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
复习本课文言基础知识,锻炼学生从教材中挖掘重要信息的能力。2.理解墨子兼爱思想的基本内涵、意义。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自主概括知识点,锻炼其提炼重要信息的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读写结合等方法使学生领会作品思想内涵,提高学生钩玄文本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具体理解墨子“兼爱”的重要主张,感受墨子以为天下兴利除害为己任的情怀和人格,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主张的现代价值。
重
点
难
点
难
点
关
键
复习言基础知识,锻炼学生从教材中挖掘重要信息的能力。
理解墨子兼爱思想的基本内涵、意义。
品味语言
合作探究
读写
程序与内容
师
生
活
动
计划时间
组织教学
复习引入
以读诸子百家思想著作感受引入新课教学
一、落实知识点,关注文本
师生问好!师:PPT显示,
创设情境引入生:
明确本节课重点解决问题,激发学习兴趣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明确学习要点,为落实知识能力目标1、2奠定基础师:
实物投影显示学生归纳知识点的情况
生:指名学生回答问题意图:
通过本环节的练习,引导学生落实文言知识点,夯实基础。落实知识能力1,落实重点
122
兼爱
二、寻情诵文,了解文本1.本课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天下之害的具体表现??3.“兼”字的含义?三、意情析文,探讨文本“兼爱”与“仁爱”的不同之处拓展延伸四、读情品文?,感悟文本现今社会中,哪些事情体现了“兼爱”?对你有哪些启迪?
课堂小结
五、夯基垒土,钩玄文本课后作业
六、书情写作,创造文本
预习提纲
师:提出问题生:齐声回答意图:通过锻炼学生概括文本的能力,落实过程方法1师:提出问题生:从书中找答案意图:落实过程与方法1,做到知识与能力1,落实重点师
:运用字源分析法来讲解“兼”的含义生:进一步品味文本语言,感知含义意图:语文味最明显最真实的表现是品味语言。通过讲解分析语言,落实知识目标2,巩固重点师:
教师布置问题生:
小组讨论,
读写结合,上出语文课的“语文味”。选派代表回答,其他组质疑补充师:运用字源分析法来讲解“仁”的含义及用图片示意二者的不同之处生:
明确感悟文本含义及深入把握文本方法意图:通过教师设疑,学生小组探究、答疑、质疑,再探究、解疑等方式提高学生挖掘文本情感的能力,落实知识目标3,提升其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提出问题,生思考,然后自由发言
意图:巩固知识能力目标1和2
,
在表达中突破难点,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从对人物的评价角度总结,学生整理积累,加深体悟,意图:进一步强化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目标
师布置作业,学生明确作业意图: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文本体悟由课内延展到课外
2010541
板书设计
兼爱
课后反思
PAGE
-
2
-尚贤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1.
掌握本文清晰的行文思路及其论证说理的方法。
2.
理解墨子“尚贤事能”的思想并思考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
过程与方法:
1.
抓关键词句,理清本文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2.
学习墨子运用对比、比喻、事例进行说理的方法。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注重对“尚贤”现实意义的探究。
2.
树立争做人才、尊重人才的意识。
四、
教学重点、难点:???
1.
抓关键词语,把握文章主旨。???
2.
理解墨子“尚贤事能”的思想。
3.
学习墨子运用对比、比喻、事例进行说理的方法。
五?、教学方法:引导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1,
导入
古人说,英明的君主以仁义为巢,以圣贤为杖,所以居高处上而不坠,乘危履倾而不仆。尧以仁义为巢,禹以稷、契(xiè)为杖,所以功垂于无穷,名传于不朽。而秦以严刑峻法为巢,因此有覆巢破卵之患,以李斯、赵高为杖,因此有疆仆倾覆之祸。所以“杖圣者帝,杖贤者王,杖馋者灭,杖贼者亡”
(《新语.辅郑》)举用贤才是执政治国的根基。尚贤就是崇尚有德行的人。这是墨子的一个重要思想,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尚贤》。
二,作者介绍
(过渡)春秋战国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人才辈出的时期,出现了许多的思想家。有儒家的代表孔孟,道家的代表老庄。法家的代表李斯,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下面谁来介绍一下墨子。
墨子:(约前468—前376年)名翟,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ppt)。
三,合作探究
上节课我们对本文的字词进行了梳理,这节课我们一起讨论本文的思路以及论证方法。
讨论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论证的?论证方法有哪些?
明确:
1段):“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从反面论证)提出论点
2段)承上启下
3段)“富之贵之,敬之誉之”(尚贤事能)可使贤士“得而众”(从正面论证)
4段):进一步举先王之例阐述尚贤事能的
?社会意义。
5段):以古代圣王为例,阐述尚贤事能的原则?方法。
6段):得出结论:尚贤,政之本也。
总结:墨子的议论文结构严密,论证有力。和现代的我们写的议论文相默契。也是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论证方法有:正反对比论证,类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
四,拓展延伸
1,在我国历史上有没有重用贤才的例子,请举例说一说。
例如:刘邦,曹操,唐太宗,武则天,刘备
刘邦说过这么一段话: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禽也。
2,当今社会有没有重用人才的例子?
例如:国家实行人才计划
五,联系现实说一说
“尚贤”思想不仅在我国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而且对今天的人才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假如你是企业高管,你将如何管理人才?
明确:重用人才
培养人才
赏罚分明
六,作业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①常格不破,人才难得。(包拯)
②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胡瑗)
③择之以才,待之以礼。
(苏洵)
④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
⑤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司马光)
⑥才之用,国之栋梁也。(王安石)
宋代有关“才”的名言很多,发人深省。读了上面六句名言,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PAGE
-
2
-非攻
一、【学习目标】
1、掌握?“何”“则”?等文言词语及其用法。
2、了解墨子的生平及《墨子》的思想内容。
3、学习文章的写作特点及文中展示的哲理。
二、【重点难点】
掌握给文言文加标点的方法与技巧,提高断句能力。
【相关材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
看课件所展示的图片,请学生谈谈自己看到图片时的感触,并用一些词来概括。导入墨子的非攻
二、作者简介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
墨子,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姓墨名翟,生卒年不详。
墨子作为先秦墨家的创始人,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墨子在上说下教中,言行颇多,但无亲笔著作。今存《墨子》一书中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
对他的思想言论的记录。这是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墨子的学说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兼爱非攻。所谓“兼爱”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为天下人不相爱所致。②天志明鬼。宜扬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家的—大特点。墨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它不仅决定自然界星辰、四时、寒暑等的运动变化,还对人世的政治起支配作用。因“天之爱民之厚”,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对于鬼神,墨子不仅坚定信其有,而且认为它们对于人间君主或贵族也会赏善罚暴。③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墨子认为,国君是国中贤者,百姓应以君上之是非为是非。他还认为上面了解下情也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尚贤是要求君上能尚贤使能,即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墨子把尚贤看得很重,以为是政事之本。他特别反对君主用骨肉之亲.对于贤者则不拘出身,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④节用。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欲。认为君主、贵族都应像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而且要求墨徒在这方面也要身体力行。
三、题析
?“非攻”即反对进攻的战争,与一般的非战是有区别的。墨子对于防御性的战争不仅不反对,而且竭力支持。《公输》篇中墨子不但去说服公输盘和楚王不要攻宋,还派弟子三百人为宋守城。
孟子曾说过:“春秋无义战。”(《孟子?尽心下》)到战国时期,新兴地主统治的国家进行无休止的兼并战争,大量杀戮敌国??人民。尽管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统一,但也不是义战。墨子《非攻》揭露了这种战争的本质是有积极意义的。中篇举史事说明好战必亡。下篇肯定禹伐有苗、汤伐桀、武王伐纣是义战,并且主张先利天下诸侯,援小国,立信义,宽吾众,信吾师,然后能天下无敌。由此可知墨子从不反对正义战争。
四、朗读并检查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
【难读字】
园圃(pǔ)?鸡豚(tún)??栏厩(jiù)??衣裘(qiú)??兹(zī)甚??不辜(gū)
【古今异义】
众闻则非之(非,非难。今义:不对,过错。)
苟亏人愈多(苟.如果。今无此义。)
其不仁兹甚,罪益厚(重,大。今义:扁平物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
【一词多义】
?国
今至大为攻国(国家)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国都)
等死,死国可乎(国事)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地域)
?故
是何故也(原因,缘故)
暮去胡来颜色故(衰老)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
君安与项伯有故(老朋友,引申为交情)
以亏人自利也(因为)
乃入见。问:“何以战?”(凭,凭借)
?以
作《师说》以贻之(来,用来)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把)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而)
【词类活用】
①名词作动词:
以其亏人愈多(亏,损人)
从而誉之(誉,赞美)
②形容词作动词:
众闻则非之?(非,非难)
【特殊句式】
①省略句:
其不义又甚(于)入人园圃窃桃李。(省略介词)
上为政者得(之)则罚之。(省略宾语)
从而誉之,谓之(为)义。?(“谓之”后面省略了“为”字)
②?设问句:
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③?反问句: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五、课文研讨
?
1、本文思想内容是什么?
这篇文章批判的矛头直指-------不义战争
2、作者是否开门见山地谈论侵略战争的问题?
本节文字共五个层次,作者由“窃其桃李”“攘人犬豕鸡豚”“取人牛马”“杀不辜人”四个层次,层层推出“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的结论,最后一层分析“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指责了侵略它国的行径是极为不义,应当受到唾骂和谴责的。
本段从偷窃抢劫的事例说起。偷窃者从偷窃桃李到偷窃犬豕鸡豚,以至牛马,其罪孽随着损人利己的程度加重而加重,人们也能辨其不义。抢劫者从抢劫衣裘、戈剑以至把别人杀死,损人利己的程度更重。罪孽也更重,人们也同声谴责其不义。然而,现在有人做着最大的不义之事——侵略别国,大规模地杀人和掠夺,君子们非但不谴责,反而称誉它合于义。这能说他们懂得义与不义的原则区别吗?用这种层层剥进的办法,彻底剥去了侵略者的伪装,戳穿了他们欺瞒天下人耳目的借口,原来以征讨别国标榜为天经地义者,实与偷窃抢劫同出一辙,而且是它们恶性发展到顶点的产物。文章就此揭示了侵略的实质,表现出对侵略者蔑视、冷嘲和贬斥的态度。值得注意的是,本文于此并不进行义正辞严的正面谴责,而致力于用幽默诙谐的事例进行类比。类比告终,境界全出,原来用以类比的事例的字字句句,无不落实在对侵略行径的暴露与谴责上。比之正面谴责,显得含蓄、辛辣和有力。
3、本文在说理上层层铺垫,对照鲜明,试结合课文分析。
文章主旨的表现并不是开门见山的,而是作了层层铺垫的。先是说情节极其轻微的窃人桃李,次说情节不太严重的鸡鸣狗盗,又说情节较为严重的取人牛马,再说情节相当严重的杀人越货,情节是越来越严重,不义的程度也越来越深。这些行为的确应当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但是上述四种行为即使再严重,也不会比“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侵人之国严重吧。按照常理,侵人之国应当是罪大恶极,其罪行应该是罄竹难书,擢发难数,但却赢得一片颂扬之声,何等滑稽!何等可笑!何等可憎!何等可恨!性质相同只是轻重不同的行为,导致的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相形之下,不就更能看出君子的逻辑是混帐逻辑吗?鲜明的对比使得文章的主旨就更加突出了。
六、拓展延伸
?
(1)反战题材作品
?
1、杜甫
《石壕吏》
?
2、杜甫
《兵车行》
?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
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
(2)现实意义:
反对战争,呼唤和平
七、课后作业
?
分析墨子非攻思想和下节课要学的兼爱之间有什么关系
?
课后阅读
鲁迅的故事新编里面的《非攻》,体会鲁迅笔下的墨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板书:
PAGE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