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大版七年级下册优化教案《罗迦诺的乡村》(教学设计+教学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大版七年级下册优化教案《罗迦诺的乡村》(教学设计+教学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河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4-25 18:26:05

文档简介

《罗迦诺的乡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其相关知识;理解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
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景物描写,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学习本文朴实的语言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乡村人物的淳朴和真诚之美。
教学重点:体会文中乡村人物的淳朴和真诚之美。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所表达的主旨。
教学方法:合作、质疑、探究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
在家听说过瑞士这个国家吗?谁来介绍一下瑞士的风土人情(瑞士自然风光极其美丽,它为永久中立国,奉行积极的中立政策,瑞士手表、瑞士手表是我国人民也是世界人民所喜爱的消费品),我们今天就来感受一下这个国家中的乡村生活——逻迦诺的乡村
(二)了解作者
冯至,原名北承植,河北涿州人,早年就学于北京大学。 1925 年参与创办沉钟社。 1927 年先后在哈尔滨、北平任教。 1930 年参与创办《骆驼草》杂志,同年赴德国留学。 1935 年获海德堡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同济大学、西南联大和北京大学任教授。 1964 年任中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1979 年中国作协副主席,诗作翻译皆有成就,诗集《昨日之歌》。
(三)背景介绍
这篇文章写于 1937 年初,距卢沟桥事变不到半年,作者对逝去的那段宁静的留学生涯非常怀念,但怀念的聚焦点并不是游学时的大都市柏林,而是一个安安静静,远离战争的瑞士乡村,这种怀念对于当时处在纷乱,火药味浓重的大上海的作者来说,真是暂时闭上眼,躲开现实美美地做了个恬静的好梦。
(四)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默读,感知以下问题:
1 、文章的脉络
第一部分( 1---2 )走进罗迦诺的乡村,介绍罗迦诺的地理位置。
第二部分( 3---23 )体验罗迦诺的乡村的风土人情。
第三部分( 24 )融入罗迦诺乡村的生活。
2 、景物描写
动物:多为熟悉生物:蝉、蝎子、壁虎——工笔细描 亲切喜爱
植物:多为熟悉植物:西瓜、蜜桃、芭蕉、扁柏故乡味
景物描写 生动 传神 仿写 P35 四题
3 、人物描写
人们特点: 疏散无事、自足自乐、不闻世事、无忧无虑
(对比手法,与城市生活严肃对比)
少女:白描手法 罗迦诺人做事松缓随便
老邮差(邮局局长 少女哥哥)
送面包少年 憨直自然、亲切可爱
送煤炭小厮
4 、作者感情变化
充满怀疑——暗暗赞叹——融为一体
(五)质疑、探究
1 、作者在文中描绘了一幅恬静的世外桃源,勾勒了一种恬淡的生活态度,你是怎样理解这种心态呢?怎样看待生活中浮躁情绪,说说你对生活态度?
2 、理解“我们在那些严肃的大都市……变得小家子气”
3 、人与生活的关系到底应该怎样?是让人来选择怎样生活,还是让生活告诉人应该怎样做?(生活从来不是也不应该是人的负担,更不要无谓地附加更多的意义,这才是生活的原生态)
(六)理解体会
作者通过对一个祥和、静谧、远离战争的瑞士终年村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自由、平淡、和平和宁静生活的向往与怀念。(主旨)
(七)课后作业:课后题 1 、 2 、 3 、 4
读相关文章(共28张PPT)
制作人:杨连丽
学习目标:
1.了解与作者有关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本文的脉络。
作者简介:
冯至:(1905—1993)
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州人。现代作家、诗人、文学翻译家。1927年出版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出版诗集《北游及其他》西南联大外语系教授。作品:小说《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伍子胥》,散文《山水》集。
背景介绍:
这篇文章写于 1937 年初,距卢沟桥事变不到半年,作者对逝去的那段宁静的留学生涯非常怀念,但怀念的聚焦点并不是游学时的大都市柏林,而是一个安安静静,远离战争的瑞士乡村,这种怀念对于当时处在纷乱,火药味浓重的大上海的作者来说,真是暂时闭上眼,躲开现实美美地做了个恬静的好梦。
自学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及文下注释,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思考:本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说明你的理由。
(10分钟后交流)
1.正确认读下列词语。
干戈 未晞 提防 惊愕
骤然 甫卸 一瞥 殷勤
动辄 菜畦 橐橐 违阔
2.解释下列词语。
理直气壮:
恍然大悟:
悠悠自得:
字词注音,解词。
干戈 ( gē ) 未晞(xī) 提防( dī) 惊愕(è)
骤然(zhòu) 甫 ( fǔ )卸 一瞥 ( piē) 殷勤(yīn)
动辄 ( zhé ) 菜畦 (qí) 橐橐( tuó) 违阔(wéi)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
恍( huǎng )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
悠悠自得:形容从容不迫。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2):走进罗迦诺的乡村,介绍罗迦诺的地理位置。
第二部分(3—23):体验罗迦诺乡村的风土人情。
第三部分(24):融入罗迦诺乡村的生活。
乡村风光
乡村风光
乡村风光
乡村风光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罗迦诺乡村的自然景色。
2.体会文中乡村人物的淳朴和真诚之美。
3.感悟作者对罗迦诺乡村的喜爱之情和对恬淡悠远、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
自学指导:
默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1.罗迦诺乡村的地理位置在哪儿?作者在罗迦诺乡村中见到哪些景物?作者为什么说罗迦诺乡村有“浓浓的故乡气味”?
2.作者笔下的罗迦诺的乡村具有什么特点?怎样看待“特精省”人的“松缓”?那里的人又有什么特点?
3.作者对罗迦诺的乡村是什么态度?作者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10分钟后交流)
地处意大利和瑞士的交界处。
有了这个独特的地理位置,罗迦诺这个小村也就有了它独特的风貌。“一边热狂于法西斯主义,一边是自由主义,百年不知干戈。”这样更突出的小村的祥和宁静。
气候和北平夏季的乡间很相似;能遇到几种违阔的生物;植物也多是故乡所有的,所以作者觉得有浓浓的故乡气味,自然对这个乡村就有了亲切、喜爱的感情。
罗迦诺乡村的特点是和平、宁静,有着桃花源式的生活境界。
特精省人的“松缓”,是他们轻松淡雅、毫不粉饰的自然流露,显示了罗迦诺乡村人的自然恬淡的生活状况。
人们特点:疏散无事、自足自乐、不问世事、无忧无虑。
作者感情变化
充满怀疑
暗暗赞叹
融为一体
文章主旨:
作者通过对一个祥和、静谧、远离战争的瑞士乡村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自由、平淡、和平和宁静生活的向往与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