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大版七年级上册优化教案《登飞来峰》(教学课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大版七年级上册优化教案《登飞来峰》(教学课件+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4-25 21:50:44

文档简介

《登飞来峰》简案
1.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唐代的三首诗,接下来要学的是宋代的两首诗。先学第一首--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2.教师简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3.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4.全体学生齐读。
5.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在教师的点拨下理解诗意。
点拨要点:
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一、二两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5.让学生自由朗读并背诵。
上课前,我准备了小黑板。把古诗及重点字词的注释写在了上面。一开始上课,我就把小黑板给挂了出来,提出用自己的力量来解决这一古诗意义的要求。学生们听了我的要求都在愣神。接着,我对其进行了研究方法的指导:把注释中关键词的意思带入古诗,然后读一读。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推出未加注释字的意思,如果是在理解不了,可以通过查字、词典解决。开始,我让学生试着通过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五分钟后,进行小组合作的探究。把自己思考的结果告诉小组成员,经过小组成员的集体评议达成共识。
合作开始时,学生不知如何合作。经过逐组指导,学生的合作呈现出一种有序的状态。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参与了探究过程。对于那些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难点,在巡回指导时,引导其解决,及时纠正他们在探究时所出现的偏差。在轻松的氛围中,很快就有小组写出了古诗的正确意思。写出意义后,经过提示,小组成员很愉快的接受了新的任务,为古诗配图。在学生配图中,应及时矫正其中的偏差,如“浮云”和“塔”的位置关系,“人”和“塔”的位置关系,“太阳”的状态等。(共10张PPT)
登 飞 来 峰
(宋)王安石
飞来峰
王安石

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宋神宗时,他致力于政治改革,表现了他勇于革新,不畏众议的精神。
飞来峰,即
浙江绍兴城外的
宝林山,唐宋时
其上有应天塔,
俗称塔山,古代
传说此山自琅琊
县城东武县(现
在山东诸城)飞
来,故名。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登飞来峰》思路
《登飞来峰》是一首哲理诗。这首诗借写景抒发了诗人广阔的政治胸怀,以理入诗,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不畏困难的心怀。一二句叙述自己行动,为后文议论打好基础。三四句议论,由前两句自己的生活经验体悟到一种人生哲理。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释义:不怕被漂浮的云彩遮挡住双眼,
只是因为自己处在(山)的最高处。
哲理: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所羁绊。
背 诵 练 习
默 写 练 习

H面吾微改进推[学涂长神合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