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海宁市新仓中学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暑期自主学习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浙江省海宁市新仓中学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暑期自主学习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0.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7-09-30 08:33:56

文档简介

浙江省海宁市新仓中学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暑期自主学习测试
一、单选题
1.(2017八下·椒江期末)19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在研究中发现,从空气中分离得到的氮气的密度与从含氮物质中制得的氮气的密度有0.0064千克/米3的差异。他没放过这一微小的差异,又与化学家拉姆塞合作,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在1894年发现了空气中的氩气。下列认识中错误的是(  )
A.氩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极不活泼的气体
B.瑞利从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是纯净物
C.科学研究是非常严谨的,不能放过微小的差异
D.从含氮物质中可以制得纯净的氮气
【答案】B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氮气是空气中的主要成分占空气是78%,氩气是稀有气体空气中的含量极少,化学性质非常稳定又称为“惰性气体”。
【解答】A.氩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极不活泼的气体,氩气是稀有气体化学性质极不活泼,正确,A错误;
B.瑞利从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是纯净物,从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含有氩气是混合物,错误,B正确;
C.科学研究是非常严谨的,不能放过微小的差异,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与含氮物质制得的纯净氮气差异非常微小,瑞利通过这一微小差异发现了空气中的氩气,正确,C错误;
D.从含氮物质中可以制得纯净的氮气,从题目所给信息可知这话是正确的,D错误。
故选B
2.(2016八下·苍南期末)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我国的主题是“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下列物质中不列入空气污染指数监测项目的是(  )
A.二氧化硫 B.臭氧
C.可吸入颗粒物 D.二氧化碳
【答案】D
【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空气污染知识的理解,要在学习有关空气污染物知识的基础上回忆.
【解答】解:目前国家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臭氧、可吸入颗粒物等.二氧化碳不属于污染指数项目.
故选:D.
3.(2017九上·海宁开学考)下图是表示气体分子的示意图,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质子数的原子,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1)从物质的结构层次看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在构成分子时,根据原子的种类,原子的个数不同可以构成多种多样的分子。(2)化合物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解答】A.图中只有一种分子也就是只有一种物质,这种分子由两个“●”原子和一个“○”原子构成,包含两种元素,符合化合物的概念,A正确;
B.图有两种分子含有两种物质是一种混合物,B错误;
C.图中只有一种分子也就是只有一种物质,但是由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的双原子分子,属单质,C错误;
D.图中只有一种分子也就是只有一种物质,但是由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的双原子分子,属单质,D错误。
故选A
4.(2017八下·椒江期末)2013年5月29日人类首次登顶珠穆朗玛峰60周年纪念日,登山队员登山时携带的贮气瓶主要是利用瓶中的(  )
A.氮气 B.氢气 C.氧气 D.二氧化碳
【答案】C
【知识点】氧气的性质和利用
【解析】【分析】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人呼吸得到氧气越困难,人会因为缺氧而出现高原反应。
【解答】珠穆朗玛峰由于海拔高,山上空气极其稀薄,登山队员登山时往往携带含有氧气的气瓶,以提供人的正常呼吸。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5.(2017八下·椒江期末)下列对Fe、Fe2+、Fe3+三种粒子的判断,正确的是(  )
①核电荷数相同 ②核外电子数相等 ③所含的质子数相等 ④质量几乎相等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
【答案】A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分析】离子是带电的原子,原子不显电性是因为核内的正电荷数与核外的电子数相等。当原子的核外电子失去后原子就带上电性而成离子,Fe2+是指失去了2个电子,Fe3+表示失去了3个电子,但他们都是铁元素。
【解答】①核电荷数相同,三种粒子都属铁元素所以核电荷数相同,正确;②核外电子数相等,原子失去电子后形成离子,所以核外电子数不相等,错误;③所含的质子数相等,核电荷数即质子数,因为属同种元素所以他们的质子数是相等的,正确;④质量几乎相等,电子的质量相对于整个原子来讲非常小可忽略,所以三者质量几乎相等,正确;①③④正确。
故选A
6.(2017九上·海宁开学考)下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关于该化学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
B.反应前后各元素化合价不变
C.反应前后两种原子的数目不变
D.反应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答案】B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由物质反应的微观模型图可以看出,反应前参加反应的是一种化合物,反应后生成了两种单质。(2)化学变化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解答】A、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多种物质的反应是分解反应,与模型图符合,说法正确,A错误;
B、反应前后各元素化合价不变,反应物是化合物,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不为零,生成物是两种单质,单质的化合价为零,所以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说法错误,B正确;
C、反应前后两种原子的数目不变,质量守恒的微观含义就是参加反应的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说法正确,C错误;
D、反应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反应物是只有一种分子是纯净物,且这种分子是由两种元素的原子构成的,所以是化合物,说法正确,D错误。
故选B
7.(2017九上·海宁开学考)知识梳理有助于我们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在学习物质结构层次后,某同学以氧气为例进行如图梳理,下列选项中与a、b、c相对应的是(  )
A.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 B.原子核、原子、核外电子
C.原子、核外电子、原子核 D.核外电子、原子核、原子
【答案】A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物质的结构层次反映,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由核外电子与原子核构成的,原子核还可以分成质子和中子。质子和中子也不是最小的粒子还有比他们更小的微粒。
【解答】从物质的结构层次来看氧气的构成,氧气是由许多氧气分子构成的,氧气分子是由氧原子构成的,氧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还可以分成质子和中子,所以a能构成分子是原子,b中含有质子和中子是原子核,c和原子核同共构成原子,c是核外电子,A选项正确。
故选A
8.(2017九上·海宁开学考)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这一结论
B.该实验使用了相同的可燃物
C.该实验现象是铜片上的白磷不燃烧,红磷燃烧
D.该实验说明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答案】D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物质燃烧的条件包括三个:1、物质本身是可燃物;2、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3、要有助燃剂。三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才可以燃烧。
【解答】图中白磷与红磷虽是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但属两种不同的物质,白磷着火点较低只有40℃,红磷的着火点较高需要260℃。图中实验设计只有物质的种类不同引起的着火点不同,其余两者都属可燃物,且都具有充足的氧气,由同一热水提供的温度也相同,热水温度大于白磷的着火点而远远达不到红磷的着火点。白磷满足燃烧的三个条件,红磷的燃烧条件满足了两个,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没有满足,所以实验现象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只能说明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D选项正确。
故选D
9.(2017八下·椒江期末)CO2和O2是自然界中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两种气体,下列对它们的认识正确的是(  )
A.都含有氧分子 B.都能供动物呼吸
C.都不溶于水 D.密度都比空气大
【答案】D
【知识点】氧气的性质和利用;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二氧化碳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无味、不可燃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略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主要由含碳物质燃烧和动物的新陈代谢产生。氧气无色无味气体,氧元素最常见的单质形态。熔点-218.4℃,沸点-183℃。不易溶于水,1L水中溶解约30mL氧气。在空气中氧气约占21% 。液氧为天蓝色。固氧为蓝色晶体。动物呼吸、燃烧和一切氧化过程(包括有机物的腐败)都消耗氧气。但空气中的氧能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不断地得到补充。
【解答】A.都含有氧分子,CO2中 “O2”表示1个CO2分子中有2个氧原子不表示氧分子,A错误;
B.都能供动物呼吸,供呼吸的是O2,CO2是呼吸的产物,B错误;
C.都不溶于水,氧气不易溶于水,二氧化碳微溶于水,C错误;
D.密度都比空气大,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氧气密度略大于空气,D正确。
故选D
10.(2017八下·椒江期末)金刚石、石墨和木炭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都是黑色固体
B.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时都生成二氧化碳
C.碳原子的排列方式相同
D.一定条件下,石墨转化成金刚石是物理变化
【答案】B
【知识点】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解析】【分析】物质的组成与元素种类有关,同种元素根据原子排列结构的不同组成的物质也可以是不同的。
【解答】A.都是黑色固体,金刚石是无色透明的物质,A错误;
B.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时都生成二氧化碳,因为构成物质的原子相同所以燃烧时碳原子都能与氧原子重新结合生成二氧化碳,B正确;
C.碳原子的排列方式相同,三种物质由于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表现出的物质性质差别很大,C错误;
D.一定条件下,石墨转化成金刚石是物理变化,石墨与金刚石是不同物质,相互间的转化属化学变化,D错误。
故选B
11.(2017九上·海宁开学考)为了得出条形磁铁的磁性两端强、中间弱的特性,某同学设计了以下四个实验,其中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A.将甲实验中的条形磁铁平移靠近三颗小铁球
B.将乙实验中的两根条形磁铁相互平移靠近
C.将丙中的条形磁铁从左向右移动
D.将丁实验中周围有许多大头针的条形磁铁提起
【答案】B
【知识点】磁体、磁极、磁化
【解析】【分析】条形磁铁磁性特点两端强、中间弱。为通过实验得到这一结论,在实验设计中主要是处理好如何是不可见的磁性变的可观察比较。可利用磁性能吸引铁质的物体的特点,将不可观察的磁性变得可观察。
【解答】A、将甲实验中的条形磁铁平移靠近三颗小铁球,甲图中两端的小球先向磁铁两端运动,中间的小球最后也会跑向其中一端,A能判断出磁不同部分的磁性强弱,A错误;
B、将乙实验中的两根条形磁铁相互平移靠近,乙中用了两根磁铁,两磁铁的异名磁极相对,在相互平衡靠近时两端受到的力是相同的,无法判断磁铁中间磁性的强弱,B正确;
C、将丙中的条形磁铁从左向右移动,丙中弹簧称挂了一个铁质钩码,在条形磁铁向右移动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先减小再变大,两端最大,中间最小,说明了两端的磁性强,中间的磁性弱,能达到目的,C错误;
D、将丁实验中周围有许多大头针的条形磁铁提起,条形磁铁提起时能看到两端的大头针特别多,中间几乎没有吸引大头针,说明两端磁性强,中间磁性弱,能达到目的,D错误。
故选B
12.(2017八下·椒江期末)为了提高果树的产量,果农往往在果树枝干上横割一道或数道深至木质部的圆环,这种做法的道理在于(  )
A.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正常运输
B.促进有机营养物质的正常运输
C.让果实得到更多的水分和无机盐
D.让果实得到更多的有机营养物质
【答案】D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要果树的产量高,就要让有机物较多的留在果实中,运输有机物的结构是树皮中的筛管,横割圆环可以割断筛管阻止有机物运输到植物的其它部分更多的留在枝条上的果实里面提高产量。
【解答】A.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正常运输,割圆环是为了改变有机物的运输与水分和无机盐无关,A错误;
B.促进有机营养物质的正常运输,割圆环使有机营养物质不能向下运输,使运输不正常,B错误;
C.让果实得到更多的水分和无机盐,让果实得到的应是更多的有机物,C错误;
D.让果实得到更多的有机营养物质,割圆环阻止有机物向下运输让果实得到更多有机营养物质,D正确。
故选D
13.(2017九上·海宁开学考)将一马铃薯切削成图示的形状,然后放一小容器中,分别加入1、2两种液体,过一会儿后,其液面发生图示的变化,则关于1、2二种液体的说法最有可能的是(  )
A.1、2都是清水 B.1、2都是盐水
C.1是清水,2是盐水 D.1是盐水,2是清水
【答案】D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
【解析】【分析】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当外界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当外界浓度低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
【解答】将马铃薯切削成图中所示形状后,在马铃薯内凹处加入1液体,在小容器中加入2液体,一段时间后,马铃薯内凹处的液体液面上升,容器中的液面下降。说明1液体从马铃薯细胞中得到了水,马铃薯吸收了容器中的液体。由马铃薯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可知,1液体的浓度高于马铃薯细胞液的浓度,1是盐水,2液体的浓度低于马铃薯细胞液的浓度,2 是清水,符合要求的选项是D。
故选D
14.(2017八下·椒江期末)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其中“火要虚”的意思是说:燃烧木柴时,要尽量架空些,这样才能燃烧得更旺。“火要虚”的实质是(  )
A.散热的速度加快 B.增大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C.木柴的着火点降低 D.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答案】B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燃烧实际是燃烧的物质与空气中的助燃剂(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氧气越充足反应越剧烈。
【解答】A.散热的速度加快,架空木柴主要为了让更多空气进入,A错误;
B.增大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架空木柴可以使更多的空气进入增大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B正确;
C.木柴的着火点降低,木柴着火点由物质本身决定是不会变的,C错误;
D.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为21%不变,D错误。
故选B
15.(2016八下·苍南期末)C3N4是一种新型材料,它的硬度比金刚石还大,可用作切割工具.在C3N4中C元素的化合价为+4,则N元素的化合价是(  )
A.+4 B.+5 C.﹣3 D.+2
【答案】C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C3N4的化学式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解:C元素的化合价为+4,设氮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4)×3+4x=0,则x=﹣3价.
故选:C.
二、填空题
16.(2017八下·椒江期末)由同种   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铜是由   直接构成的。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以上选填“原子”、“元素”或“分子”)
【答案】元素;原子;分子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组成物质的元素的种类可以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单质是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金属直接有原子构成,原子可以构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解答】由单质的概念第一空填元素;铜是由铜原子构成的,填原子;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氧分子,填分子。
故答案为:元素;原子;分子。
17.(2017八下·椒江期末)电磁继电器是利用   来控制的自动开关。利用电磁继电器,可以实现用低电压、弱电流来控制   和   。
【答案】电磁铁;高电压;强电流
【知识点】电磁继电器的组成、原理和特点
【解析】【分析】根据电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填空。
【解答】电磁继电器是由电磁铁控制的自动开关。使用电磁继电器可用低电压和弱电流来控制高电压和强电流。
故答案为:电磁铁;高电压;强电流。
18.(2017八下·椒江期末)火柴在空气中燃烧,长期露置在空气中的石灰水表面会出现一层白色固体物质,天空中有时会出现下雨下雪现象,这些现象分别是因为空气中含有   ,   ,   造成的。
【答案】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根据组成空气各成分的作用可回答此题
【解答】火柴在空气中燃烧是火柴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长期露置在空气中的石灰水表面出现一层白色固体物质是澄清石灰水[Ca(OH)2]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CO2)反应生成了不溶于水的碳酸钙;天空中出现雨雪现象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不同温度下的降水现象。
故答案为: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
19.(2017九上·海宁开学考)请用化学符号表示:
(1)两个氢氧根离子    
(2)氧化铜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答案】(1)2OH-
(2)
【知识点】离子的书写与意义;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
【解析】【分析】(1)离子的表示方法;(2)化合价的表示方法
【解答】(1)离子符号表示时,将离子符号标在元素或原子团的右上角,电荷数在前,符号在后,两个氢氧根离子,氢氧根带一个单位负电荷,表示时电荷数1可以省略,只要在离子的右上角用“—”表示,即OH-,再在氢氧根离子前标上数字2,正确表示为2OH-;(2)化合价表示时,化合价要标在元素的正上方,符号在前数字在后,氧化铜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的,正确表示方法为
故答案为:(1)2OH-;(2)
20.(2017九上·海宁开学考)实验室中,利用下列装置可以制取某些气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带标号的仪器的名称:①   ;②   。
(2)向气体发生装置内加入药品前,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
(3)实验室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用双氧水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乙炔又称电石气,是一种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小,不溶于水的气体;工业上常用它燃烧产生的高温来切割和焊接金属;实验室用电石(固体)与水反应制取乙炔。你认为制取乙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收集装置是   。
【答案】(1)铁架台;集气瓶
(2)检查装置气密性
(3)A;2H2O2 2H2O+O2↑
(4)B;E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常用仪器的名称;常见实验操作;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1)熟记常见仪器的名称;(2)实验操作要求,气体发生装置使用前需检查装置气密性;(3)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的装置和双氧水制氧气的原理;(4)根据反应物选择合适的发生装置,根据生成气体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收集装置。
【解答】(1)①是铁架台;②是集气瓶。(2)在制取气体的实验中,操作前应该检查装置气密性;(3)高锰酸钾分解制氧气时,需要加热,且反应物为固体所以选择装置A。用双氧水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 2H2O+O2↑。(4)乙炔是用电石(固体)与水反应制取所以选择的发生装置是B;乙炔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不适合用排空气法,根据乙炔气体不溶于水的性质可用排水法收集乙炔气体所以收集装置是E。
故答案为:(1)铁架台;集气瓶 (2)检查装置气密性 (3)A;2H2O2 2H2O+O2↑ (4)B;E
21.(2017八下·椒江期末)我国生活和生产用的交流电的周期为   ,频率为   ,1秒内电流方向改变   次。
【答案】0.02秒;50赫兹;100
【知识点】电磁感应
【解析】【分析】我国供生产、生活用的交流电的周期是0.02秒,频率为50赫兹,每秒出现50个周期,方向改变100次
【解答】根据我国交流电的特点可知,周期为0.02秒;频率为50赫兹;1秒电流方向改变100次。
故答案为:0.02秒;50赫兹;100
22.(2017九上·海宁开学考)小晨同学在研究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二氧化碳通常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一般用   法收集。
(2)向漏斗中倾倒二氧化碳,燃着的蜡烛自下而上熄灭,由此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   。
【答案】(1)向上排空气法
(2)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气体收集的常用方法有两种:排水法和排空气法。可根据气体的水溶性和密度确定气体的收集方法;(2)通过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得到物质的性质。
【解答】(1)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不宜采用排水法收集,根据二氧化碳的密度远大于空气密度可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气体;(2)二氧化碳可进行倾倒和蜡烛熄灭是自下而上的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气体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故答案为(1)向上排空气法;(2)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23.(2017九上·海宁开学考)人体中需要七大营养素:包括水、    、    、    、粗纤维、维生素、无机盐,其中人体主要供能物质是    。
【答案】糖类;蛋白质;脂肪;糖类
【知识点】食物与营养
【解析】【分析】记住人体所需的七大类营养素及各类营养素的作用。
【解答】人体中需要七大营养素:包括水、糖类、蛋白质、脂肪、粗纤维、维生素、无机盐,其中人体主要供能物质是糖。
故答案为:糖类;蛋白质;脂肪;糖类
24.(2017九上·海宁开学考)小明想在家里安装一盏照明灯,他设计的电路如图所示.图中虚线框A和B两个位置应该接开关和电灯,那么开关应接在    (填写“A”或“B”)处.小明请电工师傅正确安装完毕,闭合开关,电灯不亮.电工师傅用试电笔分别测试电灯两接线处和插座的两孔时,试电笔的氖管都发光,则可能是电路的    段发生    (填“断路”或“短路”)故障.
【答案】B;fg;断路
【知识点】家庭电路的组成与连接;家庭电路的故障分析
【解析】【分析】在家庭电路的连接中要符合安全用电的原则,一般从火线引出支路先接开关,再接电灯,这样连接电灯只有在开关闭合后才工作带电;试电笔可检测电路是否带电,氖管发光说明测试点是带电的。
【解答】从火线引出的支路先接开关,进户线有保险丝的是火线,所以开关应接在B处。电灯不亮说明不构成回路,试电笔测试电灯两接线处和插座的两孔时试电笔的氖管都发光,说明ef都已经带电,也就是电流已经通到f处,不能构成回路的原因是fg段发生了断路。
故答案为:B;fg;断路
三、探究题
25.(2017九上·海宁开学考)小组在探究“通电螺线管的外部磁场”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电路。
(1)实验时可通过观察   判断通电螺线管的磁极。
(2)如图乙所示是通电螺线管周围的有机玻璃板上的小磁针分布状态,观察可知通电螺线管的外部磁场与   的磁场相似。
(3)小波猜想通电螺线管磁场强弱可能与线圈匝数和电流大小都有关。实验中,他将开关S从l换到2上时,调节变阻器的滑片P,再次观察电流表示数及吸引的回形针数目,此时调节滑动变阻器是为了   ,来研究   的关系。
【答案】(1)小磁针N的指向
(2)条形磁铁
(3)控制线圈中电流大小;通电螺线管磁场强弱与线圈匝数
【知识点】磁极间的相互作用;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可以用已知磁极的去判断螺线管的磁极;(2)了解各种磁体的磁感线的分布;(3)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强弱与线圈匝数和电流大小有关时,要用控制变量法对变量进行控制。
【解答】(1)根据磁体磁极间的作用关系可用已知磁极的小磁针N极的指向判断通电螺线管的磁极;(2)由乙图中小磁针分布状态可知通电螺线管的外部磁场与条形磁铁的磁场相似;(3)将开关S从1换到2上时,线圈匝数变了,所以小波在研究通电螺线管磁场强弱与线圈匝数的关系,要保持流过线圈的电流不变,所以此时调节滑动变阻器是为了控制线圈中电流大小,研究的是通电螺线管磁场强弱与线圈匝数的关系。
故答案为:(1)小磁针N的指向;(2)条形磁铁;(3)控制线圈中电流大小;通电螺线管磁场强弱与线圈匝数
26.(2017九上·海宁开学考)选取有白斑叶片和绿色叶片的牵牛花进行如图所示的光合作用实验。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将此装置经黑暗处理一个昼夜后移至光下数小时,再将这四片叶子取下,分别放在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使   溶解到酒精中。
(2)清洗后向这四片叶子滴加碘液,变成蓝色的有   。
A 、Ⅰ叶片中未覆盖铝箔的部分
B 、Ⅰ叶片中覆盖铝箔的部分
C 、Ⅱ中白色部分
D 、Ⅱ中绿色部分
E 、Ⅲ叶片
F 、Ⅳ叶片
(3)Ⅳ叶片与   叶片形成一组对照实验。
(4)本实验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光合作用需要水 B.光合作用需要光
C.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D.光合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
E.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 F.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答案】(1)叶绿素
(2)ADF
(3)Ⅲ
(4)A;D;F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解析】【分析】本题实验装置可研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及产物。光合作用的条件有叶绿体和光照,原料有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有淀粉和氧气。研究主要通过控制变量设置对照实验的方法得到结论。
【解答】(1)分别放在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避免影响碘的实验操作;(2)A、Ⅰ叶片中未覆盖铝箔的部分,满足光合作用的条件实验中有淀粉产生,加碘液能变成蓝色。B、Ⅰ叶片中覆盖铝箔的部分,因得不到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实验中没有淀粉产生,加碘液不能变成蓝色。C、Ⅱ中白色部分,因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实验中没有淀粉产生,加碘液不能变成蓝色。D、Ⅱ中绿色部分,满足光合作用的条件实验中有淀粉产生,加碘液能变成蓝色。E、Ⅲ叶片,NaOH会吸收瓶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叶片因得不到二氧化碳这种原料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实验中没有淀粉产生,加碘液不能变成蓝色。F、Ⅳ叶片,瓶中装的是清水对原料二氧化碳没有影响,所以能进行光合作用,实验中没有淀粉产生,加碘液不能变成蓝色。所以ADF正确;(3)由对照实验设计要求可知Ⅳ叶片与Ⅲ,其它条件都相同,只有二氧化碳不同所以可能形成对照。(4)A、光合作用需要水,提供的实验不能研究水的结论;B、光合作用需要光,可通过Ⅰ叶片中未覆盖铝箔的部分和Ⅰ叶片中覆盖铝箔的部分比较得到此结论;C、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可通过Ⅳ叶片与Ⅲ的对照实验得出结论;D、光合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实验设计中没有控制温度的不能得出结论;E、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可通过Ⅱ中白色部分和Ⅱ中绿色部分的实验得出结论;F、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实验没有对氧气这种产物进行检验,不能得出这一结论。所以ADF不能得出。
故答案为:(1)叶绿素;(2)ADF;(3)Ⅲ;(4)ADF
四、解答题
27.(2017九上·海宁开学考)小明把一根条形磁铁放在玩具船上(船头方向为条形磁铁的S极),把船放在静水中,船头向着东方。松手后,小明惊奇的发现船头转动起来.
(1)小船为什么会转起来?
(2)猜一猜船头转动到什么方向时会静止下来,为什么?
【答案】(1)船头是S极,当 船放入静水中后,船头向着东方,由于地球是个大磁体,根据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所以船会转动
(2)船头会转到南方会静止下来,因为地磁铁的N在地理南极附近,根据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因而船头会转到南方
【知识点】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地磁场
【解析】【分析】地球本身是一个大磁体,在地球周围存在在地磁场,地理南极对应地磁的北极,地理的北极对应地磁的南极。能自由活动的磁体在地球表面处于静止时N极始终指向地理的北极,S极始终指向地理的南极。
28.(2017九上·海宁开学考)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化学式:C15H22O5),是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因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磺胺(化学式为C6H8N2O2S)是青蒿素发现之前最热门的抗疟药物之一。回答下列问题。
(1)一个青蒿素分子中含有   个原子。
(2)青蒿素中的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是   。
(3)14.1克青蒿素中含有碳元素的质量
【答案】(1)42
(2)11:40
(3)14.1克× =14.1克× =9克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根据化学式可知一个分子的原子构成;(2)通过化学式中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可得到该物质中的各元素质量比;(3)可根据化学式先算出碳元素的质量分数,再算出14.1克青蒿素中碳元素的质量。
29.(2017九上·海宁开学考)把硫粉放在一定质量的氧气中燃烧(每次实验中的硫粉均取4克),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氧气的质量(克) 2 4 6
二氧化硫的质量(克) 4
(1)第一次实验中,参加反应的硫、氧气的质量比是:   
(2)请你通过计算求出第二次实验生成二氧化硫多少克?(列化学方程式计算)
(3)第三次燃烧时,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为   克,生成的二氧化硫质量为    克 。
【答案】(1)1:1
(2)反应物有4克氧气和4克二氧化硫,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两者恰好完全反应,设可生成二氧化硫x克。
S+O2 SO2
32
64
4克
x
解得x=8克
答:生成二氧化硫8克
(3)4;8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硫粉在氧气中的反应方程式为S+O2 SO2,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中的量的关系可回答问题;根据反应的方程式对反应物进行过量的判断。
【解答】(1)通过第一次实验数据可知,应该有2克氧气和2克硫发生反应才能生成4克二氧化硫,所以硫、氧气的质量比是1:1。(3)第三次反应时,提供的反应物有6克氧气和4克硫粉,由反应方程式中硫粉与氧气质量比1:1反应可知,氧气有剩余,硫粉被反应完,可根据硫粉质量计算参加反应的气气质量和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
设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为y克,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为z克。
S+ O2 SO2
32 32
64
4克 y
z
解得y=4克
解得z=8克
答: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为4克;生成的二氧化硫质量为8克。
故答案为:(1)1:1(3)4克,8克。
1 / 1浙江省海宁市新仓中学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暑期自主学习测试
一、单选题
1.(2017八下·椒江期末)19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在研究中发现,从空气中分离得到的氮气的密度与从含氮物质中制得的氮气的密度有0.0064千克/米3的差异。他没放过这一微小的差异,又与化学家拉姆塞合作,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在1894年发现了空气中的氩气。下列认识中错误的是(  )
A.氩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极不活泼的气体
B.瑞利从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是纯净物
C.科学研究是非常严谨的,不能放过微小的差异
D.从含氮物质中可以制得纯净的氮气
2.(2016八下·苍南期末)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我国的主题是“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下列物质中不列入空气污染指数监测项目的是(  )
A.二氧化硫 B.臭氧
C.可吸入颗粒物 D.二氧化碳
3.(2017九上·海宁开学考)下图是表示气体分子的示意图,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质子数的原子,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
A. B.
C. D.
4.(2017八下·椒江期末)2013年5月29日人类首次登顶珠穆朗玛峰60周年纪念日,登山队员登山时携带的贮气瓶主要是利用瓶中的(  )
A.氮气 B.氢气 C.氧气 D.二氧化碳
5.(2017八下·椒江期末)下列对Fe、Fe2+、Fe3+三种粒子的判断,正确的是(  )
①核电荷数相同 ②核外电子数相等 ③所含的质子数相等 ④质量几乎相等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
6.(2017九上·海宁开学考)下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关于该化学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
B.反应前后各元素化合价不变
C.反应前后两种原子的数目不变
D.反应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7.(2017九上·海宁开学考)知识梳理有助于我们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在学习物质结构层次后,某同学以氧气为例进行如图梳理,下列选项中与a、b、c相对应的是(  )
A.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 B.原子核、原子、核外电子
C.原子、核外电子、原子核 D.核外电子、原子核、原子
8.(2017九上·海宁开学考)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这一结论
B.该实验使用了相同的可燃物
C.该实验现象是铜片上的白磷不燃烧,红磷燃烧
D.该实验说明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9.(2017八下·椒江期末)CO2和O2是自然界中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两种气体,下列对它们的认识正确的是(  )
A.都含有氧分子 B.都能供动物呼吸
C.都不溶于水 D.密度都比空气大
10.(2017八下·椒江期末)金刚石、石墨和木炭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都是黑色固体
B.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时都生成二氧化碳
C.碳原子的排列方式相同
D.一定条件下,石墨转化成金刚石是物理变化
11.(2017九上·海宁开学考)为了得出条形磁铁的磁性两端强、中间弱的特性,某同学设计了以下四个实验,其中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A.将甲实验中的条形磁铁平移靠近三颗小铁球
B.将乙实验中的两根条形磁铁相互平移靠近
C.将丙中的条形磁铁从左向右移动
D.将丁实验中周围有许多大头针的条形磁铁提起
12.(2017八下·椒江期末)为了提高果树的产量,果农往往在果树枝干上横割一道或数道深至木质部的圆环,这种做法的道理在于(  )
A.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正常运输
B.促进有机营养物质的正常运输
C.让果实得到更多的水分和无机盐
D.让果实得到更多的有机营养物质
13.(2017九上·海宁开学考)将一马铃薯切削成图示的形状,然后放一小容器中,分别加入1、2两种液体,过一会儿后,其液面发生图示的变化,则关于1、2二种液体的说法最有可能的是(  )
A.1、2都是清水 B.1、2都是盐水
C.1是清水,2是盐水 D.1是盐水,2是清水
14.(2017八下·椒江期末)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其中“火要虚”的意思是说:燃烧木柴时,要尽量架空些,这样才能燃烧得更旺。“火要虚”的实质是(  )
A.散热的速度加快 B.增大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C.木柴的着火点降低 D.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5.(2016八下·苍南期末)C3N4是一种新型材料,它的硬度比金刚石还大,可用作切割工具.在C3N4中C元素的化合价为+4,则N元素的化合价是(  )
A.+4 B.+5 C.﹣3 D.+2
二、填空题
16.(2017八下·椒江期末)由同种   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铜是由   直接构成的。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以上选填“原子”、“元素”或“分子”)
17.(2017八下·椒江期末)电磁继电器是利用   来控制的自动开关。利用电磁继电器,可以实现用低电压、弱电流来控制   和   。
18.(2017八下·椒江期末)火柴在空气中燃烧,长期露置在空气中的石灰水表面会出现一层白色固体物质,天空中有时会出现下雨下雪现象,这些现象分别是因为空气中含有   ,   ,   造成的。
19.(2017九上·海宁开学考)请用化学符号表示:
(1)两个氢氧根离子    
(2)氧化铜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20.(2017九上·海宁开学考)实验室中,利用下列装置可以制取某些气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带标号的仪器的名称:①   ;②   。
(2)向气体发生装置内加入药品前,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
(3)实验室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用双氧水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乙炔又称电石气,是一种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小,不溶于水的气体;工业上常用它燃烧产生的高温来切割和焊接金属;实验室用电石(固体)与水反应制取乙炔。你认为制取乙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收集装置是   。
21.(2017八下·椒江期末)我国生活和生产用的交流电的周期为   ,频率为   ,1秒内电流方向改变   次。
22.(2017九上·海宁开学考)小晨同学在研究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二氧化碳通常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一般用   法收集。
(2)向漏斗中倾倒二氧化碳,燃着的蜡烛自下而上熄灭,由此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   。
23.(2017九上·海宁开学考)人体中需要七大营养素:包括水、    、    、    、粗纤维、维生素、无机盐,其中人体主要供能物质是    。
24.(2017九上·海宁开学考)小明想在家里安装一盏照明灯,他设计的电路如图所示.图中虚线框A和B两个位置应该接开关和电灯,那么开关应接在    (填写“A”或“B”)处.小明请电工师傅正确安装完毕,闭合开关,电灯不亮.电工师傅用试电笔分别测试电灯两接线处和插座的两孔时,试电笔的氖管都发光,则可能是电路的    段发生    (填“断路”或“短路”)故障.
三、探究题
25.(2017九上·海宁开学考)小组在探究“通电螺线管的外部磁场”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电路。
(1)实验时可通过观察   判断通电螺线管的磁极。
(2)如图乙所示是通电螺线管周围的有机玻璃板上的小磁针分布状态,观察可知通电螺线管的外部磁场与   的磁场相似。
(3)小波猜想通电螺线管磁场强弱可能与线圈匝数和电流大小都有关。实验中,他将开关S从l换到2上时,调节变阻器的滑片P,再次观察电流表示数及吸引的回形针数目,此时调节滑动变阻器是为了   ,来研究   的关系。
26.(2017九上·海宁开学考)选取有白斑叶片和绿色叶片的牵牛花进行如图所示的光合作用实验。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将此装置经黑暗处理一个昼夜后移至光下数小时,再将这四片叶子取下,分别放在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使   溶解到酒精中。
(2)清洗后向这四片叶子滴加碘液,变成蓝色的有   。
A 、Ⅰ叶片中未覆盖铝箔的部分
B 、Ⅰ叶片中覆盖铝箔的部分
C 、Ⅱ中白色部分
D 、Ⅱ中绿色部分
E 、Ⅲ叶片
F 、Ⅳ叶片
(3)Ⅳ叶片与   叶片形成一组对照实验。
(4)本实验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光合作用需要水 B.光合作用需要光
C.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D.光合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
E.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 F.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四、解答题
27.(2017九上·海宁开学考)小明把一根条形磁铁放在玩具船上(船头方向为条形磁铁的S极),把船放在静水中,船头向着东方。松手后,小明惊奇的发现船头转动起来.
(1)小船为什么会转起来?
(2)猜一猜船头转动到什么方向时会静止下来,为什么?
28.(2017九上·海宁开学考)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化学式:C15H22O5),是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因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磺胺(化学式为C6H8N2O2S)是青蒿素发现之前最热门的抗疟药物之一。回答下列问题。
(1)一个青蒿素分子中含有   个原子。
(2)青蒿素中的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是   。
(3)14.1克青蒿素中含有碳元素的质量
29.(2017九上·海宁开学考)把硫粉放在一定质量的氧气中燃烧(每次实验中的硫粉均取4克),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氧气的质量(克) 2 4 6
二氧化硫的质量(克) 4
(1)第一次实验中,参加反应的硫、氧气的质量比是:   
(2)请你通过计算求出第二次实验生成二氧化硫多少克?(列化学方程式计算)
(3)第三次燃烧时,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为   克,生成的二氧化硫质量为    克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氮气是空气中的主要成分占空气是78%,氩气是稀有气体空气中的含量极少,化学性质非常稳定又称为“惰性气体”。
【解答】A.氩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极不活泼的气体,氩气是稀有气体化学性质极不活泼,正确,A错误;
B.瑞利从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是纯净物,从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含有氩气是混合物,错误,B正确;
C.科学研究是非常严谨的,不能放过微小的差异,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与含氮物质制得的纯净氮气差异非常微小,瑞利通过这一微小差异发现了空气中的氩气,正确,C错误;
D.从含氮物质中可以制得纯净的氮气,从题目所给信息可知这话是正确的,D错误。
故选B
2.【答案】D
【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空气污染知识的理解,要在学习有关空气污染物知识的基础上回忆.
【解答】解:目前国家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臭氧、可吸入颗粒物等.二氧化碳不属于污染指数项目.
故选:D.
3.【答案】A
【知识点】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1)从物质的结构层次看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在构成分子时,根据原子的种类,原子的个数不同可以构成多种多样的分子。(2)化合物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解答】A.图中只有一种分子也就是只有一种物质,这种分子由两个“●”原子和一个“○”原子构成,包含两种元素,符合化合物的概念,A正确;
B.图有两种分子含有两种物质是一种混合物,B错误;
C.图中只有一种分子也就是只有一种物质,但是由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的双原子分子,属单质,C错误;
D.图中只有一种分子也就是只有一种物质,但是由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的双原子分子,属单质,D错误。
故选A
4.【答案】C
【知识点】氧气的性质和利用
【解析】【分析】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人呼吸得到氧气越困难,人会因为缺氧而出现高原反应。
【解答】珠穆朗玛峰由于海拔高,山上空气极其稀薄,登山队员登山时往往携带含有氧气的气瓶,以提供人的正常呼吸。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5.【答案】A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分析】离子是带电的原子,原子不显电性是因为核内的正电荷数与核外的电子数相等。当原子的核外电子失去后原子就带上电性而成离子,Fe2+是指失去了2个电子,Fe3+表示失去了3个电子,但他们都是铁元素。
【解答】①核电荷数相同,三种粒子都属铁元素所以核电荷数相同,正确;②核外电子数相等,原子失去电子后形成离子,所以核外电子数不相等,错误;③所含的质子数相等,核电荷数即质子数,因为属同种元素所以他们的质子数是相等的,正确;④质量几乎相等,电子的质量相对于整个原子来讲非常小可忽略,所以三者质量几乎相等,正确;①③④正确。
故选A
6.【答案】B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由物质反应的微观模型图可以看出,反应前参加反应的是一种化合物,反应后生成了两种单质。(2)化学变化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解答】A、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多种物质的反应是分解反应,与模型图符合,说法正确,A错误;
B、反应前后各元素化合价不变,反应物是化合物,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不为零,生成物是两种单质,单质的化合价为零,所以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说法错误,B正确;
C、反应前后两种原子的数目不变,质量守恒的微观含义就是参加反应的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说法正确,C错误;
D、反应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反应物是只有一种分子是纯净物,且这种分子是由两种元素的原子构成的,所以是化合物,说法正确,D错误。
故选B
7.【答案】A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物质的结构层次反映,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由核外电子与原子核构成的,原子核还可以分成质子和中子。质子和中子也不是最小的粒子还有比他们更小的微粒。
【解答】从物质的结构层次来看氧气的构成,氧气是由许多氧气分子构成的,氧气分子是由氧原子构成的,氧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还可以分成质子和中子,所以a能构成分子是原子,b中含有质子和中子是原子核,c和原子核同共构成原子,c是核外电子,A选项正确。
故选A
8.【答案】D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物质燃烧的条件包括三个:1、物质本身是可燃物;2、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3、要有助燃剂。三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才可以燃烧。
【解答】图中白磷与红磷虽是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但属两种不同的物质,白磷着火点较低只有40℃,红磷的着火点较高需要260℃。图中实验设计只有物质的种类不同引起的着火点不同,其余两者都属可燃物,且都具有充足的氧气,由同一热水提供的温度也相同,热水温度大于白磷的着火点而远远达不到红磷的着火点。白磷满足燃烧的三个条件,红磷的燃烧条件满足了两个,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没有满足,所以实验现象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只能说明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D选项正确。
故选D
9.【答案】D
【知识点】氧气的性质和利用;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二氧化碳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无味、不可燃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略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主要由含碳物质燃烧和动物的新陈代谢产生。氧气无色无味气体,氧元素最常见的单质形态。熔点-218.4℃,沸点-183℃。不易溶于水,1L水中溶解约30mL氧气。在空气中氧气约占21% 。液氧为天蓝色。固氧为蓝色晶体。动物呼吸、燃烧和一切氧化过程(包括有机物的腐败)都消耗氧气。但空气中的氧能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不断地得到补充。
【解答】A.都含有氧分子,CO2中 “O2”表示1个CO2分子中有2个氧原子不表示氧分子,A错误;
B.都能供动物呼吸,供呼吸的是O2,CO2是呼吸的产物,B错误;
C.都不溶于水,氧气不易溶于水,二氧化碳微溶于水,C错误;
D.密度都比空气大,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氧气密度略大于空气,D正确。
故选D
10.【答案】B
【知识点】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解析】【分析】物质的组成与元素种类有关,同种元素根据原子排列结构的不同组成的物质也可以是不同的。
【解答】A.都是黑色固体,金刚石是无色透明的物质,A错误;
B.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时都生成二氧化碳,因为构成物质的原子相同所以燃烧时碳原子都能与氧原子重新结合生成二氧化碳,B正确;
C.碳原子的排列方式相同,三种物质由于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表现出的物质性质差别很大,C错误;
D.一定条件下,石墨转化成金刚石是物理变化,石墨与金刚石是不同物质,相互间的转化属化学变化,D错误。
故选B
11.【答案】B
【知识点】磁体、磁极、磁化
【解析】【分析】条形磁铁磁性特点两端强、中间弱。为通过实验得到这一结论,在实验设计中主要是处理好如何是不可见的磁性变的可观察比较。可利用磁性能吸引铁质的物体的特点,将不可观察的磁性变得可观察。
【解答】A、将甲实验中的条形磁铁平移靠近三颗小铁球,甲图中两端的小球先向磁铁两端运动,中间的小球最后也会跑向其中一端,A能判断出磁不同部分的磁性强弱,A错误;
B、将乙实验中的两根条形磁铁相互平移靠近,乙中用了两根磁铁,两磁铁的异名磁极相对,在相互平衡靠近时两端受到的力是相同的,无法判断磁铁中间磁性的强弱,B正确;
C、将丙中的条形磁铁从左向右移动,丙中弹簧称挂了一个铁质钩码,在条形磁铁向右移动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先减小再变大,两端最大,中间最小,说明了两端的磁性强,中间的磁性弱,能达到目的,C错误;
D、将丁实验中周围有许多大头针的条形磁铁提起,条形磁铁提起时能看到两端的大头针特别多,中间几乎没有吸引大头针,说明两端磁性强,中间磁性弱,能达到目的,D错误。
故选B
12.【答案】D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要果树的产量高,就要让有机物较多的留在果实中,运输有机物的结构是树皮中的筛管,横割圆环可以割断筛管阻止有机物运输到植物的其它部分更多的留在枝条上的果实里面提高产量。
【解答】A.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正常运输,割圆环是为了改变有机物的运输与水分和无机盐无关,A错误;
B.促进有机营养物质的正常运输,割圆环使有机营养物质不能向下运输,使运输不正常,B错误;
C.让果实得到更多的水分和无机盐,让果实得到的应是更多的有机物,C错误;
D.让果实得到更多的有机营养物质,割圆环阻止有机物向下运输让果实得到更多有机营养物质,D正确。
故选D
13.【答案】D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
【解析】【分析】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当外界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当外界浓度低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
【解答】将马铃薯切削成图中所示形状后,在马铃薯内凹处加入1液体,在小容器中加入2液体,一段时间后,马铃薯内凹处的液体液面上升,容器中的液面下降。说明1液体从马铃薯细胞中得到了水,马铃薯吸收了容器中的液体。由马铃薯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可知,1液体的浓度高于马铃薯细胞液的浓度,1是盐水,2液体的浓度低于马铃薯细胞液的浓度,2 是清水,符合要求的选项是D。
故选D
14.【答案】B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燃烧实际是燃烧的物质与空气中的助燃剂(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氧气越充足反应越剧烈。
【解答】A.散热的速度加快,架空木柴主要为了让更多空气进入,A错误;
B.增大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架空木柴可以使更多的空气进入增大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B正确;
C.木柴的着火点降低,木柴着火点由物质本身决定是不会变的,C错误;
D.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为21%不变,D错误。
故选B
15.【答案】C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C3N4的化学式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解:C元素的化合价为+4,设氮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4)×3+4x=0,则x=﹣3价.
故选:C.
16.【答案】元素;原子;分子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组成物质的元素的种类可以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单质是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金属直接有原子构成,原子可以构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解答】由单质的概念第一空填元素;铜是由铜原子构成的,填原子;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氧分子,填分子。
故答案为:元素;原子;分子。
17.【答案】电磁铁;高电压;强电流
【知识点】电磁继电器的组成、原理和特点
【解析】【分析】根据电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填空。
【解答】电磁继电器是由电磁铁控制的自动开关。使用电磁继电器可用低电压和弱电流来控制高电压和强电流。
故答案为:电磁铁;高电压;强电流。
18.【答案】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根据组成空气各成分的作用可回答此题
【解答】火柴在空气中燃烧是火柴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长期露置在空气中的石灰水表面出现一层白色固体物质是澄清石灰水[Ca(OH)2]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CO2)反应生成了不溶于水的碳酸钙;天空中出现雨雪现象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不同温度下的降水现象。
故答案为: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
19.【答案】(1)2OH-
(2)
【知识点】离子的书写与意义;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
【解析】【分析】(1)离子的表示方法;(2)化合价的表示方法
【解答】(1)离子符号表示时,将离子符号标在元素或原子团的右上角,电荷数在前,符号在后,两个氢氧根离子,氢氧根带一个单位负电荷,表示时电荷数1可以省略,只要在离子的右上角用“—”表示,即OH-,再在氢氧根离子前标上数字2,正确表示为2OH-;(2)化合价表示时,化合价要标在元素的正上方,符号在前数字在后,氧化铜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的,正确表示方法为
故答案为:(1)2OH-;(2)
20.【答案】(1)铁架台;集气瓶
(2)检查装置气密性
(3)A;2H2O2 2H2O+O2↑
(4)B;E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常用仪器的名称;常见实验操作;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1)熟记常见仪器的名称;(2)实验操作要求,气体发生装置使用前需检查装置气密性;(3)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的装置和双氧水制氧气的原理;(4)根据反应物选择合适的发生装置,根据生成气体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收集装置。
【解答】(1)①是铁架台;②是集气瓶。(2)在制取气体的实验中,操作前应该检查装置气密性;(3)高锰酸钾分解制氧气时,需要加热,且反应物为固体所以选择装置A。用双氧水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 2H2O+O2↑。(4)乙炔是用电石(固体)与水反应制取所以选择的发生装置是B;乙炔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不适合用排空气法,根据乙炔气体不溶于水的性质可用排水法收集乙炔气体所以收集装置是E。
故答案为:(1)铁架台;集气瓶 (2)检查装置气密性 (3)A;2H2O2 2H2O+O2↑ (4)B;E
21.【答案】0.02秒;50赫兹;100
【知识点】电磁感应
【解析】【分析】我国供生产、生活用的交流电的周期是0.02秒,频率为50赫兹,每秒出现50个周期,方向改变100次
【解答】根据我国交流电的特点可知,周期为0.02秒;频率为50赫兹;1秒电流方向改变100次。
故答案为:0.02秒;50赫兹;100
22.【答案】(1)向上排空气法
(2)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气体收集的常用方法有两种:排水法和排空气法。可根据气体的水溶性和密度确定气体的收集方法;(2)通过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得到物质的性质。
【解答】(1)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不宜采用排水法收集,根据二氧化碳的密度远大于空气密度可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气体;(2)二氧化碳可进行倾倒和蜡烛熄灭是自下而上的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气体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故答案为(1)向上排空气法;(2)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23.【答案】糖类;蛋白质;脂肪;糖类
【知识点】食物与营养
【解析】【分析】记住人体所需的七大类营养素及各类营养素的作用。
【解答】人体中需要七大营养素:包括水、糖类、蛋白质、脂肪、粗纤维、维生素、无机盐,其中人体主要供能物质是糖。
故答案为:糖类;蛋白质;脂肪;糖类
24.【答案】B;fg;断路
【知识点】家庭电路的组成与连接;家庭电路的故障分析
【解析】【分析】在家庭电路的连接中要符合安全用电的原则,一般从火线引出支路先接开关,再接电灯,这样连接电灯只有在开关闭合后才工作带电;试电笔可检测电路是否带电,氖管发光说明测试点是带电的。
【解答】从火线引出的支路先接开关,进户线有保险丝的是火线,所以开关应接在B处。电灯不亮说明不构成回路,试电笔测试电灯两接线处和插座的两孔时试电笔的氖管都发光,说明ef都已经带电,也就是电流已经通到f处,不能构成回路的原因是fg段发生了断路。
故答案为:B;fg;断路
25.【答案】(1)小磁针N的指向
(2)条形磁铁
(3)控制线圈中电流大小;通电螺线管磁场强弱与线圈匝数
【知识点】磁极间的相互作用;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可以用已知磁极的去判断螺线管的磁极;(2)了解各种磁体的磁感线的分布;(3)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强弱与线圈匝数和电流大小有关时,要用控制变量法对变量进行控制。
【解答】(1)根据磁体磁极间的作用关系可用已知磁极的小磁针N极的指向判断通电螺线管的磁极;(2)由乙图中小磁针分布状态可知通电螺线管的外部磁场与条形磁铁的磁场相似;(3)将开关S从1换到2上时,线圈匝数变了,所以小波在研究通电螺线管磁场强弱与线圈匝数的关系,要保持流过线圈的电流不变,所以此时调节滑动变阻器是为了控制线圈中电流大小,研究的是通电螺线管磁场强弱与线圈匝数的关系。
故答案为:(1)小磁针N的指向;(2)条形磁铁;(3)控制线圈中电流大小;通电螺线管磁场强弱与线圈匝数
26.【答案】(1)叶绿素
(2)ADF
(3)Ⅲ
(4)A;D;F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解析】【分析】本题实验装置可研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及产物。光合作用的条件有叶绿体和光照,原料有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有淀粉和氧气。研究主要通过控制变量设置对照实验的方法得到结论。
【解答】(1)分别放在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避免影响碘的实验操作;(2)A、Ⅰ叶片中未覆盖铝箔的部分,满足光合作用的条件实验中有淀粉产生,加碘液能变成蓝色。B、Ⅰ叶片中覆盖铝箔的部分,因得不到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实验中没有淀粉产生,加碘液不能变成蓝色。C、Ⅱ中白色部分,因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实验中没有淀粉产生,加碘液不能变成蓝色。D、Ⅱ中绿色部分,满足光合作用的条件实验中有淀粉产生,加碘液能变成蓝色。E、Ⅲ叶片,NaOH会吸收瓶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叶片因得不到二氧化碳这种原料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实验中没有淀粉产生,加碘液不能变成蓝色。F、Ⅳ叶片,瓶中装的是清水对原料二氧化碳没有影响,所以能进行光合作用,实验中没有淀粉产生,加碘液不能变成蓝色。所以ADF正确;(3)由对照实验设计要求可知Ⅳ叶片与Ⅲ,其它条件都相同,只有二氧化碳不同所以可能形成对照。(4)A、光合作用需要水,提供的实验不能研究水的结论;B、光合作用需要光,可通过Ⅰ叶片中未覆盖铝箔的部分和Ⅰ叶片中覆盖铝箔的部分比较得到此结论;C、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可通过Ⅳ叶片与Ⅲ的对照实验得出结论;D、光合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实验设计中没有控制温度的不能得出结论;E、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可通过Ⅱ中白色部分和Ⅱ中绿色部分的实验得出结论;F、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实验没有对氧气这种产物进行检验,不能得出这一结论。所以ADF不能得出。
故答案为:(1)叶绿素;(2)ADF;(3)Ⅲ;(4)ADF
27.【答案】(1)船头是S极,当 船放入静水中后,船头向着东方,由于地球是个大磁体,根据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所以船会转动
(2)船头会转到南方会静止下来,因为地磁铁的N在地理南极附近,根据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因而船头会转到南方
【知识点】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地磁场
【解析】【分析】地球本身是一个大磁体,在地球周围存在在地磁场,地理南极对应地磁的北极,地理的北极对应地磁的南极。能自由活动的磁体在地球表面处于静止时N极始终指向地理的北极,S极始终指向地理的南极。
28.【答案】(1)42
(2)11:40
(3)14.1克× =14.1克× =9克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根据化学式可知一个分子的原子构成;(2)通过化学式中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可得到该物质中的各元素质量比;(3)可根据化学式先算出碳元素的质量分数,再算出14.1克青蒿素中碳元素的质量。
29.【答案】(1)1:1
(2)反应物有4克氧气和4克二氧化硫,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两者恰好完全反应,设可生成二氧化硫x克。
S+O2 SO2
32
64
4克
x
解得x=8克
答:生成二氧化硫8克
(3)4;8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硫粉在氧气中的反应方程式为S+O2 SO2,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中的量的关系可回答问题;根据反应的方程式对反应物进行过量的判断。
【解答】(1)通过第一次实验数据可知,应该有2克氧气和2克硫发生反应才能生成4克二氧化硫,所以硫、氧气的质量比是1:1。(3)第三次反应时,提供的反应物有6克氧气和4克硫粉,由反应方程式中硫粉与氧气质量比1:1反应可知,氧气有剩余,硫粉被反应完,可根据硫粉质量计算参加反应的气气质量和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
设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为y克,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为z克。
S+ O2 SO2
32 32
64
4克 y
z
解得y=4克
解得z=8克
答: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为4克;生成的二氧化硫质量为8克。
故答案为:(1)1:1(3)4克,8克。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