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5.2《边城(节选)》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5.2《边城(节选)》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07 08:35: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汪曾祺:
《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既不似初期那样的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


沈从文
学习目标
1
2
梳理小说情节,鉴赏人物形象。
理解小说主题,探究现实意义。
故事梗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祖父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离开翠翠出走他乡。祖父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只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而“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第四章
第一个端午节
插叙
追述
第五章
第二个端午节
(3)
  巧遇大老天保,引起对二老的思念
第六章
(4)
叙述
翠翠等不到爷爷,巧遇二老傩送,
产生莫名情愫
补叙/追叙
迎亲送婚花轿,引发翠翠情思
篇章
时间
叙事方式
概括内容
第三章
(1)
叙述
筹备龙舟竞赛,引起对过去端午节的回忆
熟读选段情节,完成下面的表格。
第三个端午节
第三个端午节
(2)
(5)
插叙,是在叙述重要事件的过程中插进另一件有关事件的叙述。插叙时,暂时中断原来叙述的线索,插叙完毕,仍要按原线索继续叙述主要事件。因此,对全文来说,插叙的内容只是与中心事件有关的一个片断,并非中心事件的组成部分,是文章的枝叶,而非主干。如夏衍的《包身工》,在写包身工烧饭时插叙了“芦柴棒”名字的由来:
“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她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柴棒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了她的名字。
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关键之处。没有补叙,故
事情节上就会出现漏洞,令人不解。如《水浒传》第十六回《智取生辰纲》一节,叙述在黄泥岗松林内七个贩枣的客商劫走了生辰纲。看到这里,读者自然生疑:同
一桶酒,贩枣客商喝得,为什么杨志等人就喝不得?这时,作者不慌不忙地交代了吴用、晁盖等七人的姓名,并介绍了使用障眼法、当面吃酒以瓢下药的经过。这
样,通过补叙使得事件真相大白。由此可见,补叙实际上是在叙述时,故意“藏”去若干片断,到后面适当的地方再把这些片断“亮”出来,使读者恍然大悟。通过
这一“藏”一“亮”,造成叙事的波澜。
用一个字概括边城的特点:

风景美
风俗美
人情美
人性美
不管是故事还是人生,一切都应当美一点,丑的东西虽不全都是罪恶,却总不能使人愉快,也无从令人由痛苦见出生命的庄严,产生高尚的情操。
——
沈从文
风景美
豆绿色的水、明朗的天气、朱红色的船
长颈大雄鸭、白云、黄狗、岩石、
纯净自然、
明净秀丽的
湘西风景画
官民同乐、和谐安定
一切莫不有秩序,
人民莫不安分乐生
风俗美
端午节:赛龙舟、捉鸭子
中秋节:男女对歌,倾诉爱慕
新年十五:舞龙耍狮、锣鼓喧天、炮仗烟火
自然环境: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气候以及花
鸟虫鱼等场景的描写。
社会环境: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
围以及人际关系的描写
总体看:
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一般有下面四种作用:
1.环境描写本身的作用:交代时间地点,渲染(营造)气氛,衬托人物性格、心境(正面、反面)。
2、环境和人物之间的关系:烘托(刻画)人物形象。
3、环境和故事情节之间的关系:推动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做铺垫、打基础,暗示人物命运
4、环境和主题之间的关系:烘托(深化)作品主题
人性美
翠翠——傩送
翠翠——爷爷
爷爷——乡邻
人性美
翠翠:
纯真率直、善解人意、
情窦初开、清纯腼腆、
心思细腻、渴望爱情
从未受到城市文明污染
的少女形象。
傩送出走她又矢志不渝的在等
心上人回来。是一个理想化、
纯美化的形象。
1.那点迷人的鼓声,把自己带到一个过去的节日里去。
2.翠翠同他的祖父,也看过这样的热闹,但这印象不知
为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
3.“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
4.“爷爷,你疯了!再说我就生你的气!”
5.“谁也不希罕那只鸭子!”
6.“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
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她为人天真活泼,
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
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2021-07-07
是一个忠于职守、善良仁厚、重义
轻利、深爱至亲的老人。
乡邻:
热情真诚、互助友爱、淳朴仁爱
爷爷
人性美

祖孙
之爱
男女
之爱
乡邻
之爱
兄弟
之爱
不讲等级、不谈功利、真诚相待、相互友爱。
人人都热情善良、人人均有君子遗风。
———充满爱与温暖的作品,田园牧歌式的美好图景
文章主旨
背景资料一:
1923年沈从文带着理想和热情从湘西来到北京。然而,身处于充斥着虚伪、
自私、冷漠、市侩的都市,沈从文感到,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要脱离眼前的
苦难,唯有重造有型的社会和无形的观念,必须重铸我们的国魂。
背景资料二:
沈从文他小学毕业后就参军,本想上大学,但没能如愿,便开始学习写
作。尽管他的才华为他赢得了巨大声望和大学教职,但因为他的学历和
经历,很多知识分子对他充满歧视。西南联大的师生经常上着课就要跑
出来,躲避日军飞机轰炸。据说有一次,沈从文跑过学者刘文典身边时,
刘文典大怒:“陈寅恪跑是为了保存国粹,我跑是为了保存《庄子》,
学生跑是为了保存文化火种,可你这个该死的,什么用都没有,跟
着跑什么跑啊!”
边城:
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是大城市的对立面。
是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
自私市侩”的风气之后,对其故乡尚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
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小说。《边城》极力讴歌的传统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对于现代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边城》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作者极力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也是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边城》写以歌求婚、兄弟让婚、外公和翠翠相依之情,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态和人生的方式,都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的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作者推崇湘西人的人生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
主旨
赞美:
批判:
呼吁:
期待:
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
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
美好人性的回归。
深入探究
1、诗画般的环境描写: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仅描绘了清新秀丽的边城风光,而且也与人物的心情相映衬。为人物的出场及情节展开提供了如画的背景,而人物又是深深融入其中的。
2、细腻的心理描写:一是通过人物的幻想、梦境来披露人物心理,比如翠翠离奇的“胡思乱想”,想到爷爷不在的情景,写出少女孤单寂寞的心理。二是通过人物当下的语言、神态,使读者体味人物的内心。
3、人性美的深刻主题:视角独具特色,深刻而细腻
4、质朴而自然的语言:构筑在梦幻基础上的故事,充分体现了其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仿佛一首抒情诗,一首诗意的田园牧歌,寄托了他的理想与追求。
试分析并总结作品的艺术特色(表现手法)。
拓展提升: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重塑美好民族品格仍
然任重道远,作为当代青年,你该怎么做?
向英雄致敬
向榜样看齐
相信美好
弘扬美好
践行美好
以点滴之力,汇聚成塑造民族精神大厦的
磅礴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