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使世界更美好
第1课时 物质的运动和变化
一、设计思想
化学使世界更美好是初中化学的开篇,要让学生了解物质是运动和变化的,化学是研究什么的,化学学科对促进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从而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这对学生今后喜爱化学、学好化学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通过神奇的茶壶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本课通过比较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自然学科研究和描述不同的物质运动,了解化学研究的是一种或多种物质变成与原来不同的新物质的运动,就是物质的化学变化。通过介绍学生熟悉的一些自然现象如蜡烛燃烧、钢铁生锈,同时进行三个课堂实验,使学生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及它们的本质区别。通过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但也包含物理变化这一现象,辩证认识化学变化的特征,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关系。由学生熟悉的铜可以做导线、汽油用作燃料来学习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通过课堂实验,让学生体验有目的地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它们的本质区别。
(2)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4)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物理性质和易分辨的典型的化学性质。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三个课堂实验,体验有目的地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这一化学实验学习过程。
(2)通过对三个课堂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感受归纳整理的化学学习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用生动的新课导入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2)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体验日常生活和化学的关系,体验学习化学的重要意义。
三、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教学难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判断。
有目的地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四、教学用品
药品 :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镁、大理石、稀盐酸或醋酸、石灰水、蜡烛。
仪器:茶壶、试管若干、烧杯若干、胶头滴管、坩埚钳、酒精灯、玻璃导管、石棉网。
媒体: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PPT课件。
五、教学流程
1. 流程图
2. 流程说明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自然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等都是用不同的方式来描述与研究物质运动的。
[2]、3] 播放图片请学生分辨自然科学研究对象。
[4]、[5] 通过教师规范描述引导学生规范描述。
[6]、[7]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化学变化的例子来学习化学变化的概念。
[8]、[9]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物理变化的例子来学习物理变化的概念。
[10]、[11]、[12] 通过三个化学课堂实验,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生成。
[13] 通过三个化学课堂实验,认识化学变化中常伴随一些现象。
[14]、[15]、[16] 通过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但也包含物理变化这一现象,辩证认识化学变化的特征,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关系。
[17]、[18]、[19] 通过三个实验中几种物质表现出的性质来学习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0]、[21] 由学生熟悉的铜做导线、汽油作燃料来学习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22] 师生共同小结本课,结束本课。
六、教学案例
1.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学习主题的引入
[课题引入]神奇的茶壶:一只空茶壶,三只小烧杯,一号烧杯是滴有酚酞试液的水,二号烧杯是滴有几滴氢氧化钠溶液的水,三号烧杯是稀盐酸,将一号和二号烧杯中的液体倒入茶壶,再倒回一号和二号烧杯,变出红色液体,然后三只烧杯中的液体都倒进茶壶,再倒出来,又变回无色,这个茶壶真神奇,其实很简单,只要你们学习了化学之后是很容易解释的。自然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等都是用不同的方式来描述与研究物质运动的。播放图片请学生先说说,来分辨自然科学研究对象。
[讲解]点评学生的推测,多加鼓励和表扬,引发学习化学热情。 观看图片后推测属于物理学研究对象是:汽车和摩托车行驶中的加速、风力发电,生物学研究的对象有:山羊和绵羊的DNA杂交,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生铁炼成钢、钢铁的生锈、蜡烛在空气中的燃烧和在二氧化碳中熄灭。 虽然学生今天是第一次接触化学,但已在六七年级学习过科学,学生完全能推测这些简单的自然学科研究的范畴。
化学变化
[讲解]钢铁生锈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是因为铁变成了铁锈,铁锈和铁是两种不同物质,钢铁生锈的变化过程是从原来的物质铁变成了新的物质铁锈。化学研究的范畴之一是一种或多种物质变成与原来不同的新物质的运动,这就是物质的化学变化。
[设问]同学们是否能像老师那样简单说明为何蜡烛燃烧是化学研究的范畴?
说明蜡烛燃烧的变化过程是原来的物质蜡烛变成了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和水是变出来的新物质,它们不能再燃烧,所以是化学研究的范畴。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发掘化学变化的例子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更容易使学生理解化学变化的概念。
[设问]联系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否列举一些变化,也是一种或多种物质变成与原来不同的新物质的变化。 尝试列举。
[设问]什么叫做化学变化?
[讲解]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学生回答: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设问]纸一撕为二、米磨成粉、铁锭拉成铁丝有什么有没有新物质生成?这些变化过程有什么共同特征?
[设问]冰变成水,水变成水蒸气有没有新物质生成?这些变化过程有什么共同特征?
[设问]纸一撕为二、冰变成水,这样的变化是不是化学变化? 学生回答: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物质的形状发生改变。
学生回答: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
学生回答:不是化学变化。 同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发掘物理变化的例子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更容易使学生理解物理变化的概念。
[讲解]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发生变化,这样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设问]联系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否列举一些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尝试列举。
课堂实验体验化学变化
[讲解]我们发现生活中有许多生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例,接下来我们通过专业的化学实验来体验化学变化。
实验一:把酸滴在大理石上。
取一个试管,放入少量大理石碎块,逐滴加入盐酸溶液。
结论:大理石(碳酸钙)跟盐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以及水、氯化钙。
文字表达式:
碳酸钙+盐酸→氯化钙+水+二氧化碳
CaCO3 HCl CaCl 2 H2O CO2
灰白色固体 无色气体 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
大理石碎块是灰白色固体,盐酸溶液是无色液体,
观察到的现象:产生大量的气泡。
第一次引导学生如何观察、如何记录化学实验。
实验二:向澄清的石灰水吹气。
在洁净的试管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
通过玻璃管向石灰水吹气,
结论:二氧化碳和石灰水(氢氧化钙)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
文字表达式:
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碳酸钙+水
Ca(OH)2 CO2 CaCO3 H2O
无色液体 无色气体 白色沉淀 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澄清石灰水是无色液体,吹入的是二氧化碳气体,
观察到的现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三:镁带燃烧。
取一小段镁带,用砂纸擦亮,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观察现象。
结论:镁带燃烧生成氧化镁。
文字表达式:
镁 + 氧气 → 氧化镁
Mg O2 MgO
银白色金属 无色气体 白色粉末 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
镁带用砂纸擦亮后是银白色金属,
观察到的现象: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量,生成白色粉末。
[设问]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除了生成新物质生,还常伴有哪些现象?
[讲解]化学变化时伴随的现象有助于我们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但是判断是否属于化学变化并非看伴随现象,如电灯的发光发热难道也是化学变化?那么如何区别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呢?再观察一个实验。 学生讨论和回答: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还伴随能量变化,如吸热、放热、发光等。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和关系
观察实验:蜡烛燃烧
1、实验前物质的外观、颜色、状态等
2、变化过程中有哪些现象产生
3、实验后物质的外观、颜色、状态等
4、比较实验前后的变化,判断这些变化分别属于物理还是化学变化。
[设问]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同时还有蜡烛融化属于物理变化。
学生再回答: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新物质生成,它们的关系是化学变化中伴有物理变化。 通过蜡烛燃烧这一很熟悉的生活中的化学实验比较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以及它们的关系。
化学性质
[讲解]物质在变化中表现出各自的性质,如蜡烛、镁带能燃烧,我们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设问]请同学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例子。
学生列举:蜡烛(纸张、木材等)能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
物理性质
[讲解]。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这里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有两层含义:一是不需要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二是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设问]请同学们再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质如铜、银、汽油等的物理性质的例子,归纳出物理性质有哪些?。 学生列举: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挥发性、溶解性等都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让学生列举再熟悉不过的水的物理性质来归纳出物理性质有哪些?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设问]根据铜的性质,它有些什么用途?根据汽油的性质,它有些什么用途?
[讲解]物质的各种各样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各种各样用途。 学生回答:铜能导电所以做电线,汽油能燃烧所以作燃料。
课的结束
[小结]物质的变化有哪些?物质的性质有哪些? 学生和教师共同回顾讨论完成小节。
2. 主要板书
第一章化学的魅力
1.1 化学使世界更美好(第一课时)
一、物质的运动和变化
(一)物理变化
1、概念:没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或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二)化学变化
1、概念: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2、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关系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往往伴随有物理变化。
二、 物质的性质
(一)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二)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三)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三、课堂实验观察和记录
实验一:把酸滴在大理石上。
碳酸钙 +盐酸 氯化钙+水+二氧化碳
CaCO3 HCl Ca Cl 2 H2O CO2
灰白色固体 无色液体 无色气体
实验二:向澄清的石灰水吹气。
氢氧化钙+二氧化碳 碳酸钙+水
Ca(OH)2 CO2 CaCO3 H2O
无色液体 无色气体 白色沉淀
实验三:镁带燃烧。
镁 + 氧气 氧化镁
Mg O2 MgO
银白色金属 无色气体 白色粉末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绪言,其目的是引导学生进入化学学科之门。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化学,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所以上好第一堂化学课,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十分重要。
本课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生活走进化学。这就为教师创设了较大的教学空间和教学自由度。教学中,建议通过趣味性实验、图片、影像资料、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体会等创设教学情境,使每个学生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的世界,从而产生浓厚的化学学习兴趣,加深对化学的了解。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相当重要。建议用化学实验和多媒体,让学生在多种感官刺激下激发学习热情。导入新课可以是神奇的茶壶、烧不坏的手帕、魔棒点火、白纸上变出红花等实验,关键是吸引学生注意。
学习基本概念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化学性质、物理性质比较抽象,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作为例子,教师从其本质讲明区别。
第一次就要学生正确观察实验和记录现象属于较高要求,所以教师要做示范,让学生跟随教师描述和记录实验现象。课堂实验把酸滴在大理石上、向澄清的石灰水吹气、镁带燃烧教师演示实验较妥,毕竟学生还缺少化学实验的动手能力。通过观察蜡烛燃烧的实验理解化学变化包含物理变化,从而辩证认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关系,安排学生动手,便于仔细观察。
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可以根据课堂实际,如果时间允许放在第一课时,如果时间不允许则放在第二课时复习导入时也可以。
化学使世界更美好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学生接触化学的第一堂课,激发学生对新学科的兴趣是关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要让学生明确化学研究的内容,通过观察物质的变化,学会区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能熟练掌握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是教学的难点。教材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帮助学生区分两个变化和两个性质。以性质带用途,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又能使他们掌握学习化学的正确方法,培养化学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
从本节课开始,引导学生真正认识化学,明白从化学的角度认识世界,知道化学可以利用自然资源制造各种物品,改善人类生活环境。通过课堂实验演示,发现化学的神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实验中学习化学,了解化学变化可以使一种物质转变成另一种物质,见识化学的魅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
2.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
3.知道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4.能熟练区别常见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认识化学变化的特征和伴随发生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探究活动中,理解观察与化学实验对化学学习的重要性
四、重点和难点: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应用;
2.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概念、区别、应用。
五、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流程:
流程图说明:
1.课堂导入,进入化学殿堂;
2.图片展示,回答问题,分辨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
3.指导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概念的教学;
4.实验演示:蜡烛的燃烧,回答问题;
5.课堂反馈1
6.实验演示:①把酸滴在大理石上;②向石灰水吹气;③镁带燃烧
7.归纳反应表达式及变化中表现出的现象;
8.指导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概念的教学;
9.课堂反馈2
10.课堂小结
11.回家练习,布置作业。
六、学习资源和器材准备
学生工作纸(课堂反馈练习)
教学媒体:PPT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简单介绍学习化学的用途
引发兴趣
学习目标 列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新课教学 通过图片展示
区分化学研究的对象 分辨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 为物质变化的引出作铺垫
【讲述】通过对化学研究对象的分辨,引出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概念、区别及联系的教学
学会区分两个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实验演示】:蜡烛的燃烧
回答问题 观察实验,回答问题 初步学会描述化学反应的方法及实验现象。
课堂检测练习(一) 回答 巩固所学内容
【实验演示】:体验化学变化
实验一:把酸滴在大理石上
实验二:向石灰水吹气
实验三:镁带燃烧
【小结】: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
化学变化中伴随的现象 观看实验
记录实验现象
得出相关结论
感性认识化学变化
进一步加深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讲述】物质在变化中表现出各自性质
物理性质和化学的概念
【小结】: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结构
熟练分辨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课堂检测练习2 回答 及时反馈
【课堂总结】
八、本节课的课堂反馈练习
课堂检测练习1
(目的:检测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掌握情况)
1.分析下列变化,指出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1)自行车轮胎放炮; (2)炸药爆炸
(3)酒变酸 (4)酒精擦去油迹
2.以下变化是化学变化的是( )
A.洒在地面上的水吹干; B.蜡烛受热后变成蜡烛油
C.大米中的淀粉发酵后变成酒 D.打开香水瓶,会闻到香味
3.以下日常生活中的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节日里燃放焰火 B.植物油长期存放后产生异味
C.通电后电灯炮发光发热 D.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变为氧气
课堂检测练习2
(目的:检测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掌握情况,熟悉性质决定用途)
1.以下描述石灰水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稀石灰水的密度与水接近 B.澄清石灰水中加入固体熟石灰变浑浊
C.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变浑浊 D.石灰水是澄清透明的液体,味涩苦
2.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物质的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
A.天然气作燃料 B.氦气填充飞艇使其升空
C.钨钢刀切削钢铁 D.氧气提高炼铁高炉的炉温
课后练习答案:
P5:思考与练习
物理变化:(1)(4);化学变化:(2)(3)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重,能溶于水。
化学性质:二氧化碳跟水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碳酸;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后生成碳酸钙沉淀。
用途:用于灭火;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种方法可用来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
P10: 思考与复习
1.B
2.物理变化:衣服晒干;化学变化:火药爆炸、纸张燃烧、酒变酸
3.C
4.(1)物性:有金属光泽,有良好的导电性,熔点高,导热性好;
化性:会被酸腐蚀,可以和氧气反应,暴露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
(2)物性: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化性:能够帮助燃烧,和可燃物发生反应
(3)物性:液体,具有刺激性气味
化性:具有酸性
5.物理性质:银白色、有光泽的金属,质地软,密度较小,有良好的导电性和传热性
化学性质:在空气中容易跟氧气作用,生成致密的保护层——氧化铝。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