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红桥区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天津市红桥区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5.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7-10-29 22:01:08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天津市红桥区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
1.(2017高二下·红桥期末)雪崩是积雪在陡峭山体发生的一种瞬间崩落现象,运动速度快,冲击力大。1970年5月31日,甲市发生里氏7.6级地震,距该市130千米左右的山峰发生大规模雪崩。雪崩导致乙市在几分钟内全城被毁,两万多居民死亡。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1)据材料可知,此次雪崩由于______破坏积雪稳定性,诱发雪崩(  )
A.火山喷发 B.地震 C.飓风 D.风暴潮
(2)雪崩是一种所有雪山都会有的地表冰雪迁移过程。据材料可知,此次雪崩的特点不包括(  )
A.运动速度快 B.破坏力大 C.渐发性 D.突然性
(3)自然灾害发生前一般是有先兆的。在山腰中行走,听到冰雪破裂声或隆隆的声音;积雪在30°-60°斜坡上,并且表层的积雪出现粗糖状的冰块,这些现象是_________灾害发生前的先兆(  )
A.雪崩 B.沙尘暴 C.台风 D.水灾
(4)若判断图中的雪崩是否到达乙市,最有价值的信息是雪崩的(  )
A.形成原因 B.形成源地 C.移动路径 D.移动快慢
【答案】(1)B
(2)C
(3)A
(4)C
【知识点】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地震;其它自然灾害
【解析】【分析】(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此次雪崩是由于地震造成山体积雪的稳定性被破坏,从而诱发的。
(2)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此次雪崩发生后,“导致乙市在几分钟内全城被毁,两万多居民死亡”,说明雪崩具有速度快、破坏力大、突然性等特点。不是渐发。
(3)题干中所描述现象和“积雪”、“冰雪”等有关,说明该自然现象时雪崩。
(4)判断一个城市是否会受到雪崩的影响,关键看该城市是否位于雪崩的移动路径上。
故答案为:(1)B(2)C(3)A(4)C
【点评】当山坡积雪内部的内聚力抗拒不了它所受到的重力拉引时,便向下滑动,引起大量雪体崩塌,人们把这种自然现象称做雪崩。也有的地方把它叫做“雪塌方”“雪流沙”或“推山雪”。同时,它还能引起山体滑坡、山崩和泥石流等可怕的自然现象。因此,雪崩被人们列为积雪山区的一种严重自然灾害。
2.(2017高二下·红桥期末)火山是地球奉献给人类的最伟大奇观之一。2016年,日本九州南部的樱岛活火山频频喷发。读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该火山形成于板块的消亡边界。下列火山中,同样形成于消亡边界的是(  )
A.东非大裂谷中的乞力马扎罗火山
B.大西洋中脊上的冰岛海克拉火山
C.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火山
D.美洲大陆西部圣何塞火山
(2)樱岛火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是(  )
A.变质岩 B.岩浆岩 C.沉积岩 D.无法判断
【答案】(1)D
(2)B
【知识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板块构造学说
【解析】【分析】(1)东非大裂谷、大西洋中脊均位于板块生长边界;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火山位于板块内部;美洲大陆西部位于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南部为南极洲板块)碰撞挤压的消亡边界上。
(2)火山活动过程中,岩浆喷出地表后,迅速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故答案为:(1)D(2)B
【点评】板块消亡边界两侧的板块呈水平挤压运动,易形成褶皱山、海岸山、岛弧、海沟等地形,如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美洲板块之间的边界即属于此类型;生长边界两侧的板块呈水平张裂运动,易形成裂谷、海洋、海岭等地貌,如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以及大西洋中脊均属于此中类型。
(2017高二下·红桥期末)江苏省里下河地区总面积1.35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2~3米,其东面的通榆运河比里下河地区高1~2米,北面的黄河故道比里下河地区高5米,南面是新通扬运河和沿江高沙地,西面是高耸的京杭运河大堤。读里下河地区位置和河网分布图,回答下列各题。
3.里下河地区的地形类型为(  )
A.平原 B.高原 C.丘陵 D.山地
4.里下河地区开挖入海新河,修筑蓄洪水库等措施的目的是(  )
A.防风 B.防旱 C.防虫 D.防洪
【答案】3.A
4.D
【知识点】流域的开发与综合治理
【解析】【点评】主要考查河流开发利用和综合治理。
3.该地位于我国东部沿海,且“平均海拔只有2-3米”,说明地形类型为平原。
4.“里下河地区开挖入海新河”能够加快汛期河水下泄的速度,“修筑蓄洪水库”能够蓄积汛期时的河水,二者均能起到防洪的作用。
5.(2017高二下·红桥期末)矿山地质灾害是人类在采矿过程中发生的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滑坡和崩塌等灾害。矿产开采方式、矿区地质地貌、降水特征、地表植被覆盖率等因素与矿山地质灾害发生直接关联。下图为我国两省矿山地质灾害分布图,其中甲省盛产煤炭,乙省盛产有色金属,两省矿产露天开采比例不高。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甲省、乙省的名称分别是(  )
A.陕西省、贵州省 B.陕西省、福建省
C.山西省、江西省 D.山西省、湖南省
(2)甲省西部①区、乙省西部④区均有分布的矿山地质灾害是(  )
A.崩塌、泥石流 B.滑坡、地面塌陷
C.崩塌、滑坡 D.地裂缝、地面塌陷
(3)据材料可知,甲、乙两省以地面塌陷、地裂缝居多的共同原因是(  )
A.耕地占比大,地表植被稀疏
B.位于我国二,三级地形阶梯之间
C.矿产开发以地下采掘为主
D.降水量集中,土壤侵蚀强
(4)关于两省矿山泥石流灾害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乙省矿山泥石流灾害较甲省多发
B.乙省较甲省纬度低,热量充足
C.乙省较甲省降水量大,持续时间长
D.乙省西部为山地,地形起伏大
【答案】(1)D
(2)A
(3)C
(4)B
【知识点】滑坡与泥石流;其它自然灾害;中国的疆域、政区与民族
【解析】【分析】(1)根据两省轮廓,结合材料中提到的两省分别盛产煤炭和有色金属矿可判断出两省分别为山西省和湖南省。
(2)结合图例可以看出,两省两个区域都有的矿山地质灾害时崩塌和泥石流。
(3)“耕地占比大,地表植被稀疏”、“位于我国二、三级地形阶梯之间”、“降水量集中,土壤侵蚀强”均和“以地面塌陷、地裂缝居多”无关;两省均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资源开采均以地下采掘为主,因此易造成地面塌陷、地裂缝。
(4)结合图例,从图中可以看出,乙省泥石流灾害范围广,A说法正确;和甲省相比,乙省纬度较低,热量较充足,但是热量条件和泥石流无关,B说法错误;乙省位于我国南方地区,雨季持续时间长,降水量大,更易造成泥石流,C说法正确;乙省西部为山地,地势起伏大,易发生泥石流,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1)D(2)A(3)C(4)B
【点评】泥石流的发生和地形、降水、植被、碎屑物质有关,一般而言,地势起伏大、降水多且集中、植被稀疏、有丰富的碎屑物质易造成泥石流的发生。
6.(2017高二下·红桥期末)风暴潮是一种海洋灾害,具有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的特点,可冲毁海堤、道路,吞噬沿海地区的码头、工厂、村镇,酿成巨大灾难。2008年我国风暴潮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92.24亿元。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引发我国沿海地区风暴潮灾害的天气系统是(  )
A.冷气团 B.暖气团
C.热带、温带气旋 D.反气旋
(2)我国风暴潮灾害发生的省区不包括(  )
A.广西 B.海南 C.浙江 D.宁夏
(3)一些特定的自然灾害多发生在特定的地区,这说明自然灾害发生的种类和占用频率,往往具有(  )
A.危害性 B.连锁性 C.突发性 D.区域性
【答案】(1)C
(2)D
(3)D
【知识点】低气压(气旋)
【解析】【分析】(1)我国沿海地区风暴潮一般是热带或温带气旋过境时,大风掀起海上巨浪所形成的。
(2)风暴潮主要发生在东部沿海地区,宁夏位于我国西部内陆地区,不会发生风暴潮。
(3)根据题干中“一些特定的自然灾害多发生在特定的地区”这一信息可以推断,自然灾害往往具有区域性。
故答案为:(1)C(2)D(3)D
【点评】主要考查常见天气系统产生的气象灾害,不同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
7.(2017高二下·红桥期末)苏通大桥位于我国江苏省,该桥跨越长江,连接苏州(常熟)和南通两座城市,是目前已建成的最接近入海口的长江大桥。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1)苏通大桥所在地区一年中江面风力达6级以上的有179天,年平均降雨天数超过120天,雾天31天,还面临着台风、季风、龙卷风的威胁等。据上述文字材料可知,建设该桥面临的挑战之一是(  )
A.水文条件复杂 B.基岩埋藏深
C.气象条件差 D.航运密度高
(2)台风过境前后,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台风来临前搬走窗口等处的花盆
B.台风中心附近,仍需留在安全地带
C.台风来临前准备好必要的应急物品
D.大风雨时就近在临时建筑物旁躲避
【答案】(1)C
(2)D
【知识点】台风灾害;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与区位因素
【解析】【分析】(1)题干中提到的降雨、雾天、台风、季风、龙卷风等均属大气状况,说明建设该桥时面临的挑战之一是气象条件差。
(2)台风过境往往有大风,因此来临前应搬走窗口等处的花盆;台风眼处有短暂的无风、无雨状态,但是,随着台风的移动,台风眼将很快移动到其他地方,因此仍需留在安全地带;台风往往带来狂风、暴雨、风暴潮,来临前应准备好必要的应急物品。受台风影响,临时建筑物可能出现坍塌等事故,因此大风雨时不适宜在临时建筑物旁躲避。
故答案为:(1)C(2)D
【点评】气象条件指大气状况,包括气温、大气湿度(或降水)、风等方面,如降水、晴朗、大风、台风、降温等均属于气象方面。
8.(2017高二下·红桥期末)读汶川某次地震中北川县城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分区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此次汶川地震引发的灾害最不可能的是(  )
A.滑坡 B.崩塌 C.海啸 D.泥石流
(2)地质灾害是指(  )
A.异常的地质活动 B.大气异常
C.海洋自然环境异常 D.有害的生物引发的
【答案】(1)C
(2)A
【知识点】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地震;其它自然灾害
【解析】【分析】(1)海啸一般是由海底地震引发的海上巨浪,汶川位于我国西南部内陆地区,远离海洋,不会出现海啸。
(2)地质灾害是指异常的地质活动,而大气异常、海洋自然环境异常、有害生物引发的分别属于气象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
故答案为:(1)C(2)A
【点评】主要考查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和成因。
9.(2017高二下·红桥期末)某探险队于10月初在南美大陆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搜救活动,途经甲、乙、丙和丁四地时,受到高山冰雪冻害威胁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答案】B
【知识点】其它自然灾害;美洲
【解析】【分析】四地均位于中纬度地带,冰雪只能出现在海拔很高的高山上,结合南美洲地形可知,四地中只有乙地位于安第斯山上,可能出现高山冰雪冻害威胁。
故答案为:B
【点评】主要考查区域自然环境里自然灾害分布,需理解其成因。
二、综合题
10.(2017高二下·红桥期末)读某年8月我国气象灾害分布图,回答问题。
(1)据图概括某年8月我国各类气象灾害的空间分布状况。
(2)根据我国东部地区雨带推移规律,分别说明此年8月华北地区洪涝和南方地区高温伏旱发生的原因。
(3)为了减轻西南地区旱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该地区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1)暴雨主要分布于华北、陕南和陕甘交界等地区易形成洪涝灾害;南方湖南、江西、福建等地区持续高温伏旱;干旱灾害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福建、台湾受到台风侵袭。
(2)华北地区:8月我国东部雨带推进到本地区,夏季风与冷空气相遇,在此形成强烈降水,并造成洪涝灾害,南方地区:因雨带北移,本地区此时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中心气流下沉,在其控制下天气晴朗干燥,因此出现高温伏旱天气。
(3)加强旱灾(西南季风活动强度变化的)预测,为有效防灾做准备;适当减少水稻的种植面积,增加耐旱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加强农业投入,发展节水型农业,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
【知识点】洪涝灾害;干旱灾害;台风灾害;中国的气象灾害;农业发展的方向与措施
【解析】【分析】(1)结合我国政区分布以及图中信息,可分别从暴雨、高温伏旱、干旱、台风等几个角度描述其分布特征。
(2)从每年春季开始,随着夏季风势力逐渐增强,我国东部锋面雨带逐渐从华南地区向北推移至东北地区,大约每年9、10月份后,夏季风势力减弱,锋面雨带迅速南撤。8月份时,我国东部雨带推进到华北地区,此时夏季风与冷空气在此相遇,在此形成强烈降水,并可能造成洪涝灾害;而此时我国南方地区因雨带北移,本地区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天气晴朗干燥,易出现高温伏旱天气。
(3)应对旱灾的措施可从加强监测预报、种植耐旱作物、发展节水农业等方面回答。
故答案为:(1)暴雨主要分布于华北、陕南和陕甘交界等地区易形成洪涝灾害;南方湖南、江西、福建等地区持续高温伏旱;干旱灾害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福建、台湾受到台风侵袭。(2)华北地区:8月我国东部雨带推进到本地区,夏季风与冷空气相遇,在此形成强烈降水,并造成洪涝灾害,南方地区:因雨带北移,本地区此时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中心气流下沉,在其控制下天气晴朗干燥,因此出现高温伏旱天气。(3)加强旱灾(西南季风活动强度变化的)预测,为有效防灾做准备;适当减少水稻的种植面积,增加耐旱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加强农业投入,发展节水型农业,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
【点评】该组试题难度适中,以某年8月我国自然灾害分布图为切入点,考查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原因以及应对措施,熟练掌握我国政区分布和影响我国的天气系统,不难对该题做出回答。
11.(2017高二下·红桥期末)河南省自然灾害种类多,影响面广,尤以水旱灾害最为频繁。按水文、气象特点把该省分为5个水旱灾害区。读1450-1979年河南省水文、气象区水旱灾害年数图,回答问题。
(1)概括河南省1450-1979年水旱灾害空间分布特征。
(2)据图可知,该省北部和南部基本上是以   一线为界,分属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北部和南部分别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和   ,北部比南部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更易发生水旱灾害。
(3)一般来说,该省每逢大旱,就会伴有   等次生灾害发生。
(4)自然灾害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   作为诱因;二是要有遭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等作为   的客体。
【答案】(1)分布特征:北部(三区)水旱灾害发生年份相对较多,南部(两区)水旱灾害发生年份相对较少。
(2)秦岭—淮河;亚热带季风气候
(3)病虫害等
(4)自然界异常变化;承受灾害
【知识点】洪涝灾害;干旱灾害;其它自然灾害;区域发展的异同;四大地理区域及其划分
【解析】【分析】(1)该小题考查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一般可从分布是否均匀、哪多哪少、集中分布区等几个方面描述,结合图中信息可做出回答。
(2)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线,该线经过河南省南部,该线南北分别属于亚热带季风和温带季风气候,和北方地区相比,南方地区降水多、雨季持续时间长。
(3)气候干旱不利于植物生长,导致植物抗病虫能力下降,此外,气候干旱更加有利于部分虫害产卵,因此每逢大旱,往往伴随有病虫害等的发生。
(4)一般而言,自然灾害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自然界的异常变化作为诱因;二是要有遭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等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故答案为:(1)分布特征:北部(三区)水旱灾害发生年份相对较多,南部(两区)水旱灾害发生年份相对较少。(2)秦岭—淮河、亚热带季风气候。(3)病虫害等。(4)自然界异常变化、承受灾害
【点评】该组试题难度较大,以河南省自然灾害为切入点,考查河南省自然灾害的分布、原因等。试题侧重考查学生获取图像信息以及运用中国地理的相关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12.(2017高二下·红桥期末)古乡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上游地区有6条冰川,沟谷有厚度达300多米的堆积物。中游河谷狭窄。冰川末端伸入森林带。每年夏秋季常有冰川泥石流爆发,其破坏力在世界上是罕见的。读图文材料,回到问题。
(1)说明古乡沟多泥石流爆发的原因。
(2)分析古乡沟夏秋季节冰川泥石流破坏力巨大的原因。
(3)说明我国泥石流多发区的分布特点。
(4)泥石流带来的主要危害有哪些?
(5)沿山谷徒步行走时,当听到远处山谷传来打雷般声响,我们一定要高度警惕,这很可能是泥石流将至的征兆。当发现泥石流来了,我们应如何自救?
【答案】(1)古乡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此处地壳活动频繁,岩层破碎;地形起伏,相对高差大;夏秋季气温高,冰雪融水多,降水量大且多暴雨。
(2)深厚的松散堆积物提供了异常丰富的物质条件;夏秋气温高,冰川强烈消融。此时降水较为丰沛,冰川融水与降水叠加,提供了极为丰沛的水源;狭窄的河谷,巨大的落差,积累了巨大的能量。
(3)西南地区最为集中;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我国地势三大阶梯之间的接触带或过渡带上;泥石流多发区,主要分布在气候干湿季较明显、较暖湿、局部暴雨强大、水雪融化快的地区。
(4)冲毁城镇、乡村等;造成人畜伤亡;破坏房屋及其他工程设施;损坏农作物、耕地及林木;也会堵塞河道等。
(5)要马上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两侧的山坡上跑,离山谷越远越好,跑得越高越好,跑得越快越好,绝对不能往泥石流的下游跑。
【知识点】滑坡与泥石流;滑坡与泥石流的防避
【解析】【分析】(1)泥石流的形成和碎屑物质、地形、降水、植被等因素有关,结合古乡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征,可从上述几方面分析古乡沟多泥石流的原因。
(2)冰川泥石流主要是冰川融水携带大量碎屑物质所形成,古乡沟由深厚的松散堆积物,而夏季时丰富的降水、大量冰川融水提供了丰沛的水源,加之古乡沟狭窄的河谷和巨大的落差,使泥石流造成的破坏力巨大。
(3)该小题考查泥石流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一般可从分布是否均匀、哪多哪少、集中分布区等几个方面描述,结合图中信息和我国区域地理的相关知识可做出回答。
(4)泥石流造成的危害包括冲毁城镇、乡村等;造成人畜伤亡;破坏房屋及其他工程设施;损坏农作物、耕地及林木;也会堵塞河道等方面。
(5)泥石流发生时,要马上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两侧的山坡上跑,离山谷越远越好,跑得越高越好,跑得越快越好,绝对不能往泥石流的下游跑。
故答案为:(1)古乡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此处地壳活动频繁,岩层破碎;地形起伏,相对高差大;夏秋季气温高,冰雪融水多,降水量大且多暴雨。(2)深厚的松散堆积物提供了异常丰富的物质条件;夏秋气温高,冰川强烈消融。此时降水较为丰沛,冰川融水与降水叠加,提供了极为丰沛的水源;狭窄的河谷,巨大的落差,积累了巨大的能量。(3)西南地区最为集中;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我国地势三大阶梯之间的接触带或过渡带上;泥石流多发区,主要分布在气候干湿季较明显、较暖湿、局部暴雨强大、水雪融化快的地区。(4)冲毁城镇、乡村等;造成人畜伤亡;破坏房屋及其他工程设施;损坏农作物、耕地及林木;也会堵塞河道等。(5)要马上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两侧的山坡上跑,离山谷越远越好,跑得越高越好,跑得越快越好,绝对不能往泥石流的下游跑。
【点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是高中地理综合题经常考查的内容,空间分布特征指地理事物在空间上分布的规律,常见的设问方式有“描述某种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说明某种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点”等,一般可从分布是否均匀、哪多哪少、集中分布地区在哪等几个方面回答。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天津市红桥区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
1.(2017高二下·红桥期末)雪崩是积雪在陡峭山体发生的一种瞬间崩落现象,运动速度快,冲击力大。1970年5月31日,甲市发生里氏7.6级地震,距该市130千米左右的山峰发生大规模雪崩。雪崩导致乙市在几分钟内全城被毁,两万多居民死亡。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1)据材料可知,此次雪崩由于______破坏积雪稳定性,诱发雪崩(  )
A.火山喷发 B.地震 C.飓风 D.风暴潮
(2)雪崩是一种所有雪山都会有的地表冰雪迁移过程。据材料可知,此次雪崩的特点不包括(  )
A.运动速度快 B.破坏力大 C.渐发性 D.突然性
(3)自然灾害发生前一般是有先兆的。在山腰中行走,听到冰雪破裂声或隆隆的声音;积雪在30°-60°斜坡上,并且表层的积雪出现粗糖状的冰块,这些现象是_________灾害发生前的先兆(  )
A.雪崩 B.沙尘暴 C.台风 D.水灾
(4)若判断图中的雪崩是否到达乙市,最有价值的信息是雪崩的(  )
A.形成原因 B.形成源地 C.移动路径 D.移动快慢
2.(2017高二下·红桥期末)火山是地球奉献给人类的最伟大奇观之一。2016年,日本九州南部的樱岛活火山频频喷发。读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该火山形成于板块的消亡边界。下列火山中,同样形成于消亡边界的是(  )
A.东非大裂谷中的乞力马扎罗火山
B.大西洋中脊上的冰岛海克拉火山
C.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火山
D.美洲大陆西部圣何塞火山
(2)樱岛火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是(  )
A.变质岩 B.岩浆岩 C.沉积岩 D.无法判断
(2017高二下·红桥期末)江苏省里下河地区总面积1.35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2~3米,其东面的通榆运河比里下河地区高1~2米,北面的黄河故道比里下河地区高5米,南面是新通扬运河和沿江高沙地,西面是高耸的京杭运河大堤。读里下河地区位置和河网分布图,回答下列各题。
3.里下河地区的地形类型为(  )
A.平原 B.高原 C.丘陵 D.山地
4.里下河地区开挖入海新河,修筑蓄洪水库等措施的目的是(  )
A.防风 B.防旱 C.防虫 D.防洪
5.(2017高二下·红桥期末)矿山地质灾害是人类在采矿过程中发生的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滑坡和崩塌等灾害。矿产开采方式、矿区地质地貌、降水特征、地表植被覆盖率等因素与矿山地质灾害发生直接关联。下图为我国两省矿山地质灾害分布图,其中甲省盛产煤炭,乙省盛产有色金属,两省矿产露天开采比例不高。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甲省、乙省的名称分别是(  )
A.陕西省、贵州省 B.陕西省、福建省
C.山西省、江西省 D.山西省、湖南省
(2)甲省西部①区、乙省西部④区均有分布的矿山地质灾害是(  )
A.崩塌、泥石流 B.滑坡、地面塌陷
C.崩塌、滑坡 D.地裂缝、地面塌陷
(3)据材料可知,甲、乙两省以地面塌陷、地裂缝居多的共同原因是(  )
A.耕地占比大,地表植被稀疏
B.位于我国二,三级地形阶梯之间
C.矿产开发以地下采掘为主
D.降水量集中,土壤侵蚀强
(4)关于两省矿山泥石流灾害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乙省矿山泥石流灾害较甲省多发
B.乙省较甲省纬度低,热量充足
C.乙省较甲省降水量大,持续时间长
D.乙省西部为山地,地形起伏大
6.(2017高二下·红桥期末)风暴潮是一种海洋灾害,具有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的特点,可冲毁海堤、道路,吞噬沿海地区的码头、工厂、村镇,酿成巨大灾难。2008年我国风暴潮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92.24亿元。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引发我国沿海地区风暴潮灾害的天气系统是(  )
A.冷气团 B.暖气团
C.热带、温带气旋 D.反气旋
(2)我国风暴潮灾害发生的省区不包括(  )
A.广西 B.海南 C.浙江 D.宁夏
(3)一些特定的自然灾害多发生在特定的地区,这说明自然灾害发生的种类和占用频率,往往具有(  )
A.危害性 B.连锁性 C.突发性 D.区域性
7.(2017高二下·红桥期末)苏通大桥位于我国江苏省,该桥跨越长江,连接苏州(常熟)和南通两座城市,是目前已建成的最接近入海口的长江大桥。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1)苏通大桥所在地区一年中江面风力达6级以上的有179天,年平均降雨天数超过120天,雾天31天,还面临着台风、季风、龙卷风的威胁等。据上述文字材料可知,建设该桥面临的挑战之一是(  )
A.水文条件复杂 B.基岩埋藏深
C.气象条件差 D.航运密度高
(2)台风过境前后,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台风来临前搬走窗口等处的花盆
B.台风中心附近,仍需留在安全地带
C.台风来临前准备好必要的应急物品
D.大风雨时就近在临时建筑物旁躲避
8.(2017高二下·红桥期末)读汶川某次地震中北川县城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分区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此次汶川地震引发的灾害最不可能的是(  )
A.滑坡 B.崩塌 C.海啸 D.泥石流
(2)地质灾害是指(  )
A.异常的地质活动 B.大气异常
C.海洋自然环境异常 D.有害的生物引发的
9.(2017高二下·红桥期末)某探险队于10月初在南美大陆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搜救活动,途经甲、乙、丙和丁四地时,受到高山冰雪冻害威胁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二、综合题
10.(2017高二下·红桥期末)读某年8月我国气象灾害分布图,回答问题。
(1)据图概括某年8月我国各类气象灾害的空间分布状况。
(2)根据我国东部地区雨带推移规律,分别说明此年8月华北地区洪涝和南方地区高温伏旱发生的原因。
(3)为了减轻西南地区旱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该地区应采取哪些措施?
11.(2017高二下·红桥期末)河南省自然灾害种类多,影响面广,尤以水旱灾害最为频繁。按水文、气象特点把该省分为5个水旱灾害区。读1450-1979年河南省水文、气象区水旱灾害年数图,回答问题。
(1)概括河南省1450-1979年水旱灾害空间分布特征。
(2)据图可知,该省北部和南部基本上是以   一线为界,分属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北部和南部分别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和   ,北部比南部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更易发生水旱灾害。
(3)一般来说,该省每逢大旱,就会伴有   等次生灾害发生。
(4)自然灾害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   作为诱因;二是要有遭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等作为   的客体。
12.(2017高二下·红桥期末)古乡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上游地区有6条冰川,沟谷有厚度达300多米的堆积物。中游河谷狭窄。冰川末端伸入森林带。每年夏秋季常有冰川泥石流爆发,其破坏力在世界上是罕见的。读图文材料,回到问题。
(1)说明古乡沟多泥石流爆发的原因。
(2)分析古乡沟夏秋季节冰川泥石流破坏力巨大的原因。
(3)说明我国泥石流多发区的分布特点。
(4)泥石流带来的主要危害有哪些?
(5)沿山谷徒步行走时,当听到远处山谷传来打雷般声响,我们一定要高度警惕,这很可能是泥石流将至的征兆。当发现泥石流来了,我们应如何自救?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B
(2)C
(3)A
(4)C
【知识点】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地震;其它自然灾害
【解析】【分析】(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此次雪崩是由于地震造成山体积雪的稳定性被破坏,从而诱发的。
(2)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此次雪崩发生后,“导致乙市在几分钟内全城被毁,两万多居民死亡”,说明雪崩具有速度快、破坏力大、突然性等特点。不是渐发。
(3)题干中所描述现象和“积雪”、“冰雪”等有关,说明该自然现象时雪崩。
(4)判断一个城市是否会受到雪崩的影响,关键看该城市是否位于雪崩的移动路径上。
故答案为:(1)B(2)C(3)A(4)C
【点评】当山坡积雪内部的内聚力抗拒不了它所受到的重力拉引时,便向下滑动,引起大量雪体崩塌,人们把这种自然现象称做雪崩。也有的地方把它叫做“雪塌方”“雪流沙”或“推山雪”。同时,它还能引起山体滑坡、山崩和泥石流等可怕的自然现象。因此,雪崩被人们列为积雪山区的一种严重自然灾害。
2.【答案】(1)D
(2)B
【知识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板块构造学说
【解析】【分析】(1)东非大裂谷、大西洋中脊均位于板块生长边界;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火山位于板块内部;美洲大陆西部位于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南部为南极洲板块)碰撞挤压的消亡边界上。
(2)火山活动过程中,岩浆喷出地表后,迅速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故答案为:(1)D(2)B
【点评】板块消亡边界两侧的板块呈水平挤压运动,易形成褶皱山、海岸山、岛弧、海沟等地形,如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美洲板块之间的边界即属于此类型;生长边界两侧的板块呈水平张裂运动,易形成裂谷、海洋、海岭等地貌,如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以及大西洋中脊均属于此中类型。
【答案】3.A
4.D
【知识点】流域的开发与综合治理
【解析】【点评】主要考查河流开发利用和综合治理。
3.该地位于我国东部沿海,且“平均海拔只有2-3米”,说明地形类型为平原。
4.“里下河地区开挖入海新河”能够加快汛期河水下泄的速度,“修筑蓄洪水库”能够蓄积汛期时的河水,二者均能起到防洪的作用。
5.【答案】(1)D
(2)A
(3)C
(4)B
【知识点】滑坡与泥石流;其它自然灾害;中国的疆域、政区与民族
【解析】【分析】(1)根据两省轮廓,结合材料中提到的两省分别盛产煤炭和有色金属矿可判断出两省分别为山西省和湖南省。
(2)结合图例可以看出,两省两个区域都有的矿山地质灾害时崩塌和泥石流。
(3)“耕地占比大,地表植被稀疏”、“位于我国二、三级地形阶梯之间”、“降水量集中,土壤侵蚀强”均和“以地面塌陷、地裂缝居多”无关;两省均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资源开采均以地下采掘为主,因此易造成地面塌陷、地裂缝。
(4)结合图例,从图中可以看出,乙省泥石流灾害范围广,A说法正确;和甲省相比,乙省纬度较低,热量较充足,但是热量条件和泥石流无关,B说法错误;乙省位于我国南方地区,雨季持续时间长,降水量大,更易造成泥石流,C说法正确;乙省西部为山地,地势起伏大,易发生泥石流,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1)D(2)A(3)C(4)B
【点评】泥石流的发生和地形、降水、植被、碎屑物质有关,一般而言,地势起伏大、降水多且集中、植被稀疏、有丰富的碎屑物质易造成泥石流的发生。
6.【答案】(1)C
(2)D
(3)D
【知识点】低气压(气旋)
【解析】【分析】(1)我国沿海地区风暴潮一般是热带或温带气旋过境时,大风掀起海上巨浪所形成的。
(2)风暴潮主要发生在东部沿海地区,宁夏位于我国西部内陆地区,不会发生风暴潮。
(3)根据题干中“一些特定的自然灾害多发生在特定的地区”这一信息可以推断,自然灾害往往具有区域性。
故答案为:(1)C(2)D(3)D
【点评】主要考查常见天气系统产生的气象灾害,不同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
7.【答案】(1)C
(2)D
【知识点】台风灾害;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与区位因素
【解析】【分析】(1)题干中提到的降雨、雾天、台风、季风、龙卷风等均属大气状况,说明建设该桥时面临的挑战之一是气象条件差。
(2)台风过境往往有大风,因此来临前应搬走窗口等处的花盆;台风眼处有短暂的无风、无雨状态,但是,随着台风的移动,台风眼将很快移动到其他地方,因此仍需留在安全地带;台风往往带来狂风、暴雨、风暴潮,来临前应准备好必要的应急物品。受台风影响,临时建筑物可能出现坍塌等事故,因此大风雨时不适宜在临时建筑物旁躲避。
故答案为:(1)C(2)D
【点评】气象条件指大气状况,包括气温、大气湿度(或降水)、风等方面,如降水、晴朗、大风、台风、降温等均属于气象方面。
8.【答案】(1)C
(2)A
【知识点】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地震;其它自然灾害
【解析】【分析】(1)海啸一般是由海底地震引发的海上巨浪,汶川位于我国西南部内陆地区,远离海洋,不会出现海啸。
(2)地质灾害是指异常的地质活动,而大气异常、海洋自然环境异常、有害生物引发的分别属于气象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
故答案为:(1)C(2)A
【点评】主要考查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和成因。
9.【答案】B
【知识点】其它自然灾害;美洲
【解析】【分析】四地均位于中纬度地带,冰雪只能出现在海拔很高的高山上,结合南美洲地形可知,四地中只有乙地位于安第斯山上,可能出现高山冰雪冻害威胁。
故答案为:B
【点评】主要考查区域自然环境里自然灾害分布,需理解其成因。
10.【答案】(1)暴雨主要分布于华北、陕南和陕甘交界等地区易形成洪涝灾害;南方湖南、江西、福建等地区持续高温伏旱;干旱灾害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福建、台湾受到台风侵袭。
(2)华北地区:8月我国东部雨带推进到本地区,夏季风与冷空气相遇,在此形成强烈降水,并造成洪涝灾害,南方地区:因雨带北移,本地区此时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中心气流下沉,在其控制下天气晴朗干燥,因此出现高温伏旱天气。
(3)加强旱灾(西南季风活动强度变化的)预测,为有效防灾做准备;适当减少水稻的种植面积,增加耐旱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加强农业投入,发展节水型农业,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
【知识点】洪涝灾害;干旱灾害;台风灾害;中国的气象灾害;农业发展的方向与措施
【解析】【分析】(1)结合我国政区分布以及图中信息,可分别从暴雨、高温伏旱、干旱、台风等几个角度描述其分布特征。
(2)从每年春季开始,随着夏季风势力逐渐增强,我国东部锋面雨带逐渐从华南地区向北推移至东北地区,大约每年9、10月份后,夏季风势力减弱,锋面雨带迅速南撤。8月份时,我国东部雨带推进到华北地区,此时夏季风与冷空气在此相遇,在此形成强烈降水,并可能造成洪涝灾害;而此时我国南方地区因雨带北移,本地区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天气晴朗干燥,易出现高温伏旱天气。
(3)应对旱灾的措施可从加强监测预报、种植耐旱作物、发展节水农业等方面回答。
故答案为:(1)暴雨主要分布于华北、陕南和陕甘交界等地区易形成洪涝灾害;南方湖南、江西、福建等地区持续高温伏旱;干旱灾害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福建、台湾受到台风侵袭。(2)华北地区:8月我国东部雨带推进到本地区,夏季风与冷空气相遇,在此形成强烈降水,并造成洪涝灾害,南方地区:因雨带北移,本地区此时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中心气流下沉,在其控制下天气晴朗干燥,因此出现高温伏旱天气。(3)加强旱灾(西南季风活动强度变化的)预测,为有效防灾做准备;适当减少水稻的种植面积,增加耐旱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加强农业投入,发展节水型农业,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
【点评】该组试题难度适中,以某年8月我国自然灾害分布图为切入点,考查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原因以及应对措施,熟练掌握我国政区分布和影响我国的天气系统,不难对该题做出回答。
11.【答案】(1)分布特征:北部(三区)水旱灾害发生年份相对较多,南部(两区)水旱灾害发生年份相对较少。
(2)秦岭—淮河;亚热带季风气候
(3)病虫害等
(4)自然界异常变化;承受灾害
【知识点】洪涝灾害;干旱灾害;其它自然灾害;区域发展的异同;四大地理区域及其划分
【解析】【分析】(1)该小题考查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一般可从分布是否均匀、哪多哪少、集中分布区等几个方面描述,结合图中信息可做出回答。
(2)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线,该线经过河南省南部,该线南北分别属于亚热带季风和温带季风气候,和北方地区相比,南方地区降水多、雨季持续时间长。
(3)气候干旱不利于植物生长,导致植物抗病虫能力下降,此外,气候干旱更加有利于部分虫害产卵,因此每逢大旱,往往伴随有病虫害等的发生。
(4)一般而言,自然灾害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自然界的异常变化作为诱因;二是要有遭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等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故答案为:(1)分布特征:北部(三区)水旱灾害发生年份相对较多,南部(两区)水旱灾害发生年份相对较少。(2)秦岭—淮河、亚热带季风气候。(3)病虫害等。(4)自然界异常变化、承受灾害
【点评】该组试题难度较大,以河南省自然灾害为切入点,考查河南省自然灾害的分布、原因等。试题侧重考查学生获取图像信息以及运用中国地理的相关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12.【答案】(1)古乡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此处地壳活动频繁,岩层破碎;地形起伏,相对高差大;夏秋季气温高,冰雪融水多,降水量大且多暴雨。
(2)深厚的松散堆积物提供了异常丰富的物质条件;夏秋气温高,冰川强烈消融。此时降水较为丰沛,冰川融水与降水叠加,提供了极为丰沛的水源;狭窄的河谷,巨大的落差,积累了巨大的能量。
(3)西南地区最为集中;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我国地势三大阶梯之间的接触带或过渡带上;泥石流多发区,主要分布在气候干湿季较明显、较暖湿、局部暴雨强大、水雪融化快的地区。
(4)冲毁城镇、乡村等;造成人畜伤亡;破坏房屋及其他工程设施;损坏农作物、耕地及林木;也会堵塞河道等。
(5)要马上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两侧的山坡上跑,离山谷越远越好,跑得越高越好,跑得越快越好,绝对不能往泥石流的下游跑。
【知识点】滑坡与泥石流;滑坡与泥石流的防避
【解析】【分析】(1)泥石流的形成和碎屑物质、地形、降水、植被等因素有关,结合古乡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征,可从上述几方面分析古乡沟多泥石流的原因。
(2)冰川泥石流主要是冰川融水携带大量碎屑物质所形成,古乡沟由深厚的松散堆积物,而夏季时丰富的降水、大量冰川融水提供了丰沛的水源,加之古乡沟狭窄的河谷和巨大的落差,使泥石流造成的破坏力巨大。
(3)该小题考查泥石流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一般可从分布是否均匀、哪多哪少、集中分布区等几个方面描述,结合图中信息和我国区域地理的相关知识可做出回答。
(4)泥石流造成的危害包括冲毁城镇、乡村等;造成人畜伤亡;破坏房屋及其他工程设施;损坏农作物、耕地及林木;也会堵塞河道等方面。
(5)泥石流发生时,要马上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两侧的山坡上跑,离山谷越远越好,跑得越高越好,跑得越快越好,绝对不能往泥石流的下游跑。
故答案为:(1)古乡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此处地壳活动频繁,岩层破碎;地形起伏,相对高差大;夏秋季气温高,冰雪融水多,降水量大且多暴雨。(2)深厚的松散堆积物提供了异常丰富的物质条件;夏秋气温高,冰川强烈消融。此时降水较为丰沛,冰川融水与降水叠加,提供了极为丰沛的水源;狭窄的河谷,巨大的落差,积累了巨大的能量。(3)西南地区最为集中;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我国地势三大阶梯之间的接触带或过渡带上;泥石流多发区,主要分布在气候干湿季较明显、较暖湿、局部暴雨强大、水雪融化快的地区。(4)冲毁城镇、乡村等;造成人畜伤亡;破坏房屋及其他工程设施;损坏农作物、耕地及林木;也会堵塞河道等。(5)要马上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两侧的山坡上跑,离山谷越远越好,跑得越高越好,跑得越快越好,绝对不能往泥石流的下游跑。
【点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是高中地理综合题经常考查的内容,空间分布特征指地理事物在空间上分布的规律,常见的设问方式有“描述某种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说明某种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点”等,一般可从分布是否均匀、哪多哪少、集中分布地区在哪等几个方面回答。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