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 庄子选读 教案(5份打包)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 庄子选读 教案(5份打包)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07 13:27:02

文档简介

无端崖之辞
【教学目标】
1.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2.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3.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故事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1.理解文言词句含义。
2.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故事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1.培养联想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
2.感知本文所体现的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形象化说理风格。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庄子的思想。
2.讲授1、3、4则。
3.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4.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5.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故事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目标3、4?
【教学难点】
1.培养联想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一、复习导入
1.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
2.《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庄子》善于虚构,十有八九是寓言作品。庄子的想象力十分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变化,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也有人称他的作品是“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3.庄子的思想
庄子的主要思想:
(1)“天道无为”。他继承老子顺其自然的观点,更进一步认为无可奈何的叫“命”,不可违离的叫“天”,一切都只好任凭它的摆布。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
(2)相对的认识论。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现实,否定客观真理,否定知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
(3)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追求“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
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的思想相当复杂,攻击儒、墨,主张回归自然;愤事嫉俗,痛恨黑暗现实,楚威王重金聘他为相而遭拒绝;富于批判精神,但同时又想取消斗争。他的人生观很消极,带有浓厚的悲观和虚无主义的色彩。
二、解题
语出《庄子·天下》:“
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

庄子认为天下之人沉滞混乱,不能跟他们讲严正的话,所在以在表达他对社会、人生的思考时,他使用“虚远的说法、夸大不实的语言以及无端可寻的文辞”,这使得他的文章奇特之极。
《庄子》评说
1.
古今能文之士,有不读《庄》者乎?既读,有不赞其神奇工妙者乎?
2
.
《庄子》当以传奇之法读之,使其论一人写一事有原有委,须眉毕张,无不越越欲出,千载而下,可想见也。
(清·林云铭《增注庄子因·序》)
3.“意出尘外,怪声笔端”庄子之文,可以是评之。
----清·刘熙载《艺概。文概》)
三、朗读文章,疏通文意
1.正音

(yǐng
)


)

(zhuó
)
儵(shū
)

(zī
)

(jiè
)
会(kuài
)稽
期(jī
)年
錎(xiàn
)
鹜(wù
)
鬐(qí
)

(móu
)

(xī
)

(quán
)
鲵(ní
)鲋(fù
)
2.重点字词梳理
①顾谓从者曰     顾:回头看
?
②吾无以为质矣   
质:对象,目标
  
?
③漫其鼻端   
漫:污,弄脏
?
④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  息:呼吸    
?
⑤旦旦而钓 
旦旦:天天
?
⑥惮赫千里    
惮赫:威震 
?
⑦离而腊之
腊:名词做动词,做成肉干
?
⑧期年不得鱼
期年:一周年
三、理解寓意
(一)第1则: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从中可得到什么启发?
以“郢人斫垩”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选段妙趣横生。庄子和惠子面红耳赤地争论,交情却极为笃厚。此则寓言表现庄子追念亡友,一往情深,并未因观点不同而影响他真实性情的表露。
我们分析任何一件事情,除了研究其本身外,还要看到与之有联系的其他方面;评价一个人获得的成就,不能忽略与之有关的其他人的努力。
生活中志趣相投的人很难遇到,要好好珍惜,没有“他”,自己的才能也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拓展:
钟期死,伯牙不复弹;郢人死,匠石不复斫;惠施死,庄子无与言。呜呼,人生在世,虽挟绝技,又恶可以独施乎哉!
(清?宣颖《南华经解》)
管鲍之交/李白与杜甫/马克思与恩格斯/廉颇和蔺相如(刎颈之交)
……
匠石
————
郢人
立不失容————
知音难寻、无人再赏、孤独寂寞
庄子————惠子
(俞伯牙与钟子期)
无以为质,无与言之
(二)学习第三则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从中可得到什么启发?
寓意:事物皆有其特殊性,强求一律,反而坏事。一个人的本真是最重要的,不要试图去改变本真。
浑沌无为则生,有为则死;天下无治者安,有治则乱。所以,违背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即使是好心做事,也会造成惨重的后果,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觉。
拓展: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为官要蕃民生而安民性。
好心办坏事:
1.大跃进
2.填湖造地
3.盲目地建设“开发区”
待之甚善
儵、忽
——————————
浑沌
报浑沌之德,日凿一窍
(三)学习第四则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从中可得到什么启发?
寓意:所以说不曾听说过任氏钓鱼的传闻,恐怕是不可以参与管理天下,而且其间的差距也很远了。
人生在世,应当有大志向、大抱负,才能达到目的,才能真正参与社会生活、参与治理世事。
拓展: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为官要蕃民生而安民性。
大钩巨缁
五十犗
大鱼
任氏钓鱼
会稽、东海
大志向、大抱负
经于世
四、庄子之奇
对庄子的“奇怪之语”“虚妄之文”,你怎么看?
我们必须承认,文学作品中的“奇怪之语”“虚妄之文”确实可以给读者带来卓异不凡的审美体验,引起读者更加强烈的阅读快感。世人“好奇”,本不足怪,更不应该一概加以贬斥。只要这种奇文不传达对社会、人生有害的信息,好比是用文锦覆盖着陷阱一样,就不要否认它特有的魅力和巨大的艺术价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自2、5、6、7则。
2.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3.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故事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目标2、3?
【教学难点】
1.培养联想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
一、自主学习
(一)第2则: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从中可得到什么启发?
提示:射箭绝不能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必须内守大道,外忘一切,才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妙境。有高明的技术,若瞻前顾后,患得患失,就会一事无成。
(二)第5则: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从中可得到什么启发?
提示:越是谋取私利大,越是不择手段、卑鄙下流。庄子对这种讥贫炫荣的卑鄙小人极为厌恶,以舐痔得车与曹商的肮脏勾当相类比,反映了庄子对当权者及名利之徒的蔑视。
(三)第6则
提示:这则寓言说明“道不可离,犹鱼之于水也”。也辛辣地讽刺了人情的虚伪。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不从实际出发,就等于“西江引水”,因为那是时间、地点和条件所绝对办不到的事。空头支票害死人。
(四)第7则
提示:狭隘、贪婪、自私的人往往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庄子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以凤凰自比,志当高远。不为名利所羁绊,追求心灵上的自由和快乐,主张精神上的逍遥和自在。这岂是贪名逐利者所能体会得到的!
“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PAGE
-
6
-恶乎往而不可
教学内容
导学设计(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组织教学二、导入新课在先秦诸子里面,庄子是最奇特的一个,他幻化成大鹏,吟唱着对自由的追求,他又幻化成栎树,呼唤着对生命的尊重。可是现实里处处是对名利的热衷,对生命的戕害。庄子陷入了困境,可庄子毕竟又是最聪慧的一个,无路可走,卒归有路可走。今天,我们沿着他留下的脚印,去寻一部人生智慧的秘笈——《恶乎往而不可》三、检查预习,初步感知1、解释题目:“恶乎往而不可”节选自《庄子·大宗师》,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解释一下这句话什么意思?——到哪里去不可以呢?2、疏通重点词句(1)同学们在疏通文意过程中,有没有哪些文言词句还不能理解?(2)疏通重点词句①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为鸡,予因以求时夜。②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谓县解也。③今一犯人之形而曰:‘人耳!人耳!’夫造化者必以为不祥之人。④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3、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出情感4、概括选文内容,试谈初读感受——内容写三件事:莫逆于心,四人为友子舆有病,子祀往问子来将死,子犁往问——感受有两方面:思想内容:安时处顺艺术手法:寓实于誕(寓言故事、夸张手法)5、教师归纳总结:安时处顺是庄子的一种人生态度,对庄子的这种思想,你读懂多少?我们再读课文,深入理解。四、精读课文,理解文本1、集体自由诵读2、理解安时处顺思想——言(语言)四人:以无为首句——生死一体子舆:浸假而化句——安时处顺
所谓县解句——自我解脱
物不胜天句——人力难为子来:阴阳于人句——唯命之从
载我以形句——善待生死
大冶铸金句——违命必毁
天地为炉句——安时处顺——行(细节、对比)(子舆)其心闲而无事,跰而鉴于井(子来)其妻子环而泣之。(子犁)叱!避!无怛化!(子来)成然寐,蘧然觉3、评价安时处顺思想⑴教师出示课件:路可走,卒归于无路可走。屈子是也;无路可走,卒归于有路可走,庄子是也。——刘熙载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一部《庄子》,一言以蔽之,就是对人类的怜悯!——鲍鹏山⑵庄子有很多铁粉,也有不少对手,有人点赞,也有人反对,那么你对于庄子安时处顺思想又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实例来谈一谈。——苏轼、史铁生、尼克·胡哲、露丝座右铭五、小结庄子是独坐于山林中低声而歌的隐士,是疯疯癫癫的智者,是极端偏执率性而为的孩子,是贫困潦倒的落魄文士,是在夕阳西下的古道上踽踽独行的孤独老人。有庄子而没有孔孟,人生太虚浮;有孔孟而没有庄子,则人生太滞重。因此对于哲人,不要拒绝任何一位。布置作业联系旧知,延伸拓展1、面临困境,庄子找到一条路径;孔子孟子走上另一条路径。请联系所学文章谈谈你的看法。——儒家:伯牛有疾、颜回之死道家:鼓盆而歌儒家:明知不可而为之道家:曳尾于涂儒家:杀身成仁道家:尊重生命,反对利用2、总结:儒家看重生命责任担当,道家看重生命快乐自由;儒家温暖,道家冷静。儒家如粮店,道家如药店,佛家如百货店。——南怀瑾八小时之内孔子,八小时之外庄子!——于

3、阅读《庄子在我无路可走的时候》
回顾旧知,导入新课教师板书指名学生解题学生质疑互答教师出示课件学生回答订正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点评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过渡边诵读边思考学生找关键句,析内涵教师适时点拨教师出示课件教师归纳板书:困境→安时处顺→突围学生结合实例评价教师适时点拨
激发学习兴趣扫清文字障碍夯实文言基础检查预习情况培养学生预习能力培养自主探究习惯学习安时处顺思想意义
板书设计(预设)
恶乎往而不可人生困境↓安时处顺↓自我突围
PAGE
-
4
-尊生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重点字词,能翻译重点语句,能疏通文章大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合作探究探讨庄子“尊生”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真正理解庄子的“尊生”思想,学会珍爱自己的生命和尊重他人的生命。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真正接受庄子的尊生思想,并能运用到现实中去。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激发欲望
蒙田在《热爱生命》中说“我觉得它值得称颂,富有乐趣,即便我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还是如此。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蒙田对生命充满赞誉,而两千多年前,庄子就已经阐发了“尊生”的思想,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尊生》,感悟庄子对生命的哲思。
二、组内合作
自学讨论
检查预习
1.
学习小组明确导学案上给出的重点字词的意思教师点拨、补充。
2.
学生翻译重点句,教师点拨、补充。
夫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他物乎!
故天下大器也,而不以易生。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者也。
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
不以所用养害所养。
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
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
3.
学生疏通文章大意:
全文两则,可分三个故事:“尧舜让天下”、“亶父迁岐山”、“曲辕栎树”
三、班内交流
确定难点
这两则选文各阐明“尊生”怎样的内涵?
四、点拨精讲
解难释疑
教师引导学生依次分析两则选文
1.
被当时世人看做最高价值的天子之位,却是让都让不出去,子州支父、子州支伯、善卷拒受天下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明确:子州支父:不以天下害其生;?????
子州支伯:不以天下易生;?
善卷:吾何以天下为哉。(天下对我有什么用)
说明天下虽是至为重要,但和
比起来,天下不重要,所以他们舍鱼而取熊掌。
明确:自己的生命
2.
亶父迁岐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不以所用养害所养。
说明天下虽然至为重要,但天下是用来养活老百姓的,和
比起来,天下就不重要了
明确:老百姓的生命
3.
庄子通过生命和天下的比较,从而确立了生命至高无上的价值,在生命面前,连天下都可以不要,更何况其它的物和利呢,因此庄子强调,能尊生者
,对身外之物过分追求是很糊涂的。
明确:不以养伤身,不以利累形
4.
第一则选文阐明了“尊生”怎样的内涵?
明确:生命拥有至高无上的价值,所以我们要①珍视自己的生命;②珍视他人的生命;③不为身外之物而伤身累形。对生外之物的过分追求势必影响生命的质量甚至伤害生命。
5.
匠石认为栎树“无用”是没有器具(物)的用途,因而他认为栎树无价值,而栎树自己认为正是自己无器具之用反而成就了“大用”,你如何理解这“大用”?
明确:“大用”指自己没有被别人当成器物去使用,自己的生命得以保全,这体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和尊严。
6.
第二则选文又向我们阐明了“尊生”怎样的内涵?
明确: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是否拥有物的工具性用途,生命不是来“用”的,生命自有其价值和尊严。所以生命不可以被物化;不能把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当成工具去评价、去使用。
五、课堂拓展
延伸思路
1.
请就以上“尊生”的内涵,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当下,谈谈对你的启发。
2.
请结合“尊生”内涵就当下“
奴”现象发表看法。
3.
多媒体出示富士康员工跳楼现象的漫画,请学生结合“尊生”的内涵去评价。
六、课堂小结
以尼采和梭罗的诗句来收束课堂: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尼采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
——梭罗
作业布置
课后练习第三题:阅读《蝜蝂传》,思考其中的思想和庄子的哪些思想一致。
板书设计
子州支父:不以天下害生?????
子州支伯:不以天下易生?????????
珍重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
善??????卷:吾何以天下为哉?????
大王亶父:不以所用养害所养?
匠石:散木,不材之木?????
人不要沦为工具
栎社树:无所可用,为予大用
PAGE
-
3
-东海之大乐?
 第一则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文言实词、虚词、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
。?
  2、把握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大方之家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掌握鉴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人应谦虚谨慎的道理,不断提高个人修养。?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寓意,体会庄子散文想象奇特的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引导提问法、探究讨论法?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1、我们上节课疏通了本课字词,检查复习。
翻译下列两句话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
2、下面我们来回顾庄子及其作品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蒙(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山东东明)人。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鲁迅先生说过:“其文汪洋辟pì?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二、文本分析?
  (一)齐读第一段,思考
(1)本段主要描写了谁?
明确:河伯
(2)这段的描写,河伯的心态有没有变化?
找出表达前后河伯心态的词。?
  明确:
“欣然自喜”、
“望洋而叹”。?
  (3)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明确: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4)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明确: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因为海神比他要大)
(5)河伯的“叹”包括哪些内容??
明确:河伯的感叹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自悔与庆幸
  一是嘲笑自己的狂妄自大,“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二是感慨自己曾经目光短浅,盲目崇拜。?
  三是庆幸自己尚未盲目自大到危险的地步。?
  四是表述了对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的估计:“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在这一段感叹中,我们能看到河伯对所犯错误的翻然醒悟的庆幸,也能读出其深深的后怕。?
  (6)作者是用什么写作手法来塑造河伯这一形象??
  明确:对比?
(7)第一段中有哪些角度的对比??
  明确:
①两次所见情景之比。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不见水端
②两次所见后的感受之比。?欣然自喜--望洋向若而叹
④两次所见后的神态之比。东面而视--望洋
⑤两种做法所产生的结果之比。?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8)你是如何理解河伯这一形象??
  明确:河伯是一个不拘泥于自己的境界,能随境界而不断提升自我认识的人。从当初的飘飘然、自以为大到虚心认错,甘拜下风,他实现了从无知到有知的转化,这是由“不自知”到“自知”的升华。这种知错能改的谦虚态度,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9)由此,你的感悟: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强中自有强中手
人贵有自知之明
有一点小成就,不能沾沾自喜,
不能孤芳自赏
谦受益,满招损
   
成语小结:??
  望洋兴叹: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亦作“望羊”,仰视的样子。
大方之家: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PPT)
 
 (二)齐读第二段?
(1)本段主要描写了谁?
海神若
(2)在河伯眼中,海神若大到让他自惭形秽,海神自己又是怎样认识自己的?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他是怎样评价自己的?
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板书
河伯<海神若<天地)
大上有大
(3)海神为什么能正确认识自己?
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他知道,自己虽大,但与天地相比,自己还是非常渺小的。
(4)和河伯相比,海神为什么能具有谦虚的品质呢?从文中那些话可以看出来?
站的高度不同
井鱼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庄子在濮水上钓鱼,楚王派两位大夫来传达他的意思道:“希望将楚国的国事烦累先生。”庄子手拿钓竿,头也不回地道:“听说楚国有只神龟,三千年前就死掉了,被包装得好好的,供奉在庙堂上。你们说,它是愿意像这样成为一副死骨头和甲壳受供奉呢?还是宁愿活着拖起尾巴在泥里爬?”“可能会愿意活着在泥里爬罢。”两位大夫回答。“那么,两位请回吧。”庄子道:“让我拖起尾巴在泥里爬吧。”
在这里,海神若向河伯传达了一种大境界,大格局,大气象,体现了一种蕴蓄博大而不自满的精神。只有像海神那样不断超越空间、时间和教育的束缚,不自我赞许,不自以为贤,才能不断提高自己,达到很高的境界。
联系我们学过的课文,大家谈谈对此的理解。
荀子的《劝学》中曾提及:“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孔子登上鲁国的东山,整个鲁国尽收眼底;孔子登上泰山,天地一览无余,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实际指人的视点越高,视野就越宽广。随着视野的转换,人们对人生也会有新的领悟。人的眼界.视点要不断寻求突破,超越自我.用超然物外的心境来观看世间的变幻纷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杜甫
写诗人因泰山之雄壮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作者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插入漫画
PPT
不读书的人只能看到表面的美好;而有一定学识的人能看破这些假象,看到真实世界的黑暗,而只有不断学习的人才能厚积薄发,让自己的眼界冲破这片黑暗,看到真正的光明和希望。
CCTV-10中有这样一句广告词:“高度决定视野,角度改变观念,尺度把握人生。”这就是在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站在一个不同的高度,才能从不同的角度作思考,才能更新观念,才能改变人生。因此,不同的高度,才有不同的人生。
(5)海神若能不能称为“大方之家”?
不能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这就是庄子的相对主义的认识论。在庄子看来,三王五帝,仁人志士,他们所看到无非就是功名利禄,身份地位,“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这一切都毫无意义,人世间的一切,大小,多少。贵贱,荣辱,甚至生死都是相对的,人只有摆脱万物的束缚,超然自我,才能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
三、怎样达到这种境界呢?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翻译】:人生在天地之间,就像透过缝隙看到白马飞驰而过,不过一瞬间罢了。成语“白驹过隙”出此。人生知促,切勿浪费。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翻译】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之中。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在生活中人不应该自满,而是要不断地进取,不断地去认识未知的领域,去见识未知的世界,这样才能够达到人生新的境界,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从这个角度说,庄子才是真正的大方之家。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第一则的相关练习
2、预习第二则
板书设计:
东海之大乐
河伯<海神若<天地
大上有大
相对
天地>四海>中国
万物>人类>个人
小下有小
艺术手法:
寓言的形式
对比、比喻
PAGE
-
6
-鹏之徙于南冥
学情分析:执教的是高二的理科普通班,学生基础不扎实,语文素养一般,尤其是对于文言文有一种惧怕感,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掌握和运用情况不好。
教学目标:1、理解逍遥境界的真正内涵。  
2、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理解逍遥内涵。  
3、探寻庄子逍遥境界的意义,树立高远的目标和志向。  
重点难点:1、理解庄子的逍遥思想。  
教学步骤:  
1、导入  
著名学者马叙伦先生说过:“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庄子倾注一生看守的月亮,他的灵魂、魅力便是逍遥,逍遥是庄子思想的精髓,理解逍遥对于理解庄子思想十分重要,是理解庄子的思想的钥匙。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逍遥游》。
2、复习检查
检查文言知识的预习。
3、文本分析
1、本文开篇没有点题,那么第一段中提到了哪些事物?在文中勾画出来。
明确:鲲鹏
野马尘埃
蜩与学鸠
==>万物皆有所待
2、第二段开篇提出了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画出第二段中描绘了哪些事物?
朝菌
蟪蛄
冥灵
大椿
彭祖
众人
斥鴳
鲲鹏
作者如何对他们进行了分类?
小:朝菌
蟪蛄
众人
斥鴳 
大:冥灵
大椿
彭祖
鲲鹏
==>万物皆有所待,且有小大之辩
总结: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物种形状,体积,寿命,千差万别,它们都不是自由的,皆“有所待”,即未达到逍遥之境。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文章的论述自然由自然界过渡到人类社会。  
3、齐读最后一段,思考一下这一段中提到了哪些人?
知、行、德、征……犹然可笑  
宋荣子……犹有未树
列子……犹有所待
在庄子看来,自然界和社会中的人都有所待,不逍遥,那么什么是真正的逍遥?什么样的人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
明确: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4、总结:庄子所说的逍遥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
明确:顺应了万物本性、超越了一切现实困境、融合了物我,无所依赖、悠然自在的一种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4、写法探究
1、结构思路:
万物皆“有所待”→万物所待有“大小之辩”→世人亦“有所待”(有所待→不逍遥)   
乘天地之正气,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逍遥)  
——>先破后立,驳论 
2、艺术手法:
①善用寓言,神奇想象,对比说理、多种修辞手法
5、合作探究,小组讨论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窥见了庄子思想的一斑,有人说庄子的思想是积极的,有人说庄子思想是消极的,请谈谈你的观点。本文对你有何启示?
总结:庄子思想可以辩证看待,很多属于唯心主义的东西,如虚无主义、绝对自由,都是需要摒弃的,也有许多事值得学习的。
人置身于社会中,必然受到很多客观条件、规则的制约,庄子告诉我要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人拼命追求功名利禄时,会丧失本真、迷失自我,庄子告诉我们要淡泊名利、亲近自然,作为中学生,我们要像鲲鹏一样,有远大的目标和恢宏的气度,去搏击长空、追求光明和自由。下面老师送给大家一首根据课文内容改编的小诗《鲲鹏》
九万里高空的眼波
荡漾成满世界的秋水
云气之中
是飞离了北冥的你
苍天之下
是扶摇承载的羽翼
于是齐谐的世界里
留下了你潇洒的身影
你在怒
怒你垂天之翼下飘荡的野马尘埃
你在飞
飞你拼尽全力也无法飞出的天际
你在笑
笑你锋利的双爪下虚弱不堪的万丈红尘
你在追
追逐你缥缈宇宙中无穷无尽的逍遥游
6、结语
今天我们学习了《鹏之徙于南冥》,初步了解了庄子的逍遥思想,其实逍遥不是无所事事,也不是逃离人间;逍遥不是逃避责任,也不是惧怕苦难。逍遥是亲近自然,珍惜当下;逍遥是拥有爱好,享受闲适。摆脱物质束缚,提高精神修养,这样才能在天地之间任逍遥。
7、作业
1、背诵全文
2、课后阅读:《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PAGE
-
3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