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物质的密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会用量筒和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实验,归纳出物体的质量、体积和密度三个物理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初步体验用控制变量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初步理解科学探究的七个基本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密度知识的探究与测量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通过密度知识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应用物理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的良好品质。
通过对各种物质密度的了解,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乐于探究日常现象中物理道理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密度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密度概念的建立。
教学过程:
㈠ 引入新课
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物质,不同的物质有着不同的特性,我们可以根据物质的不同特性来区分、鉴别它们。比如:
教师出示一杯清水和一杯盐水,问:哪个同学知道这里哪一杯是清水哪一杯是盐水?你是根据什么来鉴别的?
学生回答:可以尝一尝,有咸味的是盐水,根据味道。
教师出示一颜色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问:同学们怎么分辨老师手上拿的哪是铁块哪是铝块?
学生回答:测质量,质量大的是铁块。
教师问:“铁比棉花重”这名话对不对?为什么不对?如果不对,加上什么条件才对?
学生回答:不对,因为它们的体积不同。
这说明:物质除了上面的(颜色、味道、熔点等)这些特性以外,还存在其它的某种特性,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来探究一下,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
㈡ 新课教学
1:学生预习课本49页图2—17,问:同学们观察了图2—17后有什么发现?
(生: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而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体积又不相同)
2: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同种物质,它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不同物质,它的质量与体积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3:猜想与假设
4: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
选择研究对象:取木块、铝块作为研究对象
选择器材:实验中应选择哪些测量工具
实验过程:实验的步骤有哪些?要收集哪些证据?怎样收集?
5:学生进行实验并收集证据
将学生分成九个小组,分别用大小不同的木块、铝块进行实验。并将实验数据通过处理,填写在课本50页的表格中。:
?? 质量(g) 体积(cm3) 1cm3物质的质量m/v
铝块1 ? ? ?
铝块2 ? ? ?
铝块3 ? ? ?
木块1 ? ? ?
木块2 ? ? ?
木块3 ? ? ?
(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巡视,及时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适当的点拨。如测水的质量与体积时是先测体积呢?还是先测质量?怎样才能使测量的误差最小)
6:分析与论证
问:通过实验,是否验证了你的猜想?通过分析实验数据,你还有哪些收获?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得出:木块(铝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它们的体积增大几倍,质量出跟着增大几倍。即“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表中数据发现:木块、铝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即:“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
师述:“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常量”, 这反映了这种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我们将它命名为——密度。
教师补充:从数学除法的意义可以知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等于“物体单位的质量”,从而引导学生得出密度的概念:物理学中,将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师生一起归纳密度的计算公式,单位的来源,读、写及表达的物理意义。
密度=质量/体积
单位:质量的单位有g和kg;体积的单位对应有cm3和m3则密度对应的单位是g/ cm3及kg/ m3。
单位的互换:1 g/ cm3=103 kg/ m3
7:学生观察课本40页密度表。
从密度表中你能发现哪些信息?
教师总结:
密度是物质本身的特性,与质量、体积、形状无关。
同种物质的密度与物质的状态有关。如:水和冰密度不同。
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
水的密度是1.0×103 kg/ m3,表示1 m3的水质量为1.0×103 kg。(这一数据要记忆)
㈢ 自主归纳,评价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学到了什么?
㈣ 板书设计:
探究——密度
1: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密度=质量/体积
3:单位:g/ cm3及kg/ m3。
4:水的密度及物理意义:水的密度是1.0×103 kg/ m3,表示1 m3的水质量为1.0×103 kg。
㈤ 作业
见课堂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