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应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我课前让学生去收集黄鹤楼
的相关资料。先在小组内讨论筛选,也可以制作成课件,以便于展示。学生在分组讨论筛选的过程中,锻炼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去精神,课前让学生分组商量本课学习的方式。根据他们的建议,选择较好的方案,让学生自己做好相关的准备。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古代的建筑艺术
2、 了解常见的文言词汇
3、 体会文章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的特点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锻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
感受名建筑的优美,感受人类的勤劳智慧
三、教学过程
(一) 教法设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网络、多媒体,广泛收集相关信息,扩宽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学习资料的运用和分类。在教学中应用归类比较法,让学生对文言词汇比较辨析,不断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和意义。课外拓展引申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语文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以提高其文言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猜谜的形式导入,既补充相关的信息,又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语设计如下: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无数的名山大川、亭台楼榭,留下了文人墨客的足迹。其中的一些建筑更是因为文人们的记载而名声大振。下面看一些对联名句,猜猜是谁为什么建筑写的。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南三大名楼还有一楼是什么?
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唐人阎伯理写的这篇《黄鹤楼》,就是现存最早的一千多年前的一篇关于黄鹤楼的碑记。
二、配乐朗读
(设计目的:熟悉课文,读通读顺。老师故意把一些易错字、长句的停顿误读,引起学生的重视。)
教师先范读,学生纠正后,学生再读。在读的过程中加强理解和记忆。
三、讨论疏通
1、 四个同学一组,讨论疏通全文,质疑并提出问题,重点句子学生串讲
2、 老师重点列举一些常用文言字词,辨析比较,举一反三(提示学生用才学过的文言词句帮助理解本课)
文言字词:尝:曾经 遂:于是 以:用 于:在
其:代词 亦:也
此过程检查学生文言词汇的积累情况,通过小组合作,学会知识的迁移与运用。
四、整体感知课文
思考:黄鹤楼的特点是什么?
引导:老师用了一个“仙”字概括,请学生帮老师找找理由,为什么要用这个字概括。然后学生自己用其它词概括,并说明理由,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品味朗读
1、 选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背诵,简单说说理由
2、 背诵抢答:屏幕显示文中的句子翻译和主要内容等,让学生用原文回答,明确本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通过此环节,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六、拓展训练,展示学生个性
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也留下了一段神奇的传说:黄鹤楼来历小品表演。
2、展示收集的黄鹤楼的对联和书法作品
3、 黄鹤楼古诗词朗诵比赛
4、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昔人已去,胜景犹在:为黄鹤楼设计导游词:可介绍黄鹤楼的过去、现在的外观构造;黄鹤楼的历史等等。
七、结束
配乐自由朗读课文(共13张PPT)
诗词中的黄鹤楼
唐朝大诗人李白经过武昌,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到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题诗,使李白搁笔,崔颢从此名气大盛。唐代诗人崔颢的题咏,使黄鹤楼赢得“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
崔颢,汴州(开封)人氏,字号不详。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 。
以《黄鹤楼》诗,颇令李白折服。从诗意看,崔颢还是思念故乡,并有回乡归隐、急流勇退之意的。然终因他功名心切,仍然回到长安,死于唐天宝十三年(754年),未得返回故里。这可能正是崔颢的故事在开封流传不多的主要原因。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七言律诗)
注释:传说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留下空空的黄鹤楼。
黄鹤飞去不会再回来了,而千百年来白云却依旧悠然自得地飘来飘去。
登楼隔江相望,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春草长得茂盛喜人。
可是日近黄昏,极目远眺,我的故乡在哪儿呢?凝视长江上面浩渺的烟波,真使人发愁啊!
首联:从眼前的黄鹤楼阐发联想、想像。借传说落笔,感叹物是人非.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承上联进一步写岁月不再,以白云悠悠反衬人生短促,世事茫茫.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烘托了作者清冷的思乡之情
这句是对仗工整的对偶名句。
写黄鹤楼前实景:描绘了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本句点题。借景抒情,以日暮途远抒发漂泊怀乡之情.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中心思想:
全诗写登楼是的所见所感,抒发了作者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写一写: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金碧辉煌的黄鹤楼在阳光的照射下愈发显得宏伟与壮丽。登临此楼,仰望长空,一碧如洗,唯有白云千朵,悬浮于天地之间,没有一丝杂色,就是那样不沾烟火气地洁白,没有目的,没有方向,悠悠地飘荡。胸中的一切仿佛都被荡涤而去,怎么不令人油然而生清寥孤寂之感。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在温暖阳光的照耀下,汉水平原黄鹤楼四周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在风的吹动下,那披着绿衣的生灵也会慢慢地跳起舞来,显得那样快乐活泼。再向黄鹤楼的东北角望一望,那仿佛是一个世外桃源。在那个美丽的鹦鹉洲上,鲜嫩的芳草长得极其茂盛,让人情不自禁想伸出手去抚摸,闻着它,似乎也正散发着一股淡淡的芳香。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渐渐向西方坠落,远处辛勤工作的人,已收好农具准备回家。想想自己,还在遥远的旅途之中,江上的雾气波涛,更使人感到路途的的迷茫,真不知何时才可走完这迷茫的路途啊。看看天,看看地,哪儿是我的家,我的家又在哪儿?天色渐渐暗下来了,心中的归思,怎一个愁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