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和平区2017年高三语文第一次质量调查(一模)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2017·和平模拟)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菁华(qīng) 宁可(nìng) 冠心病(guān) 翘首回望(qiáo)
B.链接(liàn) 创口(chuāng) 倒春寒(dào) 拈花惹草(niān)
C.请帖(tiě) 梵文(fán) 发横财(hèng) 按捺不住(nà)
D.吐蕃(fǎn) 庇护(bì) 歼击机(jiān) 呱呱坠地(gū)
【答案】B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习惯性误读字字音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字音。
A项菁华(qīng)——jīng,C中梵文(fán)——fàn,D中吐蕃——音( bō)。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解答语音题的关键主要在于平时的积累,要养成注意读准字音的习惯,特别要注意那些多音字和容易被声旁误导读音的字以及报刊上常见但容易人们读错的字。
2.(2017·和平模拟)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浸渍 高潮叠起 肤浅 人才倍出
B.弘扬 相应成趣 拓宽 辽阔无垠
C.悒郁 仓皇失措 蕴藉 满腔热忱
D.辟谷 立椎之地 格局 跋山涉水
【答案】C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分辨;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字形。
A项高潮叠起——高潮迭起,人才倍出——人才辈出。
B项相应成趣——相映成趣。
D项立椎之地——立锥之地。
故答案为C。
【点评】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字形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可用比较排除法。可以先排除固定词语、常用词语,然后,结合着词语意思来辨别词语搭配是否正确。
3.(2017·和平模拟)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林老先生长期热心支持家乡的教育、慈善等公益事业,这次返乡,主动提出要与部分福利院参加高考的孤儿合影留念
B.这些年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国际环境也不一样了,企业对税费更加敏感,而且这方面的议论也多一些。
C.“低碳生活”这一理念,经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的成功和失败的实践,无可争辩地证实了这一理念的正确。
D.毕马威报告称,2016年中国获得的风险资本投资额增加了19%,达到创纪录的310亿美元,约占全球总额的四分之一,预计中国将在2017年延续这一强劲表现。
【答案】D
【知识点】搭配不当;表意不明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病句辨析。
A项“主动提出要与部分福利院参加高考的孤儿合影留念”中的“部分”是指“部分福利院”还是“部分孤儿”,指代不明,导致歧义。
B项关联词不当,“而且”改为“所以”。
C项“经过”为介词,带长状语,主干“理念证实正确”主谓搭配不当。
故答案为D。
【点评】辨析病句常用方法有:
(1)梳理枝干法。即用语法分析的方法,依次检句子的主干和修饰部分。
(2)语感审读法。调动语感,看句子是否合于语言习惯,可与语法分析配合使用。
(3)造句类比法。对语感判断或语法分析仍吃不准的句子,可仿原句的结构造一个日常用的句子,比较得出结论。
(4)逻辑分析法。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等方面考虑句子是否得当,句间关系、前后顺序等是否合理。
4.(2017·和平模拟)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它的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形式上采用赋、比、兴的手法,其中的国风由各地的民歌组成。
B.陶渊明是中国诗歌史上大力描写山水的第一人,开创了山水诗派,直接引领了王维、孟浩然等人的山水诗创作。
C.《汉书》开纪传体断代史先河,是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前四史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D.唐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包括五言和七言的律诗和绝句,王维的《山居秋暝》和李商隐的《锦瑟》都属于律诗。
【答案】B
【知识点】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B项谢灵运是中国诗歌史上大力描写山水的第一人。
故答案为B。
【点评】文学常识的考查主要还在平时的积累,多读书,有意识地去识记,日积月累,积累多了遇到这种类型的题一般都可迎刃而解。
5.(2015高一上·株洲期中)为上联“心平浪静,秋月芙蕖湘水碧”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 )
A.志远天高,春风杨柳麓山青 B.情深海阔,夏日荷花潇江红
C.气壮山威,鲲鹏展翼楚云飞 D.身正才卓,冬雪松竹衡岳高
【答案】A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联的拟写,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难度会降低很多。对联讲究句式相同,词性相同,意义相对或相反,上下句用字不能重复或词义不能重复。B项“荷花”与“芙蕖”重复,在传统上也是“秋月”对“春风”更合意境;C项“鲲鹏”属于动物,“飞”是动词;D项“冬雪松竹”和“秋月芙蕖”不相对。
【点评】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二、现代文阅读
6.(2017·和平模拟)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二月二龙抬头
春事兴
中国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谚语。二月二也叫龙头节。龙头节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时代。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到周武王时,每年二月初二还举行盛大仪式,号召文武百官都要亲耕。在中国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亦称春龙节。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观天模式,在周天黄道确定二十八个星座,成为二十八宿。古人将这二十八个星宿按照东南西北分成四宫,每宫7宿,并按照它们的形象将四宫附会为4种动物。其中,东宫7宿被想象成一条南北伸展的巨龙,由30颗恒星组成。
恒星相对不动,当地球公转的位置使巨龙星座与太阳处在同一方向时,太阳的光芒就会淹没星光,人们就看不到天上的那条巨龙;而过一段时间后,地球的位置转移了,巨龙星座又会重新出现,周而复始,古人找到了这个规律,并以它来判断时令。
当被称为“龙角”的东宫7宿的第一宿出现与地平线上的时候,正值春天来临,所以,古人将它的出现作为春天的标志。而此时,恰逢中国农历二月雨水节气前后,由此产生了“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
龙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雨神,祈龙神成为最普遍的祈雨仪式。《山海经˙大荒东经》云:“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三坟》云:“龙善变化,能致雷雨,为君物化”。
《诗经˙小雅˙信南山》载:“既优既渥,既沾既足。生我百谷”。因而在农耕社会中,雨水对人们来说非常重要。只有适当的雨水,才能使庄稼长得茂盛,结粒饱满。
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据资料记载,这句话的来历与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
在宋朝时,二月二为“花朝节”,把这一天指定为百花生日。到元朝时又有“踏青节”之称,百姓在这一天出去踏青、郊游。有的人在踏青回家时,沿途采摘些蓬叶(一种地上生长的花叶)拿回家在门前拜祭,有“迎富”之意。
明清时把这天称为“龙抬头”,因为农历二月初二,在惊蛰前后。蛇、蚯蚓、青蛙等冬眠动物被春雷惊醒,抬头出蛰。春回大地,人们期望“龙”出镇住毒虫。
二月二还有祭祀土地神的习俗。有些地方称二月二为土地爷生日,并把此项活动叫社祭。在土地庙酌酒烧香拜祭后,由四个青壮年男子抬起土地爷雕像的轿子,在村里游行,祈求土地爷保佑一方平安,农业增产丰收。
北京民间二月二有很多习俗,俗话说“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老百姓要在这天驱除害虫,点着蜡烛,照着房梁和墙壁驱除蝎子、蜈蚣等,这些虫儿一见亮光就掉下来被消灭了。
这一天民间饮食还多以龙为名,以取吉利。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牙”,蒸饼也在表面上做出龙鳞状来,称“龙鳞饼”。二月二时妇女忌动针线,以免伤“龙”的眼睛。
(1)下面对“龙抬头”来历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二月二也叫龙头节,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时代,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
B.中国农历二月初,古人命名的巨龙星座------东宫7宿的第一宿出现于地平线上,古人就认为这是龙头出现了。
C.当被称为“龙角”的东宫7宿的第一宿出现于地平线上的时候,正值春天来临,所以,古人将它的出现作为立春的标志。
D.龙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雨神,祈龙神成为最普遍的祈雨仪式。雨水和龙神结合在一起就有了二月二的民俗节了。
(2)下列是根据文章对“二月二”风俗的归纳,不正确的一向是( )
A.远古时期,每年二月初二会举行盛大仪式,天子号召文武百官都要亲耕。
B.在土地爷的生日进行“社祭”在土地庙酌酒烧香拜祭,祈求平安,丰收
C.这一天也有“踏青节”之称,百姓会在这一天出去踏青、郊游、迎富。
D.这一天民间饮食以“龙”为主题,水饺叫“龙耳”,蒸饼称“龙鳞”。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节日期间也会有一些禁忌:为了不伤“龙”的眼睛,民间有妇女不动针线的禁忌。
B.龙抬头的日子里,人们吃龙牙、吃龙子等与龙有关的食物都是为了更强壮。
C.二月二时百姓认为龙可以驱害,都点着蜡烛,驱除房梁和墙壁上的蝎子、蜈蚣等。
D.二月二龙抬头既和“雨水”相关又和“惊蛰”相关,是初春时节民间的节日。
【答案】(1)C
(2)D
(3)B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
【解析】【分析】(1)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C项结合文本内容“正值春天来临,所以,古人将它的出现作为春天的标志”可知,“作为立春的标志”错误。(2)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D项结合文本内容“这一天民间饮食还多以龙为名,以取吉利”可知,忽略了限制性成分“多”。(3)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为了更强壮”不当,应该是“以取吉利”。
故答案为:(1)C,(2)D,(3)B。
【点评】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7.(2017·和平模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一)
《水浒》以“白”写林冲:白甲白袍,白缨白马,引军白旗,旗上绣着白虎,象征他纯正的心性和作为。专讲林冲故事的第七到第十一回,也都以天地皆白的大雪为背景。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曾被选入中学课本,每个老师都会告诉学生,这段文字里,形容下雪的“紧”字,“卷”字,“猛”字,是如何生动传神:“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林冲“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著碎琼乱玉,迤逦背著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又行了一回,望见一簇人家。林冲住脚看时,见篱笆中,挑著一个草帚儿在露天里。”从酒店出来,“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陆谦火烧草料场,林冲手刃仇人,往东而走,“那雪越下得猛。两个更次,身上单寒,当不过那冷,在雪地里看时,离得草料场远了,只见前面疏林深处,树木交杂,远远地数间草屋,被雪压著。”
写风雪之大,行路是“迤逦背风而行”。乡村的小酒店,看不见店堂,只看见一个草帚儿挑出篱笆之外。柴进庄园的草屋,以及水泊边上的酒店,都是被雪压着。还有“却早纷纷扬扬”中的“早”字,虽然习见,语气拗劲。
林冲部分,愤惋中诗意盎然,那诗意却是杜甫一样的沉郁顿挫。南北宋之交的大诗人陈与义在南奔途中写道:“草草檀公策,茫茫老杜诗。”杜甫的诗在国破家亡之际更显示出其深沉和有力。忧愤时世的知识分子,读到林冲故事,大概是同样的感受吧。所以李开先写了《宝剑记》,徐渭也借弥衡等人的事迹写了《四声猿》。
林冲夜奔,本在严冬,李开先却故意把时序写成深秋,“四野难分路,千山不见痕”的银色乾坤,变成了凄风苦雨的野店荒郊。围绕着林冲,用雨代替了雪。他的用意,是把林冲纳入自古以来文人悲秋的传统,纳入宋玉《九辨》和老杜《秋兴》的经典意境。秋天固然更具诗情画意,但以酒喻情,这酒绵厚有余,烈劲不足。《水浒》在写雪夜上山时引用了完颜亮的《念奴娇》,用这首咏雪词配合林冲,可谓得其所哉:“天丁震怒,掀翻银海,散乱珠箔。六出奇花飞滚滚,平填了山中丘壑。皓虎颠狂,素麟猖獗,掣断珍珠索。玉龙酣战,鳞甲满天飘落。” 完颜亮此章,烘托出一位几乎是末路的水浒英雄的气概。
弥漫宇宙、覆没万物的雪,是一个人的胸襟,是浇胸中块垒的酒,而酒后激发出的豪情,又像大雪一样混茫无际。高潮戏之后,林冲投奔到柴进的庄子,故事节奏慢慢平缓下来,然而见证了一切的雪,并没有消停,似乎拿定了主意跟随林冲,聚光灯一样不弃不离,给他一个氛围,这氛围从激越逐渐转为姜夔式的抒情:“且说林冲与柴大官人别后,上路行了十数日,时遇暮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紧起,又见纷纷扬扬下著满天大雪。林冲踏著雪只顾走,看看天色冷得紧切,渐渐晚了,远远望见枕溪靠湖一个酒店,被雪漫漫地压著。林冲奔入那酒店里来,揭开芦帘,拂身入去,倒侧身看时,都是座头,拣一处坐下,倚了衮刀,解放包里,抬了毡笠,把腰刀也挂了。”“被雪漫漫地压著”,形容得多么好!姜夔的“千树压,西湖寒碧”,就是这个“压”字。
雪有颜色和形态,雪后的山河,旧貌全失,如妆后的佳人,忘了岁月,也忘了哀愁,尽管梦很快就将醒来。
我在幻想里读《水浒》,在宁静中读唐宋人的诗词,这两个世界都不是属于我的世界,正因为这样,它们带来的快乐是无限的。
节选自《天涯风雪林教头》张宗子
(二)
林冲怎么就“走”上梁山了呢?两样东西出现了,一个是风,一个是雪。
我们先来说雪。从逻辑上说,雪的作用有两个,第一,正因为有雪,林冲才会烤火,林冲才会生火,林冲在离开房间之前才会仔细地处理火。施耐庵在这个地方的描写是细致入微的,这样细致的描写给我们证明了两件事:A,林冲早就接受了他的噩运,他是一个好犯人,一直在积极地、配合地改造他自己;B,这同时也证明了另一件事情,草料场的大火和林冲一点关系都没有,有人想陷害林冲,严格地说,不是陷害他,是一定要他死。第二,正因为有雪,雪把房子压塌了,林冲才无处藏身,林冲才能离开草料场。某种意义上说,雪在刁难林冲,雪也在挽救林冲,没有雪,林冲的故事将戛然而止。这是不可想象的。
我们再来谈风。风的作用要更大一些。第一,如果没有风,草料场的大火也许就有救,只要大火被扑灭了,林冲也许就还有生路。但是,这不是关键,关键的是第二,如果没有风,林冲在山神庙里关门的动作就不一样了。对林冲来说,如何关门才是重中之重。我们先来看小说里头是如何描写林冲关门的:入得庙门,(林冲)再把门掩上,旁边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林冲其实已经将门掩上了,但是,不行,风太大了,关不严实。怎么办?正好旁边有一块大石头,林冲的力气又大,几乎都不用思索,林冲就把那块大石头搬过来了,靠在了门后。不要小看了这一“靠”,这一靠,小说精彩了,一块大石头突然将小说引向了高潮。为什么?因为陆虞候、富安是不可以和林冲见面的,如果见了,陆虞候他们就不会说那样的话,林冲就不可能了解到真相。换句话说,小说顿时就会失去它的张力,更会失去它的爆发力。是什么阻挡他们见面的呢?毫无疑问,是门。门为什么打不开呢?门后有一块大石头。门后面为什么要有一块大石头呢?因为有风。你看看,其实是风把陆虞候与林冲隔离开来了。
现在,这块大石头不再是石头,它是麦克风,它向林冲现场直播了陆虞候和富安的惊天阴谋。这块大石头不只是将庙外的世界和庙内的世界阻挡开来了,同时,这块大石头也将庙外的世界和庙内的世界联系起来了。它让林冲真正了解了自己的处境,他其实是死无葬身之地的。
我想说,在这里,雪和风都不是自然的,更不是偶然的。
即将证明这个观点的不是我,是小说里的一个人物,他叫李小二,也就是在东京偷了东西被林冲搭救的那个小京漂。因为开酒馆,小京漂在他的小酒馆里看见了两个鬼鬼祟祟的“尴尬人”,因为“尴尬”,李小二在第一时间把这个消息报告了林冲,林冲一听就知道那个三十来岁的男人就是陆虞候,为此,林冲还特地到街上去买了一把尖刀,街前街后找了三五日。
问题出在第六日,施耐庵明确地告诉我们,是第六日。第六日,林冲的工作突然被调动了,他被上级部门由牢城营内调到了草料场。林冲刚刚抵达草料场,作者施耐庵几乎是急不可耐地交代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气象,作者写道:“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下了一天大雪来。”在小说里头,我们把这样的文字叫做环境描写。现在我反过来要问你们一个问题了,作者在这个地方为什么要来一段环境描写?对,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联系到上下文,我们知道了一件事,在过去的六天里头,被李小二发现的那两个“尴尬人”其实一直都藏在暗处,他们在做一件大事,那就是等待。等什么?等风和雪。他们不傻,大风不来,他们是不会放火的,没有大风,草料场就不会被烧光,他们就不能将林冲置于死地。你说说,两个心怀鬼胎、周密策划、等了六天才等来的大风雪是自然的么?是偶然的么?当然不是。风来了,雪来了,林冲的工作被调动了,一切都是按计划走的,一切都是必然。
别林斯基说:“偶然性在悲剧中是没有一席之地的。”这句话说到点子上了。
节选自《“走”与“走”---小说内部的逻辑与反逻辑》毕宇飞
(1)在《“走”与“走”---小说内部的逻辑与反逻辑》中,作者毕宇飞分析了施耐庵如何逻辑缜密的让“风”推动着情节步步发展。请你概括这一逻辑链条。
(2)归纳整理《天涯风雪林教头》中作者列举分析的“雪”在小说中的作用。
(3)两篇文章从不同方面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做了分析,请你比较分析二者有哪些不同,各自带给读者什么样的阅读体验?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明李开先写的副本《宝剑记 夜奔》中林冲的故事,把冲突发生的时间背景改在了深秋季节是想把林冲的故事更有意境。秋天更具诗情画意,故事更具绵厚韵味。
B.张宗子认为《水浒》林冲的故事写得诗意盎然,那诗意却是杜甫一样的沉郁顿挫。“草草檀公策,茫茫老杜诗。”杜甫的诗在国破家亡之际更显示出其深沉和有力。
C.作者在不属于我的《水浒》和唐宋人的诗词世界中体会到无尽的快乐,是因为阅读可以让个体生命超越时空的局限。体验到现实中无法经历的或悲壮或宁静的种种感受。
D.毕宇飞认为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雪和风都不是自然的,更不是偶然的。是作者根据错综复杂的人物踪迹合情合理逻辑地精心安排的。
E.别林斯基说:“偶然性在悲剧中是没有一席之地的。”作者十分认同别林斯基观点,用《水浒》中林冲的故事做了很好的诠释,但这也只限于悲剧中。
【答案】(1)风大------草料场才会被烧光------林冲才会必死无疑------风太大------石头顶门------门打不开------陆虞侯、富安不能与林冲见面,却保持了极近的距离------陆虞侯、富安肆无忌惮地实话实说------林冲才知道了真相------知道了真相而暴怒杀人------雪夜奔梁山
(2)①大雪作为白色的背景象征着林冲纯正的心性和作为。②用雪的劲烈烘托出一位几乎是末路英雄的林冲的气概。③见证了一切的雪,始终跟随林冲,聚光灯一样不弃不离,给了他一个氛围,或是激越或是姜夔式的舒情。
(3)题材不同,散文,论说文从大的方面讲都可以叫文艺评论;一个从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烘托来写,一篇从环境描写对故事情节的推动上来赏析小说逻辑的严密性;一篇从用字意象、意境上结合古诗词、戏曲细致描绘,调动读者不同的感官,丰富读者的感受。一篇从逻辑上对自然环境的必然性进行层层推理,研究小说中偶然与必然的理性思维。同时看到两篇文章,可以多维度的鉴赏小说。扩展阅读鉴赏视野,提高阅读鉴赏水平。
(4)A;E
【知识点】小说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思路分析。“风”推动着情节步步发展,草料场才会被烧光,林冲才会必死无疑;石头顶门,门打不开,陆虞侯、富安不能与林冲见面,却保持了极近的距离;林冲才知道了真相,暴怒杀人;雪夜奔梁山。(2)本题主要考查作用题。“雪”在小说中的作用,主要围绕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发展、主旨表达等方面分析。如大雪作为白色的背景象征着林冲纯正的心性和作为;用雪的劲烈烘托出一位几乎是末路英雄的林冲的气概。(3)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两篇文章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分析的不同。如从题材、用语、逻辑思维等方面分析。题材不同;一个从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烘托来写,一篇从环境描写对故事情节的推动上来赏析小说逻辑的严密性; 一篇从用字意象、意境上结合古诗词、戏曲细致描绘,一篇从逻辑上对自然环境的必然性进行层层推理。(4)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的理解。A项结合文本内容“变成了凄风苦雨的野店荒郊。围绕着林冲,用雨代替了雪。他的用意,是把林冲纳入自古以来文人悲秋的传统”可知,“秋天更具诗情画意”不当。E项“只限于悲剧中”不当。
【点评】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8.(2017·和平模拟)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ganbu(干部)、guanxi(关系)等词多年以前就正式进入了《牛津英汉词典》;tofu(豆腐)、Peking duck(北京烤鸭)、chow mein(炒面)已进入了外国人的日常生活用语;cheng-guan(城管)、dia(嗲)等词也在英语中产生了一定影响。”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的冉启斌副教授介绍说。
实际上,英语中各类汉语借词不断涌现。代表中国历史文化的词语,如:Confucius(孔子)、Laozi(老子)、Tao(道/道教)、Tao Te Ching(《道德经》)、feng shui(风水)、Mandarin(官话)……这些词语已经进入到英语的日常词汇中。文体娱乐方面:“kongfu(功夫)、Tai Chi(太极)”等词更是随着中国功夫电影的传播而广为人知。政治经济方面:“lianghui(两会)”一词,是由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最早带头使用,渐渐地,这个词逐渐成为了各大国际媒体的通用词汇;我国的货币单位jiao(角)和yuan(元)也已被收入英语词典,有趣的是,yuan这个词在英语中又经历了词义范围扩大的过程,现在,yuan还可以用来泛指钱(money)。
越来越多的汉语流行词汇有望被收录在英语词典之中。像maotai(茅台)、Peking opera(京剧)……这些词语在母语为汉语的群体中有着相当的影响力,那么,它们“出口”后,在英语中也能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吗?这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
总部设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全球语言监督机构” 发布报告称,自1994年以来加入英语的新词汇中,“中文借用词”数量独占鳌头,以5%-20%的比例超过任何其他语言来源。该机构主席帕亚克表示:“令人惊讶的是,由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中文对国际英语的冲击比英语国家还大。”
(1)上述材料列举了一些实例说明了汉语“出口”的真实情况。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要求不超过60字)
(2)请用简洁的语言对下面汉语中的语言现象进行解读、分析并提供识别策略(要求:不要超过60字)
谁也打不过≠谁也打不过
谁都看不上≠谁都看不上
打酱油≠打酱油
能穿多少穿多少≠能穿多少穿多少
你就等着≠你就等着
【答案】(1)英语开放度高,包容性强,借词庞杂;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必然推动各种语言间的词语借用;是汉英两种语言接触的必然产物,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必然结果;汉语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对英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归根到底,汉语词汇的大量“出口”,其深层原因是中国在全球影响力的提升和关注度的提高。
(2)这是一语多义的汉语言现象,在不同的语境中完全相同的一个短语会有不同的语意解读。理解语意一定要结合整体的语言环境。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文意分析。汉语“出口”的原因,主要从英语、汉语、国际社会等方面分析。如英语开放度高,包容性强,借词庞杂;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必然推动各种语言间的词语借用。归根到底,汉语词汇的大量“出口”,其深层原因是中国在全球影响力的提升和关注度的提高。(2)本题主要考查语句内容分析。一语多义的汉语言现象,在不同的语境中完全相同的一个短语会有不同的语意解读。理解语意一定要结合整体的语言环境。如“谁也打不过”,可以是最厉害,任何人都打不过他;也可以是实力很弱,任何人他都打不过。
【点评】本题看起来像是现代文阅读题型,但实际并不是,而是应归结为语言文字的应用题型。其中有对内容的概括,也有对存在问题或现象提出学生自己的看法甚至是解决之道,这样的题相对比较开放,答题的时候学生可以明确自己的观点、理解和态度,言之成理即可。
三、文言文阅读
9.(2017·和平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也。恺之博学有才气,尝为《筝赋》成,谓人曰:“吾赋之比嵇康琴,不赏者必以后出相遗,深识者亦当以高奇见贵。”恺之好谐谑,人多爱狎之。后为殷仲堪参军,亦深被眷接。仲堪在荆州,恺之尝因假还,仲堪特以布帆借之,至破冢,遭风大败。恺之与仲堪笺曰:“地名破冢,真破冢而出。行人安稳,布帆无恙。”还至荆州,人问以会稽山川之状。恺之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若云兴霞蔚。”恺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尤善丹青,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恺之每画人成,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恺之每写起人形,妙绝于时。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
恺之矜伐过实,少年因相称誉以为戏弄。又为吟咏,自谓得先贤风制。或请其作洛生咏,答曰:“何至作老婢声!”义熙初,为散骑常侍,与谢瞻连省①,夜于月下长咏,谢每遥赞之,恺之弥自力忘倦。瞻将眠,令人代己,恺之不觉有异,遂申旦而止。尤信小术②,以为求之必得。桓玄尝以一柳叶绐③之曰:“此蝉所翳叶也,取以自蔽,人不见己。”恺之喜,引叶自蔽,玄就溺焉,恺之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
初,恺之在桓温府,常云:“恺之体中痴黠各半,合而论之,正得平耳。”故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年六十二,卒于官,所著文集及《启蒙记》行于世。
(《晋书·顾恺之传》)
【注】①连省:官署相连。②术:法术。③给:欺骗。
(1)对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赏者必以后出相遗 遗:舍弃
B.人多爱狎 狎:亲近
C.恺之与仲堪笺曰 笺:信纸
D.恺之矜伐过实 伐:自夸
(2)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仲堪特以布帆借之 人或怪之
B.遂申旦而止 合而论之
C.少年因相称誉以为戏弄 以为求之必得
D.本无关于妙处 妙绝于时
(3)下列句子分编四组,全都能够体现顾恺之“痴黠”性格特点的一组是( )
①地名破冢,真破冢而出 ②恺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 ③恺之每写起人形,妙绝于时
④恺之不觉有异,遂申旦而止 ⑤尤信小术,以为求之必得
⑥恺之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若云兴霞蔚。”
A.①②③④ B.②③⑤⑥ C.①②④⑤ D.①③⑤⑥
(4)对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顾恺之幽默风趣,与人相处很有亲和力。
B.顾恺之是当时著名的画家,画人能够画出人的神韵。
C.顾恺之喜欢自夸,少年时常常让人夸奖他来玩耍。
D.顾恺之才华卓绝但是也痴愚天真留下很多趣闻轶事。
(5)翻译句子
①恺之每画人成,或数年不点目睛。
②恺之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
③夜于月下长咏,谢每遥赞之,恺之弥自力忘倦。
【答案】(1)C
(2)A
(3)B
(4)C
(5)①恺之每次画人完成后,常常数年不点眼珠
②恺之就相信桓玄不能看见自己,所以很珍惜这片柳叶③夜晚在月下吟诗,谢瞻远远地称赞他,恺之更加努力吟诗忘记疲倦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概括分析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C项“恺之与仲堪笺曰”的“笺”,应该是信的意思。
(2)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词语 的意义和用法。A项代词。B项分别译为连词,才;连词,修饰。C项分别译为把……作为;认为。D项对于;被。
(3)本题主要考查文本信息筛选。全都能够体现顾恺之“痴黠”性格特点,①句主要讲地名,④句勤奋好学。
(4)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C项结合文本内容“恺之好谐谑,人多爱狎之”可知,“喜欢自夸”不当。
(5)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①固定人名字保留“恺之”,“或”译为常常,“目睛”译为眼珠。②“信”译为相信,“珍”译为珍惜。丹“于”译为在,“遥”译为远远,“自力”译为更加努力。
【点评】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附参考译文】
顾恺之字长康,是晋陵无锡人。恺之博学有才气,曾经写《筝赋》 ,完成后,对人说“我的赋可比嵇康的琴声,不欣赏的人一定因为是后罪之作儿舍弃它,非常赏识的人也会因它非同凡响而重视它。”
恺之的性情喜好诙谐戏谑,人们多喜爱他亲近他。后来担任殷仲堪的参军,也很受宠信。仲堪在荆州的时候,恺之曾因休假还乡,仲堪特意把帆船借给他,到了破冢,遭遇大风损坏了许多东西,恺之给仲堪的信中说:“地名是破冢,的确是破冢而出。但行人安稳,布帆未损。”返回荆州后,有人问他会稽的山川状貌。恺之说:“众多山峰竞秀,众多河水奔流。草木茂盛,如同云兴霞蔚,灿烂绚丽。”恺之每次吃甘蔗,总是从梢吃到根部,有人认为这种吃法很奇怪,他说:“这是渐入佳境。”
顾恺之特别善于绘画,描绘特别精妙,谢安非常看重他的画,认为有人类以来从未有过这样的作品。恺之每次画人完成后,常常数年不点眼珠,有人问他缘故,他回答说:“四体美与丑,本来不牵涉到画的妙处,画人能传神,正在这个(眼珠)中。”恺之描画的人形,在当时堪称妙绝,曾画裴楷像,面颊上加了三根毛,欣赏的人就觉得人物精神面貌十分好。
恺之夸耀自己言过其实,少年时就与人互相称赞来嬉戏玩耍。又会吟诗,自认为得到了先贤的风韵及写作样式。有人请他写作“洛生咏”,他回答说:“为什么要作老婢女之声!”义熙初年,担任散骑常侍,与谢瞻的官署相连,夜晚在月下吟诗,谢瞻远远地称赞他,恺之更加努力吟诗忘记疲倦。谢瞻将要睡觉,让人代替自己,恺之不觉有什么异样,就吟诗到天亮才停止。他特别迷信小法术,以为诚信寻找就一定能得到。桓玄曾经用一片柳叶欺骗他说:“这是蝉蔽身用的叶子,拿到它可以用来隐藏自己,别人看不见你。”恺之很高兴,拿着叶子遮挡自己,桓玄装作看不见他,并靠近他小便,恺之就相信桓玄不能看见自己,所以很珍惜这片柳叶。
当初,恺之在桓温府,常说:“我身上痴愚、聪慧各占一半,合起来评定自己,正好平平常常罢了。”所以世人传说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享年六十二岁,死于官任上,所写的文集和《启蒙记》流传于世。
四、诗歌鉴赏
10.(2017·和平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淮中晚泊犊头
【宋】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注释】犊头:淮河边的一个地名,犊头镇,在今江苏淮阴县境内。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人舟行水上所见的两岸的景色。
(2)诗的后两句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境?请简析。
(3)本诗写景很有层次感,试作分析。
【答案】(1)晚云沉沉,笼罩四野;两岸上,春草青青;不时地会有一棵两棵缀满了花的树,从船边,从眼前闪过。
(2)诗人泊舟在古祠之外,静对风雨满天、涛翻浪卷的大潮,诗人的心境应该是淡定、冷静、从容、超然的。
(3)诗中一,二句写远景,写苍茫开阔的原野景色,三,四句写近景,交代时间已近傍晚,本来迷茫阴沉的天色更显朦胧;一,二句写静景,草色青青,春阴迷离;三,四句写动景,夜泊孤舟,看满川风雨凄迷,春潮乍起。整首诗视角忽远忽近,有面有点,变换交叉,富有立体感。抒情主人公和景物之间动静关系的变化,也是亮点。
【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分析。诗人舟行水上所见的两岸的景色,岸边的野草幽花是静止的;夜里船泊牧犊头,人是静止的了,风雨潮水却是动荡不息的。(2)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动中观静、静中观动的艺术构思,使诗人与外界景物始终保持适当的距离,从而显示了一种悠闲、从容、超然物外的心境和风度。(3)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分析。主要分析层次感,需要注意抒情主人公和景物之间动静关系的变化。日间船行水上,人在动态之中,岸边的野草幽花是静止的;夜里船泊牧犊头,人是静止的了,风雨潮水却是动荡不息的。这种动中观静,静中观动的艺术构思,使诗人与外界景物始终保持相当的距离。整首诗视角忽远忽近,有面有点,变换交叉,富有立体感。
【点评】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
五、默写
11.(2017·和平模拟)按序号在对应横线上补写空缺部分。
(1) ,临清流而赋诗。(《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2)鸟雀呼晴, 。(《苏幕遮》周邦彦)
(3)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李白)
(4)杜甫五律《旅夜书怀》的颔联: , 。描绘的景象雄浑阔大,反衬了作者孤苦漂泊的悲怆心情。
【答案】(1)登东皋以舒啸
(2)侵晓窥檐语
(3)剑阁峥嵘而崔嵬
(4)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窥”“峥嵘”“阔”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故答案为:(1)登东皋以舒啸(2)侵晓窥檐语(3)剑阁峥嵘而崔嵬(4)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点评】本题考查默写名句的能力。注意识记的准确性,同时注意书写的正确。
六、材料作文
12.(2017·和平模拟)阅读下面关于时间的语录,按要求作文。
2017年1月29日下午两点左右,宁波雅戈尔动物园的一名饲养员突然发现,老虎进食区竟闯进了一名男性游客,随即对其进行了严厉的警告。但没过多久,该男子竟再次折返老虎进食区,引起了围观游客的拍照和惊呼,老虎也发现了闯入者,朝他靠近。饲养员试图以投喂食物来引开老虎,却没有成功。老虎扑向了闯入的男子并撕咬,一小时后,老虎被特警击毙,该男子最终因抢救无效死亡。
2016年7月23日下午3点,八达岭野生动物世界发生老虎咬人事件,一位女性赵某在东北虎园内下车后遭老虎攻击咬伤,其母周某下车救女被老虎咬死。
时隔半年的两次老虎伤人事件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热议:关于规则、关于法理、关于情理、关于赔偿与否、关于规则意识与文化。仔细想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此类“意外”事件时有发生,只是造成的后果严重程度不同,因此引起关注的程度也不同。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参考例文】
遵守规则很重要
古人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想问问大家:是什么东西,使我们的生活和谐有序,充满和平?那就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规则。规则虽是不起眼的,但它却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有一次放学,我和同学走在路上。马上要过马路了,可是这个红绿灯偏偏不给我们面子,行人道的红灯马上亮了起来。同学提议说:“我们一鼓作气冲过去,怎样?”我这个急性子可不耐烦,赶忙答应了。我们看了两边的车辆,发现车离我们比较远,就一鼓作气地冲了过去。谁知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一辆摩托车不知从哪儿飞快地冒出来向我疾驰而来。还好,我们反应敏捷,飞快地跑到了对面。我们被吓得魂飞魄散,同学走过来说:“好险哪,还好跑得快,我下次再也不敢闯红灯了。”我气喘吁吁地附和:“是啊,要遵守规矩,不能一时心急,就抛弃了规则。”
回到家里,我跟爸爸说了,爸爸听了,教导我:“怎么这么不懂事?红灯亮了就等等,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红灯停,绿灯行,你要遵守规矩啊!”。我现在想起来都后怕,心想:那天那件事都给我们上了一课:如果为了节省时间什么后果都不想,什么规则都抛到九霄云外。如果人人都这样,社会上,何来规则呢?
我想告诉大家:虽然规则是无处不在的,但是又有几人遵守了?如果你不遵守他不遵守,人人背离了规则,社会将是一片混乱;只有人人遵守规则,社会才井然有序。人人都要遵守规则,遵守规则一天简单容易,但遵守规则一世,那可不容易,所以,我们要从现在做起。让我们一起遵守规则吧,一起遵循美丽的规则,一起和谐的生活吧!
【知识点】材料作文;立意准确;结构严谨;真情实感
【解析】【分析】本题包含两个材料,我们追本溯源可以发现,两个材料的相同之处都是游客不顾动物园的规定造成老虎伤人的结果,是对规则的破坏。联系第三段的总结,可以得出“遵守规则”的立意。学生立意时容易受到第三段的误导,认为可以像以往一样选取“规则”“法理”“情理”“赔偿”中的任意一个展开论述,但是我们立意时还是要以材料为根本,不能脱离材料,因此还是要扣住“规则”的主题。
【点评】
1、材料类型:单一材料、多材料。
2、审题方法:单一材料作文的审题,需要抓住材料的主题,如果没有出题人明显的倾向,选取一个角度,言之有理即可。多材料作文的审题,则需要抓住几个材料的共性,找出材料中的高频词语,进而立意。
3、归纳小结,
(1)单一材料和多材料作文审题方法有所区别,立意都应从材料本身出发,不要受其他因素的误导。
(2)高考作文紧密联系现实、反映社会热点问题,考查学生价值取向,因此考生在平时学习时还要对社会热门事件有所关注,养成随时思考的习惯,以便在考场上应对社会实事类作文时,能够信手拈来,言之有物。
1 / 1天津市和平区2017年高三语文第一次质量调查(一模)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2017·和平模拟)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菁华(qīng) 宁可(nìng) 冠心病(guān) 翘首回望(qiáo)
B.链接(liàn) 创口(chuāng) 倒春寒(dào) 拈花惹草(niān)
C.请帖(tiě) 梵文(fán) 发横财(hèng) 按捺不住(nà)
D.吐蕃(fǎn) 庇护(bì) 歼击机(jiān) 呱呱坠地(gū)
2.(2017·和平模拟)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浸渍 高潮叠起 肤浅 人才倍出
B.弘扬 相应成趣 拓宽 辽阔无垠
C.悒郁 仓皇失措 蕴藉 满腔热忱
D.辟谷 立椎之地 格局 跋山涉水
3.(2017·和平模拟)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林老先生长期热心支持家乡的教育、慈善等公益事业,这次返乡,主动提出要与部分福利院参加高考的孤儿合影留念
B.这些年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国际环境也不一样了,企业对税费更加敏感,而且这方面的议论也多一些。
C.“低碳生活”这一理念,经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的成功和失败的实践,无可争辩地证实了这一理念的正确。
D.毕马威报告称,2016年中国获得的风险资本投资额增加了19%,达到创纪录的310亿美元,约占全球总额的四分之一,预计中国将在2017年延续这一强劲表现。
4.(2017·和平模拟)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它的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形式上采用赋、比、兴的手法,其中的国风由各地的民歌组成。
B.陶渊明是中国诗歌史上大力描写山水的第一人,开创了山水诗派,直接引领了王维、孟浩然等人的山水诗创作。
C.《汉书》开纪传体断代史先河,是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前四史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D.唐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包括五言和七言的律诗和绝句,王维的《山居秋暝》和李商隐的《锦瑟》都属于律诗。
5.(2015高一上·株洲期中)为上联“心平浪静,秋月芙蕖湘水碧”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 )
A.志远天高,春风杨柳麓山青 B.情深海阔,夏日荷花潇江红
C.气壮山威,鲲鹏展翼楚云飞 D.身正才卓,冬雪松竹衡岳高
二、现代文阅读
6.(2017·和平模拟)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二月二龙抬头
春事兴
中国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谚语。二月二也叫龙头节。龙头节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时代。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到周武王时,每年二月初二还举行盛大仪式,号召文武百官都要亲耕。在中国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亦称春龙节。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观天模式,在周天黄道确定二十八个星座,成为二十八宿。古人将这二十八个星宿按照东南西北分成四宫,每宫7宿,并按照它们的形象将四宫附会为4种动物。其中,东宫7宿被想象成一条南北伸展的巨龙,由30颗恒星组成。
恒星相对不动,当地球公转的位置使巨龙星座与太阳处在同一方向时,太阳的光芒就会淹没星光,人们就看不到天上的那条巨龙;而过一段时间后,地球的位置转移了,巨龙星座又会重新出现,周而复始,古人找到了这个规律,并以它来判断时令。
当被称为“龙角”的东宫7宿的第一宿出现与地平线上的时候,正值春天来临,所以,古人将它的出现作为春天的标志。而此时,恰逢中国农历二月雨水节气前后,由此产生了“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
龙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雨神,祈龙神成为最普遍的祈雨仪式。《山海经˙大荒东经》云:“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三坟》云:“龙善变化,能致雷雨,为君物化”。
《诗经˙小雅˙信南山》载:“既优既渥,既沾既足。生我百谷”。因而在农耕社会中,雨水对人们来说非常重要。只有适当的雨水,才能使庄稼长得茂盛,结粒饱满。
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据资料记载,这句话的来历与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
在宋朝时,二月二为“花朝节”,把这一天指定为百花生日。到元朝时又有“踏青节”之称,百姓在这一天出去踏青、郊游。有的人在踏青回家时,沿途采摘些蓬叶(一种地上生长的花叶)拿回家在门前拜祭,有“迎富”之意。
明清时把这天称为“龙抬头”,因为农历二月初二,在惊蛰前后。蛇、蚯蚓、青蛙等冬眠动物被春雷惊醒,抬头出蛰。春回大地,人们期望“龙”出镇住毒虫。
二月二还有祭祀土地神的习俗。有些地方称二月二为土地爷生日,并把此项活动叫社祭。在土地庙酌酒烧香拜祭后,由四个青壮年男子抬起土地爷雕像的轿子,在村里游行,祈求土地爷保佑一方平安,农业增产丰收。
北京民间二月二有很多习俗,俗话说“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老百姓要在这天驱除害虫,点着蜡烛,照着房梁和墙壁驱除蝎子、蜈蚣等,这些虫儿一见亮光就掉下来被消灭了。
这一天民间饮食还多以龙为名,以取吉利。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牙”,蒸饼也在表面上做出龙鳞状来,称“龙鳞饼”。二月二时妇女忌动针线,以免伤“龙”的眼睛。
(1)下面对“龙抬头”来历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二月二也叫龙头节,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时代,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
B.中国农历二月初,古人命名的巨龙星座------东宫7宿的第一宿出现于地平线上,古人就认为这是龙头出现了。
C.当被称为“龙角”的东宫7宿的第一宿出现于地平线上的时候,正值春天来临,所以,古人将它的出现作为立春的标志。
D.龙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雨神,祈龙神成为最普遍的祈雨仪式。雨水和龙神结合在一起就有了二月二的民俗节了。
(2)下列是根据文章对“二月二”风俗的归纳,不正确的一向是( )
A.远古时期,每年二月初二会举行盛大仪式,天子号召文武百官都要亲耕。
B.在土地爷的生日进行“社祭”在土地庙酌酒烧香拜祭,祈求平安,丰收
C.这一天也有“踏青节”之称,百姓会在这一天出去踏青、郊游、迎富。
D.这一天民间饮食以“龙”为主题,水饺叫“龙耳”,蒸饼称“龙鳞”。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节日期间也会有一些禁忌:为了不伤“龙”的眼睛,民间有妇女不动针线的禁忌。
B.龙抬头的日子里,人们吃龙牙、吃龙子等与龙有关的食物都是为了更强壮。
C.二月二时百姓认为龙可以驱害,都点着蜡烛,驱除房梁和墙壁上的蝎子、蜈蚣等。
D.二月二龙抬头既和“雨水”相关又和“惊蛰”相关,是初春时节民间的节日。
7.(2017·和平模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一)
《水浒》以“白”写林冲:白甲白袍,白缨白马,引军白旗,旗上绣着白虎,象征他纯正的心性和作为。专讲林冲故事的第七到第十一回,也都以天地皆白的大雪为背景。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曾被选入中学课本,每个老师都会告诉学生,这段文字里,形容下雪的“紧”字,“卷”字,“猛”字,是如何生动传神:“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林冲“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著碎琼乱玉,迤逦背著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又行了一回,望见一簇人家。林冲住脚看时,见篱笆中,挑著一个草帚儿在露天里。”从酒店出来,“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陆谦火烧草料场,林冲手刃仇人,往东而走,“那雪越下得猛。两个更次,身上单寒,当不过那冷,在雪地里看时,离得草料场远了,只见前面疏林深处,树木交杂,远远地数间草屋,被雪压著。”
写风雪之大,行路是“迤逦背风而行”。乡村的小酒店,看不见店堂,只看见一个草帚儿挑出篱笆之外。柴进庄园的草屋,以及水泊边上的酒店,都是被雪压着。还有“却早纷纷扬扬”中的“早”字,虽然习见,语气拗劲。
林冲部分,愤惋中诗意盎然,那诗意却是杜甫一样的沉郁顿挫。南北宋之交的大诗人陈与义在南奔途中写道:“草草檀公策,茫茫老杜诗。”杜甫的诗在国破家亡之际更显示出其深沉和有力。忧愤时世的知识分子,读到林冲故事,大概是同样的感受吧。所以李开先写了《宝剑记》,徐渭也借弥衡等人的事迹写了《四声猿》。
林冲夜奔,本在严冬,李开先却故意把时序写成深秋,“四野难分路,千山不见痕”的银色乾坤,变成了凄风苦雨的野店荒郊。围绕着林冲,用雨代替了雪。他的用意,是把林冲纳入自古以来文人悲秋的传统,纳入宋玉《九辨》和老杜《秋兴》的经典意境。秋天固然更具诗情画意,但以酒喻情,这酒绵厚有余,烈劲不足。《水浒》在写雪夜上山时引用了完颜亮的《念奴娇》,用这首咏雪词配合林冲,可谓得其所哉:“天丁震怒,掀翻银海,散乱珠箔。六出奇花飞滚滚,平填了山中丘壑。皓虎颠狂,素麟猖獗,掣断珍珠索。玉龙酣战,鳞甲满天飘落。” 完颜亮此章,烘托出一位几乎是末路的水浒英雄的气概。
弥漫宇宙、覆没万物的雪,是一个人的胸襟,是浇胸中块垒的酒,而酒后激发出的豪情,又像大雪一样混茫无际。高潮戏之后,林冲投奔到柴进的庄子,故事节奏慢慢平缓下来,然而见证了一切的雪,并没有消停,似乎拿定了主意跟随林冲,聚光灯一样不弃不离,给他一个氛围,这氛围从激越逐渐转为姜夔式的抒情:“且说林冲与柴大官人别后,上路行了十数日,时遇暮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紧起,又见纷纷扬扬下著满天大雪。林冲踏著雪只顾走,看看天色冷得紧切,渐渐晚了,远远望见枕溪靠湖一个酒店,被雪漫漫地压著。林冲奔入那酒店里来,揭开芦帘,拂身入去,倒侧身看时,都是座头,拣一处坐下,倚了衮刀,解放包里,抬了毡笠,把腰刀也挂了。”“被雪漫漫地压著”,形容得多么好!姜夔的“千树压,西湖寒碧”,就是这个“压”字。
雪有颜色和形态,雪后的山河,旧貌全失,如妆后的佳人,忘了岁月,也忘了哀愁,尽管梦很快就将醒来。
我在幻想里读《水浒》,在宁静中读唐宋人的诗词,这两个世界都不是属于我的世界,正因为这样,它们带来的快乐是无限的。
节选自《天涯风雪林教头》张宗子
(二)
林冲怎么就“走”上梁山了呢?两样东西出现了,一个是风,一个是雪。
我们先来说雪。从逻辑上说,雪的作用有两个,第一,正因为有雪,林冲才会烤火,林冲才会生火,林冲在离开房间之前才会仔细地处理火。施耐庵在这个地方的描写是细致入微的,这样细致的描写给我们证明了两件事:A,林冲早就接受了他的噩运,他是一个好犯人,一直在积极地、配合地改造他自己;B,这同时也证明了另一件事情,草料场的大火和林冲一点关系都没有,有人想陷害林冲,严格地说,不是陷害他,是一定要他死。第二,正因为有雪,雪把房子压塌了,林冲才无处藏身,林冲才能离开草料场。某种意义上说,雪在刁难林冲,雪也在挽救林冲,没有雪,林冲的故事将戛然而止。这是不可想象的。
我们再来谈风。风的作用要更大一些。第一,如果没有风,草料场的大火也许就有救,只要大火被扑灭了,林冲也许就还有生路。但是,这不是关键,关键的是第二,如果没有风,林冲在山神庙里关门的动作就不一样了。对林冲来说,如何关门才是重中之重。我们先来看小说里头是如何描写林冲关门的:入得庙门,(林冲)再把门掩上,旁边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林冲其实已经将门掩上了,但是,不行,风太大了,关不严实。怎么办?正好旁边有一块大石头,林冲的力气又大,几乎都不用思索,林冲就把那块大石头搬过来了,靠在了门后。不要小看了这一“靠”,这一靠,小说精彩了,一块大石头突然将小说引向了高潮。为什么?因为陆虞候、富安是不可以和林冲见面的,如果见了,陆虞候他们就不会说那样的话,林冲就不可能了解到真相。换句话说,小说顿时就会失去它的张力,更会失去它的爆发力。是什么阻挡他们见面的呢?毫无疑问,是门。门为什么打不开呢?门后有一块大石头。门后面为什么要有一块大石头呢?因为有风。你看看,其实是风把陆虞候与林冲隔离开来了。
现在,这块大石头不再是石头,它是麦克风,它向林冲现场直播了陆虞候和富安的惊天阴谋。这块大石头不只是将庙外的世界和庙内的世界阻挡开来了,同时,这块大石头也将庙外的世界和庙内的世界联系起来了。它让林冲真正了解了自己的处境,他其实是死无葬身之地的。
我想说,在这里,雪和风都不是自然的,更不是偶然的。
即将证明这个观点的不是我,是小说里的一个人物,他叫李小二,也就是在东京偷了东西被林冲搭救的那个小京漂。因为开酒馆,小京漂在他的小酒馆里看见了两个鬼鬼祟祟的“尴尬人”,因为“尴尬”,李小二在第一时间把这个消息报告了林冲,林冲一听就知道那个三十来岁的男人就是陆虞候,为此,林冲还特地到街上去买了一把尖刀,街前街后找了三五日。
问题出在第六日,施耐庵明确地告诉我们,是第六日。第六日,林冲的工作突然被调动了,他被上级部门由牢城营内调到了草料场。林冲刚刚抵达草料场,作者施耐庵几乎是急不可耐地交代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气象,作者写道:“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下了一天大雪来。”在小说里头,我们把这样的文字叫做环境描写。现在我反过来要问你们一个问题了,作者在这个地方为什么要来一段环境描写?对,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联系到上下文,我们知道了一件事,在过去的六天里头,被李小二发现的那两个“尴尬人”其实一直都藏在暗处,他们在做一件大事,那就是等待。等什么?等风和雪。他们不傻,大风不来,他们是不会放火的,没有大风,草料场就不会被烧光,他们就不能将林冲置于死地。你说说,两个心怀鬼胎、周密策划、等了六天才等来的大风雪是自然的么?是偶然的么?当然不是。风来了,雪来了,林冲的工作被调动了,一切都是按计划走的,一切都是必然。
别林斯基说:“偶然性在悲剧中是没有一席之地的。”这句话说到点子上了。
节选自《“走”与“走”---小说内部的逻辑与反逻辑》毕宇飞
(1)在《“走”与“走”---小说内部的逻辑与反逻辑》中,作者毕宇飞分析了施耐庵如何逻辑缜密的让“风”推动着情节步步发展。请你概括这一逻辑链条。
(2)归纳整理《天涯风雪林教头》中作者列举分析的“雪”在小说中的作用。
(3)两篇文章从不同方面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做了分析,请你比较分析二者有哪些不同,各自带给读者什么样的阅读体验?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明李开先写的副本《宝剑记 夜奔》中林冲的故事,把冲突发生的时间背景改在了深秋季节是想把林冲的故事更有意境。秋天更具诗情画意,故事更具绵厚韵味。
B.张宗子认为《水浒》林冲的故事写得诗意盎然,那诗意却是杜甫一样的沉郁顿挫。“草草檀公策,茫茫老杜诗。”杜甫的诗在国破家亡之际更显示出其深沉和有力。
C.作者在不属于我的《水浒》和唐宋人的诗词世界中体会到无尽的快乐,是因为阅读可以让个体生命超越时空的局限。体验到现实中无法经历的或悲壮或宁静的种种感受。
D.毕宇飞认为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雪和风都不是自然的,更不是偶然的。是作者根据错综复杂的人物踪迹合情合理逻辑地精心安排的。
E.别林斯基说:“偶然性在悲剧中是没有一席之地的。”作者十分认同别林斯基观点,用《水浒》中林冲的故事做了很好的诠释,但这也只限于悲剧中。
8.(2017·和平模拟)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ganbu(干部)、guanxi(关系)等词多年以前就正式进入了《牛津英汉词典》;tofu(豆腐)、Peking duck(北京烤鸭)、chow mein(炒面)已进入了外国人的日常生活用语;cheng-guan(城管)、dia(嗲)等词也在英语中产生了一定影响。”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的冉启斌副教授介绍说。
实际上,英语中各类汉语借词不断涌现。代表中国历史文化的词语,如:Confucius(孔子)、Laozi(老子)、Tao(道/道教)、Tao Te Ching(《道德经》)、feng shui(风水)、Mandarin(官话)……这些词语已经进入到英语的日常词汇中。文体娱乐方面:“kongfu(功夫)、Tai Chi(太极)”等词更是随着中国功夫电影的传播而广为人知。政治经济方面:“lianghui(两会)”一词,是由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最早带头使用,渐渐地,这个词逐渐成为了各大国际媒体的通用词汇;我国的货币单位jiao(角)和yuan(元)也已被收入英语词典,有趣的是,yuan这个词在英语中又经历了词义范围扩大的过程,现在,yuan还可以用来泛指钱(money)。
越来越多的汉语流行词汇有望被收录在英语词典之中。像maotai(茅台)、Peking opera(京剧)……这些词语在母语为汉语的群体中有着相当的影响力,那么,它们“出口”后,在英语中也能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吗?这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
总部设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全球语言监督机构” 发布报告称,自1994年以来加入英语的新词汇中,“中文借用词”数量独占鳌头,以5%-20%的比例超过任何其他语言来源。该机构主席帕亚克表示:“令人惊讶的是,由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中文对国际英语的冲击比英语国家还大。”
(1)上述材料列举了一些实例说明了汉语“出口”的真实情况。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要求不超过60字)
(2)请用简洁的语言对下面汉语中的语言现象进行解读、分析并提供识别策略(要求:不要超过60字)
谁也打不过≠谁也打不过
谁都看不上≠谁都看不上
打酱油≠打酱油
能穿多少穿多少≠能穿多少穿多少
你就等着≠你就等着
三、文言文阅读
9.(2017·和平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也。恺之博学有才气,尝为《筝赋》成,谓人曰:“吾赋之比嵇康琴,不赏者必以后出相遗,深识者亦当以高奇见贵。”恺之好谐谑,人多爱狎之。后为殷仲堪参军,亦深被眷接。仲堪在荆州,恺之尝因假还,仲堪特以布帆借之,至破冢,遭风大败。恺之与仲堪笺曰:“地名破冢,真破冢而出。行人安稳,布帆无恙。”还至荆州,人问以会稽山川之状。恺之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若云兴霞蔚。”恺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尤善丹青,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恺之每画人成,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恺之每写起人形,妙绝于时。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
恺之矜伐过实,少年因相称誉以为戏弄。又为吟咏,自谓得先贤风制。或请其作洛生咏,答曰:“何至作老婢声!”义熙初,为散骑常侍,与谢瞻连省①,夜于月下长咏,谢每遥赞之,恺之弥自力忘倦。瞻将眠,令人代己,恺之不觉有异,遂申旦而止。尤信小术②,以为求之必得。桓玄尝以一柳叶绐③之曰:“此蝉所翳叶也,取以自蔽,人不见己。”恺之喜,引叶自蔽,玄就溺焉,恺之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
初,恺之在桓温府,常云:“恺之体中痴黠各半,合而论之,正得平耳。”故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年六十二,卒于官,所著文集及《启蒙记》行于世。
(《晋书·顾恺之传》)
【注】①连省:官署相连。②术:法术。③给:欺骗。
(1)对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赏者必以后出相遗 遗:舍弃
B.人多爱狎 狎:亲近
C.恺之与仲堪笺曰 笺:信纸
D.恺之矜伐过实 伐:自夸
(2)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仲堪特以布帆借之 人或怪之
B.遂申旦而止 合而论之
C.少年因相称誉以为戏弄 以为求之必得
D.本无关于妙处 妙绝于时
(3)下列句子分编四组,全都能够体现顾恺之“痴黠”性格特点的一组是( )
①地名破冢,真破冢而出 ②恺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 ③恺之每写起人形,妙绝于时
④恺之不觉有异,遂申旦而止 ⑤尤信小术,以为求之必得
⑥恺之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若云兴霞蔚。”
A.①②③④ B.②③⑤⑥ C.①②④⑤ D.①③⑤⑥
(4)对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顾恺之幽默风趣,与人相处很有亲和力。
B.顾恺之是当时著名的画家,画人能够画出人的神韵。
C.顾恺之喜欢自夸,少年时常常让人夸奖他来玩耍。
D.顾恺之才华卓绝但是也痴愚天真留下很多趣闻轶事。
(5)翻译句子
①恺之每画人成,或数年不点目睛。
②恺之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
③夜于月下长咏,谢每遥赞之,恺之弥自力忘倦。
四、诗歌鉴赏
10.(2017·和平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淮中晚泊犊头
【宋】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注释】犊头:淮河边的一个地名,犊头镇,在今江苏淮阴县境内。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人舟行水上所见的两岸的景色。
(2)诗的后两句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境?请简析。
(3)本诗写景很有层次感,试作分析。
五、默写
11.(2017·和平模拟)按序号在对应横线上补写空缺部分。
(1) ,临清流而赋诗。(《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2)鸟雀呼晴, 。(《苏幕遮》周邦彦)
(3)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李白)
(4)杜甫五律《旅夜书怀》的颔联: , 。描绘的景象雄浑阔大,反衬了作者孤苦漂泊的悲怆心情。
六、材料作文
12.(2017·和平模拟)阅读下面关于时间的语录,按要求作文。
2017年1月29日下午两点左右,宁波雅戈尔动物园的一名饲养员突然发现,老虎进食区竟闯进了一名男性游客,随即对其进行了严厉的警告。但没过多久,该男子竟再次折返老虎进食区,引起了围观游客的拍照和惊呼,老虎也发现了闯入者,朝他靠近。饲养员试图以投喂食物来引开老虎,却没有成功。老虎扑向了闯入的男子并撕咬,一小时后,老虎被特警击毙,该男子最终因抢救无效死亡。
2016年7月23日下午3点,八达岭野生动物世界发生老虎咬人事件,一位女性赵某在东北虎园内下车后遭老虎攻击咬伤,其母周某下车救女被老虎咬死。
时隔半年的两次老虎伤人事件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热议:关于规则、关于法理、关于情理、关于赔偿与否、关于规则意识与文化。仔细想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此类“意外”事件时有发生,只是造成的后果严重程度不同,因此引起关注的程度也不同。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习惯性误读字字音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字音。
A项菁华(qīng)——jīng,C中梵文(fán)——fàn,D中吐蕃——音( bō)。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解答语音题的关键主要在于平时的积累,要养成注意读准字音的习惯,特别要注意那些多音字和容易被声旁误导读音的字以及报刊上常见但容易人们读错的字。
2.【答案】C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分辨;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字形。
A项高潮叠起——高潮迭起,人才倍出——人才辈出。
B项相应成趣——相映成趣。
D项立椎之地——立锥之地。
故答案为C。
【点评】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字形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可用比较排除法。可以先排除固定词语、常用词语,然后,结合着词语意思来辨别词语搭配是否正确。
3.【答案】D
【知识点】搭配不当;表意不明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病句辨析。
A项“主动提出要与部分福利院参加高考的孤儿合影留念”中的“部分”是指“部分福利院”还是“部分孤儿”,指代不明,导致歧义。
B项关联词不当,“而且”改为“所以”。
C项“经过”为介词,带长状语,主干“理念证实正确”主谓搭配不当。
故答案为D。
【点评】辨析病句常用方法有:
(1)梳理枝干法。即用语法分析的方法,依次检句子的主干和修饰部分。
(2)语感审读法。调动语感,看句子是否合于语言习惯,可与语法分析配合使用。
(3)造句类比法。对语感判断或语法分析仍吃不准的句子,可仿原句的结构造一个日常用的句子,比较得出结论。
(4)逻辑分析法。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等方面考虑句子是否得当,句间关系、前后顺序等是否合理。
4.【答案】B
【知识点】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B项谢灵运是中国诗歌史上大力描写山水的第一人。
故答案为B。
【点评】文学常识的考查主要还在平时的积累,多读书,有意识地去识记,日积月累,积累多了遇到这种类型的题一般都可迎刃而解。
5.【答案】A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联的拟写,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难度会降低很多。对联讲究句式相同,词性相同,意义相对或相反,上下句用字不能重复或词义不能重复。B项“荷花”与“芙蕖”重复,在传统上也是“秋月”对“春风”更合意境;C项“鲲鹏”属于动物,“飞”是动词;D项“冬雪松竹”和“秋月芙蕖”不相对。
【点评】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6.【答案】(1)C
(2)D
(3)B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
【解析】【分析】(1)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C项结合文本内容“正值春天来临,所以,古人将它的出现作为春天的标志”可知,“作为立春的标志”错误。(2)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D项结合文本内容“这一天民间饮食还多以龙为名,以取吉利”可知,忽略了限制性成分“多”。(3)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为了更强壮”不当,应该是“以取吉利”。
故答案为:(1)C,(2)D,(3)B。
【点评】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7.【答案】(1)风大------草料场才会被烧光------林冲才会必死无疑------风太大------石头顶门------门打不开------陆虞侯、富安不能与林冲见面,却保持了极近的距离------陆虞侯、富安肆无忌惮地实话实说------林冲才知道了真相------知道了真相而暴怒杀人------雪夜奔梁山
(2)①大雪作为白色的背景象征着林冲纯正的心性和作为。②用雪的劲烈烘托出一位几乎是末路英雄的林冲的气概。③见证了一切的雪,始终跟随林冲,聚光灯一样不弃不离,给了他一个氛围,或是激越或是姜夔式的舒情。
(3)题材不同,散文,论说文从大的方面讲都可以叫文艺评论;一个从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烘托来写,一篇从环境描写对故事情节的推动上来赏析小说逻辑的严密性;一篇从用字意象、意境上结合古诗词、戏曲细致描绘,调动读者不同的感官,丰富读者的感受。一篇从逻辑上对自然环境的必然性进行层层推理,研究小说中偶然与必然的理性思维。同时看到两篇文章,可以多维度的鉴赏小说。扩展阅读鉴赏视野,提高阅读鉴赏水平。
(4)A;E
【知识点】小说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思路分析。“风”推动着情节步步发展,草料场才会被烧光,林冲才会必死无疑;石头顶门,门打不开,陆虞侯、富安不能与林冲见面,却保持了极近的距离;林冲才知道了真相,暴怒杀人;雪夜奔梁山。(2)本题主要考查作用题。“雪”在小说中的作用,主要围绕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发展、主旨表达等方面分析。如大雪作为白色的背景象征着林冲纯正的心性和作为;用雪的劲烈烘托出一位几乎是末路英雄的林冲的气概。(3)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两篇文章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分析的不同。如从题材、用语、逻辑思维等方面分析。题材不同;一个从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烘托来写,一篇从环境描写对故事情节的推动上来赏析小说逻辑的严密性; 一篇从用字意象、意境上结合古诗词、戏曲细致描绘,一篇从逻辑上对自然环境的必然性进行层层推理。(4)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的理解。A项结合文本内容“变成了凄风苦雨的野店荒郊。围绕着林冲,用雨代替了雪。他的用意,是把林冲纳入自古以来文人悲秋的传统”可知,“秋天更具诗情画意”不当。E项“只限于悲剧中”不当。
【点评】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8.【答案】(1)英语开放度高,包容性强,借词庞杂;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必然推动各种语言间的词语借用;是汉英两种语言接触的必然产物,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必然结果;汉语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对英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归根到底,汉语词汇的大量“出口”,其深层原因是中国在全球影响力的提升和关注度的提高。
(2)这是一语多义的汉语言现象,在不同的语境中完全相同的一个短语会有不同的语意解读。理解语意一定要结合整体的语言环境。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文意分析。汉语“出口”的原因,主要从英语、汉语、国际社会等方面分析。如英语开放度高,包容性强,借词庞杂;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必然推动各种语言间的词语借用。归根到底,汉语词汇的大量“出口”,其深层原因是中国在全球影响力的提升和关注度的提高。(2)本题主要考查语句内容分析。一语多义的汉语言现象,在不同的语境中完全相同的一个短语会有不同的语意解读。理解语意一定要结合整体的语言环境。如“谁也打不过”,可以是最厉害,任何人都打不过他;也可以是实力很弱,任何人他都打不过。
【点评】本题看起来像是现代文阅读题型,但实际并不是,而是应归结为语言文字的应用题型。其中有对内容的概括,也有对存在问题或现象提出学生自己的看法甚至是解决之道,这样的题相对比较开放,答题的时候学生可以明确自己的观点、理解和态度,言之成理即可。
9.【答案】(1)C
(2)A
(3)B
(4)C
(5)①恺之每次画人完成后,常常数年不点眼珠
②恺之就相信桓玄不能看见自己,所以很珍惜这片柳叶③夜晚在月下吟诗,谢瞻远远地称赞他,恺之更加努力吟诗忘记疲倦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概括分析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C项“恺之与仲堪笺曰”的“笺”,应该是信的意思。
(2)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词语 的意义和用法。A项代词。B项分别译为连词,才;连词,修饰。C项分别译为把……作为;认为。D项对于;被。
(3)本题主要考查文本信息筛选。全都能够体现顾恺之“痴黠”性格特点,①句主要讲地名,④句勤奋好学。
(4)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C项结合文本内容“恺之好谐谑,人多爱狎之”可知,“喜欢自夸”不当。
(5)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①固定人名字保留“恺之”,“或”译为常常,“目睛”译为眼珠。②“信”译为相信,“珍”译为珍惜。丹“于”译为在,“遥”译为远远,“自力”译为更加努力。
【点评】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附参考译文】
顾恺之字长康,是晋陵无锡人。恺之博学有才气,曾经写《筝赋》 ,完成后,对人说“我的赋可比嵇康的琴声,不欣赏的人一定因为是后罪之作儿舍弃它,非常赏识的人也会因它非同凡响而重视它。”
恺之的性情喜好诙谐戏谑,人们多喜爱他亲近他。后来担任殷仲堪的参军,也很受宠信。仲堪在荆州的时候,恺之曾因休假还乡,仲堪特意把帆船借给他,到了破冢,遭遇大风损坏了许多东西,恺之给仲堪的信中说:“地名是破冢,的确是破冢而出。但行人安稳,布帆未损。”返回荆州后,有人问他会稽的山川状貌。恺之说:“众多山峰竞秀,众多河水奔流。草木茂盛,如同云兴霞蔚,灿烂绚丽。”恺之每次吃甘蔗,总是从梢吃到根部,有人认为这种吃法很奇怪,他说:“这是渐入佳境。”
顾恺之特别善于绘画,描绘特别精妙,谢安非常看重他的画,认为有人类以来从未有过这样的作品。恺之每次画人完成后,常常数年不点眼珠,有人问他缘故,他回答说:“四体美与丑,本来不牵涉到画的妙处,画人能传神,正在这个(眼珠)中。”恺之描画的人形,在当时堪称妙绝,曾画裴楷像,面颊上加了三根毛,欣赏的人就觉得人物精神面貌十分好。
恺之夸耀自己言过其实,少年时就与人互相称赞来嬉戏玩耍。又会吟诗,自认为得到了先贤的风韵及写作样式。有人请他写作“洛生咏”,他回答说:“为什么要作老婢女之声!”义熙初年,担任散骑常侍,与谢瞻的官署相连,夜晚在月下吟诗,谢瞻远远地称赞他,恺之更加努力吟诗忘记疲倦。谢瞻将要睡觉,让人代替自己,恺之不觉有什么异样,就吟诗到天亮才停止。他特别迷信小法术,以为诚信寻找就一定能得到。桓玄曾经用一片柳叶欺骗他说:“这是蝉蔽身用的叶子,拿到它可以用来隐藏自己,别人看不见你。”恺之很高兴,拿着叶子遮挡自己,桓玄装作看不见他,并靠近他小便,恺之就相信桓玄不能看见自己,所以很珍惜这片柳叶。
当初,恺之在桓温府,常说:“我身上痴愚、聪慧各占一半,合起来评定自己,正好平平常常罢了。”所以世人传说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享年六十二岁,死于官任上,所写的文集和《启蒙记》流传于世。
10.【答案】(1)晚云沉沉,笼罩四野;两岸上,春草青青;不时地会有一棵两棵缀满了花的树,从船边,从眼前闪过。
(2)诗人泊舟在古祠之外,静对风雨满天、涛翻浪卷的大潮,诗人的心境应该是淡定、冷静、从容、超然的。
(3)诗中一,二句写远景,写苍茫开阔的原野景色,三,四句写近景,交代时间已近傍晚,本来迷茫阴沉的天色更显朦胧;一,二句写静景,草色青青,春阴迷离;三,四句写动景,夜泊孤舟,看满川风雨凄迷,春潮乍起。整首诗视角忽远忽近,有面有点,变换交叉,富有立体感。抒情主人公和景物之间动静关系的变化,也是亮点。
【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分析。诗人舟行水上所见的两岸的景色,岸边的野草幽花是静止的;夜里船泊牧犊头,人是静止的了,风雨潮水却是动荡不息的。(2)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动中观静、静中观动的艺术构思,使诗人与外界景物始终保持适当的距离,从而显示了一种悠闲、从容、超然物外的心境和风度。(3)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分析。主要分析层次感,需要注意抒情主人公和景物之间动静关系的变化。日间船行水上,人在动态之中,岸边的野草幽花是静止的;夜里船泊牧犊头,人是静止的了,风雨潮水却是动荡不息的。这种动中观静,静中观动的艺术构思,使诗人与外界景物始终保持相当的距离。整首诗视角忽远忽近,有面有点,变换交叉,富有立体感。
【点评】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
11.【答案】(1)登东皋以舒啸
(2)侵晓窥檐语
(3)剑阁峥嵘而崔嵬
(4)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窥”“峥嵘”“阔”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故答案为:(1)登东皋以舒啸(2)侵晓窥檐语(3)剑阁峥嵘而崔嵬(4)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点评】本题考查默写名句的能力。注意识记的准确性,同时注意书写的正确。
12.【答案】【参考例文】
遵守规则很重要
古人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想问问大家:是什么东西,使我们的生活和谐有序,充满和平?那就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规则。规则虽是不起眼的,但它却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有一次放学,我和同学走在路上。马上要过马路了,可是这个红绿灯偏偏不给我们面子,行人道的红灯马上亮了起来。同学提议说:“我们一鼓作气冲过去,怎样?”我这个急性子可不耐烦,赶忙答应了。我们看了两边的车辆,发现车离我们比较远,就一鼓作气地冲了过去。谁知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一辆摩托车不知从哪儿飞快地冒出来向我疾驰而来。还好,我们反应敏捷,飞快地跑到了对面。我们被吓得魂飞魄散,同学走过来说:“好险哪,还好跑得快,我下次再也不敢闯红灯了。”我气喘吁吁地附和:“是啊,要遵守规矩,不能一时心急,就抛弃了规则。”
回到家里,我跟爸爸说了,爸爸听了,教导我:“怎么这么不懂事?红灯亮了就等等,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红灯停,绿灯行,你要遵守规矩啊!”。我现在想起来都后怕,心想:那天那件事都给我们上了一课:如果为了节省时间什么后果都不想,什么规则都抛到九霄云外。如果人人都这样,社会上,何来规则呢?
我想告诉大家:虽然规则是无处不在的,但是又有几人遵守了?如果你不遵守他不遵守,人人背离了规则,社会将是一片混乱;只有人人遵守规则,社会才井然有序。人人都要遵守规则,遵守规则一天简单容易,但遵守规则一世,那可不容易,所以,我们要从现在做起。让我们一起遵守规则吧,一起遵循美丽的规则,一起和谐的生活吧!
【知识点】材料作文;立意准确;结构严谨;真情实感
【解析】【分析】本题包含两个材料,我们追本溯源可以发现,两个材料的相同之处都是游客不顾动物园的规定造成老虎伤人的结果,是对规则的破坏。联系第三段的总结,可以得出“遵守规则”的立意。学生立意时容易受到第三段的误导,认为可以像以往一样选取“规则”“法理”“情理”“赔偿”中的任意一个展开论述,但是我们立意时还是要以材料为根本,不能脱离材料,因此还是要扣住“规则”的主题。
【点评】
1、材料类型:单一材料、多材料。
2、审题方法:单一材料作文的审题,需要抓住材料的主题,如果没有出题人明显的倾向,选取一个角度,言之有理即可。多材料作文的审题,则需要抓住几个材料的共性,找出材料中的高频词语,进而立意。
3、归纳小结,
(1)单一材料和多材料作文审题方法有所区别,立意都应从材料本身出发,不要受其他因素的误导。
(2)高考作文紧密联系现实、反映社会热点问题,考查学生价值取向,因此考生在平时学习时还要对社会热门事件有所关注,养成随时思考的习惯,以便在考场上应对社会实事类作文时,能够信手拈来,言之有物。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