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北海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广西北海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7-07 07:07:36

文档简介

海市2021年
期期未教学质量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春秋战国时期冶金技术的进步,铁制兵器逐渐取代
A项。B项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材料只是反映铁器在
顶域的应用,C项表述不准确,故排除;材料
进行了比较,并没有扩大至所有
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其他族人想尊祖,则只能通过“敬
父文伯怕触怒季康子,可证大宗有权
对小宗进行惩罚
黑是驷氏的
氏恐
祸族故欲杀
些都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仍发
这一时期处于春秋战国时期,并没有建立起国家政治新
故排除A项;B、C两
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的是道家学派的主张,故选C项。A项反映的是法家思想,B项反映
儒家思想,D项反映的是墨家
4.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国能够
原因是国家权力逐渐集中于君王,利于集中全国人力、物
力进行大规模战争,故选B项。A、D两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郡县制的普遍推行是在秦朝建
故排除C项
D根据材料可知,汉朝时土地交易有明确的价格,此外,汉代土地买卖形成一套较为

开始盛
买卖
积和价格。且规定
推知,西汉中期以后至
程度在不断提高,地权转移频繁
有制进一步深
D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买卖合法化开始于先秦
向农村扩散由来已久,故排除
6.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
儒家的伦理道德
促进了“儒家核心价值观
并将其传播到地方
项。A项说法过于绝
这些措施只是为了巩固儒学的正统地位,并没
致所有非儒学的消亡,故排除;B、D两项并不是材料反映
B材料
多集中在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
区,以及其他为数不多的江湖平原,湘、鄂、赣
粤、桂等
的开发更无从谈
明这一时期江南的开发只是开始起步,仍
纵深发展,只是为经济
材料只是反映了北民南迁后
分布区域,未涉及北民南迁的主要原因,故排除A项;北民南迁的确带来
了北方大量先进的生
文并非材料
D根据材料¨佛教高僧大多把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外王’思想纳人佛教教义中”,还将佛教的普度众生
来,佛教文化逐渐地本
故选D项。其亻
都不是材料反映
相稽查
省的诏敕有错误
省就应进行驳
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
省的权力过大,使中书省和门下省相互制衡
避免决策失误,利于加强君
统治效能,故选A项。B项材邾
反映,故排除;C项并不是其主
故排除;材料反映的是
相制衡.D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
根据材料“州县造籍,户部总领”“详备的档案资料”治罪条例”等信息可以判断.唐朝官府
理,故选B项。其他选项说法不准确,故排除
A材料
最初是主管文书
机构,晋朝
书台并
代时权力进一步扩大
参议表
诏旨制敕及玺书册命
就军国要事发
步处理意见,至宋代
扩大,这样的演变历程体现朝廷内部权力
更,说明了相权
君主专制的逐渐
项说法不准确;C项并
书省的
演变也不能扩大为中枢制度的演变,故排除
位有所提高,但并不能说明所有官僚行政效率的提高,故排除D项
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的这些措施主要
削弱相权以
权,故选D项。其
项均不是材料反映的主要目的,故排除
才料指
米……给
天下之财
,这说
据的经济基础,故B项
能完全防止官员贪污,故排除A项
使的设
是为
体现商品经济的发展
材料没有说明“岁漕米
物”的用途是什么
除D项
4.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熹
渊是心学的代表人物,理学和心学都
”作为世界的本原,故尽管朱熹和陆九渊对“理”的理
底仍属于理学内部的分歧,故
C项,排除B
项表述在材料中体现
学复兴完成的标志是“心学”的成熟,D项说法错误
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参考答案海市2021年春季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
高二历史答题卡

考场/座
事项
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
贴条形码区
26(12分)
泽题部分请按题号用
笔填涂方框,修改时用橡皮擦
朝上,切勿贴出虛线方
选择題部分请按題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否则作答无效。要
整、笔迹清晰。作图时,必须用
并描浓
在草稿纸
缺考
请勿折叠答题卡,保持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选择
笔填涂)
C
AAA
BBB
选择题(请用黑色签字笔填写)
(1)(8分
(2)(7分
3分
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第北海市2021年春季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二历史
考生注意:
l.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1、2、3十选修1(中国古代史内容)。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夏商时期,青铜兵器脆硬易折,不便锻打炼造;春秋战国时期,铁器以其特有的锋芒,坚韧的躯体而很快取代青铜兵器。这一变化表明先秦时期
A.冶金技术不断提高
B.官营武器工业出现
C.铁器得到广泛应用
D.青铜器具不如铁器
2.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春秋战国的历史叙述。据此可推知,春秋战国时期
A.建立起国家政治新秩序
B.传统等级秩序基本崩溃
C.礼乐制度逐渐遭到破坏
D.宗法制的影响依然存在
3.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学派用“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间的关系,认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以下各项主张中与这一学派相符的是
A.以法治国
B.民贵君轻
C.无为而治
D.兼爱非攻
4.有学者指出,就综合国力来讲,秦国的文明程度、人力和物质资源不--定较六国强,但秦王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切资源,通过--级--级的组织把权力集中于君王,整个国家被组织成为--台高
效有力的战争机器,进而一口一口地将六国吞噬掉。该学者意在说明秦统-
-
全国的重要原因是
A.统治者的雄才伟略
B.君主权力的强化
C.郡县制的普遍推行
D.综合国力的增强
5.《后汉书●文宛列传》中有“厥土之膏,亩价一金”的记载。另据居延汉简载:“置长乐里乐奴里卅五反,贾钱九百,钱毕己。丈田即不足,计反环(还)钱,旁人淳于次孺,王充,郑少卿。”其中.“反”为田亩单位。这些现象说明,西汉中期以后
A.商业行为不再受官府的管辖
B.土地买卖逐渐地合法化
C.商品经济从城市向农村扩散
D.土地私有制进一步深化
6.自汉武帝之后,儒家的伦理道德嵌人官制中,通过博士制度、官学制度、选官及考核制度的设计奠定了儒学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同时设置专门官职完成了儒学核心价值从中央到地方的精英传播和乡规民约的民间传承。这些做法
A.导致了非儒学学派的消亡
B.为封建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C.促进了儒学的意识形态化
D.使儒学成为主要的入仕途径.
7.自西晋永嘉到南朝元嘉年间(313~450年),北方南迁的人口约90万,其分布见下表。这
说明
A.政局动荡引发经济重心南移
B.南方开发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
C.南方经济开发已向纵深发展.
D.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
8.魏晋以来,佛教高僧大多把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外王”思想纳人佛教教义中,还将一般的提倡普度众生转向了实实在在的爱国孝亲,依附于儒学的基本伦理。这表明
A.佛教思想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B.“孝道”成为佛经的主要内容
C.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趋于合流
D.佛教文化逐渐地本土化
9.唐朝的门下省负有驳正违失、审议签发的重要职责,具有特殊意义。贞观六年(632年),唐太
宗对黄门]侍郎王理说:国家设置中书、门下省,就是为了互相稽查,如果中书省的诏救有错误,
门下省就应进行驳正。唐朝强化门下省封驳职能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统治效能
B.缓和君主和宰相之间的矛盾
C.促进吏治清明
D.促使行政权力向门下省集中
10.唐朝官营手工业的主要劳动力通过州县造籍,户部总领,政府对各地工匠建立起详备的档案资料,对工匠的技术培训、役作项目完成时间等都有着严格规定,并制定了明确的治罪条例。
这反映了
A.唐朝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B.唐朝官府工匠受到严格管理
C.官营手工业在唐朝兴起
D.唐朝限制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11.下表是西汉至宋代中书省的起源和演进情况。这说明
A.君主专制统治的逐渐加强
B.中书省逐渐掌握了决策权
C.中枢制度建设具有延续性
D.官僚的行政效率日益提高.
12.宋朝赵普-
-
人为宰相,太祖欲分其权,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政事堂设于禁中;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及其他行政机构,官无定员,也无专职,都由别的官以差遣的名义掌管其事。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使中央官员相互牵制
B.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
C.提高中央政府的效率
D.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
13.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张根为江南西路转运副使,岁漕米百二十万石给中都。”《宋文鉴》载,元丰前“天下之财,下自郡县而至于转运”,转运以总财赋运输中都。这说明北宋转运使的设置
A.有效防止了官员贪污
B.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C.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D.适应了向外输纳岁币的需要.
14.朱熹将“理”置于万物之上,强调“理”的超越性;而同时代的陆九渊却提出“心即理”学说,强调“理”的内在性。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陆九渊继承并发展了朱熹的思想
B.两者在理学的根本问题上有分歧
C.朱熹和陆九渊之分歧不脱理学范畴
D.朱熹和陆九渊推动儒学完成了复兴
15.西汉时期,制造火药的原料硝石、硫磺和木炭就已经被发现,唐朝的炼丹家们在用这三种原
料炼丹时,发生了起火爆炸现象,以后就用它来制成“飞火”,杀伤敌人。到了北宋初年,“火
箭”“火球”出现并逐渐有了制作火药的配方。据此可知,古代中国
A.科技发展与前代积累有密切关系
B.现实需要推动科技不断向前发展
C.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的国家
D.民族间科技交流有利于科技发展
16.元朝,江浙、湖广、江西行省以镇压新征服地区和搜刮财赋为基本宗旨,其治所往往设在便于与朝廷联络和指挥的水陆交通要冲;位于中原、关中及西南边境要地的陕西、四川云南、河南行省,则往往以控制军事重镇为重心;至于岭北、辽阳行省则以“防范蒙古诸王,控制蒙古部众以及供给军需”为主要使命。这反映了元朝行省
A.导致了地方权力“大而不专”
B.达到了中央与地方势力的平衡发展
C.使全国形成以北制南的格局
D.带有浓重政治控驭和军事镇遏色彩.
17.元朝建立后,逐渐出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局面,下至平民百姓,上到达官贵人都争相从事商业活动,甚至皇室贵族也将钱物交由斡脱商人代理经营,这使元代
的商业呈现出勃勃生机。这表明元代商业繁荣的重要原因是
A.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B.社会经商风气的盛行
C.水路交通运输比较发达
D.出现士商融合的现象
18.中国传统书法中最具艺术表现性的当属这一书体。该书体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
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正如李志敏所说:“临于池,酌于理,师于物,得于心,悟于象。”下列
作品与这种书体风格相同的是
19.明代唐伯虎在《姑苏杂咏》中是这样描绘苏州酒肆兴旺的:“小巷十家三酒店,豪门五日一尝新。”清乾隆年间的秀才龚炜记述道:“吴俗奢靡为天下最,日盛-
-
日而不.知.返...予少时,见士人仅仅穿裘,今则里巷妇孺皆裘矣。”材料反映出明清时期
A.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地区
B.商品经济发展丰富了市民生活
C.发达的外贸促进了大众消费
D.重农抑商政策已出现松动现象
20.明清时期,随着朝廷在土司地区经营的深人,朝廷把“人学读书习礼”作为土司袭替的必由之路,使得土司官族积极向学,参加科举,中试后或进人流官体系或承袭土司,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土司制度与科举制度的软性整合。明清时期的这一-措施
A.利于强化对少数民族的统治
B.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C.彻底解决了少数民族的威胁
D.使选官用人制度进-
-步完善
21.观察下图。据此可知,清朝这--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地方政区的层级
B.限制省级官员的职权
C.缓解基层官员的冗滥
D.防止地方势力的膨胀
22.明清时期,永佃制日益朝制度化发展。拥有永佃权的佃农对所佃租的土地具有永久使用或
耕作的权利,如福建古田的佃农“私将田根售卖”,田主“不得过问”。据此可知,当时
A.地主土地所有制被彻底改变.
B.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C.农民的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
D.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
23.顾炎武《亭林文集》中记载:“君子之为学,凡文不关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切不为”,以求“明学术,正人,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顾炎武的这-
-思想
A.有利于探讨和解决现实问题
B.彻底改变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
C.说明儒家思想受到严厉批判
D.受反君主专制民主思想的影响
24.
16~19世纪初,三百年间流人中国的白银仅欧洲即达5亿元,白银大量流人,造就了-
-批资财在百万乃至千万元的巨商大贾,促使物价也较快上升。这-
-时期资本的聚集和物价的升涨
A.促进了企业大量采取机器生产
B.致使中国对外贸易大量人超
C.刺激了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D.促使清政府调整了经济政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促进了商业的发展。西汉“开关梁,弛
山泽之禁”,使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唐时期,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密切了南北方
的经济往来,商业贸易蓬勃发展起来。宋元时期古代商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高峰期,坊市不
分,“交子”出现,海外贸易发展迅速。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材料二
明朝,朝廷通过海禁与朝贡制度相配合,形成非入贡没有贸易的局面。同时朝廷下令改
造民间船只,“近海违式船只,皆令拆卸,以五六尺为度,官位印照,听其生理”。“禁民间用番.
香、番货。”在海禁政策下,一些中国南部沿海的商人,组成了武装贸易集团。当时郑芝龙海
商集团“雄踞海上”,“独有南海之利”,“海舶不得郑氏令旗,不能往来”。清朝开海后,华商、
华侨深入东南亚,形成了一个广泛的华人贸易网络。道光二年(1822年),晋商销售到俄国
的茶叶贸易额达到万两白银。自1493
年到1800年,世界白银产量的43%~57%都流向了
中国。随着西方国家在亚洲贸易圈中角逐与建立统治区,原有的亚洲贸易格局已经被打破,
许多东南亚国家被纳入西欧国家控制之下。1741
年到1780
年,平均每年从中国到达巴达
维亚(雅加达)的中国商船数量已从原来的17.7
只下降为5.
1只。到1889年,在英国市场
上华茶数量仅占印度与锡兰(斯里兰卡)茶总和的60%。之后华茶出口持续下降,到1893
年,华茶在英国市场.上已经难觅踪影。在茶叶贸易衰落之后,徽商再也没有资金来源以支持
大规模的长途贩运,其他如典当、木、丝、米等也就相继衰落了,徽州商帮的影响越来越小。
——摘编自骆昭东《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视角看明清对外贸易政策的成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经济发展的表现,并分析中国古代商业得以发展
的条件。(12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并说明明清对外贸易
政策对今天的启示。(13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儒学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支柱,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也一直在封建社会里得到
了持续不断地发展,曾经“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十五世纪之前更是如此”。这就必
然受到传统文化多方面、多层次的影响。关于儒学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问题,学
术界目前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持否定态度,说儒学对中国古代科技的作用不大,甚至成为
阻碍科技发展的思想因素。另一种认为,儒学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作用较大,有促进的一
面,也有不利的影响。
——摘编自范楚玉《儒学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对“儒学与科技”提出一个具体的看法,并予以说明。
(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
分)
材料
武则天承袭贞观年间整顿吏治的政策,“尝与宰相议及刺史、县令”,并派遣“使者以六条
察州县”,考核州县官吏是否清正称职。对于贪赃枉法官吏,不论官位高低,一律严惩不贷。
武则天所亲信的酷吏来俊臣“纳贾人金,为御史纪履忠所劾,下狱当死。后忠其上变,得不
诛,免为民”。武则天对于为官清正、正直不阿的臣僚是非常器重的,对于有才能、有学识的
人士是非常赏识的,并一一加以重用。由于武则天能够注意整顿吏治,赏罚严明,赏其当赏,
罚所当罚,明察善断,有知人之明,因而能从广泛搜罗人才中拔擢贤才以为己用,正如《资治
通鉴》所评说:“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
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斷,故当时英贤亦竟为之用。”在武则天执政时期,吏治清明,
政局稳定,使广大农民得以休养生息。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武则天整顿吏治的主要措施。(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武则天整顿吏治的作用。(7
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