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江苏省徐州市高考语文考前模拟冲刺试卷
一、选择题
1.(2017·徐州模拟)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现在有些人背负着 的重压,生活被设立在无数的标准之中,不再关注内心的感受。其实,以简单的态度 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就简单了。人生幸福莫过于 简单并身体力行。
A.功名利禄 关照 崇敬
B.功名利禄 观照 崇尚
C.浮名虚利 观照 崇尚
D.浮名虚利 关照 崇敬
2.(2017·徐州模拟)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徐州的煎饼,不仅是一种思乡的情结,更是一种美味,它能让远行在外的游子,梦里想它时也不禁口水直流。
B.在发生紧急事件需要直升机救援的情况下,医疗主管部门和军民航的管制部门会遵循生命救助黄金原则,30分钟内就能起飞。
C.江浙地区从古至今都是文化大省,这里的文化气息浓郁,书画、书法收藏都比较广泛,收藏书画的人也比较多。
D.马拉松组委会特别招募的39名特殊的跑友,除了参赛还会保留相当一部分体力去帮助队员处理突发性的伤害事件。
3.(2017·徐州模拟)下列各项中,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
A.不为五斗米折腰 B.春蚕到死丝方尽
C.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D.冰炭不言,冷热自明
4.(2017·徐州模拟)依次填入下面词中划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人不见,水空流。
。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流不尽,许多愁。
——秦观《江城子》
①韶华不为少年留
②西城杨柳弄春柔
③便做春江都是泪
④碧野朱桥当日事
A.④②③① B.②①③④ C.②④①③ D.①④②③
5.(2017·徐州模拟)下列对联所写人物与选项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
①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②质而绮,真且醇,自可传之千古;樽中酒,菊下诗,岂甘了此一生。
③缅想忠贞,补阙拾遗犹昨事;何来环佩,清辉香雾替诗魂。
④枫叶四弦秋,怅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A.①岳飞②陶渊明③屈原④杜牧
B.①范仲淹②黄巢③屈原④杜牧
C.①岳飞②黄巢③杜甫④白居易
D.①范仲淹②陶渊明③杜甫④白居易
二、文言文阅读
6.(2017·徐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田公墓志铭
王安石
公讳况,字元均。少卓荦有大志,好读书,书未尝去手,无所不读,盖亦无所不记。其为文章,得纸笔立就,而闳博绮丽称天下。初举进士,赐同学究出身,不就。后数年,遂中甲科,补江宁府观察推官,迁太常丞,通判江宁府。
方是时,赵元昊反,夏英公、范文正公经略陕西,言“臣等才力薄,使事恐不能独办,请得田某自佐”,以公为其判官,直集贤院、参都总管军事。自真宗弭兵,至是且四十年,诸老将尽死,为吏者不知兵法,师数陷败,士民震恐。二公随事镇抚,其为世所善,多公计策。大将有欲悉数路兵出击贼者,朝廷许之矣,公极言其不可,乃止。又言所以治边者十四事,多听用。
遂迁右谏议大夫,知成都府,充蜀、梓、利、夔路兵马铃辖。西南夷侵边,公严兵惮之而诱以恩信,即皆稽颡。蜀自王均、李顺再乱,遂号为易动,往者得便宜决事,而多擅杀以为威,至虽小罪,犹并妻子迁去蜀,流离颠顿,有以故死者。公拊循教诲,儿女子畜其人,至有甚恶,然后绳以法。蜀人爱公,以继张忠定,而谓公所继治为未尝有误。岁大凶,宽赋减徭,发廪以救之,而无饥者。事闻,赐书奖谕。居顷之,遂以为枢密副使,又以检校大傅充枢密使。
公行内修,为人宽厚长者,与人语,款款若恐不得当其意,至其有所守,人亦不能移也。自江宁归,宰相私使人招之,公谢不往。及为谏官,于小事近功,有所不言,独常从容为上言为治大方而已。范文正公等皆士大夫所望以为公卿,而其位未副,公得间辄为上言之,故文正公等未几皆见用。当是时,上数以天下事询大臣,慨然欲有所为,盖其志多自公发。公所设施,事趣可,功期成,因能任善,不必己出,不为独行异言,以峙声名,故功利之在人者多,而事迹可记者止于如此。嘉祐八年二月乙酉薨于第,享年五十九。
(选自《王安石文集》,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未尝去手 去:离开
B.其为世所善,多公计策 多:赞许,推崇
C.儿女子畜其人 畜:养育
D.公所设施,事趣可 趣:通“趋”,趋向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元昊造反的时候,夏竦、范仲淹两位先生担任陕西经略,认为田况的能力足以辅佐他们,就向朝廷申请,朝廷果然答应让田况来辅佐他们。
B.以往四川做官的人得到朝廷的同意可以便宜行事,而大多都是擅自诛杀来立威,甚至即使是很小的罪行,也一并把妻子儿女迁到四川去受苦。
C.范文正等人都是当时的士大夫期望担任公卿的人,然而一直没有如愿,田况得到机会就对皇上说这件事,结果范文正等人不多久就被朝廷重用了。
D.田况不做故为标新立异的行为,不说不同寻常的话,不以这些行为来积累名声,所以功名利益在别人身上的多,而他自己可以记的事却不多。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诸老将尽死,为吏者不知兵法,师数陷败,士民震恐。
②上数以天下事询大臣,慨然欲有所为,盖其志多自公发。
(4)根据文意,简要概括田况为政方面的特点。
三、诗歌鉴赏
7.(2017·徐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并回答问题。
寻洪尊师不遇
刘长卿
古木无人地,来寻羽客家。
道书堆玉案,仙帔叠青霞。
鹤老难知岁,梅寒未作花。
山中不相见,何处化丹砂。
(1)首句“古木无人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请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3)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四、默写
8.(2017·徐州模拟)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则不复也。”(《论语 述而》)
(2)结庐在人境, 。(陶渊明《饮酒》)
(3)扪参历井仰胁息, 。(李白《蜀道难》)
(4)天街小雨润如酥,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5) ,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
(6)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7) ,如琢如磨。(《诗经 卫风》)
(8)历览前贤国与家, 。(李商隐《咏史》)
五、现代文阅读
9.(2017·徐州模拟)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田间话絮
和谷
①雨水时令过后,渭河北原却下了一场透彻的大雪,洋洋洒洒,让人尝到了乍暖还寒的味道。归时雪满故园路,两道曲曲弯弯的车辙在引我回到老家。这么盈尺厚的雪,别说在春初,也就是在数九寒冬也是罕见的。尽管是姗姗来迟了的春雪,也足以使庄稼人开心,丰年有了指望。
②雪霁之后,屋檐上的冰凌在滴答着晶莹透亮的水珠,积雪的边缘也在滋滋地融化,阳光下的雪水便泥泞了乡间的土路。麻雀和喜鹊的喳喳声,摇落了柳树、桐树、核桃树枝丫上的残雪。半晌工夫,朝南的向阳山地便将雪白的绒毯变戏法似地化为乌有,湿漉漉的田坡在暖阳下酣畅地呼吸着,一片氤氲的气象。
③在坡路的拐弯处,我碰见了碎爷。他扛了一把锃亮的锄头,说是去地里转悠。我和碎爷一起走过守护着老宅的古槐旁,远远就看见五叔弓着腰在油菜地里忙活。油菜是去年秋后种的,不畏严寒,从越冬到入春一直是绿油油的,稍遇暖风即绽芯抽薹子。待到山原上的水桃花、杏花、杜梨花露出粉白的眉眼,油菜地便金黄璀璨,招蜂引蝶,点亮寂寥了一个冬天的穷乡僻壤。
④碎爷在油菜地边荷锄而立,与五叔搭讪着,探节数时,量晴校雨,其舒坦的话语是雪霁晴朗的自然氛围所赋予的。五叔拿一把小铲,在茁壮的油菜丛中剜荠荠菜和茵陈芽子,说是咬春尝鲜,也可用来喂鸡的。在老家,牛马骡驴业已绝迹,猪狗羊鸡也很少有人养。知道五叔抽烟,恐怕也是村上最后一位抽旱烟的老汉了。我敬上一支烟给五叔,他却板着脸说,我不吃纸烟,好烟烂烟一个味儿,不如我的旱烟锅子。
⑤五叔就地畔坐下,与碎爷拉话,我成了一个插不上言的旁听者。他们说,大油菜籽比小油菜籽产量高,但不香,味儿不正。买的混合油在热油锅里不见增量,好的纯菜籽油会膨胀变多。我发现油菜地里栽了不起眼的一排排小花椒苗,青色的,刺儿尖锐。五叔说,种的油菜是自己吃的,不算经济账,人家一亩花椒能收入几千元,干椒湿椒有人上门来收购,种麦也就三五百元,不值钱。花椒中的大红袍收益好,但没有难伺候的老品种狗椒吃起来香。记得几十年前,全村仅有沟畔上的一树狗椒,别说椒籽,就连椒叶子也被捋光了。谁家油锅里放入几粒花椒,满村人都闻到了香味儿。是人的味觉迟钝麻木了,还是花椒退化抑或变种了?是谁给老花椒起的名字,为啥叫了个“狗椒”?
⑥我问,这些年麦子普遍增产,啥原因?碎爷说,机械化耕种,土壤深翻了,底肥化肥跟得上,合理密植,种子也改良了。早先牲畜犁地浅,粪土效力低,籽种近亲繁殖,当然产量少,吃不饱肚子。碎爷用脚蹭着路边密匝匝的野燕麦苗,说这东西自生自灭,却从来没有断种。
⑦若算计经济账,种麦子的收益一年也顶不了一个月进城打工的收入,庄稼人是念及对土地和粮食的与生俱来的情感,才不忍心撂荒生存的根本。而流转规模化经营、生态观光、美丽乡村的前景,近在咫尺,亦艰难繁复。
⑧沟对岸,背洼洼里的残雪在春日下泛着光,不日会冰雪消融,毕竟,春分之后就是清明了。碎爷和五叔说,山挡不住云,树挡不住风,节气不饶人,神仙也挡不住。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文章第二段描写了雪霁后的乡野景象,请分析其表达特色。
(2)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人物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①他却板着脸说,我不吃纸烟,好烟烂烟一个味儿,不如我的旱烟锅子。
②是人的味觉迟钝麻木了,还是花椒退化抑或变种了?
(3)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4)请探究文章结尾一段的意蕴。
10.(2017·徐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中医到底是科学还是伪科学?
李北方
①有些科学的支持者不甘于坚守科学的边界,他们认为万事万物都可以用科学方法加以认识,这种倾向被称作科学主义。科学主义的轻慢态度和不容置疑的权威性在某些知识分子的身上变本加厉地延续下来,他们挥舞带有科学标签的大棒,一切与现代科学不相兼容的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如以中医为代表的传统文化——都可能遭到攻击和打压,被冠以“不科学”或“伪科学”之名。学者江晓原认为,称这些人为科学主义者是不准确的,把他们叫作“科学麦卡锡主义者”可能更恰当。
②科学是靠其研究方法而获得认证的,只要稍微了解一点中医,便可知中医理解人体和治疗疾病所使用的并不是科学方法。经典中医的学习靠的不是在实验室里拿小白鼠做实验,而主要靠师徒间的口传心授和领悟;中医对人体的认识是不可实证的,如解剖学并不能证明经络和穴位的存在,但建立在这一理论之上的针灸却在实践中被证明是有效的,在中西方广受欢迎;中医处置更多基于对特定病人病情的整体把握,治疗方式故而是难以复制的。中医的精妙正是体现在对看似相同的病症的不同处置方法上,如1957年北京流行乙型脑炎,名医蒲辅周先生治好了167例,共使用98个不同的处方。
③中医到底是科学还是伪科学?当中医面临这样的挑衅时,且让我们回到现代科学的定义,必须说,中医不是科学,它是非科学,而不是“不科学的”,更不是什么“伪科学”。中医是独立于现代科学的一种认知体系,在它的面前,科学应该止步。
④可惜的是,慑于科学理念的霸权地位,如今的中医支持者在面对“科学麦卡锡主义者”的大棒时缺乏自信,往往陷入了被迫证明中医是科学的境地,从而进一步巩固了科学霸权地位。很多中医支持者没有认识到,捍卫中医最好的方式不是将中医和科学扯上关系,而是在中医和科学之间划清界限。
⑤真正的科学精神不但相信通过科学获得进步,而且能够清醒地认识到科学的边界。科学不能解答所有的问题,正如它不涉及终极关怀,不能赋予人生意义。在科学不能解释的领域面前,它应该停住脚步,而不是企图攻城掠寨。一个真正有科学精神的人必然反对将科学意识形态化,摒弃作为利器使用的“伪科学”的说法,用更加中立的“非科学”视角看待中医等传统文化的价值。
(选自2016年第1期《国学》,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2)中医与西医在理解人体和治疗疾病方面有哪些不同点?请结合第②段加以概括。
(3)请联系全文,分析如今中医处于弱势地位的原因。
六、材料作文
11.(2017·徐州模拟)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字体不限,诗歌除外。
一个人请教一位智者:“是什么让你成为智者?”
“看见的能力。”智者说。
这个人听了不解地问:“看见什么呢?”
智者平静地说:“从毛毛虫里看见蝴蝶,从蛋中看见雄鹰,从自私的人身上看见圣徒,从死亡中看见生命,从分裂里看见统一,从人性中看见神性,从神性中看见人性。”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近义词辨析;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成语和词语的运用。“浮名虚利”词义符合,但与文中“背负”“重压”不搭配。关照:①关心照顾;②互相照应,全面安排;③口头通知。观照:①佛家哲学。指静观世界以智慧而照见事理。②原为美学术语,现也指仔细观察,审视的思考比较。此义准确。崇敬:推崇尊敬。崇尚:尊重;推崇。根据宾语“简单本身”,“崇尚”正确。
2.【答案】D
【知识点】搭配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病句辨析。
A项不合逻辑,应将“一种思乡的情结”与“一种美味”对调;
B项偷换主语,应在“30分钟内就能起飞”前加主语“直升机”,或改为“30分钟内就让直升机能起飞”;
C项主宾搭配不当,“地区”不能是“大省”。
【点评】结构混乱是课标卷必考点额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主要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暗换主语表现为句子前面没有主语,而前句的主语不能作该句的主语。如本题B项。
3.【答案】A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修辞手法。“五斗米”代“俸禄”。B项为谐音,C项为夸张(或比喻),D项为拟人。
4.【答案】C
【知识点】语句连贯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词句内容衔接。从押韵韵脚位置和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来判定。结合“流不尽”可知,应该是泪,③为最后一句。综合C项正确。
5.【答案】D
【知识点】文学常识;名篇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联。结合“功名高宋室”“冰甲”“忧乐关乎天下”可知是范仲淹,结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以判断。“樽中酒,菊下诗”可知是陶渊明。“诗魂”“忠贞”可知是杜甫。“浔阳”“枫叶”等,结合《琵琶行》分析是白居易。
6.【答案】(1)B
(2)B
(3)①各位老将都去世了,担任军官的人不懂用兵作战的策略和方法,军队多次遭到失败,军民都很惊恐。
②皇上多次用天下大事来询问大臣,慷慨地想有所作为,大概他的志向都是由田况激发(启发)的。
(4)治理有方,勤政爱民,善于举荐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B项“其为世所善,多公计策”的“多”,结合语境应该译为大多。句意:那些被世人称道的做法,大多是田先生的计策。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B项“迁到四川去受苦”,应为迁离四川。
(3)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①“尽”译为全,“兵法”译为用兵作战的策略和方法,“数”译为多次。②“数”译为多次,“询”译为询问,“盖”译为大概,“发”译为激发。
(4)本题主要考查文意分析概括。田况为政方面的特点,“公极言其不可,乃止。又言所以治边者十四事,多听用”“岁大凶,宽赋减徭,发廪以救之,而无饥者”“因能任善,不必己出,不为独行异言,以峙声名”等,分析概括即可。
【点评】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附参考译文】
田况,字元均。年轻的时候就有伟大的志向,喜欢读书,书本不曾离手,没有他不读的书,也没有他不去记的东西。他写文章,拿到纸笔就立即写成,他的文章宏伟博大文辞华美绮丽被天下人称颂。初次考试就考中进士,被赐于同学究出身,他没有接受。以后过了几年,考中了甲科,补充担任江宁府观察推官,后来升迁为太常丞,在江宁府担任通判。
正当这个时候,赵元昊造反,夏竦、范仲淹两位先生担任陕西经略,说“我们才力浅薄,朝廷派遣的任务恐怕不能独力完成,请求让田况来辅佐我们”,(皇上)就让田公担任他们的判官,在集贤院值班,参于全面管理军事事务。自从真宗皇帝平息战争,到现在将近四十年了,各位老将都去世了,担任军官的人不懂用兵作战的策略和方法,军队多次遭到失败,军民都很惊恐。夏竦、范仲淹两位先生每次失败后都进行安抚,那些被世人称道的做法,大多是田先生的计策。有一位想要全部出动几路军队攻打敌人的大将,朝廷也答应他了,田先生极力说这样做不行,才停止了。又上书用来治理边关的十四条建议,大多被采纳实行了。
升迁为右谏议大夫,担任成都知府,充任四川、梓州、利州、夔州四路的兵马铃辖。西南的蛮夷侵入边关,田况部署军队威慑他们并且以恩德信义来引诱他们,随即都下跪臣服。四川自从王均、李顺造反了两次,就被号称为容易变乱之地,以往做官的人得到朝廷的同意可以根据情况自行决断处理事情,而大多都是擅自诛杀来立威,甚至即使是很小的罪行,也一并把妻子儿女迁离四川,流转离散颠沛困顿,有因为这样而死去的人。田先生抚慰教导他们,像对待自己的儿女一样养育那里的百姓,到了有非常严重的罪行的时候,才用法律来惩办他们。四川人敬爱田况,认为他是张忠定的延续者,都说田先生的延续治理是没有什么失误的地方。年成歉收大饥荒,田况就宽免赋税,减轻徭役,打开粮仓救济百姓,因而没有受饿的人。事情被朝廷知道,赐书信褒奖。过了不久,就任命他做枢密副使,又凭检校大傅的身价充任枢密使。
田况注重内在修养,为人宽厚如同长者,跟人谈话,柔和亲切恐怕不能够让别人满意,到了他有所坚持的时候,别人也不能够改变他的心志。从江宁府回来,宰相私下里派人招揽他,他推辞不去。等到他担任谏官时,对于一些近于事功的小事,就不上报,只是常常悠闲舒缓地对皇上说一些治理国家的大政方针罢了。范文正先生等人都是当时的士大夫期望朝廷任命为公卿的人,然而他们的职位和他们的才能并不相称,田况得到机会就对皇上说这件事,所以文正先生等人不多久就被朝廷重用了。正当这个时候,皇上多次用天下大事来询问大臣,慷慨地想有所作为,大概他的志向都是由田况激发的。田况有所筹划,事情趋向于办好,功业期望于成功,根据才能任命优秀的人,不一定要自己定主意,不做故为标新立异的行为,不说不同寻常的话,不以这些行为来积累名声,所以功名利益在别人身上的多,而他自己可以记的事也就以上这些罢了。嘉祐八年二月乙酉在家中去世,享年五十九岁。
7.【答案】(1)营造僻远清幽的环境氛围,烘托“洪尊师”道行高深,为下文描写“洪尊师”居所作铺垫。
(2)①选景典型(道书、玉案,仙帔、青霞、鹤、梅);②层次清晰(道书、玉案是俯视,仙帔、青霞是仰观);③虚实结合(“鹤老难知岁”是虚实结合,“梅寒未作花”是实写)。
(3)对洪尊师的仰慕,寻而不遇的失落(惆怅)。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诗句的作用。“古木无人地”,营造僻远清幽的环境氛围,为下文描写“洪尊师”居所作铺垫。
(2)本题主要考查写景艺术。结合题干提示确定范围,选景典型(道书、玉案,仙帔、青霞、鹤、梅);层次清晰;虚实结合等。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
(3)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考查尾联作者的情感,对洪尊师的仰慕,寻而不遇的失落。
【点评】要考虑是不是点明了时间地点,是不是创设了氛围,是不是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以叙述为主的诗歌,要考虑写景是不是突出了环境特点,营造了气氛,传达了感情。以塑造人物为主的诗歌,要考虑对人物形象的烘托作用。
8.【答案】(1)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2)而无车马喧
(3)以手抚膺坐长叹
(4)草色遥看近却无
(5)舞幽壑之潜蛟
(6)赢得仓皇北顾
(7)如切如磋
(8)成由勤俭败由奢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隅”“喧”“膺”“壑”“仓”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9.【答案】(1)选取雪霁后乡野的代表性事物;远近结合;从视觉、听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夸张的修辞手法;使用叠词、拟声词,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2)①五叔的严肃表情和话语表现了他对自己原来生活方式的偏爱。
②通过对人的味觉和花椒退化的疑问,表达了对过去狗椒品质的赞美肯定和对现在只追求产量收益的忧思和批判。
(3)①线索:我与碎爷、五叔在田间谈话。
②作用:串联全文;便于呈现农村的生活状态;便于表达农民对于农村生活的真实见解;便于作者抒发情感,表达观点。
(4)残雪消融:时节变化的必然性;碎爷和五叔的感慨:暗含农村变化的必然趋势;对发展趋势的无奈和对过往生活的留恋。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欣赏文本的形象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表达特色。立足文本第二节内容分析,主要从写景的特点,语言特点,修辞手法,表达技巧,句式特点等方面分析。如本题从视觉、听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夸张的修辞手法。
(2)本题主要考查人物情感心理分析。结合具体语境分析,①“板着脸”“好烟烂烟一个味儿”“不如”等可知,对自己原来生活方式的偏爱。②“是……还是”的选择关系,对过去狗椒品质的赞美肯定和对现在只追求产量收益的忧思和批判。
(3)本题主要分析文章的线索及作用。有时文章中的某个词或某个事物从头至尾反复出现。有时候用议论或抒情来显示线索等。本题线索:我与碎爷、五叔在田间谈话。作用分析,线索主要作用是贯穿全文。
(4)本题是探究题。既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也要拓展延伸。探究文章结尾一段的意蕴,结合最后一段的内容具体分析。内容方面包括标题、主旨、思想感情、民族心理、人文精神等层面和角度。残雪消融:时节变化的必然性;碎爷和五叔的感慨:暗含农村变化的必然趋势;对发展趋势的无奈和对过往生活的留恋等。
【点评】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这是明线,如果有暗线,是与明线共同贯穿全文,也为抒发的感情找到了一个很巧妙的切点,但有时会有双线索,即两条线索相辅相成,既处处相关联,又看似毫无关系,是文章线索的难点。只有把握好文章的线索,才会疏理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10.【答案】(1)①首先(第①段),提出“科学麦卡锡主义者”攻击以中医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是“不科学”或“伪科学”这一中心。②然后(第②③④段),通过中西医的比较,,进一步证明中心。③最后(第⑤段),总结全文,推出结论:真正有科学精神的人,应该用中立的“非科学”视角看待中医等传统文化的价值。
(2)①中医学习方法是口传心授,西医是实验;②中医依据民族传统认识理解人体,西医依据解剖实证。③中医基于对特定病人病情整体把握作针对性处理,西医以规范划一的科学化方式处理。
(3)①中医理解人体和治疗疾病使用的不是科学方法;
②“科学麦卡锡主义者”的攻击和打压;
③中医支持者慑于科学理念的霸权地位而缺乏自信。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对文本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判断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论述层次。围绕一般的论述思路分析,首先,提出什么论点,然后怎么论述,最后应该怎么做等。如本题首先,提出“科学麦卡锡主义者”攻击以中医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是“不科学”或“伪科学”这一中心。然后,通过中西医的比较,,进一步证明中心。最后,总结全文,推出结论。(2)本题主要考查信息筛选。立足文本第②段分析,中医与西医在理解人体和治疗疾病方面的不同点,中医学习方法是口传心授,依据民族传统认识理解人体,对特定病人病情整体把握作针对性处理。西医是实验,依据解剖,以规范划一的科学化方式处理。
(3)本题主要考查文意分析。中医处于弱势地位的原因的分析,主要从“中医”所处的环境、本身的局限性、与科学的关系等方面分析。
【点评】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11.【答案】【参考例文】
遇见
大千世界,人生百态,与她的那一次偶然的邂逅也许是命中注定的相遇。时隔至今,我仍无法忘怀。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北风呼啸,像一头怒吼的狮子肆虐着,刮在我的脸上如刀割一般疼。无奈,我只好临时改变了回家的方法,向同学借了2元钱准备坐公交车。与我一同等车的是一位女靑年,大约20岁左右的样子。她留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高傲,娇贵。我立即对她产生了少许厌恶之情。
“嘀嘀——”,车子来了,我急忙赶在她前面上了车,找了个座位坐了下来,而她却恭敬地让所有长辈上了车,自己才拖着一箱行李上了车。她一上车就微笑着问这班车是不是去延陵新村的,得到确定答案后,她才找了个靠前的位置坐下,和旁边的一位妇女聊了起来,还不时逗逗妇女怀中的小婴儿,她真是个健谈的人,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幽默风趣,车里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我不得不承认,她的笑容就像冬天的阳光,温暖了车里的每个人。她就这样带着一股年轻的朝气,闯入了我与大家的视线里。
车到了站,上来了一位老奶奶,她二话不说,让出了座位,坐到了我旁边,此时一阵刺骨的寒风刮来,害我打了个喷嚏。她见了,急忙关上了窗户,然后回过头来,给了我一个灿烂的笑容。她问我:“你也去延陵新村?”我点点头。见我没有长聊的意思,她也只好沉默了。我只专注于窗外一闪而过的风景,没有看她。
这条路并不好走,路面凹凸不平。她不太适应,由于惯性而东倒西歪。于是她紧紧握住了把手,而我早已习惯,一心想回家,没有在意。
前面有个陡坡,车子经过时剧烈地摇晃了几下。我重心不稳,眼看就要栽倒在地。就在这千钧一发之时,她紧紧地握住了我的手,我还没有反应过来,身体已经被拉上来了,仅一秒钟后她就松开了手。我感激地对她说了声谢谢,她只是笑笑,没有说话。
只是这一秒钟,我便重新认识了一个人。时隔至今,我仍然记得,有那么一双手,温暖过我的心。她也让我明白,陌上人之间也会有一片充满阳光的天空!
这,是一次最美的遇见。
【知识点】材料作文;立意准确;结构严谨;真情实感;辩证分析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七个“看见”得出三层意思,第一层说的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见,那是预见;第二层说的是从反面去看见正面的,那是反观;第三层说的是从紧密联系的两方面互相看见,那是互察。总的说来,真正的看见的能力是一种洞察力,还需要想象和联系的能力。写作这篇文章,可以从三个层面中的某一点来写看见的能力,也可以综合起来写。
【点评】发现材料的中心句,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据以立意的突破口。文题。要研读文题,明确考试范围,了解写作要求。读材料。粗知材料内容,初步理解含义,以做到心中有底。其次要“析”:析读材料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这个过程需要认真地咀嚼、品味、联想、提炼。
1 / 12017年江苏省徐州市高考语文考前模拟冲刺试卷
一、选择题
1.(2017·徐州模拟)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现在有些人背负着 的重压,生活被设立在无数的标准之中,不再关注内心的感受。其实,以简单的态度 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就简单了。人生幸福莫过于 简单并身体力行。
A.功名利禄 关照 崇敬
B.功名利禄 观照 崇尚
C.浮名虚利 观照 崇尚
D.浮名虚利 关照 崇敬
【答案】B
【知识点】近义词辨析;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成语和词语的运用。“浮名虚利”词义符合,但与文中“背负”“重压”不搭配。关照:①关心照顾;②互相照应,全面安排;③口头通知。观照:①佛家哲学。指静观世界以智慧而照见事理。②原为美学术语,现也指仔细观察,审视的思考比较。此义准确。崇敬:推崇尊敬。崇尚:尊重;推崇。根据宾语“简单本身”,“崇尚”正确。
2.(2017·徐州模拟)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徐州的煎饼,不仅是一种思乡的情结,更是一种美味,它能让远行在外的游子,梦里想它时也不禁口水直流。
B.在发生紧急事件需要直升机救援的情况下,医疗主管部门和军民航的管制部门会遵循生命救助黄金原则,30分钟内就能起飞。
C.江浙地区从古至今都是文化大省,这里的文化气息浓郁,书画、书法收藏都比较广泛,收藏书画的人也比较多。
D.马拉松组委会特别招募的39名特殊的跑友,除了参赛还会保留相当一部分体力去帮助队员处理突发性的伤害事件。
【答案】D
【知识点】搭配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病句辨析。
A项不合逻辑,应将“一种思乡的情结”与“一种美味”对调;
B项偷换主语,应在“30分钟内就能起飞”前加主语“直升机”,或改为“30分钟内就让直升机能起飞”;
C项主宾搭配不当,“地区”不能是“大省”。
【点评】结构混乱是课标卷必考点额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主要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暗换主语表现为句子前面没有主语,而前句的主语不能作该句的主语。如本题B项。
3.(2017·徐州模拟)下列各项中,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
A.不为五斗米折腰 B.春蚕到死丝方尽
C.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D.冰炭不言,冷热自明
【答案】A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修辞手法。“五斗米”代“俸禄”。B项为谐音,C项为夸张(或比喻),D项为拟人。
4.(2017·徐州模拟)依次填入下面词中划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人不见,水空流。
。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流不尽,许多愁。
——秦观《江城子》
①韶华不为少年留
②西城杨柳弄春柔
③便做春江都是泪
④碧野朱桥当日事
A.④②③① B.②①③④ C.②④①③ D.①④②③
【答案】C
【知识点】语句连贯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词句内容衔接。从押韵韵脚位置和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来判定。结合“流不尽”可知,应该是泪,③为最后一句。综合C项正确。
5.(2017·徐州模拟)下列对联所写人物与选项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
①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②质而绮,真且醇,自可传之千古;樽中酒,菊下诗,岂甘了此一生。
③缅想忠贞,补阙拾遗犹昨事;何来环佩,清辉香雾替诗魂。
④枫叶四弦秋,怅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A.①岳飞②陶渊明③屈原④杜牧
B.①范仲淹②黄巢③屈原④杜牧
C.①岳飞②黄巢③杜甫④白居易
D.①范仲淹②陶渊明③杜甫④白居易
【答案】D
【知识点】文学常识;名篇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联。结合“功名高宋室”“冰甲”“忧乐关乎天下”可知是范仲淹,结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以判断。“樽中酒,菊下诗”可知是陶渊明。“诗魂”“忠贞”可知是杜甫。“浔阳”“枫叶”等,结合《琵琶行》分析是白居易。
二、文言文阅读
6.(2017·徐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田公墓志铭
王安石
公讳况,字元均。少卓荦有大志,好读书,书未尝去手,无所不读,盖亦无所不记。其为文章,得纸笔立就,而闳博绮丽称天下。初举进士,赐同学究出身,不就。后数年,遂中甲科,补江宁府观察推官,迁太常丞,通判江宁府。
方是时,赵元昊反,夏英公、范文正公经略陕西,言“臣等才力薄,使事恐不能独办,请得田某自佐”,以公为其判官,直集贤院、参都总管军事。自真宗弭兵,至是且四十年,诸老将尽死,为吏者不知兵法,师数陷败,士民震恐。二公随事镇抚,其为世所善,多公计策。大将有欲悉数路兵出击贼者,朝廷许之矣,公极言其不可,乃止。又言所以治边者十四事,多听用。
遂迁右谏议大夫,知成都府,充蜀、梓、利、夔路兵马铃辖。西南夷侵边,公严兵惮之而诱以恩信,即皆稽颡。蜀自王均、李顺再乱,遂号为易动,往者得便宜决事,而多擅杀以为威,至虽小罪,犹并妻子迁去蜀,流离颠顿,有以故死者。公拊循教诲,儿女子畜其人,至有甚恶,然后绳以法。蜀人爱公,以继张忠定,而谓公所继治为未尝有误。岁大凶,宽赋减徭,发廪以救之,而无饥者。事闻,赐书奖谕。居顷之,遂以为枢密副使,又以检校大傅充枢密使。
公行内修,为人宽厚长者,与人语,款款若恐不得当其意,至其有所守,人亦不能移也。自江宁归,宰相私使人招之,公谢不往。及为谏官,于小事近功,有所不言,独常从容为上言为治大方而已。范文正公等皆士大夫所望以为公卿,而其位未副,公得间辄为上言之,故文正公等未几皆见用。当是时,上数以天下事询大臣,慨然欲有所为,盖其志多自公发。公所设施,事趣可,功期成,因能任善,不必己出,不为独行异言,以峙声名,故功利之在人者多,而事迹可记者止于如此。嘉祐八年二月乙酉薨于第,享年五十九。
(选自《王安石文集》,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未尝去手 去:离开
B.其为世所善,多公计策 多:赞许,推崇
C.儿女子畜其人 畜:养育
D.公所设施,事趣可 趣:通“趋”,趋向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元昊造反的时候,夏竦、范仲淹两位先生担任陕西经略,认为田况的能力足以辅佐他们,就向朝廷申请,朝廷果然答应让田况来辅佐他们。
B.以往四川做官的人得到朝廷的同意可以便宜行事,而大多都是擅自诛杀来立威,甚至即使是很小的罪行,也一并把妻子儿女迁到四川去受苦。
C.范文正等人都是当时的士大夫期望担任公卿的人,然而一直没有如愿,田况得到机会就对皇上说这件事,结果范文正等人不多久就被朝廷重用了。
D.田况不做故为标新立异的行为,不说不同寻常的话,不以这些行为来积累名声,所以功名利益在别人身上的多,而他自己可以记的事却不多。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诸老将尽死,为吏者不知兵法,师数陷败,士民震恐。
②上数以天下事询大臣,慨然欲有所为,盖其志多自公发。
(4)根据文意,简要概括田况为政方面的特点。
【答案】(1)B
(2)B
(3)①各位老将都去世了,担任军官的人不懂用兵作战的策略和方法,军队多次遭到失败,军民都很惊恐。
②皇上多次用天下大事来询问大臣,慷慨地想有所作为,大概他的志向都是由田况激发(启发)的。
(4)治理有方,勤政爱民,善于举荐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B项“其为世所善,多公计策”的“多”,结合语境应该译为大多。句意:那些被世人称道的做法,大多是田先生的计策。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B项“迁到四川去受苦”,应为迁离四川。
(3)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①“尽”译为全,“兵法”译为用兵作战的策略和方法,“数”译为多次。②“数”译为多次,“询”译为询问,“盖”译为大概,“发”译为激发。
(4)本题主要考查文意分析概括。田况为政方面的特点,“公极言其不可,乃止。又言所以治边者十四事,多听用”“岁大凶,宽赋减徭,发廪以救之,而无饥者”“因能任善,不必己出,不为独行异言,以峙声名”等,分析概括即可。
【点评】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附参考译文】
田况,字元均。年轻的时候就有伟大的志向,喜欢读书,书本不曾离手,没有他不读的书,也没有他不去记的东西。他写文章,拿到纸笔就立即写成,他的文章宏伟博大文辞华美绮丽被天下人称颂。初次考试就考中进士,被赐于同学究出身,他没有接受。以后过了几年,考中了甲科,补充担任江宁府观察推官,后来升迁为太常丞,在江宁府担任通判。
正当这个时候,赵元昊造反,夏竦、范仲淹两位先生担任陕西经略,说“我们才力浅薄,朝廷派遣的任务恐怕不能独力完成,请求让田况来辅佐我们”,(皇上)就让田公担任他们的判官,在集贤院值班,参于全面管理军事事务。自从真宗皇帝平息战争,到现在将近四十年了,各位老将都去世了,担任军官的人不懂用兵作战的策略和方法,军队多次遭到失败,军民都很惊恐。夏竦、范仲淹两位先生每次失败后都进行安抚,那些被世人称道的做法,大多是田先生的计策。有一位想要全部出动几路军队攻打敌人的大将,朝廷也答应他了,田先生极力说这样做不行,才停止了。又上书用来治理边关的十四条建议,大多被采纳实行了。
升迁为右谏议大夫,担任成都知府,充任四川、梓州、利州、夔州四路的兵马铃辖。西南的蛮夷侵入边关,田况部署军队威慑他们并且以恩德信义来引诱他们,随即都下跪臣服。四川自从王均、李顺造反了两次,就被号称为容易变乱之地,以往做官的人得到朝廷的同意可以根据情况自行决断处理事情,而大多都是擅自诛杀来立威,甚至即使是很小的罪行,也一并把妻子儿女迁离四川,流转离散颠沛困顿,有因为这样而死去的人。田先生抚慰教导他们,像对待自己的儿女一样养育那里的百姓,到了有非常严重的罪行的时候,才用法律来惩办他们。四川人敬爱田况,认为他是张忠定的延续者,都说田先生的延续治理是没有什么失误的地方。年成歉收大饥荒,田况就宽免赋税,减轻徭役,打开粮仓救济百姓,因而没有受饿的人。事情被朝廷知道,赐书信褒奖。过了不久,就任命他做枢密副使,又凭检校大傅的身价充任枢密使。
田况注重内在修养,为人宽厚如同长者,跟人谈话,柔和亲切恐怕不能够让别人满意,到了他有所坚持的时候,别人也不能够改变他的心志。从江宁府回来,宰相私下里派人招揽他,他推辞不去。等到他担任谏官时,对于一些近于事功的小事,就不上报,只是常常悠闲舒缓地对皇上说一些治理国家的大政方针罢了。范文正先生等人都是当时的士大夫期望朝廷任命为公卿的人,然而他们的职位和他们的才能并不相称,田况得到机会就对皇上说这件事,所以文正先生等人不多久就被朝廷重用了。正当这个时候,皇上多次用天下大事来询问大臣,慷慨地想有所作为,大概他的志向都是由田况激发的。田况有所筹划,事情趋向于办好,功业期望于成功,根据才能任命优秀的人,不一定要自己定主意,不做故为标新立异的行为,不说不同寻常的话,不以这些行为来积累名声,所以功名利益在别人身上的多,而他自己可以记的事也就以上这些罢了。嘉祐八年二月乙酉在家中去世,享年五十九岁。
三、诗歌鉴赏
7.(2017·徐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并回答问题。
寻洪尊师不遇
刘长卿
古木无人地,来寻羽客家。
道书堆玉案,仙帔叠青霞。
鹤老难知岁,梅寒未作花。
山中不相见,何处化丹砂。
(1)首句“古木无人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请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3)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答案】(1)营造僻远清幽的环境氛围,烘托“洪尊师”道行高深,为下文描写“洪尊师”居所作铺垫。
(2)①选景典型(道书、玉案,仙帔、青霞、鹤、梅);②层次清晰(道书、玉案是俯视,仙帔、青霞是仰观);③虚实结合(“鹤老难知岁”是虚实结合,“梅寒未作花”是实写)。
(3)对洪尊师的仰慕,寻而不遇的失落(惆怅)。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诗句的作用。“古木无人地”,营造僻远清幽的环境氛围,为下文描写“洪尊师”居所作铺垫。
(2)本题主要考查写景艺术。结合题干提示确定范围,选景典型(道书、玉案,仙帔、青霞、鹤、梅);层次清晰;虚实结合等。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
(3)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考查尾联作者的情感,对洪尊师的仰慕,寻而不遇的失落。
【点评】要考虑是不是点明了时间地点,是不是创设了氛围,是不是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以叙述为主的诗歌,要考虑写景是不是突出了环境特点,营造了气氛,传达了感情。以塑造人物为主的诗歌,要考虑对人物形象的烘托作用。
四、默写
8.(2017·徐州模拟)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则不复也。”(《论语 述而》)
(2)结庐在人境, 。(陶渊明《饮酒》)
(3)扪参历井仰胁息, 。(李白《蜀道难》)
(4)天街小雨润如酥,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5) ,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
(6)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7) ,如琢如磨。(《诗经 卫风》)
(8)历览前贤国与家, 。(李商隐《咏史》)
【答案】(1)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2)而无车马喧
(3)以手抚膺坐长叹
(4)草色遥看近却无
(5)舞幽壑之潜蛟
(6)赢得仓皇北顾
(7)如切如磋
(8)成由勤俭败由奢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隅”“喧”“膺”“壑”“仓”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五、现代文阅读
9.(2017·徐州模拟)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田间话絮
和谷
①雨水时令过后,渭河北原却下了一场透彻的大雪,洋洋洒洒,让人尝到了乍暖还寒的味道。归时雪满故园路,两道曲曲弯弯的车辙在引我回到老家。这么盈尺厚的雪,别说在春初,也就是在数九寒冬也是罕见的。尽管是姗姗来迟了的春雪,也足以使庄稼人开心,丰年有了指望。
②雪霁之后,屋檐上的冰凌在滴答着晶莹透亮的水珠,积雪的边缘也在滋滋地融化,阳光下的雪水便泥泞了乡间的土路。麻雀和喜鹊的喳喳声,摇落了柳树、桐树、核桃树枝丫上的残雪。半晌工夫,朝南的向阳山地便将雪白的绒毯变戏法似地化为乌有,湿漉漉的田坡在暖阳下酣畅地呼吸着,一片氤氲的气象。
③在坡路的拐弯处,我碰见了碎爷。他扛了一把锃亮的锄头,说是去地里转悠。我和碎爷一起走过守护着老宅的古槐旁,远远就看见五叔弓着腰在油菜地里忙活。油菜是去年秋后种的,不畏严寒,从越冬到入春一直是绿油油的,稍遇暖风即绽芯抽薹子。待到山原上的水桃花、杏花、杜梨花露出粉白的眉眼,油菜地便金黄璀璨,招蜂引蝶,点亮寂寥了一个冬天的穷乡僻壤。
④碎爷在油菜地边荷锄而立,与五叔搭讪着,探节数时,量晴校雨,其舒坦的话语是雪霁晴朗的自然氛围所赋予的。五叔拿一把小铲,在茁壮的油菜丛中剜荠荠菜和茵陈芽子,说是咬春尝鲜,也可用来喂鸡的。在老家,牛马骡驴业已绝迹,猪狗羊鸡也很少有人养。知道五叔抽烟,恐怕也是村上最后一位抽旱烟的老汉了。我敬上一支烟给五叔,他却板着脸说,我不吃纸烟,好烟烂烟一个味儿,不如我的旱烟锅子。
⑤五叔就地畔坐下,与碎爷拉话,我成了一个插不上言的旁听者。他们说,大油菜籽比小油菜籽产量高,但不香,味儿不正。买的混合油在热油锅里不见增量,好的纯菜籽油会膨胀变多。我发现油菜地里栽了不起眼的一排排小花椒苗,青色的,刺儿尖锐。五叔说,种的油菜是自己吃的,不算经济账,人家一亩花椒能收入几千元,干椒湿椒有人上门来收购,种麦也就三五百元,不值钱。花椒中的大红袍收益好,但没有难伺候的老品种狗椒吃起来香。记得几十年前,全村仅有沟畔上的一树狗椒,别说椒籽,就连椒叶子也被捋光了。谁家油锅里放入几粒花椒,满村人都闻到了香味儿。是人的味觉迟钝麻木了,还是花椒退化抑或变种了?是谁给老花椒起的名字,为啥叫了个“狗椒”?
⑥我问,这些年麦子普遍增产,啥原因?碎爷说,机械化耕种,土壤深翻了,底肥化肥跟得上,合理密植,种子也改良了。早先牲畜犁地浅,粪土效力低,籽种近亲繁殖,当然产量少,吃不饱肚子。碎爷用脚蹭着路边密匝匝的野燕麦苗,说这东西自生自灭,却从来没有断种。
⑦若算计经济账,种麦子的收益一年也顶不了一个月进城打工的收入,庄稼人是念及对土地和粮食的与生俱来的情感,才不忍心撂荒生存的根本。而流转规模化经营、生态观光、美丽乡村的前景,近在咫尺,亦艰难繁复。
⑧沟对岸,背洼洼里的残雪在春日下泛着光,不日会冰雪消融,毕竟,春分之后就是清明了。碎爷和五叔说,山挡不住云,树挡不住风,节气不饶人,神仙也挡不住。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文章第二段描写了雪霁后的乡野景象,请分析其表达特色。
(2)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人物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①他却板着脸说,我不吃纸烟,好烟烂烟一个味儿,不如我的旱烟锅子。
②是人的味觉迟钝麻木了,还是花椒退化抑或变种了?
(3)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4)请探究文章结尾一段的意蕴。
【答案】(1)选取雪霁后乡野的代表性事物;远近结合;从视觉、听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夸张的修辞手法;使用叠词、拟声词,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2)①五叔的严肃表情和话语表现了他对自己原来生活方式的偏爱。
②通过对人的味觉和花椒退化的疑问,表达了对过去狗椒品质的赞美肯定和对现在只追求产量收益的忧思和批判。
(3)①线索:我与碎爷、五叔在田间谈话。
②作用:串联全文;便于呈现农村的生活状态;便于表达农民对于农村生活的真实见解;便于作者抒发情感,表达观点。
(4)残雪消融:时节变化的必然性;碎爷和五叔的感慨:暗含农村变化的必然趋势;对发展趋势的无奈和对过往生活的留恋。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欣赏文本的形象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表达特色。立足文本第二节内容分析,主要从写景的特点,语言特点,修辞手法,表达技巧,句式特点等方面分析。如本题从视觉、听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夸张的修辞手法。
(2)本题主要考查人物情感心理分析。结合具体语境分析,①“板着脸”“好烟烂烟一个味儿”“不如”等可知,对自己原来生活方式的偏爱。②“是……还是”的选择关系,对过去狗椒品质的赞美肯定和对现在只追求产量收益的忧思和批判。
(3)本题主要分析文章的线索及作用。有时文章中的某个词或某个事物从头至尾反复出现。有时候用议论或抒情来显示线索等。本题线索:我与碎爷、五叔在田间谈话。作用分析,线索主要作用是贯穿全文。
(4)本题是探究题。既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也要拓展延伸。探究文章结尾一段的意蕴,结合最后一段的内容具体分析。内容方面包括标题、主旨、思想感情、民族心理、人文精神等层面和角度。残雪消融:时节变化的必然性;碎爷和五叔的感慨:暗含农村变化的必然趋势;对发展趋势的无奈和对过往生活的留恋等。
【点评】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这是明线,如果有暗线,是与明线共同贯穿全文,也为抒发的感情找到了一个很巧妙的切点,但有时会有双线索,即两条线索相辅相成,既处处相关联,又看似毫无关系,是文章线索的难点。只有把握好文章的线索,才会疏理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10.(2017·徐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中医到底是科学还是伪科学?
李北方
①有些科学的支持者不甘于坚守科学的边界,他们认为万事万物都可以用科学方法加以认识,这种倾向被称作科学主义。科学主义的轻慢态度和不容置疑的权威性在某些知识分子的身上变本加厉地延续下来,他们挥舞带有科学标签的大棒,一切与现代科学不相兼容的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如以中医为代表的传统文化——都可能遭到攻击和打压,被冠以“不科学”或“伪科学”之名。学者江晓原认为,称这些人为科学主义者是不准确的,把他们叫作“科学麦卡锡主义者”可能更恰当。
②科学是靠其研究方法而获得认证的,只要稍微了解一点中医,便可知中医理解人体和治疗疾病所使用的并不是科学方法。经典中医的学习靠的不是在实验室里拿小白鼠做实验,而主要靠师徒间的口传心授和领悟;中医对人体的认识是不可实证的,如解剖学并不能证明经络和穴位的存在,但建立在这一理论之上的针灸却在实践中被证明是有效的,在中西方广受欢迎;中医处置更多基于对特定病人病情的整体把握,治疗方式故而是难以复制的。中医的精妙正是体现在对看似相同的病症的不同处置方法上,如1957年北京流行乙型脑炎,名医蒲辅周先生治好了167例,共使用98个不同的处方。
③中医到底是科学还是伪科学?当中医面临这样的挑衅时,且让我们回到现代科学的定义,必须说,中医不是科学,它是非科学,而不是“不科学的”,更不是什么“伪科学”。中医是独立于现代科学的一种认知体系,在它的面前,科学应该止步。
④可惜的是,慑于科学理念的霸权地位,如今的中医支持者在面对“科学麦卡锡主义者”的大棒时缺乏自信,往往陷入了被迫证明中医是科学的境地,从而进一步巩固了科学霸权地位。很多中医支持者没有认识到,捍卫中医最好的方式不是将中医和科学扯上关系,而是在中医和科学之间划清界限。
⑤真正的科学精神不但相信通过科学获得进步,而且能够清醒地认识到科学的边界。科学不能解答所有的问题,正如它不涉及终极关怀,不能赋予人生意义。在科学不能解释的领域面前,它应该停住脚步,而不是企图攻城掠寨。一个真正有科学精神的人必然反对将科学意识形态化,摒弃作为利器使用的“伪科学”的说法,用更加中立的“非科学”视角看待中医等传统文化的价值。
(选自2016年第1期《国学》,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2)中医与西医在理解人体和治疗疾病方面有哪些不同点?请结合第②段加以概括。
(3)请联系全文,分析如今中医处于弱势地位的原因。
【答案】(1)①首先(第①段),提出“科学麦卡锡主义者”攻击以中医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是“不科学”或“伪科学”这一中心。②然后(第②③④段),通过中西医的比较,,进一步证明中心。③最后(第⑤段),总结全文,推出结论:真正有科学精神的人,应该用中立的“非科学”视角看待中医等传统文化的价值。
(2)①中医学习方法是口传心授,西医是实验;②中医依据民族传统认识理解人体,西医依据解剖实证。③中医基于对特定病人病情整体把握作针对性处理,西医以规范划一的科学化方式处理。
(3)①中医理解人体和治疗疾病使用的不是科学方法;
②“科学麦卡锡主义者”的攻击和打压;
③中医支持者慑于科学理念的霸权地位而缺乏自信。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对文本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判断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论述层次。围绕一般的论述思路分析,首先,提出什么论点,然后怎么论述,最后应该怎么做等。如本题首先,提出“科学麦卡锡主义者”攻击以中医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是“不科学”或“伪科学”这一中心。然后,通过中西医的比较,,进一步证明中心。最后,总结全文,推出结论。(2)本题主要考查信息筛选。立足文本第②段分析,中医与西医在理解人体和治疗疾病方面的不同点,中医学习方法是口传心授,依据民族传统认识理解人体,对特定病人病情整体把握作针对性处理。西医是实验,依据解剖,以规范划一的科学化方式处理。
(3)本题主要考查文意分析。中医处于弱势地位的原因的分析,主要从“中医”所处的环境、本身的局限性、与科学的关系等方面分析。
【点评】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六、材料作文
11.(2017·徐州模拟)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字体不限,诗歌除外。
一个人请教一位智者:“是什么让你成为智者?”
“看见的能力。”智者说。
这个人听了不解地问:“看见什么呢?”
智者平静地说:“从毛毛虫里看见蝴蝶,从蛋中看见雄鹰,从自私的人身上看见圣徒,从死亡中看见生命,从分裂里看见统一,从人性中看见神性,从神性中看见人性。”
【答案】【参考例文】
遇见
大千世界,人生百态,与她的那一次偶然的邂逅也许是命中注定的相遇。时隔至今,我仍无法忘怀。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北风呼啸,像一头怒吼的狮子肆虐着,刮在我的脸上如刀割一般疼。无奈,我只好临时改变了回家的方法,向同学借了2元钱准备坐公交车。与我一同等车的是一位女靑年,大约20岁左右的样子。她留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高傲,娇贵。我立即对她产生了少许厌恶之情。
“嘀嘀——”,车子来了,我急忙赶在她前面上了车,找了个座位坐了下来,而她却恭敬地让所有长辈上了车,自己才拖着一箱行李上了车。她一上车就微笑着问这班车是不是去延陵新村的,得到确定答案后,她才找了个靠前的位置坐下,和旁边的一位妇女聊了起来,还不时逗逗妇女怀中的小婴儿,她真是个健谈的人,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幽默风趣,车里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我不得不承认,她的笑容就像冬天的阳光,温暖了车里的每个人。她就这样带着一股年轻的朝气,闯入了我与大家的视线里。
车到了站,上来了一位老奶奶,她二话不说,让出了座位,坐到了我旁边,此时一阵刺骨的寒风刮来,害我打了个喷嚏。她见了,急忙关上了窗户,然后回过头来,给了我一个灿烂的笑容。她问我:“你也去延陵新村?”我点点头。见我没有长聊的意思,她也只好沉默了。我只专注于窗外一闪而过的风景,没有看她。
这条路并不好走,路面凹凸不平。她不太适应,由于惯性而东倒西歪。于是她紧紧握住了把手,而我早已习惯,一心想回家,没有在意。
前面有个陡坡,车子经过时剧烈地摇晃了几下。我重心不稳,眼看就要栽倒在地。就在这千钧一发之时,她紧紧地握住了我的手,我还没有反应过来,身体已经被拉上来了,仅一秒钟后她就松开了手。我感激地对她说了声谢谢,她只是笑笑,没有说话。
只是这一秒钟,我便重新认识了一个人。时隔至今,我仍然记得,有那么一双手,温暖过我的心。她也让我明白,陌上人之间也会有一片充满阳光的天空!
这,是一次最美的遇见。
【知识点】材料作文;立意准确;结构严谨;真情实感;辩证分析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七个“看见”得出三层意思,第一层说的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见,那是预见;第二层说的是从反面去看见正面的,那是反观;第三层说的是从紧密联系的两方面互相看见,那是互察。总的说来,真正的看见的能力是一种洞察力,还需要想象和联系的能力。写作这篇文章,可以从三个层面中的某一点来写看见的能力,也可以综合起来写。
【点评】发现材料的中心句,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据以立意的突破口。文题。要研读文题,明确考试范围,了解写作要求。读材料。粗知材料内容,初步理解含义,以做到心中有底。其次要“析”:析读材料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这个过程需要认真地咀嚼、品味、联想、提炼。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