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韩愈的文学史地位。
2.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树立尊师重教的观念,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3.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1.情景导入:程门立雪,子贡结庐守墓
2.作者介绍:古文运动,唐宋八大家,千古文章四大家(韩潮柳泉欧澜苏海)
3.写作背景介绍。
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但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
4.解题.
“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如:《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5.课文详解和结构内容探究.
?知识点:通假字
古今异义词
实词活用
一词多义
特殊句式
修辞方法
?第一部分(1):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并从两个角度阐释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2—3):论证“古之学者必有师”。
论证一:古之圣人从师与今之众人耻师对比
论证二:择师教子与自身耻师对比;
论证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
夫之族耻师对比;
论证四:以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
第三部分(4):交代写作缘由,赞许李蟠。
6.课文小结
全文通过对从师问题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古人从师之道的赞扬,对“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强烈批判。我们深切体会到作者那因“师道不传”而痛心疾首的情感,同时也为这位伟大文豪非凡的斗争勇气和正直的品行所倾倒。
7.拓展升华及文章现实意义
本文的哪些观点在当时具有积极的意义,在今天仍有借鉴的价值?哪些观点你觉得不是很认同?
8.布置作业
朗读并试背全文
9.板书设计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
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
——韩愈
10.教学反思
对“言”的梳理和学习,主要放在预习课文阶段,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注重在阅读中举一反三,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PAGE
-
2
-过秦论
教学目的:
1.诵读课文,翻译课文。
2.归纳整理积累文言现象
教学重点: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课时: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了解作者。
???
2.学习文章1、2、3自然节,积累重点字词。翻译重点句子。
【教学重点】
????学习文章1、2、3自然节,积累重点字词。翻译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
????学习渲染、反衬、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作者: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者之一。
2、写作背景
?3、解题
二、导入新课
1、看视频《秦始皇登基片段》感受秦始皇登基时的豪气和霸气。用了550年打下的江山,15年就败了,应证了一句古语: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
2、有关作者:有谁了解?学生自由发言,后人对贾谊的评价及诗歌。
贾?????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谊?????毛泽东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需哀伤付一生。
长沙过贾谊宅
(唐)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ppt)展示司马迁写《屈原贾生列传》,把他与屈原并称,成为古代怀才不遇的人的代名词。
贾谊的文章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力,感染力极强。对当时和后世都很有影响。
代表作品: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为最。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为代表。后人编有他的政论文集《新书》十卷
三、检查诵读,自主学习
1、请男女生两名学生朗读课文,读后评价优劣及不足。
2、三个学生分别翻译3个自然段。请申鑫冉翻译第1自然段,请张菲尔同学翻译2自然段,请陈丹蕾同学翻译3自然段
解释字词:通假字,古今异义,活用的字词,特殊句式重点解释
通假字:
约从离衡(通“横”)
合从缔交(通“纵”)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
赢粮而景从(通“影”)
百有余年(通“又”)陈利兵而谁何(通“呵”)
孝公既没(通“殁”)威振四海(通“震”)
古今异义: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因河为池)古:黄河今:泛指河流
赢粮而景从
古:担负
今:输赢的“赢”
山东豪俊并起
古:崤山以东今:指山东省
流血漂橹
古:盾牌今:划船的工具
九国之师古:军队
今:军队的一个编制单位
活用的字词: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
翻译原则
1、忠于原文(不能错译漏译,尤其是比较重要的字;尽量直译)。
例句: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译成:不爱珍贵的器物、贵重的宝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爱,没有翻译出来。
2、文中如果出现特殊用法的词(如:通假、活用等),译文中一定要有所体现。例如:
例句:外连衡而斗诸侯。
错译:对外采取连衡的策略来拼斗诸侯。使动“斗”没有翻译出来
3、文中如果出现特殊句式(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翻译时要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
例句:锄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
错译:锄头木棍并不锋利于钩戟长矛呀!
错因:于,介词,在形容词之后引出比较对象,相当于“比”。这是个介宾短语后置的句子,翻译时应把介宾短语提前做状语。
译文:锄头
木棍并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呀!
4、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信臣:可靠的大臣.陈:陈列,布置.
利兵:锐利的兵器.
而谁何:喝问,盘查
译文:用忠臣的臣子,带领精锐的士兵,陈列着锐利的武器,缉查盘问往来的人们.
5、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为:当作.
云:作“集”的状语,应译为“像云一样”.景:像影子一样.
译文:(他们砍伐树木作为武器,举起竹竿作为旗帜,天下人像浮云一样聚集起来响应(他们的号召),(大家)担着粮食像影子随形那样跟着(他们起来造反).
总结: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信、达、雅
PAGE
-
3
-劝学
教学目的
1.学习设喻论证的方法和“对举”的行文方式。
2.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教学设想
1.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荀子《劝学》篇全文共15节(有的选本是14节),这篇课文节选了其中的第1、3两节和第6节前半部分,是全篇的精华所在,都应视为教学重点──这是从内容方面来说的。从学习文言文的角度来说,则应以探究词义为重点。
教学难点是第1段。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纲,其起句“学不可以已”似易而难,因为全篇论述皆发源于此;其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确地表示了作者反对儒家“生而知之”这一先验论的立场,要联系荀子的基本哲学思想才能获得比较透彻的理解。本段中的设喻有的是并列关系,有的是层递关系,也要善于区分。
2.教学方法。
本文的可读性很强,易于成诵,宜采用诵读教法。诵读要多次进行,一次比一次要求更高:开始照课本朗读,要求字音无误,节奏鲜明,读得顺畅;继此再读,要求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能大体成诵;最后,经过分析、思考,要求领悟文章的基本内容,达到熟练地背诵全文。这种诵读式的教学,跟先前书塾的死记硬背是有着实质上的区别的。
为了使诵读收到实效,首先要善于根据课文内容和写法上的一些特点,启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自觉诵读的要求;其次,在诵读练习过程中发现难点时,要指示学生运用各种记忆的因素去解决它们,毫不动摇地要坚持做到当堂成诵;最后,教师要给学生示范背诵,必要时还可以逐句地领读。
诵读练习可以分段、分层地进行,但最后一定要连贯地背诵全文。
3.课时安排。
本课用2.5课时理解课文,教学生诵读。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以检查预习方式统摄全文;作者简介;诵读第1段。
第二课时:诵读第2、3段;总结全文。
第三课时(前半课时):连贯背诵全文。(注:后半课时用于预习《师说》。)
预习安排
1.将下列各字的拼音写在课文中该字下面:
輮(ru
)
虽又(yu)
槁(gǎo)暴(p)
砺(l)
参(cān)省
(xǐng)乎己
知(zh)明
跂(q)
生(xng)非异也
跬(kuǐ)
骥(j)
驽(n)
锲(qi)
镂(lu)
螯(o)
2.朗读全文至少二遍。
3.从课文中找出几句话作为你学习上的格言,抄在笔记本上,加以体会。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1.叫学生说说自己抄下了哪些句子。
(主要的句子有:“学不可以已。”“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提问:秦以前还没有“对偶句”的概念,但先秦著作中已经出现了许多跟对偶句相似的句组,有些甚至算得上是对偶句,试从这篇课文里找出几个例子来。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提示学生:掌握这些句组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记诵这些课文。
3.正音,然后齐读全文。
4.提问:
(1)古时候我国有“嫦娥奔月”的故事,这只是一种幻想,而现在人们利用飞船却真的可以登上月球。请你从课文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种情况。(“善假于物”。)追问:宇宙飞船的发明,是现代科学进步的结果,也是学习的结果。在上古时代,人们也是有发明创造的,课文中有没有提到这一点?(“舆马”“舟楫”都是人的发明创造,说明人是“善假于物”的。)
(2)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今日记一事,明日悟一理,久而成学。”这说的是学习的道理。在这篇课文中有哪些话讲的也是这个道理?(“积土成山……金石可镂”。)
追问:这段话的关键是哪个字?(“积”)
提示:学习必须日积月累,才能有成。我们在初一时学过《乐羊子妻》,文中将学习比喻成什么?(“织布”)要积累就必须用心专一。
二、作者简介。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称为荀卿,后因避汉宣帝刘询的讳而改称孙卿。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在齐国稷下(今山东临淄西北)任祭酒(官名);后去楚国,春申君用他为兰陵(今山东枣庄市东南)令,晚年定居该地,从事著述。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著有《荀子》,现存32篇。
荀子在哲学上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他反对天命、鬼神迷信之说,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著名论断,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强调天是物质的天,是没有意志的,人能认识天,就可以“制天命而用之”。他反对儒家的先验论,认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的接触。在教育问题上,他和孟轲的性善说相反,认为人性生来是“恶”的,“其善者伪也”,要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才可以为善,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三、诵读第1段。
1.诵读的准备。
先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学生试划,教师纠正):
学/不可以已
輮/使之然也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提示〕画“·”的虚词要轻读;加横线的虚词可读出延长音。
让学生解释下列词语:
“已”──在现代语中有没有相同用法?请举例。(奔腾不已,不能自已)
“以为”──跟“自以为得之矣”(《石钟山记》)中的“以为”用法是否相同?(不同。“自以为”是自己认为之意;此句中的“以为”是“以之为”(用它做成)”的省文。)
“虽”──这个“虽”跟下面两句话中哪一个“虽”字的用法相同: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不同)②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相同)
“木受绳”二句──把省略的意思找出来。(“受绳而后锯之”“就砺而磨”──都是不言而喻的,故可省。)
2.学生练习背诵。
先自读两遍,再由教师领读一遍(师生都不看书),然后检查试背,发现难点,指出关键在于要理清文理。
3.文理分析。
第一步:找观点
提问:这段话中哪些句子是表述作者观点的?(起句和结句。)
追问:开头说:“学不可以已”,下面接着有一连串的设喻,这些设喻是证明这个观点的吗?(不是直接证明这个观点,而是用来证明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个观点的。)
再追问:既然如此,起句和结句所表述的观点又是怎样的关系呢?(后者用来证明前者──因为“博学而日参乎己”有“知明而行无过”的功效,所以“学不可以已”。)
补充问: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这句话中,哪些字眼表示了“不可以已”的意思?(“博”──要“博”则“不可以已”;“日”──每天,亦“不已”之意。)
第二步:弄清设喻的内涵
提问:这段话中的设喻可分几组?(分三组:①“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②“木直中绳……輮使之然也”,③“故木受绳……则利”。)
追问:这三组设喻从总体上看,都是为了论证“君子博学……行无过矣”这一论点的。既然如此,是否可以认为这是简单的重复?(不是,因为三者的角度不同。)
再追问:它们的角度不同表现在什么地方?①是将前后不同的状态和性质加以对照,说明后者高于前者,用来比喻人们(经过学习,其思想、道德的境界高于学习之前,智力发达程度也高于学习之前。②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既经改变,则不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性质上去,用“輮”来比喻学习可以改造人这一重大作用。③“受绳则直”“就砺则利”所强调的是改造的结果,照应下文“知明而行无过”;被省略的“锯”“磨”二字,都表示持续的动作,又包含了“不可以已”的意思。可见这一组设喻是前两组设喻的总括,由此顺理成章地引出作者的观点。)
最后板书此段文理示意图,帮助学生记诵。
4.熟练地诵读这一段。
学生参照上面的示意图齐背一遍,先自查、互查,后由教师检查。
四、留作业。
1.诵读第1段,强化记忆。
2.朗读第2、3段,并思考下列问题:
①第2段没有现成的句子可用来概括本段的基本观点,试自行概括。
②第3段有哪些设喻用于说明学问依靠积累?哪些设喻用于说明学习要“用心专一”?
③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哪些分论点?分论点和中心论点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背诵第一段,试背第2、3段。
二、诵读第2段。
1.诵读的准备。
先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要求注意某一节拍之中有些字之间有极短暂的停顿(用“·”表示)。
吾/尝·终日·
而思矣,不知/须臾·之所学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后解释词语:
“终日而思”和“跂而望”──属于“对举”,结构相同,“而”表示修饰关系。用现代语表述,依次为“整天地想”和“踮起脚跟向远处看”,前者加“地”,后者不加。
“彰”──就是“明”的意思。从“彡”,从“章”,“章”亦声,光彩夺目之意。
“利足”──现在也有这种构词方式,如“快手”(干事情快)。利足,就是跑得快。
“致”──或以为同“至”,非是。“致”与“绝”对应,都表示动作结果,课本注为“达到”是正确的。
“能水”──今南方亦有“会水”一词,指游泳而言。
2.学生练习背诵。方式同前。
3.文理分析。
教师提问:本段有哪些设喻,先一一列举出来。
(①“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②“登高而招”则“见者远”;③“顺风而呼”则“闻者彰”;④“假舆马”可“致千里”;⑤“假舟楫”可“绝江河”。)
追问:这些设喻各有什么作用?
(①用来说明“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强调学习的重要性。②承上句“登
高”一语,作解释,说明“登高”的效果。③与“登高”一喻对举,说明“顺风”的效果。④⑤的作用亦与此相同。)
再追问:结句中“善假于物”是指上文哪些语句说的?(“登高而招”“顺风而呼”“舟楫”“舆马”。)它们是不是简单的重复?所假之物的性质是否相同?(不是。②③中所假之物“高(山)”“风”,都是自然物;④⑤中所假之物“舆马”“舟楫”,是人的发明创造之物,二者有层次高低之分。)
小结:①喻属起句;②③④⑤喻属结句。
主导问:起句和结句是怎样的关系?(“学”是前提条件,“善假于物”是结果——能利用自然可谓善,能创造可用之物,则是善之善者。)
请归纳本段大意:能学习才能善假于物(板书)。
4.熟练地背诵这一段。
方式同前。提示学生注意作者行文方式:“登高”“顺风”中已含有“假物”之意,但未明白点出“假”字;至“舆马”“舟楫”二喻,才明白点出;最后再说“善假于物”,给人的印象就深了。了解这种行文方式也可以帮助我们记诵。
三、诵读第3段。
1.诵读的准备。
先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蚓/无·爪牙之利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后解释下列词语:
“兴焉”“生焉”“备焉”的“焉”——或注为“于是”,亦通。虚词也可以活解,只要于文意无害。
“无以”——可与“河曲智叟无以应”作比较。这里是“没有办法”的意思。
2.划分层次,然后练习背诵。
第一层(首句,以句号为标志,下同)说明积善而后圣心备的道理。
第二层(第2—4句)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积累的必要性。
第三层(最后两句)从正反两面说明用心专一才能积累的道理。
提示学生:此段较长,可按上述层次,一层一层地练习背诵,最后连贯地背诵全段。
3.概括本段主旨后,熟练地背诵这一段。
主旨是:学习知识必须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地积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用心专一。
四、总结全文。
1.思想内容。
总结方式:先列出各段的论点(分论点);再分析这些论点跟“学不可以已”这句话(中心论点)的关系,指出分论点就是中心论点的论据,最后列表说明。
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
“不已”才能“知明而行无过”——意义(分论点之一)
“不已”才能“善假于物”——意义(分论点之二)
学而不已,方能积累,即“锲而不舍”——态度(分论点之三)
教师点拨:作者在本文中所论述的观点,跟他的“性恶”说是分不开的。因为“性恶”,所以需要改造,改造后即可为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就说明了这一点。改造的方法就是进行教育,“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教育可以改造人,使人为善。这种教育改造,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又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设喻的运用。
教师说明:严格地说,通常所谓“比喻论证”是不确切的,比喻是一种修辞技巧,常用来说明事物的状态、大小、色泽等等;设喻则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应称为“设喻论证”。
学生讨论:(1)从本文看,运用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2)本文在设喻的运用上有哪些特点?
小结要点:
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附带说说,寓言也是设喻的一种,上学期已学过,如“循表夜涉”“刻舟求剑”等,同样也有深入浅出的效果。)
本文的设喻有两大特点:一是方式灵活,有时从一个方面用同类事物并列设喻以加强效果,如“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有时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同一道理,如“骐骥一跃……功在不舍”。二是用一连串的设喻,而内容逐步加深,如“登高而高……而绝江河”。
3.对举的运用。
说明:对举是一种行文方式,就是将有关的两个事物(包括同类事物和相反事物)同时举出,其句子构造也相同或大体相同。
让学生举例(同类事物对举,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相反事物对举,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蚓无爪牙之利……用心躁也”。)
讨论对举的作用。教师要说明一下:上述对举句组又都是设喻,那是就其目的(说明事理)来说的,而讨论对举的作用则应从行文方式看,要想想如此行文有什么好处。(读起来节奏整齐划一,铿锵有力;以同类事物对举可以丰富内容,加深印象;以相反事物对举,可以使读者对问题获得全面的认识。)
五、留作业。
1.连贯地诵读这篇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
3.下面是一个作文题,想想该怎么做。
谈“善假于物”——荀子《劝学》读后感
PAGE
-
7
-寡人之于国也
教学目标:
1.初步把握孟子的仁政思想。
2.体悟孟子文章的论辩艺术。
教学重点:
把握孟子的仁政思想。
教学难点:
体悟孟子的论辩艺术。
教学方法:
诵读法、教导结合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
导入:同学们,走进我们班,我有一个最大的发现,你看,女生优雅,男生潇洒,个个面如桃花,人人洋溢幸福。我不禁要感叹:中国梦实现得多好呀。其实,中国梦早在孟子的作品中就已现雏形。只是那时他不叫中国梦,而叫仁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读《寡人之于国也》,去感受孟子的仁政思想,去见识孟子的精彩论辩。
仁者炙爱,吾心仰之——研读第三部分
活动一、请全班同学齐读第三部分。
活动二、分析解决以下六个问题。
1.孟子在这部分中所提倡的治国主张是什么呢?(请用文中的原词回答)
明确:
王道
2.那么孟子的“王道”要达到怎样的目标,又分几步实现呢?
明确:
①目标:民无憾、民无饥寒
补充“养生丧死无憾”的理解
补充资料:
“死生亦大矣”——王羲之
“饮食宫室所以养生,祭祀棺椁(guǒ
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所以送死,皆民所急而不可无者。今皆有以资之,则人无所恨矣。”
——朱熹《孟子集注》
明确:养生——生而有吃有住
丧死——死能入土为安
②两步:第一步王道之始
第二步王道之成
请找出王道之始与王道之成的具体措施及效果,将下表补充完整。
(以抢答的形式来完成)
第一步:王道之始
措
施
效
果
结
论
养生丧死无憾也。
第二步:王道之成
措
施
效
果
结
论
七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
明确:
第一步:王道之始
措
施
效
果
目
标
不违农时
谷不可胜食也
养生丧死无憾也。
数罟不入洿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
第二步:王道之成
措
施
效
果
目
标
五亩之宅,树桑
五十者衣帛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
畜鸡豚狗彘,无失其时
七十者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数口之家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矣
4.认真比较王道之始与王道之成的具体措施,哪条措施与前面的区别最大。
明确: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教化
物质
精神
分析:①“王道之始”通过“不违、不入、以时”强调役民以时,不扰民生产;也就是遵循自然规律,保护资源,合理开发,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是在强调物质生产,它解决了百姓最基本的温饱问题,保证了老百姓的生存权。
②“王道之成”既强调“不扰民”,又特别规定了百姓的产业“制民之产”,还强调“兴教育,治礼仪”。在物质的基础上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百姓的精神文明水平,这保证了老百姓的受教育权。
所以说,王道之始是实施王道的初步措施,是基础;王道之成是王道的根本措施,是前者的深化。
5.王道之成中“五十者、七十者、颁白者”其实是泛指老年人。那么文中孟子强调“七十者衣帛食肉”,这体现了他对老人的什么政策?“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与“七十者衣帛食肉”有何联系?
明确:明确:养老政策——老有所养
补充:“五十始衰,非帛不暖,未五十者不得衣也。”“七十非肉不饱,未七十者不得食也。”——朱熹《孟子集注》
分析:这句话其实是说丝织品不多时,让老年人先穿;肉量不足时,让老年人优先吃,这不是法律的规定,而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传统,这种传统是靠“孝悌”形成的一种良好的社会风尚。要“老有所养”,物质是基础,但更需“申之以孝悌”,“申”,是反复陈诉的意思,可见孝悌才是重中之重。这与儒家思想对孝悌的重视是一致的,因为孝悌是“仁之本”,孝悌而“好犯上,未之有”,不犯上,自然安定了。民老有所养,没有后顾之忧,这是令人向往的。即使是当今社会,也在努力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6.这部分中哪些句子写到了当时的社会现状?(请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明确: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分析:这句话通过对比的手法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现象,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异曲同工之妙,由此可见当时统治者采取的治国主张是暴政,孟子在文章最后说道:“王无罪岁”,“罪”是归罪的意思,我们可以看出孟子是希望统治者能够除暴政,行仁政。
孟子提出了“王道”的思想,落脚点是“民本”思想。他是要借助“王道”达到“仁政”的目的。“王道”的根本不在于坐拥天下,而是有利于百姓。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孟子那颗匡世济民的沸腾热心。(板书:王道-仁政)
精彩论辩,吾心赞之——体会孟子论辩的艺术
1.根据文章内容,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谈谈孟子的论辩艺术。
提示:可以从论证的方法、语句选择、修辞手法方面入手分析效果。
明确:
①比喻一、喻体:五十步笑百步
本体:梁惠王移民移粟政策与邻国之君不用心本质上一样
比喻二、喻体: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本体: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善用比喻,深入浅出、形象生动)
②疑问: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巧设疑问——请君入瓮
/以己之矛,攻己之盾)
反问: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巧设疑问,一针见血)
③排比
:
五亩之宅……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④对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善用排比对偶——气势充沛)
⑤抑扬兼施: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对比鲜明,先揭露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这是先抑,后说只要“王无罪岁”,就可以使“民至焉”这是后扬。
(抑扬兼施——
循循善诱)
⑤短句:
(短句整齐——论辩有力)
……
小结:
两喻两问技巧妙
排比对偶气势强
抑扬兼施善诱导
多法并用说理透
2.感受孟子形象
一颗爱心照四方,一场论辩耀千古。透过本文的思想和语言,我们看到孟子面对梁惠王“于国”“尽心”的表白,直言不讳,义正辞严,批评统治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以此可见,孟子是一位聪明机智、爱民重民、肩担天下、无畏无私的政治家、论辩家。
三、声情并茂,吾愿仿之
1.分角色朗读文章,注意把握每次交锋时人物的心理、语气、神态。
提示:
梁惠王:
自负,略显无辜迷惘——懂兵法好作战,颇自得——向往兴奋——惭愧反思
孟子:
失望忧虑中沉稳应对——燃起希望的火花,侃侃而谈——面色凝重严肃,语重心长,殷切期盼
总结:
?一番言语交锋,两种治国思想的碰撞,相信梁惠王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作为儒家思想千年亚圣的孟子,他的言辞中更多体现着“经世济民”的社会立场。这篇文章闪耀着圣哲思想的光辉与博大的仁爱精神。孟子如山,巍巍入云,庄严厚重,孟子如水,至真至纯,悠悠我心。在文言的背后,我们感受并体会到孟子那颗炙热的爱心与照耀夜空的灵魂。让我们带着对圣贤的仰望,以仁爱精神为前进的车轮,加快实现中国梦的步伐。
四、余音绕梁、吾能背之
课后作业:背诵全文
(
王道——仁政
)五、板书设计:
(
附:
第一课时内容:
1.简要介绍孟子及其思想。
2.梳理文章大意,掌握“五十步笑百步”和“胜”、“数”“罪”等重要词语的意思。
3.按议论文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文章划分为三个层次。
4.讲解分析第一部分“民不加多之疑问”。)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