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西钦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07 10:06: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钦州市2021年春季学期教学质量监测参考答案
高 一 语 文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 A 【解析】 B.“于是黄帝让夔龙主持庆典,并由凤凰作为最后的出场者”错误,“黄帝”与“夔龙”分别来自两个典籍记录的故事,二者不相关。C.“因为它是司乐的神鸟”错误,由原文“在汉文化中,凤凰更广泛的意义,是作为图腾崇拜的延伸,代表着祥瑞安宁气象,且代表着最高艺术境界”和“作为最高艺术境界的代表,凤凰就是司乐的神鸟”可知,二者之间没有因果联系,此处是强加了因果。D.“古希腊神话中的凤凰形象,影响了古埃及太阳神鸟的传说”错误,由原文“古希腊神话中也有凤凰,它脱胎于古埃及的太阳神鸟的传说”可知,是“古埃及的太阳神鸟的传说”影响了“古希腊神话中的凤凰形象”,文意理解反了。
2. D【解析】 D.“与古希腊神话中的凤凰进行类比”错误,由文章最后一段“古代中国的凤凰崇拜,与古希腊的阿波罗崇拜很相似——阿波罗是太阳神,也是音乐与诸多技艺之神”可知,应是与“古希腊的阿波罗太阳神”类比,二者都是主管音乐与技艺的神。
3. C【解析】 C.“因此我国每年的春分日和秋分日都是固定的”错误,每年的春分日与秋分日不一定固定,如2019年的春分日是3月21日,2020年的春分日则是3月20日;2019年的秋分日是9月23日,2020年的春分日则是9月22日。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4. D【解析】 D.“但也阻碍着网络小说独创性作品的产生”说法有误,材料三第二段,阐述类型化网络小说在大众推动下成型的缘由,是这类小说满足了大众读者的内心情感需要,并未提及这会影响小说的独创性。
5. B【解析】 B.“从法律的角度看它还算不上抄袭,可以不受法律惩戒”这个结论于文无据,对《少年的你》是否构成抄袭,是否应受法律的惩戒的问题,文中并未作定论,原文只是说“但这不意味着,抄袭是可以容忍的”。
6. ①提升网络文艺创作者的文艺素养,为创新提供主体的可能;②重视读者的反馈,作者和读者共同汇聚创意,力求创新;③完善法律,打击抄袭,保护原创;④在情感体验的情景、方法上求创新;⑤创造性地运用中西方小说元素;⑥打通小说的类型界线,开辟小说类型的新局面。(答对三点得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7. B【解析】“觉得亲情容易得到”于文无据,“可以暂时不必在乎”也是曲解。
8.①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把“追求让自己错失尽孝机会的事物”比喻成“刺”“绣花针”,把“牺牲亲情获取的成功——事业、爱情”比喻成“美丽的图画”。②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年轻人只顾追求自己的生活而不懂亲情不珍惜亲情的现象。③表达了作者的痛心之情以及对这种现象的批判。(按照“艺术手法 + 表达效果 + 体现的情感”三个步骤作答,每点2分,意思对就可给分。)
9. ①“水袖”里隐藏着胡文阁的痛。在母亲病重时,胡文阁选择买水袖,无情的病魔没有给他机会补上母亲的礼物,以致30年过去仍然后悔痛心。“水袖之痛”成为他永远的痛。
②由胡文阁的“水袖”引出了作者的痛。作者在年轻的时候。因为觉得自己的事情更重要,错过了陪母亲看月季花的机会。母亲突然离世,成为作者永远的痛。
③作者由胡文阁和自己的故事想到了很多年轻人不懂亲情,认为亲情只要伸手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得到,年轻人为了追求心中的事业、爱情、婚姻、子女这些事情而忽视或不懂珍惜亲情,从而带来遗憾,这也许会成为很多年轻人的痛。(每点2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10. B【解析】“知民可教”的主语是韩镛,他发展地方教育事业,使地方人才进入学校,选拔老师。(句意:凡是境内不合礼仪的过多的祠庙,全部毁掉。人们起初极为害怕,后来就都赞同信服了。 韩镛知道百姓可以教化,让才华出众的人进入学宫,寻访品行学问都受人尊重的老成博学的人,作为《五经》教师。)
11. C【解析】“既望”是农历每月十六日。
12. D【解析】“一不厌其所欲,即衔之”的意思是“一旦不满足使臣的愿望,他们就怀恨在心”。
13.(1)而龚伯璲这些人正执政当权,朝廷都在议论改革,韩镛有建议,没有被听取采纳。(“辈”“用事”“更张”“见”各1分,大意1分,共5分)
(2)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共5分)
【参考译文】
韩镛,字伯高,济南人。延佑五年考中了进士,被授予将仕郎,泰定四年,担任监察御史。当时能从进士做官的仅有百分之一,由吏职出身能做到显要官位的常常有十分之九。天历元年,被授予浙西廉访司佥事的官职。(韩镛)罢免贪污的官员,而推荐乌程县县官干文传,因为他的为政成绩是各县之最优。凡是韩镛所到的郡县,都因为他的到来政务井井有条。至正二年,任翰林侍讲学士,随即任侍御史,因为刚正不阿被当时的官员们所忌恨,议论政事的人诬告他贪赃肥私,于是他被罢官。至正五年,御史台官员辨白他所受的诬陷,于是又被起用参议中书省事务。至正七年,被授予饶州路总管的官职。饶州地区民俗崇尚鬼神,有座觉山庙,从前就有人兴妖作怪祸害百姓,做盗贼的人尤其信奉,将要抢劫时,必定到庙中占卜吉凶。韩镛到任后,就拆毁了这座庙宇,将泥塑雕像沉入江中。凡是境内不合礼仪的过多的祠庙,全部毁掉。人们起初极为害怕,后来就都赞同信服了。韩镛知道是百姓可以教化的,让才华出众的人进入学宫,寻访学问品行都受人尊重的年高博学之人,作为《五经》教师。农历每月初一和农历每月十五定必穿戴深衣幅巾来拜祭孔子,每月一定来考核官吏的政绩(课试:“课”即“试”,考核、考试之意),用来劝勉鼓励。每当处理政事的空闲,肯定要邀请接见师生,与他们讲论探究经义,由此人人自觉努力学习,因而饶州通过科第考试进入仕途的人,比其他郡县多。韩镛居住在官衙中,自己生活清净淡泊,同僚下属也都被他所教化。以前,朝廷的使臣到达地方州县,官府供奉极为奢侈,一旦不满足他们的愿望,他们就怀恨在心,往往在朝廷中对地方官员竭力诽谤。那些出使到饶州的使臣,韩镛在郡舍接见他们,供给他们粗米饭,他们从饶州回去后都没有什么议论。后来因为缯帛过于脆薄,皇帝降旨,派使臣笞责行省官员和各州县长官,唯独韩镛没有受到责罚。至正十年,任中书参知政事。十一年,丞相脱脱在位,而龚伯璲这些人正执政当权,朝廷都在议论改革,韩镛有建议,没有被听取采纳。有人认为韩镛擅长治理郡县,而在朝廷执致并非他的长处,于是外放为甘肃行省参知政事。等到丞相脱脱被罢免,当权执政的人都被处死,只有韩镛免去灾祸。然后调任西行台中丞,死在官任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4. C【解析】作者并没有嘲讽卖松人,只是进行规劝,晓喻(晓谕),从题目《赠卖松人》可看出。
15. ①这首诗托物言志,寄托了诗人对不识人才、只喜欢趋时媚俗的权贵的的讽刺;②对像松树那样正直高雅却沦落下层、不被重视的贫寒之士的同情和怜惜;③对争荣小人春风得意,正直人士却不得重用这一不公平社会现象的愤懑;④表达了诗人因对现实有了清醒认识而不求荣利、洁身自好的高洁情怀。(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
【注释】
①寒涧树:指松树。
②应少春:大略也见不到几许春意。
③六街:指长安城中左右的六条大街。这里泛指闹市街区。
【白话译文】你把松树送到市场上去卖,我赞赏你的好意,你知道松树的价值。你想把这寒冷流水边生长的青松,卖给居住在华丽的楼阁之上的富贵人家。松叶细嫩,想必早已经历几度风霜,松花清淡,却不算美丽,应携带不了几丝春意。世俗长安,注重鲜艳桃李,可怜这些水边松树白白地沾染上六街的灰尘。
【赏析】
唐代的长安是高门贵族豪华竞逐的地方。买花是当时贵族社会的一种风尚。“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白居易《买花》),利之所在,人必趋之。在待价而沽的浓香艳色中,居然连“瘦叶”、“淡花”的松树也出现了;于是诗人产生了感慨,叹息卖树人这种行为的不合时宜。
本来,松树是耐寒的树木,生长在深山大谷之中,葱郁轮囷,气势凌云。人们称赞它有崇高的品德,所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张九龄《感遇》)卖松人为了求利,才把它送到长安,希望“卖与翠楼人”。这些富贵人家看惯了宠柳娇花,对松树的“瘦叶”、“淡花”的外表,是不屑一顾的。这样,松树崇高的美学价值在这种场合之中,就不会为人们所认识。翠楼人不爱寒涧树,卖松人的主观愿望和客观的社会需要很不一致。即使松树得售于翠楼人,这时,它失去了原来生长的土壤,就不能扎根了。在微婉的词句中,表明松树是大不该被送到长安来寻求买主的。
诗人慨叹的是长安只能够欣赏妖艳的桃李,松树的价值当然不被认识;但是卖松人不卖春花,只卖青松,似乎是认识到松树的美的价值了,可惜他不懂得这个社会。无怪乎所得的结果,只能使寒涧青松徒为六街尘染而已。
诗歌用意很微婉,松树也只是一个比喻。诗人所讽谕的是:一切像松树似的正直而有才能的人,不用到长安来谋求出路,决不会得到这个朝廷掌权的人的重视,因为他们所需要的是像桃李一样趋时媚俗的人。这首诗对当时的社会是讽刺,对卖松树人是晓谕,是劝告;而那种不希求荣利的心情,却是诗人的自寓。
据《唐才子传》称:“于武陵名邺,以字行,……大中(唐宣宗年号,公元847─860年)时,尝举进士,不称意,携书与琴,往来商洛、巴蜀间,或隐于卜中,存独醒之意。”这个决弃了长安的荣名利禄的人,因为平素有所蓄积于心,通过卖松这件事而写出了这首别具一格的讽刺诗来。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1)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2)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3)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第Ⅱ卷 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 D【解析】第一空:不一而足:足,充足、足够。原指不是一事一物可以满足的。现指同类事物不止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尚未穷尽。结合语句内容分析,主要讲一些个性十足的表达方式在网络上不断出现,用“层出不穷”。第二空:言不尽意:情意曲折深远,言语难以全部表达。常用于书信末尾,表示说的话没能把意思都表达出来。夸大其词:说话或写文章用词夸张,不切实际,或把情况说得超过了原有的程度。结合语境“老外纷纷跪求购买链接”“有人却哭晕在厕所”分析,用“夸大其词”。第三空:无可厚非:厚,重、过分;非,非难、责备。不可以过分指责,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原谅。无可非议:非议,责备、批评。没有什么可以指责,表示言行合乎情理。可用来形容人、事、思想、行动、品质等。语境中用来陈述媒体的表达方式的多样化,用“无可厚非”。第四空:长此以往:贬义词,意为长期地这样下去(多含有变得更坏的意思)。长年累月:形容经历的时间长久。结合语境“媒体记录历史、传播价值观的社会责任将无从谈起”,用“长此以往”。
18. B【解析】原文画线句,前一分句中“正文、标题”的表述存在语序(词序)不当,后一分句表述存在“主体”(“读者”)与“客体”(“文风”)颠倒。再分析四个选项,A、C两项的修改未解决词序不当问题,故可排除。B、D两项的后一分句陈述的主语分别是“其浮夸荒诞的文风”和“不少读者”,结合前一分句看,与其更加衔接的应是“其浮夸荒诞的文风”,故排除D。
19. C【解析】分析语境,括号前“当网络流量与广告收益挂钩……结成同盟”是全句的状语,括号里的内容应是这个状语所表示的在这种条件或情况下所形成的后果,即“一些新闻产品”会朝向不好的方面改变。而括号后的语句是说形成的这一后果将会产生的不良影响,即“媒体记录历史、传播价值观的社会责任将无从谈起”。再分析四个选项,A项中“新闻信息产品要不断推陈出新”,与括号后的语句内容相左,故可排除此项。B项陈述的对象是“一些新闻信息产品的价格”,与语境内容“一些新闻产品”不相符合,故可排除此项。D项陈述的对象是“新闻媒体”,而语境说的是“部分媒体行文浮夸”致使“一些新闻产品”会朝向不好的方面改变,故可排除D。
20. 示例:①其主要成分是盐酸和胃蛋白酶 ②为什么不会消化掉自己呢 ③最先被发现的是前列腺素 (每处2分,意思相近即可)
21. 标识由中国共产党党徽、数字“100”“1921”“2021”和光芒线组成。生动展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各族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艰苦奋斗的百年光辉历程。[中国共产党党徽(1分),数字“100”“1921”“2021”(1分),光芒线(1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艰苦奋斗(1分),百年光辉历程(1分,强调数字寓意)]
【补充说明】数字“100”构成标识基本造型,“1”以100度仰角呈现,寓意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在前进道路上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党徽位于标识左上方,寓意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砥砺前行,不断创造新的人间奇迹。光芒线象征中国共产党辉煌历史,也寓意奋进之光照耀中华大地、照亮未来之路。嵌入数字“1921”代表100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创始,“2021”代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两个圆形寓意党和国家事业犹如滚滚历史车轮,势不可挡,勇往直前。
四、写作(60分)
参考2021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评分。
【解析】这是一篇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材料中几个名家名言,“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 “你一打盹,对手的机会就来了” “华为总会有冬天” “我们离破产永远只有十八个月”都指向一个共同的主题“居安思危”。
参考立意:(1)居安思危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2)危机意识下的生存之道;
(3)时刻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