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生物与环境----2020年、2021年四川省中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 (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2生物与环境----2020年、2021年四川省中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 (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7-07 09:02: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2021年四川省中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专题2生物与环境
一.选择题(共34小题)
1.(2021?资阳)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爱护生物、保护生物圈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和行为准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决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下列措施不符合此理念的是(  )
A.开展退耕还林、还草行动,为生物构建更多更好的生存环境
B.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力开发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项目
C.加快经济发展,将生活污水和工业生产废水直接排放到河流中
D.建立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对濒临灭绝及珍稀动植物进行就地保护
2.(2021?乐山)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其中有“地球之肾”美称的生态系统是(  )
A.森林生态系统 B.农田生态系统
C.淡水生态系统 D.湿地生态系统
3.(2021?广安)下列诗句中,没有蕴含繁殖现象的是(  )
A.春种一粒栗,秋收万颗子
B.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C.梁上双飞燕,青虫喂黄嘴
D.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4.(2021?达州)黑藻是一种沉水植物,采用水面传粉的方式产生果实。雄花成熟后浮至水面开花、散粉;雌花柱头上方的小气泡产生向上的拉力将雌花拉至水面,完成传粉。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
A.黑藻这种传粉方式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B.黑藻产生水面传粉的变异永远都有利于它的生存
C.黑藻和满江红都是依靠孢子这种生殖细胞繁殖下一代
D.黑藻的生活习性表明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由陆生到水生
5.(2021?达州)达州市铁山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高,动植物种类丰富,是市民首选的旅游胜地。达州市某校生物研学小组利用所学知识对该公园内生物与环境进行了系统研究。图一表示该公园内部分生物食物网示意图;图二表示该公园内生态系统各成分关系示意图(A、B、C、D是乙中存在捕食关系的四种生物)。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一补充图二中的丙即可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B.图二中A体内具有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能量转换器
C.图二所含的食物链中的能量循环流动,物质逐级递减
D.若图二中包含图一中含食虫鸟的一条食物链,则图二中C代表的生物是蛇
6.(2021?乐山)下表中的自然现象所对应的生物学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组别
自然现象
生物学解释
A
北雁南飞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B
南橘北枳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C
大树底下好乘凉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D
万物生长靠太阳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A.A B.B C.C D.D
7.(2021?南充)袁隆平院士培育出的优质高产水稻为世界粮食问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水稻能在多水环境中生存是因为它体内具有发达的“气腔”,能运输更多的氧气,而大部分曾经与它生活在一起的杂草因体内不具有这种结构,后来就从这个环境中消失了。这体现了水稻和杂草的关系是(  )
A.合作 B.竞争 C.寄生 D.共生
8.(2021?眉山)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大量种植可用于保持水土。骆驼刺能保持水土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A.生物需要适宜环境 B.生物可以适应环境
C.环境可以影响生物 D.生物可以影响环境
9.(2021?眉山)生长、生活于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人参、蘑菇、食虫鸟分别属于(  )
A.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B.消费者、生产者、分解者
C.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 D.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
10.(2021?凉山州)“树绕村庄,水满坡塘。……小园几许,收尽春光……”。词中所描绘的村庄美如图画,让无数人向往。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将垃圾分类回收处理 B.选择使用无磷洗衣粉
C.尽量使用纸质包装袋 D.大量使用一次性筷子
11.(2021?遂宁)2021年1月1日,长江重点流域全面实施“十年禁渔”,以促进长江生态持续发展。图示为长江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食物网共有5条食物链
B.图中鲫鱼和轮虫有竞争关系
C.禁渔可防止图中食物链中断
D.禁渔可减弱生态系统稳定性
12.(2021?资阳)许多成语或诗句中蕴含着一定的生物学道理。以下成语或诗句中的现象与影响因素对应不合理的是(  )
选项
成语或诗句
影响因素
A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生物
B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温度
C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土壤
D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光照
A.A B.B C.C D.D
13.(2021?眉山)联合国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旨在倡导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下列做法与环保理念不相符的是(  )
A.各种垃圾分类处理 B.使用一次性筷子
C.步行或骑自行车出行 D.使用无磷洗衣粉
14.(2020?巴中)古诗词里蕴含着不少生物学现象或规律。“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蕴含的生物学规律是(  )
A.生物圈的物质循环 B.生物间的竞争关系
C.生物适应环境 D.生物的变异现象
15.(2020?凉山州)为共建“天蓝、地绿、水清”的五彩凉山,下列措施不可取的是(  )
A.直接排放生活污水 B.退耕还林还草
C.使用无磷洗衣粉 D.垃圾分类回收
16.(2020?眉山)夏季稻田中生长茂盛的水稻,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非生物部分
17.(2020?资阳)造成“桔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为枳”和“春兰秋菊,夏荷冬梅”这两种生物现象差异的生态因素依次是(  )
A.温度和水分 B.温度和光 C.水分和光 D.土壤和温度
18.(2020?资阳)下列属于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A.清明雨纷纷,植树又造林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春分麦起身,肥水要跟紧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19.(2020?泸州)农业农村部宣布从2020年1月1日0时起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以期通过十年的休养生息让长江重现昔日鸢飞鱼跃的美好景象。下列关于长江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阳光、温度和水是影响长江鱼类分布的生物因素
B.长江生态系统能提供工农业用水,也能调节气候
C.实施禁渔可增加长江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数量
D.通过禁渔能提高长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20.(2020?达州)图1为某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间的关系图,图2表示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1中共有3条食物链
B.图1中所示的所有组成成分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C.若该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污染,则图2中的甲代表图1中的蛇
D.即使该生态系统气候适宜、草木繁茂,鼠的数量也不会无限增加,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1.(2020?乐山)“3.29西昌木里森林火灾”令人痛惜,究其原因,主要是气候干燥和大量的枯枝败叶堆积。枯枝败叶堆积未被分解,是因为生态系统中哪种角色没有扮演好?(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非生物部分
22.(2020?乐山)对“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中描述的自然现象,合理的生物学解释是(  )
A.生物影响环境的结果
B.桃树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
C.温度影响生物的结果
D.桃树不能适应“山寺”环境
23.(2020?成都)“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功能分析,将“落花”中的有机物化作“春泥”中无机物的是(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阳光
24.(2020?成都)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
B.生产者的能量不能流向分解者
C.能量在传递过程中逐级递减
D.生态系统需要不断输入能量
25.(2020?成都)每一个地球公民都应该关注和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下列人类活动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是(  )
A.节能减排 B.垃圾分类 C.焚烧秸秆 D.植树造林
26.(2020?巴中)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自动调节能力最小的是(  )
A.农田生态系统 B.淡水生态系统
C.森林生态系统 D.海洋生态系统
27.(2020?巴中)下列做法对于保护农田生态系统不利的是(  )
①在稻田中放养益虫
②利用剧毒农药治虫
③多施农家肥料
④大量捕杀蛇
⑤大面积种植单一植物
⑥严禁捕捉青蛙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④⑤ D.①③⑥
28.(2020?巴中)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兔和鼠吃草,兔常被鹰和狐捕食,蛇有时也被鹰捕食,这种现象可以说明自然界中的生物与生物之间是(  )
A.多种多样的 B.相互制约的
C.谁也离不开谁 D.不断进化的
29.(2020?巴中)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是(  )
A.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B.各自独立、互不干涉
C.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D.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30.(2020?巴中)生态农业的特点是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能量多级利用。下列关于农作物秸秆的处理,不符合生态农业模式的是(  )
A.在农田就地焚烧,灰分还田经济划算
B.可以作为造纸、纤维板的原材料
C.铡碎掩入田中,有机物缓慢分解
D.用于沼气发酵或饲养牲畜后再作为肥料还田
31.(2020?广安)下列不属于生物的是(  )
A.新型冠状病毒 B.青霉
C.三叶虫化石 D.小球藻
32.(2020?南充)南充某景区吸引了大批游客利用周末游玩或烧烤。由于部分游客乱扔垃圾、踩踏草坪、破坏植被,导致该景区被迫临时关闭整顿。以上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A.生物影响环境 B.环境影响生物
C.生物适应环境 D.环境改变生物
33.(2020?自贡)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蝉属于生产者
B.南湖公园内的所有动物和植物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C.落叶中的有机物可以被细菌和真菌分解成无机物
D.农田生态系统比森林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更强
34.(2020?巴中)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雨露滋润禾苗壮”主要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B.“鱼儿离不开水”说明了生物生存依赖环境
C.“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主要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二.填空题(共1小题)
35.(2021?乐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   数量更多,光合作用的规模更大,为消费者提供的食物、为人类提供的产品更丰富;绿水青山,生态系统的结构更复杂,   能力更强,更容易维持自身的稳定。
三.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
36.(2021?南充)请阅读相关资料,回答以下小题:
资料一:南充市嘉陵江湿地公园是一个景色优美的湿地生态系统,这里芦苇青青,江水澄碧,鱼翔潜底,白鹭翩飞……它就像一座神秘的宝库,吸引着人们去遐想和探究。某校七年级一班的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到嘉陵江湿地公园进行研学旅行。他们利用所学的生物知识,对该湿地公园的生物与环境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绘制了该湿地生态系统部分生物形成的食物网,如图一所示。
资料二: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嘉陵江湿地公园游玩,部分游客乱扔垃圾,导致某种在生物体内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进入该生态系统,并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影响了该湿地生态系统。为此同学们对某条食物链中各种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进行了检测,并绘制了统计图,如图二所示。
(1)观察图一,在该食物网中共有    条食物链。
(2)若图一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增加的成分是    和    。
(3)图二是五种生物构成的一条食物链,则戊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    。
(4)通过观察图二,可以看出甲在图一中对应的生物是    。由此可见,人类活动影响了生态环境,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四.解答题(共2小题)
37.(2021?广安)如图一为某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形成的食物网;如图二表示图一中某条食物链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图一所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还应包括    。
(2)图一所示的食物网中,水生植物的能量通过    条食物链传递给鹭。
(3)一般情况下,图一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限的。
(4)图二中的乙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    。
38.(2021?泸州)近年来,泸州古蔺县某山区发展“肉牛+牧草+甜橙”的新型种养殖模式。在该模式中,牧草喂牛,牛粪肥地,促进甜橙和牧草的生长,甜橙和肉牛又为养殖户创收,实现了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双赢”。请回答以下问题:
(1)牛粪在肥地之前需要   的分解作用,才能将牛粪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供甜橙和牧草利
用。
(2)该山区生态系统是由甜橙、牧草、肉牛等生物部分和   部分组成,其自动调节能力   (填“强于”“弱于”或“等于”)黄荆老林等森林生态系统。
(3)某同学学习了生态系统知识后,写出了该山区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太阳→牧草→肉牛”,其它同学认为这条食物链的书写有错误,应修改为:   。
2020、2021年四川省中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专题2生物与环境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34小题)
1.【解答】解:A、退耕还林能保护水土,防风固沙,故A符合此理念;
B、风能、太阳能均为再生清洁能源,B符合此理念;
C、将废水直接排入河流会引起水体污染,水生生物大量死亡,故C不符合此理念;
D、保护了基因多样性,D符合此理念。
故选:C。
2.【解答】解:A、森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是地球环境中最具有生物多样性的地区。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之称,A不符合题意;
B、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其主要特点是人的作用非常关键,人们种植的各种农作物是这一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员,B不符合题意;
C、淡水生态系统 是指在由淡水生物群落及淡水水域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分为静水的和流动水的两种类型。前者指淡水湖泊、池塘和水库等;后者指河流、溪流和水渠等。具有易被破坏、难以恢复的特征,C不符合题意;
D、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以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的种类也很多。湿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因此被称为“地球之肾”,D符合题意。
故选:D。
3.【解答】解:ACD、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春种一粒栗,秋收万颗子、梁上双飞燕,青虫喂黄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都体现了生物的繁殖现象,不符合题意。
B、“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意思是松树在暮色苍茫中傲然挺立在山崖上,一阵阵乱云从容地飞过。描述的是一种自然现象,不包含繁殖现象,符合题意。
故选:B。
4.【解答】解:A、生物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表现出与环境相适应的特征,黑藻这种传粉方式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正确;
B、变异是不定向的,不一定永远都适应环境,错误;
C、黑藻能够开花、结果,属于被子植物,依靠种子繁殖后代,满江红是蕨类植物,依靠孢子繁殖后代,错误;
D、生物的总体进化趋势是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错误。
故选:A。
5.【解答】解:A、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图一只表现出了生物部分生产者和消费者,还需补充的成分是分解者(图二中的丙)和非生物部分,A错误;
B、图二中甲体内具有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能量转换器,B错误;
C、图二所含的食物链中的物质循环流动,能量逐级递减,C错误;
D、图二中食物链:甲→A→B→C→D,若图二包含图一中含食虫鸟的一条食物链,即绿色植物→蚱蜢→食虫鸟→蛇→猫头鹰。可见图二中C代表的生物是蛇,D正确。
故选:D。
6.【解答】解:A、北雁南飞,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响,错误;
B、“南橘北枳”,意思是南北方温度不同,柑橘是热带水果,在温度高的南方生长良好;在温度较低的北方生长不好,温度低影响了柑橘的品质,因此“南橘北枳”,反应了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错误;
C、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气状态通过气孔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蒸腾作用为大气提供大量的水蒸气,增加空气湿度,降雨量增多;蒸腾作用散失水分,吸收热量,使气温降低;夏天大树还能遮挡阳光,降低温度;此外大树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空气清新宜人。因此树荫下,空气湿润、凉爽、清新宜人,正确;
D、“万物生长靠太阳”,是环境因素光对生物的影响,说明生物生存离不开环境,错误。
故选:C。
7.【解答】解:水稻和杂草相互争夺阳光、养料和水分,生存空间,因此水稻和杂草的关系是竞争关系。
故选:B。
8.【解答】解: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大量种植可用于保持水土,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作用。
故选:D。
9.【解答】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人参是植物属于生产者,蘑菇是真菌属于分解者,食虫鸟是动物属于消费者。
故选:D。
10.【解答】解:A、垃圾分类回收,可防止环境污染,节约能源,利于保护环境,正确。
B、选择使用无磷洗衣粉,可减少水体的污染,利于保护环境,正确。
C、尽量使用纸质包装袋,可减少环境污染,正确。
D、大量使用一次性木质筷子会直接导致大量树木及森林的砍伐,破坏生态平衡,错误。
故选:D。
11.【解答】解:A、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消费者,在该生态系统中绿藻和水草是生产者,而轮虫、螺狮和鲫鱼是动物属于消费者,所以图中共有5条食物链:①水草→螺狮→鲫鱼;②水草→鲫鱼;③绿藻→轮虫→鲫鱼;④绿藻→鲫鱼;⑤绿藻→螺狮→鲫鱼,A正确;
B、图中轮虫和鲫鱼都以绿藻为食,存在竞争关系,B正确;
C、图中鲫鱼处在食物链的顶端,若禁渔可防止图中食物链中断,C正确;
D、禁渔可避免鲫鱼数量的减少,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D错误。
故选:D。
12.【解答】解:A、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是白蚁在大堤内挖洞影响了大堤的牢固性,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正确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温度。正确
C、豆苗与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属于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竞争关系。错误
D、红杏伸出墙外是受墙外阳光刺激引起的,说明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具有应激性。正确
故选:C。
13.【解答】解:A、各种垃圾分类处理,符合环保理念。
B、使用一次性筷子,浪费了木材,不符合环保理念。
C、步行或骑自行车出行,符合环保理念。
D、使用无磷洗衣粉,符合环保理念。
故选:B。
14.【解答】解:细菌和真菌会分解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泄物中取得有机物来生成无机物,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进入生态循环。所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故选:A。
15.【解答】解:A、直接排放生活污水,污染了水水源,不可取;
B、退耕还林还草,改善了环境,可取;
C、使用无磷洗衣粉,降低污染,可取;
D、垃圾分类回收,有利于保护环境,可取;
故选:A。
16.【解答】解:稻田中生长茂盛的水稻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贮存能量,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因此属于生产者。
故选:A。
17.【解答】解:“桔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为枳”,柑橘是热带水果,它的生长需要较高的温度,南方温度高适合柑橘生长;而北方温度较低,不适宜柑橘生长,会影响柑橘的色泽、口感品质。因此,影响“南橘北枳”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
“春兰秋菊,夏荷冬梅“这一句可以说指不同季节里,不同的植物会开花,这是与光照直接相关的,也就是植物生理学所说的光周期,兰花在春天开花原因是春分后光照变长,这时适合的光周期促使开花,而菊是短日照植物,每天光照时间变短,反而有利于开花,“春兰秋菊”主要是春季和秋季的光照强度不同的影响。
故选:B。
18.【解答】解:A、清明雨纷纷,植树又造林,体现了水对生物的影响,水属于非生物因素,不是生物因素,A不正确;
B、草是生物,因此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属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B正确;
C、春分麦起身,肥水要跟紧,体现了水对生物的影响,水属于非生物因素,不是生物因素,C不正确;
D、人间不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温度属于非生物因素,不是生物因素,D不正确。
故选:B。
19.【解答】解:A、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阳光、温度和水是影响长江鱼类分布的非生物因素。A错误;
B、长江生态系统是淡水生态系统能提供工农业用水,同时水分蒸发也能调节气候。B正确;
C、鱼是动物,在长江生态系统中扮演消费者,实施禁渔可增加长江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数量。C正确;
D、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越稳定。所以,通过禁渔能提高长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D正确。
故选:A。
20.【解答】解:A.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图1中食物链有:草→鼠→蛇,草→昆虫→食虫鸟→蛇,草→昆虫→蛙→蛇,共3条,A正确;
B.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图1只表现出了生物部分,没有表现出非生物部分,不能成为生态系统,B错误;
C.生态系统中的有毒物质会沿食物链不断积累,因此营养级别最高的生物,其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会最多;在该生态系统中蛇所处的营养级别最高,其体内的农药含量会最高。图2中的甲有毒物质相对含量最高,可代表图1中的蛇,C正确;
D.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的平衡,不是生物数量的恒定不变,如动物有迁入、有迁出,有死亡、有出生,各种生物的数量是变化的,又是相对稳定的,总会因系统中某一部分先发生改变,引起不平衡,然后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其又进入新的平衡状态。正是这种从平衡到不平衡到又建立新的平衡的反复过程,推动了生态系统整体和各组成部分的发展与进化。即使该生态系统气候适宜、草木繁茂,鼠的数量也不会无限增加,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D正确。
故选:B。
21.【解答】解: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会分解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泄物中取得有机物来生成无机物,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进入生态循环,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森林里大量枯枝败叶堆积未被分解,是因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没有扮演好角色。
故选:C。
22.【解答】解:“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原因是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体现了环境因素温度影响生物的结果。
故选:C。
23.【解答】解:细菌和真菌会分解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泄物中取得有机物来生成无机物,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进入生态循环,真菌和细菌在生态系统中担当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将“落花”中的有机物化作“春泥”中无机物的是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故选:C。
24.【解答】解: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而且流动是单向的、不是循环的,最终在环境中消失。所以,A、C、D三项都正确。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遗体遗物中的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利用,释放能量,因此生产者的的能量能够流向分解者,B错误。
故选:B。
25.【解答】解:A、节能减排,改善空气质量,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不符合题意;
B、垃圾分类,有利于垃圾的回收和处理,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不符合题意;
C、焚烧秸秆,污染了大气,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符合题意;
D、植树造林,涵养水源、改善空气质量,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6.【解答】解:在这几种生态系统中,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的生态系统,以农作物为主体,动植物种类相对最少。因此其营养结构简单,自动调节能力最小。
故选:A。
27.【解答】解:稻田中的益虫捕食的大多是农作物的害虫。因此①稻田放养益虫可以防治水稻病虫害,有利于水稻的生长;②剧毒农药治虫虽然可以杀死害虫,但是增加了稻米化学农药残毒,还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③多施农家肥料,可以增加农田中多种无机盐,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保护农田;④捕杀毒蛇,使老鼠数量增加,导致农作物产量降低,会破坏生态平衡;⑤大面积单一种植,使生物种类减少,自动调节能力降低,容易爆发病虫害;⑥严禁捕捉青蛙,青蛙可以捕捉多种农田害虫,有效地稳定了生物种群的平衡,有利于农田保护。所以对保护农田生态系统不利的是②④⑤。
故选:C。
28.【解答】解: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兔和鼠吃草,兔常被狐和鹰捕食,鼠常被狐和蛇捕食,蛇有时也被鹰捕食,说明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所以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故选:B。
29.【解答】解: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生物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相互联系,它们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如食物链或食物网中任何一种生物的数量发生变化,都会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因为其中某成分的变化,往往会引起其他成分发生相应的变化,甚至引起整个生态系统的变化。
故选:A。
30.【解答】解:A、秸秆燃烧产生的大量烟尘增加了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符合题意。
B、秸秆可作造纸、纤维板的原料,不符合题意。
C、铡碎掩入田中,有机物缓慢分解,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但仍有不少浪费,不符合题意。
D、沼气发酵产生沼气,可以用于烧饭和照明,或饲喂牲畜后再作肥料,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1.【解答】解:新型冠状病毒、青霉、小球藻都具有生命的特征,都属于生物;而三叶虫化石没有生命的特征,不属于生物。
故选:C。
32.【解答】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生物在适应环境得以生存的同时,能不断地影响环境并改变环境。南充某景区吸引了大批游客利用周末游玩或烧烤。由于部分游客乱扔垃圾、踩踏草坪、破坏植被,导致该景区被迫临时关闭整顿,这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故选:A。
33.【解答】解: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所描述的食物关系是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一种捕食关系,其食物链是树(植物)→蝉→螳螂→黄雀。树木(植物)属于生产者,第一营养级,蝉是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A错误;
B、南湖公园内的所有动物和植物,只包含了生物部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还缺乏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不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B错误;
C、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成分),将枯枝落叶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植物重新利用,C正确;
D、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调节能力就小。农田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较,森林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较强,D错误。
故选:C。
34.【解答】解:A、“雨露滋润禾苗壮”意思是禾苗可以吸收水分,满足树的生长需要,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水对生物的影响,属于环境影响生物,A错误;
B、鱼儿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必须生活在水中,离开水就会死亡。俗话说:“鱼儿离不开水”,因此生物依赖环境,B正确;
C、“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C正确;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主要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D正确。
故选:A。
二.填空题(共1小题)
35.【解答】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绿色植物数量更多,光合作用的规模更大,为消费者提供的食物、为人类提供的产品更丰富;绿水青山,生态系统的结构更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更容易维持自身的稳定。
故答案为:绿色植物;自我调节
三.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
36.【解答】解:(1)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图中食物链有:水生植物→蟹→鹭,水生植物→浮游动物→蟹→鹭,水生植物→浮游动物→虾→鹭,水生植物→浮游动物→虾→鱼→鹭,共4条。
(2)生态系统由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组成,图一食物网中含有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要构成生态系统,还要有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3)(4)有毒物质沿食物链不断积累,所以图二中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为:戊→丁→丙→乙→甲,与水生植物→浮游动物→虾→鱼→鹭相对应,所以戊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水生植物。甲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鹭。
故答案为:(1)4;
(2)非生物成分;分解者;
(3)水生植物;
(4)鹭。
四.解答题(共2小题)
37.【解答】解:(1)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因此图一中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还缺少分解者。
(2)图中的食物链有4条:水生植物→蟹→鹭,水生植物→浮游动物→蟹→鹭,水生植物→浮游动物→虾→鹭,水生植物→浮游动物→虾→鱼→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传递的,因此水生植物的能量通过4条食物链传递给鹭。
(3)一般情况下,图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限的。当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时,会加速生物种类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丧失。
(4)在食物链中有害物质浓度会沿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渐增加,这是生物富集现象。因此图二中的食物链为:丁→乙→甲→丙,则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浮游动物。
故答案为:(1)分解者;
(2)4;
(3)自我调节;
(4)浮游动物。
38.【解答】解:(1)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其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由于资料中的人工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较少,营养结构简单,所以自动调节能力较弱。
(3)食物链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和被吃的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不包括非生物部分,所以食物链“太阳→牧草→肉牛”的书写有错误,应修改为:牧草→肉牛。
故答案为:(1)分解者;
(2)非生物;弱于
(3)牧草→肉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