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陵柏》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本文运用生动的语言赋予了黄陵柏树不同的象征意义,传达出作者对人生的哲思。初中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课前先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知课文,初步领会其中蕴含的深意。课堂上让学生依据课文内容,从题目入手,自己设疑,共同解疑,以提高学生的质疑及探究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感悟。
教材分析:
在《黄陵柏》中,作者以其朴实、精炼的语言描摹了柏的姿态,甚至为柏树编出了“谱”,耐人寻味,同时,提示了自然界的另一种神奇——树的世界也呈现出人生百态。作者把柏树当作人、将柏树林当作社会去写,社会生活与自然世界相参照,使课文具有了一种浓郁的个性特征。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贾平凹的相关知识。
2.理解文中各种“柏”的象征意义。
3.学习本文拟人化的写作手法。
4.感悟作者在文中所传达的对人生的哲理。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文中各种“柏”的象征意义。
2.感悟作者在文中所传达的对人生的哲理。
教学方法:诵读、质疑、探究、引申
课前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渲染,激趣导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轩辕手植柏”的一组图片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合作探究
(一)作者资料
贾平凹,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
著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山地笔记》《野火集》《商州散记》《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晚唱》《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州河》《浮躁》《废都》《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诗集《空白》以及《平凹文论集》等。
(二)检查预习
给加点注音 偌大 倏忽 袅袅 丰腴 隼 荃
(三)题目解读
学生根据课文题目,自主提问,全班同学共同解决。
1.“黄陵”指的是谁的陵墓?
2.作者共记载了多少种柏?可分为几类?
3.这是不是一篇单纯写柏的文章?作者借柏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感悟探究
①结合注释默读课文,把握文意,感受作者情感。
②朗读课文,然后讨论以上问题。
③学生自我分析问题,小组共同探讨,师生共同总结。
明确:1、“黄陵”指的是谁的陵墓?
黄帝和黄陵: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墓,被称为中国第一陵,在黄陵县城北 1公里 的桥山之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朝圣旅游的胜地。千百年来,每逢清明,来此拜谒祭陵的人络绎不绝。
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一位伟大的部落首领。黄帝姓公孙,因长于姬水,又姓姬。曾居于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县轩辕丘),取名轩辕。祖籍有熊氏,乃号有熊。又因崇尚土德,而土又呈黄色,故称黄帝。黄帝生于山东寿丘,逝于河南荆山,葬于陕西桥山。黄帝以他首先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
2、作者共记载了多少种柏?可分为几类?
明确:15种。
文章记载的柏树分两类:(一)按生长地命名的有:山下柏、坡坎柏、平地柏、石缝柏、柏中柏、夹石柏、山顶柏、芽柏。(二)按形状命名的有:伞柏、凤头柏、屈柏、桩柏、朽柏、挤柏、孤柏。
3、这是不是一篇单纯写柏的文章?作者借柏表达了自己臬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不是一篇单纯写柏的文章。作者把黄陵柏当做人去描写,表达了他对人、对人生有喜有恨、有爱有憎的复杂感情。
(五)质疑引申
教师总结课堂表现,并引出对课文的深层次理解。
同学们回答的都非常好,现在谁还有不理解的问题,请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学生提问:在我们解决第三题时,有同学说:“作者把黄陵柏当做人去描写,表达了他对人、对人生有喜有恨、有爱有憎的复杂感情。”试问作者所记载的这些柏树都有什么象征呢?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
明确:
山下柏:象征着身负重荷力争向上的精神,他们暂时未能征服命运,但精神之火却代代相传,永不熄灭。
坡坎柏:象征着身处险恶之中却仍能以昂扬的姿态向上,充满勃勃生机的精神。“十分努力”写出了坎坡柏努力生长的积极状态。
平地柏:写出了一种身处安逸环境,不思进取,只求雍容浮华的生存状态。
屈柏:象征着一种苟且偷生、卑躬屈膝的生存状态。这种精神为人不齿。“俯”“作求拜状”形象地写出了屈柏的状貌及姿态。
夹石柏:象征着在灾难压力之下仍然顽强生存,直到冲破压力反败为胜的精神。
(六)写作链接
你觉得这一课在写作方面对你有何启示?
学生共同探讨,总结答案,明确:
1、用拟人化手法写物。本文作者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柏当作人来观照,生动形象,立体地刻画了各种柏的生存状态,令人读来觉得趣味横生。
2、以物喻人,蕴含哲思。在本文中作者借柏喻人,将对各种人生状态的思考巧妙地寄喻在柏树上,既形象又含蓄地传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思索。
(七)思考讨论
1、文末说:“我站在这里,也是一棵柏吗?面对着我民族的始祖,我会是一棵什么样的柏呢?”你认为作者会是文章柏谱里介绍的15种柏树中的哪一种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作为黄帝的后代,面对着中华民族的始祖,你想做一棵什么样的柏呢?
三、总结深化,自然收束
作者怀着欣喜的心情,把柏当成了他新结识的一帮朋友,向你一一介绍。有的正直、上进,有的坚韧、昂扬,有的骄傲自负,有的懒散无为,有的让人敬佩不已,有的则让人怒其不争……作者笔下的柏独有其风采,希望你在你的生活中,也能焕发出别样的风采。
四、布置作业,拓展迁移
1、“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这是唐代诗人杜甫在《古柏行》中咏柏的名句。古诗中咏柏的句子还有很多,你能写几句吗?
2、古人常把柏树和松树并称“松柏”,用它们的坚贞劲直来比喻人的高尚节操。你能说说有关松柏的成语吗?
3、作者的“柏谱”一共记载了十五种柏,可以分为“按生长地命名”和“按形状命名”两大类。找出你熟悉的一种植物,确定一个标准,试着做个“谱”。
要求:①适当运用修辞方法。②语言通顺流畅。③不少于300字。 (共14张PPT)
黄陵柏
作者介绍
贾平凹(1952年2月21日 - ,其中凹读wā.)原名贾平娃,中国当代作家。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副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西安市作家协会主席。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最近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
黄帝陵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皇帝的陵园,它位于黄陵县城北的桥山顶上。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一位伟大的部落首领,是开创中华民族文明的祖先。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车弓矢。他的妻子能养蚕,其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其臣大挠创造了干支历法,其乐官伶伦制作了乐器。我国后来能巍然屹立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列,这与黄帝的赫赫殊勋是分不开的。
黄帝还以他惩罚邪恶,首次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 据说黄帝活了118岁。有一次,在他出巡河南期间,突然晴天一声霹雳,一条黄龙自天而降。它对黄帝说:“你的使命已经完成,请你和我一起归天吧。”黄帝自知天命难违,便上了龙背。当黄龙飞越陕西桥山时,黄帝请求下驾安抚臣民。黎民百姓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个个痛哭流涕。在黄龙的再三催促下,黄帝又跨上了龙背,人们拽住黄帝的衣襟一再挽留。黄龙带走了黄帝之后,只剩下了黄帝的衣冠了。人们把黄帝的衣冠葬于桥山,起冢为陵。这就是传说中的黄帝陵的由来 。
黄帝陵区约4平方公里,山水环抱,林木葱郁。参观者到达桥山山顶,首先看见路立的一块石碑,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马”。陵前有一座祭亭,亭中央立一高大石碑,碑上刻有“黄帝陵”3个大字。祭亭后面又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驭”4字。再后面便是黄帝陵。黄帝陵位于山顶正中,面向南,陵冢高约4米,周长约50米,陵前40米处有一约20米高台,其旁一石碑上书有 “汉武仙台” 四字。此台系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巡游朔方归来时,祭奠黄帝,祈仙求神时所筑。 黄陵下的轩辕庙里面尚有一些建筑、古柏和石碑等文物。跨进庙门,左边有一棵巨大的柏树。相传此柏为黄帝亲手所植,故称“黄帝手植柏”,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
庙门北有一过厅和一碑亭,碑亭里陈放着47块石碑。最北边坐落着大殿,大殿前还有一株高大的古柏,叫“挂甲柏”。据传,这是汉武帝挂金甲印烙所致。大殿雄伟壮丽,门额上悬挂有“人文初祖”四字大匾。大殿中间有富丽堂皇的黄帝牌位,其周围殿墙下还有一些陈列品。中华民族祭祀黄帝陵庙的活动,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开始了 。
你能为这些字注音吗?
偌大( ruò )
倏忽( shū)
丰腴(yú )
袅袅( niǎo )
鹰隼( sǔn)
憧憧(chōng):往来不定,摇曳不定。
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
①这是一篇( B )文。
A、记叙文 B、说明文 C、议论文
②从语言角度说,这是一篇( B )。
A、平实说明文 B、生动说明文
③文章利用(柏谱 )的形式记载了( 15 )种黄陵柏。
④课文介绍的黄陵柏,你能为它再分类吗?
按照生长地的不同,有:
按照形状的不同,有:
独具特色的生动说明
在写柏的时候,作者主要用哪些手法来写,读来亲切、生动?
拟人、比喻
如:写山下柏时,把它写得有人的外形、人的内心、人的命运。
如:写风头柏时,将柏写成了塔,又把塔写成了军人,给读者的是有血有肉的柏。
含蓄深刻的人生感悟
①作者把黄陵柏当作人去描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他对人、对人生有喜有恨、有爱有憎的复杂感情。
②课文结尾的两个问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表现了作者对形形色色的人生的感慨,对自己人生的审视与自勉。
学了这节课,你有多少收获呢?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