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教案(3份打包)新人教版必修4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教案(3份打包)新人教版必修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07 17:17:03

文档简介

哈姆莱特
【教学设想】
《哈姆莱特》是莎翁的经典,但在教学实际中往往面临这样的局面:老师不愿意教,学生不愿意学。很多老师讲这节课不过是让学生表演本剧或者观看改编的影视作品。这样虽然省事,但学生并未与文本进行直接的、充分的接触。究其根本,这种形式不是正宗的阅读课。因此,我对这节课的设计是用本色语文的方法来教授本文,“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用语文的方法教学语文”。这节课内容较多,我设计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利用一课时完成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大胆取舍,抓住最重要的环节——赏析“比剑”之精彩、分析人物之多面、汲取人生之智慧。希望学生学完本课,能行从经典名著中汲取人生智慧。此外,这节课想激发学生阅读《哈姆莱特》全剧的兴趣,课下阅读整部著作,从而对哈姆莱特有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与评价。
【教学目标】
1、明确课文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2、体味“比剑”中主要人物间的复杂关系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3、正确认识哈姆莱特复仇的意义,理解作品主题,从名著中汲取人生智慧。
【教学重点】
赏析“比剑”部分的精彩,品味哈姆莱特的多义形象。
【教学难点】
分析“比剑”中主要人物间的复杂关系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教学过程】
1、导入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句话大家都很熟悉,说的是文学评价的标准。经典的文学艺术形象在被人接受的过程中具有多义性,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
有人统计过,从1877年到现在,平均每12天就有一篇研究《哈姆莱特》的论文或专著问世,一直延续到现在,可以说《哈姆莱特》是说不尽的。
今天我们学的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第二场,也是全剧的结尾部分。
2、检查预习作业,整体感知
(一)理清主要人物的关系
哈姆莱特——克劳狄斯:
名为叔侄,实为仇人。
哈姆莱特——乔特鲁德:母子,但有母嫁仇敌的隔阂。
克劳狄斯——乔特鲁德:原为叔嫂后为夫妇,有毒杀亲夫和企图谋害其子的矛盾。
波洛涅斯——哈姆莱特:既是国王帮凶又是恋人父亲。
奥菲利娅——哈姆莱特:
挚爱哈姆莱特
,但又因无法沟通而产生误解,更有杀父之仇。
雷欧提斯——哈姆莱特:
本是朋友,后因与其有杀父害妹之仇而成仇人。
教师总结:哈姆莱特的复仇面临着错综复杂的矛盾环境,既担负着复仇的使命,又承受着亲情、爱情、友情等复杂感情的折磨。
(2)简述主要情节
让学生填空:这篇文章讲了“

的故事”?
教师预设:
第一部分(哈姆莱特和霍拉旭的故事)回忆哈姆莱特逃回丹麦的经过。
第二部分(哈姆莱特和奥斯里克的故事)哈姆莱特对奥斯里克的奚落与嘲讽。
第三部分(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的故事)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比剑决斗,中了克劳狄斯的圈套。
教师提问:在这三部分中,大家觉得哪部分最精彩?
预设:比剑部分
3、局部探究
(1)赏析“比剑”
思考:你认为“比剑”部分精彩在何处?请给出相关理由。
教师预设:
精彩之一:将众多矛盾集中在此环节。
一方面是不同人物间的矛盾。比如,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的矛盾,克劳狄斯对哈姆莱特有杀父霸母、企图谋害其姓名之仇。再如,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之间,哈姆莱特无意杀死雷欧提斯的父亲,并且间接害死其妹妹。
另一方面,同一人物内心也存在矛盾。
如哈姆莱特对雷欧提斯的态度,既充满仇恨、视其为对手关系,又请求得到其原谅。又如雷欧提斯本人对哈姆莱特的态度,既想杀掉他,又犹豫,并且乞求得到哈姆莱特的原谅。又如,国王克劳狄斯的矛盾,外表很平静,倾向于哈姆莱特,口头说着“来,哈姆莱特,让我替你们二人和解和解”“我们的孩子一定会取得胜利”,心里极度恐慌,想暗杀哈姆莱特,越快越好,且一计不成又施一技。
精彩之二:情节方面。
比剑部分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在短暂的时间里,在小小的空间里,四个主要人物(王后、国王、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均死去。
此部分精彩不是独立的,与前面轻松幽默的情节相调剂。哈姆莱特与奥斯里克的谈话类似于传统戏曲里的插科打诨,使本文雅俗共存,使整个剧本富有张力,更能体现悲剧的崇高。
情节悬念迭生,比如哈姆莱特是否会答应与雷欧提斯比剑,哈姆莱特能否觉察剑有毒,雷欧提斯会不会按照和克劳狄斯事先设计的计划行事等悬念一直抓住读者的心。
精彩之三:人物个性鲜明。
人物个性的鲜明性和复杂性在比剑部分得到了集中体现。如哈姆莱特的勇敢、坚定与犹豫,想复仇又充满了仁心善意,在这部分得到了集中体现。又如,雷欧提斯的勇敢、犹疑及善良交织在一起。国王的表里不一、阴险狡诈得到了充分体现。在这一部分,作者将笔端直指人物心灵,刻画出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可悲可叹、可圈可点。
精彩之四:人物语言。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和动作化得到了充分体现。
首先,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比如,哈姆莱特说:“
好,你这败坏伦常、嗜杀贪淫、万恶不赦的丹麦奸王!喝干了这杯毒药——你那颗珍珠是在这儿吗?
——跟我的母亲一道去吧!”这些话是哈姆莱特愤怒的一吼,对奸王的控诉。可以看出性格犹豫、行动迟缓的哈姆莱特终于做到控诉一针见血,动作狠而有力。又如,国王说:“来,哈姆莱特,来,让我替你们两个人和解和解。”“我们的孩子一定会取得胜利”这些话可以看出国王是个惯于耍阴谋诡计的人,他包藏着可怕的祸心,却要做出亲热和善的样子,他言不由衷、笑里藏刀。
其次,语言的动作化。如,哈姆莱特连续两次击中雷欧提斯后,既有些得意,又对雷欧提斯的状态有些纳闷,因此脱口说了一句:“你怎么说?”雷欧提斯被这句话激起了斗志。他对克劳狄斯说:“陛下,现在我一定要击中他了。”这句话表明他还不能下定决心杀死哈姆莱特,想从国王那里获得勇气。而克劳狄斯对他使用了激将法:“我怕你击不中他。”然而雷欧提斯还是迟疑不决。光明正大、毫无猜忌之心的哈姆莱特又一次提醒他:“你怎么一点也不起劲?请你使出全身的本领来吧;我怕你在开我的玩笑哩。”终于,雷欧提斯冒失地刺出致哈姆莱特死命的一剑。
精彩之五:对主题的彰显与升华。
比剑部分充分展示了主题,无论是人物命运的悲剧性还是人性的复杂性都在此部分得到了彰显。
备注:以上几个方面只是教师的预设,学生若说出其他方面,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教师总结:以上的分析可以归结为两大的方面,即形式和内容。我们在赏析文学作品时,均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去赏析。具体到对戏剧的赏析,可以抓住其内容,比如矛盾冲突、情节安排、人物设置与主题,还可以抓住其形式,比如语言和手法等。
(2)分角色朗读
作品是由语言文字构成的,文字摆在那里是平面的,当我们倾注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理解将其读出来,文字就变得立体、饱满了。就像央视最近热播的节目《朗读者》,那些被朗读的文字我们之前也见过,可能觉得平淡无奇,但一旦朗读者倾注了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声音将其读出来,文字就变得立体了。可以说,朗读的过程是再创造的过程。刚才我们是用赏析的方式体会比剑的精彩,接下来我们用朗读的方式再次感受其精彩。
1、小组内分角色朗读。
2、找一组同学演示。
(3)分析哈姆莱特形象
1、过渡性提问:在剧作结尾,哈姆莱特选择了和对手同归于尽,对于这样的结局,你认为它能避免吗?
学生可以呈现不同的理解,但终究归于两个方面,即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客观原因是当时社会未提供先进分子必胜的条件,敌我力量过于悬殊,是时代悲剧。文中的克劳狄斯身居高位,老奸巨猾,善于耍阴谋诡计。而主观原因就是哈姆莱特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讨论:在你的眼里,哈姆莱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教师提示:
提示一,介绍品评人物的方法——听其言,观其行,外貌心理和神情。人物关系要理清,勿忘体察作者情。
提示二,抓住文本。回答模式为:根据课本(?)页(?)段的(?)内容,我认为哈姆莱特是一个(?)样的人。
学生自由思考三分钟,然后小组内讨论。
教师预设:
(1)哈姆莱特是机智勇敢的。从第一部分他偷公文(25页)和伪造国书(26页)可以看出来。当哈姆莱特的人生“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他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巧妙化解危机,很快就“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2)相信天命的。课本25页“无论我们怎样辛苦图谋,我们的结果却早已有一种冥冥中的力量把它布置好了”,课本26页“就在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一切都是上天预先注定”,课本29页“一只雀子的死生,都是命运预先注定的”。由此可见七人格上的弱点,人应该相信天命还是自己?可见其性格中的忧郁和犹豫。
(3)有仁爱、善良之心。课本27页“可是我很后悔,好霍拉旭,不该在雷欧提斯之前失去了自制;因为他所遭遇的惨痛,正是我自己的怨愤的影子。我要取得他的好感。”课本29页,“原谅我,雷欧提斯;我得罪了你,可是你是个堂堂男子,请你原谅我吧”。
(4)语言犀利、幽默诙谐、嫉恨谄媚小人。课本27页哈姆莱特与奥斯里克的对话可以看出来。
(5)犹豫与延宕的。关于复仇这件事。一方面有坚定的信念、勇敢地去实现自己的计划,最红最终杀死了国王,另一方面在27页“我是不是应该……”,面对国王的四宗罪,哈姆莱特使用了“是不是……”这样的疑问句。可见其犹豫与延宕。
(6)草率与冒失,做事缺少周密的计划。关于复仇时间,哈姆莱特说的是随时准备。但是复仇是一件大事,是极其凶险的,哈姆莱特对复仇时间的随意,体现其准备不周。关于复仇方式,不善于主动进攻敌人,而是贸然答应比剑,但比剑是克劳狄斯提出的,是其设下的圈套。
其他方面只要言之成理也可以。
教师总结:哈姆莱特是一个矛盾复杂的人,在他身上充满了理想与现实、崇高与软弱、思想与行动的矛盾。人物因为有了矛盾复杂的内蕴,才有了多面性、丰富性和复杂性。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哈姆莱特是说不尽的。
3、教师出示名家对哈姆莱特的评价。
评价一
别林斯基评价:“从天性上说,哈姆莱特是一个强有力的人,他精力充沛,灵魂伟大,他在软弱时也是伟大而强有力的,因为一个精神强大的人,即使跌倒,也比一个软弱的人奋起的时候高明。”
评价二
歌德评价:“一个美丽、纯洁、高贵而道德高尚的人,他没有坚强的精力使他成为英雄,却在一个重担下毁灭……
每个责任对它都是神圣的,这个责任却是太沉重……他是怎样地徘徊、辗转、恐惧、进退维谷,总是触景生情,总是回忆过去,最后几乎失却他面前的目的。”
评价三
雨果评价:“哈姆莱特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真实,但又要比我们伟大。他是一个巨人,却又是一个真实的人。因为哈姆莱特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们大家。哈姆莱特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人。”
教师点拨:别林斯基对哈姆莱特是全面的肯定与赞扬,甚至认为他“软弱时也是伟大而强有力的”。歌德的评价是辩证的,一分为二的,既肯定了哈姆莱特的优点,又批评了他的缺点。雨果的评价是深刻的,有高度的,上升到了哲学的意味,让人对哈姆莱特的形象有了更深的认识。
4、感悟升华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都能从中汲取营养,因此经典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那么学了这篇名著节选,你有什么收获?能从中汲取什么人生智慧?
预设:
多做善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人会在磨炼中变得坚强。
我们要敢于向命运挑战。
我们做事要多一些果断、冷静,少一些犹豫、冲动。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要重视集体和团队的力量,不要孤军奋斗,合作很重要。
与其相信天命,不如相信现实中自己点滴的努力。
5、作业——拓展延伸
课下阅读《哈姆莱特》全剧,全面品读哈姆莱特形象,汲取更多人生智慧,形成600字左右的感受写在周记本上。
PAGE
-
6
-雷雨(节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明确识记戏剧的基本文学常识。
2.作者曹禺及有关《雷雨》简介。
能力目标
1.体会时间、场景、人物和矛盾冲突的集中,是剧本的基本特征。
2.通过语言的品味来分析周朴园、鲁侍萍的个性特点。
3.认识资产阶级伪善、冷酷、凶狠的阶级本性及其腐朽的家庭生活,从而认识旧社会制度的黑暗和罪恶。
德育目标
通过分析剧本的矛盾冲突,认清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揭示这种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罪恶。
●教学重点
1.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剧情。
2.学习起伏跌宕的戏剧情节,紧凑的戏剧冲突和周朴园、鲁侍萍的性格刻画。
●教学难点
1.鉴赏剧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2.揭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腐朽性。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戏剧的有关知识。
2.作者曹禺及有关《雷雨》介绍。
3.梳理节选部分的剧情。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龙须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茶馆》让我们默默难忘,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曾引起轰动的《雷雨》,因为它是上个世纪30年代时作家曹禺为我们勾勒出的一幅图卷,即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沉闷空气里一场即将到来的社会大变动的雷雨。
二、解题
1.戏剧知识介绍
戏剧是一门怎样的艺术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西方戏剧即指话剧。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世界各民族的戏剧都是在社会生产劳动和阶级斗争的基础上,由古代的歌舞、伎艺演变而来。后逐渐发展为由文学、导演、表演、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成分组成的综合舞台艺术。按结构规模可分为独幕剧、多幕剧;按语言表现形式可分为话剧、歌剧;按题材和年代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现代剧、历史剧等。
2.作者介绍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湖北潜江人,我国杰出的剧作家和“当代语言艺术大师”。他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从小耳闻目睹了大量剥削阶级的丑闻,这对他以后创作《雷雨》及其他剧作,有很大的影响。他曾在南开中学和清华大学读书,学生时代,就喜欢戏剧,受莎士比亚等欧洲戏剧大师作品影响较大。经过多年构思,几易其稿,于1933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完成了他的女子作《雷雨》。其后,又写了《日出》《原野》《蜕变》《北京人》等剧本,这些剧本奠定了他在中国戏剧界的大师地位。解放前,曹禺和老舍赴美讲学,1949年,他们应召回国。其后他又创作了《明朗的天》《胆剑篇》(与人合作)、《王昭君》等剧本。
3.有关《雷雨》
《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话剧,是一部深刻揭露反动资产阶级的罪恶本质、反映30年代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现实的悲剧。
《雷雨》的内容情节安排,充分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才能。作者把三十多年间发生过的事情,集中地放在周公馆的客厅里重现,时间只从当天中午延至午夜,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展开了戏剧冲突:封建资本家周朴园之妻繁漪不堪他的专横,与周朴园的大儿子周萍发生了暧昧关系,周萍又勾引了婢女四凤。繁漪出于嫉妒,通知四凤的母亲侍萍把她领走,而侍萍正是三十年前被周朴园始乱终弃的侍女,她正是周萍的生身母亲。而被她带走的儿子鲁大海却又在周朴园的矿上做工,作为罢工的工人代表,正和周朴园面对面地展开斗争。这些矛盾同时在这天下午激化,趋向高潮。经过一番矛盾冲突,周萍、四凤知道了他们之间原来是同母兄妹,于是四凤触电而死,繁漪的儿子周冲为救四凤也送了命,周萍也开枪自杀……这个罪恶的大家庭终于崩溃了。而这一切都是在雷雨之夜进行的,这就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变革中国现实的大雷雨即将来临。
三、整体感知课文
1.VCD播放《雷雨》剧情片断。
2.分角色朗读课文,熟悉节选部分的剧情。(有条件的可在课前观看电影《雷雨》)
3.提问:《雷雨》第二幕中出场的人物主要有哪几位?他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明确:这一幕出场人物主要有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和周萍。这四个人原本是一家,分别为夫妻、父(母)子、兄弟的关系。但30年后,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复杂,已超出了家庭、血缘的意义,表现为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人民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之间的尖锐的阶级冲突。
4.提问:本课一共节选了两场戏,试梳理这两场戏的情节。
学生思考后明确:
第一场戏:写三十多年后周朴园与鲁侍萍再次相见。意外相见,二人之间展开了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
第二场戏:写周朴园与鲁大海、侍萍与周萍的相见。父子相见,却是仇人,血的控诉,让人不忍卒听;母子相见,却无法相认,还不能不喊出“这真是一群强盗”。本场主要是由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展开的矛盾冲突。
4、课堂小结
欣赏戏剧作品,首先应了解戏剧的发展等有关知识。在对剧本这种文学体裁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应着重阅读剧本,了解作品的戏剧冲突,看哪些冲突是主要的,冲突的实质是什么,进而明确这样的冲突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五、布置作业
1.课下同学们选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表演练习。
2.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
雷雨(节选)(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分析戏剧的矛盾冲突。
2.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具体研习课文
1.分析戏剧的矛盾冲突
(1)自开头至“周朴园:……这一点钱你不收下,将来你会后悔的”为第一场。指定一名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第一场的情节。要求叙述时尽量详细点。
(2)提问:30年前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婚恋情形如何?侍萍因何遭遗弃并于大年三十的晚上投河?
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内容,然后讨论、分析,教师巡回点拨。
(3)提问:周朴园对“死去”和活着的鲁侍萍有怎样的变化?这反映了怎样的阶级矛盾?
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关键语句,反复朗读,体会前后的变化,感受其间存在的阶级矛盾。
(4)学生思考:周朴园三十年来所做的一切(打听下落,保留旧家具,记住生日等),可看出他对侍萍是真情,还是假意呢?
(5)品读鲁侍萍与周萍母子相见的段落,思考侍萍因何欲言又止?
明确:在周萍打了鲁大海两个嘴巴后,鲁侍萍对周萍说:“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这断断续续的一句话,道出了人物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鲁侍萍迫切想见到自己阔别三十年的儿子,却没想到竟看到了如此令人痛心的场面。她的感情由“想念”一下变成了“愤慨”。因为一道森严的阶级壁垒已经横在她面前。阶级的对立,使她再也不能叫出“萍儿”这个长久在心底呼唤的名字了。
(6)学生默读周朴园与鲁大海相见的场面,思考父子因何反目成仇?
2.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1)精读有关周朴园的对话部分,找出能体现其性格特点的话,分小组讨论。每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并把对周朴园性格特点概括的词语写在黑板上,师生共同梳理。
(2)精读有关鲁侍萍的对话部分,找出能体现其性格特点的话,分小组讨论。
(3)细读有关鲁大海的语句,体会鲁大海的性格特征。
三、课堂小结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雷雨》毁灭的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呢?应该是在命运的困顿中苦苦挣扎而又难逃摧残和拷打的人性,因此,《雷雨》也是一出人性悲剧。对周朴园这个人物,我们在分析、理解的过程中,应看到其悲剧的一面,应看到其性格的复杂性。不能一味地因循前人对他的看法,要从人性悲剧的角度挖掘其性格的另一面。
四、布置作业
1.继续准备戏剧表演。由课代表组织同学准备道具。
2.自行组织小组,准备“周朴园是否爱鲁侍萍”的辩论资料
PAGE
-
5
-窦娥冤(第三折)
教学目标
1.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2.情节冲突和人物形象。
3.理解主人公窦娥的性格特征,概括杂剧的主题。
教学重点、难点:
1.戏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2.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3.情节冲突和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诵读
讨论
课时:1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在我国古代,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事情的结局都让人觉得凄凉悲惨,但人们都会把自己美好的愿望加在他们的身上,比如梁山泊与祝英台,虽生不能在一起,但人们让他们死后双双化蝶也算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刘兰芝和焦仲卿虽被逼而死,但两坟相依,两树相连,也是人们对他们的美好祝福吧!今天我们又将看到一个凄惨悲痛的富有浪漫气息的古冤案——《窦娥冤》。
二、理清节选部分的情节结构:
 
楔子(序幕):
交待背景,写出窦娥的悲苦身世。
  
第一折(开端):赛卢医为躲债欲杀蔡婆,蔡婆为谢恩引狼入室。
  
第二折(发展):张驴儿为逼婚误杀亲父,窦娥在公堂屈打成招。
  
第三折(高潮):赴法场窦娥指斥天地,明冤屈发下三桩誓愿。
 
启发:节选部分中,窦娥先后做了哪些事?课文可分为几场?
赴法场
怨天
(窦娥指斥天地)
见蔡婆
遗嘱
(窦娥告别婆婆)
在刑场
誓愿
(窦娥发下三桩誓愿)
三、研究阅读,分析课文
1.文学史上公认课文所选部分是全剧的高潮。但在前两折里,已经把窦娥受害的故事情节交待得清楚明白。窦娥与张驴儿的冲突,窦娥在公堂上的斗争,都已在前两折里表现出来,那么高潮为什么出现在第三折里?
【提示】通过阅读课文,我们发现,第三折里仅有窦娥指天发誓,刑场受戮,故事情节简单,而构成窦娥矛盾冲突的对立面,如社会恶势力的代表张驴儿、元代残酷统治的典型官府都隐藏在幕后,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更没有高潮,可见,全剧高潮出在第三折里是与戏剧本身的特点分不开的。
2.窦娥为什么要指责天地鬼神?
【提示】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又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对象。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便构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
天地,在古代人的意识里,是被看作能够主宰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命运的最神圣的东西。是不容侵犯的。但由于窦娥的冤情深重,而天地面对人间的邪恶残暴竟无动于衷,所以窦娥唱出:“……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的唱词时,便自然得到了人们的共鸣。
3.在押赴刑场的路上,窦娥要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这一细节刻画对塑造窦娥形象有什么作用?
【提示】纵观全剧,作家在刻画窦娥反抗性格的同时,也注意逐一展现人物性格中温顺善良的一侧面:大堂之上,酷刑之下,为使婆婆免遭毒打,她甘愿牺牲自己,屈招了药杀公公的死罪;这折戏中写她赴刑场时,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的细节,可见其性格的善良——自己已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还是如何不使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这是何等的善良啊!而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
试想一个心地如此善良的百姓竟被昏官断为杀人的凶手,可见当时的吏治是何等的腐朽;一个素来性格温顺的女子最终也作出了如此强烈的反抗,可见当时的社会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的压迫是何等的深重。困此,这一细节的描写不仅使窦娥这个形象更为丰满动人,也使剧作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为有力和深刻。
4.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
【提示】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
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5.她的三桩誓愿与第1层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呢?是否矛盾呢?
【提示】
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地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6.剧作家为什么要在这折戏的结尾安排“三大奇愿”这样的情节呢?作用是什么?
【提示】窦娥临刑时发下三桩奇愿,从内容上看,一愿比一愿深刻而强烈。这不仅要把自己的冤情昭示世人,而且要感天动地,让人们都知道“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每有口难言”。这三愿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法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而又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它着力表现主人公与社会恶势力“争到头,竞到底”的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甚至产生了超乎自然之上的感动天地的力量。三桩奇愿也是作家社会、政治观点和美好理想的形象体现。
作者运用浪漫主义艺术创作手法,通过奇特的构思,借助于想象,借助于天地震惊、人神共怒的艺术处理,使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乃至实现的事在艺术舞台上发生并得以应验。这样的安排和处理,虽违背事物的常见原理,却又合乎人情,从而有力地体现了广大人民伸张人间正义,杀掉贪官污吏,洗雪天下冤屈的良好意志与愿望。
7.窦娥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亢旱的意愿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提示】窦娥的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她发下三愿,为的是把自己的冤情昭示世人,感动苍天,让人们知道“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愦、吏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呼告无门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女主人公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样安排情节也是关汉卿社会政治观点和美学理想的形象体现。他运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奇特的构思,借助想象,让天地震惊,人神共怒,虽然违背常理,却又合乎人情,有力地表现了广大人民要求伸张正义、洗雪天下冤屈的心愿。
四、写作特点:
1.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
作品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了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显示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这是本折也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2.本色的戏曲语言。
历来评论家都以“本色”二字概括关汉卿戏曲语言的特色,即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和个性,能为展开剧情和刻画人物性格服务。在课文中,指斥天地的场面高亢激越,冤气冲天,紧张急促;诀别婆婆的场面如泣如诉,哀婉凄惨,徐缓低回;三桩誓愿的场面感情如人.激荡如潮。慷慨激昂;这三个场面的描写,以质朴无华而富于韵味的浯言,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逐层深人地刻画了人物性格。课文中的曲词,都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练优美,浅显而见深邃。
五、课后小结
读《窦娥冤》见到了腐败与昏庸,丑恶与无耻,但悲剧是那个时代的。如今的时代,仍有正义与邪恶的斗争,光明与黑暗的交锋。若干年后,在正义和邪恶的斗争中你站在哪一边?如果你犹豫了,请你再读《窦娥冤》,再次感受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时的悲愤,感受悲剧给你心灵带来的震撼。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懂得欣赏悲剧美的人才能在精神上站立起来。
六、作业设计
你对剧中人物还有什么看法,写下你的随笔、感想,文体不限。
PAGE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