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 论语选读 教案(7份打包)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 论语选读 教案(7份打包)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07 13:26:30

文档简介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知识与能力
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过程与方法
诵读课文,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2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教学方法
展示、讨论、探究
教学内容
导学设计(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组织教学二、导入三、预习检测文本解读七、小结八、布置作业
师生问好学生聆听学生展示1
自读课文。2
生范读课文。3
重点字词释义、翻译。4
他们是怎样看待孔子的?体现了孔子的什么人生态度?(学生讨论)课件展示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讨论、交流小组讨论、交流
板书设计
孔子人生态度
积极入世
勇于担当
以天下为己任
知其不可而为之
PAGE
-
2
-
高考资源网
www.
Ks5u,您身边的高考专家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教学目标:?
1、熟悉《论语》相关语句中出现的文言现象;
2、?2、了解孔子眼中“义”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孔子关于“义”的言论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
2、对比理解“仁”和“义”的关系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讲读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义,它是一种道德,它是最高道德的一种形式,一个重要的环节。由仁这个最高的道德,通过具体的器物来实现,中间有很多环节,义是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但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看到人们把“义”与其他一些概念进行挂钩,比如“利”,比如“君子”,比如“勇”。
这些和义都有着怎样的关系,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听听孔子的理解。
二、自主学习
再阅读全文,疏通文意后,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
 1、本课是集中阐述“义”的相关问题。为了很好的说明问题,孔子都涉及了哪些与“义”有关的问题?试加以概述。
2、对10章节进行分类。
明确:
1、义与富贵(利),义与君子,义与勇敢等问题。
2、10章节可分为三大类:
一是义与富贵---1
3
4则;
二是义与君子(人格)---2
5
6
7
9则;
三是义与勇敢---8
10则
三、合作探究---------学习第一部分义与富贵
(一)、选出文中孔子对“义”的表述语句,感受孔子义薄云天的人格
语句筛选:略
(二)、孔子对富是完全拒绝的吗?用文中的语句佐证并简析
要点明确:①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②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孔子对富贵并非完全拒绝,他希望对其有所向往,他认为希望得到富贵是符合人的天性的
(三)、孔子心中轻视富贵的标准是什么?由此看出在孔子的心中有着怎样的“义利观”,简要准确概况
要点明确:“不义而富且贵”
孔子的义利观:义重于利
(四)、孔子的“义利观”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后世许多人遵从的伦理道德标准。列举几个自己熟知的例子
提示:文天祥,苏轼,谭嗣同,朱自清,邱少云,黄继光,董存瑞等人
(五)、警钟长鸣,是概括自己所了解的无义获利、赢利博利的卑劣手段主要有哪些,何以才能有效杜绝。
  要点提示:杀人越货,偷盗抢劫,投机取巧,欺蒙拐骗,巧取豪夺,敲诈勒索,假冒伪劣
  杜绝方法是加强法制;加强道德教育
三、课堂小结:
这三则主要是谈义与富贵的问题,可以看出,孔子不反对发财做官,但前提必须符合道义;他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他乐于在贫困中享受道义;他指出,人们都不会甘愿过贫困流离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获取。
四、作业补充:
(一)熟语释义
大义凛然:严肃或敬畏。胸怀正义而神态庄严,令人敬畏
大义灭亲:为维护正义,对犯罪的亲人不徇私情
义形于色:主持正义的心情表现在脸上
舍生取义:为正义牺牲生命
义无反顾:为了正义绝不回头,勇敢向前
微言大义:经书的要义,后泛指大道理。精当而含义深远的话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道理
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就能勇敢的去做
多行不义必自毙:坏事干多了结果是自己找死
春秋无义战:泛指非正义战争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
从一个小山村的放牛娃,到大清国最富有的红顶商人,胡雪岩是一个传奇。
胡雪岩出身贫寒,却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迅速发迹,成为当时中国最有钱的巨商富贾;胡雪岩替清朝政府向外国银行贷款,帮助左宗棠筹备军饷,收复新疆,慈禧太后赐他黄袍马褂,被人们称为红顶商人;胡雪岩奉母命建起一座胡庆馀堂,真不二价,童叟无欺,瘟疫流行时还向百姓舍药舍粥,被人们称为胡大善人。
“红顶商人”胡雪岩在胡庆余堂店内设立两块巨大的金匾,上写“真不二价”和“戒欺”。由于他们坚持“以诚待人,以信服人”非义不取,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赢得了顾客的信任,每到一地就会出现"归市如流"的局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二、学习第二部分
“义与君子”。
孔子关于君子的论述很多,他的学生也经常问什么样的人才是君子,孔子做了很多回答,但是始终包含一个“义”字。(重点讲这三则,其他的课件上也有)
1、【原文】?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智,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约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译文】子路问怎样算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清心寡欲,卞庄子的勇敢,冉求的才艺;再加上知礼懂乐的修养,就可以算完人了。”又说:“现在的完人就不必这样了,见到利益时,考虑道义;见到危险时,奋不顾身;长期贫穷也不忘平日的诺言,也可以算完人了。”
?
孔子认为的君子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他也知道一个人不可能具有那没多人的美好品德,所以孔子提出君子,完人是要能够先满足精神再满足物质就可以了。
2、【原文】?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译文】孔子向公明贾询问公叔文子:“他不说、不笑、不取,是真的吗?”公明贾答:“这话过分了。他该说时才说,人不厌其说;快乐时才笑,人不厌其笑;该取时才取,人不厌其取。”孔子说:“是这样吗?难道真是这样吗?”
“义”
不仅仅是君子的行为规范,他也为君子带来好的社会影响。就像这位公叔文子,该取时才取,人不厌其取。这就是“义”对于君子的好处。不义而取往往带来灾祸。周朝时,有个人叫陶答子,他在陶城做官三年,名声并不怎么好,但他的家产财富却翻了三倍。他的妻子劝他说:“没有能力而做大官,这是祸害;没有功劳而家昌盛,这是积灾。现在你只贪求富贵越来越多。我听说南山有玄豹,在雾雨中隐藏七天而不下来觅食,为什么呢?它是想润泽皮毛长成斑纹,为的是能够隐藏自己躲避祸害。猪不择食长得肥壮了,就会被杀掉。现在你不修德而家越来越富有,灾祸就要到了。”陶答子没有听妻子的话,反而将其赶出家门。结果仅过了一年,陶答子就因事发被处以死刑了。
孔子认为,具备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富有智慧、克制、勇敢、多才多艺和礼乐修饰。谈到这里,孔子还认为,有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做到在见利见危和久居贫困的时候,能够思义、授命、不忘平生之言,尤其是本章提出“见利思义”的主张,即遇到有利可图的事情,要考虑是否符合义,不义则不为。这句话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3、【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九种事情要考虑:看要考虑是否看清楚了、听要考虑是否听清楚了、脸色要考虑是否温和、表情要考虑是否谦恭、言谈时要考虑是否忠诚、工作时要考虑是否敬业、疑问时要考虑请教、愤怒时要考虑后患、见到好处时要考虑道义。”
孔子所谈的“君子有九思”,是对君子的“赞赏”还是“要求”?这应该是要求。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这里包括个人道德修养的各种规范,如温、良、恭、俭、让、忠、孝、仁、义、礼、智等等,所有这些,是孔子关于道德修养学说的组成部分。
三、总结。
本章谈论的是关于“义”的思考,“义之与比”“义以为上
”有高尚人格的君子处世严肃灵活,不会厚此薄彼。符合于仁、礼要求的,就是义。“勇”,就是果敢,勇敢。孔子把“勇”作为实行“仁”的条件之一,“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才算是勇,否则就是“乱”。
四、学习第三部分
详见课件,不属于重点内容.教案上省略,课件可删减
四、达标训练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崇德尚义的传统。人们把为了道义而不能推辞某种责任称为“义不容辞”,把基于正义而产生的愤怒称为“义愤”,把为了公众利益而从事的崇尚和大无畏的行动称为“义举”,把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维护正义的人称为“义士”,把正义的战争称为“义战”,把为正义而战的军队称为“义师”……
????请以“义”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300字。
忠与义的交织
2004年福建高考作文
“山东及时雨,孝义黑三郎”,“仗义疏财,忠肝义胆”,“梁山呼保义,郓城宋公明”,这一切的声音,都在共同呼喊着一个名字———宋江。一个父兄眼中“孝字为先”的孝子,一个朝廷眼中“水泊草寇”的顽劣之徒,一个由“忠”和“义”交织而成的历史碑文。
  施耐庵笔下的宋江是《水浒》中矛盾的中心,在报效朝廷和建设梁山中,在尽孝道和上梁山中,他始终处于矛盾之中。但最核心的是他在“忠君”与“仁义”间的选择。
  宋江是“仁义”的,“及时雨”的称谓非他人能及,“救晁盖”、“济武松”、“杀阎婆”、“三打祝家庄”,这一幕幕至今仍然历历在目。“生死之交一碗酒”是他的人生信条,“急人之所急”是他的做事准则,这一切,都树立了他在一百零八将中的地位,位列天罡,执掌地煞,何等的荣耀;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何等的畅快;劫富济贫,攻城略地,何等的威风。
  但这恰恰是施耐庵为宋江吹响挽歌前的空响,宋江毕竟还是一个郓城小吏,在他的骨子里,透着的是对大宋王朝忠贞报国的志向。“敢笑黄巢不丈夫”是宋江留在望江楼的诗,看似轻视朝廷,实为他因报国无门而空自叹息。不论是晁盖打曾头市后的私见宿太尉,还是水淹高太尉后的盛情款待,亦或是晁盖死后,替换“聚义厅”为“忠义堂”大匾,处处透着他对朝廷招安的渴望。然而他却忘了,在腐朽的赵宋王朝里,哪有他一个郓城小吏的生存空间。可悲呀,可叹!可怜梁山一百单八将盛极一时,最后却落得死散凋零。
  纵然面对这些,宋江在忠与义之中放下了曾经紧握的刀枪,在忠与义中作出了最后的选择,对于宋朝的毒酒,他一饮而尽,想以死“表明忠义”,更令人惋叹的是,为防止李逵再反朝廷,也让他服毒酒随他而去。留下的只有“茫茫乾坤方圆几何,成大任,重大义,男儿本色……”的悲歌。
  宋江在施耐庵的笔下完成了他的使命,他在忠与义的交织中,迷失了自己,最终只能淹没在宋王朝的浪花之中,在“忠君”与“仁义”之中,他选择了忠君,选择了一条看似美丽却永无出头之日的道路。他走了,或许他依然会笑对朝廷,依然毫无怨恨,留给我们的只有无尽的感慨。
????如果可以重来,我愿看到那个真正“笑黄巢”的宋江,那个水泊里“替天行道”的宋江。听,他又唱起了那首歌,在芦苇水道中飘得很远,很远:“生死至交一碗酒……”
?
PAGE
-
6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学会换位思考,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友善相处。
过程方法
同学间相处,要努力做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帮助、关心别人,在具体行动中奉献自己的爱心,实现人生的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和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学习“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换位思考方式,养成善解人意的良好品德和习惯。
教学重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
怎样才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法
自主?合作?探究、交流讨论法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五环导学
具体内容
设计意图
1、
导学引领
设置问题,导入新课:
通过设置问题,引起思考,激发兴趣。
2、
多元互动
(一)师生互动(二)问题探究:
1、.什么是仁
2、怎样才能达到仁
3、施仁之后会怎样
4、古今中外关于仁爱、博爱的故事
引导学生课下搜集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互相交流经验。
3、
体系构建
本课是一篇有思想深度的好文章,从不同角度思考质疑,进入更高的境界。
学会一种方法更新一种态度体会一种人生
4、
对点集训
让学生意识到爱是一种能力,培养学生爱的能力,使学生有一颗感恩的心,从
培养学生爱的能力
而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和谐共存。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5、
总结提升
课堂小结
促进理解加深印象
6、
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2、搜集类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意的句子。
板书设计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措





果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教学反思
PAGE
-
3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一、学情分析
(应侧重知识与能力的分析)
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对来说,比较薄弱,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比较弱,因此,设计的学导,比较贴近
学生实际生活.
二、教材分析孔子大家并不陌生,作为圣人,他的智慧给人类留下太多的启迪和思考,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作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孔子又会给我们展示怎样的生存智慧呢?
三、教学目标1.识记文章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2.翻译文中的重点语句,分析理解文中透露的作者的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体会文中孔子及其弟子的有关人生的格言
五、教学准备备好课,写好教案,制作好课件.
六、教学过程文题解读导入展示教学目标展示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展示————学生自学,完成预习案研读教材
1、结合文章一二则,想一想我们应该如何来对待自己的‘无知’呢?2、根据文章三、四、五则,请同学们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来看等自己的过错呢?3、第六则中孔子在其中提倡的'道'是指什么呢?4、孔子第七则中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5、同学们在读了‘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之后,联系己的实际,能够得到哪些启示呢?6、
结合第九、十则思考:孔子是如何强调诚信的?学生展示,教师引导,学生互评。课堂小结学生探究-----课堂练习(与知识点相应练习)课后作业
PAGE
-
2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教学目标:通过了解《论语》之学的内容,理解儒家主要观念。
教学重点:概括《论语》之学的内容,明确儒家之学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古今两个视角评价的《论语》之学。
教学过程:
导入:今天我们学习《<论语>选读》第七课,首先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请同学们齐读课文。
目的:熟悉文本。
初读:
如果从题目“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中提炼一个字作为课文主题,你会选择哪一个字?
预设:学。即论语之学,儒家之学。
目的:明确文本主题。
研读:
1.我在备课的时候发现一个问题,我无法找到这十一则《论语》排列的依据,也就是说它们的排列顺序是随机的,所以我决定请同学们按照你的内容和理解给这十一则《论语》分组,每组至少两则,并按照每组的内容各写一个小标题。
预设:
学习内容、态度、动机、境界;道德与学问;君子之学;知行合一等
目的:理解文本内容。
2.对待古代文化有八字真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你认为那些语句有糟粕之嫌,值得商榷。
预设:
(1)“生而知之者,上也”
质疑:带有神异色彩,不现实。
(2)“贤贤易色”
质疑:有歧视女性的嫌疑。
(3)“事君,能致其身”
质疑:封建专制思想。
(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质疑:君子也要求饱,求安。
(5)“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质疑:还有更高的境界,为国。
(6)“不学《诗》,无以言。”
质疑:今人不学诗,也同样言。
目的:从古今两个视角进行评价,在知古的基础上疑古。
3.在当下的中国,你认为那一句话最有继承的价值?
(1)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预设:探讨学习的动机或境界,对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2)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预设:如何做到不迁怒、不贰过,修养对于性格塑造的作用。
(3)“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预设:古今对比,认识提高个人修养对于社会的重要意义。
(4)“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友交,言而有信。”
预设:人际关系的交往准则,对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有积极意义。
······
小结:
1.继承古代文化要过两关,一要知道,二要质疑。
2.展示古人对学的不同解释,明确对《论语》之学的探讨远没有结束。
板书设计:
知古:态度
内容
动机
境界
道德
学问
知行
君子
疑古:古今视角
继古:永恒价值
PAGE
-
2
-有教无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文言词汇,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点拨的方式理解孔子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孔子的思想精神对我们的引领,以及我们的国家在孔子思想的启迪下做出的巨大变革,让学生对我们的社会充满信心。
教学重点
对有教无类的深入理解
教学难点
对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对比理解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自主合作探究、点拨法、多媒体展示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对中国人来说孔子是中华文化的首要记忆,对世界来说,孔子是中华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当今世界,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重要,很多国家都把传播本国文化作为国家战略,自2004年以来中国在世界各地成立500多所孔子学院,就是塑造中国软实力,作为受孔子思想浸淫的后人更有必要去挖掘孔子的思想宝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教无类》的第二课时。
二、
学生朗读课文
思考探究
1、文章主要体现了孔子教育方面的哪些思想?
2、结合背景理解有教无类并结合实际谈一谈?
3、结合实际谈一谈因材施教的现实意义。
4、谈一谈对孔子教学方法举一反三,学思结合的理解。
5、孔子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
拓展探究
浅议在教育方面苏格拉底
和孔子有什么相似之处?
总结
虽然没有国家直接采纳孔子建议,但孔子一生培养3000多名学生,除了个别“有志于学”不入世外没有一个人没找到工作,按现在的观点就业率100%,山东曲阜孔子的墓志铭是“天下文官主,历代帝王师”概括特别精确。
作业布置
习近平总书记在亲笔致一个孔院分校成立的贺信中指出:了解和学习对方的语言文化,有助于增进人民相互了解与友谊,推动国家关系发展。就此请同学们写一篇关于孔子教育思想现实意义的片段。
板书设计
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举一反三
学思结合
PAGE
-
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一、教学目标-导读
1、了解有关《论语》的文化常识,了解孔子的思想。
2、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了解孔子的教育观和人格魅力以及古人的政治理想和行为规范。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和掌握如、夫、则、尔、以、而等词语的用法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2、品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性格和志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孔子评判学生的标准,要联系孔子的政治思想。
二、自主课堂-学习
文化常识--我知道
1、《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2、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他的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先世为宋国贵族。年青时贫贱,勤奋好学,多才多艺。五十岁时担任过鲁国司寇,代理相事,弃官后,在动乱的春秋时期,为实现他辅国治邦安天下的抱负,带着自己的弟子,拉着几大车书籍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思想。晚年致力于教育、设坛授学,广收门徒,相传先后有弟子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整理《诗》、《书》、删修《春秋》,使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现存《论语》一书,记有孔子的谈话及其与门人的问答,成为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文言障碍--我来查
1、字音:
俟,音()
莫,音
()
甫,音
()
哂,音()
相,音()
铿,音()
沂,音()
喟,音()
雩,音
()
冠,音()
2、特殊句式:
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则何以哉——(
):即                 (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
浴乎沂——(    ):即
为国以礼——(    ):即
3、文言词语
(1)给黑体字解释意义
鼓瑟希
(  )莫春者(  )唯求则非邦也与(   )
(2)指出词类活用并解释
端章甫(     )鼓瑟希(     )风乎舞雩(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
曾皙后(      )可使足民(       )
4、一词多义

: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则何以哉(    )加之以师旅(    )
以俟君子(    )良有以也(    )
尔:以吾一日长乎尔(    )子路率尔而对曰(    )
言:亦各言其志也(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
如:如五六十(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如或知尔(    )
方: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方六七十(    )
与:唯求则非邦也与(    )吾与点也(    )
5、重点字词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夫子哂之(    )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
舍瑟而作(    )冠者五六人(    )吾与点也(    )居则曰(    )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
课文结构--我明了
1、孔子问志
2、弟子言志: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
公西华——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从原文分析四弟子性格:(学生自主提炼)
子路:直率、信心十足,失之于莽撞
冉有:
公西华:
曾皙:洒脱、淡泊于功名、从容不迫
3、孔子评志:为国以礼,( )子路,( )冉有,惜公西华
三、活色生香-演绎
1、请各个小组的成员,自由的分配任务和角色,我把本科改编成适合自己的剧本。(剧本可以另附)
演职人员: 导演--
      编剧--
孔子——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曾皙--
剧本内容:
                                    
                                      
                                    
                                      
                                    
                                      
                                    
                                      
                                    
                                      
                                    
                                      
                                    
                                      
                                    
                                      
                                    
                                      
                                    
                                      
                                    
                                      
                                    
                                      
                                    
                                      
4、演绎之后-反思
 导演结语(本戏特色)|编剧结语(语言总结)|演员结语(角色性格)
                                    
                                     
                                    
                                      
                                    
                                    
                                      
                                      
五、赏析片段-理想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1、从这个片段中体会孔子的政治理想,也可以结合自己的角色写一写。(200字以内)
                                    
                                      
                                    
                                      
                                    
                                      
                                    
                                      
2、你的理想是什么样的?(不拘于职业生涯规划,生活观点态度,艺术修养体会,人生价值。)
(200字以内)
                                    
                                      
                                    
                                      
                                    
                                      
PAGE
-
5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