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数学
六年级上册
远离肥胖
青岛版数学六年级(上)
七 体检中的百分数
——百分数(一)
经历调查、搜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过程,运用分数四则运算、百分数和统计等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
在活动中,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同时,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感受坚持体育锻炼的必要性。
学习目标
课堂导入
请同学们先来做个小游戏:把书包背在身上,做下蹲或者走一圈,你有什么感觉?互相交流。
做下蹲的时候感觉很吃力,走路的时候也感觉很累。
因为身上背着书包,增加了自身的重量,导致行动不便。
体重过大不仅会增大我们身体的负担,还会导致肥胖。早在1997年,肥胖就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疾病。
新知探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儿童肥胖率呈上升趋势,儿童肥胖已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据国际肥胖研究协会2010年公布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18岁以下的肥胖人数已达1.2亿,7~18岁儿童青少年肥胖检出率男性为18.5%,女性为9.2%。肥胖已严重影响着儿童、青少年的健康。
我们来研究一下关于肥胖的问题吧。
制订方案
活动开始前,我们先来制订活动方案。
先要确定研究的内容。
1.肥胖的分类标准是什么?
2.是什么原因导致肥胖?
3.肥胖有什么危害?
4.我们班同学的体重情况怎样?
再确定研究的方法。
?
1.上网搜索、查阅图书。
2.确定调查对象、设计调查表、实地访问。
3.统计分析。
?
实践探究
实践探究时,同学们可以分组进行,明确分工。
我调查我们小组同学的体重情况,并做好记录。
我查找一些资料,了解体重的分类标准,为分析我们调查的数据提供科学依据。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我把小组同学的体重情况做成了一个统计表。
姓 名
年 龄
身高 (cm)
体重 (kg)
可以把身高和体重结合起来判断体重是否正常。
交流讨论
说说你探究的结果。
肥胖的主要原因:喜欢吃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不吃早餐或经常吃速食。
长时间看电视、玩电脑、缺少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导致肥胖。
肥胖的治疗比较困难,最好的方法应该是预防。
维持正常体重是体格发育正常的标志之一。
我了解到青少年儿童体重的分类标准,根据这个分类标准,我们可以计算出每个人的标准体重。
我了解到肥胖与营养、运动、遗传等有关,肥胖危害人的身体健康。
少年儿童(7~16岁)体重(千克)分类标准
标准体重=(身高-100)×0.9
轻度肥胖:超过标准体重 ~
1
5
3
10
中度肥胖:超过标准体重 ~
3
10
1
2
重度肥胖:超过标准体重 以上
1
2
这是我们班一组同学的体重调查情况表,你能判断这些同学的肥胖情况吗?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姓名
年龄
身高(cm)
体重(kg)
标准体重(kg)
肥胖情况
王芳
12
143
48.7
38.7
轻度肥胖
林会田
11
161
59
54.9
标准体重
夏 雨
11
145
45.5
40.5
标准体重
王 晴
11
148
53
43.2
轻度肥胖
张晓敏
11
153
48
47.7
标准体重
陈 莉
12
156
70.5
50.4
中度肥胖
赵 毅
11
168
95
61.2
重度肥胖
孙尚娟
11
160
72
54
中度肥胖
申琳琳
11
159
55
53.1
标准体重
周 海
12
163
78
56.7
中度肥胖
以王芳同学为例,
她的实际体重与标准体重的差:
48.7-38.7=10(kg)
38.7×
38.7×
轻度肥胖范围:
7.74kg ~ 11.61kg
她的标准体重:
(143-100)×0.9=38.7(kg)
因为7.74kg< 10kg<11.61kg,
所以王芳的肥胖情况为轻度肥胖。
1
5
3
10
=7.74(kg)
=11.61(kg)
根据调查的数据,我制作了全班同学体重情况统计表和统计图。我们班同学的肥胖情况如下: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类 别
人 数
标准体重
轻度肥胖
中度肥胖
重度肥胖
4
2
3
1
4
2
3
1
1
2
3
4
0
人数
类 别
标准体重
轻度肥胖
中度肥胖
重度肥胖
反思应用
先收集各小组同学的数据,再做成统计表,对我们分析全班同学的体重情况很有帮助。
肥胖危害人的身体健康,肥胖儿童的肺功能明显低于正常儿童。
治疗肥胖,一是注意饮食,少吃油炸食品、冰淇淋等高热量的食品;二是坚持跑步等体育运动。
肥胖可能会影响儿童或青少年的性格形成,甚至影响将来的生活。
通过资料我们能更全面的认识当代人的肥胖现状以及解决办法。
课堂小结
根据导致肥胖的原因,涉及合理的治疗肥胖的方案,远离肥胖。
1.合理分配三餐,平衡膳食。
2.适度运动,保持健康体重。
3.注意对身体定期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