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大版七年级下册优化教案《蟋蟀》(教学设计+教学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大版七年级下册优化教案《蟋蟀》(教学设计+教学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河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4-25 06:45:15

文档简介

《蟋蟀》教学设计
一自学目标(实现一个小目标,就是向理想进了一大步)
1、掌握课后字词的音形义。熟读课文。
2、理解说明文中的说明顺序,以及说明方法及作用。
3、仔细揣摩关键语句的作用,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了解作者对蟋蟀的“歌唱”的思想感情。
二课前预习(看谁迅速进入状态,静心自学)
亨利 法布尔(1823—1915)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出生于农民家庭,从小生活穷困,作过中学教师,业余自学,花十二年的时间,先后取得业士、双学士和博士学位,中学教书二十余年兢兢业业,同时业余观察研究昆虫及植物,发表过非常出色的论文,得到达尔文的肯定,帝国教育部奖励他,但他想“登上大学讲台”的梦始终没有实现,开辟独立的昆虫学实验室的愿望始终得不到支持。他的前半生一贫如洗,后半生勉强温饱,但法布尔没有向“偏见”和“贫穷”屈服。他依然勤于自修,扩充知识储备,精心把定研究方向,坚持不懈地观察实验,不断获得新成果,一次又一次回击“偏见”。他向学生传授自然科学新知识,也得罪了不少以生理功能解释本能的生物学同行,他不怕人们指责自己没有与“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中的细胞学说和进化论保持一致,他几乎是在忘却一切 。
作家代表作:
《昆虫记》是法布尔以毕生的时间与精力,详细观察了昆虫的生活和为生活以及繁衍种族所进行的斗争,然后以其观察所得记入详细确切的笔记,最后编写成书。《昆虫记》十大册,每册包含若干章,每章详细、深刻地描绘一种或几种昆虫的生活:蜘蛛、蜜蜂、螳螂、蝎子、蝉、甲虫、蟋蟀等等
评定等级:★ 书 写: 正 确: 完 成:
三自学提纲(相信自己,我能行)
1拼音 你还有其它生字吗写在展示板上
莴苣( ) 螽斯( ) 皱襞( ) 鞘翅( )
蚱蜢( ) 蟋蟀( )
展示板:
2想一想你会做吗?常见的说明方法有、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你还有其它的吗?
3本文从体裁上看是一篇说明文,说明对象是 (共18张PPT)
昆虫记
法布尔
《昆虫记》是以大量富有文学色彩的科学报告材料组成的巨著,共有10卷,220余篇文章。主体内容是对昆虫世界的观察和研究结果,同时也收入了一些讲述经历、回忆往事的传记性的文字。它熔作者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以人生观照虫性,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文字。它的文笔质朴,别有风趣,读者非常广泛。





作者简介
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称他是“难以仿效的观察家”。1879年,发表《昆虫记》第一卷。到1910年第10卷问世,历时31年。法国文学界曾以“昆虫世界的维吉尔”为称号,推荐法布尔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可惜委员会还未作出决议,法布尔便于1925年11月去世。
文本解读
1.文章题目是“意大利蟋蟀”,全文是不是对这一昆虫作了全面的描写?如果不是,它的重点在哪里?
明确:文章没有对意大利蟋蟀作全面的描写。而是重点介绍了意大利蟋蟀的发声器官和发声原理。
文本解读
2.在介绍意大利蟋蟀的发声器官和发声原理前讲了什么?请同学们具体谈一谈。
明确:先概括介绍意大利蟋蟀的活动季节、形体特征、生活习性和迷惑人的发声特点。
活动季节:夏夜,从7月到10月,每天自太阳落山开始,一直持续大半夜;
形体特征:体形修长,体格纤弱,体色苍白,周身穿戴几乎都是白色的;
生活习性:的原野上,有时栖驻在各种小灌木上,有时在高高的草株上,过着悬空生活;
发声特点:乐曲由一种轻柔缓慢的鸣叫声构成,听起来是:咯哩——咿咿咿,咯哩——咿咿咿,带着颤音。如果受到惊扰,它会改变发声状态,让你无法通过听觉找到这虫类正在唧唧做声的准确位置。
文本解读
3.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明确:第一、为下文讲解介绍意大利蟋蟀的发生器官和发声方法做铺垫;第二、先描述现象,后追溯原因,设置悬念,令人不忍卒读。
文本解读
4.意大利蟋蟀发声器官主要是由什么组成的?在介绍时用了哪些方法介绍的?
明确:发声器官主要是由两片鞘翅组成的,右鞘翅在上,左鞘翅重叠在它下面。右鞘翅内侧,在靠近翅根的地方,有一块胼胝硬肉。从胼胝那里,放射出五条翅脉,其中两条上行,两条下行,另一条基本呈横切走向。横向迟脉是最主要的部件,就是琴弓。
说明方法
打比方:例如“两片鞘翅都是干燥的半透明薄膜,薄得像葱头的无色皮膜。
列数字:从胼胝那里,放射出五条翅脉,其中两条上行,两条下行,另一条基本呈横切走向。
5.下文在介绍意大利蟋蟀的发声方法时,先讲了什么,后讲了什么?
明确:先讲了发声的一般方法,即两只鞘翅的翅膜只有内侧边缘重叠在一起,两支琴弓,一支在上一支在下,斜向绞动摩擦,于是支展开的两个膜片产生了发声振荡。
文本解读
蟋蟀的形态构造
雄、雌蟋蟀
然后讲了声音产生变化的原因:上鞘翅的琴弓在下鞘翅上摩擦,同样,下鞘翅的侵弓在上鞘翅上摩擦;摩擦点时而是粗糙的胼胝,时而是四条平滑的放射状迟脉中的某一条,因此,发出的声音会出现音质变化。
最后谈了意大利蟋蟀的发声迷惑人的奥秘:鞘翅高抬,声音响亮;鞘翅略降,声音转闷。
6.前面的文字本来已经将说明对象的情况介绍清楚了,文章就应该结束了,可是接下来又写了8小节,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主要表现作者对意大利蟋蟀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而正是在这种情感推动下,法布尔不辞辛劳地投入了对昆虫的观察的研究,向世人展示了一个鲜为人知而又丰富多彩的世界。
文本解读
7.文章第16节对“科学”的议论是为了表达什么?这与描写蟋蟀有什么关系?
明确:说明他对动物的描写并不是纯科学的,他更关注“生命奥秘”,更关注令人感动的现象,他与笔下的生灵是有感情的,这是法布尔之所以长久观察、记录昆虫世界的内在原因。
文本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