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江苏省高考考前押题卷语文试题(三)
一、选择题
1.(2017·江苏模拟)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瓦尔登湖》是一本不会消失的书。不是因为它有什么华美的文辞和________的意境,也不是因为它构设了________的故事。它的不可磨灭,是因为作者透过文字所表现出的那种怪谲异常的思路,那种________的不愿苟同性,那种认真而非矫情的实验精神。
A.深刻 危言耸听 矜持
B.深邃 危言耸听 矜持
C.深刻 耸人听闻 执拗
D.深邃 耸人听闻 执拗
2.(2017·江苏模拟)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芈月传》开播一周多时间仍能维持超高收视率,并创下多项收视纪录,足以说明剧目本身品质不俗。
B.近年来,多位艺人涉毒被捕,其中凡是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公众谅解的,无不是不热衷公益的艺人。
C.互联网兴起后,各种怪诞、恶搞、粗口、泼皮、另类、粗鄙的语言被贴上来自生活的标签广为流传。
D.新政策出台以后,想要“二孩”的家庭不仅有了政策保障,独生子女家庭和广大流动人口也将享有服务红利。
3.(2017·江苏模拟)下列诗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B.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C.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D.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4.(2017·江苏模拟)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长江之所以波澜壮阔是因为溪流不断汇入,学习也是如此,广泛汲取知识才能丰富自己。
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病树逢春恢复生机在于它有执着的信念,如果人们执着追求持之以恒,同样会收获成功。
C.“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身处山中总是难以看清它的真面目,人们有时深陷生命泥沼是因为对困境缺少清醒认识。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览名岳大川时,只要我们用心感受美,数不胜数的自然风景就会不时映入我们的眼帘。
5.(2017·江苏模拟)以下是几位学者探讨“文学怎样讲述中国故事与中国经验”话题时的发言,最契合论题的一项是( )
A.在精神上站立起来,将中华民族几千年凝聚而成的精神遗产继承下去,同时,在当代中国故事中提炼当代精神核心,构筑中国文艺的内在支撑。
B.不了解中国当下发生的一切,没有把握中国问题的思想能力,我们的作家就不能算作一个优秀的作家。
C.历史的风起云涌、传统的塌陷和人伦的巨大改变,便是中国文学讲述的中国大故事,这样的大故事对世界文学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D.今天的作家,有责任、有使命让世界听到、读到、看到中国故事,让凸显东方智慧的中国故事滋养和修复曾偏斜、西化的人类文明。
二、文言文阅读
6.(2017·江苏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亡姊王夫人墓志铭
苏辙
伯父大中大夫生女子四人,仲姊适进士王君东美器之,独享上寿,年七十有五。从其子肄为梓州铜山尉,官满而归,没于乡闾,实建中靖国元年十二月庚寅也。前一岁,辙与兄子瞻皆自岭南蒙恩北还,将归扫先墓。是时兄弟惟仲姊在耳,而子瞻舟行至毗陵,复以疾不起。辙既哭之,则讣于乡曰:“天伦之爱,惟仲姊一人矣,东西相望,将谁诉者 ”讣未达而仲姊又亡,盖哭之恸曰:“已矣,手足尽矣,何以立于世!”
惟夫人幼敏而静,四岁而知丝纩,十岁而知馈膳,父母以为能。既长,奉己以法,不妄言笑。二十而归王氏,早莫不懈,舅姑亦贤之。舅秘书丞兼,没于耀州,贫不能归,夫人劝其家尽所有以归葬。未几而姑亡,器之亦即世。生事不给,人不堪其忧,夫人处之,哀而不伤;被服饮食,虽窭必修;与亲族交,虽贫不傲,虽富不屈;训导诸子不失家法,遇其有过,未尝见声色。曰:“使尔自悟则善,勉强从我无益也。”春秋祠事,必亲视涤濯,执庖爨,夜以达旦,以此终其身。尝梦一老人,旁有赞拜者。既觉,犹拜未已,旦求其家绘像,则四代祖母也。自是并祭四代。肄及元祐九年进士第,时辙备位政府,以亲祀圜丘,恩赐冠帔,使肄以归奉夫人。肄迎养铜山,夫人常称内外祖父从政之方以敕之。及其疾病,肄剔股以具膳。既执丧,水浆不入口者累日,哀毁殆不能胜,乡人称之。将以崇宁元年十月六日祔于器之之墓。
(选自《栾城集》卷二十四,有删改)
(1)对下列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讣于乡曰 讣:报丧
B.被服饮食,虽窭必修 修:置办
C.夫人常称内外祖父从政之方以敕之 敕:命令
D.仲姊适进士王君东美器之 适:出嫁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姐王夫人与哥哥苏子瞻的先后离世,使苏辙无比哀伤和痛苦,兄弟姐妹都已离世,他几乎没有了活下去的勇气。
B.王夫人的公婆和丈夫相继去世,家人沉浸在哀伤之中,王夫人在贫困中处之有度,艰难地支撑着这个家。
C.王肄对母亲非常孝顺,在母亲生病时剜肉来给她做药膳,母亲去世后,王肄几天滴水不进,极尽哀伤之情。
D.王夫人曾经梦到一个老人,醒后找来夫家先辈的画像一看,原来老人是四代祖母。从此,她一并祭祀四代祖先。
(3)把文中字体加粗部分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二十而归王氏,早莫不懈,舅姑亦贤之。
②训导诸子不失家法,遇其有过,未尝见声色。
(4)从文中看,王夫人是个怎样的人 请简要概括。
7.(2017·江苏模拟)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
(节选自姚鼐《李斯论》,有删改)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2)姚鼐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请另外写出两位代表人物。
(3)作者反对苏子瞻观点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三、诗歌鉴赏
8.(2017·江苏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次韵柳通叟寄王文通
黄庭坚
故人昔有凌云①赋,何意陆沉黄绶②间。
头白眼花行作吏,儿婚女嫁望还山。
心犹未死杯中物,春不能朱镜里颜。
寄语诸公肯湔祓③,割鸡④令得近乡关。
【注】①凌云:据《史记》记载,司马相如所作《大人赋》“飘飘有凌云之气”。②黄绶:黄色的印绶,低级官吏的标志。③湔祓(jiān fú):举荐提拔。④割鸡:用作治理一县的代称。
(1)首联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2)诗人在尾联向执政“诸公”发出“寄语”,其中蕴含着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四、默写
9.(2017·江苏模拟)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陶渊明《桃花源记》)
(2) ,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3) ,旌旗蔽空。(苏轼《赤壁赋》)
(4)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5)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6)小楼昨夜又东风, 。(李煜《虞美人》)
(7)饭疏食饮水, ,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
(8) ,洒去犹能化碧涛。(秋瑾《对酒》)
五、现代文阅读
10.(2017·江苏模拟)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竹排嫂
刘心武
制竹排的原料,一是竹子。大货车运来竹子,卸下,先要破开,再截成一定的长度,然后在截好的竹板上打孔。再就是比较细的钢筋,用来将打好眼的竹板串起。固定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用能套住钢筋头的扳子,将露出竹排两边的钢筋头掰弯,箍定竹排;另一种是钢筋段两端有螺纹,将螺母旋进去箍紧。这并不是轻松的体力活儿,本应由男子汉来干,但是如今镇子附近的村里,留守的男子多是老弱病残,于是,形成了竹排嫂大军。她们生产出的竹排,隔几天就有大货车来装走,老板望着满载的货车远去,笑逐颜开,竹排嫂们则盼着运竹子的货车到来,那样,她们就可以继续挣钱了。她们挣的是计件工资。每天东方发亮她们就来,露天干活,中午不回村,自带馒头,就着花生米,喝老板供应的开水,吃完喝完,稍稍说笑一阵,再接着干,直到天光模糊。收工时当着老板的面点数,算下来,每个竹排嫂平均每天能挣80元,一个月下来,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这收入于她们至关重要,在城里务工的男人虽然每天的工资比她们高许多,但是要等到春节前,才能领足工资,若是大小老板拖欠,还得抗争一番才能把钱带回家,因此,竹排嫂们每月一结的收入,便是家中老小生活的切实支撑。
羊群有头羊,竹排嫂里有“头嫂”,她男人恰好姓祝,包括老板在内大家就都叫她竹嫂。竹嫂五官端正,身体健壮,皮肤黧黑,嗓门特大。她男人在北京建筑工地做钢筋工。往往是,下小雨了,竹嫂带领姐妹们退进简陋的檐棚下,继续制造竹排;雨下大了,有的人不干了,她套个雨披,还干,直到瓢泼大雨倾泻而来,她才罢休。她儿子上小学,放了学,就来工地找她,她让孩子趴在制造好的竹排垛上写作业,后来,另几位竹排嫂也让自己的孩子放学过来,几个孩子一起写作业。竹嫂有时会去院外小店,买来小瓶的奶发给孩子们吃。
有次老板进的竹子,破开后飞出粉尘,显然那竹子是让虫子啃过了,老板还让制成建筑工地用于蹬踩的竹排,竹嫂就抗议:“不行!建筑工人踩上去不安全!”老板说:“知道你男人是干那个的,可哪能那么巧,偏赶上他去踩呢 再说,这样的竹片也不至于就会踩折!”竹排嫂们的男人都是在建筑工地干活的,听了老板这话,一窝蜂反驳,一个说:“她男人没踩上,我男人踩折了摔下来你偿命!”一个说:“谁踩上也是个地雷!”竹嫂就跟老板说:“我们还给你拿它做竹排,不过不是做建筑工地用的,做成养羊用的那种!”养羊的竹排承重不用那么讲究,而且,竹片之间要留缝,好让羊屎蛋漏下去,当然,批发价也就低许多。老板不愿意:“最近哪有来要那个货的啊!”竹嫂就做主:“姐妹们,这批竹子咱们就给他弄成养羊用的!”又对老板说:“你不能赚黑心钱,你要有良心!做成的羊排给你码得齐齐的,早晚能销出去!”老板退让了:“好吧好吧,你个竹嫂,还真惹不起你!”
来了个新手,原来是在鞋厂打工的,鞋厂生意不好,被裁了,来做竹排。为了计件多得,她串竹排的时候,本该在上好螺母以后,用锉子把露出的螺纹锉花,以防螺母在运送、摆放过程中震松,她却省略了那道工序,直到收工前,才被竹嫂发现。竹嫂不依,那新手说:“你倒比老板还狠,哪有那么巧的事,偏我做的就散架!”吵到老板那里,老板对那新手说:“你的男人,是在城里收废品吧 你要不跟竹嫂她们一条心,我也不敢用你了。我出的竹排为什么供不应求,口碑那么好 就因为在我这里干活的媳妇们,男人全在城里建筑工地干活,她们的心思,是质量的保证。你想干下去,就得听竹嫂的,连我也得让她三分!”结果,那天竹排嫂们加班,把那新手做的竹排一个个找出来再加工,她们不再争吵,而是一起唱起了流行歌曲……
(有删改)
(1)小说第一段详细介绍竹排的制作原料和方法有何作用
(2)小说最后两段中老板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竹嫂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请探究小说结尾竹排嫂们“不再争吵,而是一起唱起了流行歌曲”的丰富意蕴。
11.(2017·江苏模拟)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污名与冲突:时代夹缝中的广场舞
王芊霓
“广场舞”在今天的中国已成为一个充满争议的文化焦点。它流行的原因通常被解读为廉价和低门槛,或者是集体主义时代传统的回潮。伴随着这种解读,“广场舞”和广场舞者被接连不断的负面新闻淹没,似乎整个社会以“噪音污染”和“空间占用”为主要战场,开始了对“广场舞”的讨伐。然而围绕着噪音和空间来讨论“广场舞”的问题显然是流于表面的。
对广场舞者来说,跳舞是一种重要的生活情趣,大大小小的舞队已然成为现代中国中老年女性排遣孤独、沟通情感的团体。与“广场舞”赋予其参与者的正能量相对比的,则是这一群体所蒙受的社会污名。人们把参加“广场舞”的这些并不年轻的女性称为“大妈”,这个词在北方方言中带有贬义,而现如今它俨然成了大嗓门儿、有些发福、不再性感的中老年女性形象的代名词。不仅如此,“广场舞”和“广场舞大妈”已经成为不少脱口秀和笑话节目的固定“包袱”和笑料,日常生活中人们谈论大妈和引用广场舞的方式,也都说明了广场舞大妈蒙受污名之实。
根据戈夫曼对“污名”的洞见,招致污名的原因往往是蒙受污名者的某些特征与社会对它的期望不同。基于此,人们对“广场舞”或含蓄或明确的消极态度就容易被理解了。“广场舞”的污名,其实裹挟了社会期待,对它的主要参与者——中高龄女性行为的社会期望。
“广场舞”无论是被“污名化”还是被“魅力化”,其实都是社会和文化动态建构的产物。以健身和舞蹈为例,在动态的建构过程中,它们被赋予了积极或消极的符号意义。例如瑜伽已经成为健康、积极、高端的代名词,甚至已成为专属于城市中上层的一种高雅的运动方式。换句话说,人们已经可以通过练习瑜伽而成功地标榜一种品味。比如,在斯里兰卡,有一种叫作“Kandyan”的传统舞蹈,它的表演者因为与传统的密切关系而遭遇边缘化。舞蹈研究者认为这是由于这种传统舞蹈被它代表的“落后的过去”长期禁锢了,舞者们被认为与“现代”格格不入而陷入一种底层困境。
有人通过对秧歌的研究认为,对秧歌的污名化和舞者多为老年人的身份有关,因为老年人参与舞蹈往往挑战了社会惯常对他们的期待。这些社会期待与老人的自我认同存在差异,社会惯常认为老年人应该是位于社会边缘的,与感官愉悦无关,与性感无关,是数日子度时光的。
然而,有些讽刺的是,这些中老年舞者体现的与社会期待冲突的自我追求,恰恰也是社会构建的产物。大部分广场舞爱好者经历过推崇“去性化”的时代,然而在她们身上这种“去性化”的时代烙印已并不多见,反而她们表现出的对柔美和性感的追求是在当今社会被扭转和重塑出来的。性感、柔美、苗条的女性出现在方方面面的商业宣传中,不停刺激着大妈也去追赶这种当下流行的女性美。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全世界的女性似乎都有类似的追求。在一些发达国家比如英国,很多老年人钟情于摩登舞,这与英国社会对老年人行为的期待也有差异,却没有招致污名。而中国的广场舞,却成为大众调侃和取笑的对象,这是否提醒我们应当重新审视中国当代社会的包容性?
(1)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层次。
(2)本文题目为“污名与冲突”,“污名”具体指什么?“冲突”又指什么?
(3)如何才能减少或消除广场舞者的污名?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12.(2017·江苏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作一首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致。如果对诗没有兴趣,对小说戏剧散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和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所以他们看小说和戏剧,不问它们的艺术技巧,只求它们里面有有趣的故事。他们最爱读的小说不是描写内心生活或者社会真相的作品,而是《福尔摩斯侦探案》之类的东西。一个人不喜欢诗,文学趣味就低下。如果要真能欣赏文学,我们一定要超过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去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
真正的文学教育不在读过多少书和知道一些文学上的理论和史实,而在培养出纯正的趣味。培养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非我所有的变为我所有的。学文学的人们的最坏的脾气是坐井观天,依傍一家门户。这种人不但近视,在趣味方面不能有进展,就连他们自己所偏嗜的也很难真正地了解欣赏,因为他们缺乏比较资料和正确观照所应有的透视距离。文艺上的纯正的趣味必定是广博的趣味;不能同时欣赏许多派别诗的佳妙,就不能充分地正确地欣赏任何一派诗的佳妙。
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其他种种文学可有正确的了解,而且也绝不会觉到人生是干枯的东西。
(选自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有删改)
(1)为什么说“一个人不喜欢诗,文学趣味就低下”?请简要概括。
(2)如何理解文中画线的句子?
(3)怎样才能培养文学趣味?请结合文本回答。
六、材料作文
13.(2017·江苏模拟)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一位客人到主人家拜访,见主人家炉灶的烟囱是直的,旁边又堆有柴薪,便对主人说:“您应将烟囱改为弯曲的,并将柴薪搬到远处去,不然的话,将会发生火灾!”主人不予理会。不久,主人家果然失火,邻居们共同抢救,幸而将火扑灭。于是,主人杀牛摆酒,对邻居们表示感谢,在救火中烧伤的被请到上座,其余则按出力大小依次就座,却没有请那位建议他改弯烟囱的人。有人对这家主人说:“当初要是听了那位客人的劝告,就不会有火灾,如今论功请客酬谢,为什么建议改弯烟囱、移走柴薪的人没有被邀请,而在救火时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才是上客呢?”主人这才醒悟,将那位客人请来。
七、名著导读
14.(2017·江苏模拟)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关羽失荆州被杀后,刘备悲愤不已,举大军伐吴,却被东吴的陆逊打败,逃往白帝城。他忧郁成疾,临终时召大臣吩咐后事,将儿子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
B.克劳迪斯察觉到杀害老国王的罪行败露,便借哈姆莱特错杀波洛涅斯之事,假惺惺地送哈姆莱特去英国避难,却在书信中让英国国王杀掉哈姆莱特。
C.《边城》中,码头的船总顺顺因为儿子天保的死对老船夫变得冷淡,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说什么。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响雷,老船夫死去了。
D.鲁迅的作品多取材于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他在《呐喊》中塑造了阿Q、闰土、涓生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目的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E.查理去印度时,欧也妮拿出自己所有的存款送给他;苦等查理时,父亲抢夺梳妆匣,她拼死保护,并为查理还清债务;被查理抛弃后,她又成全了查理和侯爵家小姐的婚姻。
15.(2017·江苏模拟)简答题
(1)香菱学诗,拜的老师是谁?老师让她细心揣摩了哪些大诗人的诗作做底子来提升自己的诗歌素养?
(2)《子夜》中的矛盾冲突展开之前,作者巧妙地安排了一个戏剧性的序幕——吴老太爷的死。这对揭示主题有什么作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近义词辨析;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深邃:深;深奥。深刻:达到事情或问题的本质的;内心感受程度很深的。耸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危言耸听:故意说吓人的话使听的人震惊。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矜持:庄重,严肃;拘谨,拘束。
2.【答案】A
【知识点】语序不当;搭配不当;表意不明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
B项,多重否定失当,应删除“无不是不”中的第二个“不”。
C项,搭配不当,“粗口”和“泼皮”不能修饰“语言”。
D项,关联词位置不当,应将“不仅”提到“想要”之前。
3.【答案】B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B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皓月银辉下的洞庭湖面比作银盘,把洞庭山比作青螺。其他三项运用的都是拟人手法,从A项中的“有心”“惜别”“垂泪”可以看出,从C项中的“嫌”字可以看出,从D项中的“送”字可以看出。
4.【答案】C
【知识点】名句;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
A中注意“活水”,讲的是“知识的更新”;
B注意诗句是“病树前头”,讲的是“在腐朽事物即将消亡的同时,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展起来”和“执着”无关,
D诗句的意思是“一个人在想某个问题或做某件事的时候,遇到了一定阻碍,但是后来某个时刻突然来了灵感,使问题得到解决”和“感受美”无关。
【点评】语言得体一般有两种,一是文体得体,即文章或话语要符合文体的要求,主要表现为要符合文体的特殊格式和语言要求,比如口语中一般不要用文言词语等。一是语体得体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场合,主要表现为用语的褒贬、谦敬词语运用的的当等。此题注意引用额诗句和文意的吻合。
5.【答案】A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的能力。题干中的“怎样讲述”强调的是方法和途径,只有A项是最契合该论题的。B项从了解和把握中国问题的角度提出了优秀作家的标准,C项阐明了什么才是“中国故事”,D项阐明了作家的责任和“中国故事”对于人类文明的重大意义。
6.【答案】(1)C
(2)A
(3)①(王夫人)二十岁时嫁到王家,早晚勤勉不懈,公婆也认为她贤淑。②教育训导几个孩子,她不偏离家法,遇到孩子有过错,不曾见她有过疾言厉色。
(4)孝顺知礼;不卑不亢;吃苦耐劳;教子有方。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结合语境可知,“敕”在文中的意思应为“告诫”。
(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原文中找出每个选项对应的内容,然后将每个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比对中很容易发现问题所在。文章第一段中说苏子瞻去世后,讣告还未到家,二姐王夫人就去世了,故苏子瞻是先于王夫人去世的。
(3)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4)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注意两点:一是理解文意,分析概括时要以理解文言句子为基础;二是筛选概括要点要全,不能遗漏。答题时,要从王夫人的事迹入手,王夫人的生平事迹主要在选文的第二段。王夫人力主公公归葬,可见其孝顺知礼;与亲族相处,“虽贫不傲,虽富不屈”,可见其不卑不亢;为祭祀劳神费思,可见其吃苦耐劳;教育孩子“不失家法”,可见其教子有方。
【附参考译文】
伯父大中大夫生了四个女儿,二姐嫁给进士王东美(字器之),独享高寿,享年七十五岁。她的儿子王肄到梓州担任铜山尉,她跟了过去,儿子任期满后她回到家乡,在乡里去世,时间是建中靖国元年十二月庚寅日。前一年,我和哥哥苏子瞻都蒙受皇恩,从岭南回到北方,将要回乡祭扫祖先的墓。这时(其他)兄弟姐妹中只有二姐还在世,而苏子瞻乘船到了毗陵,又因为生病而不起。我哭完了他,就向家乡报丧说:“天伦之爱,只有二姐一个人了,我们东西相望,将跟谁诉说呢 ”讣告还没有送到,而二姐又去世,我伤心地哭诉:“完了,兄弟姐妹都死了,我靠什么活在世上呢!”
王夫人幼时聪敏沉静,四岁的时候就认识丝绵,十岁的时候就懂得烹调膳食,父母认为她很能干。她长大后,用礼法约束自己,不乱说笑。(王夫人)二十岁时嫁到王家,早晚勤勉不懈,公婆也认为她贤淑。她的公公秘书丞王兼,死于耀州,家贫不能归葬,她劝夫家倾其所有来使公公归葬。不久婆婆去世,王器之也去世。办理丧事不能供应所需,家人不能承受忧伤,她处理这些事,悲哀而不过分;虽然穷,但是被褥衣服饮食这些她都会置办好;和亲戚交往,对待贫穷的,她不傲慢,对待富裕的,她不自卑;教育训导几个孩子,她不偏离家法,遇到孩子有过错,不曾见她有过疾言厉色。她说:“让你们自己觉悟就好,勉强听从我没有益处。”春秋两季的祭祀,她必定亲自查看洗涮,烧火做饭,通宵达旦,她一直这样做直到去世。她曾经梦到一个老人,旁边有唱礼的人。她醒后还不停地拜,早晨找来夫家先辈的画像一看,原来是四代祖母。从此,她一并祭祀四代祖先。王肄考中元祐九年的进士,当时我在政府任职,得以亲自到圜丘祭祀,朝廷恩赐帽子、披肩,让王肄带回去献给王夫人。王肄把王夫人迎接到铜山奉养,王夫人常常称赞祖父和外祖父执政的方法来告诫他。等到她生病了,王肄剜取大腿上的肉来做药膳给她治病。等到(王夫人去世,)王肄奉行丧礼,几天滴水不进,哀伤得几乎不能承受,乡里人称赞他。王夫人将在崇宁元年十月六日合葬到王器之的墓里。
7.【答案】(1)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
(2)方苞;刘大(戴名世)
(3)秦扰乱天下的方法并不是从李斯那里得到的,李斯不曾用他的学说侍奉秦国;即使李斯不对秦始皇说已有法令的便利,秦始皇也会自己去做。
【知识点】文学常识;断句;概括分析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注意两个“斯”之间停顿,结合句意断句。句意:秦扰乱天下的方法,不需要等到李斯,李斯也不曾用荀子的学说侍奉秦国。在秦朝的中期,秦孝公即位,得到商鞅而任用他。
(2)本题主要考查文学常识。平时需要注意识记积累。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为桐城派“四祖”。
(3)本题主要考查文意分析。作者反对苏子瞻观点的依据,注意题干要求“用自己的话”,秦扰乱天下的方法并不是从李斯那里得到的;即使李斯不说,秦始皇也会自己去做。
【附参考译文】
苏轼认为“李斯用荀子的学说扰乱天下”,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秦扰乱天下的方法,不需要等到李斯,李斯也不曾用荀子的学说侍奉秦国。在秦朝的中期,秦孝公即位,得到商鞅而任用他。商鞅使秦孝公明确法令,设置藏奸不告之罪及连坐之罪,并且禁止他国来游说求官之人。秦始皇的时候,完全采用商鞅已有的法令罢了,虽然李斯协助他,说明使用已有法令的便利,更加使秦朝混乱。然而假使李斯不说已有法令的便利,秦始皇本来就会自己去做而不厌倦。为什么呢?秦朝满足于刻薄寡恩并觉得严峻的刑法带来方便已经很久了。这之后世代之人便习以为常,认为它很好了。
8.【答案】(1)首联运用了用典、对比的表现手法。第一句用司马相如的典故不仅盛赞朋友才华横溢,还与下一句形成对比,突出了朋友高才华(高志向)与低职位之间的强烈反差。
(2)①对友人怀才不遇的同情与关切;②对统治者重用人才的渴望;③对埋没人才这种现实的不平与愤懑。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人首先用典:“凌云”,借司马相如的故事来写老友的才华横溢;“陆沉”比喻生活在人世间而实际过着避世的生活,常用来称“市隐”之类的处世态度。再者运用对比,一是“凌云”,一是“陆沉”,将高才与低职相对比。
(2)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尾联出语婉转,但仍包含怨愤不平之意;“割鸡”呼应首联的才高位卑。尾联则为友人向执政诸公吁请,希望他们从中斡旋,让他能在近乡之处做一个地方官。
【点评】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
9.【答案】(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苍颜白发
(3)舳舻千里
(4)艰难苦恨繁霜鬓
(5)千里共婵娟
(6)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7)曲肱而枕之
(8)一腔热血勤珍重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10.【答案】(1)①说明制作竹排的活儿并不轻松,衬托竹排嫂们的吃苦耐劳。
②为下文叙写竹排嫂们保证竹排质量的情节做铺垫。
(2)①老板先是为了利益不顾质量,要用被虫啃过的竹子生产竹排,并且狡辩;后来妥协,不情愿地接受了用被虫啃过的竹子生产养羊用的竹排的决定;最后竹排优良的质量赢得了口碑,老板立场鲜明地盛赞竹排嫂们的质量意识。
②老板的态度变化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衬托出竹排嫂们强烈的责任意识。
(3)①勤劳善良。雨下大了,有的人不干了,她还接着干;买小瓶的奶发给孩子们吃。
②有强烈的责任心。她首先抗议老板使用被虫啃过的竹子制建筑工地用的竹排,为建筑工人的安全着想。
③泼辣勇敢。与老板争论未果,竹嫂就做主将被虫啃过的竹子做成养羊用的竹排。
④聪慧。把被虫啃过的竹子做成养羊用的竹排,既保证了安全又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老板的利益。
(4)①新手被竹排嫂们的真善美感染,她们团结在一起,快乐地劳动。
②竹排嫂们的付出得到了老板的肯定,她们难抑愉悦之情。
③展现了竹排嫂们对生活的热忱,表现了她们心灵的淳朴之美。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欣赏文本的形象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说明制作竹排的活儿并不轻松,衬托竹排嫂们的吃苦耐劳。为下文叙写竹排嫂们保证竹排质量的情节做铺垫。
(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小说最后两段中,老板的态度主要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文中老板的话一共有四处,第一处,老板为自己使用被虫子啃过的劣质竹子制建筑工地用的竹排而狡辩;第二处,老板的态度没有明显变化;第三处,“好吧好吧”“惹不起你”表明老板向竹排嫂们妥协了;第四处,老板向新手大力夸赞竹排嫂们的工作态度和产品的质量。明确了这些,便不难得出答案。
(3)本题考查欣赏作品形象的能力。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题干要求分析“竹嫂”这一个体的性格特征,而不是“竹排嫂们”这一群体的形象特征。其次要从文中筛选出竹嫂的言行,如雨下大了,别人不干活了她还干,她有时会去小店买小瓶的奶给孩子们吃,她首先反对用被虫啃过的竹子制作建筑工地用的竹排,等等,从这些行为中可以概括出竹嫂的性格特点。
(4)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和探究的能力。此题要求探究小说最后一段结尾句的丰富意蕴,考生要多角度思考,既要分析其表面意思,又要挖掘其深层含意。具体分析时,一要联系上下文,二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如“不再争吵”说明竹排嫂们和新手团结在了一起,隔阂消失。她们为什么“不再争吵” 这要从上文中寻找答案。上文写竹排嫂们加班帮新手加工不合格的竹排,新手被竹排嫂们的善良感染。“一起唱起了流行歌曲”表现了竹排嫂们愉悦的心情和对生活的热爱。她们为何心情愉悦 不仅是因为和新手消除了隔阂,还因为老板肯定了她们的工作态度。那么作者写这句话的目的何在 很显然是要表现和赞扬竹排嫂们的心灵之美。
【点评】
(1)解答作用类试题,一要点出情节的具体内容,并将其与人物形象、主旨等联系起来思考,明确其在内容上的作用;二要联系上下文,分析情节与情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其在结构上的作用。如本题说明制作竹排的活儿并不轻松,衬托竹排嫂们的吃苦耐劳。
(2)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如此题的“最后两段中老板的态度经历的变化”的体现,应该是做事反映出的。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第一处,老板为自己使用被虫子啃过的劣质竹子制建筑工地用的竹排而狡辩;第二处,老板的态度没有明显变化;第三处,“好吧好吧”“惹不起你”表明老板向竹排嫂们妥协了;第四处,老板向新手大力夸赞竹排嫂们的工作态度和产品的质量。在答题的时候要注意,不能只是简单的引用材料,一定要整合,分条理概括。
(3)本题做法即通读全文,把握与人物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人物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人物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人物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筛选归纳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特质、与众不同之处等)。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的要先概括然后结合文章的列举出能表现该种性格的事例。如本题勤劳善良,有强烈的责任心,泼辣勇敢,聪慧。
(4)本题属于探究题。探究结尾竹排嫂们“不再争吵,而是一起唱起了流行歌曲”的丰富意蕴,主要要求立足文本,感悟和体验文本,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独立思考,理解语句的内涵。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对语句内涵的挖掘,本题第一问就是如此,答题时首先明确句子的内涵,如“不再争吵”说明竹排嫂们和新手团结在了一起,隔阂消失。她们为什么“不再争吵” 这要从上文中寻找答案。上文写竹排嫂们加班帮新手加工不合格的竹排,新手被竹排嫂们的善良感染。“一起唱起了流行歌曲”表现了竹排嫂们愉悦的心情和对生活的热爱。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
11.【答案】(1)①首先指出广场舞者蒙受污名之实;
②然后引用戈夫曼对“污名”的洞见,分析广场舞污名产生的原因;
③最后呼吁社会对广场舞者适当包容。
(2)污名:①认为广场舞有噪音污染,占用空间。②称呼跳“广场舞”的中老年女性为“大妈”。③将“广场舞”和广场舞者作为笑料。
冲突:社会对中老年舞者的期待和她们的自我追求之间的冲突。
(3)①广场舞者要自律,减少噪音污染,合理利用公共空间。
②社会要改变对中老年人的固有期待。
③对广场舞者少一些讥讽,多一些包容。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赏析文本的内涵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逐段概括段落大意,划分出文章的层次。然后用“首先”“其次”“接着”“最后”等关联词串联起文章的多个层次。最后合理组织语言作答,注意语言要具有概括性。
(2)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正文中,“污名”一词最先出现在第二段的“与‘广场舞’赋予……社会污名”一句中,这句话后面对广场舞者的污名进行了具体介绍,考生从中提取关键信息即可。解释“冲突”的含义时要指出发生冲突的双方。文章在介绍招致污名的原因时指出,社会对老年人的期待和老年人的自我追求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冲突所在。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思考广场舞者的污名因何产生。通过阅读文章可知,一是因为广场舞者自身有一定的问题,如制造噪音、占用空间;二是因为社会对广场舞者的主力——中老年人的期待与其自我追求之间存在冲突。所以考生可以从广场舞者、社会等角度回答。
【点评】词语的含义注意表层和深层之分。把语句放回原文,结合上下文。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其次要注意分析对本句的语法分析,了解本句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要注意枝叶部分。
12.【答案】(1)①诗比别类文学更谨严,更纯粹,更精致,如果不喜欢诗,对诗没有兴趣,那么在阅读小说戏剧散文等文学作品时就难以领略其佳妙之处。②如果一个人不喜欢诗,看小说、戏剧时,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而欣赏不到作品所描写的内心生活或社会真相。
(2)学文学不能缺乏比较资料和正确关照所应有的透视距离,也不能仅仅欣赏任何一派诗的佳妙,须逐渐把本非我所有的变为我所有的。
(3)①在阅读时,要超过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去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
②要从读诗入手,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
③做到真正地去了解欣赏,积累比较资料,注重正确观照所应有的透视距离。
④培养广博的趣味,欣赏许多派别诗的佳妙。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解析】【分析】
(1)答出“诗”的特征“更谨严,更纯粹,更精致”,不喜欢诗就欣赏不到作品所描写的内心生活或社会真相。
(2)注意答出“坐井观天,依傍一家门户”的含义,再结合上下文解释句子含义:学文学不能缺乏比较资料和正确关照所应有的透视距离,也不能仅仅欣赏任何一派诗的佳妙。
(3)注意从“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积累比较资料,注重正确观照所应有的透视距离”“欣赏许多派别诗的佳妙”概括。
【点评】句子主要有情感句、哲理句、意蕴句、修辞句接榫句等,分析含义首先要抓住句子中的词语,然后在结合语段的内容进行分析,同时要注意句子的类型。此题是观点句,注意概括句子的内容。
13.【答案】【参考例文】
“防道”高于“治道”
历史长河滚滚流淌,激荡出了太多引人注目的水花。让我们挑选悠悠唐史中的几朵来细细品味,品一下那“防患于未然”的高明。
开唐盛世之时,我们记住了宽厚仁爱的李世民,同时也记住了刚正不阿的魏徵。对于李世民来说,魏徵是一面细心的镜子,总是在他和社会的不足刚有苗头时就给他放大呈现了出来。也正是因为这样,成就了一代贤明的帝王,成就了一个令人叹服的盛世。当然,我们也不能抹灭李世民的大度,毕竟他是治世者,他若不听,魏徵再怎么直言也是多余。历史中便也多了这样一个美谈:一个有心纳谏,一个用心发现,在问题尚未表现出来时就已经被妥善解决,唐王朝日益繁盛便毋庸置疑了。于是在人心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防道”高于“治道”。
唐玄宗时期,起初整个时代也是繁华昌盛的。但每个朝代都不可避免的会重蹈前朝的覆辙,唐也没能逃开这样的命运。于是沉重的历史中出现了一个弱小的女人。“从此君王不早朝”,便注定了唐走向动乱与没落的必然。当然,这时也有不少大臣直言横谏。但那些谏言的力量与贵妃之美比起来太柔弱了,它们就如绣拳一般打在玄宗身上,丝毫没有引起领导者的重视。最终不可避免的动乱发生了,无奈之小,玄宗不得不拔剑刺向了自己心爱的女人身上。倘若这位治世者能先防,或者当别人提出防的必要时及时采纳,怕也不会落得我还鸳鸯离散的悲剧。于是在行动上,我们必须承认“防道”高于“治道”。
一部唐史浓缩到书本中无非几页纸,其中的浓厚的韵味却并非几页纸就可以承载的。国家的兴盛,民众的安康不仅需要治世者有妥善高效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需要他们有及时发现问题的敏锐。因为及时发现问题,于是减少了问题出现时造成的损失;因为及时发现问题,于是避免了民众对领导者的怀疑;因为及时发现问题,于是一代帝王与贤臣的芳名得以流芳于世。太多的故事告诉我们“防道”的必要与高明。
历史的江水向我们诉说着“防道”高于“治道”,这便也是前人为我们提出的要求,用心去发现问题的苗头,用心去思考苗头的走向,用行动把忧患消灭于萌芽时期。
【知识点】材料作文;立意准确;结构严谨;真情实感;辩证分析
【解析】【分析】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审题立意的关键是把握人物的言行。建议主人改弯烟囱、移走柴薪的客人明显有防患于未然的意识。主人不听他的意见,结果吃亏的是自己。主人宴请救火的邻居们,有人提醒他应该感谢那个当初劝他改弯烟囱、移走柴薪的人,说明有防患于未然意识的人很重要。
【点评】参考立意,
①防患于未然,消除可能产生事故的因素。
②要重视曲突徙薪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善于把握事情发生发展的规律。
③有先见之明的人,是高明的人;不听忠告的人,吃亏的还是他自己。
④要知人善任,赏罚分明。
⑤要尊重和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⑥注重直观性价值,同时要看到隐性价值。
⑦懂得感恩,懂得感谢真诚建言的朋友。
⑧预警危难的朋友和危难时伸出援手的朋友一样重要。
14.【答案】D,E
【知识点】名篇
【解析】【分析】D项,涓生是《彷徨》中的人物;E项,应是“欧也妮被抛弃后为查理还清了债务”。
15.【答案】(1)林黛玉;王维、杜甫、李白。
(2)①点明时代特点,侧面反映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革命风暴的到来;
②吴老太爷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他的死象征着腐朽的封建势力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逐渐没落,预示封建制度必然崩溃。
【知识点】名篇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名著阅读。阅读名著的时候需要注意细节内容,人物、事件、情感等。香菱学诗,拜的老师林黛玉,比较简单。
(2)对《子夜》的考查,需要分析原著内容。平时一定要注意积累。
1 / 12017年江苏省高考考前押题卷语文试题(三)
一、选择题
1.(2017·江苏模拟)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瓦尔登湖》是一本不会消失的书。不是因为它有什么华美的文辞和________的意境,也不是因为它构设了________的故事。它的不可磨灭,是因为作者透过文字所表现出的那种怪谲异常的思路,那种________的不愿苟同性,那种认真而非矫情的实验精神。
A.深刻 危言耸听 矜持
B.深邃 危言耸听 矜持
C.深刻 耸人听闻 执拗
D.深邃 耸人听闻 执拗
【答案】D
【知识点】近义词辨析;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深邃:深;深奥。深刻:达到事情或问题的本质的;内心感受程度很深的。耸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危言耸听:故意说吓人的话使听的人震惊。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矜持:庄重,严肃;拘谨,拘束。
2.(2017·江苏模拟)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芈月传》开播一周多时间仍能维持超高收视率,并创下多项收视纪录,足以说明剧目本身品质不俗。
B.近年来,多位艺人涉毒被捕,其中凡是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公众谅解的,无不是不热衷公益的艺人。
C.互联网兴起后,各种怪诞、恶搞、粗口、泼皮、另类、粗鄙的语言被贴上来自生活的标签广为流传。
D.新政策出台以后,想要“二孩”的家庭不仅有了政策保障,独生子女家庭和广大流动人口也将享有服务红利。
【答案】A
【知识点】语序不当;搭配不当;表意不明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
B项,多重否定失当,应删除“无不是不”中的第二个“不”。
C项,搭配不当,“粗口”和“泼皮”不能修饰“语言”。
D项,关联词位置不当,应将“不仅”提到“想要”之前。
3.(2017·江苏模拟)下列诗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B.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C.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D.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答案】B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B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皓月银辉下的洞庭湖面比作银盘,把洞庭山比作青螺。其他三项运用的都是拟人手法,从A项中的“有心”“惜别”“垂泪”可以看出,从C项中的“嫌”字可以看出,从D项中的“送”字可以看出。
4.(2017·江苏模拟)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长江之所以波澜壮阔是因为溪流不断汇入,学习也是如此,广泛汲取知识才能丰富自己。
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病树逢春恢复生机在于它有执着的信念,如果人们执着追求持之以恒,同样会收获成功。
C.“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身处山中总是难以看清它的真面目,人们有时深陷生命泥沼是因为对困境缺少清醒认识。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览名岳大川时,只要我们用心感受美,数不胜数的自然风景就会不时映入我们的眼帘。
【答案】C
【知识点】名句;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
A中注意“活水”,讲的是“知识的更新”;
B注意诗句是“病树前头”,讲的是“在腐朽事物即将消亡的同时,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展起来”和“执着”无关,
D诗句的意思是“一个人在想某个问题或做某件事的时候,遇到了一定阻碍,但是后来某个时刻突然来了灵感,使问题得到解决”和“感受美”无关。
【点评】语言得体一般有两种,一是文体得体,即文章或话语要符合文体的要求,主要表现为要符合文体的特殊格式和语言要求,比如口语中一般不要用文言词语等。一是语体得体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场合,主要表现为用语的褒贬、谦敬词语运用的的当等。此题注意引用额诗句和文意的吻合。
5.(2017·江苏模拟)以下是几位学者探讨“文学怎样讲述中国故事与中国经验”话题时的发言,最契合论题的一项是( )
A.在精神上站立起来,将中华民族几千年凝聚而成的精神遗产继承下去,同时,在当代中国故事中提炼当代精神核心,构筑中国文艺的内在支撑。
B.不了解中国当下发生的一切,没有把握中国问题的思想能力,我们的作家就不能算作一个优秀的作家。
C.历史的风起云涌、传统的塌陷和人伦的巨大改变,便是中国文学讲述的中国大故事,这样的大故事对世界文学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D.今天的作家,有责任、有使命让世界听到、读到、看到中国故事,让凸显东方智慧的中国故事滋养和修复曾偏斜、西化的人类文明。
【答案】A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的能力。题干中的“怎样讲述”强调的是方法和途径,只有A项是最契合该论题的。B项从了解和把握中国问题的角度提出了优秀作家的标准,C项阐明了什么才是“中国故事”,D项阐明了作家的责任和“中国故事”对于人类文明的重大意义。
二、文言文阅读
6.(2017·江苏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亡姊王夫人墓志铭
苏辙
伯父大中大夫生女子四人,仲姊适进士王君东美器之,独享上寿,年七十有五。从其子肄为梓州铜山尉,官满而归,没于乡闾,实建中靖国元年十二月庚寅也。前一岁,辙与兄子瞻皆自岭南蒙恩北还,将归扫先墓。是时兄弟惟仲姊在耳,而子瞻舟行至毗陵,复以疾不起。辙既哭之,则讣于乡曰:“天伦之爱,惟仲姊一人矣,东西相望,将谁诉者 ”讣未达而仲姊又亡,盖哭之恸曰:“已矣,手足尽矣,何以立于世!”
惟夫人幼敏而静,四岁而知丝纩,十岁而知馈膳,父母以为能。既长,奉己以法,不妄言笑。二十而归王氏,早莫不懈,舅姑亦贤之。舅秘书丞兼,没于耀州,贫不能归,夫人劝其家尽所有以归葬。未几而姑亡,器之亦即世。生事不给,人不堪其忧,夫人处之,哀而不伤;被服饮食,虽窭必修;与亲族交,虽贫不傲,虽富不屈;训导诸子不失家法,遇其有过,未尝见声色。曰:“使尔自悟则善,勉强从我无益也。”春秋祠事,必亲视涤濯,执庖爨,夜以达旦,以此终其身。尝梦一老人,旁有赞拜者。既觉,犹拜未已,旦求其家绘像,则四代祖母也。自是并祭四代。肄及元祐九年进士第,时辙备位政府,以亲祀圜丘,恩赐冠帔,使肄以归奉夫人。肄迎养铜山,夫人常称内外祖父从政之方以敕之。及其疾病,肄剔股以具膳。既执丧,水浆不入口者累日,哀毁殆不能胜,乡人称之。将以崇宁元年十月六日祔于器之之墓。
(选自《栾城集》卷二十四,有删改)
(1)对下列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讣于乡曰 讣:报丧
B.被服饮食,虽窭必修 修:置办
C.夫人常称内外祖父从政之方以敕之 敕:命令
D.仲姊适进士王君东美器之 适:出嫁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姐王夫人与哥哥苏子瞻的先后离世,使苏辙无比哀伤和痛苦,兄弟姐妹都已离世,他几乎没有了活下去的勇气。
B.王夫人的公婆和丈夫相继去世,家人沉浸在哀伤之中,王夫人在贫困中处之有度,艰难地支撑着这个家。
C.王肄对母亲非常孝顺,在母亲生病时剜肉来给她做药膳,母亲去世后,王肄几天滴水不进,极尽哀伤之情。
D.王夫人曾经梦到一个老人,醒后找来夫家先辈的画像一看,原来老人是四代祖母。从此,她一并祭祀四代祖先。
(3)把文中字体加粗部分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二十而归王氏,早莫不懈,舅姑亦贤之。
②训导诸子不失家法,遇其有过,未尝见声色。
(4)从文中看,王夫人是个怎样的人 请简要概括。
【答案】(1)C
(2)A
(3)①(王夫人)二十岁时嫁到王家,早晚勤勉不懈,公婆也认为她贤淑。②教育训导几个孩子,她不偏离家法,遇到孩子有过错,不曾见她有过疾言厉色。
(4)孝顺知礼;不卑不亢;吃苦耐劳;教子有方。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结合语境可知,“敕”在文中的意思应为“告诫”。
(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原文中找出每个选项对应的内容,然后将每个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比对中很容易发现问题所在。文章第一段中说苏子瞻去世后,讣告还未到家,二姐王夫人就去世了,故苏子瞻是先于王夫人去世的。
(3)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4)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注意两点:一是理解文意,分析概括时要以理解文言句子为基础;二是筛选概括要点要全,不能遗漏。答题时,要从王夫人的事迹入手,王夫人的生平事迹主要在选文的第二段。王夫人力主公公归葬,可见其孝顺知礼;与亲族相处,“虽贫不傲,虽富不屈”,可见其不卑不亢;为祭祀劳神费思,可见其吃苦耐劳;教育孩子“不失家法”,可见其教子有方。
【附参考译文】
伯父大中大夫生了四个女儿,二姐嫁给进士王东美(字器之),独享高寿,享年七十五岁。她的儿子王肄到梓州担任铜山尉,她跟了过去,儿子任期满后她回到家乡,在乡里去世,时间是建中靖国元年十二月庚寅日。前一年,我和哥哥苏子瞻都蒙受皇恩,从岭南回到北方,将要回乡祭扫祖先的墓。这时(其他)兄弟姐妹中只有二姐还在世,而苏子瞻乘船到了毗陵,又因为生病而不起。我哭完了他,就向家乡报丧说:“天伦之爱,只有二姐一个人了,我们东西相望,将跟谁诉说呢 ”讣告还没有送到,而二姐又去世,我伤心地哭诉:“完了,兄弟姐妹都死了,我靠什么活在世上呢!”
王夫人幼时聪敏沉静,四岁的时候就认识丝绵,十岁的时候就懂得烹调膳食,父母认为她很能干。她长大后,用礼法约束自己,不乱说笑。(王夫人)二十岁时嫁到王家,早晚勤勉不懈,公婆也认为她贤淑。她的公公秘书丞王兼,死于耀州,家贫不能归葬,她劝夫家倾其所有来使公公归葬。不久婆婆去世,王器之也去世。办理丧事不能供应所需,家人不能承受忧伤,她处理这些事,悲哀而不过分;虽然穷,但是被褥衣服饮食这些她都会置办好;和亲戚交往,对待贫穷的,她不傲慢,对待富裕的,她不自卑;教育训导几个孩子,她不偏离家法,遇到孩子有过错,不曾见她有过疾言厉色。她说:“让你们自己觉悟就好,勉强听从我没有益处。”春秋两季的祭祀,她必定亲自查看洗涮,烧火做饭,通宵达旦,她一直这样做直到去世。她曾经梦到一个老人,旁边有唱礼的人。她醒后还不停地拜,早晨找来夫家先辈的画像一看,原来是四代祖母。从此,她一并祭祀四代祖先。王肄考中元祐九年的进士,当时我在政府任职,得以亲自到圜丘祭祀,朝廷恩赐帽子、披肩,让王肄带回去献给王夫人。王肄把王夫人迎接到铜山奉养,王夫人常常称赞祖父和外祖父执政的方法来告诫他。等到她生病了,王肄剜取大腿上的肉来做药膳给她治病。等到(王夫人去世,)王肄奉行丧礼,几天滴水不进,哀伤得几乎不能承受,乡里人称赞他。王夫人将在崇宁元年十月六日合葬到王器之的墓里。
7.(2017·江苏模拟)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
(节选自姚鼐《李斯论》,有删改)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2)姚鼐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请另外写出两位代表人物。
(3)作者反对苏子瞻观点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1)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
(2)方苞;刘大(戴名世)
(3)秦扰乱天下的方法并不是从李斯那里得到的,李斯不曾用他的学说侍奉秦国;即使李斯不对秦始皇说已有法令的便利,秦始皇也会自己去做。
【知识点】文学常识;断句;概括分析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注意两个“斯”之间停顿,结合句意断句。句意:秦扰乱天下的方法,不需要等到李斯,李斯也不曾用荀子的学说侍奉秦国。在秦朝的中期,秦孝公即位,得到商鞅而任用他。
(2)本题主要考查文学常识。平时需要注意识记积累。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为桐城派“四祖”。
(3)本题主要考查文意分析。作者反对苏子瞻观点的依据,注意题干要求“用自己的话”,秦扰乱天下的方法并不是从李斯那里得到的;即使李斯不说,秦始皇也会自己去做。
【附参考译文】
苏轼认为“李斯用荀子的学说扰乱天下”,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秦扰乱天下的方法,不需要等到李斯,李斯也不曾用荀子的学说侍奉秦国。在秦朝的中期,秦孝公即位,得到商鞅而任用他。商鞅使秦孝公明确法令,设置藏奸不告之罪及连坐之罪,并且禁止他国来游说求官之人。秦始皇的时候,完全采用商鞅已有的法令罢了,虽然李斯协助他,说明使用已有法令的便利,更加使秦朝混乱。然而假使李斯不说已有法令的便利,秦始皇本来就会自己去做而不厌倦。为什么呢?秦朝满足于刻薄寡恩并觉得严峻的刑法带来方便已经很久了。这之后世代之人便习以为常,认为它很好了。
三、诗歌鉴赏
8.(2017·江苏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次韵柳通叟寄王文通
黄庭坚
故人昔有凌云①赋,何意陆沉黄绶②间。
头白眼花行作吏,儿婚女嫁望还山。
心犹未死杯中物,春不能朱镜里颜。
寄语诸公肯湔祓③,割鸡④令得近乡关。
【注】①凌云:据《史记》记载,司马相如所作《大人赋》“飘飘有凌云之气”。②黄绶:黄色的印绶,低级官吏的标志。③湔祓(jiān fú):举荐提拔。④割鸡:用作治理一县的代称。
(1)首联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2)诗人在尾联向执政“诸公”发出“寄语”,其中蕴含着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首联运用了用典、对比的表现手法。第一句用司马相如的典故不仅盛赞朋友才华横溢,还与下一句形成对比,突出了朋友高才华(高志向)与低职位之间的强烈反差。
(2)①对友人怀才不遇的同情与关切;②对统治者重用人才的渴望;③对埋没人才这种现实的不平与愤懑。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人首先用典:“凌云”,借司马相如的故事来写老友的才华横溢;“陆沉”比喻生活在人世间而实际过着避世的生活,常用来称“市隐”之类的处世态度。再者运用对比,一是“凌云”,一是“陆沉”,将高才与低职相对比。
(2)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尾联出语婉转,但仍包含怨愤不平之意;“割鸡”呼应首联的才高位卑。尾联则为友人向执政诸公吁请,希望他们从中斡旋,让他能在近乡之处做一个地方官。
【点评】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
四、默写
9.(2017·江苏模拟)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陶渊明《桃花源记》)
(2) ,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3) ,旌旗蔽空。(苏轼《赤壁赋》)
(4)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5)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6)小楼昨夜又东风, 。(李煜《虞美人》)
(7)饭疏食饮水, ,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
(8) ,洒去犹能化碧涛。(秋瑾《对酒》)
【答案】(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苍颜白发
(3)舳舻千里
(4)艰难苦恨繁霜鬓
(5)千里共婵娟
(6)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7)曲肱而枕之
(8)一腔热血勤珍重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五、现代文阅读
10.(2017·江苏模拟)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竹排嫂
刘心武
制竹排的原料,一是竹子。大货车运来竹子,卸下,先要破开,再截成一定的长度,然后在截好的竹板上打孔。再就是比较细的钢筋,用来将打好眼的竹板串起。固定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用能套住钢筋头的扳子,将露出竹排两边的钢筋头掰弯,箍定竹排;另一种是钢筋段两端有螺纹,将螺母旋进去箍紧。这并不是轻松的体力活儿,本应由男子汉来干,但是如今镇子附近的村里,留守的男子多是老弱病残,于是,形成了竹排嫂大军。她们生产出的竹排,隔几天就有大货车来装走,老板望着满载的货车远去,笑逐颜开,竹排嫂们则盼着运竹子的货车到来,那样,她们就可以继续挣钱了。她们挣的是计件工资。每天东方发亮她们就来,露天干活,中午不回村,自带馒头,就着花生米,喝老板供应的开水,吃完喝完,稍稍说笑一阵,再接着干,直到天光模糊。收工时当着老板的面点数,算下来,每个竹排嫂平均每天能挣80元,一个月下来,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这收入于她们至关重要,在城里务工的男人虽然每天的工资比她们高许多,但是要等到春节前,才能领足工资,若是大小老板拖欠,还得抗争一番才能把钱带回家,因此,竹排嫂们每月一结的收入,便是家中老小生活的切实支撑。
羊群有头羊,竹排嫂里有“头嫂”,她男人恰好姓祝,包括老板在内大家就都叫她竹嫂。竹嫂五官端正,身体健壮,皮肤黧黑,嗓门特大。她男人在北京建筑工地做钢筋工。往往是,下小雨了,竹嫂带领姐妹们退进简陋的檐棚下,继续制造竹排;雨下大了,有的人不干了,她套个雨披,还干,直到瓢泼大雨倾泻而来,她才罢休。她儿子上小学,放了学,就来工地找她,她让孩子趴在制造好的竹排垛上写作业,后来,另几位竹排嫂也让自己的孩子放学过来,几个孩子一起写作业。竹嫂有时会去院外小店,买来小瓶的奶发给孩子们吃。
有次老板进的竹子,破开后飞出粉尘,显然那竹子是让虫子啃过了,老板还让制成建筑工地用于蹬踩的竹排,竹嫂就抗议:“不行!建筑工人踩上去不安全!”老板说:“知道你男人是干那个的,可哪能那么巧,偏赶上他去踩呢 再说,这样的竹片也不至于就会踩折!”竹排嫂们的男人都是在建筑工地干活的,听了老板这话,一窝蜂反驳,一个说:“她男人没踩上,我男人踩折了摔下来你偿命!”一个说:“谁踩上也是个地雷!”竹嫂就跟老板说:“我们还给你拿它做竹排,不过不是做建筑工地用的,做成养羊用的那种!”养羊的竹排承重不用那么讲究,而且,竹片之间要留缝,好让羊屎蛋漏下去,当然,批发价也就低许多。老板不愿意:“最近哪有来要那个货的啊!”竹嫂就做主:“姐妹们,这批竹子咱们就给他弄成养羊用的!”又对老板说:“你不能赚黑心钱,你要有良心!做成的羊排给你码得齐齐的,早晚能销出去!”老板退让了:“好吧好吧,你个竹嫂,还真惹不起你!”
来了个新手,原来是在鞋厂打工的,鞋厂生意不好,被裁了,来做竹排。为了计件多得,她串竹排的时候,本该在上好螺母以后,用锉子把露出的螺纹锉花,以防螺母在运送、摆放过程中震松,她却省略了那道工序,直到收工前,才被竹嫂发现。竹嫂不依,那新手说:“你倒比老板还狠,哪有那么巧的事,偏我做的就散架!”吵到老板那里,老板对那新手说:“你的男人,是在城里收废品吧 你要不跟竹嫂她们一条心,我也不敢用你了。我出的竹排为什么供不应求,口碑那么好 就因为在我这里干活的媳妇们,男人全在城里建筑工地干活,她们的心思,是质量的保证。你想干下去,就得听竹嫂的,连我也得让她三分!”结果,那天竹排嫂们加班,把那新手做的竹排一个个找出来再加工,她们不再争吵,而是一起唱起了流行歌曲……
(有删改)
(1)小说第一段详细介绍竹排的制作原料和方法有何作用
(2)小说最后两段中老板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竹嫂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请探究小说结尾竹排嫂们“不再争吵,而是一起唱起了流行歌曲”的丰富意蕴。
【答案】(1)①说明制作竹排的活儿并不轻松,衬托竹排嫂们的吃苦耐劳。
②为下文叙写竹排嫂们保证竹排质量的情节做铺垫。
(2)①老板先是为了利益不顾质量,要用被虫啃过的竹子生产竹排,并且狡辩;后来妥协,不情愿地接受了用被虫啃过的竹子生产养羊用的竹排的决定;最后竹排优良的质量赢得了口碑,老板立场鲜明地盛赞竹排嫂们的质量意识。
②老板的态度变化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衬托出竹排嫂们强烈的责任意识。
(3)①勤劳善良。雨下大了,有的人不干了,她还接着干;买小瓶的奶发给孩子们吃。
②有强烈的责任心。她首先抗议老板使用被虫啃过的竹子制建筑工地用的竹排,为建筑工人的安全着想。
③泼辣勇敢。与老板争论未果,竹嫂就做主将被虫啃过的竹子做成养羊用的竹排。
④聪慧。把被虫啃过的竹子做成养羊用的竹排,既保证了安全又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老板的利益。
(4)①新手被竹排嫂们的真善美感染,她们团结在一起,快乐地劳动。
②竹排嫂们的付出得到了老板的肯定,她们难抑愉悦之情。
③展现了竹排嫂们对生活的热忱,表现了她们心灵的淳朴之美。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欣赏文本的形象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说明制作竹排的活儿并不轻松,衬托竹排嫂们的吃苦耐劳。为下文叙写竹排嫂们保证竹排质量的情节做铺垫。
(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小说最后两段中,老板的态度主要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文中老板的话一共有四处,第一处,老板为自己使用被虫子啃过的劣质竹子制建筑工地用的竹排而狡辩;第二处,老板的态度没有明显变化;第三处,“好吧好吧”“惹不起你”表明老板向竹排嫂们妥协了;第四处,老板向新手大力夸赞竹排嫂们的工作态度和产品的质量。明确了这些,便不难得出答案。
(3)本题考查欣赏作品形象的能力。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题干要求分析“竹嫂”这一个体的性格特征,而不是“竹排嫂们”这一群体的形象特征。其次要从文中筛选出竹嫂的言行,如雨下大了,别人不干活了她还干,她有时会去小店买小瓶的奶给孩子们吃,她首先反对用被虫啃过的竹子制作建筑工地用的竹排,等等,从这些行为中可以概括出竹嫂的性格特点。
(4)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和探究的能力。此题要求探究小说最后一段结尾句的丰富意蕴,考生要多角度思考,既要分析其表面意思,又要挖掘其深层含意。具体分析时,一要联系上下文,二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如“不再争吵”说明竹排嫂们和新手团结在了一起,隔阂消失。她们为什么“不再争吵” 这要从上文中寻找答案。上文写竹排嫂们加班帮新手加工不合格的竹排,新手被竹排嫂们的善良感染。“一起唱起了流行歌曲”表现了竹排嫂们愉悦的心情和对生活的热爱。她们为何心情愉悦 不仅是因为和新手消除了隔阂,还因为老板肯定了她们的工作态度。那么作者写这句话的目的何在 很显然是要表现和赞扬竹排嫂们的心灵之美。
【点评】
(1)解答作用类试题,一要点出情节的具体内容,并将其与人物形象、主旨等联系起来思考,明确其在内容上的作用;二要联系上下文,分析情节与情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其在结构上的作用。如本题说明制作竹排的活儿并不轻松,衬托竹排嫂们的吃苦耐劳。
(2)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如此题的“最后两段中老板的态度经历的变化”的体现,应该是做事反映出的。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第一处,老板为自己使用被虫子啃过的劣质竹子制建筑工地用的竹排而狡辩;第二处,老板的态度没有明显变化;第三处,“好吧好吧”“惹不起你”表明老板向竹排嫂们妥协了;第四处,老板向新手大力夸赞竹排嫂们的工作态度和产品的质量。在答题的时候要注意,不能只是简单的引用材料,一定要整合,分条理概括。
(3)本题做法即通读全文,把握与人物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人物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人物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人物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筛选归纳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特质、与众不同之处等)。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的要先概括然后结合文章的列举出能表现该种性格的事例。如本题勤劳善良,有强烈的责任心,泼辣勇敢,聪慧。
(4)本题属于探究题。探究结尾竹排嫂们“不再争吵,而是一起唱起了流行歌曲”的丰富意蕴,主要要求立足文本,感悟和体验文本,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独立思考,理解语句的内涵。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对语句内涵的挖掘,本题第一问就是如此,答题时首先明确句子的内涵,如“不再争吵”说明竹排嫂们和新手团结在了一起,隔阂消失。她们为什么“不再争吵” 这要从上文中寻找答案。上文写竹排嫂们加班帮新手加工不合格的竹排,新手被竹排嫂们的善良感染。“一起唱起了流行歌曲”表现了竹排嫂们愉悦的心情和对生活的热爱。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
11.(2017·江苏模拟)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污名与冲突:时代夹缝中的广场舞
王芊霓
“广场舞”在今天的中国已成为一个充满争议的文化焦点。它流行的原因通常被解读为廉价和低门槛,或者是集体主义时代传统的回潮。伴随着这种解读,“广场舞”和广场舞者被接连不断的负面新闻淹没,似乎整个社会以“噪音污染”和“空间占用”为主要战场,开始了对“广场舞”的讨伐。然而围绕着噪音和空间来讨论“广场舞”的问题显然是流于表面的。
对广场舞者来说,跳舞是一种重要的生活情趣,大大小小的舞队已然成为现代中国中老年女性排遣孤独、沟通情感的团体。与“广场舞”赋予其参与者的正能量相对比的,则是这一群体所蒙受的社会污名。人们把参加“广场舞”的这些并不年轻的女性称为“大妈”,这个词在北方方言中带有贬义,而现如今它俨然成了大嗓门儿、有些发福、不再性感的中老年女性形象的代名词。不仅如此,“广场舞”和“广场舞大妈”已经成为不少脱口秀和笑话节目的固定“包袱”和笑料,日常生活中人们谈论大妈和引用广场舞的方式,也都说明了广场舞大妈蒙受污名之实。
根据戈夫曼对“污名”的洞见,招致污名的原因往往是蒙受污名者的某些特征与社会对它的期望不同。基于此,人们对“广场舞”或含蓄或明确的消极态度就容易被理解了。“广场舞”的污名,其实裹挟了社会期待,对它的主要参与者——中高龄女性行为的社会期望。
“广场舞”无论是被“污名化”还是被“魅力化”,其实都是社会和文化动态建构的产物。以健身和舞蹈为例,在动态的建构过程中,它们被赋予了积极或消极的符号意义。例如瑜伽已经成为健康、积极、高端的代名词,甚至已成为专属于城市中上层的一种高雅的运动方式。换句话说,人们已经可以通过练习瑜伽而成功地标榜一种品味。比如,在斯里兰卡,有一种叫作“Kandyan”的传统舞蹈,它的表演者因为与传统的密切关系而遭遇边缘化。舞蹈研究者认为这是由于这种传统舞蹈被它代表的“落后的过去”长期禁锢了,舞者们被认为与“现代”格格不入而陷入一种底层困境。
有人通过对秧歌的研究认为,对秧歌的污名化和舞者多为老年人的身份有关,因为老年人参与舞蹈往往挑战了社会惯常对他们的期待。这些社会期待与老人的自我认同存在差异,社会惯常认为老年人应该是位于社会边缘的,与感官愉悦无关,与性感无关,是数日子度时光的。
然而,有些讽刺的是,这些中老年舞者体现的与社会期待冲突的自我追求,恰恰也是社会构建的产物。大部分广场舞爱好者经历过推崇“去性化”的时代,然而在她们身上这种“去性化”的时代烙印已并不多见,反而她们表现出的对柔美和性感的追求是在当今社会被扭转和重塑出来的。性感、柔美、苗条的女性出现在方方面面的商业宣传中,不停刺激着大妈也去追赶这种当下流行的女性美。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全世界的女性似乎都有类似的追求。在一些发达国家比如英国,很多老年人钟情于摩登舞,这与英国社会对老年人行为的期待也有差异,却没有招致污名。而中国的广场舞,却成为大众调侃和取笑的对象,这是否提醒我们应当重新审视中国当代社会的包容性?
(1)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层次。
(2)本文题目为“污名与冲突”,“污名”具体指什么?“冲突”又指什么?
(3)如何才能减少或消除广场舞者的污名?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答案】(1)①首先指出广场舞者蒙受污名之实;
②然后引用戈夫曼对“污名”的洞见,分析广场舞污名产生的原因;
③最后呼吁社会对广场舞者适当包容。
(2)污名:①认为广场舞有噪音污染,占用空间。②称呼跳“广场舞”的中老年女性为“大妈”。③将“广场舞”和广场舞者作为笑料。
冲突:社会对中老年舞者的期待和她们的自我追求之间的冲突。
(3)①广场舞者要自律,减少噪音污染,合理利用公共空间。
②社会要改变对中老年人的固有期待。
③对广场舞者少一些讥讽,多一些包容。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赏析文本的内涵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逐段概括段落大意,划分出文章的层次。然后用“首先”“其次”“接着”“最后”等关联词串联起文章的多个层次。最后合理组织语言作答,注意语言要具有概括性。
(2)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正文中,“污名”一词最先出现在第二段的“与‘广场舞’赋予……社会污名”一句中,这句话后面对广场舞者的污名进行了具体介绍,考生从中提取关键信息即可。解释“冲突”的含义时要指出发生冲突的双方。文章在介绍招致污名的原因时指出,社会对老年人的期待和老年人的自我追求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冲突所在。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思考广场舞者的污名因何产生。通过阅读文章可知,一是因为广场舞者自身有一定的问题,如制造噪音、占用空间;二是因为社会对广场舞者的主力——中老年人的期待与其自我追求之间存在冲突。所以考生可以从广场舞者、社会等角度回答。
【点评】词语的含义注意表层和深层之分。把语句放回原文,结合上下文。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其次要注意分析对本句的语法分析,了解本句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要注意枝叶部分。
12.(2017·江苏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作一首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致。如果对诗没有兴趣,对小说戏剧散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和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所以他们看小说和戏剧,不问它们的艺术技巧,只求它们里面有有趣的故事。他们最爱读的小说不是描写内心生活或者社会真相的作品,而是《福尔摩斯侦探案》之类的东西。一个人不喜欢诗,文学趣味就低下。如果要真能欣赏文学,我们一定要超过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去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
真正的文学教育不在读过多少书和知道一些文学上的理论和史实,而在培养出纯正的趣味。培养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非我所有的变为我所有的。学文学的人们的最坏的脾气是坐井观天,依傍一家门户。这种人不但近视,在趣味方面不能有进展,就连他们自己所偏嗜的也很难真正地了解欣赏,因为他们缺乏比较资料和正确观照所应有的透视距离。文艺上的纯正的趣味必定是广博的趣味;不能同时欣赏许多派别诗的佳妙,就不能充分地正确地欣赏任何一派诗的佳妙。
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其他种种文学可有正确的了解,而且也绝不会觉到人生是干枯的东西。
(选自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有删改)
(1)为什么说“一个人不喜欢诗,文学趣味就低下”?请简要概括。
(2)如何理解文中画线的句子?
(3)怎样才能培养文学趣味?请结合文本回答。
【答案】(1)①诗比别类文学更谨严,更纯粹,更精致,如果不喜欢诗,对诗没有兴趣,那么在阅读小说戏剧散文等文学作品时就难以领略其佳妙之处。②如果一个人不喜欢诗,看小说、戏剧时,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而欣赏不到作品所描写的内心生活或社会真相。
(2)学文学不能缺乏比较资料和正确关照所应有的透视距离,也不能仅仅欣赏任何一派诗的佳妙,须逐渐把本非我所有的变为我所有的。
(3)①在阅读时,要超过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去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
②要从读诗入手,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
③做到真正地去了解欣赏,积累比较资料,注重正确观照所应有的透视距离。
④培养广博的趣味,欣赏许多派别诗的佳妙。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解析】【分析】
(1)答出“诗”的特征“更谨严,更纯粹,更精致”,不喜欢诗就欣赏不到作品所描写的内心生活或社会真相。
(2)注意答出“坐井观天,依傍一家门户”的含义,再结合上下文解释句子含义:学文学不能缺乏比较资料和正确关照所应有的透视距离,也不能仅仅欣赏任何一派诗的佳妙。
(3)注意从“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积累比较资料,注重正确观照所应有的透视距离”“欣赏许多派别诗的佳妙”概括。
【点评】句子主要有情感句、哲理句、意蕴句、修辞句接榫句等,分析含义首先要抓住句子中的词语,然后在结合语段的内容进行分析,同时要注意句子的类型。此题是观点句,注意概括句子的内容。
六、材料作文
13.(2017·江苏模拟)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一位客人到主人家拜访,见主人家炉灶的烟囱是直的,旁边又堆有柴薪,便对主人说:“您应将烟囱改为弯曲的,并将柴薪搬到远处去,不然的话,将会发生火灾!”主人不予理会。不久,主人家果然失火,邻居们共同抢救,幸而将火扑灭。于是,主人杀牛摆酒,对邻居们表示感谢,在救火中烧伤的被请到上座,其余则按出力大小依次就座,却没有请那位建议他改弯烟囱的人。有人对这家主人说:“当初要是听了那位客人的劝告,就不会有火灾,如今论功请客酬谢,为什么建议改弯烟囱、移走柴薪的人没有被邀请,而在救火时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才是上客呢?”主人这才醒悟,将那位客人请来。
【答案】【参考例文】
“防道”高于“治道”
历史长河滚滚流淌,激荡出了太多引人注目的水花。让我们挑选悠悠唐史中的几朵来细细品味,品一下那“防患于未然”的高明。
开唐盛世之时,我们记住了宽厚仁爱的李世民,同时也记住了刚正不阿的魏徵。对于李世民来说,魏徵是一面细心的镜子,总是在他和社会的不足刚有苗头时就给他放大呈现了出来。也正是因为这样,成就了一代贤明的帝王,成就了一个令人叹服的盛世。当然,我们也不能抹灭李世民的大度,毕竟他是治世者,他若不听,魏徵再怎么直言也是多余。历史中便也多了这样一个美谈:一个有心纳谏,一个用心发现,在问题尚未表现出来时就已经被妥善解决,唐王朝日益繁盛便毋庸置疑了。于是在人心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防道”高于“治道”。
唐玄宗时期,起初整个时代也是繁华昌盛的。但每个朝代都不可避免的会重蹈前朝的覆辙,唐也没能逃开这样的命运。于是沉重的历史中出现了一个弱小的女人。“从此君王不早朝”,便注定了唐走向动乱与没落的必然。当然,这时也有不少大臣直言横谏。但那些谏言的力量与贵妃之美比起来太柔弱了,它们就如绣拳一般打在玄宗身上,丝毫没有引起领导者的重视。最终不可避免的动乱发生了,无奈之小,玄宗不得不拔剑刺向了自己心爱的女人身上。倘若这位治世者能先防,或者当别人提出防的必要时及时采纳,怕也不会落得我还鸳鸯离散的悲剧。于是在行动上,我们必须承认“防道”高于“治道”。
一部唐史浓缩到书本中无非几页纸,其中的浓厚的韵味却并非几页纸就可以承载的。国家的兴盛,民众的安康不仅需要治世者有妥善高效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需要他们有及时发现问题的敏锐。因为及时发现问题,于是减少了问题出现时造成的损失;因为及时发现问题,于是避免了民众对领导者的怀疑;因为及时发现问题,于是一代帝王与贤臣的芳名得以流芳于世。太多的故事告诉我们“防道”的必要与高明。
历史的江水向我们诉说着“防道”高于“治道”,这便也是前人为我们提出的要求,用心去发现问题的苗头,用心去思考苗头的走向,用行动把忧患消灭于萌芽时期。
【知识点】材料作文;立意准确;结构严谨;真情实感;辩证分析
【解析】【分析】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审题立意的关键是把握人物的言行。建议主人改弯烟囱、移走柴薪的客人明显有防患于未然的意识。主人不听他的意见,结果吃亏的是自己。主人宴请救火的邻居们,有人提醒他应该感谢那个当初劝他改弯烟囱、移走柴薪的人,说明有防患于未然意识的人很重要。
【点评】参考立意,
①防患于未然,消除可能产生事故的因素。
②要重视曲突徙薪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善于把握事情发生发展的规律。
③有先见之明的人,是高明的人;不听忠告的人,吃亏的还是他自己。
④要知人善任,赏罚分明。
⑤要尊重和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⑥注重直观性价值,同时要看到隐性价值。
⑦懂得感恩,懂得感谢真诚建言的朋友。
⑧预警危难的朋友和危难时伸出援手的朋友一样重要。
七、名著导读
14.(2017·江苏模拟)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关羽失荆州被杀后,刘备悲愤不已,举大军伐吴,却被东吴的陆逊打败,逃往白帝城。他忧郁成疾,临终时召大臣吩咐后事,将儿子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
B.克劳迪斯察觉到杀害老国王的罪行败露,便借哈姆莱特错杀波洛涅斯之事,假惺惺地送哈姆莱特去英国避难,却在书信中让英国国王杀掉哈姆莱特。
C.《边城》中,码头的船总顺顺因为儿子天保的死对老船夫变得冷淡,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说什么。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响雷,老船夫死去了。
D.鲁迅的作品多取材于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他在《呐喊》中塑造了阿Q、闰土、涓生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目的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E.查理去印度时,欧也妮拿出自己所有的存款送给他;苦等查理时,父亲抢夺梳妆匣,她拼死保护,并为查理还清债务;被查理抛弃后,她又成全了查理和侯爵家小姐的婚姻。
【答案】D,E
【知识点】名篇
【解析】【分析】D项,涓生是《彷徨》中的人物;E项,应是“欧也妮被抛弃后为查理还清了债务”。
15.(2017·江苏模拟)简答题
(1)香菱学诗,拜的老师是谁?老师让她细心揣摩了哪些大诗人的诗作做底子来提升自己的诗歌素养?
(2)《子夜》中的矛盾冲突展开之前,作者巧妙地安排了一个戏剧性的序幕——吴老太爷的死。这对揭示主题有什么作用?
【答案】(1)林黛玉;王维、杜甫、李白。
(2)①点明时代特点,侧面反映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革命风暴的到来;
②吴老太爷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他的死象征着腐朽的封建势力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逐渐没落,预示封建制度必然崩溃。
【知识点】名篇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名著阅读。阅读名著的时候需要注意细节内容,人物、事件、情感等。香菱学诗,拜的老师林黛玉,比较简单。
(2)对《子夜》的考查,需要分析原著内容。平时一定要注意积累。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