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3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件(共28张PPT含教案 视频共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3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件(共28张PPT含教案 视频共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7-08 17:19:40

文档简介


14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坚持立德树人,落实核心素养是本课的出发点和归宿。人类文明因传承而存在,文化传
承需要一定的载体,人类文明传承的过程就是载体发展演变的过程。本课教学立意为——传
承中华文化,提供中国智慧,坚定文化自信。同时,本课设计关注历史核心素养在课堂中的
落地,指导学生在唯物史观的引领下,从时空关系的角度分析相关史料并能理解各载体发展
背后所呈现的文化传承的规律,认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强化学生对中华文化
的认同,坚持文化自信,激发学生传承与创新中华文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
选择性必修三是围绕“文化交流与传播”设置的专题史,本课属于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这
一主题下的子课题,主要讲述了学校教育、印刷书刊、图书馆、博物馆四大文化传承载体的
发展历程。教材容量较大,史料比较丰富,栏目设置多样,引言、学习聚焦、学思之窗、史料阅读、思考点、历史纵横、探究与拓展等各项设置都很好地发挥了其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助
作用。
三、学情分析
选择性必修的面向对象为高二年级学生,高二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已经对中国史和世界史有了初步认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减少史实的讲述,应该指导他们怎样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当今时代文化交流频繁,文化冲突也有发生,怎样看待并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怎样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价值,是高二学生形成正确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意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
四、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
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文化传承的演变过程,认识到从古至今不同的文化传承载体,分
析影响文化传承的因素。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学校教育对文化传承的影响,使学生掌握科学的
历史研究方法。
时空观念——以时间轴和地图梳理文化传承的过程,能够确认四种文化传承方式的时空
定位。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
史料实证——通过分析概括史料与图片,使学生能够总结学校教育的作用、印刷术发展
对文化延续的意义、博物馆和图书馆在文化传承与保护中的作用,学会从史料中归纳历史规
律,运用史料论证自己的观点。
历史解释——运用唯物史观对史料进行分析,理解文化交流与共享对于文化传承的巨大
作用,解释新时代下如何进行实现中华文化的传承。
家国情怀——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之灵
魂,理解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认识中华文化为世界治理提供中国智慧,进而提升学
生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增强文化自信。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学校教育的发展过程及其对文化传承的作用。
难点: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新时代应如何传承中华文化。
六、教学设计思路
高二学生已经完成《中外历史发展纲要》的学习,已经对中国史和世界史有了基本的认
识,因此本课设计主要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思维品质。《论语》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学生并不陌生,以《论语》的传承为主线梳理学校教育、书籍、图书馆和博物馆的发展
历程和这四种载体对文化传承的影响,进而思考中华文化传承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增强学生
文化自信,增强学生文化认同。
教材按照文化传承的四种载体设置了四个学习子目,介绍了学校教育、书籍、图书馆、
博物馆的发展概况,内容丰富,史料详实,需要将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将其重难点突出,因此可以按照《论语》的“读”“写”“译”三个方面理解《论语》的传承过程,并从中总结出文化传承的载体及其发展情况。
七、教学过程新课导入
教师展示:论语中出现的词语。
教师讲述: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些成语:不亦乐乎、不自量力、循循善诱、欲罢不能、犯上作乱、巧言令色、吾日三省吾身、言而有信、温故知新、见义勇为、
既往不咎、尽善尽美、见贤思齐、无欲则刚、不耻下问、文质彬彬、举一反三……这些词同学们都会用,但是大家知道它们的出处吗?它们都来自中国古代一本儒家经典《论语》,据统计出自论语的成语有数百个,《论语》里蕴含了中国智慧,今天我们要通过学习《论语》传承过程中的“读”、“写”、“译”,探索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新课讲授:
一、“读”在学校
设计意图:《论语》的传承最主要的方式是学校教育,学校是文化传承的最重要载体。伴随儒家文化在古代中国地位的上升,《论语》是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读”在学校主要讲授学校教育的发展和学校教育对文化传承的作用。
教师展示:《论语》书影及论语简介。
教师讲述:春秋时期,分封制、宗法制的逐渐瓦解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情形,私学诞
生,其中儒家代表孔子影响最大,他的学生将他的言行、答弟子问及弟子之间的谈话记录成
册,谓之《论语》,但此时《论语》并未受到统治者重视。
教师展示:《论语》传承大事件
教师讲述:伴随西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才成为官方意识形态,《论
语》成为官学主要传授内容。从官学到私学,再从私学到官学,《论语》的诞生和传播离不开校园,《论语》的阅读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完成。
教师提问: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教材内容完成表格,梳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
时间
私学
官学
西周
学在官府。
春秋
私学产生。
西汉
设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太学。
西晋
设中国古代最高教育行政机构——国子监。
唐宋
进一步发展,学塾、村学、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宋代书院发达,白鹿洞书院最为著名。
教师提问:
《论语》的学习在近代学校教育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
学生回答:《论语》阅读及学习都不再是主要内容。
教师追问:这种变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近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京师大学堂创办于戊戌变法,主要是为了
推动维新变法,学习西方。
教师小结:洋务运动的新式学堂拉开近代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序幕,京师大学堂——既是
近代中国第一所有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主导新式教育的
推进,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教师展示:留学教育的发展情况。
教师讲述:教育近代化的过程中,留学教育兴起,这时期《论语》并没有随着留学生们
的求学足迹而扩大影响,反而备受留学生们的冷落,《论语》的传承也面临着艰难转型。
教师展示:《论语》传承大事件。
教师讲述: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致力于人民教育,保障人民受教育的权利,儒家经典的学习已不再是学校教育的必修内容。
设计意图:梳理《论语》传承的过程不是简单的填写与记忆,而是发现与思考的过程,
从比较中发现、从推理中思辨。通过梳理《论语》在古代和近代中国学校教育中的不同,引导学生发掘其深层次的原因,培养学生从比较的角度对史实进行分类整合。
教师讲述:《论语》的阅读与学习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不同,但无论哪一时期它的传承都离不开学校教育,请同学们根据材料分析,学校教育在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有着怎样的作
用?
材料二:从汉武帝时起,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
断。……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人教版必修三
教材
材料三:洋务派派遣的留欧学生回国后对中国近代海军发展起过重要影响,例如,北洋
舰队
12
艘主要舰船的管带中,有一半由留学生担任。——梁燕波、王晨《近代中国的留学教育及其影响》
材料四: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
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
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蔡元培《就任
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师生共同分析:保存典籍、培养人才、塑造品格。
设计意图:学校教育对文化传承的作用是本课的重点,引导学生提取史料关键信息并做
出合理的历史解释,这里史料设置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历史事物进行分类整
合——从书籍、人才和精神三方面分析影响。
教师过渡:学校教育是《论语》的阅读和学习的主要途径,而《论语》的书写与记录离
不开简帛与书籍。
二、“写”于书简
设计意图:文化的传承离不开记录,而人类记录的方式也在发生着不断地变化。“写”
于书简主要从技术进步的角度理解记录方式的变化,从而引出书籍的变化,从书籍的变化进
而引出书籍的保管即图书馆和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过渡:根据我们前面的《论语》小档案我们已经知道,《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书写的主要工具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木简、竹简。
教师提问:《论语》的的书写,也经历了一番变化,下面请阅读材料,思考《论语》的书写工具有怎样的变化?
材料五:
海昏侯墓出土汉简
材料六:宋刻本《论语》
学生回答:《论语》书写从简牍变成了纸书。
设计意图:文物史料对于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史料实证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印刷
术进步的史实在初中已经详细讲述,高中学习在这里可以尝试深化学生挖掘史料信息的能
力,从不同角度解读史料。本部分从记录载体分析简牍到纸书的变化,从收藏地点分析博物
馆和图书馆对文化传承的作用。
教师展示:《论语》传承大事件
教师讲述:出土文物是我们研究历史重要史料,这批汉简出土于海昏侯幕,是我们研究西汉《论语》传承的一手资料。而宋代出现的纸质的《论语》书籍,又为我们打开了了解宋
代《论语》传承的一扇窗。根据材料,请同学们说一说,宋代《论语》的传承出现了哪些有
利的因素?
学生回答:有了书写用的纸,印刷术也进步了。
教师讲述:从简牍到纸书,是文化传承的革命性变化。请同学们说一说,中国古代史上造纸术和印刷术的改良的概况。
学生一回答:西汉,就已经有了植物纤维的纸,但是这时候纸的使用非常有限,东汉蔡
伦改进了造纸术,造成的纸物美价廉,成为了后世主要的书写工具。
学生二回答:中国古代的印刷术有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毕昇发明的,
他使用的是泥活字。
教师讲述:需要注意的是材料中宋刻本《论语》采用的不是活字印刷而是雕版印刷。为何这时期主要的印刷方式仍然是雕版印刷呢?由于活字印刷术初创技术并不成熟,这时期印
刷质量并不如雕版印刷,因此在《论语》的印刻中选择中了更为精美的雕版印刷。
教师提问:活字印刷术的大规模使用要到明清时期,这说明了什么呢?
学生一回答:技术的应用与普及需要一定的时间。
学生二回答:技术的进步有利于文化的传承。
教师小结:科技发展是影响文化传承的因素之一。造纸术、印刷术的进步为文化传承提
供了良好的条件,推动了文化的普及,提高了人的文化修养。
教师提问:从这两则材料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论语传承和哪两个机构有关呢?
学生回答:它们收藏于博物馆和图书馆,说明博物馆和图书馆也有文化传承的任务。
教师讲述:海昏侯博物馆中记录在简牍上的《论语》和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宋刻本《论语》
为我们了解《论语》传承打开了新的视野。博物馆、图书馆也是我们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途
径。请大家观看视频,并结合教材说一说我们可以到哪些图书馆和博物馆了解中华文化。(播
放微课)
展示图片:中国国家图书馆、重庆市图书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人民
革命军事博物馆、重庆三峡博物馆。
教师讲述:各级各类图书馆、博物馆各有特色,其丰富的藏品和文物向我们娓娓道来中
华文化传承的故事,展现了中华文化的血脉绵延与灿烂辉煌。总结前面所学内容我们知道了
学校教育、书籍、图书馆、博物馆都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教师展示:中华文化传承载体及其发展。
学校教育:
官学
古代:
私学
中央:太学与国子监。地方:各级地方私学。
产生:春秋,孔子讲学。发展:宋,书院发达。
近代:
大学教育:京师同文馆、京师大学堂。
留学教育:发展壮大。

籍:
图书馆:
博物馆:
现代:人民教育兴起,推进教育普及。材质:从简牍到纸质。
技术:从雕版到活字。
古代:官方和私人藏书。
近现代:公共图书馆建成。
近代:出现于上海。
现代:综合性、专业性博物馆不断发展。
教师提问:回顾《论语》的传承过程,我们可以思考影响《论语》传承的因素有哪些呢?
教师展示:《论语》传承大事件
学生一回答:不同时代《论语》在学校教育中地位不同,体现了时代的影响。
学生二回答:统治者的态度会对《论语》传承造成了影响。
学生三回答:技术进步有利于文化传承。
教师小结:时代的需求,统治者的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文明的开放程度,杰出个人
的贡献……都可能对文化的传承造成不同的影响。
设计意图: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题中之义,梳理《论语》的传承过程不能仅仅立足于史实,指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通过知识迁移从不同角度分析影响文化传承的因
素。
教师过渡: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论语》也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传
播,它所闪耀着的中华智慧光芒受到世界其他文明的重视。
三、“译”传世界
设计意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有着卓越的贡献,《论语》在东亚文化圈受到了极大重视,并曾经在世界近代史上写下了重要一笔,影响了法国的启蒙运动。“译”
传世界讲述世界治理中的中国方案,强调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突出文化交流与共享对文化
传承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展示地图:《论语》世界传播形势图
教师讲述:约公元一世纪,《论语》以及其他儒家经典传入朝鲜半岛。公元三世纪末,
经朝鲜半岛《论语》传入日本。明末,利玛窦等最早来中国的传教士,陆续以不同的语言翻译《论语》,将其丰富而深邃的文化蕴涵传播至西方各国。1684
年,比利时人柏应理与中国传教士沈福宗应邀访问法国时,将拉丁文版的《论语》、《大学》、《中庸》献给路易十四,得到高度重视,在知识分子阶层掀起“中国热”,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的“慕华”情节可谓其典型现象,伏尔泰在书房里悬挂着孔子画像,他甚至被誉为“欧洲的孔夫子”。1809
年,
第一部英文版《论语》问世,《论语》伴随着日不落帝国版图扩大,传播更为广泛。
教师展示:《论语》传承大事件
教师讲述:《论语》在海外的传播促进了文化交流。如果我们要研究《论语》在海外的传承,也需要研究学校、书籍、图书馆、博物馆这四种载体。下面我们来一起梳理它们在世
界历史中的发展概况。
古代:古希腊产生欧洲最初学校形式
学校教育
近代:
法国:“大学区”制度,确立了国民教育制度。
德国:促成大学职能转变。
美国:大学走向世俗化、商业化。


图书馆
博物馆
古代:埃及纸草书卷
近代:德国古登堡《圣经》采用了活字印刷术。
古代:修道院藏书。
近代:面向所有人开放的公共图书馆。古代:埃及“亚历山大博物馆”,人类历史最早的博物馆。
近代: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
教师过渡:今天在一些国外大学中开设了《论语》学习的课程,在法国国家图书馆中收
藏着翻译成拉丁文的《论语》,在日本长崎孔庙中雕刻着《论语》全文。学校、书籍、图书馆、博物馆向我们展示着不同文明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智慧共享。请思考《论语》在世界范围
内的传播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有何意义,我们又能得到什么启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展
示)
材料七: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至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
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
——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材料八:孔子思想不仅深刻地影响了日本等东方国家,而且对欧洲,尤其对欧洲的启蒙
运动也产生过积极影响。
——美国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材料九:自由是属于所有的人做一切不损害他人权利的事的权利,其原则是自然,其规
则为正义,其保障为法律,其道德界限则在下述格言之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法国《人权和公民权宣言》第六条师生共同分析:有利于文化传承,增强民族认同;扩大中华文化世界影响力,促进世界
文明交流;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
设计意图: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化传承也离不开交流与共享。在新时代世界发展面临一系列的难题时,中国智慧能够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学生根据材料进
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进而理解文化交流对文化传承的积极影响,并
结合本课内容分析怎样利用好四种载体进行中华文化的传承。
教师小结:梁启超先生曾经热情洋溢地赞美:“四千余年之历史未尝一中断者,谁乎?我中华也。”
学校、书籍、图书馆、博物馆所承载着的中华文化,镌刻着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是中国民族之灵魂,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思想智慧,它不仅是推动了
中华文明的发展,也为人类文明做出卓越贡献。我们应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脉,提供
中国智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八、教学评价设计
水平一
能够认识到文化传承的基础是经济的发展,文化传承受时代、技术、个
人等因素的影响。在叙述《论语》传承过程时,能够运用恰当的时间和空间
表达方式。在解答问题时,能够依据史料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能够辨
别不同文化传承载体的历史解释,比如,学校教育对于典籍保护、培养人才
和塑造品格有着重要意义。能够表现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欣赏,认识本课的学习价值。
水平二
能够认识到文化传承的基础是经济的发展,文化传承受时代、技术、个人等因素的影响。能够利用示意图和材料对《论语》传承的过程加以描述;
能够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能够认识文物和文献资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在论述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尝试运用材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比如,能分析海昏侯汉简和宋刻本《论语》具有不同的史料价值。
在对材料的解读中,依据不同时期的时代特点设身处地理解学校教育中《论语》学习地位不同并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运用相关历史术语,
提出自己的解释。能够通过本课学习,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促进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形成。
水平三
能够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来理解历史
上的学校教育、书籍、图书馆和博物馆的变化与延续及其意义。能够把握相
关史事的时间、空间联系,并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术语对较长时段的史事加
以描述和概括。比如,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着民族危机,救亡图存成为时
代主题,学校教育这时期也在面临转型的任务。能够利用不同类型史料的长
处,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能够分
辨材料中对学校教育作用的不同历史解释;尝试多方面说明学校教育对文化
传承的作用并加以评析。能够判明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增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
水平四
能够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来理解历史上的学校教育、书籍、图书馆和博物馆的变化与延续及其意义。在对书籍演变过程的分析过程中,能将其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能够选择恰当的时空
尺度对其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比如,在活字印刷术出现后
,雕版印刷术仍然因为其精美的印刷水平继续发挥着文化传承的作用。能够在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分析中华文明的世界意义。
能够阐述以往的观点或提出新的解释,例如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承的关系。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对主动传承中华文化的历史责任感,能够在对历史的叙述中体现出正确的历史观。
九、板书设计
古代:从官学到私学
学校教育
中国:
近代:大学教育、留学教育现代:人民教育
世界:近代大学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中国:简牍到书籍


世界:活字印刷术的传播
图书馆:从私人藏书到国家图书馆博物馆:从私人收藏到公共博物馆
十、教学反思
本课在上课过程中应该注意三个方面:首先,本课内容丰富,图书馆和博物馆部分学生
需要大量查阅网络资料才能完成学习;其次,本课体验性强,学校、书籍、图书馆和博物馆
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怎样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历史分析;第三,将繁杂的内容
系统化,注意从整体理解文化传承。
《论语》
成书: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内容:记录孔子的言行、答弟子问及弟子之间的谈话,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地位:儒家经典,蕴含大量为人处世之道和人生哲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昏侯墓《齐论语》传承自汉代
《齐论》宗师昌邑中尉王吉,目前藏于海昏侯博物馆
宋淳祐六年(1246
年)姜文龙湖州頖(pan)宫刻本《论语》,现藏于国家图书馆藏,名录
00329。
中华文化传承载体及发展
世界文化传承载体及发展
文化传承的载体及其发展(共28张PPT)
成书: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内容:记录孔子的言行、答弟子问及弟子之间的谈话,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地位:儒家经典,蕴含大量为人处世之道和人生哲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录
1
“读”在学校
2
“写”于书简
3
“译”传世界
第一章
“诸不在六艺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春秋战国
《论语》诞生
西汉
成为正统
孔子讲学图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天人三策》
时间
私学
官学
西周
?
学在官府。
春秋
?
西汉
?
设中国古代最高学府——
西晋
?
设中国古代最高教育行政机构——
唐宋
进一步发展,


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宋代
发达,白鹿洞书院最为著名。
?
私学产生。
太学。
国子监。
学塾
村学
蒙学
书院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发展概况
《论语》的学习在近代学校教育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
近代留学教育的兴起,给《论语》传承带来挑战。
中华
文化圈
时间
留学去向
1872——1875年(洋务运动期间)
美国
甲午中日战争后
日本
新文化运动期间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古代中国
近代中国
一、“读”在校园
春秋战国
《论语》诞生
西汉
成为正统
近代
艰难转型
新中国成立后,致力于人民教育,保障人民受教育的权利。
1955年,辽宁省复县沙坨村的扫盲班在地里通过实物进行扫盲教学。
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1954《共同纲领》
春秋战国
《论语》诞生
西汉
成为正统
近代
艰难转型
现代
不再必修
材料二:从汉武帝时起,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人教版必修三教材
材料三:洋务派派遣的留欧学生回国后对中国近代海军发展起过重要影响,例如,北洋舰队12艘主要舰船的管带中,有一半由留学生担任。
——梁燕波、王晨《近代中国的留学教育及其影响》
材料四: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学校教育在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有着怎样的作用?
保存典籍
培养人才
塑造品格
第二章
材料五:
海昏侯墓出土《论语》汉简
材料六:宋刻本《论语》
海昏侯墓《齐论语》传承自汉代《齐论》宗师昌邑中尉王吉,目前藏于海昏侯博物馆。
宋淳祐六年(1246年)姜文龙湖州頖(pan)宫刻本《论语》,现藏于国家图书馆,名录00329。
《论语》的书写工具有怎样的变化?
简牍
纸书
春秋战国
《论语》诞生
西汉
成为正统
东汉至宋
技术进步
近代
艰难转型
现代
不再必修
造纸术、印刷术的进步为文化传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推动了文化的普及,提高了人的文化修养。
简牍
纸书
材料五:
海昏侯墓出土《论语》汉简
材料六:宋刻本《论语》
海昏侯墓《齐论语》传承自汉代《齐论》宗师昌邑中尉王吉,目前藏于海昏侯博物馆。
宋淳祐六年(1246年)姜文龙湖州頖(pan)宫刻本《论语》,现藏于国家图书馆,名录00329。
《论语》传承和哪两个机构有关?
博物馆
图书馆
图书馆和博物馆是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国国家图书馆,前身为清政府筹建的京师图书馆。
重庆市图书馆
故宫博物院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材质:从简牍到纸质。
技术:从雕版到活字。

籍:
中华文化传承载体及发展
中央:太学与国子监。
地方:各级地方私学。
官学
产生:春秋,孔子讲学。
发展:宋,书院发达。
私学
古代:
学校教育:
大学教育:京师同文馆、京师大学堂。
留学教育:发展壮大。
近代:
现代:
近代:出现于上海。
现代:综合性、专业性博物馆不断发展。
博物馆:
古代:官方和私人藏书。
近现代:公共图书馆建成。
图书馆:
人民教育兴起,推进教育普及。
春秋战国
《论语》诞生
西汉
成为正统
东汉至宋
技术进步
近代
艰难转型
现代
不再必修
回顾《论语》的传承过程,思考影响《论语》传承的因素有哪些?
时代的需求,
统治者的重视,
科学技术的发展,
文明的开放程度,
杰出个人的贡献……
第三章
约公元一世纪,传入朝鲜半岛。
公元三世纪末,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
明末,利玛窦等传教士,翻译《论语》。
1684年,比利时传教士柏应理与中国传教士沈福宗将拉丁文版献给路易十四,得到高度重视,在知识分子阶层掀起“中国热”,
1809年,第一部英文版《论语》问世。
17世纪之后,伴随西欧国家入侵,《论语》在美国开始传播。
《论语》世界传播形势图
柏应理翻译《论语》书影,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
《论语》是一部纯美道德的箴言集,你们在这部书中找不到任何低级趣味或荒谬的预言。
——伏尔泰
春秋战国
《论语》诞生
西汉
成为正统
东汉至宋
技术进步
明清
传播欧洲
近代
艰难转型
现代
不再必修
《论语》在海外的传播促进了文化交流。
古代:
产生欧洲最初学校形式
法国:“
”制度,确立了国民教育制度。
德国:促成大学职能转变。
美国:大学走向


近代:
学校教育:
古代:埃及纸草书卷
近代:德国古登堡《圣经》采用了


籍:
古代:修道院藏书。
近代:面向所有人开放的

图书馆:
世界文化传承载体及发展
大学区
古希腊
世俗化
商业化
活字印刷术
公共图书馆
古代:埃及“
”,人类历史最早的博物馆。
近代:牛津大学
、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
图书馆:
亚历山大博物馆
阿什莫林博物馆
自由是属于所有的人做一切不损害他人权利的事的权利,……其道德界限则在下述格言之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至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
梁启超
孔子思想不仅深刻地影响了日本等东方国家,而且对欧洲,尤其对欧洲的启蒙运动也产生过积极影响。
美国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
法国《人权宣言》
《论语》的世界传播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有何意义,又有什么启示?
有利于文化传承,增强民族认同;
扩大中华文化世界影响力,促进世界文明交流;
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
坚定文化自信
传承中华文脉
提供中国智慧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