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017年全国100所名校高考生物冲刺试卷(三)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2017年全国100所名校高考生物冲刺试卷(三)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8.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7-08-20 16:42:23

文档简介

2017年全国100所名校高考生物冲刺试卷(三)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原核生物细胞无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B.原核生物细胞只进行无丝分裂
C.真核细胞具有染色体,原核细胞具有染色质
D.只有真核细胞才可以进行减数分裂或有丝分裂
【答案】D
【知识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解析】【解答】解:A、原核生物细胞不含线粒体,但部分原核生物的细胞(如醋酸菌细胞)含有有氧呼吸所需的酶,也能进行有氧呼吸,A错误;
B、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原核细胞只进行二分裂,B错误;
C、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一物质在(真核)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真核细胞具有染色体,原核细胞不具有染色质,C错误;
D、只有真核细胞才可以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原核细胞只能进行二分裂,D正确.
故选:D.
【分析】1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真核生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
2常考的真核生物有绿藻、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及动、植物等;常考的原核生物有蓝藻(如颤藻、发菜、念珠藻、蓝球藻)、细菌(如乳酸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等)、支原体、放线菌等;此外,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既不是真核生物也不是原核生物.
2.农业上有一句关于锄地(中耕松土、除草)的谚语:“锄头下面有肥”.以下关于该谚语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锄地有利于植物根部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B.锄地的同时给作物进行施肥
C.锄地加速了有机物的分解
D.减少了杂草与植物的竞争
【答案】B
【知识点】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解析】【解答】解:A、锄地改善了根细胞的氧气供应,有利于根细胞有氧呼吸为主动运输提供能量,因此有利于矿质元素的吸收,A正确;
B、“锄头下面有肥”的谚语不是指锄地的同时给作物进行施肥,B错误;
C、锄地改善土壤的透气性,有利于需氧微生物的繁殖,加速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为根细胞提供矿质元素,C正确;
D、锄地除去了杂草,减少了杂草与作物的竞争,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D正确,
故选:B.
【分析】植物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细胞呼吸提供能量,细胞呼吸的方式主要是有氧呼吸,锄地松土一方面除去了杂草,减少了杂草与植物竞争水分、矿质营养和光照等,另一方面促进土壤中需氧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加速有机物氧化分解为无机物,同时为根细胞的有氧呼吸提供充足的氧气.
3.如图为有髓神经纤维的局部,被髓鞘细胞包裹的轴突区域(b、d)Na+、K+不能进出细胞,裸露的轴突区域(a、c、e)Na+、K+进出不受影响.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c区域处于兴奋状态,膜内的离子有阴离子
B.e区域处于静息状态,膜对Na+的通透性较大
C.b和d区域不会出现电位变化,不能产生兴奋
D.局部电流在轴突内的传导方向为c→a和c→e
【答案】B
【知识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解析】【解答】解:A、由于c区域受到刺激,处于反极化状态,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膜内正离子多,但仍有Cl﹣存在,A正确;
B、e区域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较大,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B错误;
C、被髓鞘细胞包裹的轴突区域(b、d)Na+、K+不能进出细胞,所以b、d区域不能产生动作电位,C正确;
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所以局部电流在轴突内的传导方向应为c→a和c→e,D正确.
故选:B.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形成动作电位.
4.下列实验试剂或材料与其实验名称不符的是(  )
A.盐酸﹣﹣洗去卡诺氏液,固定细胞形态
B.70%的酒精﹣﹣保存土壤小动物标本
C.缓冲液﹣﹣探究机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D.碘液﹣﹣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答案】A
【知识点】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内环境的理化特性;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解析】【解答】解:A、“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的实验中,剪去诱导处理的根尖,放入卡诺氏液浸泡,以固定细胞的形态,然后用体积分数95%的酒精冲洗,A错误;
B、广口瓶中需要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或放置湿棉花,使爬出来的动物掉入广口瓶中杀死或不易爬出,便于统计计数,B正确;
C、H2CO3/Na2HCO3构成的缓冲液维持内环境pH值稳定,使血浆的pH维持在7.35~7.45之间,C正确;
D、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水解,淀粉遇碘变蓝色,根据变蓝的颜色深浅判断淀粉的含量,从而判断酶的活性,D正确;
故选:A.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是考查观察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内环境稳态和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等相关知识,先阅读题干找出实验目的,根据实验目的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并根据问题提示结合基础知识进行回答.
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以及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都属于能量金字塔的同一营养级
B.稳定的生态系统如没有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也能维持稳定
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来说都是有利的
D.一个越不容易被破坏的生态系统一旦破坏后恢复起来越容易
【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解:A、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都属于能量金字塔的同一营养级,即第一营养级,A正确;
B、稳定的生态系统如没有物质的输入能维持稳定,但没有能量的输入,则不能维持稳定,B错误;
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对捕食者来说有的是有利的,有的是不利的,C错误;
D、一个越不容易被破坏的生态系统,说明其抵抗力稳定性越大,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小,所以一旦破坏后恢复起来越不容易,D错误.
故选:A.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两方面,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四部分.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个方面.
6.大鼠的毛色由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用黄色大鼠与黑色大鼠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黄色为显性性状,黑色为隐性性状
B.F1与黄色亲本杂交,后代有两种表现型
C.F1和F2中灰色大鼠均为杂合体
D.F2黑色大鼠与米色大鼠杂交,其后代中出现米色大鼠的概率为
【答案】B
【知识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解:A、两对等位基因杂交,F2 中灰色比例最高,所以灰色为双显性状,米色最少为双隐性状,黄色、黑色为单显性,A错误;
B、F1 为双杂合子(AaBb),与黄色亲本(假设为aaBB)杂交,后代的基因型为(AaB_,aaB_),故后代为两种表现型,B正确;
C、F2 出现性状分离,体色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则灰色大鼠中有1/9 的为纯合体(AABB),其余为杂合,C错误;
D、F2 中黑色大鼠中纯合子(AAbb)所占比例为 ,与米色(aabb)杂交不会产生米色大鼠,杂合子(Aabb)所占比例为 ,与米色大鼠(aabb)交配,产生米色大鼠的概率为 ,D错误.
故选:B.
【分析】由图分析可知:F2的表现型有四种且比例为9:3:3:1,所以毛色由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F2中灰色比例最高,所以灰色为双显性状(A_B_),米色最少为双隐性状(aabb),黄色、黑色为单显性(aaB_、A_bb),F1 为双杂合子(AaBb).
二、非选择题
7.含酶牙膏可以分解细菌,使我们的牙齿亮洁,口气清新.回答下列有关酶的问题:
(1)酶是   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细菌侵入机体,机体还可通过   细胞产生的抗体与之结合而将其清除.
(2)酶起催化作用的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   .
(3)若将此牙膏放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中浸泡一定时间,再取出进行分解口腔细菌的实验,发现与不用此牙膏的效果相同,原因是强碱条件使酶   被破坏而失去活性.
(4)为探究牙膏中的酶的最适温度,基本实验思路是   .
【答案】(1)活细胞;浆
(2)活化能
(3)空间结构
(4)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设置一系列温度梯度的对比实验,用此牙膏分解口腔细菌,找到峰值(或“分解效果最好”)对应的温度即为最适温度
【知识点】酶促反应的原理;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解析】【解答】解:(1)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产生的.(2)酶起催化作用的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3)酶在高温、过酸、过碱条件下均由于空间结构改变,而导致酶变性失活.(4)为探究牙膏中的酶的最适温度,可以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设置一系列温度梯度的对比实验,用此牙膏分解口腔细菌,找到峰值(或“分解效果最好”)对应的温度即为最适温度.
故答案为:(1)活细胞;浆;(2)活化能;(3)空间结构;(4)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设置一系列温度梯度的对比实验,用此牙膏分解口腔细菌,找到峰值(或“分解效果最好”)对应的温度即为最适温度。
【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2、酶的特性:专一性、高效性、作用条件温和.3、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所需的活化能.
8.大麦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可合成多种酶来催化胚乳中有机物的分解,以供胚的生长发育所需.某生物兴趣小组据此做了系列实验,获得图1所示的实验结果.图2是水平放置的一株燕麦幼苗培养一段时间后的生长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
(1)赤霉素通过促进   来促进植物体的生长,图1实验的自变量为种子是否萌发和是否使用   处理.由实验结果可以推测赤霉素通过促进细胞内基因的转录和   过程,从而促进胚乳中有机物的分解.由此可知,激素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   的结果.
(2)图2的根部现象体现了生长素作用具有   的特点,a、b、c、d四处中,生长素可能对植物生长起抑制作用的是   处.
(3)为验证在重力作用下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胚芽鞘的尖端,而不是尖端以下部位.请你结合图2,利用生长状况相同的完整燕麦胚芽鞘、薄云母片等设计实验.
实验步骤:
①将完整燕麦胚芽鞘均分为三组,编号A、B、C;
②A组在   纵向插入云母片,B组在尖端以下部位的中央纵向插入云母片,C组不做任何处理;
③将三组燕麦胚芽鞘水平放置,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
预测结果:   .
实验结论:   .
【答案】(1)细胞伸长;赤霉素;翻译;表达
(2)两重性;a
(3)尖端中央;A组水平生长,B组背地生长,C组背地生长;在重力作用下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而不是尖端以下部位
【知识点】生长素的作用及其作用的两重性
【解析】【解答】解:(1)赤霉素通过促进细胞伸长来促进植物体的生长,图1实验的自变量为种子是否萌发和是否使用赤霉素处理.由实验结果可以推测赤霉素通过促进细胞内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过程,从而促进胚乳中有机物的分解.由此可知,激素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2)图2的根部现象体现了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的特点,a、b、c、d四处中,由于受到重力因素的影响,a点的生长素浓度高于b点,c点的生长素浓度高于d点.由于根对生长素浓度比茎更敏感,a点抑制根的生长,b点促进根的生长,c点低浓度促进茎的生长,d点较高浓度更加促进茎的生长.(3)为验证在重力作用下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胚芽鞘的尖端,而不是尖端以下部位.实验步骤:①将完整燕麦胚芽鞘均分为三组,编号A、B、C;②A组在尖端中央纵向插入云母片,B组在尖端以下部位的中央纵向插入云母片,C组不做任何处理;③将三组燕麦胚芽鞘水平放置,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
预测结果:A组在尖端中央纵向插入云母片,阻止了生长素在尖端的横向运输,故水平生长;B组在尖端以下部位的中央纵向插入云母片,不影响生长素在尖端的横向运输,故胚芽鞘背地生长;C组不做任何处理,生长素在尖端能进行横向运输,故胚芽鞘背地生长.
实验结论:在重力作用下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而不是尖端以下部位.
故答案为:(1)细胞伸长;赤霉素;翻译;表达;(2)两重性;a;(3)实验步骤:尖端中央;预测结果:A组水平生长,B组背地生长,C组背地生长;实验结论:在重力作用下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而不是尖端以下部位
【分析】分析图1可知,自变量为种子是否萌发和是否使用赤霉素处理,因变量是合成有机物分解酶所需的信使RNA和有机物分解酶的含量.由实验结果可以推测赤霉素通过促进细胞内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过程,从而促进胚乳中有机物的分解.
分析图2可知,由于受到重力因素的影响,a点的生长素浓度高于b点,c点的生长素浓度高于d点.由于根对生长素浓度比茎更敏感,a点抑制根的生长,b点促进根的生长,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c点低浓度促进茎的生长,d点较高浓度更加促进茎的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
9.夏初,某研究小组在某河口多地点采集并测定水样,结果表明,各采样点无机氮浓度相近,而无机磷浓度差异较大.该小组按无机磷浓度由低到高的顺序,绘制各采样点对应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密度曲线,结果如图1所示.据图回答:
(1)从图1可以看出无机磷浓度与浮游植物密度的关系是   .
(2)磷元素进入浮游植物与动物细胞后,以   分子的形式成为细胞膜支架的成分;浮游植物可以通过   产生含磷的能量物质ATP.
(3)在无机磷浓度高于P1的采样点,浮游动物的密度反而比在P1采样点的密度低,其原因是随着无机磷浓度的增高,水体富营养化,浮游植物数量会增多,呼吸作用加强,导致水中的溶氧量   ,浮游动物死亡.
(4)如图2所示.请用箭头补充完成该河口生物群落中氮元素的流向图.
【答案】(1)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无机磷浓度的增大,浮游植物密度会增加,超过一定浓度后,浮游植物密度会降低
(2)磷脂;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3)下降
(4)
【知识点】治污生态工程
【解析】【解答】解:(1)从图1可以看出无机磷浓度与浮游植物密度的关系是: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无机磷浓度的增大,浮游植物密度会增加,超过一定浓度后,浮游植物密度会降低.(2)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植物产生ATP的途径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3)在无机磷浓度高于P1的采样点,浮游动物的密度反而比在P1采样点的密度低,其原因是随着无机磷浓度的增高,水体富营养化,浮游植物数量会增多,呼吸作用加强,导致水中的溶氧量下降,浮游动物死亡.(4)各种生物都会死亡,最终被分解者分解,因此生产者和各种消费者都应该有箭头指向分解者.
故答案为:(1)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无机磷浓度的增大,浮游植物密度会增加,超过一定浓度后,浮游植物密度会降低;(2)磷脂;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3)下降;(4)
【分析】1、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其中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2、ATP的产生途径:动物细胞通过呼吸作用产生ATP,绿色植物细胞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产生ATP.3、分析图1: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无机磷浓度的增大,浮游植物密度会增加,超过一定浓度后,浮游植物密度会降低.
10.豌豆素是野生型豌豆产生的一种抵抗真菌侵染的化学物质.研究人员对纯种野生型豌豆进行诱变处理,培育出两个不能产生豌豆素的纯种(品系甲、品系乙).如图是对其遗传特性的研究实验:
多次重复实验均获得相同实验结果.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杂交结果,可以推测:品系甲与品系乙存在   对等位基因的差异.品系甲和品系乙的基因型分别为   和   (若一对等位基因差异,基因用A、a表示,若两对等位基因差异,基因用A、a和B,b表示,以此类推).实验一中F2出现所示性状及其比例的原因是:F1产生配子时   .
(2)现要进一步验证上述推测,请利用上述实验中的材料设计杂交实验予以验证,要求简要写出杂交实验的过程并预期实验结果.
过程:   .
结果:   .
【答案】(1)两;AABB;aabb;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选用实验一的F1与品系乙杂交;有豌豆素:无豌豆素=1:3
【知识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杂交育种
【解析】【解答】解:(1)根据实验一中F1自交→F2中有豌豆素:无豌豆素=3:13,是9:3:3:1的变形,所以可以推测:品系甲与品系乙存在两对等位基因的差异,F1为AaBb.根据假设,豌豆素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又由于甲、乙是纯系品种,所以基因型为AABB或aabb,再结合实验二可知品系甲为AABB,乙为aabb,野生型为AAbb.实验一中F2出现所示性状及其比例的原因是:F1产生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2)为验证上述假设和推测,可采用测交法,即选用实验一的F1与品系乙杂交,如果后代表现为有豌豆素:无豌豆素=1:3,说明推测正确.
故答案为:(1)两;AABB;aabb;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2)选用实验一的F1与品系乙杂交;有豌豆素:无豌豆素=1:3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实验一:品系甲×品系乙→F1无豌豆素→F1自交→F2中有豌豆素:无豌豆素=3:13;实验二:品系甲×野生型→F1无豌豆素→F1自交→F2中有豌豆素:无豌豆素=1:3.实验一中3:13是9:3:3:1的变形,所以可以推测:品系甲与品系乙存在两对等位基因的差异.假设决定产生豌豆素的基因A对a为显性,则基因B对豌豆素的产生有抑制作用,而基因b没有,所以有豌豆素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
三、选做题
11.如图为用枸杞生产果酒的工艺流程简图,据图回答问题:
选料→?→粉碎→灭菌→接种→发酵→?→果酒
(1)流程中“?”处的内容应为   、   .
(2)果酒酿造过程中如果果汁灭菌不合格,果汁中含有醋酸菌,在酒精发酵旺盛时,醋酸菌   (填“能”或“不能”)将果汁中的糖发酵为醋酸,原因是   .
(3)果酒制作离不开酵母菌,与醋酸菌相比,酵母菌在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   .
(4)枸杞果酒制作过程中,接种完成后要先向发酵罐中通入无菌空气一段时间,目的是   .
(5)若要提高果酒的产量,发酵过程中关键要控制好   等条件.
【答案】(1)冲洗;过滤
(2)不能;因醋酸菌是好氧型细菌,而果酒发酵需无氧环境(或因醋酸菌需要在有氧且温度是30 35℃条件下才能将糖转化成醋酸,而此时发酵罐中的条件是无氧且温度是18 25℃。
(3)有成形的细胞核
(4)在有氧条件下,使酵母菌迅速繁殖,增加数量
(5)温度、pH、通气量
【知识点】果酒果醋的制作
【解析】【解答】解:(1)果酒制作过程为:选料→冲洗→粉碎→灭菌→接种→发酵→过滤→果酒,因此图中流程中?处的内容应为冲洗、过滤.(2)果酒酿造过程中如果果汁灭菌不合格,含有醋酸菌,在酒精发酵旺盛时,醋酸菌不能否将果汁中的糖发酵为醋酸,因为醋酸菌需要在有氧且温度是30~35℃条件下,才能将糖转化成醋酸,而此时发酵罐中的条件是无氧且温度是18~25℃.(3)酵母菌是真核生物,醋酸菌是原核生物,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相比,在结构上最主要的区别是有成形的细胞核.(4)果酒制作过程中需要先通气后密封,先通气的目的是让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大量繁殖,增加数量.(5)若要提高果酒的产量,发酵过程中关键要控制好适宜的温度、pH、通气量等条件.
故答案为:(1)冲洗;过滤;(2)不能;因醋酸菌是好氧型细菌,而果酒发酵需无氧环境(或因醋酸菌需要在有氧且温度是30 35℃条件下才能将糖转化成醋酸,而此时发酵罐中的条件是无氧且温度是18 25℃;(3)有成形的细胞核;(4)在有氧条件下,使酵母菌迅速繁殖,增加数量;(5)温度、pH、通气量
【分析】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6H2O+6O2 6CO2+12H2O+能量;(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 2CO2+2C2H5OH+能量.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12.为增加油菜种子的含油量,研究人员尝试将酶D基因与位于叶绿体膜上的转运肽基因相连,导入油菜叶片细胞并获得了转基因油菜品种.
(1)从陆地棉基因文库中获取酶D基因,从拟南芥基因文库中获取转运肽基因,然后利用   技术分别进行扩增.
(2)如图1,选用图中的限制酶   处理两个基因后再用   酶处理,得到   (填图中字母)端相连的融合基因.
(3)将上述融合基因插入图2所示Ti质粒的T﹣DNA中,构建   并导入农杆菌中.将获得的农杆菌接种在含   的固体平板上培养得到单菌落,再利用液体培养基震荡培养,得到用于转化的浸染液.
(4)剪取油菜的叶片放入浸染液中一段时间,此过程的目的是   ,进一步筛选后获得转基因油菜.
(5)用DNA﹣RNA分子杂交技术确定融合基因是否完成了   (转录、翻译).
【答案】(1)PCR(聚合酶链式反应/多聚酶链式反应)
(2)ClaⅠ;DNA连接;AD
(3)基因表达载体;四环素
(4)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5)转录
【知识点】基因工程的操作程序(详细)
【解析】【解答】解:(1)研究人员依据基因的已知序列设计引物,采用PCR法从陆地棉基因文库中获取酶D基因,从拟南芥基因文库中获取转运肽基因.(2)在上述引物设计时,分别在引物中加入如图甲所示酶的识别序列,这样可以用ClaⅠ限制酶和DNA连接酶处理两个基因后,得到A、D端相连的融合基因.(3)将上述融合基因插入图乙所示Ti质粒的T﹣DNA中,构建表达载体即重组质粒并导入农杆菌中.将获得的农杆菌接种在含四环素的固体平板上培养得到单菌落,再利用液体培养基震荡培养,可以得到用于转化的浸染液.(4)剪取油菜的叶片放入侵染液中一段时间,此过程的目的是利用农杆菌将融合基因导入受体细胞,进一步筛选后获得转基因油菜细胞.该细胞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培育成转基因油菜植株.(5)用DNA﹣RNA分子杂交技术确定融合基因是否完成了转录,产生了mRNA;用抗原﹣抗体杂交法可检测转基因油菜植株中的融合基因是否成功表达.
故答案为:(1)PCR(聚合酶链式反应/多聚酶链式反应);(2)ClaⅠ;DNA连接;AD;(3)基因表达载体;四环素;(4)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5)转录。
【分析】基因文库包括cDNA文库、基因组文库等.某个群体包含一种生物所有的基因的文库叫基因组文库,而用某种生物发育的某个时期的mRNA反转录产生的多种互补DNA片段属于cDNA文库.
1 / 12017年全国100所名校高考生物冲刺试卷(三)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原核生物细胞无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B.原核生物细胞只进行无丝分裂
C.真核细胞具有染色体,原核细胞具有染色质
D.只有真核细胞才可以进行减数分裂或有丝分裂
2.农业上有一句关于锄地(中耕松土、除草)的谚语:“锄头下面有肥”.以下关于该谚语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锄地有利于植物根部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B.锄地的同时给作物进行施肥
C.锄地加速了有机物的分解
D.减少了杂草与植物的竞争
3.如图为有髓神经纤维的局部,被髓鞘细胞包裹的轴突区域(b、d)Na+、K+不能进出细胞,裸露的轴突区域(a、c、e)Na+、K+进出不受影响.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c区域处于兴奋状态,膜内的离子有阴离子
B.e区域处于静息状态,膜对Na+的通透性较大
C.b和d区域不会出现电位变化,不能产生兴奋
D.局部电流在轴突内的传导方向为c→a和c→e
4.下列实验试剂或材料与其实验名称不符的是(  )
A.盐酸﹣﹣洗去卡诺氏液,固定细胞形态
B.70%的酒精﹣﹣保存土壤小动物标本
C.缓冲液﹣﹣探究机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D.碘液﹣﹣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以及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都属于能量金字塔的同一营养级
B.稳定的生态系统如没有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也能维持稳定
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来说都是有利的
D.一个越不容易被破坏的生态系统一旦破坏后恢复起来越容易
6.大鼠的毛色由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用黄色大鼠与黑色大鼠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黄色为显性性状,黑色为隐性性状
B.F1与黄色亲本杂交,后代有两种表现型
C.F1和F2中灰色大鼠均为杂合体
D.F2黑色大鼠与米色大鼠杂交,其后代中出现米色大鼠的概率为
二、非选择题
7.含酶牙膏可以分解细菌,使我们的牙齿亮洁,口气清新.回答下列有关酶的问题:
(1)酶是   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细菌侵入机体,机体还可通过   细胞产生的抗体与之结合而将其清除.
(2)酶起催化作用的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   .
(3)若将此牙膏放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中浸泡一定时间,再取出进行分解口腔细菌的实验,发现与不用此牙膏的效果相同,原因是强碱条件使酶   被破坏而失去活性.
(4)为探究牙膏中的酶的最适温度,基本实验思路是   .
8.大麦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可合成多种酶来催化胚乳中有机物的分解,以供胚的生长发育所需.某生物兴趣小组据此做了系列实验,获得图1所示的实验结果.图2是水平放置的一株燕麦幼苗培养一段时间后的生长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
(1)赤霉素通过促进   来促进植物体的生长,图1实验的自变量为种子是否萌发和是否使用   处理.由实验结果可以推测赤霉素通过促进细胞内基因的转录和   过程,从而促进胚乳中有机物的分解.由此可知,激素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   的结果.
(2)图2的根部现象体现了生长素作用具有   的特点,a、b、c、d四处中,生长素可能对植物生长起抑制作用的是   处.
(3)为验证在重力作用下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胚芽鞘的尖端,而不是尖端以下部位.请你结合图2,利用生长状况相同的完整燕麦胚芽鞘、薄云母片等设计实验.
实验步骤:
①将完整燕麦胚芽鞘均分为三组,编号A、B、C;
②A组在   纵向插入云母片,B组在尖端以下部位的中央纵向插入云母片,C组不做任何处理;
③将三组燕麦胚芽鞘水平放置,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
预测结果:   .
实验结论:   .
9.夏初,某研究小组在某河口多地点采集并测定水样,结果表明,各采样点无机氮浓度相近,而无机磷浓度差异较大.该小组按无机磷浓度由低到高的顺序,绘制各采样点对应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密度曲线,结果如图1所示.据图回答:
(1)从图1可以看出无机磷浓度与浮游植物密度的关系是   .
(2)磷元素进入浮游植物与动物细胞后,以   分子的形式成为细胞膜支架的成分;浮游植物可以通过   产生含磷的能量物质ATP.
(3)在无机磷浓度高于P1的采样点,浮游动物的密度反而比在P1采样点的密度低,其原因是随着无机磷浓度的增高,水体富营养化,浮游植物数量会增多,呼吸作用加强,导致水中的溶氧量   ,浮游动物死亡.
(4)如图2所示.请用箭头补充完成该河口生物群落中氮元素的流向图.
10.豌豆素是野生型豌豆产生的一种抵抗真菌侵染的化学物质.研究人员对纯种野生型豌豆进行诱变处理,培育出两个不能产生豌豆素的纯种(品系甲、品系乙).如图是对其遗传特性的研究实验:
多次重复实验均获得相同实验结果.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杂交结果,可以推测:品系甲与品系乙存在   对等位基因的差异.品系甲和品系乙的基因型分别为   和   (若一对等位基因差异,基因用A、a表示,若两对等位基因差异,基因用A、a和B,b表示,以此类推).实验一中F2出现所示性状及其比例的原因是:F1产生配子时   .
(2)现要进一步验证上述推测,请利用上述实验中的材料设计杂交实验予以验证,要求简要写出杂交实验的过程并预期实验结果.
过程:   .
结果:   .
三、选做题
11.如图为用枸杞生产果酒的工艺流程简图,据图回答问题:
选料→?→粉碎→灭菌→接种→发酵→?→果酒
(1)流程中“?”处的内容应为   、   .
(2)果酒酿造过程中如果果汁灭菌不合格,果汁中含有醋酸菌,在酒精发酵旺盛时,醋酸菌   (填“能”或“不能”)将果汁中的糖发酵为醋酸,原因是   .
(3)果酒制作离不开酵母菌,与醋酸菌相比,酵母菌在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   .
(4)枸杞果酒制作过程中,接种完成后要先向发酵罐中通入无菌空气一段时间,目的是   .
(5)若要提高果酒的产量,发酵过程中关键要控制好   等条件.
12.为增加油菜种子的含油量,研究人员尝试将酶D基因与位于叶绿体膜上的转运肽基因相连,导入油菜叶片细胞并获得了转基因油菜品种.
(1)从陆地棉基因文库中获取酶D基因,从拟南芥基因文库中获取转运肽基因,然后利用   技术分别进行扩增.
(2)如图1,选用图中的限制酶   处理两个基因后再用   酶处理,得到   (填图中字母)端相连的融合基因.
(3)将上述融合基因插入图2所示Ti质粒的T﹣DNA中,构建   并导入农杆菌中.将获得的农杆菌接种在含   的固体平板上培养得到单菌落,再利用液体培养基震荡培养,得到用于转化的浸染液.
(4)剪取油菜的叶片放入浸染液中一段时间,此过程的目的是   ,进一步筛选后获得转基因油菜.
(5)用DNA﹣RNA分子杂交技术确定融合基因是否完成了   (转录、翻译).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解析】【解答】解:A、原核生物细胞不含线粒体,但部分原核生物的细胞(如醋酸菌细胞)含有有氧呼吸所需的酶,也能进行有氧呼吸,A错误;
B、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原核细胞只进行二分裂,B错误;
C、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一物质在(真核)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真核细胞具有染色体,原核细胞不具有染色质,C错误;
D、只有真核细胞才可以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原核细胞只能进行二分裂,D正确.
故选:D.
【分析】1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真核生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
2常考的真核生物有绿藻、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及动、植物等;常考的原核生物有蓝藻(如颤藻、发菜、念珠藻、蓝球藻)、细菌(如乳酸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等)、支原体、放线菌等;此外,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既不是真核生物也不是原核生物.
2.【答案】B
【知识点】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解析】【解答】解:A、锄地改善了根细胞的氧气供应,有利于根细胞有氧呼吸为主动运输提供能量,因此有利于矿质元素的吸收,A正确;
B、“锄头下面有肥”的谚语不是指锄地的同时给作物进行施肥,B错误;
C、锄地改善土壤的透气性,有利于需氧微生物的繁殖,加速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为根细胞提供矿质元素,C正确;
D、锄地除去了杂草,减少了杂草与作物的竞争,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D正确,
故选:B.
【分析】植物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细胞呼吸提供能量,细胞呼吸的方式主要是有氧呼吸,锄地松土一方面除去了杂草,减少了杂草与植物竞争水分、矿质营养和光照等,另一方面促进土壤中需氧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加速有机物氧化分解为无机物,同时为根细胞的有氧呼吸提供充足的氧气.
3.【答案】B
【知识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解析】【解答】解:A、由于c区域受到刺激,处于反极化状态,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膜内正离子多,但仍有Cl﹣存在,A正确;
B、e区域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较大,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B错误;
C、被髓鞘细胞包裹的轴突区域(b、d)Na+、K+不能进出细胞,所以b、d区域不能产生动作电位,C正确;
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所以局部电流在轴突内的传导方向应为c→a和c→e,D正确.
故选:B.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形成动作电位.
4.【答案】A
【知识点】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内环境的理化特性;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解析】【解答】解:A、“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的实验中,剪去诱导处理的根尖,放入卡诺氏液浸泡,以固定细胞的形态,然后用体积分数95%的酒精冲洗,A错误;
B、广口瓶中需要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或放置湿棉花,使爬出来的动物掉入广口瓶中杀死或不易爬出,便于统计计数,B正确;
C、H2CO3/Na2HCO3构成的缓冲液维持内环境pH值稳定,使血浆的pH维持在7.35~7.45之间,C正确;
D、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水解,淀粉遇碘变蓝色,根据变蓝的颜色深浅判断淀粉的含量,从而判断酶的活性,D正确;
故选:A.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是考查观察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内环境稳态和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等相关知识,先阅读题干找出实验目的,根据实验目的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并根据问题提示结合基础知识进行回答.
5.【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解:A、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都属于能量金字塔的同一营养级,即第一营养级,A正确;
B、稳定的生态系统如没有物质的输入能维持稳定,但没有能量的输入,则不能维持稳定,B错误;
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对捕食者来说有的是有利的,有的是不利的,C错误;
D、一个越不容易被破坏的生态系统,说明其抵抗力稳定性越大,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小,所以一旦破坏后恢复起来越不容易,D错误.
故选:A.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两方面,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四部分.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个方面.
6.【答案】B
【知识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解:A、两对等位基因杂交,F2 中灰色比例最高,所以灰色为双显性状,米色最少为双隐性状,黄色、黑色为单显性,A错误;
B、F1 为双杂合子(AaBb),与黄色亲本(假设为aaBB)杂交,后代的基因型为(AaB_,aaB_),故后代为两种表现型,B正确;
C、F2 出现性状分离,体色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则灰色大鼠中有1/9 的为纯合体(AABB),其余为杂合,C错误;
D、F2 中黑色大鼠中纯合子(AAbb)所占比例为 ,与米色(aabb)杂交不会产生米色大鼠,杂合子(Aabb)所占比例为 ,与米色大鼠(aabb)交配,产生米色大鼠的概率为 ,D错误.
故选:B.
【分析】由图分析可知:F2的表现型有四种且比例为9:3:3:1,所以毛色由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F2中灰色比例最高,所以灰色为双显性状(A_B_),米色最少为双隐性状(aabb),黄色、黑色为单显性(aaB_、A_bb),F1 为双杂合子(AaBb).
7.【答案】(1)活细胞;浆
(2)活化能
(3)空间结构
(4)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设置一系列温度梯度的对比实验,用此牙膏分解口腔细菌,找到峰值(或“分解效果最好”)对应的温度即为最适温度
【知识点】酶促反应的原理;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解析】【解答】解:(1)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产生的.(2)酶起催化作用的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3)酶在高温、过酸、过碱条件下均由于空间结构改变,而导致酶变性失活.(4)为探究牙膏中的酶的最适温度,可以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设置一系列温度梯度的对比实验,用此牙膏分解口腔细菌,找到峰值(或“分解效果最好”)对应的温度即为最适温度.
故答案为:(1)活细胞;浆;(2)活化能;(3)空间结构;(4)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设置一系列温度梯度的对比实验,用此牙膏分解口腔细菌,找到峰值(或“分解效果最好”)对应的温度即为最适温度。
【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2、酶的特性:专一性、高效性、作用条件温和.3、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所需的活化能.
8.【答案】(1)细胞伸长;赤霉素;翻译;表达
(2)两重性;a
(3)尖端中央;A组水平生长,B组背地生长,C组背地生长;在重力作用下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而不是尖端以下部位
【知识点】生长素的作用及其作用的两重性
【解析】【解答】解:(1)赤霉素通过促进细胞伸长来促进植物体的生长,图1实验的自变量为种子是否萌发和是否使用赤霉素处理.由实验结果可以推测赤霉素通过促进细胞内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过程,从而促进胚乳中有机物的分解.由此可知,激素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2)图2的根部现象体现了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的特点,a、b、c、d四处中,由于受到重力因素的影响,a点的生长素浓度高于b点,c点的生长素浓度高于d点.由于根对生长素浓度比茎更敏感,a点抑制根的生长,b点促进根的生长,c点低浓度促进茎的生长,d点较高浓度更加促进茎的生长.(3)为验证在重力作用下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胚芽鞘的尖端,而不是尖端以下部位.实验步骤:①将完整燕麦胚芽鞘均分为三组,编号A、B、C;②A组在尖端中央纵向插入云母片,B组在尖端以下部位的中央纵向插入云母片,C组不做任何处理;③将三组燕麦胚芽鞘水平放置,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
预测结果:A组在尖端中央纵向插入云母片,阻止了生长素在尖端的横向运输,故水平生长;B组在尖端以下部位的中央纵向插入云母片,不影响生长素在尖端的横向运输,故胚芽鞘背地生长;C组不做任何处理,生长素在尖端能进行横向运输,故胚芽鞘背地生长.
实验结论:在重力作用下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而不是尖端以下部位.
故答案为:(1)细胞伸长;赤霉素;翻译;表达;(2)两重性;a;(3)实验步骤:尖端中央;预测结果:A组水平生长,B组背地生长,C组背地生长;实验结论:在重力作用下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而不是尖端以下部位
【分析】分析图1可知,自变量为种子是否萌发和是否使用赤霉素处理,因变量是合成有机物分解酶所需的信使RNA和有机物分解酶的含量.由实验结果可以推测赤霉素通过促进细胞内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过程,从而促进胚乳中有机物的分解.
分析图2可知,由于受到重力因素的影响,a点的生长素浓度高于b点,c点的生长素浓度高于d点.由于根对生长素浓度比茎更敏感,a点抑制根的生长,b点促进根的生长,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c点低浓度促进茎的生长,d点较高浓度更加促进茎的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
9.【答案】(1)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无机磷浓度的增大,浮游植物密度会增加,超过一定浓度后,浮游植物密度会降低
(2)磷脂;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3)下降
(4)
【知识点】治污生态工程
【解析】【解答】解:(1)从图1可以看出无机磷浓度与浮游植物密度的关系是: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无机磷浓度的增大,浮游植物密度会增加,超过一定浓度后,浮游植物密度会降低.(2)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植物产生ATP的途径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3)在无机磷浓度高于P1的采样点,浮游动物的密度反而比在P1采样点的密度低,其原因是随着无机磷浓度的增高,水体富营养化,浮游植物数量会增多,呼吸作用加强,导致水中的溶氧量下降,浮游动物死亡.(4)各种生物都会死亡,最终被分解者分解,因此生产者和各种消费者都应该有箭头指向分解者.
故答案为:(1)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无机磷浓度的增大,浮游植物密度会增加,超过一定浓度后,浮游植物密度会降低;(2)磷脂;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3)下降;(4)
【分析】1、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其中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2、ATP的产生途径:动物细胞通过呼吸作用产生ATP,绿色植物细胞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产生ATP.3、分析图1: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无机磷浓度的增大,浮游植物密度会增加,超过一定浓度后,浮游植物密度会降低.
10.【答案】(1)两;AABB;aabb;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选用实验一的F1与品系乙杂交;有豌豆素:无豌豆素=1:3
【知识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杂交育种
【解析】【解答】解:(1)根据实验一中F1自交→F2中有豌豆素:无豌豆素=3:13,是9:3:3:1的变形,所以可以推测:品系甲与品系乙存在两对等位基因的差异,F1为AaBb.根据假设,豌豆素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又由于甲、乙是纯系品种,所以基因型为AABB或aabb,再结合实验二可知品系甲为AABB,乙为aabb,野生型为AAbb.实验一中F2出现所示性状及其比例的原因是:F1产生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2)为验证上述假设和推测,可采用测交法,即选用实验一的F1与品系乙杂交,如果后代表现为有豌豆素:无豌豆素=1:3,说明推测正确.
故答案为:(1)两;AABB;aabb;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2)选用实验一的F1与品系乙杂交;有豌豆素:无豌豆素=1:3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实验一:品系甲×品系乙→F1无豌豆素→F1自交→F2中有豌豆素:无豌豆素=3:13;实验二:品系甲×野生型→F1无豌豆素→F1自交→F2中有豌豆素:无豌豆素=1:3.实验一中3:13是9:3:3:1的变形,所以可以推测:品系甲与品系乙存在两对等位基因的差异.假设决定产生豌豆素的基因A对a为显性,则基因B对豌豆素的产生有抑制作用,而基因b没有,所以有豌豆素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
11.【答案】(1)冲洗;过滤
(2)不能;因醋酸菌是好氧型细菌,而果酒发酵需无氧环境(或因醋酸菌需要在有氧且温度是30 35℃条件下才能将糖转化成醋酸,而此时发酵罐中的条件是无氧且温度是18 25℃。
(3)有成形的细胞核
(4)在有氧条件下,使酵母菌迅速繁殖,增加数量
(5)温度、pH、通气量
【知识点】果酒果醋的制作
【解析】【解答】解:(1)果酒制作过程为:选料→冲洗→粉碎→灭菌→接种→发酵→过滤→果酒,因此图中流程中?处的内容应为冲洗、过滤.(2)果酒酿造过程中如果果汁灭菌不合格,含有醋酸菌,在酒精发酵旺盛时,醋酸菌不能否将果汁中的糖发酵为醋酸,因为醋酸菌需要在有氧且温度是30~35℃条件下,才能将糖转化成醋酸,而此时发酵罐中的条件是无氧且温度是18~25℃.(3)酵母菌是真核生物,醋酸菌是原核生物,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相比,在结构上最主要的区别是有成形的细胞核.(4)果酒制作过程中需要先通气后密封,先通气的目的是让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大量繁殖,增加数量.(5)若要提高果酒的产量,发酵过程中关键要控制好适宜的温度、pH、通气量等条件.
故答案为:(1)冲洗;过滤;(2)不能;因醋酸菌是好氧型细菌,而果酒发酵需无氧环境(或因醋酸菌需要在有氧且温度是30 35℃条件下才能将糖转化成醋酸,而此时发酵罐中的条件是无氧且温度是18 25℃;(3)有成形的细胞核;(4)在有氧条件下,使酵母菌迅速繁殖,增加数量;(5)温度、pH、通气量
【分析】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6H2O+6O2 6CO2+12H2O+能量;(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 2CO2+2C2H5OH+能量.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12.【答案】(1)PCR(聚合酶链式反应/多聚酶链式反应)
(2)ClaⅠ;DNA连接;AD
(3)基因表达载体;四环素
(4)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5)转录
【知识点】基因工程的操作程序(详细)
【解析】【解答】解:(1)研究人员依据基因的已知序列设计引物,采用PCR法从陆地棉基因文库中获取酶D基因,从拟南芥基因文库中获取转运肽基因.(2)在上述引物设计时,分别在引物中加入如图甲所示酶的识别序列,这样可以用ClaⅠ限制酶和DNA连接酶处理两个基因后,得到A、D端相连的融合基因.(3)将上述融合基因插入图乙所示Ti质粒的T﹣DNA中,构建表达载体即重组质粒并导入农杆菌中.将获得的农杆菌接种在含四环素的固体平板上培养得到单菌落,再利用液体培养基震荡培养,可以得到用于转化的浸染液.(4)剪取油菜的叶片放入侵染液中一段时间,此过程的目的是利用农杆菌将融合基因导入受体细胞,进一步筛选后获得转基因油菜细胞.该细胞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培育成转基因油菜植株.(5)用DNA﹣RNA分子杂交技术确定融合基因是否完成了转录,产生了mRNA;用抗原﹣抗体杂交法可检测转基因油菜植株中的融合基因是否成功表达.
故答案为:(1)PCR(聚合酶链式反应/多聚酶链式反应);(2)ClaⅠ;DNA连接;AD;(3)基因表达载体;四环素;(4)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5)转录。
【分析】基因文库包括cDNA文库、基因组文库等.某个群体包含一种生物所有的基因的文库叫基因组文库,而用某种生物发育的某个时期的mRNA反转录产生的多种互补DNA片段属于cDNA文库.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