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古代文论中,我们常常见到“文”和“质”这一对词语。它们被用来评论作家作品,概括一定时代的文学风貌,还被用来说明文学的发展等,因此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十分重要。
“文”字的本义是指线条交错或者色彩错杂,由此引申出华丽、有文采的意思。而“质”字,凡事物未经雕饰便叫做“质”,犹如器物的毛坯、绘画的底子,因此含有质朴、朴素的意思。这一对词语最初不是用于评论文学,而是用来评论人物的。《论语·雍也》记载,孔子曾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话。这段话中的“文”“质”,人们一般解释为:“质”是指“诚”一类内在的道德,“文”则是指文化知识一类外在的东西,“文”和“质”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其实按孔子原意,这里的“文”“质”是指文华和质朴,都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言谈举止、礼仪节操而言的。一个人若是缺少文化修养,言辞拙朴,不讲礼仪,便如同“草野之人”;相反,若是过分地文饰言辞,讲究繁文缛礼,就如同那些掌管文辞礼仪的史官了。这里不存在本末内外的关系。
以“文”“质”二字论文学、论社会政治生活,与用它们来论人物有着密切关系。《韩非子·难言》论述向国君进谏之难:“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这句话可能就是本诸《论语》。其中“繁于文采”即“文”,“以质信言”即“质”,分别指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再后来,东汉班彪说《史记》“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很可能也是从《论语》的话而来。“质而不俚”是说文风质朴而不至于俚俗鄙野。“文质相称”是说文饰润色恰到好处,无过与不及之弊。魏晋以后文论中用“文”“质”二字,多数情况下也都是指作品的外部风貌而言;只有少数场合可理解为近似于今日所谓的形式和内容。
总之,古代文论中经常出现的“文”“质”这对词语,大致上具有一以贯之的含义。古代批评家要求文学作品能够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当他们不满于文坛风气过于靡丽时,便强调“质”的方面;而当文风过于质朴时,又有人出来强调“文”的方面。“文”“质”这对概念,体现了古人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要求和他们对文学发展规律的认识。
(摘编自王运熙《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文质论》)
1.下列有关“文”和“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文”和“质”这一对概念在评论作家作品、概括时代文学风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必须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
B.在中国古代,“文”是华丽有文采之意,“质”含有质朴、朴素之意,这两个字从一开始就不是用来评论人物的。
C.人们一般认为,“文质彬彬”就是形式和内容互相协调,其中“质”是指内在的道德,“文”是指外在的表现。
D.孔子认为,“文”有文华之意,“质”是质朴之意,“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文华与质朴相配得当才能成为君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这里“文”和“质”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等而言的,“野”和“史”也没有本末内外的关系。
B.韩非子说“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其中“以质信言”是指以质朴的语言进谏,“鄙”则与孔子话中的“野”意思相同。
C.班彪说《史记》“文质相称”,这可能是借用了《论语》的意思,从文学角度对《史记》外部风貌做出了高度评价。
D.魏晋以后文论中“文”“质”二字的含义也大都沿用了孔子的意思,只是少数场合可以大体理解为形式和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韩非子·难言》指出,如果分别采用“文”或“质”不同风格,就无法达到向国君进谏的目的。这是“文”“质”涉及社会生活的一个例子。
B.“文”和“质”这一对概念的含义,不但在古代文论中大致上是一以贯之的,它跟最初评论人物时的意义也是一脉相承的。
C.从古代文论来看,如果人们在文学创作中兼用华美和质朴的语言,那就会使文学作品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
D.当古代批评家不满于文坛风气,要求加强“文”或“质”的时候,就意味着当时文坛可能已经过于质朴或过于靡丽了。
二、(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开奇之,曰:“公辅才也。” 奇:奇妙
B.以章献起于寒微 起:出身
C.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诛:惩罚
D.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 弛:延缓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①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 ②其皆出于此乎
B.①发兵捕之,久不得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①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 ②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D.①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
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
C.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
D.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是和好了。
7.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分)
(1)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诏不许,然甚壮其意。(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8.仿照示例,描述三、四句的画面。(4分)
画面一:草堂书斋非常低矮狭窄。燕子唧唧喳喳地飞来,在熟悉的地方筑巢育雏。
画面二:燕子从江上飞到屋内,又从屋内飞到江上。一时间,燕子频繁地飞来飞去。
画面三:
画面四:
9.请从情与景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做五小题)(5分)
(1)丛菊两开他日泪,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2)为天下笑者,何也? 。(贾谊《过秦论》)
(3)万里悲秋常作客, 。(杜甫《登高》)
(4)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李白《蜀道难》)
(5)锲而不舍, 。(荀子《劝学》)
(6)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7)王无罪岁,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8) ,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三、(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魔 盒
[英] 大卫·洛契弗特
在一抹缠绵而又朦胧的夕照的映衬下,我四周高耸着的伦敦城的房顶和烟囱,似乎就像监狱围墙上的雉堞。从我三楼的窗户鸟瞰,景色并不令人怡然自得——庭院满目萧条,死气沉沉的秃树刺破了暮色。远处,有口钟正在铮铮报时。
这每一下钟声仿佛都在提醒我:我是初次远离家乡。这一年,我刚从爱尔兰的克尔克兰来伦敦碰运气。眼下,一阵乡愁流遍了我全身——这是一种被重负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伤心的感觉。
这是我一生中最沮丧的时刻。接着突然响起了敲门声。
来人是女房东贝格斯太太。刚才她带我上楼看房时,我们只是匆匆见过一面。她身材纤细,银丝满头:我开门时她举目望了望我,又冲没有灯光的房间扫了一眼。
“就坐在这样一片漆黑中,是吗?”我这才想起,我居然懒得开灯。“瞧,还套着那件沉甸甸的外衣!”她带着母亲般的慈爱拉了拉我的衣袖,一边嗔怪着,“你就下楼来喝杯热茶吧。噢,我看你是喜欢喝茶的。”
贝格斯太太的客厅活像狄更斯笔下的某一场景。……她一边准备茶具一边说,“你进屋时我注意到了你手提箱上的标签。我这一辈子都在接待旅客。我看得出你心境不佳。”
当我坐下和这位旅客的贴心人交谈时,我的忧郁感渐渐被她那不断殷勤献上的热茶驱散了。
随后,我告诉贝格斯太太我必须告辞了。然而她却坚持临走前给我看一样东西。她在桌上放了一只模样破旧的纸板盒——有鞋盒一半那么大小,显然十分“年迈”了,还用磨损的麻绳捆着。“这就是我最宝贵的财产了,”她一边向我解释,一边几乎是带着敬意地抚摸着盒子,“对我来说,它比皇冠上的钻石更为宝贵。真的!”
我估计,这破盒里也许装有什么珍贵的纪念品。是的,连我自己的手提箱里也藏有几件小玩意儿——它们是感情上的无价之宝。
“这盒子是我亲爱的母亲赠给我的,”她告诉我,“那是在1912年的某个早上,那天是我第一次离家。妈妈嘱咐我要永远珍惜它——对我来说,它比什么都珍贵。……这盒子已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了。”贝格斯太太继续说:“1917年恺撒的空袭,后来德国法西斯的轰炸……我都把它随身带到防空洞里。房屋损失了我并不在乎——我就怕失去这盒子。”
我感到十分好奇,贝格斯太太仍然津津乐道地说:“此外,我从来没有揭开过盖子。”她的目光越过镜片好笑地打量着我:“您能猜出里面有什么吗?”
我困惑地摇了摇头。无疑,她最珍惜的财产当然是非凡之物。她忙着又给我倒了点热气腾腾的茶,接着端坐在安乐椅上,默默地注视着我——①似乎在思索着如何选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然而,她的回答却简单得令人吃惊——“什么也没有,”她说,“这里头空空如也,什么也没有!”
一个空盒!天哪,究竟为啥将这么一个玩意儿当做宝贝珍藏,而且珍藏达40年之久呢?我隐隐约约地怀疑起来,这位仁慈的老太太是否稍稍有点性格古怪?
“一定感到奇怪,是吧?”贝格斯太太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珍藏着这么一个②似乎是无用的东西,不错,这里头的确是空的。”
这时我朗声大笑了起来——我不想再将此事刨根问底地追问个水落石出。
“没错,是空的。”她认真地说,“40年前,我妈将这盒子合上捆紧,同时也将世上最甜蜜的地方——家的声响、家的气味和家的场景统统关在里头了。自此以后,我一直没将盒子打开过。我觉得这里头仍然充满了这些无价之宝呢。”
这是一只装满了天伦之乐的盒子!和所有纪念品相比较,它无疑既独特又不朽——相片早已褪色,鲜花也早已化作尘土,只有家,却依然如自己的手指那么亲近!
贝格斯太太现在不再盯着我了,她注视着这陈旧的纸盒,指头轻抚盒盖,陷入沉思之中。
又过了一会儿——还是在那晚,我又一次眺望着伦敦城。灯火神奇地闪烁着,这地方③似乎变得亲切得多了。我心中的忧郁大多已经消失。我苦笑着想到:这是被贝格斯太太那滚烫的茶冲跑的。此外,我心中又升腾起一个更深刻的思想——我明白了,每个人离家时总会留下一点属于他的风味;同时,就像贝格斯太太那样,□□□□□□□□□□□□□□□,这也是完全办得到的。
(本文有删节)
11.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6分)
12.指出三处画线词语“似乎”在句中所起的作用。(6分)
13.联系全文,在空格内写一句话,要求连贯、生动,能揭示主旨。(不超过15字) (5分)
14.有人建议把标题“魔盒”改为“贝格斯太太”,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Ⅱ卷(表达题 共84分)
四、(24分)
15.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敕(chì)造 阜(fǔ)盛 蹙(cù)缩 朱拓(tà)
B.驽(nú)马 谪(zhé)戍 藩(fán)篱 锄耰(yōu)棘矜
C.目眩(xuàn) 荒芜(wú) 恐怖(bù) 自鸣(míng)得意
D.朔(sú)漠 崔嵬(wéi) 砯(pīng)崖 暮砧(zhēn)
16.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3分)
A.草窠 皮开肉绽 鬼秘 沸反盈天
B.漫游 五彩斑斓 撕打 别出心裁
C.遐想 微乎其微 神密 因地制宜
D. 内帏 以逸待劳 忖度 百无聊赖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灾情就是命令,地震救援人员冒着大雨,跋山涉水,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按规定时间抵达四川震中灾区,并立即投入了救援工作。
B.美国博物馆的收费可谓各尽所能:有的一部分收费,有的分时段收费,还有的是否交费、交费多少由参观者自行决定。
C.现在我们单位职工上下班或步行,或骑车,为的是倡导绿色、地毯生活。尤为可喜的是,始作俑者是我们新来的局长。
D.近期的一场大火使我们损失惨重,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了,恳请各位高抬贵手,接济我们一点,以便我们渡过难关。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据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初步鉴定,这头金色牦牛是世界上新发现的一种野生动物,并命名为“金丝牦牛”。
B.5月4日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举行了《红色箴言》大型诗歌朗诵会,通过众多著名表演艺术家炉火纯青的朗诵艺术,在场的大学生热血沸腾,深受震撼。
c.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科学无禁区,不过并非没有科学伦理的规范。
D.水果营养丰富,但是它的表面常常粘附着对人体有害的细菌和农药,所以食用水果前应该洗净削皮较为安全。
19.下面是一位记者对接受采访的某著名作家之子说的一段开场白,其中有4处不得体,请找出并在下面相应的位置进行修改(4分)
大家知道家父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作品广为流传,在文坛小有名气。我在上中学时候就读过他的不少作品,至今还能背诵其中的段落。您是他老人家的犬子,能在百忙之中有幸接受我的采访,我对此表示感谢。
(1)将 改为
(2)将 改为
(3)将 改为
(4)将 改为
20.根据以下材料,用简洁的语言为低碳经济下个定义。(4分)
“低碳”正越来越成为一个流行词语,“低碳”是指更低的温室气体排放。“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去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前夕,中国公布了碳减排指标——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百分之四十到百分之四十五。从经济意义上说,“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经济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使整个社会经济向高能效、低耗能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运转。
低碳经济是
21.下面有两个口语交际的情景,请任选一个,用简明得体的语言反驳其错误言论。(4分)
(1)有人随地吐痰,别人批评他:“随地吐痰不卫生。”他貌似有理地说:“有痰不吐是不卫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上公交车不排队,往前挤。别人批评他:“不要挤嘛,讲一点儿社会公德。”他嬉皮笑脸地回答:“我这是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一要有钻动,二要有挤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赞美的力量是巨大的。有时,一句赞美的话,便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赞美是付出的一份报酬,是生活的一种公平,是黑暗中的一根蜡烛,有意无意间照亮了别人,是航船中的一块罗盘,为你指明方向。
请以“赞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B解析:参见文中“这一对词语最初不是用于评论文学,而是用来评论人物的”以及对孔子“这段话中的‘文’‘质’,人们一般解释为:‘质’是指‘诚’一类内在的道德,‘文’则是指文化知识一类外在的东西。”可知B项错误。
2.A解析:错误在于:“文”和“质”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等而言的。原文:“一个人若是缺少文化修养,言辞拙朴,不讲礼仪,便如同‘草野之人’;相反,若是过分地文饰言辞,讲究繁文缛礼,就如同那些掌管文辞礼仪的史官了。这里不存在本末内外的关系。”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文”是重在文化修养,而“质”是人内在的道德品质。
3.C解析:“如果人们在文学创作中兼用华美和质朴的语言,那就会使文学作品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错误在于片面地把“质”和“文”的含义理解为语言的风格,不符合文意;另外,即使使用“华美和质朴的语言”也不一定产生“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的结果。
4.B解析:A项“奇”,意动用法,认为……惊奇;C项“诛”,诛杀;D项“弛”,松弛。
5.D解析:A项①代词,代李迪;②表推测语气。B①代词; ②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项①“以何”的倒装,用;②用来。D项①②都是竟然。
6.D解析:A项,不是李迪“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而是他的曾祖。B项,不是“立即”,是“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之后。C项,“不畏众怒”错,“怒”的只有皇帝。
7.(10分)(1)(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4分,其中“向”,先前,1分;“殆”,大概,1分;“过”,错了,1分;句意1分)
(2)(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 (3分,其中“许”,批准,1分;“然”,但是,1分;“壮”,意动用法,1分)
(3) 古人所说的社稷之臣在这里就看到了。(3分,其中“所谓”,1分;“斯”,1分;句意1分)
8【答案示例】
画面三:只见衔着泥的燕子有时忙乱中松开嘴,泥点掉下来弄脏主人的琴和书。
画面四:另一些喂雏的燕子迅速地追捕和接近飞虫,不时碰着草堂主人的身体。
9.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言之成理即可)
10.略
11.特点:封闭压抑,阴沉死寂。作用:营造忧伤、压抑的氛围,渲染“我”孤独、烦闷的心情。
12.①显示人物的情态。②表示对魔盒作用的肯定。③反映“我”的情感和心理变化。
13.永远随身带着一点老家的气息。
14.看法一:以“魔盒”为题更合适。理由:(1)制造悬念,吸引读者;(2)作为线索,贯穿全文;(3)形象生动,具有象征意味。
看法二:以“贝格斯太太”为题更合适。理由:(1)贝格斯太太是全文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2)小说中人物关系单纯,以此为题,更能紧扣中心;(3)外国经典作品常以人物姓名为题。
15.C 16.D 17.A 18.C
19、(1)“家父” 改成 “您父亲”或“令尊”
(2)“犬子” 改成 “儿子”
(3)“小有名气” 改成 “很有影响”
(4)“有幸” 改成 “应邀”
20、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21、(4分)
(1)示例①是的,有痰不吐不卫生,但那只是你个人的卫生,你不能为了个人卫生而影响
公共卫生!
示例②痰,当然应该吐,但不要吐在影响公共卫生的地方!
(2)示例①人家雷锋挤的是时间,钻的是技术;而你挤的是车子,钻的是空子!
示例②请你把挤劲、钻劲用在学习和工作上,不要用它来损人利己!
【参考译文】
李迪字复古,他的祖先是赵郡人。曾祖父躲避五代战乱,迁徙家到濮。李迪深厚有器量学识,曾经携带自己写的文章去见柳开,柳开很赏识他, 认为他是奇才,说:“先生有辅佐之才。”后来参加科举考试,考取了进士,被升做知制诰。真宗驾临亳州,李迪是留守判官,于是就任亳州知州。一群逃兵洗劫城邑,政府发兵搜捕,很久没有抓到。李迪到了之后,让所发的士兵全部休息,暗中察访流寇的去处,部署骁勇精锐士卒,一举擒获流贼,斩首后徇游示众。
曾经回家沐浴,忽然传诏对内于东门,拿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给李迪看。当时正值连年蝗灾旱灾,问李迪如何渡过难关,李迪请求打开内府藏库来帮助国家,这样赋敛宽裕,老百姓就不会过于劳苦了。皇帝说:“朕想让李士衡替代马元方,等他到,应当拿出金帛数百万借给三司。”李迪说:“天子在财物上没有内外之分,希望下诏赐给三司,来表示陛下的恩德,何必说借。”皇帝很高兴。
起初,皇上将立章献为皇后,李迪屡次上疏劝谏,因为章献出身寒微,不能够母仪天下,章献深深地痛恨他。天禧年间,李迪任给事中。周怀政之诛,皇帝非常生气,想责怪到太子,群臣没有人敢说话。李迪从容上奏说:“陛下有几个皇子,竟然要出这个策略。”皇上恍然大悟,因此只诛杀了周怀政。
仁宗即位后,章献太后干预政事,贬寇准到雷州,因为李迪朋党傅会,被贬到衡州。丁谓派人胁迫他,没有成功,李迪知河南府。来朝京师,当时太后垂帘听政,(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现在我护养天子到这里,你以为怎么样?”李迪回答说:“我受先帝深厚恩德,现在见到天子明圣,我不知皇太后盛德,竟然不知道到这种地步。”太后也高兴。
李迪任徐州知州,想行县因祠岳为皇上祈年,仁宗对辅臣说:“祈祷不是李迪所应当做的,还是让他不要去做。”元昊攻打延州,军事长久松弛,有的守将因为其他名义躲避战争,李迪愿意戍守边疆,(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
李迪是贤相。当仁宗初立,章献临朝听政,很挟仗自己的才能,将有专制之隐患,李迪义正词严,能使宦官近臣不敢有非分之想,等仁宗皇帝的声德一天天竖起,章献也保全了好的名声,古人所说的社稷之臣在这里就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