I1,然后将导线a端接到电流表“3”接线柱上,电流表示数为I2,则Rx的阻值为 (用I1、I2、R0表示)。
【答案】(1)
实验次数 U=2V(或电压一定)
电阻(欧) 电流(安)
1
2
3
(2)要使电阻两端电压达到2伏,变阻器电阻至少40欧或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过小,不能分担4伏电压
(3)I2R0/(I1-I2)
【知识点】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
【解析】【分析】根据控制变量法研究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滑动变阻器的作用及调节范围;欧姆定律可分析解出.
【解答】(1)研究电流与电阻关系时应该保证电压一定改变电阻测量出对应的电流,为得到一般规律可多测几组数据;(2)当R=20Ω,R两端电压要为2V电路中电流应该为0.1A,因为电源总电压为6V所以电路总电阻要等于60Ω此时必须使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为40Ω,由于滑动变阻器的规格为“30Ω 2A”所以无法达到40Ω的要求,所以电阻两端电压无法调节到2V;(3)当将导线a端接到电流表“-”接线柱上上时电流表测并联电路总电流,可得 ,当将导线a端接到电流表“3”接线柱上时电流表测的是R0支路的电流,可得 ,两式合并可得Rx= I2R0/(I1-I2)
28.(2017·台州)在学习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后,小柯还是认为:重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于是张老师用如图装置与他一起实验。
步骤一:将铁块放在木板上,往沙桶中加入一定量细沙,使压力传感器的示数为5.00牛,水平向左拉动木板,读出拉力传感器的示数并记录。
步骤二:换用质量不同、粗糙程度和底面积都相同的铁块,重复步骤一,记录结果如下表。
实验次数 质量不同的铁块 压力传感器示数(牛) 拉力传感器示数(牛)
1 小 5.00 2.10
2 中 5.00 2.11
3 大 5.00 2.11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第1次实验中铁块受到的摩擦力为 牛。
(2)实验中能否用钩码代替细沙?并说明理由 。
(3)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4)小柯认为:该实验中压力传感器的上表面要尽量光滑,否则会使拉力传感器的读数偏大,为什么?
【答案】(1)2.10
(2)不能;细沙质量小,能较为准确调节对铁块的拉力,来保证压力大小相同。
(3)摩擦力大小与重力无关
(4)不合理,拉力传感器示数始终等于木板对铁块的摩擦力,而与压力传感器和木板之间的摩擦无关
【知识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根据滑动摩擦力大小只与压力大小和相互接触的物体间的粗糙程度有关,根据控制变量法的方法解题.
【解答】(1)由图可知以铁块为研究对象,拉力传感器对铁块向右的拉力与木板对铁块向左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拉力传感器示数大小上就是摩擦力所以第1次实验中铁块受到的摩擦力为2.10牛;(2)铁块增加的质量用小桶内物质的质量抵消掉,细沙可以实现质量的微小调节所以比较合适,钩码单个质量较大不利用微小调节所以不能;(3)由表格数据可知质量增加摩擦力大小不变所以摩擦力大小与重力无关;(4)压力传感器上表面与铁块没有接触不影响木板对铁块的摩擦力。
故答案为:(1)2.10;(2)不能;细沙质量小,能较为准确调节对铁块的拉力,来保证压力大小不同;(3)摩擦力大小与重力无关;(4)不合理,拉力传感器示数始终等于木板对铁块的摩擦力,而与压力传感器和木板之间的摩擦无关。
29.(2017·台州)解决淡水资源危机对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小柯设计如图装置模拟海水淡化,请回答:
(1)实验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2)实验结束后,向乙装置的试管内滴加硝酸银和稀硝酸,目的是
(3)为使冷凝效果更好,可以对乙装置进行的操作是 (写出一点即可)。
【答案】(1)先汽化后液化
(2)检验乙装置的水中是否含有氯化钠或乙装置的水中是否含有氯离子
(3)乙装置烧杯中加冷水或冰块或导管外包湿毛巾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加热食盐水能发生汽化温度较高的蒸气遇冷发生液化,通过滴加硝酸银和稀硝酸检验淡化后的水中有没有Cl-的存在
【解答】(1)食盐水受热水汽化跑出在乙处遇冷液化,所以是先汽化后液化;(2)滴加硝酸银和稀硝酸是检验Cl—的,这一操作的目的是检验乙装置的水中是否含有氯化钠或乙装置的水中是否含有氯离子,这个简易装置的效果如何;(3)冷凝液化时蒸气会放出大量的热量,所以烧杯中加冷水或导管外包湿毛巾效果更好。
故答案为:(1)先汽化后液化;(2)检验乙装置的水中是否含有氯化钠或乙装置的水中是否含有氯离子;(3)乙装置烧杯中加冷水或冰块或导管外包湿毛巾。
四、解答题(本题有7小题,第30、32题6分,第31、33题8分,第34题10分,第35题12分,第36题5分,共55分)
30.(2017·台州)大米的加工过程如图所示,每100克糙米、胚芽米和白米的部分营养成分如下表。
请回答以下问题:
(1)下列有关稻谷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稻谷是植物的生殖器官
B.水稻幼苗是由稻谷中的胚发育而来
C.稻谷是由子房发育而来
D.叶制造的有机物通过导管输送给稻谷
(2)大米富含淀粉,进食后在小肠内彻底消化成 后被吸收。
(3)下列对大米的认识正确的是__________。
A.米糠层没有营养物质
B.食用糙米有利人体健康
C.米加工得越精细越有营养
【答案】(1)A、B、C
(2)葡萄糖
(3)B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
【解析】【分析】根、茎、叶是植物的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是植物的生殖器官;植物种子萌发时种子中的胚发生变化,胚根发育成根胚芽发育成茎和叶;植物内的导管输送根部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筛管输送有机物;糖类物质的化学消化在口腔中初被消化成麦芽糖,在小肠中多种消化液的作用下分解成葡萄糖并被小肠吸收。
【解答】(1)A.稻谷是植物的生殖器官,稻谷是果实也是种子,A正确;
B.水稻幼苗是由稻谷中的胚发育而来,胚中的胚根发育成根,胚芽发育成茎和叶是植物体的幼苗,B正确;
C.稻谷是由子房发育而来,稻谷是果实由子房发育而来,C正确;
D.叶制造的有机物通过导管输送给稻谷,有机物通过筛管运输,D错误。(2)淀粉在口腔中初步消化成麦芽糖在小肠内彻底消化成葡萄糖并被吸收;(3)由表格内容可知糙米的营养成分含量较高食用有利于人体健康,所以B正确。
故答案为:(1)A、B、C;(2)葡萄糖;(3)B
31.(2017·台州)我市某些餐厅用智能机器人送餐,送餐机器人的部分参数如表所示。
(1)机器人身上有感应红外线信息的接收器,以便接受信息,则该接收器相当于反射弧中的 。
(2)机器人底盘的轮子与水平地面接触的总面积为0.01米2,求机器人水平运送3千克物体(含餐盘)时,对地面产生的压强。
(3)如果该机器人以最大功率在水平地面上以0.4米/秒的速度匀速前进10秒,求机器人行进过程中受到地面对它的阻力。
【答案】(1)感受器
(2)解:F=G=mg=(50+3)千克×10牛/千克=530牛
P=F/S=530牛/0.01米2=5.3×104帕
(3)解法一:W=Pt=100瓦×10秒=1000焦
s=υt=0.4米/秒×10秒=4米
f=F=W/s=1000焦/4米=250牛
解法二:f=F=P/υ=100瓦/(0.4米/秒)=250牛
【知识点】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反射弧各结构的功能;(2)由公式P=F/S求出压强;(3)由表格数据功率可求出牵引力,由匀速运动得到阻力等于牵引力。或用功率求出功再用功除以距离得到牵引力再根据匀速运动得到阻力大小。
【解答】(1)反射弧结构中的感受器作用是接受外界的刺激得到信息所以机器人身上感应红外线信息的接收器相当于感受器。
故答案为(1)感受器
32.(2017·台州)每年5、6月是蓝莓丰收的时节,蓝莓中含有丰富的花青素(化学式为C15H11O6)。花青素是一种水溶性色素,颜色与细胞液的酸碱性有关,细胞液酸性时呈红色,碱性时呈蓝色。
(1)在白醋中滴加花青素,溶液变 色。
(2)一个花青素分子中共有 个原子。
(3)28.7克花青素中含有多少克碳元素?(请列式计算)
【答案】(1)红
(2)32
(3)mc=28.7克×(15C/C15H11O6)=28.7克×(180/287)=18克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可解;(2)根据化学式的含义;(3)根据化学式求出C元素的质量分数再乘以28.7g即为28.7克花青素中碳元素的质量。
【解答】(1)根据材料提供信息酸性时呈红色,碱性时呈蓝色可知,白醋中滴加花青素,由于白醋显酸性所以溶液应该显红色;(2)一个花青素分子(C15H11O6)含有15个碳原子,11个氢原子,6个氧原子共有32个原子
故答案为:(1)红;(2)32;(3)18克
33.(2017·台州)红萍是太空舱中提供O2和吸收CO2的一种水生植物。当初我国科研人员为了研究与人共存情况下红萍的供氧能力,建立了受控密闭试验舱并放置18.9米2的红萍立体培养装置,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多次的地面模拟试验。密闭舱全天保持稳定充足的光照强度,其他条件适宜,2名志愿者进入密闭舱中生活,每隔1小时测定一次舱内O2和CO2浓度,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
(1)红萍利用 吸收CO2产生O2。
(2)实验组的密闭舱内生活着2名志愿者和18.9米2的红萍,则对照组的密闭舱内应该怎样设置? 。
(3)根据实验结果判断,密闭舱内18.9米2红萍产生的O2能否满足2名志愿者的呼吸消耗?并说明理由: 。
(4)在载人航天应用中,太空舱可以看作一个相对独立的密闭生态系统。若要进行长期的载人飞行,从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考虑,太空舱应实现 循环利用。
【答案】(1)光合作用
(2)只生活着2名志愿者,不放置红萍
(3)能满足,因为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保持相对稳定
(4)物质或碳—氧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吸收CO2产生O2,利用控制变量设置对照实验,生态系统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个方面
【解答】(1)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吸收CO2产生O2,所以红萍利用光合作用吸收CO2产生O2;(2)此实验是对红萍的供氧能力进行研究所以实验中应该控制有无红萍,所以对照组应该只生活着2名志愿者,不放置红萍;(3)由密闭试验舱内O2、CO2浓度变化图可知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能保持相对稳定所以能满足呼吸消耗;(4)长期载人飞行太空舱应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
故答案为:(1)光合作用;(2)只生活着2名志愿者,不放置红萍;(3)能满足,因为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保持相对稳定;(4)物质或碳—氧。
34.(2017·台州)某兴趣小组设计如下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1)如图甲,小柯将烧杯放在天平左盘,使天平重新平衡。然后取下烧杯把铁钉放入试管中,一段时间后,再把烧杯放回天平左盘,最后天平是否平衡? 。反应后试管内溶液的质量 (选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2)如图乙,小妍将烧杯放在天平左盘,使天平重新平衡。然后倾斜烧杯使盐酸与石灰石粉末混合,一段时间后再把烧杯放回天平左盘,发现天平不再平衡。其原因是 。小柯对该实验装置进行改进,把烧杯换成锥形瓶(如图丙,装置气密性良好)。你认为能否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并阐述理由: 。
(3)小妍想测定实验所用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6克石灰石粉末与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反应后总质量减少2.2克。求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杂质与稀盐酸不反应)。(结果精确到0.1%)
【答案】(1)平衡;减少
(2)产生的二氧化碳从烧杯中逸出;不能,气球体积变大,受到空气对它的浮力增大,天平不再平衡。
(3)解:设石灰石中含CaCO3的质量分数为x
CaCO3+2HCl=CaCl2+ CO2↑+H2O
100 44
x 2.2克
x=5克
CaCO3%=5克/6克×100%=83.3%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生成物的状态;(2)根据生成物的状态,浮力的大小变化;(3)先算出生成的CO2的质量,由CO2的质量算出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再去除以石灰石的质量就得到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解答】(1)反应后的产物没有气体所以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天平仍平衡;反应中56份的铁能置换出64份的铜所以溶液质量是减少的;(2)图乙稀盐酸与石灰石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而使烧杯内的总质量减小,所以天平不平衡了;图丙反应装置中用气球收集生成的气体,但由于气球收集气体后体积会增大,受到的浮力也增大,而使天平不再平衡。
故答案为:(1)平衡;减少 (2)产生的二氧化碳从烧杯中逸出;不能,气球体积变大,受到空气对它的浮力增大,天平不再平衡;(3)83.3%
35.(2017·台州)图甲是恒温箱的简化电路,R1是热敏电阻,其阻值与温度的关系如图乙所示。R2是滑动变阻器,R3是发热电阻,其额定功率是1210瓦。
(1)电路中火线应与 (选填“A”或“B”)连接,E点应与 (选填“C”或“D”)连接。
(2)工作电路正常工作时,求R3的阻值。
(3)控制电路的电源电压U=6伏,电磁铁线圈电阻不计,当线圈的电流达到30毫安时,电磁继电器的衔铁会被吸下。若恒温箱内的温度设定为50℃,求此时滑动变阻器R2接入电路的阻值。
(4)保持其他不变,只把电磁铁适当右移,请分析恒温箱设定的温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答案】(1)A;C
(2)解法一:I=P/U=1210瓦/220伏=5.5安
R3=U/I=220伏/5.5安=40欧
解法二:R3=U2/P =(220伏)2/1210瓦=40欧
(3)R总=U/I=6伏/0.03安=200欧 查得50℃时,R1=90欧
R2=R总-R1=200欧-90欧=110欧
(4)温度降低;因为电磁铁右移,导致动力臂变大,衔铁更容易被吸下;电磁铁磁性应减弱,控制电路设定电流变小;总电阻变大,而变阻器R2电阻不变,所以R1电阻变大;由图乙可知设定的温度降低。
【知识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电路中开关的位置要求,恒温电路工作原理可判断;(2)可先求出正常工作时的电流,再由欧姆定律求出电阻,或直接用公式R= 求出R3的阻值;(3)根据欧姆定律变形式R= 求出控制电路总电阻,再根据恒温箱设定的温度查乙图得到热敏电阻的阻值,两电阻相减得到滑动变阻器R2接入电路的阻值;(4)根据杠杆原理可分析出磁力较小即能吸合衔铁,得出电流变小,总电阻增大,热敏电阻的阻值较大,查图乙得到温度降低。
【解答】(1)在安全用电原则中开关应接在火线上,所以火线应与A连接,当恒温箱内温度较低时热敏电阻阻值较大,控制电路中电流较小电磁铁磁性较弱衔铁位于C点此时发热电阻应该工作对恒温箱进行加热使箱内温度升高,当箱内温度升高热敏电阻阻值减小,控制电路电流增大衔铁被吸合到D点使工作电路断开停止加热。所以根据恒温箱的工作原理E点应与C点连接。
故答案为:(1)A;C
36.(2017·台州)避险车道是与公路主干道相连的一段距离很短的分岔专用车道,供速度失控车辆安全减速。一般设置在长陡坡的拐弯处,保证驾驶员能看到(如图一、二)。这种车道很特别,一般长度在50~100米,有一定的坡度,路面上铺着疏松的石子、沙土层,两侧及顶部用废旧轮胎或防撞桶围起来(如图三、四)。避险车道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汽车刹车失灵时的安全隐患。请你谈谈避险车道设置所包含的科学知识并作简要解释。
【答案】长陡坡下坡,刹车失灵的汽车,势能转化为动能,速度会越来越快,需要通过一定方式来减速。
⑴避险车道设置在下坡拐弯处的右边,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便于司机看到,有充足的反应时间,能做出合理判断
⑵有一定的坡度,是利用动能转化为势能,使车减速
⑶铺上疏松的碎石、沙土,是为了增大摩擦,使车减速
⑷废旧轮胎和防撞桶,起到缓冲的作用,车的动能转化为内能,使车减速
避险车道通过上述设置,实现安全减速。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动能和势能的转化与守恒
【解析】【分析】从题设信息可知此题涉及知识有光的直线传播,机械能的转化,增大摩擦阻力,缓冲设置。
1 / 12017年浙江省台州市中考科学试卷
一、选择题
1.(2017·台州)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投放铝制易拉罐的垃圾箱应贴以下哪个标识?( )
A.可回收物 B.厨余垃圾
C.有害垃圾 D.其他垃圾
2.(2017·台州)下列实验现象只能反映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是( )
A.紫色石蕊变红色
B.石灰水变浑浊
C.蜡烛熄灭
D.杠杆左高右低
3.(2017·台州)下图是小柯用显微镜观察“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四个操作,其中使模糊物像变清晰的操作是( )
A. B.
C. D.
4.(2017·台州)为减少病人疼痛,手术前通常要给病人麻醉,有一种气体麻醉剂通过盖着口鼻的面罩传输给病人。下列哪个系统不参与麻醉过程?( )
A.呼吸系统 B.消化系统 C.循环系统 D.神经系统
5.(2017·台州)如图是微信热传的“苯宝宝表情包”,苯(化学式为C6H6)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下列有关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苯属于无机化合物
B.苯由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构成
C.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D.苯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1
6.(2017·台州)汽车安全气囊中有一种物质,能在汽车碰撞时迅速反应,右图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该反应类型属于(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7.(2017·台州)下列实验操作规范的是( )
A.取适量液体
B.取液时挤入空气
C.两人合作滴加液体
D.手按短柄加热液体
8.(2017·台州)学习科学知识,提高自护能力。以下事件处理正确的是( )
A.燃气泄漏处理
B.地震逃生
C.用药安全
D.触电
9.(2017·台州)垫排球是我市一项体育测试项目,下列对排球离开手后继续上升过程分析正确的是( )
A.速度越来越小 B.受到的重力越来越大
C.到达最高点时受力平衡 D.球受到惯性作用
10.(2017·台州)科学家用石墨烯膜制成“筛子”,可以筛掉盐类物质。当海水流过该膜时,钠离子和氯离子被水分子包裹而不能通过,独立的水分子却能通过(如图)。下列关于石墨烯膜“筛掉”氯化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该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B.该过程可应用于海水淡化
C.“筛掉”氯化钠过程类似于过滤操作
D.“筛掉”氯化钠后的海水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11.(2017·台州)下列四种动物的运动方式能用压强与流速关系来解释的是( )
A.乌贼向后喷水面前行
B.流线型的鲫鱼在水中快速前进
C.展开双翅的鸟在空中滑翔
D.壁虎靠脚上的“吸盘”在墙上爬行
12.(2017·台州)香港首次在汀角红树林发现栖蟹,取名“汀角攀树蟹”(如图),为全球新品种。对于汀角攀树蟹的认识错误的是( )
A.在生物分类中,它属于无脊椎动物
B.在生态系统成分中,它属于消费者
C.该红树林中所有的汀角攀树蟹构成一个群落
D.汀角攀树蟹的栖树习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13.(2017·台州)如图是小柯连接的电路,开关闭合后,发现灯L2比L1亮。关于该电路分析正确的是( )
A.通过L2的电流比L1的电流大
B.L2的电阻比L1的电阻大
C.L2两端电压比L1两端电压小
D.L2的实际功率比L1的实际功率小
14.(2017·台州)小柯用图中提升重为400牛的物体,不计摩擦和滑轮自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个滑轮均为定滑轮
B.人将绳子拉过1米,物体也上升1米
C.物体匀速上升时,人对绳子的拉力为200牛
D.使用该装置不能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15.(2017·台州)用图中实验装置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当物块浸入溢水杯时,水会流入空桶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前溢水杯未装满水,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B.物块浸入水中越深,水对溢水杯底部的压强越大
C.物块浸入水中越深,左侧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越大
D.通过计算可知实验所用物块的密度为2×103千克/米3
二、填空题(本题有9小题,20空格,每空格2分,共40分)
16.(2017·台州)如图,电灯代表太阳,地球仪代表地球,让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绕电灯运动。
(1)该实验能模拟地球的 运动。
(2)根据模拟实验,判断地球处在B位置时,我国的节气是 。
17.(2017·台州)科学家在浙江某山区发现大型海绵生物化石群,海绵是一种海洋生物。
(1)下列能支持海绵是生物的证据有 (选填字母)。
A.由细胞构成 B.能繁殖后代 C.能在水中运动
(2)海绵生物化石的发现,说明很早以前这里曾经是海洋。这种海陆变迁是 的结果。
18.(2017·台州)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科学家曾做过如下试验:把一种致病的链球菌涂在健康人的清洁皮肤上,两小时后再检查,发现90%以上的链球菌都被消灭了。
【资料二】水痘流行时,已经接种过水痘疫苗的人会安然无恙,而没有接种或没有得过水痘的人则容易得水痘。
(1)皮肤抵御链球菌入侵的过程属于 免疫。
(2)从传染病预防措施来看接种水痘疫苗属于 。
19.(2017·台州)图甲是清代的救火工具“水龙”。使用时,启动横木带动活塞向下压,水箱中的水从输水管中喷出,水柱可高达10米。用汽水瓶和吸管模拟“水龙”的工作原理,往瓶中吹气,瓶中的水就从吸管中喷出,如图乙。
(1)水能灭火的原理是 。
(2)往瓶中吹气,水能从吸管喷出的原因是 。
20.(2017·台州)硫酸铵【化学式为(NH4)2SO4】是一种能促进植物茎、叶生长的氮肥。
(1)硫酸铵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
(2)施肥浓度过高,会造成烧苗现象。小柯通过实验发现,质量分数为2%的硫酸铵溶液不会导致植物烧苗。他用50克30%的硫酸铵溶液配制2%的硫酸铵溶液,需要加水 毫升。
21.(2017·台州)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的气体。请阅读有关甲烷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今年5月18日新闻联播报道:我国在南海成功完成了“可燃冰”试验开采工作。可燃冰主要成分是甲烷,学名叫“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高效清洁、储量巨大的新能源。甲烷作燃料是因为它具有 性。
(2)一定条件下氢气与溶解在水中的二氧化碳结合生成甲烷和水,这一化学反应被称作“产甲烷作用”。请写出“产甲烷作用”的化学方程式: 。
(3)实验室用加热无水醋酸钠与碱石灰固体混合物来制取并收集一瓶较为纯净的甲烷气体,则应选用图中的 装置(填字母)。
A. B. C. D. E.
22.(2017·台州)最近,科学家发明了一胰岛素智能贴(如图),实现不打针、无痛苦轻松治疗。该贴片很薄,上面布满了微小针头。这些微小针头装载着微储存单元,内有胰岛素和葡萄糖感应酶。当患者血糖升高,感应酶能实时检测血糖浓度,针头根据检测结果按需释放适量的胰岛素。
(1)贴片上的微小针头是通过 方法增大压强。
(2)胰岛素贴片可以用来治疗 。
(3)当人体发烧时,贴片效果较差,其主要原因是 。
23.(2017·台州)在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小柯不断改变蜡烛到透镜的距离,移动光屏寻找蜡烛的像,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序号 蜡烛到透镜的距离(cm) 像的特点
1 20.0 倒立缩小的实像
2 16.0 倒立等大的实像
3 12.0 倒立放大的实像
4 6.0 ?
(1)第4次实验中,小柯移动光屏只观察到模糊的圆形光斑。若要观察到此时所成的像,正确的操作是 。
(2)小柯在第1次实验的基础上,换用另一个凸透镜后,发现光屏上的像不清晰。把光屏慢慢地向凸透镜方向移动,光屏上又出现了清晰的像。若第1次实验模拟的是正常眼球的成像情况,则换用透镜后的实验是在模拟 的成像情况。
24.(2017·台州)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是由硫酸铜、氯化钠、碳酸钠、硫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检验其中的成分,按以下流程进行实验:
(1)根据实验现象,白色粉末中一定有 。
(2)实验中不能用BaCl2溶液代替Ba(NO3)2溶液的理由是 。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有5小题,15空格,每空格3分,共45分)
25.(2017·台州)为探究催化剂对双氧水(H2O2)分解的催化效果,某研究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图中的实验能否证明MnO2是双氧水分解反应的催化剂?并说明理由: 。
实验二:从表格的设计可以看出,该实验的目的是 。
26.(2017·台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古希腊的医生虽然知道心脏与血管的联系,但是他们认为动脉内充满了由肺进入的空气,因为他们解剖的尸体中动脉内部是空的。
【材料二】公元2世纪,希腊医生盖仑解剖活动物,将一段动脉的上下两端结扎,然后剖开这段动脉,发现其中充满了血液。盖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①肝脏将人体吸收的食物转化为血液;②血液像潮汐一样在心脏与静脉之间来回流动,但血液从心脏到动脉是单向的且最终被人体吸收;③左右两心室的隔膜上有小孔,血液可互相流通。
【材料三】17世纪,英国生理学家哈维深入地研究了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他做了一个活体结扎实验,当他用绷带扎紧人手臂上的静脉时,心脏变得又空又小;而当扎紧手臂上的动脉时,心脏明显胀大。哈维还进行了一个定量实验,解剖心脏并计算血液流量,以每分钟心脏搏动72次计,每小时由左心室注入主动脉的血液流量相当于普通人体重的4倍。于是哈维提出了血液循环理论,但受当时科技水平的限制,哈维没有发现血液在动脉和静脉之间的流通管道而招致质疑。直到1661年,意大利科学家马尔比基在显微镜下发现这一微小管道的存在,证明哈维的理论是正确。
(1)马尔比基发现的“微小管道”是 。
(2)盖仑将“一段动脉上下两端结扎”的操作是基于 的猜想。
(3)哈维的定量实验否定了盖仑观点中的 (选填序号)。
27.(2017·台州)小柯利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已知电源电压为6V且保持不变,实验所用电阻R的阻值分别为5Ω、10Ω、20Ω,滑动变阻器的规格为“30Ω 2A”。
(1)请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画在下边框内。
(2)小柯将5Ω的电阻接入电路,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压表示数为2V,读出相应的电流值记录在表格中;然后更换电阻重复上述实验。当接入20Ω的电阻时,发现无论怎样调节滑动变阻器,电压表示数都无法达到2V,其原因是 。
(3)小柯用图乙所示电路测未知电阻Rx的阻值,图中R0为定值电阻。他先将导线a端接到电流表“-”接线柱上,电流表示数为I1,然后将导线a端接到电流表“3”接线柱上,电流表示数为I2,则Rx的阻值为 (用I1、I2、R0表示)。
28.(2017·台州)在学习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后,小柯还是认为:重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于是张老师用如图装置与他一起实验。
步骤一:将铁块放在木板上,往沙桶中加入一定量细沙,使压力传感器的示数为5.00牛,水平向左拉动木板,读出拉力传感器的示数并记录。
步骤二:换用质量不同、粗糙程度和底面积都相同的铁块,重复步骤一,记录结果如下表。
实验次数 质量不同的铁块 压力传感器示数(牛) 拉力传感器示数(牛)
1 小 5.00 2.10
2 中 5.00 2.11
3 大 5.00 2.11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第1次实验中铁块受到的摩擦力为 牛。
(2)实验中能否用钩码代替细沙?并说明理由 。
(3)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4)小柯认为:该实验中压力传感器的上表面要尽量光滑,否则会使拉力传感器的读数偏大,为什么?
29.(2017·台州)解决淡水资源危机对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小柯设计如图装置模拟海水淡化,请回答:
(1)实验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2)实验结束后,向乙装置的试管内滴加硝酸银和稀硝酸,目的是
(3)为使冷凝效果更好,可以对乙装置进行的操作是 (写出一点即可)。
四、解答题(本题有7小题,第30、32题6分,第31、33题8分,第34题10分,第35题12分,第36题5分,共55分)
30.(2017·台州)大米的加工过程如图所示,每100克糙米、胚芽米和白米的部分营养成分如下表。
请回答以下问题:
(1)下列有关稻谷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稻谷是植物的生殖器官
B.水稻幼苗是由稻谷中的胚发育而来
C.稻谷是由子房发育而来
D.叶制造的有机物通过导管输送给稻谷
(2)大米富含淀粉,进食后在小肠内彻底消化成 后被吸收。
(3)下列对大米的认识正确的是__________。
A.米糠层没有营养物质
B.食用糙米有利人体健康
C.米加工得越精细越有营养
31.(2017·台州)我市某些餐厅用智能机器人送餐,送餐机器人的部分参数如表所示。
(1)机器人身上有感应红外线信息的接收器,以便接受信息,则该接收器相当于反射弧中的 。
(2)机器人底盘的轮子与水平地面接触的总面积为0.01米2,求机器人水平运送3千克物体(含餐盘)时,对地面产生的压强。
(3)如果该机器人以最大功率在水平地面上以0.4米/秒的速度匀速前进10秒,求机器人行进过程中受到地面对它的阻力。
32.(2017·台州)每年5、6月是蓝莓丰收的时节,蓝莓中含有丰富的花青素(化学式为C15H11O6)。花青素是一种水溶性色素,颜色与细胞液的酸碱性有关,细胞液酸性时呈红色,碱性时呈蓝色。
(1)在白醋中滴加花青素,溶液变 色。
(2)一个花青素分子中共有 个原子。
(3)28.7克花青素中含有多少克碳元素?(请列式计算)
33.(2017·台州)红萍是太空舱中提供O2和吸收CO2的一种水生植物。当初我国科研人员为了研究与人共存情况下红萍的供氧能力,建立了受控密闭试验舱并放置18.9米2的红萍立体培养装置,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多次的地面模拟试验。密闭舱全天保持稳定充足的光照强度,其他条件适宜,2名志愿者进入密闭舱中生活,每隔1小时测定一次舱内O2和CO2浓度,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
(1)红萍利用 吸收CO2产生O2。
(2)实验组的密闭舱内生活着2名志愿者和18.9米2的红萍,则对照组的密闭舱内应该怎样设置? 。
(3)根据实验结果判断,密闭舱内18.9米2红萍产生的O2能否满足2名志愿者的呼吸消耗?并说明理由: 。
(4)在载人航天应用中,太空舱可以看作一个相对独立的密闭生态系统。若要进行长期的载人飞行,从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考虑,太空舱应实现 循环利用。
34.(2017·台州)某兴趣小组设计如下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1)如图甲,小柯将烧杯放在天平左盘,使天平重新平衡。然后取下烧杯把铁钉放入试管中,一段时间后,再把烧杯放回天平左盘,最后天平是否平衡? 。反应后试管内溶液的质量 (选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2)如图乙,小妍将烧杯放在天平左盘,使天平重新平衡。然后倾斜烧杯使盐酸与石灰石粉末混合,一段时间后再把烧杯放回天平左盘,发现天平不再平衡。其原因是 。小柯对该实验装置进行改进,把烧杯换成锥形瓶(如图丙,装置气密性良好)。你认为能否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并阐述理由: 。
(3)小妍想测定实验所用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6克石灰石粉末与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反应后总质量减少2.2克。求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杂质与稀盐酸不反应)。(结果精确到0.1%)
35.(2017·台州)图甲是恒温箱的简化电路,R1是热敏电阻,其阻值与温度的关系如图乙所示。R2是滑动变阻器,R3是发热电阻,其额定功率是1210瓦。
(1)电路中火线应与 (选填“A”或“B”)连接,E点应与 (选填“C”或“D”)连接。
(2)工作电路正常工作时,求R3的阻值。
(3)控制电路的电源电压U=6伏,电磁铁线圈电阻不计,当线圈的电流达到30毫安时,电磁继电器的衔铁会被吸下。若恒温箱内的温度设定为50℃,求此时滑动变阻器R2接入电路的阻值。
(4)保持其他不变,只把电磁铁适当右移,请分析恒温箱设定的温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36.(2017·台州)避险车道是与公路主干道相连的一段距离很短的分岔专用车道,供速度失控车辆安全减速。一般设置在长陡坡的拐弯处,保证驾驶员能看到(如图一、二)。这种车道很特别,一般长度在50~100米,有一定的坡度,路面上铺着疏松的石子、沙土层,两侧及顶部用废旧轮胎或防撞桶围起来(如图三、四)。避险车道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汽车刹车失灵时的安全隐患。请你谈谈避险车道设置所包含的科学知识并作简要解释。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在垃圾分类中我们一般将垃圾分成四类:分别是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
【解答】A.可回收垃圾,一般包括金属、纸、塑料、玻璃等废旧物,易拉罐属可回收物,A正确;
B.厨余垃圾,主要包括食品的废弃物,B错误;
C.有害垃圾,主要有药品、电池、油漆、荧光灯管等废弃物,C错误;
D.其他垃圾,生活中的不可回收的一些废弃物,D错误。
故选A
2.【答案】D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CO2的物理性质一般包括密度、颜色、状态、气味等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体现出来。而化学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体现出来,常见化学性质有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显红色加热红色褪去,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等。
【解答】A.CO2通过紫色石蕊溶液,能使溶液显红色是化学性质,A错误;
B.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能使石灰水变浑浊是化学性质,B错误;
C.CO2倒入烧杯中蜡烛熄灭,一方面能说明CO2的密度比空气大物理性质,另一方面能说明CO2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属化学性质,C错误;
D.杠杆左高右低,说明CO2密度比空气大,D正确
故选D
3.【答案】D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在显微镜调焦操作中有两个结构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先调节粗准焦螺旋找到一个模糊的像再通过调节细准焦使像变的清晰。
【解答】A.转动物镜转换器,可将低倍镜换成高倍镜,A错误;
B.移动载玻片,找较适合观察的物像,B错误;
C.调节反光镜,调节视野的亮度,C错误;
D.转动细准焦螺旋,可使模糊物像变的清晰,D正确。
故选D
4.【答案】B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麻醉的含义是用药物或其他方法使患者整体或局部暂时失去感觉,以达到无痛的目的进行手术治疗。吸入麻醉是指麻醉药经过呼吸道吸入,产生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使病人暂时意识丧失而致不感到周身疼痛的麻醉方法。
【解答】A.呼吸系统,该种气体通过盖着口鼻的面罩传输给病人是通过呼吸系统进入人体的,A错误;
B.消化系统,该种气体没有消化吸收的过程,B正确;
C.循环系统,气体进入肺后再进入血液循环系统产生作用,C错误;
D.神经系统,麻醉剂减少病人疼痛能影响人的痛觉,属神经系统,D错误。
故选B
5.【答案】C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有机化合物主要是由碳元素、氢元素组成,是一定含碳的化合物,但是不包括碳的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盐、氰化物、硫氰化物、氰酸盐、金属碳化物、部分简单含碳化合物(如SiC)等物质化学式可表示物质的组成,微观结构,组成物质的各元素质量之比。
【解答】A.苯属于无机化合物,苯含有C元素属有机化合物,A错误;
B.苯由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构成,一个苯分子由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构成,B错误;
C.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化学式可看出物质由什么元素组成,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正确,C正确;
D.苯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1,1:1是原子个数比,质量之比是12:1,D错误。
故选C
6.【答案】B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解析】【分析】化合反应指多种反应物参加反应只有一种生成物;分解反应指一种反应物有多种生成物;置换反应是指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参加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复分解反应是指两种化合物参加反应离子互换后成两种新的化合物。
【解答】A.化合反应,化合反应是反应物有多种生成物只有一种,A错误;
B.分解反应,一种反应物多种生成物符合分解反应形式,B正确;
C.置换反应,一种化合物与一种单质反应生成另一种化合物和另一种单质不符合,C错误;
D.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应生成另两种化合物,D错误。
故选B
7.【答案】A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正确操作可判断.
【解答】A.取适量液体,瓶子朝手心,瓶盖倒放于桌面,试管略倾斜,A正确;
B.取液时挤入空气,用滴管取液体时应该在滴管未伸入液体时挤出部分空气,B错误;
C.两人合作滴加液体,滴管在试管中滴加液体时应该左手拿试管右手拿滴管,滴管距离试管口一定距离滴入液体,C错误;
D.手按短柄加热液体,加热液体时,手握住长柄不能再按短柄,D错误。
故选A
8.【答案】B
【知识点】安全用药;安全用电原则
【解析】【分析】燃气泄漏时我们不能用明火照明不能开灯,应该迅速关闭燃气阀门并打开门窗保持通风;地震时如果在室内我们要第一时间冲向室外空旷的地方逃离时要注意秩序,避免拥挤造成踩踏;药物的摄入应该按照医生嘱咐的量或根据说明书上的用量,过多摄入易引起中毒;触电往往是身体与带电体接触引起的,当发生时应该快速切断电源或用绝缘体将人与带电体分开。
【解答】
A.燃气泄漏处理,应该通风不能开灯点明火,A错误;
B.地震逃生,逃生时要有秩序,B正确;
C.用药安全,药品的服用要根据医生嘱咐的量,多次易中毒,C错误;
D.触电,触电时要先切断电源或用干燥的木棍等绝缘体将人与带电体分开,D错误。
故选B
9.【答案】A
【知识点】惯性;力与运动的关系;重力及其方向
【解析】【分析】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当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一致时表现为加速,当相反时为减速;地球表面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速度为0时不一定是平衡状态,当物体达到最高点时物体只受到重力有向下加速的趋势;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不是受到的,是本身就有的。
【解答】A.速度越来越小,由于受到与运动方向相反的重力的作用故速度越来越小,A正确;
B.受到的重力越来越大,重力与质量和g有关,球的质量不变g不变故重力不变,B错误;
C.到达最高点时受力平衡,最高点时物体速度为0,此时只受到向下重力的作用所以不平衡,C错误;
D.球受到惯性作用,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不是受到的,D错误。
故选A
10.【答案】D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用石墨烯膜“筛掉”海水中的钠离子和氯离子的方法与过滤类似,物质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将它们进行了分离。
【解答】A.该过程属于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物理变化,A错误;
B.该过程可应用于海水淡化,海水含的盐主要是氯化钠,进“筛掉”后水中盐分没了成淡水,B错误;
C.“筛掉”氯化钠过程类似于过滤操作,过滤也是将一部分通不过滤纸的物质过滤掉是类似的,C错误;
D.“筛掉”氯化钠后的海水溶质质量分数增大,“筛掉”后水中氯化钠减少,质量分数减小了,D正确。
故选D
11.【答案】C
【知识点】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解析】【分析】乌贼与鱼在水中前进都利用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水的反作用力使乌贼与鱼进进,鸟的滑翔利用鸟上下两侧气体流速不同,上面流速快而下方流速慢产生一个向上的压强支持鸟在空中滑翔,壁虎脚上的“吸盘”是利用了大气压。
【解答】A.乌贼向后喷水面前行,是相互作用力,喷出的水而乌贼一个反作用力使之前行,A错误;
B.流线型的鲫鱼在水中快速前进,流线型设计可减小阻力,B错误;
C.展开双翅的鸟在空中滑翔,鸟在空中滑翔利用上下气流的速度不同产上向上的压力,C正确;
D.壁虎靠脚上的“吸盘”在墙上爬行,“吸盘”是利用大气压,D错误。
故选C
12.【答案】C
【知识点】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群落的物种组成;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进化的理论
【解析】【分析】根据生物分类“汀角攀树蟹”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节肢类;生态系统各成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微生物);地球上现存的生物都是适应它们生活的环境的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解答】A.在生物分类中,它属于无脊椎动物,蟹属节肢类属于无脊椎动物,A错误;
B.在生态系统成分中,它属于消费者,动物属消费者,B错误;
C.该红树林中所有的汀角攀树蟹构成一个群落,只能称一个种群,群落应有多种有关系的生物,C正确;
D.汀角攀树蟹的栖树习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适应自然才能生活下来,D错误。
13.【答案】B
【知识点】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 、 关系判断,可通过灯泡的亮度比较灯泡的实际功率,串联电路中一般亮度大的功率也大。
【解答】( 1 )由图可知,两个灯泡组成串联电路,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所以通过两灯电流相等,故A错误;
灯泡亮度由灯泡的实际功率决定, L2比L1亮,所以L2的实际功率比L1的实际功率大,故D错误;
(2 )两灯电流相等,且L2的实际功率比L1的实际功率大,由P=I2R可知, L2的电阻比L1的电阻大,故B正确;
由U=IR知, L2两端电压比L1两端电压大,故C错误。
故选B
14.【答案】C
【知识点】定滑轮及其工作特点;动滑轮及其工作特点
【解析】【分析】此滑轮组是由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根据图中绕线可知能省力也能改变力的方向,但会比较费距离。
【解答】A.两个滑轮均为定滑轮,和物体一起上升的滑轮为动滑轮,A错误;
B.人将绳子拉过1米,物体也上升1米,滑轮组省力但费距离,当人拉过1米时,物体上升只有0.5米,B错误;
C.物体匀速上升时,人对绳子的拉力为200牛,此滑轮组能省 的力,F= G,C正确;
D.使用该装置不能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此滑轮组即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D错误。
故选C
15.【答案】D
【知识点】阿基米德原理
【解析】【分析】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液、压强与深度有关同种液体中深度越大压强也越大、 可判断.
【解答】A.实验前溢水杯未装满水,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会使溢出的水不等于排开的水影响实验结果,A错误;
B.物块浸入水中越深,水对溢水杯底部的压强越大,压强与液体深度有关由于溢水杯中水的深度使终不变所以水对溢水杯底部的压强也不变,B错误;
C.物块浸入水中越深,左侧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越大,未浸没时浸入越深物块受到浮力越大,左侧弹簧测力计示数越小,浸没后物块深度增加由于排开液体体积不变所以浮力不变,弹簧测力计示数也不变,C错误;
D.通过计算可知实验所用物块的密度为2×103千克/米3,F浮=2N-1N=1N,V物=V排= , = ,合并得, =2×103千克/米3,D正确。
故选D
16.【答案】(1)公转
(2)夏至
【知识点】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根据地球的公转运动时的四个重要位置A、C分别为春分与秋分,B、D分别是夏至与冬至可解此题.
【解答】(1)该实验用电灯代表太阳,地球仪代表地球,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绕电灯运动符合地球在空间的公转运动,所以是模拟地球的公转运动;(2)地球公转至B位置时的节气应该是夏至。
故答案为:(1)公转;(2)夏至。
17.【答案】(1)A、B
(2)地壳变动
【知识点】生物的基本特征;地壳变动的证明
【解析】【分析】从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地壳运动的证据回答
【解答】(1)生物有细胞结构、能繁殖后代等都是生物才有的特点,运动的不一定是生物还可以是机械运动等,所以证据是A、B;(2)山区发现海洋生物化石可以作为地壳变动的证据,这里可填地壳变动。
故答案为:(1)A、B;(2)地壳变动。
18.【答案】(1)非特异性或自然
(2)保护易感人群或保护易感者
【知识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人体的免疫功能
【解析】【分析】人体免疫有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后天性免疫)两种类型。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天然免疫或固有免疫,它是人类在漫长进化过程中获得的一种遗传特性,是人一生下来就具有。 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或适应性免疫,这种免疫只针对一种病原。是获得免疫经后天感染(病愈或无症状的感染)或人工预防接种(菌苗、疫苗、类毒素、免疫球蛋白等)而使机体获得抵抗感染能力。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解答】(1)链球菌涂在健康人的清洁皮肤上90%以上都被消灭是人体依靠自身免疫系统完成的免疫是非特异性免疫或自然免疫;(2)预防传染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接种水痘应该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故答案为:(1)非特异性或自然;(2)保护易感人群或保护易感者。
19.【答案】(1)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2)增大瓶内气压,使瓶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
【知识点】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物质燃烧条件有: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有助燃剂;可燃物;三者缺一不可,灭火可以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或同时控制几个条件。(2)当瓶内压强大于大气压时水会从管子被压出。
【解答】(1)用水灭火主要是水比热大,大量吸收物体的热量使物体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而熄灭;(2)往瓶中吹气瓶内压强大于大气压从而水被压出。
故答案为:(1)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2)增大瓶内气压,使瓶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
20.【答案】(1)-3
(2)700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根据物质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之和为0可解;(2)根据溶液稀释时溶质的质量不变可解。
【解答】(1)化学式为(NH4)2SO4,设N元素的化合价为x, 得x=-3;(2)设需加水V毫升, ,V=700mL。
故答案为:(1)-3;(2)700
21.【答案】(1)可燃
(2)4H2+CO2 CH4+2H2O
(3)A、C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简单的有机物
【解析】【分析】(1)物质的性质;(2)已知反应物与生成物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纯净气体的制取仪器。
【解答】(1)能燃烧是物质的可燃性;(2)一定条件下氢气与溶解在水中的二氧化碳结合生成甲烷和水化学方程式为4H2+CO2 CH4+2H2O;(3)实验室用加热无水醋酸钠与碱石灰固体混合物来制取并收集一瓶较为纯净的甲烷气体,A装置和B装置是气体发生装置,A符合题目固体加热要求;C、D、E是气体收集装置根据CH4难溶于水的特点可以使排水法收集,因为密度小于空气所以也可以采用向下排空气法但由于无法测得是否已收集满所以E不恰当,选A、C装置合适。
故答案为:(1)可燃;(2)4H2+CO2 CH4+2H2O;(3)A、C
22.【答案】(1)减小受力面积
(2)糖尿病
(3)温度升高酶的活性降低
【知识点】胰岛素与血糖含量;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解析】【分析】(1)根据增大压强的方法可回答;(2)由胰岛素对血糖的调节作用回答;(3)酶的活性与温度的关系当温度为37℃时酶的活性最高,高于或低于这个温度酶的活性都会降低。
【解答】(1)针头面积小所以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增大压强;(2)胰岛分泌胰岛素可调节人体血糖的含量的高低,当人体血糖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加血糖降低,反之减少。血糖高时通过尿液排出即为糖尿病所以胰岛素贴是来调节血糖的治疗的是糖尿病;(3)37℃时酶的活性最高当高于这一温度时酶的活性降低所以效果较差;
故答案为:(1)减小受力面积;(2)糖尿病;(3)温度升高酶的活性降低。
23.【答案】(1)取下光屏,透过透镜观察蜡烛所成的像
(2)近视眼或近视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回答,根据倒立等大的实像可以判断出凸透镜的焦距。
【解答】(1)由第2次实验可知凸透镜的焦距为8cm,第4次实验时物距为6cm小于一倍焦距成正立放大虚像,应该取下光屏,透过透镜观察蜡烛所成的像;(2)换用凸透镜后把光屏慢慢地向凸透镜方向移动才出现清晰的像说明此时成像在光屏的前方相当于成像在视网膜的前方所以可知模拟的是近视眼的成像情况。
故答案为:(1)取下光屏,透过透镜观察蜡烛所成的像;(2)近视眼或近视。
24.【答案】(1)NaCl、Na2CO3或氯化钠、碳酸钠
(2)带入Cl-不能确定原混合物中氯化钠的存在或带入Cl-对实验过程产生了干扰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及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可解此题,硫酸铜溶液显蓝色,硫酸钡不溶于酸,碳酸钡沉淀能溶于酸,氯离子能与银离子产生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
【解答】(1)根据白色粉末加水为无色溶液可知,溶液中没有硫酸铜,加入足量Ba(NO3)2溶液有白色沉淀且沉淀可全部与稀HNO3反应说明白色沉淀是BaCO3,溶液中没有硫酸盐类物质,在无色溶液中加入AgNO3并加入稀HNO3有白色沉淀说明含有Cl-,所以白色粉末中有NaCl、Na2CO3或氯化钠、碳酸钠;(2)用BaCl2溶液代替Ba(NO3)2溶液引入了Cl—会影响后面氯化钠的确定。
故答案为:(1)NaCl、Na2CO3或氯化钠、碳酸钠;(2)带入Cl-不能确定原混合物中氯化钠的存在或带入Cl-对实验过程产生了干扰。
25.【答案】不能,虽然能改变反应速度,但无法判断MnO2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有无改变;探究二氧化锰质量对双氧水(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效果的影响
【知识点】酶及其催化作用
【解析】【分析】根据催化剂满足条件:能改变反应速度但本身性质不变质量也不变;由控制变量法从表格数据推出研究的问题。
【解答】催化剂要满足能改变反应速度但本身性质不变质量也不变,此处反应速度变化可以体现出来,但催化剂的性质和质量是否变化了我们不清楚,所以不能证明MnO2就是双氧水分解反应的催化剂。由表格数据中的自变量和应变量,反应实验中对加入的MnO2的质量进行控制所以研究的应该是二氧化锰质量对双氧水(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效果的影响。
26.【答案】(1)毛细血管
(2)动脉内部不是空的或动脉内部有血液
(3)①、②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根据三则材料的递进关系,不断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逐渐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和过程.
【解答】(1)这个“微小管道”是连接动脉和静脉的结构应该是毛细血管;(2)盖仑怀疑古希腊医生动脉是空的理论而进行的实验,所以盖仑应该认为动脉内部不是空的或动脉内部有血液;(3)哈维测出每小时由左心室注入主动脉的血液流量相当于普通人体重的4倍否定了盖仑观点中的①、②两点与哈维实验得到的每小时由左心室注入主动脉的血液流量相当于人体重的4倍矛盾。
故答案为:(1)毛细血管;(2)动脉内部不是空的或动脉内部有血液;(3)①、②
27.【答案】(1)
实验次数 U=2V(或电压一定)
电阻(欧) 电流(安)
1
2
3
(2)要使电阻两端电压达到2伏,变阻器电阻至少40欧或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过小,不能分担4伏电压
(3)I2R0/(I1-I2)
【知识点】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
【解析】【分析】根据控制变量法研究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滑动变阻器的作用及调节范围;欧姆定律可分析解出.
【解答】(1)研究电流与电阻关系时应该保证电压一定改变电阻测量出对应的电流,为得到一般规律可多测几组数据;(2)当R=20Ω,R两端电压要为2V电路中电流应该为0.1A,因为电源总电压为6V所以电路总电阻要等于60Ω此时必须使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为40Ω,由于滑动变阻器的规格为“30Ω 2A”所以无法达到40Ω的要求,所以电阻两端电压无法调节到2V;(3)当将导线a端接到电流表“-”接线柱上上时电流表测并联电路总电流,可得 ,当将导线a端接到电流表“3”接线柱上时电流表测的是R0支路的电流,可得 ,两式合并可得Rx= I2R0/(I1-I2)
28.【答案】(1)2.10
(2)不能;细沙质量小,能较为准确调节对铁块的拉力,来保证压力大小相同。
(3)摩擦力大小与重力无关
(4)不合理,拉力传感器示数始终等于木板对铁块的摩擦力,而与压力传感器和木板之间的摩擦无关
【知识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根据滑动摩擦力大小只与压力大小和相互接触的物体间的粗糙程度有关,根据控制变量法的方法解题.
【解答】(1)由图可知以铁块为研究对象,拉力传感器对铁块向右的拉力与木板对铁块向左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拉力传感器示数大小上就是摩擦力所以第1次实验中铁块受到的摩擦力为2.10牛;(2)铁块增加的质量用小桶内物质的质量抵消掉,细沙可以实现质量的微小调节所以比较合适,钩码单个质量较大不利用微小调节所以不能;(3)由表格数据可知质量增加摩擦力大小不变所以摩擦力大小与重力无关;(4)压力传感器上表面与铁块没有接触不影响木板对铁块的摩擦力。
故答案为:(1)2.10;(2)不能;细沙质量小,能较为准确调节对铁块的拉力,来保证压力大小不同;(3)摩擦力大小与重力无关;(4)不合理,拉力传感器示数始终等于木板对铁块的摩擦力,而与压力传感器和木板之间的摩擦无关。
29.【答案】(1)先汽化后液化
(2)检验乙装置的水中是否含有氯化钠或乙装置的水中是否含有氯离子
(3)乙装置烧杯中加冷水或冰块或导管外包湿毛巾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加热食盐水能发生汽化温度较高的蒸气遇冷发生液化,通过滴加硝酸银和稀硝酸检验淡化后的水中有没有Cl-的存在
【解答】(1)食盐水受热水汽化跑出在乙处遇冷液化,所以是先汽化后液化;(2)滴加硝酸银和稀硝酸是检验Cl—的,这一操作的目的是检验乙装置的水中是否含有氯化钠或乙装置的水中是否含有氯离子,这个简易装置的效果如何;(3)冷凝液化时蒸气会放出大量的热量,所以烧杯中加冷水或导管外包湿毛巾效果更好。
故答案为:(1)先汽化后液化;(2)检验乙装置的水中是否含有氯化钠或乙装置的水中是否含有氯离子;(3)乙装置烧杯中加冷水或冰块或导管外包湿毛巾。
30.【答案】(1)A、B、C
(2)葡萄糖
(3)B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
【解析】【分析】根、茎、叶是植物的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是植物的生殖器官;植物种子萌发时种子中的胚发生变化,胚根发育成根胚芽发育成茎和叶;植物内的导管输送根部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筛管输送有机物;糖类物质的化学消化在口腔中初被消化成麦芽糖,在小肠中多种消化液的作用下分解成葡萄糖并被小肠吸收。
【解答】(1)A.稻谷是植物的生殖器官,稻谷是果实也是种子,A正确;
B.水稻幼苗是由稻谷中的胚发育而来,胚中的胚根发育成根,胚芽发育成茎和叶是植物体的幼苗,B正确;
C.稻谷是由子房发育而来,稻谷是果实由子房发育而来,C正确;
D.叶制造的有机物通过导管输送给稻谷,有机物通过筛管运输,D错误。(2)淀粉在口腔中初步消化成麦芽糖在小肠内彻底消化成葡萄糖并被吸收;(3)由表格内容可知糙米的营养成分含量较高食用有利于人体健康,所以B正确。
故答案为:(1)A、B、C;(2)葡萄糖;(3)B
31.【答案】(1)感受器
(2)解:F=G=mg=(50+3)千克×10牛/千克=530牛
P=F/S=530牛/0.01米2=5.3×104帕
(3)解法一:W=Pt=100瓦×10秒=1000焦
s=υt=0.4米/秒×10秒=4米
f=F=W/s=1000焦/4米=250牛
解法二:f=F=P/υ=100瓦/(0.4米/秒)=250牛
【知识点】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反射弧各结构的功能;(2)由公式P=F/S求出压强;(3)由表格数据功率可求出牵引力,由匀速运动得到阻力等于牵引力。或用功率求出功再用功除以距离得到牵引力再根据匀速运动得到阻力大小。
【解答】(1)反射弧结构中的感受器作用是接受外界的刺激得到信息所以机器人身上感应红外线信息的接收器相当于感受器。
故答案为(1)感受器
32.【答案】(1)红
(2)32
(3)mc=28.7克×(15C/C15H11O6)=28.7克×(180/287)=18克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可解;(2)根据化学式的含义;(3)根据化学式求出C元素的质量分数再乘以28.7g即为28.7克花青素中碳元素的质量。
【解答】(1)根据材料提供信息酸性时呈红色,碱性时呈蓝色可知,白醋中滴加花青素,由于白醋显酸性所以溶液应该显红色;(2)一个花青素分子(C15H11O6)含有15个碳原子,11个氢原子,6个氧原子共有32个原子
故答案为:(1)红;(2)32;(3)18克
33.【答案】(1)光合作用
(2)只生活着2名志愿者,不放置红萍
(3)能满足,因为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保持相对稳定
(4)物质或碳—氧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吸收CO2产生O2,利用控制变量设置对照实验,生态系统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个方面
【解答】(1)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吸收CO2产生O2,所以红萍利用光合作用吸收CO2产生O2;(2)此实验是对红萍的供氧能力进行研究所以实验中应该控制有无红萍,所以对照组应该只生活着2名志愿者,不放置红萍;(3)由密闭试验舱内O2、CO2浓度变化图可知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能保持相对稳定所以能满足呼吸消耗;(4)长期载人飞行太空舱应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
故答案为:(1)光合作用;(2)只生活着2名志愿者,不放置红萍;(3)能满足,因为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保持相对稳定;(4)物质或碳—氧。
34.【答案】(1)平衡;减少
(2)产生的二氧化碳从烧杯中逸出;不能,气球体积变大,受到空气对它的浮力增大,天平不再平衡。
(3)解:设石灰石中含CaCO3的质量分数为x
CaCO3+2HCl=CaCl2+ CO2↑+H2O
100 44
x 2.2克
x=5克
CaCO3%=5克/6克×100%=83.3%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生成物的状态;(2)根据生成物的状态,浮力的大小变化;(3)先算出生成的CO2的质量,由CO2的质量算出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再去除以石灰石的质量就得到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解答】(1)反应后的产物没有气体所以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天平仍平衡;反应中56份的铁能置换出64份的铜所以溶液质量是减少的;(2)图乙稀盐酸与石灰石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而使烧杯内的总质量减小,所以天平不平衡了;图丙反应装置中用气球收集生成的气体,但由于气球收集气体后体积会增大,受到的浮力也增大,而使天平不再平衡。
故答案为:(1)平衡;减少 (2)产生的二氧化碳从烧杯中逸出;不能,气球体积变大,受到空气对它的浮力增大,天平不再平衡;(3)83.3%
35.【答案】(1)A;C
(2)解法一:I=P/U=1210瓦/220伏=5.5安
R3=U/I=220伏/5.5安=40欧
解法二:R3=U2/P =(220伏)2/1210瓦=40欧
(3)R总=U/I=6伏/0.03安=200欧 查得50℃时,R1=90欧
R2=R总-R1=200欧-90欧=110欧
(4)温度降低;因为电磁铁右移,导致动力臂变大,衔铁更容易被吸下;电磁铁磁性应减弱,控制电路设定电流变小;总电阻变大,而变阻器R2电阻不变,所以R1电阻变大;由图乙可知设定的温度降低。
【知识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电路中开关的位置要求,恒温电路工作原理可判断;(2)可先求出正常工作时的电流,再由欧姆定律求出电阻,或直接用公式R= 求出R3的阻值;(3)根据欧姆定律变形式R= 求出控制电路总电阻,再根据恒温箱设定的温度查乙图得到热敏电阻的阻值,两电阻相减得到滑动变阻器R2接入电路的阻值;(4)根据杠杆原理可分析出磁力较小即能吸合衔铁,得出电流变小,总电阻增大,热敏电阻的阻值较大,查图乙得到温度降低。
【解答】(1)在安全用电原则中开关应接在火线上,所以火线应与A连接,当恒温箱内温度较低时热敏电阻阻值较大,控制电路中电流较小电磁铁磁性较弱衔铁位于C点此时发热电阻应该工作对恒温箱进行加热使箱内温度升高,当箱内温度升高热敏电阻阻值减小,控制电路电流增大衔铁被吸合到D点使工作电路断开停止加热。所以根据恒温箱的工作原理E点应与C点连接。
故答案为:(1)A;C
36.【答案】长陡坡下坡,刹车失灵的汽车,势能转化为动能,速度会越来越快,需要通过一定方式来减速。
⑴避险车道设置在下坡拐弯处的右边,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便于司机看到,有充足的反应时间,能做出合理判断
⑵有一定的坡度,是利用动能转化为势能,使车减速
⑶铺上疏松的碎石、沙土,是为了增大摩擦,使车减速
⑷废旧轮胎和防撞桶,起到缓冲的作用,车的动能转化为内能,使车减速
避险车道通过上述设置,实现安全减速。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动能和势能的转化与守恒
【解析】【分析】从题设信息可知此题涉及知识有光的直线传播,机械能的转化,增大摩擦阻力,缓冲设置。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