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西青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天津市西青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07 10:57:41

文档简介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邻翁”陪结。在结构上,作者兼顾空间顺
序和时间顺序。从空间上看,从外到内:从时间上看,则写了迎客、待客的全过程
B.《客至》颔联作者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
客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
《宾至》“老病人扶再拜难”写自己老病,需人擦扶,不能尽礼,在致歉中隐含着
诗人有老友来访的万分喜悦
D.《宾至》诗题虽突出
字,但在写法上,却处处以宾主对举,实际上突出的是
诗人自己
)主人对“客”和“宾”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态度?试分别结合两首诗的尾联简要分析
1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长太息以掩涕兮
连峰去天不盈尺
李白《蜀道难》)
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茕茕孑立
李密《陈情表》
(5)是日也
惠风和畅
王羲之《兰亭集序》)
五、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7~19题。(13分
采菊东篱说到今
自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一金句横空出世,菊花就和东篱结下了不解
之缘。仿佛此前居无定所、被屈原先生当作夕餐的“秋菊之落英”,终于在陶渊明那里找到
自己的归宿。以后的诗
再见菊花时,也总会想到它已名花有主,
有所属。比如唐代的元
稹在表达对菊花的偏爱时,先道“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再言“不是花中偏爱
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而诸如“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等以“东篱菊”称呼菊
花的诗句,就更数不胜数
中国古代的文人志士们喜欢以花草自喻,托物言志,菊花在他们的笔下,一般被用来比喻
某种与众不同的气节。所谓“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黄花本是无情物,也共先
生晚节香”“数去更无君做世,看来惟有我知音”。这种不畏严寒、傲霜而生的品质,也让菊
花跻身“花中四君子
高二语文试卷第6页(共8页
菊花是高颜值的观赏植物,曾被誉为“芳薰百草
观其外貌,其花型可分为
翻卷型、莲座型、飞舞型、龙爪型等。是的,菊花都是一簇一簇的,重重叠叠,丝丝絮絮,环
抱成团
霜其奈何
才成就
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壮阔之美。当然,菊花的颜色也有多种,或“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或“孤丛色似霜”,都带着一种高冷范川
然而,从某种程度上看,我们赞美的菊花的孤绝和冷艳,恰
的少年意气和伶牙
齿,譬如
逢采摘,宁辞独晩荣
可技头抱香死”等。人们随着年岁增长,见过更多的
风有严寒,终将与自己、与世界和解。就像莫言对自己年少气盛时抢白老师深感愧疚,那种争
强好胜的面红耳赤,终将变为容忍、宽和的慈眉善目的模样。即便秋天开花时“蕊寒香冷蝶难
又能如何呢?和菊花气质颇相近的林黛玉曾问菊道:“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
然万物有时。有的喜欢在春天里争奇斗艳,就随它热闹吧。有的偏爱“凌寒独自开
就随它去吧,何必非要“报与桃花一处开”呢
在中国,因为菊花盛开的时节与重阳同步,所以在一些诗词里,菊花和重阳常携手并肩出
现,重阳节也一直有赏菊和饮菊花酒的习俗。宋代还举行一年一度的赏菊大会,菊花被视为吉
祥和长寿的象征。汉朝《神农本草经》載:“菊花久服能轻身延年。”西汉《西京杂记》中还
有制作菊花酒的记载,菊花酒被当时的皇帝后妃们称
寿
当作滋补药品,相互馈赠
天,菊花茶仍是备受欢迎的清热降火饮品
在书画和陶瓷等艺术作品里,我们也常常见到菊花风姿绰约的身影。菊花高雅幽静,低调
鉤烂地开放在圓圆的盘子里,开放在精巧的杯盏上,开放在硕大的碗盆里,我们赞叹它繁复
精细的纹路,它也终于放下“隐逸”之态,融入我们的生活。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皇家的家族
徽章也是菊花纹,日本甚至被称为“菊花王朝”,菊花纹也被印在日本的护照上。有一种说法
日本皇朝深受我国
化的浸染,推崇菊花的绝世之美和高洁之气
千年前,辛弃疾曾期待自家的新居轩窗临花,遍种竹梅菊
在《沁园春·带湖新居
将成》中写道:“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直到今天,菊花的美艳,仍是
人喜欢的;菊花的药食价值,也是颇受肯定的。还是《红楼梦》中魁夺菊花诗的林黛玉说得好: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
选自《月读》,有删改
下列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吟咏菊花的诗句众多,有的描写菊花的颜色等自然属性,有的歌咏菊花不畏严寒、孤
绝冷艳等内在品质
作者认为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最早把菊花写进诗词中的文人,此后才有了众多文人骚客
托菊言志的诗歌
C.菊花是“花中四君子
日本甚至被称为“菊花王朝”,菊花在中国古代文人们
的笔下,一般被用来比喻某种与众不同的气节
D.文章结尾引用林黛玉的诗句既巧妙回扣标题,又高度概括全文内容,自然收束文章
使文章余味无穷
高二语文试卷第7页(共8页)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8分,每小题2分)
1.D
(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前进。突飞猛进:形容事业、学问等进展非常迅速。语境是指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快,所以用“突飞猛进”;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或还没有停止,多形容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展。如日中天:好像太阳正处在正午时刻,形容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语境是在人脸识别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下,所以用“方兴未艾”;未雨绸缪: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防患未然:在事故或灾害未发生时采取预防措施。语境是指提前做好进入人工智能时代的准备,所以用“未雨绸缪”)
2.A(上段说“刷脸”带来的便利,本段说信息采集与安全问题,故应以表达转折的关联词开头;
“人们……也引发了”搭配不当)
3.B(画线句错误:一是语序不当,根据上文,应将“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放在前面;二是“加大……处罚措施”搭配不当,应改为“加大……处罚力度”)
4.B(“抒情诗”错)
二、(9分,每小题3分)
5.C
6.A(选项只是强调作者很早就有这一想法,与理由无关)
7.A(这句话只是对目前的工作情概况的描述,并不属于其理由;“新的研究还没有确定”文中没有这个说法)
三、(15分,每小题3分)
8.B(败退)
9.D(介词,由于。A承接,而且;通“尓”。B助词,的;代词,他。C介词,到;介词,在) 
10.A
?????
11.B(“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
12.C(正面论证)
四、(20分)
13.(5分)(1)等到(后来)有搬它的人,立即按照命令赏赐他。(2分,每句1分)
(2)第二天将要攻取(那)岗亭,有能率先登上(岗亭)的,任命他当国大夫,赏赐他上等田地、住宅。(3分,“且”“仕”“上”各1分)
14.(3分,表明观点,1分;概括越王或吴起的行为,1分;分析其行为的优势,1分。意思对即可)
答案示例:①我更赞许吴起的做法。吴起先后两次设下奖赏标准,取信于民,比起越王仅以赏罚威势震慑百姓,更能获得百姓支持。获得百姓真心的信任和拥戴才是治国之道。
②我更赞许越王的做法。越王设计的“焚宫室”更接近战争的危险局面,且相比吴起的只奖无罚,越王赏罚分明,更能激励民心。有原则、有信用的奖惩机制才是取胜之道。
15.(1)(2分)C(“再拜”可见客人有一定的身份,但一个“难”字表现出诗人年迈多病,不胜应酬之苦的不悦)
(2)(4分)《客至》尾联写主客对饮兴致渐浓,并招呼邻翁助兴,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突出场景的欢快热烈,表现了主人对客人的热情(2分);《宾至》尾联写希望贵宾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再来看花,既表达了款待不周的歉意,又暗含送客的意味,言辞客气,流露出诗人的清高性格,表现了主人对贵宾的敬而远之(2分)。
16.(6分,每空1分,添、漏、错字均不得分)
(1)哀民生之多艰
(2)枯松倒挂倚绝壁
(3)出师未捷身先死
(4)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形影相吊
(5)天朗气清
五、(13分)(以下主观题意思对即可,酌情赋分)
17.(3分)B(“最早”错)
18.(6分,每点2分,写出3点即可得满分)
(1)文学价值
(2)观赏价值
(3)药食价值
(4)艺术价值(或装饰价值)
(5)精神价值
19.(4分,意思对即可)
运用比喻(1分)的修辞方法,说明在人生路上会遇到坎坷、挫折、磨难、逆境等(1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人生阅历的增多,个人终会有所成长、有所改变(年轻少不更事,容易争强好胜、自命清高、自以为是。年龄渐长、阅历渐多,渐渐能够坦然面对自己、他人和世界,变得包容豁达、从容淡定)(2分)。
六、(5分)
20.(5分,选准一个文化特色,1分;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2分;语句通顺1分;满足字数要求1分)
提示:
可以泛泛的谈如:中国“礼”文化;中国“仕”文化;中国“诗词”文化;中国“面子”文化;中国“享乐”文化等等。
可以具体的谈如:红楼梦中的戏剧;琴、棋、书、画;诗、酒、花、茶;家书、祭文;传统节日、灯谜、对联;园林文化;名字文化;文人墨客及历史人物等等。
七、(50分)
21.(50分)
提示:
(1)“德”,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道德;品行;政治品质。
(2)“了解甲骨文的内涵,延续中华文化血脉”活动。“血脉”即“血统”,中华文化的传统。“延续”就是传承。
(3)写作范围就是传承中华文化中优秀的思想品质。
参考译文:
越王向大夫文种询问道:“我想讨伐吴国,可以吗?”(文种)回答说:“可以了,我们的奖赏优厚并且讲诚信,惩罚严厉而且坚决实行。您想要了解这一点,为什么不烧一下房屋试试呢?”于是就放火焚烧房屋,人们(都)不去救它。(越王)就下令说:“人去救火的(如果)死了,(就)和战死在敌阵的奖赏相同;救火如果没死的,(就)和战胜敌人的奖赏相同;不救火的人,和投降败退的罪行相同。”(命令一下达)人们(用烂泥)涂在自己的身体上,披着湿衣服而奔赴火海的,左边有几千人,右边有几千人。(从)这件事(可以)知道必将战胜吴国的趋势了。
吴起做魏武侯的西河郡守。秦国有座小的边防岗亭面临边境,吴起想要攻占它。(因为如果)不除掉(它),那么(它)对(魏国)种田的人危害很大;(如果要)除掉它,那么(又)不值得为此征集军队。于是就在北门外放一根车辕木,然后(向人们发布)命令说:“有能搬这车辕木到南门外的人,(就)赐给他上等的农田、上等的住宅。”人们没有搬它的。等到(后来)有搬它的人,立即按照命令赏赐他。一会儿(吴起)又在东门外放置一石赤豆,之后(向人们发布)命令说:“有能搬这个到西门外的,像当初那样赏赐他。”人们争着搬它。于是(吴起)下达命令说:“明天将要攻取(那)岗亭,有能率先登上(岗亭)的,任命他当国大夫,赏赐他上等田地、住宅。”人们争着前往。于是(吴起下令)攻亭,一个早晨就把它攻克了。
李悝做魏文侯上党地区的郡守,想要人们善于射箭,于是下令说:“人们有疑虑而不能决断的诉讼,就让他们射箭靶,射中靶子的就胜诉,射不中的就败诉。”命令下达后,人们都急忙练习射箭。等到和秦国人打仗,使秦军大败,因为人们都善于作战射箭。
宋国崇门的(一个)里弄居民为亲人守丧哀痛过度而损伤身体,很瘦弱,君主认为他对亲人非常仁爱,提拔任命(他)做个小官。第二年,人们因守丧哀痛损伤身体死亡的一年有十多人。子女为父母亲服丧,是因为爱父母,尚且可以用奖赏来鼓励,更何况是君主对于民众呢!
越王计划讨伐吴国,想要人们看轻死亡(而拼死去作战)。(他)出外看见(鼓着腮帮子似含)怒气的青蛙,就向它凭轼致敬。随从说:“为什么(要)对这种东西表示敬意呢?”越王说:“因为它有勇气的缘故。”第二年请求把头颅献给越王的人一年有十多位。
韩昭侯派人收藏(起自己不穿的)破旧裤子,侍从说:“您也太不仁慈了,(连)破旧的裤子也不拿它来赏赐给身边的侍从却(把它)收藏起来。”昭侯说:“这不是你懂得的道理。我听说英明的君主吝惜(自己的)一颦一笑,皱眉有皱眉的缘故,笑有笑的缘故。现在那条破旧裤子,难道只是皱个眉头笑一下的事吗?裤子与皱眉头笑一笑(的作用)相差得远了。我一定要等有功劳的人(才能赏给他),所以收藏起它没有给别人啊。”
PAGE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