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六单元 女性的声音 教案(2份打包)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六单元 女性的声音 教案(2份打包)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07 17:14:32

文档简介

围炉夜话
教学目标:
1、了解《长恨歌》故事梗概(课前预习完成)。
2、通过了解王琦瑶等人的日常生活,理解他们的人生状态。
3、初步理解王安忆小说用日常生活构筑历史的写法。
4、初步了解小说“纯叙述性的语言”和“陌生化语言”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理解文章“精雕细作的人生”的内涵,领悟其复杂的人生状态。
2、鉴赏小说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文本细读法
讨论法
点拨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当代文坛的海派女作家大家会立即想到张爱玲和王安忆。王安忆写过一个好看的“上海故事”——《长恨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其中的节选《围炉夜话》,走进1957年的上海的一个叫“平安里”的弄堂,了解一群失落的人聚集在一起所过的日常生活。
二、推进新课:
(一)介绍作者及作品:
王安忆,当代女作家,祖籍福建同安,1954年生于南京。1955年随母茹志鹃迁居上海。1975年冬开始发表作品,她的著作颇丰,有小说集、散文集、儿童文学作品集、论著,有些中短篇小说还获得过全国优秀奖。1995年《长恨歌》在《钟山》上连载,2000年《长恨歌》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马来西亚的《星洲日报》曾将“第一届世界华文文学奖”授予王安忆,致辞给予《长恨歌》较高的评价。
(二)整体感知:
1.选文中出现哪些人
?
明确
:王琦瑶
、萨沙
、毛毛娘舅、严师母。
2.文中围绕这些人讲述了什么事

明确:他们聊吃和穿;做美食—用小磨磨糯米粉,石臼春芝麻,剥着糖炒栗子的壳,炒夏天晒干的西瓜子;还围炉子猜谜语,讲故事,做游戏。他们的日常生活用文中的话来评价是精雕细作的、螺丝壳里的、井底之蛙式的。
(三)研析文本:
1、讨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作为一个外来者的萨沙”体味到一种精雕细作的人生的快乐”,文章中哪些细节描写能够让你体会到这种“螺丝壳”里的精雕细作的人生?
(1)吃的方面:
炒栗子的甜糯,瓜子的香,白果的苦是一笔带过。他们还说糯米圆子的细滑,酒酿的醇厚,还有酒酿汤里的嫩鸡蛋。
解析:甜糯、细滑、香、醇厚、嫩等形容词干净利落,把握食物实质,往细里做,达到精益求精。
(2)穿的方面:
王琦瑶和严师母一人一件地说,眼前像有羽衣霓裳在飞舞。萨沙听得忘了手里的事情,那磨就一圈圈地空转,摇磨的毛毛娘舅也是出了神的。那穿是针针线线、丝丝缕缕织成的世界,多少的心细如发,才可连成周身的美仑美奂。
解析:女性的细腻精细,表现在衣着的精致考究上,呈现出艺术化的一面。
小结:他们把吃、穿的每一个细节都力争做得精致。作者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致描写,突出生活的精致艺术化。
2、这四人在精雕细作的生活中,在围炉夜话的时刻所说的话、所做的事反映了他们怎样的人生状态?
语言描写:
要说做人,最是体现在穿衣上的,它是做人的兴趣和精神,是最要紧的。
严师母摇了一下头,说:吃是做人的里子,虽也是重要,却不是像面子那样,支撑起全局,作宣言一般,让人信服和器重的,当然,里子有它实惠的一面,是做人做给自己看,可是,假如完全不为别人看的做人,又有多少味道呢?
解读:“做人的兴趣和精神”能看出他们热爱生活,有追求,充满热情;“支撑起全局,作宣言一般,让人信服和器重的”女性的独特的生活感悟表明她们要用衣着来表现自己的美丽和尊严,体现她们坚强的一面,这也是她们生命力顽强的表现。
行为描写:
他们在炉边还做着一些简单的游戏,用一根鞋底线系起来挑棚棚。那线棚捆在他们手里传递着,牵着花样;最后不是打结便是散了。他们还用头发打一个结,再解开,有的解开,有的折断,还有的越解结越紧。他们有一个九连环,轮流着分来分去,最终也是纠成一团或是撒了一地。他们还有个七巧板,拼过来,拼过去,再怎么千变万化,也跳不出方框。
——不知疲倦的玩孩子们玩的游戏,流露出一种空虚之感。
语言描写:
王琦瑶说,他们这就像除夕夜的守岁,可他们天天守,夜夜守。也守不住这年月日的。
——无法阻挡时间的流逝的无奈。
毛毛娘舅说,他们是将夜当成昼的,可任凭他们如何唱反调,总还是日东月西。——这样看似艺术精致的日常生活无法阻挡历史潮流,社会的变迁。他们被时代遗忘了。
严师母说他们还像守灵,不过那死去的人是上几辈的高祖,丧事当喜事的。
——“守灵”隐隐可以看出她的落寞和不得志。把丧事当喜事,固然流露出生活的韧劲,但也有旧日繁华梦已逝的感伤。
萨沙说他们像西伯利亚的狩猎者,到头却是一场空。
——萨沙一方面从精致生活中感觉到了快乐,另一方面他作为一个外来者,无法从这个世界中获得什么,他是社会的弃儿。
小结:精雕细作的生活之下是对生活的热情以及韧劲。但是这种生活的另一面是空虚和无聊。王琦瑶等人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奈和落寞。
3、从文中找出有关他们心里描写的语句,走进人物的内心,了解他们当时的心态。
投影展示:
心理描写:这是火炉边最温情脉脉的时刻,所有的欲望全化为一个相偎相依的需求,别的都不去管它了。哪怕天塌地陷,又能怎么样呢?昨天的事不想了,明天的事也不想了,想又有什么用呢?
——他们相互温暖,相互安慰;他们不问政治,不问历史;他们要的踏实本分的生活,这是一种平民精神的体现。
他们全都不计前嫌,好得像一个人似的,弄不懂为什么要彼此生隙,好都好不过来了。他们简直是柔情蜜意,互相体谅得要命,这真是善解的时刻,除了善解又能做什么呢?
——
他们彼此体谅,心态平和,他们都是被大时代遗忘的人,互相寻求一个安慰。
小结:这些日常生活显示出王琦瑶等人不问政治,不问历史;他们要的踏实本分的生活,这是一种平民精神的体现。他们彼此体谅,相互温暖,相互安慰心态平和。
(四)课堂探究:理解通过日常生活描写历史的方法
1、作者将笔对准了四个闲人写他们的日常琐碎之事,这与1957年外面的大世界发生着一系列轰轰烈烈的大事的时代背景有没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点拨、明确:
历史的大背景在文章看不到明显的痕迹,而事实上历史的力量正在王琦瑶他们身上发挥这作用。严师母、毛毛娘舅本来都是有自家的工厂,是资产阶级。但是他们现在和王琦瑶一样都一无所有,他们只能蜗居在“平安里”的陋巷中躲避时代,在优雅精致的生活中追忆当年繁华。另一方面,历史的翻转让他们都拥有了一种更平和的心态。他们全都不计前嫌,好得似一个人似的,没了名利之争,也就没有耍心眼、藏心机的必要,在闲着无事的日子里和和暖暖地互相慰安。日常的平凡琐细构成了历史的底子,王安忆正是通过“日常”来表现“历史”,体现作者独特的历史观。
2、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他们各形容各的,总之都是爱这样的夜晚,有许多吃食在炉上发出细碎的声音和细碎的香味,将那世界的缝隙都填满,这个世界的整块砖和整块石头全是叫这些细碎的填充物给砌牢的。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点拨、明确:
这句话是作者对他们的生活作出的评价,反映出作者的看法,世界和历史都是由砖块和石头都是一种比喻,表达了世界和历史都是由点点滴滴的细小日常生活构成的。
(五)鉴赏小说的语言特色:
1、问:这篇小说与我们见过的诸多小说相比,语言形式上有个最明显的不同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明确:
从语言形式上来看,完全没有出现“他说”“她说”这种直接引语,小说中完全用的是陈述式的句子,是作家转述的语言而没有人物的生活语言。这就是本文语言上的一个特点——纯叙述的语言,它能把故事与作者的关系拉近。使用纯叙述语言能让作者自由地阐述她的世界观,更真实地表达她的心灵世界,更淋漓尽致地议论生活。这种语言的运用不仅是作者语言风格的转变,也是她创作思想走向成熟的表现。
2、细读下面句子,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的特色。
①“它不看远,只看近,把时间掰开揉碎了过的,是可以把短暂的人生延长。”“明天再好也是个未知未到,今夜就在眼前,抓一把则在手中。”
——这两个句子中作者通过“掰开揉碎”“抓一把则在手中”使抽象的时间达到一种具体化的呈现

②“暮色流进窗户,
是温暖和稀薄的液体
,一切都蒙上了一层膜。”
——句中“暮色
”与“流
”的陌生搭配,把“暮色”比喻成液体生动地描绘了暮色渐渐降临的过程

③“白果的苦香,有一种穿透力脱颖而出,带有醒世意味”
——这里明显带有作者的情感体验。
小结:作者通过一些令读者感到陌生、偏离常规的语言形式,或是通过陌生搭配,或是通过大量新颖的通感、比喻,形成了整部小说与众不同的风格——陌生化的语言。陌生化可以化平淡为神奇,化习常为新异,从而增加作品含蓄蕴藉的意味。
三、课堂总结:
王安忆以诗意的眼光和细腻的描写发现了日常生活的别致,以温婉而智性的笔法展示上海弄堂里的这群人的生活形态和内心世界。他们没有高尚的理想和伟大的抱负,只有普通人的追求,在处境艰难时执着坚守,在失意潦倒中经营生活。他们看似柔弱如蒲苇一般坚韧。
板书设计:
热情
坚强
精致艺术
平和
日常生活
空虚无聊——无奈、落寞
PAGE
-
5
-呼兰河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萧红及其作品;??
2、把握《呼兰河传》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色。?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品主题;
2、通过合作探究,体会作者蕴含于作品中的情感与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对呼兰河人身上所表现的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和悲悯情怀。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揭示小说的深刻主题。
【教学难点】?
分析作者对呼兰河人身上所表现的国民的麻木、愚昧、残忍的劣根性的批判,体会作品所揭示的旧的传统意识对善良人民的束缚与戕害。
【教学方法】
阅读法
合作探究法
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准备】
教师:认真备课,收集有关萧红和《呼兰河传》的资料,并布置学生提前预习。
学生:提前预习,并收集有关于作品的资料加以整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她是一个生活在回忆里的人,她回忆的起点就是她的故乡呼兰河,她曾说,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是啊,既为女子,便注定要折去翅膀,在尘世蜗行,她就是萧红,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近她的《小团圆媳妇之死》,感受一曲女性悲剧的挽歌。
二、整体感知
(一)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
(二)请一位同学复述小说内容
明确:在“我”的故乡呼兰河镇,老胡家娶了一个年仅12岁的团员媳妇,由于这个小团圆媳妇生病了,她的婆婆就找跳大神的给她看病,跳大神的说只有当众给她洗热水澡,她的病才能好,于是,小团圆媳妇被逼着在大庭广众之下洗了三次滚烫的热水澡,几度昏死过去,之后,她昏睡了六七天,她婆婆又用“扎纸人”“烧替身”的法子给她驱鬼。有一天一觉醒来,小团圆媳妇的大辫子被人剪掉了,婆婆污蔑说辫子是自己掉下来的,还说小团圆媳妇是妖怪,要休了她,可是,过了几天,小团圆媳妇就死去了。
三、人物揣摩
1、她的名字是什么?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她是一个健康、活泼、单纯、爱笑的12岁女孩子。
2、如此年幼,健康的小团圆媳妇为什么突然死了?
明确:她被用滚烫的热水洗澡,共洗了三次。
3、为什么要用滚烫的热水洗澡?
因为小团圆媳妇病了,这是跳大神的所出的治病偏方招数
4、小团圆媳妇得了什么病?为什么会生病呢?
师补充情节:小团圆媳妇是老胡家的小童养媳,是一个黑乎乎、笑呵呵的女孩子,刚到老胡家时,由于她“走得快”“吃得多”,被看成“不知羞”不像个“团员媳妇”,于是照“规矩”经过婆婆的毒打和烙脚心的“调教”。婆婆及其帮众们为了帮助小团圆媳妇成为一个符合传统标准的“小团圆媳妇”而狂热地参与到这个忙碌的行列中来。
不久她们就说小团圆媳妇病了,经过跳大神,吃偏方,扎纸人、抽帖儿等奇特的治疗后,最终跳大神的出了个主意,让小团圆媳妇当众用滚烫的热水洗澡。这种奇闻盛举一经传了出来,大家都想去开开眼界,就是那些患了半身不遂的,患了瘫病的人,人们觉得他们瘫了倒没有什么,只是不能够前来看老胡家团圆媳妇大规模地洗澡,真是一生的不幸。
明确:小团圆媳妇其实并没有病。她是健康的人,真正“生病”的是那些说她有病的人。
5、观看这种当众用滚烫热水洗澡的“盛况”时,周围是怎样的反应?
明确:(1)洗澡之前:“看热闹的人,络绎不绝的来看”。
(2)第一次洗时:“并没有一个人前去帮忙她,把她从热水里解救出来”

(3)第一次洗后:“看热闹的人们,一声狂喊,都以为小团圆媳妇是死了,大家都跑过去拯救她”
“于是人心大伟振奋,困的也不困了,要回家睡觉的也精神了,这来看热闹的,不下三十人,个个眼睛发亮,人人精神百倍。看吧,洗一次就昏了过去了,洗两次又该怎样呢?洗上三次,那可就不堪想象了。所以看的人的心里,都满着秘密”(这个秘密可能是期盼看到能满足他们好奇心的场面,属于看客心理。)
(4)三次洗澡之后:“一点痕迹也并未留下”

(5)洗后的几天:小团圆媳妇一直昏昏沉沉地睡觉,大家都说是真魂要附体了,快乐了好几天。
6、这之后又发生了什么能够吸引大家兴趣的事?
明确:婆婆给她烧“替身”驱鬼。
7、既然如此,那么,她的病好了吗?还是又出现了更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明确:一天夜里,小团圆媳妇的辫子被人剪掉了,她婆婆偏说是自己掉的。
8、这件事情是怎么处理的?
明确:婆婆一家说小团圆媳妇是妖怪,要休了她。
9、如此来看,被休掉到是一件好事,休了没?
明确:没有,她死了。
10、那么好的年纪就离开了人世,大家是不是都为她难过?
明确:没有。埋葬小团圆媳妇的两个人好像是过年回来似的,充满了欢天喜地的气象,“人死还不如一只鸡,一伸腿就算完事”。
四、死因探究
1、你认为谁应该为小团圆媳妇的死承担责任?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等下我们一起分析。
明确:
(1)婆婆
人人都如此,所以她也这样,她是众迫害者中的一员,她做了大家极认可又极习以为常的一件事,有落后愚昧的民风民俗作支撑;这样残忍的态度,这种冷漠的眼光,还源于对生命的毫不怜惜;这种天经地义的语气,还源于一种文化认同:媳妇的地位,媳妇的生存价值不值得一提,而婆婆拥有管教的权利;这里还有世俗人心的期待,大家在枯寂的日子里期待着有戏可看,哪怕这戏是以别人的生命为代价,人生百无聊赖,精神贫穷,才使得人性淡失的帮众们为了帮助小团圆媳妇成为一个符合传统标准的“小团圆媳妇”而狂热地参与到摧残小团圆媳妇的行列中去,最终导致小团圆媳妇的惨死。然而更可悲的是,几乎所有的人对此都不会产生道德和良心的压力,因为她们信守当时社会话语的合理性。
(2)众人
帮众们为了帮助小团圆媳妇成为一个符合传统标准的“小团圆媳妇”,从而狂热得加入到迫害小团圆媳妇的行列中,而且他们并不能意识到自己的愚昧和凶残,反而认为自己是善良的,最终导致小团圆媳妇的惨死,几乎所有的人对此都不会产生道德和良心的压力,面对小团员媳妇的死,他们心安理得,甚至多了饭后的谈资。
五、深层意蕴
1、女性自己加速了对女性的异化
萧红以敏感的灵魂和细腻的女性视角关注着女性的生与死,同时他她更深刻地意识到,千百年来,女性悲剧命运不仅仅是男权文化统治的结果,更是女性对自己被奴役状态的历史性认同所造成的,是女性自己加速了对女性的异化。这种心理成为她们共有的集体无意识,自觉地来规范约束自己和其他女人,小团圆媳妇和她的婆婆,就是中国女人被异化的典型,他们是男权传统藩篱中的牺牲者、殉葬者和异化者。
2、悲悯情怀和国民批判性
呼兰河城人们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生活惰性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那小城在传统文化覆盖下的丑陋和保守,经由萧红的笔触得以生动而触目惊心地展现出来,并且于无尽悲悯中透露出沉重的批判,她把深深的忧愤投射在了人类愚昧和国民劣根性上。
六、课堂总结
不是每一朵都能等来她的春来,也不是每一片叶都能回归养育它的土壤,小团圆媳妇之死,让我们看到了一朵尚未盛开便已凋谢的花带给我们的深深忧思,也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
七、作业布置
请大以“小团圆媳妇,我想对你说”为开头,发挥想象,写一段你想对小团圆媳妇说的话,不少于600字。
八、板书设计
深层意蕴
1、女性自己加速了对女性的异化;
2、改造过敏的愚昧灵魂和国民劣根性;
3、集体无意识下的扼杀人性。
九、教学反思
这堂课的包容性特别大,尤其是涉及到历史上由来已久的女性地位,在这方面理应花较多的时间去挖掘,我尝试这样做了,可是,还是由于准备得不够充分,没能把学生的思路完全打开,所以探讨分析得比较浅显不够深入。此外,对时间的把握也不够充分,原本计划一堂课可以有一个完美的结局,但是最终时间还相应延长了,而且,教学效果与我的预期稍有差距,这些都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去逐渐完善的,在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认真地备教材,备学生,以期为学生呈现出生动充实的语文课堂。
PAGE
-
4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