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步理解浅易文言文
2.能准确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课文
3.能够读、写、理解“子曰、愠、罔、殆、矣、诲、弘毅、士、凋、恕、欲”等词语。
4.学习《论语》中名言警句的简单应用。
5.简单了解孔子及《论语》
(二)过程及方法目标
诵读理解 交流质疑 教师点评 全文背诵 学以致用 积累拓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感受孔子伟大人格魅力,了解他以“仁”为核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以及为人处事的态度、做法和人生价值观,提高个人思想修养。
2.联系自身经历,体会课文内涵,端正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习观。
◆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默写文章,评点课文内容,精讲难点章节
◆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内涵,触动学生心灵,感受“至圣先师”的伟大人格
◆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教师对学生做朗读指导,正音断句。
2.学生互相质疑法。学生将自己的疑难当堂提出,学生互答。(也可采用学习小组集中质疑,再互相解答法)。
3.归纳、总结法。将本文涉及到孔子、《论语》体裁及主要内容、本文中涉及到的成语、名言、警句等进行归纳记录。
4.教师评点法。教师针对学生理解进行评点指导,形成统一的、正确的认识。
5.延伸应用法。针对本文内容大多通俗易懂的特点进行延伸应用练习。
◆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运用POWERPOINT系统
◆ 学生课前准备
1.找4-5名学生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主题排练一小品,情节简单明快,用时3~4分钟。
2.学生搜集、了解有关孔子及《论语》资料,做好上课准备。
◆ 教学说明
因我所教班级每周有一节学生国学演讲课,主要内容为《四书五经》中名言或片段,因此学生对孔子及《论语》比较熟悉,故此在对这两者的处理上可以比较简略。
◆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文章,朗读、分析文章内容。进行简单应用拓展。
◆ 教学步骤
(多媒体课件展示孔子像,背景音乐为古筝曲《高山流水》,进入上课时间)
一、导语
教师在黑板板书繁体“圣”字,由学生识读并分析这个字特点,明确“耳、口皆为王,是为圣”,说明人们把能听、能说,胸中有韬略、有学识、品德高的人称为“圣人”。有一个人被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板书这八个字)可见这个人的厉害了。这个人还被联合国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板书“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今天在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可见这个人的影响力之大了,这个人是谁?(学生回答)对,他就是孔子。就是我们大屏幕上这个人。对于孔子,大家都不太陌生,而记录孔子生平的那本书《论语》,大家可能也不陌生吧,历史课上老师也已经教过了,那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孔子和<论语>的有关内容。
二、关于孔子及《论语》有关资料(出示幻灯片,内容如下)
孔子及《论语》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教育,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492章,内容涉及很广:哲学、政治、教育、文学、艺术乃至立身处世之道等。是我国现存最早用语录体记录的古籍。在我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广的影响,在文学史上占用重要地位。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些孔子的深邃而言简意赅的言论,来提高我们的认识。(展示幻灯片,出现孔子图像及课题,教师再板书课题)。
认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第一部分:读)
1.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现在,让我们通过朗读走近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随他一起探讨有关学习方法、求知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找一名同学朗读“阅读提示”,指导学生对照注释自己朗读《〈论语〉十则》。)
2.学生自己大声地朗读课文。
3.展示幻灯片,给重要字词正音及课下列出的三个通假字的读音及解释。(幻灯片略,字词如:论、愠、罔、殆、凋、焉、弘、恕等,通假字有:说、女、知。)
4.学生各自大声的流利的朗读课文。
5.就“大声”“流利”“快速”进行朗读指导和示范。
6.全体大声的节奏准确的朗读课文。
(第二部分:解)
1.大家阅读本文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本文的课下注释非常全,大家在阅读中的一些疑问基本上都有说明,下面请大家根据课下注释及平时〈论语〉演讲的积累,自己试译文章内容,个人的疑难可以小声的和同桌进行讨论,通过讨论解决不了的可以一会给大家提出来。
2.学生提出疑难,互相解答。(疑难以字词、短语为主。)
3.给大家一点时间,看一看自己哪一则翻译起来有困难,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下。(一般说来,学生对第八则的内容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可做示范性翻译)
例如: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刚毅,因为他肩负着伟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理解这一句话并不难。这一则中有一个关键词“弘毅”,可用换字办法来解释,即“刚毅”“强毅”;有的可用加字办法来解释,如“任(任务)重(重大)而道(路程)远(遥远)。请大家在理解了句意的基础上齐读这一则,读准节奏。(生齐读第八则。)(板书可设计为“以仁为己任──重,死而后已──远”的一一对应形式,帮助学生理解。)
4.通过解答疑难,大家已经对文章有了一定的理解,下面我请同学来试着按则翻译文章。(配合幻灯片进行翻译,过程中教师及其他同学进行指正)。
(第三部分:练)
1.大家在对整篇文章进行翻译后会发现,文章的每一则都和我们息息相关。请大家说说他主要说了那些方面的东西?(明确:学习与人生修养两类,学习又可以细化为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两类。)(教师板书)
2.既然是和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就请大家看看下面几道练习题。(展示幻灯片)
例:(1)与陈毅元帅“大雪压清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意境相似的语句是:
(2)讨论学习和思考相辅相成的关系的语句是:
(3)一组对比图片,(好与坏的典型),谈感受,用文中语句回答:
(4)学生表演小品,学生根据小品答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小结课文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人。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从中国的孔子这里找智慧,就要从《论语》里面去找智慧。这节课我们粗略了解课文的内容,大家可以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智慧,可以谈出对里面的话的理解,我们将在下节课继续了解孔子,走进大师的内心世界。
五、作业
(1)背诵《论语》十则
(2)从十则中选出自己喜欢的2-3则,写出喜欢的理由。(共41张PPT)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能够流畅地朗读、背诵并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并积累相关的成语、格言、警句。
2、学习文中所阐述的行为规范、学习态度等思想内容。
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提高道德行为修养。
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思想核心是:“礼”、“仁”。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东南)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思想核心是“仁”,即仁爱、爱人。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他的成就主要在晚年,晚年他致力于教育,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
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二。
相传孔子出生地----山东曲阜尼山全貌
孔府:
孔子嫡系子孙
居住地
孔府一角
二堂内景
三堂内景
后堂楼内景
圣府大门
孔庙:
祭祀孔子的地方
孔林:
是孔子及其
家族的专用墓地
——《论语》——
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
共二十篇。
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
类型
1、语录体
2、对话体
3、叙事体
说 ——
通假字 :
知 ——
女 ——
悦
汝
智
生词:愠(yùn)
三省(xǐng)
传(chuán)
恕(shù)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说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重点字词:时、习、说、朋、知、愠、君子
学习的方法 学习的乐趣
个人的修养
孔子说:学到的(知识)能时常反复温习,心里不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心里不是很欢喜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怨恨,不也很君子吗?
译文: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
为别人办事 与朋友交往 温习知识
曾子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忠(尽心力)信(诚实)
习(温习)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情是不是不尽心竭力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温习过呢?”
这句中所包含的成语:
三省吾身
3、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独立思考
有所发现
获取新的知识
将旧知识融会贯通
温习学过的知识
↙
↙
↑
↘
↗
译文:
孔子说:“能够通过温习旧知识,进而悟出新知识,就可以做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重点字词:罔、殆
学习
辨正统一
有害
迷惑
思考
译文:
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重点字词:“女”通“汝” “知”通“智”
怎样用一句话概括孔子在这句话中要表达的意思
学习要有谦虚的态度
译文: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求知的正确态度吧!对待知识,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啊!”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改之。” 《述而》
这两句话告诉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学习态度?
随时随地向任何人学习,学习别人的长处,借鉴别人的短处。
译文:
孔子说:“看见贤人要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这句话中包含的成语:
见贤思齐
译文: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这句话中包含的成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重点字词:士、弘毅
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什么?
“仁以为己任”
译文: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宽广胸怀、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这句话中包含的成语: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岁 寒
常 青
(困难)
其他树木
(小人)
(君子)
松 柏
凋落
(变节)
(保持节操)
译文:
孔子说:“天冷了,然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
10、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之行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回忆一下,前面我们学过的部分,还有哪些是讲与人交往的。
“仁”
“忠”
“恕”
“信”
译文:
子贡问道:“有一句话而可以终身奉行的吗?”
孔子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这句话中包含的成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总结:
求知态度
学习方法
修身做人
求知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修身做人: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成语:温故而知新
见贤思齐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三人行必有我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温习已学过的东西,又有新的体会。
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
负担沉重,路程遥远。
到死为止。
在一起行走的几个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自己所不要的,不要施加到别人身上。还有成语吗?
学而时习之。
吾日三省吾身。
时,一定的时间
习,复习
故时有物外之趣。时,常常
日,每天。
能张目对日。日,太阳。
文言实词:
不亦说乎。
吾日三省吾身。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而殆。
士不可以不弘毅。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说,“悦”的古字,愉快。
三省,多次反省。
故,学过的知识。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有害。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强。
欲,愿意,想要。施,施加。
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师矣。
知之为知之……
仁以为己任。
为
为,替。
为,做。
为,是。
为,作为。
项为之强。为,因为。
为之怡然称快。为,为了。
以丛草为林……。为,作为。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被。
(wèi)
(wéi)
可以为师矣。
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士不可以不弘毅。
可以
可以,可以凭借。
可以,能够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诲女知之乎……
知,了解。
知,知道。
知,知道。
知
学而时习之。
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
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之
之,代词。
文言虚词: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
死而后已。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人不知而不愠。
为人谋而不忠乎……
学而不思则罔……
任重而道远。
而
而,承接。
而,转折。
而,并列。
文言代词:
吾日三省吾身。
诲女知之乎。
吾,人称代词,我。
女,同“汝”,人称代词,你。
余忆童稚时。余,人称代词,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