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一政治史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一政治史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4-25 21:5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史概况
在政治方面:应着重掌握中国主要朝代的更替及其衰亡的原因和形式;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历史发展过程;历代封建王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措施及其对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重要政策和政治现象出现的原因、性质和影响;主要农民战争的爆发原因和作用;中国古代的著名战役和性质;正确分析评价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在经济方面:应着重掌握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所采取的经济政策、赋税制度以及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其对社会政治、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发展等方面所产生的重大影响。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基本观点。认识人民群众在生产斗争中的伟大作用。
在民族关系方面: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通过对古代史的学习和复习,应掌握的内容有我国古代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各民族间的融合和经济文化交流;主要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以及历代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理解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在我国古代的对外关系中:主要包括两汉时期与西亚、欧洲、大秦的交往,汉与日本、朝鲜的关系;秦汉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唐文化的世界地位及唐朝和日本、印度、波斯、大食的友好往来;宋元的海外贸易;明朝的郑和下西洋;中国古代的反侵略战争等内容。通过学习和复习,应掌握和理解中国经济文化在封建社会形成和上升时期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中国以自 己的先进文化影响周边一些国家的同时,也学习各国长处,促进了自己经济文化的发展。
在我国的古代文化发展中: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古代史中,我国的科技文化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 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对于我国古代的文化,应着重掌握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科技、思想、史学、艺术、教育等方面的成就。认识中国古代文化是中华文明史的重要 组成部分,它丰富了世界文化宝库,为人类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专题一 政治史
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概念
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2、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3、二者之间的联系: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②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
(二) 实行原因
1、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封建的个体的小农经济。这种经济模式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封建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2、新兴的地主阶级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其土地所有制度。
3、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吸取周天子在诸侯割据局面下无能力的教训,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
4、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韩非子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理论基础。
(三) 基本内容
1、皇帝制;2、中央行使制度;3、地方行政制度。其核心是集一切权力于皇帝。
(四) 特点:
1、皇权至上,不可分割原则;2、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3、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4、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并具有随意性;5、宣扬“君权神授”;6、思想文化的专制统治。7、中央和地方、君权和相权的矛盾和统一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8、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明清时期趋向强化,并走向反动。
(五) 基本矛盾
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矛盾(中央政府内部矛盾)。
(六) 发展演变
1、萌芽(战国):韩非子法家思想为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商鞅建立县制。
2、确立(秦朝):秦统一后,一整套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的建立。政治上,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三公九卿的官制,地方推行郡县制颁布了通行全国的秦律;在文化上,书同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又规定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3、巩固(西汉):①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夺王侯爵位,解决王国问题。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专制,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完善(隋唐):①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相当于宰相,相互牵制和制约,避免宰相的专权,又一定程度上牵制君主专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②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参加到政权中来,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5、加强(北宋):采取“杯酒释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防止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发展科举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6、发展(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保证了中央统一政令的实行。在地方设“行省”实行行省制度,对后也影响深远。
7、强化衰落(明清):明朝废丞相,形成君主独裁的局面,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还遍设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这是专制主义强化的突出表现。清朝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君权空前加强,形成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
认识(发展趋势):①不断调整、改革中央行政结构,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明太祖废丞相,使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基本上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局面。②不断调整、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基本上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条件,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缓和,在元明清三朝,再没有出现过国家大分裂。③对人们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典型的表现。
(七) 中央机构的变化
1、秦朝: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管理军事。以下设诸卿,分掌政务。
2、隋唐:隋文帝开始创立三省六部制,唐太宗进一步明确划分三省的职权。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六部是尚书省的下设机构。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统治的力量,加强了兵权,这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
3、北宋:在宰相之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收入等,分割宰相的财政权,这样便于皇帝总揽大权。
4、元朝:元世祖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是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御史台是最高监察机关。另外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5、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把行政权分属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明太祖将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设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控制。
6、清朝:清初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六部,但还保留了满族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雍正时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设理藩院掌管少数民族事务。
(八) 地方行政制度
1、西周开始实施分封制。春秋战国时期,诸候争霸,分封制瓦解。
2、战国时期,商鞅“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全国后,郡县制在地方普遍推广,分封制被废除,奠定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础西汉初年的地方 统治体制是
“郡国并行制”,通过汉武帝的“推恩令”“附益之法”,“郡国并行制”名存实亡,地方行政制度复归为郡县制,东汉的地方行政区划由郡且两级转变为州、郡、县三级。
3、金建立后,为加强统治力量,阿骨打推行猛安谋克制。猛安谋克制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平时生产,战时出征,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制度,它对金的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4、辽统治者实行蕃汉分治制度,在中央设置南面官和北面官。蕃汉分治制度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5、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后来发展成为地方行政区的名称,初步奠定了明清以至今天省区的规模,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设宣政院管辖藏族地区事务,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领土的一部分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与琉球(今台湾)。
6、清朝确立了对西藏宗教领袖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及其继承人灵童“转世”的金瓶掣签制度,同时确立了驻藏大臣制度,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7、明清时期,我国对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政策。中央政府在西南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允许其世袭。土司首领必须忠于朝廷,按时向朝廷交纳贡赋。明初西南地区的两个宣慰司叛乱,明朝派兵平定后,开始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后设贵州布政使司,贵州成为省一级行政单位。清朝在平定“三藩之乱”后,大规模地实施改土归流政策,土司制度隋之逐渐消亡。
(九) 作用
1、积极作用:① 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创造出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③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
2、消极作用:① 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② 政治上,空前强化的专制统治使人民毫无政治地位和言论自由。③ 思想上,专制统治使读书人只知埋头攻读经书,不去钻研有关国计民生的真才实学,严重阻碍科学发展。
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封建社会后期,其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其危害特别严重。
二 选官制度
1、察举制:西汉统治者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统治的需要,建立了这一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这是两汉选用官吏的主要途径之一。东汉时期,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以“乡举里选”为依据,体现的是尊重乡里舆论对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但是,舆论评价一旦与仕途沉浮相联系,就容易被某些有权势、有影响的人物或社会集团所控制、所利用。
2、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注重门第的选官制度,到隋朝初年,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这种制度已经无法继续下去。
3、科举制:①是一种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的制度。隋朝文帝创立,唐朝继承和发展,并逐渐发展为定制。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②北宋科举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考试分为乡试、省试和殿试三级,考试程序严格,科目减少,考试方法上实行糊名法。科举制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权的基础,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③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积极意义:剥夺了士族地主的政治特权,削弱了地方豪强士族的势力,使封建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权收归中央,有利于消除地方和中央在选官方面的腐败,改变了自秦汉以来以荐举为主的官吏选拔制度,是历史的一大进步。通过科举考试,向整个地主阶级开放仕途,有利于笼络人才,缓和了矛盾,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科举制度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推动了教育和科技文化的发展。
消极影响:明清时专重“四书”“五经”,以八股取士,禁锢了士人的思想,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其种种弊端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极端强化的产物。
三 监察制度
1、秦朝在中央设立御史大夫,掌管监察。
2、汉武帝以后,汉朝实行刺史制度,把每州作为一个监察区,设刺史一名,巡察时代表中央,可以监察诸候王和地方高官。
3、东汉时期,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
4、东汉末年,刺史执掌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5、元代设立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
四 军事制度
1、府兵制:①府兵制源于西魏,基本上采取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的政策,一人当兵全家编入军籍,称为军户,不属于州县管理。②隋文帝时,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寓兵于农”“兵农合一”。③唐太宗时,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增加了军府数量。④武则天时,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府兵制崩溃。
2、募兵制:唐玄宗为增强军事力量,实行了募兵制。募兵制基本上由国家供给衣食,士兵以当兵为职业,封建国家得以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但是,兵将的隶属关系,导致军阀的形成。
两者的主要区别:一是士兵职业的性质。府兵制下的士兵是与农业紧密结合,“寓兵于农”“兵农合一”。府兵平时在家乡从事农业生产,农闲受军事训练,轮番宿卫京师,战时应征作战并自备武器、粮食等,军费由农民负担。战事结束,解甲归田。募兵制下的士兵应国家招募当兵,当兵是他们的一种职业,完全脱离农业生产。他们由国家供给衣食,免征赋役。二是兵将关系。府兵制的兵将平时不在一起,不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的局面。募兵制下,将领长期统帅一支军队,兵将之间有了隶属关系,导致军阀的形成。
3、北宋实行禁军制和更戍法,禁军是国家的正规军,各地方军的精壮之士都选入禁军。禁军的半数拱卫京师,另一半驻军各地,以达到“强干弱枝”“内外相制”目的。所有禁军要定期换防,而统兵的将领并不随军调动,以防止武将专权。为集中军权,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又设立枢密院,有调兵之权但不直接指挥军队;而统领军队的将帅无调兵之权,使其互相牵制。
4、明朝:明太祖仿照宋朝的枢密院制度,将大都督府改为前、后、左、右、中五军都督府。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相互制约。遇有战事,兵部奉旨调兵,由皇帝临时任命将领、总兵统帅军队作战。
5 猛安谋克制和八旗制度
都是女真人兵农合一的社会组织,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壮丁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出征,都对各自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猛安谋克制由金朝皇帝阿骨打所创立。猛安谋克原是女真族的氏族部落组织。八旗制度由明朝后期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所创。八旗是清代军事力量的核心。
五 文化专制主义
1、目的:禁止自由争鸣,统一思想,以巩固专制集权
2、表现:秦: 焚书坑儒,打击分封旧思想,也摧残文化
3、西汉: 大一统,神化皇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
4、明: 八股取士,束缚思想,培养忠顺奴仆
5、清: 文字狱,打击反清思想
六 法律制度的发展
1、战国时期,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了“以法为本”和“法不阿贵”的治国思想。这对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是有积极意义的。
2、秦朝以法家思想为治国依据,实行法治。秦始皇参照六国法令,制定并颁行秦律。秦律对后世封建律令的制定很有影响。
3、明太祖时,制定了《大明律》,增加了经济立法,主张按其罪行轻重量刑。
七 古代重要改革
1、变法改革的类型
(1)春秋时富国强兵的改革——管仲改革。这次改革是奴隶主统治阶级进行的,使齐国确立了霸主地位。
(2)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改革——商鞅变法。这是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所进行的调整和变革,确立了封建统治,是划时代的政治改革。
(3)封建统治者为挽救统治危机而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有王莽改制、周世宗改革、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这些改革,多是在社会矛盾激化、出现统治危机的情况下,封建统治阶级对生产关系和统治政策某些环节所作的一定调整。从整体上看,多数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暂时挽救了统治危机,是值得肯定的。但这些改革不是从根本上触动生产关系,又招致大地主的反对,多是以失败而终。
(4)少数民族为汉化而进行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5)开国的相对贤明君主对统治政策的调整和厘正:汉高祖、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明太祖、康熙帝(清入关后的第三代皇帝,实则起了开国作用)等对统治政策的调整。这些调整虽未直接冠名“改革”、“变法”,但实质上也应视作改革。这一类改革多发生于新王朝建立之初,统治者接受了前朝覆亡的教训或经历了农民战争,锐于图治,又是由强有力的君主推行,因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对改革变法的认识
纵观中国古代史上的改革,基本上分两大类:一是新王朝建立之初对统治政策的调整;二是王朝中后期的变法改革。从结局上看,前者多成功(王莽改制是例外)后者多失败。其原因是:第一,新王朝的建立者多是雄才大略者,他们亲历了新旧王朝更替的血与火的变革,能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个人权威强,调整政策的阻力小。而后者改革的推行者,其改革多是被动的,其进取性相对差,皇权保障作用相对小。第二,新王朝多是在农民战争推翻旧王朝以后建立的,农民战争对封建统治冲击大,也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改革的阻力相应小。而王朝中后期的改革多没有经过农民战争的调整,封建统治所受到的冲击小,统治阶级派系复杂,保守顽固派势力强大。第三,新王朝建立之初的改革,相对广泛地符合社会各阶级及不同政治集团的利益;而中后期的改革和调整,必然损害统治阶级中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势必引起这部分人的反对,因而改革多归于失败。
八 治乱兴衰
1、在我国封建社会曾出现过许多天下大治的盛世局面。大体有两类:新王朝建立之初的盛世;如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等;某一王朝在前期发展的基础上进入鼎盛状态或在社会危机出现后,经过改革或调整而出现的“中兴”。如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
必须注意到,在封建的治世之下,仍存在严重的封建剥削和压迫,并在特定地点和时期存在社会矛盾激化的情况。
2、中国历史上也出现过许多动乱局面,这些动乱多出现于某一王朝的中后期,多是统治阶级为争夺中央领导权而发生的叛乱。如七国之乱、安史之乱、八王之乱、三藩之乱
3、治乱兴衰局面出现的原因和规律
①兴、治局面出现的原因有: a.新王朝的建立者体验了农民战争的威力,吸取前朝覆亡教训;初履皇位和个人特有的经历,致使其有较好个人政治品质。b.相对良好安定的社会环境。c.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生产活动。d.科技、对外交往和民族融合的互动作用。
②乱、衰局面出现的原因有:从根本上讲是封建统治阶级腐败的必然结果,皇帝腐朽、重用奸佞、宦官、外戚专权,再加上封建经济的分散性和割据性。
③治乱兴衰局面与统治阶级有直接关系。就某一封建王朝来说,建立之初,开国之君多是雄才大略者,他们为维护封建的长治久安,多数吸取前朝败亡的教训,注意调整统治政策,励精图治、勤于政事,因而出现天下大治。封建统治阶级的腐败性是根除不了的,进人中后期后,皇帝日益腐败,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社会矛盾激化,势必出现动乱,直至被推翻。在整个封建社会中,每一封建王朝,无时不处于治乱交替的周期率中。这是任何封建统治阶级都逃不脱的。
九 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
1、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统治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是引发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民族压迫最终体现为阶级压迫,在特殊情况下也成为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严重的自然灾害又往往成为农民起义的诱因。通常情况下,封建暴政、土地兼并、自然灾害是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2、中国古代重要的农民起义和战争: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是封建社会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和战争主要有秦末农民战争、西汉末年的绿林赤眉起义、黄巾大起义、隋末农民战争、唐末农民战争、元末农民战争、明末农民战争。每次农民战争也有其不同的特点和地位,如秦末农民战争的首创性,黄巾起义的有组织有准备,唐末农民战争的流动作战,元末农民战争的反民族压迫色彩,明末农民战争达到古代农民战争的最高水平。
3、农民起义的结局:农民阶级不是新生产力的代表者,不可能建立新的社会制度,其最终结局是失败。具体结局有三种情况:一是被封建政权镇压,如黄巾起义;二是被封建地主阶级利用,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如隋末农民战争;三是农民起义领袖蜕变为封建统治阶级,如秦末农民战争中的刘邦和元末农民战争中的朱元璋。
4、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历史评价: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推翻或改造了相对腐朽的封建统治,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封建生产力的发展,改造了封建生产关系。农民起义和战争还大大震慑了封建统治阶级,迫使其作出让步,对统治政策作某些调整,这往往会成为新王朝建立之初清明政治出现的一个条件。但从另一方面看,农民起义对生产也有一定破坏作用,频繁的农民起义也打断了封建化的正常进程,使已正常发展的封建进程又重新回复到原先的起点,从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之一。
十 中国古代战争和战役
(1)中国古代战争的类型
①原始社会争夺土地和人口的部落战争: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和蚩尤部落争战。
②奴隶主贵族争夺政权的战争:商汤灭夏、武王伐纣等。
③奴隶社会诸侯争霸战争:春秋争霸战争。
④封建国家的统一战争:战国时的兼并战争、秦统一六国、隋统一南北、唐初的统一战争、元初的统一战争、清初入关后的统一战争等。
⑤中原封建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间的战争:西汉时对匈奴战争、宋与辽夏战争、宋金战争、明与瓦刺及后金战争。
⑥平定叛乱、维护统一的战争:平定七国之乱、平定安史之乱、清平定蒙古和回部贵族叛乱等。
⑦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戚继光抗倭战争、郑成功收回台湾、康熙帝反击沙俄入侵的战争。
⑧统治集团内部之间的战争:楚汉之争、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战争等。
⑨中国古代农民战争等。
(2)对中国古代战争的评价
①战争是政治斗争的继续和最高表现形式,一系列战争为更朝换代创造了条件,战争也不断改造着各种政治力量,战争更是民族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一些战争也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利益,为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创造了条件。长期的战争形成的战乱,破坏了社会正常发展的环境,形成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重要因素。
②正确区分战争的性质,是评论战争的重要前提。一切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争,都是代表了中华民族利益的,也是正义的,值得肯定的。其性质应为侵略与反侵略性质。
③历史上汉族王朝与各少数民族间的战争、各统治集团之间的战争等,不同于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不带有侵略反侵略性质。但必须辨明正义与非正义、进步与反动的不同性质。任何民族统治者对其他民族实行的民族歧视和压迫,发动掠夺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反之,被压迫民族反抗民族压迫和掠夺的战争是正义的。消灭割据势力,实现和维护祖国统一的战争是正义的;而统治阶级为实现财产和权力再分配的战争,只能对人民和社会生产造成严重破坏,都应否定。
十一 杰出帝王将相的政绩与评价
1、秦始皇: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创立者,是我国封建社会有作为的皇帝。
1)公元前221年灭六国统一全国。2)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中央集权政治制度3)修灵渠4)派大将蒙恬北攻匈奴,夺回河套一带的广大地区5)为阻止匈奴南下,修筑长城
2、汉武帝::汉武帝是西汉时期一位有作为的封建皇帝,在位50多年,西汉国力最为强盛。
1)经济:A重视兴修水利,开凿了六辅渠和白渠。B调集几万民工治理黄河,此后80多年黄河未发生过水灾
2)政治:A颁布“推恩令”,剥夺王侯爵位,最终解决了王国问题。B采取董仲舒的“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3)民族关系:A发动大规模反击匈奴的战争,并取得巨大胜利,使北部边郡得到安定。B两次派张塞出使西域 C派人到少数民族地区,在四川,贵州,云南等地设立了郡县,加强了内地同西南地区的联系。
3、唐太宗:他是唐朝第二代皇帝,“贞观之治”
1)总结和吸取隋亡教训,善于纳谏,知人善任
2)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使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生产有时,客观上有利于农民生产的发展。
3)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还进一步完善了隋朝的科举制。
4)把文成公主嫁给了吐蕃莆松赞干布
5)打败东突厥,在其旧地设置都督俯,在西突厥地区设置安西都户府
6)重视对外交往:多次谴使天竺,学习熬糖法。
7)重视科学技术发展:办了分科比较细的医学校。
4、武则天: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1)她在位时,奖励农业发明,重用人才,改革科举。
2)在西北地区设北庭都户府
5、唐玄宗:他统治前期,政治比较安定,生产继续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1)重视地方官的人选,亲自考核新任命的县官
2)8世纪前期在黑龙江下游设立黑水都督。713年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册封皮罗阁、骨力裴罗。
3)改革军事制度,改府兵制为募兵制。
4)后期宠爱贵妃,重用奸臣,政治腐败,导致安史之乱发生,唐朝由盛而衰。
6、元世祖:①建立元朝,实现大统一;②调整统治政策:把农业生产的好坏,作为评定地方官政绩优劣的依据;中央设立负责农业和水利的大司农司;向全国颁发《农桑辑要》一书,指导农业生产。③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统治范围之内;民族大迁徙,形成民族融合新高潮。④实行行省制度,加强对地方控制,对后世影响深远。⑤发展内河航运和海运,开凿会通渠和通惠渠。⑥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丝绸之路重新繁荣,马可·波罗来华,泉州成为最大外贸港口。⑦实行民族歧视和分化政策。
7、明太祖:
①参加红巾军起义,建立明朝。②北伐灭元,实现统一。③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和厂卫特务;实行八股取士,兴文字狱,加强中央集权。④奖励垦荒,实行屯田,清丈田亩,兴修水利,推广植棉,改革工匠服役制度。
8、明成祖: ①发动靖难之役,夺取帝位。②营建北京,迁都北平,改元永乐。③设置奴儿子都司。④派郑和出使西洋。
9、康熙帝: ①调整统治政策:奖励垦荒,实行“更名田”,固定丁数,废除匠籍。②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进军台湾,设台湾府;平定噶尔丹叛乱;册封班禅。③抗击外来侵略:雅克萨之战,大败沙俄,《尼布楚条约》签订。
10、雍正帝: 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设立军机处;大兴文字狱;设驻藏大臣。
11、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热情接待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十二 政治局面
1、王朝更替
⑴王朝建立类型:①农民起义的领袖建立:西汉、明朝 ②权臣篡权:曹魏、西晋、北朝
③武人专权:南朝、五代的更迭 ④少数民族建立:北魏、夏、金、元、清
⑵王朝灭亡类型:①被农民起义直接推翻:秦隋元明 ②被农民起义瓦解:东汉、唐
③被少数民族灭亡:西周、西晋、北宋、南宋 ④被权臣取代:曹魏、北魏
2、都城变迁
⑴六大古都
北京:战国燕(蓟)、金(中都)、元(大都)、明(北京)、清(北京)
西安:西周(镐京)、西汉(长安)、新(长安)、前秦(长安)、隋(长安)、唐(长安)。
洛阳:东周(洛邑)、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梁、后唐
开封:战国魏(大梁)、后梁(开封)、后周(东京)、北宋(东京)
南京:东吴(建业)、东晋(建康)、南朝(建康)、明朝(应天府)
杭州:吴越(杭州)、南宋(临安)  
⑵七次迁都:BC14世纪,盘庚迁殷;BC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494,孝文帝迁都洛阳;金迁都燕京;1421,明成祖迁都北京;后金迁都沈阳;1644年迁都北京。
3、疆域区划
⑴特点:东部、东北变化较小,西部、西北变化较大。(远—唐[咸海];近—秦[甘肃临洮])
⑵变化:①五代十国 ②宋金对峙[分界线,接壤政权]
⑶管辖:
东北[黑龙江流域]---唐:黑水都督府,大祚荣;明:奴尔干都司;清:黑、吉、盛京将军
东南[台湾]---三国:卫温230年通夷洲;元:澎湖巡检司;清:郑成功收复台湾1662,康熙1684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三国至南北朝:夷洲→隋:流求→唐至元:琉球→明:小琉球、东番→明末:台湾
南方[云南]---汉武帝:郡县;唐:皮罗阁;两宋:大理国;元:云南行省;清:改土归流
西南[西藏]---唐:文成公主,长庆会盟;元:宣政院;明:乌其藏都司;清:达赖、班禅
西北[西域、新疆]---西汉:BC60西域都护;唐:安西、北庭都护府;清:伊犁将军1762
4、分裂统一
1、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国家统一的不断加强和巩固。三次政治上大分裂时期: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辽宋夏金。统一共四次九朝:秦汉、西晋、隋唐、元明清。200年以上的有汉唐明清四朝,即使是分裂时期也存在明显的统一趋势。
2、促成统一的因素:①人民反对战争,渴望统一。②分裂时期,局部地区经济发展为统一奠定基础。③民族融合的加强。④杰出历史人物的雄才大略。⑤意识形态对统一所起的积极作用。
3、造成分裂的因素:①政治腐败黑暗,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中央集权削弱。②地方割据势力膨胀。③民族矛盾尖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