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瑟
学
科
语
文
授课时间
授课人
课
题
锦
瑟
课时分布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读过的诗,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艺术创作。2.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3.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用典精妙的特点。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2.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用典精妙的特点
板书设计
锦
迷
蝶瑟
李
思华年—
托
鹃
—(用典)—
惘然
(直抒胸臆)商
(起兴)
遗
珠隐
掩
玉
教学环节教学环节教学环节
一、导入:(诗句复习导入)①夕阳无限好——??
②身无彩凤双飞翼——③何当共剪西窗烛——?
④春蚕到死丝方尽——
作者李商隐是晚唐诗人,有人说,穿过繁华的盛唐,匆匆走过中唐,到了晚唐,大唐江山已经日薄西山,唐朝的诗坛也江郎才尽,可是在晚唐的余音里李商隐走来,这位旷世才子,天生情种为晚唐的黄昏抹上了一道灿烂的霞光。二、作者介绍
1、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河南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
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后来又?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忘恩负义。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46岁时便去世。杜牧与他齐名。两人并称“小李杜”,与李白、李贺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2、《锦瑟》?是李商隐诗集的第一篇,也是一道千古谜。这首诗辞藻华丽,用典殊多,晦涩难解,历来众说纷纭,无人能彻解。“锦瑟”:瑟,乐器名,有五十根弦,后来多为二十五根弦,音节繁复;锦瑟,雕饰华美的瑟。3、背景介绍
这首诗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诗名取开篇两字“锦瑟”
,是一首广为传诵的诗。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三、朗读全诗1、提朗读录音
2、生自由朗读3、指两名生朗读
4、齐读四、整体感知(找诗眼)从诗中找出表明主要内容的三个字来
明确:思华年从诗中找出表明诗人情感的两个字来
明确:惘然五、问题探究
(抓内容)(一)分析鉴赏首联、尾联
以“思华年”“惘然”作为切入点,对首联和尾联进行分析。(1)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什么?这其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惘然”怎样理解?思考怎样人生处境才会有惘然之感?(二)分析鉴赏颔联、颈联这首诗古来引起无数争议的是中间两联,下面请同学们齐读两遍颔联、颈联。(1)请同学们结合PPT图片用四字词语给画面加上标题,试着分析颔联、颈联运用了哪些典故,把握化用典故时诗人流露情感的字,揣度诗人又要借此抒发什么感情呢?
(2)
体会用典(修辞手法)有何作用?明确用典抒情作用:使诗歌语言精炼,内容丰富,表达生动、含蓄,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三)合作探究——知人论世
(抓主旨)《锦瑟》一诗的主旨和情感?①、咏物诗
②、悼亡诗③、爱情诗
④、自况诗
总结归纳
李商隐诗歌的特殊风格。(一)、情感
深情婉转;
(二)、语言
词藻华美;(三)、手法
用典精妙。
(四)、意境
迷离高远。六、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两题。无
题唐
李商隐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1、颈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2、试赏析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体会李商隐诗歌“情深意浓,语言华美”特点。七、作业潭州
李商隐
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
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
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
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
本诗思想情感极为丰富,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活动设计
学生填句教师激情导
入PPT展示生识记重点做好圈画听朗读录
音生朗读独立思考找诗眼齐读两遍生笔记合作探究分组交流点拨归纳总结延伸训练巩固强化
教后反思
PAGE
-
3
-琵琶行
【教学目标】:1、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3.
感受悲剧美,感受人物命运的悲剧情感。
鉴赏音乐美,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1.欣赏音乐的描写。2.
理解作者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
【教学方法】:读书—问题—感悟—讨论—解决
【教学用具】:多媒体PPT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着,一路洒下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就修建了琵琶亭。于是琵琶亭永远的记载了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美丽的故事千古的流传下来。现在我们学习这篇课文。
二:知人论世.梳理文本。
1.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简介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
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
4.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
、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自读思考题
(1)字词正音
:
湓
pén(
江名)贾
g
ǔ
(商人)思
sì(
名词,思绪
)
嘈
cáo(
声音粗重
)舫
f
ǎ
ng(
船
)
虾蟆
hámó
钿
diàn(
用金片做成的花朵形的装饰品
)篦
bì(用竹子做成的梳头用具
)
呕哑
ōuyā(
象声词,乐声嘈杂
)
嘲哳
zhāozhā(
象声词,声音细碎
)
(2)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3)小序已经较清楚地讲述了琵琶女和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写诗合可以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
(4)概括诗人在这首长篇叙事诗当中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
这首诗说的是元和十年,诗人被贬到九江郡,第二年送客湓浦口,听到琵琶女弹琵琶,勾起了心中没落的情感,闻听琵琶女弹奏琵琶、讲述身世,并为她作了这首《琵琶行》。这首诗讲述的就是诗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的故事。
)
(5)
理清诗歌思路
这个故事的结局是什么?(琵琶女弹了琵琶曲之后,诗人白居易为她翻作《琵琶行》。)
诗人的情感有什么变化?(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两个。诗人、琵琶女。)
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
、课堂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3
、教师小结。
(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借用注释、工具书等,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和整体把握文意的能力。)
五:作业
1.背诵全文。
2.结合注释,翻译诗歌。
PAGE
-
3
-咏怀古迹(其三)
【教学目标】
1、理解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
2、掌握诗中所用技艺和手法
【教学重点】
1.理解王昭君的形象
2.深入理解杜甫在诗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
1.理解王昭君的形象
2.深入理解杜甫在诗中的情感
【教学过程】
1、
情景创设
自古红颜多薄命。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美女留下了传奇故事。虽然历史的黄沙漫漫,却仍然无法掩埋她们动人的事迹。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诗圣杜甫在《咏怀古迹》(其三)中咏叹的美女是谁?她有着什么样的故事?作者又为什么要咏叹她呢?
2、
讲授内容
(1)
诵读
1、
学生自读
2、
教师范读
3、
提问诵读
重点字音:群山万壑(hè)
朔(shuò)漠
青冢(zh?ng)
画图省(xǐng)识
环珮(pèi)
(2)
鉴赏诗歌(之前《秋兴八首》已经介绍过杜甫和写作背景)
1、
一位美女——王昭君
(1)
通过反复诵读,这位美女是谁呢?
明确:王昭君
(2)
哪句话可以点明是王昭君?为什么?
明确:“生长明妃尚有村”,“明妃”即为“昭君”(为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妃”)。
补充:避讳文化常识。
(3)
谁能和大家分享一下王昭君的故事?
明确:王昭君入宫后在皇帝选妃时,因为没有贿赂画师毛延寿没有入选,后来自请远嫁西域和亲。
2、
一种感情——怨恨
(1)
杜甫笔下的王昭君怀着一种怎样的感情?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怨恨,“分明怨恨曲中论”。
(2)
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昭君怨恨什么?
明确: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远嫁他乡,客死异国
“
紫台“指宫廷。紫色是高贵的颜色,例如紫禁城、紫气东来、朱紫尽公侯。
“青冢”说明坟冢上青草离离,可见是异乡孤坟,无人照看,在黄昏的映衬下更显凄凉。“黄昏”一词令空间骤然广阔。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无明君赏识,遭小人忌恨
(1)
一对知己——昭君与杜甫
(2)
作者写王昭君只是为了纪念她吗?题目是“咏怀”可是却没表达自己的情感,对此你怎么看?
明确:作者借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抱负,两人际遇相似。作者借昭君思乡和昭君的怨恨来写自己的思乡和怨恨。
清李子德“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
(3)
二人的经历有哪些相似之处?
明确:
昭君
杜甫
画图省识
远离汉宫
无辜遭贬
无明君,有小人
身死异国
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
有家难归
思乡
3、
有人说首联一句气势磅礴,不应写昭君这样的女子,你怎么看?
明确:清吴瞻泰《杜诗提要》“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
5、炼字题练习
(1)
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个字用的好?为什么?
明确:①“群山万壑赴荆门”的“赴”
“赴”字用得好。赴是奔跑,奔赴之意。群山万壑仿佛都在奔向荆门,一个“赴”字用了拟人手法将静物写活了,并且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换之姿,使此句读来气势磅礴。
②“环佩空归夜月魂”的“空”
“空”字用的好。空是白白的,徒劳之意。这句话是说即使昭君的魂魄挂念故土再次回来也是徒劳的。一个字将昭君对故土的思念和对远嫁的怨恨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出来。
3、
课堂小结
作者借昭君咏怀,所以他在这首诗中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里有昭君,也有他自己。
4、
作业
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一位美女——王昭君
一种感情——怨
恨
一对知己——昭君和杜甫——思乡、怨恨
PAGE
-
3
-秋兴八首(其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理解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
4、感受诗歌中的羁旅之愁和家国之悲。
5、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
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方法]
多媒体、延伸至高考作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一入文本
郁达夫说:中华民族是一个悲秋的民族,“愁”字“从秋从心”,心上有秋,视为“愁”也。看看这些秋天的诗吧。
《登高》(杜甫)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蒹
葭》(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
《天净沙.秋思》(元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文人对秋也有另一番感受: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秋
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二、二读诗文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
明确:悲伤凄凉(感情基调)
三、三品诗句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秋风侵袭凋谢了枫林,巫山巫峡气象萧森阴沉。
江间波浪兼开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江上惊涛骇浪如涌上青天,塞上风云漫卷大地,阴气沉沉。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丛菊已开两度令人回忆往昔而潸然泪下,孤单的小船永远系着游子的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为赶制冬衣家家正忙着剪裁缝制,暮色中高高的白帝城传来急匆匆捣衣的声音。
四、四识背景:《秋兴》八首是杜甫永泰元年(766)离开成都旅居夔州时的作品。当时,安史之乱虽已结束,但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重新割据的危险,在这样国家动荡不安、诗人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完成此组诗。
五、五析诗题
《诗经》三种表现手法
注解:朱熹的解释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
提问:诗题为《秋兴》,运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文分析?
明确:起兴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此诗“所用之物”是什么?抑或哪一句是最能体现诗眼的句子?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提问:本诗是那一句?明确:孤舟一系故园心
六、六解意象
明确:1、了解“意象”。中国诗学一向重视“意”与“象”的关系,亦即“情”与“景”的关系,谢榛说“景乃诗之媒”
2、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
3、诗对意象推重,逻辑语言不能完美地表达诗人心中之意,就只好“立象以尽意”
七、七明意境
明确:
首联:阴沉萧森
颔联:动荡不安
颈联:孤寂冷清
尾联:凄凉清冷
八、八括情怀
明确:故园之思、羁旅之感
、漂泊之愁、家国之忧
九、九定风格
明确:沉郁顿挫
十、十授方法
(1)赏析写景类诗歌的方法:1、知人论世
2、感情基调
3、题目
4、诗眼
5、意象和意境
(2)因诗知人,知人入文:欣赏一篇高考满分作文
2006年高考辽宁考生
《肩膀》
十一、小结:今天,当我们穿越1200多年的历史,重温诗圣杜甫所带给我们的深沉情怀的时候,我们内心不由得心生敬意,让我们带着这分敬意去重读一遍这首诗歌吧!
十二、布置作业:1、背诵默写此诗。
2、预习后两首诗。
3、把《秋兴》改写成一篇小散文。(400字左右)
附:1、板书设计:《秋兴八首》(其一)
(一)意象:首联:阴沉萧森
颔联:动荡不安
颈联:孤寂冷清
尾联:凄凉清冷
(二)情感:故园之思、羁旅之感
、漂泊之愁、家国之忧
2、2006年高考辽宁考生
《肩膀》
常常会想,要怎样一副铁肩才扛得起一个朝代由盛转衰的剧变产生的心理落差?才扛得起夹缝中的芸芸众生的声声叹息?才扛得起中国诗歌在社会剧变中的大课题?
所以,不敢想象杜甫是怎样用他并不健壮的躯体承载着一切。驾一叶平平仄仄搭起的小舟,穿梭于暗流涌动的江水中,我能想象杜甫逆流而上的艰难。
他走在唐朝的下坡路上,注定要弓着腰,低着头,一点一滴地细数着黎民百姓的苦难,然后蘸着浓于墨的悲哀,含泪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的使命决定了他不可能过得轻松。“穷则独善其身”,多少人用这句话安慰自己,摇摇头,屈服于黑暗的社会现实,从此只为个人和家庭的前景奔走。
可是,杜甫的心是与千千万万劳苦大众连在一起的,所以不管多艰难,他都要用自己的肩膀撑出一片天地,容纳他们的叹息。于是有了破旧茅屋中的那声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也有了那句又恨又悲的诗: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而咸阳桥上“直上干云霄”的哭声也从此被后人深深铭记。他是真正的人民“代言人”,以自己的肩膀扛起一段属于百姓的“诗史”。
翻开杜甫的人生,不由得让人想起这句话:“文章憎命达”。他仕进无门,困顿十年,方得小职,安史之乱中又流亡颠沛,为人所俘,直至最后,贫病交加而死。当他幼年在自己的枣树上爬上爬下,把笑声洒满整个庭院的时候,一定没有想到命运之神已给他安排下这样一条坎坷异常的人生之路。幼时身体赢弱的他也一定没有想到自己将用这一副肩膀扛起自己人生的不幸和整个时代的悲哀。
而杜甫竟然扛住了。尽管生活已是“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可他从没把自己的目光拘囿于个人的得失与悲喜,就在他即将撒手人寰,在他为自己举行告别仪式的时候,还在关心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他总是放眼大众,深入到人们的心中,体察最底层人民的苦难。然后聚焦,酝酿,提炼,挥洒。杜甫是大儒,可他分明又是高于传统的儒家。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杜甫却不管穷达,都要兼善天下。儒家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杜甫却是不管在不在位,都要谋其政。那些为时代而泣,为百姓而歌的叙事诗中少见直接的抒愤与哀喊,他总是从局外人客观平静的视角冷眼旁观,从一种不动声色的叙述中进发出更为沉重和浓郁的愤懑。这样的诗不知使后代的多少人怒火胸中烧,泪水眼中噙。西川的一句诗也许是杜甫最好的写照:在一个晦暗的时代,你是唯一的灵魂。
都说“男人铁肩担道义”,那么杜甫就是古往今来真正的大男人。一副肩膀,看似柔弱,却撑起了中国历史上一座文学与道义的高峰,让人远远观望,赞叹不止。
十三:教学反思
结合自己近两周以来的诗歌教学的课堂教学和教学效果,本节教学设计有如下改进和不足:
??
1、自己能意识到,同事们也曾经给我指出:我的语速比较快,而且有时候吐字也不很清楚。本节课上自己认真注意到这一点,而且在前面的三十分钟也做得比较好,但是在后面十五分钟做得不够好。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多注意、多加强。
??
2、课堂生成和教师预设二者关系的处理,尤其是在高中段的课堂上,自己历来重视在教学中注意并处理好。但是在本节课中课堂生成没有预想的好。这说明自己在备课时和检查学生的自主预习时,还有一些工作没有做实在,这需要自己平时多总结、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如果可能的话,让学生(尽可能每一名同学)都给自己提提意见,力争在今后的教学中把真正的“课堂生成”展示出来。
???3、关于板书的思考。在传统教学中,板书是必须的,但由于本节课教学主题明确、步骤清楚、课时总结精当,而且这三点都在幻灯片体现出来了,所以,板书这一块我做了省略。在今后的使用幻灯片的教学中,我会认真注意,一定有言简意赅的板书。
??4、关于使用PPT课件的思考。本节课上,自己的主导思想是让PPT课件和幻灯片为教学服务,在实际操作中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但和自己以往所学习到的很多名家的教学录像中如何使用PPT课件为教学服务,还有一定的差距。
???
5、关于对教具、学具的思考。由于自己以前没有使用过翻页笔,所以,本节课出现了两个小故障。今后,在使用翻页笔、电子白板等方面都要加强。
???
6、在本节课的准备中,先是认真听取名师、专家的指导意见,再是认真学习名家的教学实录和录像,最后是综合自己近年的教学经验。通过反思,我觉得今后更应该多向他人学习,以争取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加出色。
?
教学不止,反思不息。没有完美的课堂,但要有力求完善的反思。总的来说,目标完成、学生学习能力初步提高、鉴赏借景抒情类诗歌做到有根有据;自己的教学语速、尊重学生并力促课堂生成等各方面都有一定的改进(相较自己的教学),但也存在一些不足,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在语文组的同仁和广大同学的帮助下,去取得更大的进步。
PAGE
-
5
-登高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2.领略诗歌悲壮的格调。
3.体悟诗人真实的生命和感发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难点:领略诗歌悲壮的格调。
体悟诗人真实的生命和感发的力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直接导入
二、初步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一“登”)
1.学生初读,用一两个词说说这首诗的感情基调。
预设:悲
2.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悲”,哪些诗句体现了这种悲意?
学生结合诗句谈看法,教师点拨,点评。
教师总结:
“悲”表现在三个方面:秋意萧瑟人生多舛
国运多艰
三、领略诗歌悲壮的格调(二“登”)
1.学生齐读。
2.诗读到这一层还不够,这首诗留给我们的印象难道就是悲伤和悲哀吗?在悲伤之上我们还读出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师生共同探究。
预设:壮
(景物宏伟
胸襟阔大)
引用杜甫的《登岳阳楼》来阐释本诗中的“壮”。
四、体悟诗人真实的生命和感发的力量(三“登”)
1.既然已经年老多病,又无亲朋陪伴,杜甫为什么还要拖着老迈病躯独自登台呢?
明确:一是为抒怀,表明诗人对现实的正视与担当;二是表明诗人不甘寂寞,不甘沉沦,表达一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精神。三是忠君爱国思想的真情流露。
2.引用材料帮助学生理解。
预设:真
(生命本色
感发力量)
杜甫真正的伟大之处,是对悲苦的正视和担荷。在他的诗歌里面能够传达一种感发、激励的生命,那个生命一定是他最真实的、最纯真的、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的生命。
——叶嘉莹
他在风雨雷电中挣扎,血污的翎羽在空中缤纷的旋舞,他长号,他哀呼,唱得越急切,节奏越神奇,最后声嘶力竭,他卸下了生命,他的挫败是胜利的挫败,神圣的挫败。
——闻一多《唐诗杂论·杜甫》
3.生齐读。
五、课文小结
板书设计:
登高
杜甫
悲
(秋意萧瑟
人生多舛
国运多艰)
壮
(景物宏伟
胸襟阔大)
真(生命本色
感发力量)
PAGE
-
2
-蜀道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李白诗歌及特色。
2.在吟咏中体会蜀道的雄奇壮丽、高峻险要的意境。
3.分析李白诗歌浪漫主义手法在文中的体现。
教学重点:鉴赏诗人状“难”的艺术手法,体悟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调动想象力及感悟力,体会诗人创作意图及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讲授法、分析法、引导法、总结法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今天学习诗歌,古诗鉴赏要点:语言--意境--形象--情感,中间用手法衔接。
学习哪个诗人的作品呢?通过以下两幅对联知晓。
诗中无敌,酒里称仙,才气公然笼一代;
殿上脱靴,江头披锦,狂名直欲占千秋。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
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李白又是“唐诗的两座高峰之一”。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余光中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韩愈
(教师补充唐诗)
二、走近李白(教师提问关于李白常识)
1.回忆李白诗中的一些名句: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2.由诗句概括李白诗歌风格:
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伟绚丽,语言清新自然,为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杜甫
(教师补充介绍)
三、《蜀道难》这首诗是否也体现了他的浪漫主义特色呢?
朗读课文,听录音,欣赏蜀道图片,想象蜀道高峻奇险。
1、扫清字音:
噫吁嚱
(
)
鱼凫(
)
石栈(
)
猿猱(
)
巉岩(
)
飞湍(
)
喧豗(
)
扪参(
)
膺(
)
峥嵘(
)
万壑(
)
砯崖(
)
崔嵬(
)
吮血(
)
咨嗟(
)
2.扫清字词:
第一段
①危:高
②于:比
③何:多么
④当:对着
⑤钩连:沟通相连
⑥回: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
⑦度:越过
第二段
①但:只
②从:跟随
③凋:使动用法,使……凋谢
④去:离
⑤盈:满
⑥倚:靠
⑦湍:急流
⑧砯:拟声词
第三段
①夫:人
②当:挡
③匪:同非
④朝……,夕……:互文
⑤虽:虽然
⑥长:深深。
四、再次朗读课文,找出主旨句。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主旨句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几次,分别感叹蜀道什么特点?
使用了重章叠沓的手法,反复出现,一唱三叹,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读者的心弦。
分别叹蜀道高、险、战祸烈
。
2.诗人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高、险、战祸烈的?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细节描写:(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五、梳理诗歌脉络,具体赏析艺术手法:
1、第一自然段:写蜀道的来历;写蜀道的高峻。
①第一层: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其中有高山阻隔,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写法;?“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两句叙述蜀道来由,引用了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
问: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表现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点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吸引了读者。
②第二层: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蜀山太高,连太阳神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刷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曲折盘旋,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在山上摸到星辰。正面描写和侧面虚写以及细节描写。
2、第二段: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
①第一层: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②第二层: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湍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人们慎入蜀地。应用借景抒情和动静结合的手法。。
3、第三段:写蜀中战祸之烈。
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应用了夸张的手法。
六、拓展延伸:联系时代背景以及最后一段内容说说诗人写作的意图。
诗歌最后一段写了三点:
(1)极言剑阁易守难攻的险要形势。
(2)杀人如麻的残酷现象。
(3)劝友人早还家。
这首诗大约是开元十九年(731)李白初入长安之作。《蜀道难》是乐府古题,古辞都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当友人入蜀时,他便用这一古题写诗送别友人。诗中极力描绘入蜀道路的艰难险阻,表达对蜀中军阀割据作乱和友人旅蜀安危的担忧,更借此抒发世道艰难,志士功业难成的悲愤。
唐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作者这样写是要提醒人们注意世事、时局,表明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写作意图:要严防野心家据此造反(发难),搞地方割据。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七、再读课文,衔接高考。
1、高考考过的《蜀道难》理解性默写:
(1)(重庆卷)蚕丛及鱼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与秦塞通人烟。(李白《蜀道难》)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新课标全国卷Ⅰ)
(3)(天津卷)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4)(浙江卷)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5)(山东卷)________________,枯松倒挂倚绝壁。(李白《蜀道难》)
(6)(江苏卷)________________,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7)(安徽卷)连峰去天不盈尺,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2、诗歌鉴赏要素:
变化瑰丽的语言
;
大胆的想象
;
奇特的夸张
;
高峻奇险的蜀道
对友人的劝诫和对国事的隐忧。
八、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整理诗歌艺术手法。
九、板书设计:
李白
PAGE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