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说说你所知道的
一些古代神话
故事。
学生预习检测
夸父逐日
-------- 《 山海经》
教者:白河农业中学 王早江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神话和山海经的知识,熟读并背诵课文。
2、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3、感受夸父的英雄气概,学习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的精神。
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所以,神话作品通常具有超现实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特点。
《山海经》:书名。18篇,作者不详,其中14篇是战国时期的作品,《海内经》4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
课文朗读: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
饮于 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 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
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翻译全文,注意下列粉红色词语的解释。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 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 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竞跑,赛跑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 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 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想要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 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黄河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 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大湖,传说其大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 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桃林
比一比:
请同学们把本文以小故事的形式给大家讲一讲,看谁讲的精彩。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是失败是成功
英雄
你怎么看待夸父的 “逐日”
1.你怎么看待夸父这一人物
2.你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
夸父是一个有胆量有决心,目标远大,气魄非凡,意志坚强的英雄人物。
所以,现在人们常以“夸父逐日” “夸父追日” “逐日” 这些词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通过神话,表现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自然、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从夸父这个神话人物的身上,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顾城
1、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
2、思考课后的问题。
3、扩写:发挥你的想象,利用你的创造,把夸父逐日扩写成300字左右的短文。《夸父逐日》教学设计
教学思想
注重引导学生从初读,解读,诵读,构建四个层面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相互合作,以点带面,由由本走向生活,构建生命化课堂模式。体现学生课堂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
1、掌握基本的文言字词,能借助注解翻译课文,当堂成诵。
2、通过诵读、讨论方法,多角度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题。
3、认识学习人物精神,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熟练背诵
难点 多角度理解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题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诵读法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可由老师范读或者听录音,然后指名学生诵读,小组诵读等多种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让朗朗读书声充满课堂,有助保持学生高涨的学习情绪
2谈论探究 这两篇文章都比较贴近学生生活,故事本身也充满种种疑问,比较容易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要真正理解课文则要开动脑筋,所以可划分四人小组,各抒己见,探得真知。
教学过程:
(一)导语:从高峻的山峰到深邃的海底,从浩瀚的大洋到茫茫的宇宙,哪里有奥秘,哪里就有人类足迹,这期间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悲壮,但无论如何都遏制不住人类探索未知事件的的激情,今天我们就跟着课文的两则小故事探索太阳的奥秘。观看动画《夸父逐日》,请同学用一个成语概括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大自然的神奇奥秘充满好奇心,而用神话故事的动画片来展现则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所以这一环节的设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个性诵读
1老师范读,生听读,圈点重点字音,并注意语气及停顿。
2生自由诵读,个人展示读,然后小组竞读,全班合读。(个人小组读请其他同学点评,集体读老师点评)
3、背诵竞赛(前五名同学评为记忆之星)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文言文教学的诵读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语感,为下面课文解读奠定良好基础,形式的多样性有利于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个性品读
1个人参考课下注解自已课文,不确定或不知都标注下来。
2、自由发问,共同解决疑难词句,老师出示重点字词
逐走(跑) 饮于河(到)(黄河)
未至(到达) 道渴而死(表修饰)
弃其杖(他的) 化为邓林(桃林)
3、找一名同学通译全文,其他同学指正。
(本文很简短,学生基本可以参考课下注释通译,所以有学生自主翻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老师只是起到一个强调与点拨的作用)
(四)探究品味
1请说说在你的眼中,夸父是怎样的一个人?
(勇敢,有恒心,有毅力,有顽强的意志等)
2对文章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你是如何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
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3对夸父追逐太阳这一行为你是怎么看待的?
夸父的英雄气概,反应了古代劳动人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的意志。
夸父逐日不自量力
((对夸父人物形象,学生容易产生分歧,老师在这里就要起到一种主导作用,让学生认识到看问题角度不同,结论也就不同,而对本文主旨,可以从神话故事的特点方面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理解夸父的行为,从而理解夸父的宏大的志向,巨大的气魄。)
(五)拓展延伸
1补充《山海经》的知识
《山海经》,书名,18篇。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不出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晋郭璞作注,并为《图赞》,今图佚而赞存;其后考证注释者有清代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2《山海经》中还有很多神话故事,都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你还知道有哪些?
后羿射日 大禹治水 女娲补天 精卫填海 嫦娥奔月 公共怒触不周山 等
3古时生产力低下,人类以神话故事的形式表现对自然的探索,到了科技文明发达的今天,人类依然在不断探索太空的奥秘,你知道有那些吗?
神舟七号实现飞天梦想,阿姆斯特朗登月成功 嫦娥一号园奔月愿望等。
(山海经里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这一问题设计再次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以文本为基础,拓宽学生视野,更好理解夸父这一人物形象及神话故事的作用,再由课本走向生活,由古及今,再次感受人类身上所体现的夸父精神。)
(六)课堂小结:
为了让光明永存人间,夸父顽强不息奋勇追日,最终渴死途中。但他身虽死而志长存,以生命铸成山岳,以手杖化为桃林,以甘美的鲜果帮助与鼓励人们在追寻光明的路上奋勇前行。人的一生总要有所追求,如果拥有了夸父逐日的精神和力量,又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又有什么目标不能实现呢?
(七)作业
1、朗读背诵课文。
2、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练习。
烈日下,沙漠中,两个疲惫的旅行者取出唯一的水壶摇了摇。一个旅行者说:“唉呀,太糟糕了,我们只剩半壶水了。”而另一个旅行者却高兴地说:“ 。”
(1)另一旅行者会说些什么呢?
(2)两个旅行者的话分别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1、“哎呀,太好了,我们还剩半壶水呢!”
2、第一个旅行者面对半壶水看到的是更遥远的路,凭这半壶水恐怕难以走出茫茫的沙漠,充满忧虑和悲观。第二个旅行者面对半壶水看到的则是希望,坚信有这半壶水足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走出沙漠,充满乐观和自信。
(这一问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鼓励学生多角度看问题。教师可以从多个方面引导学生,激活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多元化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