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07 22:30: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师姓名
单位名称
填写时间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六年级(下)
教材版本
部编版
课题名称
第四单元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学目标
领悟《十六年前的回忆》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难点重点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再次学习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理解首尾连贯是前后照应中的一种,结合课文理解前后照应的作用。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学生对于这两种写作手法在理解上需要进一步区分,学生无法通过这两种写作方法体会其带来的好处。
难点教学方法
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这两种写作手法的不同之处。
通过问题探究的方法让学生感悟这两种写作手法所带来的好处。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回忆什么叫“前后照应”?
2、前后照应是指文章的前后内容的相互关照和呼应,就是前面提到的内容,后面有着落;后面讲到的情节,前面有所交代。
3、前后照应可以分为:前后照应、首尾照应、点题照应、伏笔照应,因果照应。
4、需要大家注意的是首尾照应也可以叫首尾呼应、首尾连贯。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二、讲授新知
请找出《十六年前的回忆》当中前后照应的地方,并且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点题照应:课文的题目《十六年前的回忆》,和文章的第一自然段中“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相互照应。
好处:突出作者无法忘记父亲去世的这一天,以及对父亲深深的悼念之情。
前后照应:
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和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好处:体现了李大钊具有高度的警惕性和无限忠于党的可贵品质,同时也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更加清楚,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突出当时社会局势的险峻。
父亲一向是慈祥的,从没有骂过我们,更没有打过我们。和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好处:在子女面前父亲是慈祥的,而在敌人面前父亲展现的是一位革命者的坚定与平静。
“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和“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好处:交代了阎振三失踪的来龙去脉,同时渲染了紧张的气氛。
4、我猜同学们肯定要说了,还有开头和结尾也形成了前后照应的关系,同学们真聪明,但是遇到这种开头和结尾处相互照应的关系,应该叫首尾呼应或首尾连贯会更准确些。
首尾连贯: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和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相互照应。
好处:(1)点明了李大钊先生牺牲的具体日期,从而暗示父亲被难日是作者一辈子难以忘怀的,突出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2)使文章浑然一体,严谨周密。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三、巩固练习
1、出示《背影》片段。
2、请同学们找一找《背影》当中前后照应的地方。
前后照应:文章中“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与文章的最后一段形成了照应。
小结
同学们,其实前后照应并不难,所以同学们只要掌握前后照应的分类,一切就都不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