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谜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中对人物的细节描写;欣赏课文独特的选材和精巧的构思。
过程与方法:以读代讲,通过设疑赏析文章选材与构思、品评语言文字等方法学习写作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深沉的父爱,培养学生回报父母、孝敬老人的美德。
教学重点:
学习文中对人物的细节描写。
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以谜语贯穿全文,抒写父爱的精巧构思。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以读代讲;情境教学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抒写父爱的小散文。文章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把日常生活与“父亲的谜语”自然地融合起来,以“谜语”为主线把“我”成长过程中的几个生活片段贯穿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既使文章充满了生活情趣,又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位父亲对女儿细腻而深沉的父爱。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应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浓郁亲情,感受生活的美好和温馨,并指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得到的有关写作方面的收获运用于自己的习作。
教学过程: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
入 亲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旋律,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但生活中的我们却往往疏忽了一直穿梭在我们身边的亲情。只有那些善于感受生活的人才能捕捉住平凡的生活中无时不在的爱的芳华。今天,让我们从刘蕊的文中来感受一下我们久已淡漠的亲情。
(板书课题) 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明
确
学
习
目
标 电脑出示:
1、学习对人物的细节描写。
2、欣赏课文独特的选材和精巧的构思。
3、感受文中深沉的父爱,培养回报父母、孝敬老人的美德。 指定学生朗读。 明确学习目的,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课文。
整
体
感
知
课
文 布置初读任务:
1、在读课文中扫除字词障碍;
2、了解文章大意。 学生自由读课文,完成初读任务。 培养学生积累字词的好习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布置听读任务:(电脑出示)
思考问题:
全文围绕什么情节展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教师范读课文,电脑配乐并出示文中的情节画面。 学生摆脱课本,看画面听读课文。听读后回答问题。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意境。
分析
构思 设疑,引导学生探究:
“谜语”在文中有何作用?
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分组讨论,赏析文章构思的精巧之处。 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探寻写作技巧的习惯。
体
会
情
感 再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亲情。
教师深入到各小组,引导学生抓住对人物的描写进行分析点评。 以组为单位,分角色表情朗读课文,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进行点评,先组内交流,然后班内交流。 以读代讲,培养学生欣赏和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
完成课后“想一想 做一做”第二、三题。 班内交流答案。 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共14张PPT)
1.能借助拼音、工具书等自学课文生字新词,进一步扩大知识量。
2.朗读,体会细节描写中蕴含的作者思想感情。
3.能发现、体味自己身边的父爱,学会珍惜自己身边平凡的父爱。
在朗读课文中把不认识的生字新词圈起来,借助拼音、工具书查出读音,会读、会写。
(目标1检测)
请正确朗读下列词语:
深邃 撅起嘴 黯淡
苦思冥想 荒诞 涩涩的
(朗读,体会文章细节中蕴含的作者思想感情)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感动出色的地方打上叹号,并写出你认为感动出色的的理由。
(目标2检测)
请把你在阅读中认为感动的句子段落或者是优秀的句子段落为我们读出来,并谈一谈你的理由。
父亲的谜语
小时候当看到女儿快乐的时候,父亲的眼睛是
细眯眯得笑着
长大后当看到女儿困惑的时候,父亲的眼睛是
忧郁
当女儿要离开家乡时,父亲的眼睛是
浑浊
女儿是父亲生命的全部意义
2.生活在幸福的以为世界上只有自己和老公的女儿,忽然记起父亲的生日,问父亲想要什么的时候,父亲是如何回答的?
晚上关箱子,早上开箱子,箱子里有面镜子,镜子里有个细妹子。
3.而父亲对自己的思念,自己是父亲生命的全部意义,作者知道吗?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那是父亲的眼睛,我怎么会猜不出呢?
让我们重拾被我们忽略已久的父爱,请回忆生活中父亲最令你感动的事情,并把他告诉同学们。
(能发现、体味身边伟大的父爱,学会珍惜自己身边平凡的父爱)
父亲
那是我小时侯
常坐在父亲肩头
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 父亲是那拉车的牛 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 忘不了一声长叹半壶老酒
等我长大后 山里孩子往外走 想儿时一封家书千里循叮嘱 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 都说养儿能防老 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 都说养儿为防老
可你再苦再累不张口
儿只有轻歌一曲和泪唱
愿天下父母平安渡春秋
(目标3检测)
请你带着感恩的心向同学和各位老师,骄傲的讲一讲你身边平凡而又令人感动的父爱。
一、给红体字注音:
深邃 撅起嘴 黯淡
二、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文中多次写到父亲的眼睛,仔细品味,选出你喜欢的描写父亲眼睛的句子写在下面,并写出你的欣赏意见。
2.你从父亲寄来的谜语中读到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和愿望?
3.读完这篇文章,你最大的感触和收获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