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与物态变化
限时:45分钟 分值:76分 得分: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40分)
1.]如图所示,寒暑表测出的气温是
℃。?
2.梅雨季节空气特别潮湿时,墙壁瓷砖上有一层小水珠,小水珠是水蒸气
形成的。开启电风扇,经过一段时间小水珠消失了,这是
(均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
3.游泳者出水后,由于水分蒸发
的缘故导致身体会感到冷,此时他会不由自主地将身体蜷缩起来,这其实是为了
(选填“加快”或“减慢”)水分蒸发。?
4.2021年1月20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天通一号”03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任务获得圆满成功,中国航天发射迎来2021年开门红。火箭发射时,发射架下腾起大量的“白气”,这是由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在此过程中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
5.民间艺人制作“糖画”时,先将白糖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糖浆,用勺舀起糖浆在光滑的大理石板上绘制蝴蝶、鱼等图案,等石板上的糖浆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后就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了栩栩如生的“糖画”。?
6.如图是两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其中
物质是晶体,它的熔点是
℃。?
7.夏天在农贸市场卖海鲜产品的摊位上,经常可以看到摊主将冰块放在新鲜的海产品上面用于保鲜,这主要是因为冰块有较低的温度和熔点,且冰在
(填物态变化名称)过程中要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8.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袋挤瘪,排尽袋中空气后把口扎紧,然后放入80
℃以上的热水中,一段时间过后,塑料袋鼓起,这是因为塑料袋里的酒精
(填物态变化名称)的缘故。?
9.英国科学家研发出一种“激光橡皮”,在激光照射下,纸张上的黑色炭粉直接
为高温炭蒸气,字迹消失;经过特殊冷却装置,高温炭蒸气又直接
(均填物态变化名称)成炭粉。这样,废纸和炭粉重新得到了利用,可有效地节约资源并保护环境。?
10.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是通过水的物态变化实现的。地面上江、河、湖、海中的水在太阳的照射下不断
成水蒸气,流动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后
成小水滴或直接
(均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小冰晶,就形成了云。在一定的条件下,小冰晶将熔化成水,与原来的小水滴一同下落,形成雨水,汇集到江、河、湖、海中。?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1.新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之后,复学期间学校坚持每天早中晚给同学们测量一次体温。下面属于人体正常体温的是(
)
A.0
℃
B.36.8
℃
C.68
℃
D.100
℃
12.取出在冰箱中被冷冻的金属块,擦干后放一会儿,其表面会变湿。此现象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汽化
B.凝固
C.升华
D.液化
13.风把汗水吹干的过程中,汗水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熔化
B.汽化
C.液化
D.升华
14.下列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
A.北方冬天人呼出的“白气”
B.雾凇
C.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
D.降雪
15.下列各组固体中具有确定熔点的一组是(
)
A.蜡 玻璃 沥青
B.蜡 铝 玻璃
C.冰 铁 铝
D.冰 铁 沥青
16.一位经验不足的护士,用一支已甩过的体温计,连续测了甲、乙、丙三人的体温,但中途都没有将水银甩下去,结果测得三人的体温都是39.5
℃。有关三人的真实体温,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三个人的体温一定都是39.5
℃
B.乙和丙两人的体温都高于39.5
℃
C.乙和丙两人的体温一定都低于39.5
℃
D.甲的体温一定是39.5
℃
17.如图是某网友在四月拍摄的某地雪景:积雪初融后,在某停车场上出现了一个个“雪馒头”,甚为奇特。雪堆正下方是方形地砖,每块方形地砖周围是条形砖。气象专家调研发现:四周条形砖比中间方形地砖具有更好的导热性和渗水性。关于形成“雪馒头”景观的解释肯定不合理的是(
)
A.空气温度较低是“雪馒头”得以保留的原因之一
B.方形地砖导热性差是形成“雪馒头”景观的原因之一
C.太阳辐射导致条形砖上方的雪比方形地砖上方的雪更易熔化
D.地表热量易通过条形砖及四周缝隙传递,使条形砖上的雪更易熔化
18.目前家庭汽车保有量越来越高,以下跟汽车有关的热现象中说法错误的是(
)
A.汽车玻璃起“雾”影响行车安全,是车内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冬天排气管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小冰晶
C.在汽车水箱中加入适量酒精,降低了水的凝固点,防止水结冰胀破水箱
D.空调制冷时,制冷剂汽化吸热、液化放热,将车内的“热”“搬”到车外
19.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过程相对应的是(
)
A.水蒸气在高空中变成小水珠——属于汽化现象
B.在阳光下露珠变成水蒸气后慢慢消失——属于升华现象
C.江河湖海中的水结成冰——属于凝华现象
D.积雪变成水归入大海——属于熔化现象
20.“七十年代,淘米洗菜;八十年代,浇花灌溉;九十年代,鱼虾绝代。”这一句顺口溜反映了近几十年来我国河流的水污染日趋严重的现象。提高环保意识,防治环境污染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下列有关做法正确的是(
)
A.利用工业废水直接浇灌农田以节约用水
B.洗衣服时尽可能使用污染小的无磷洗衣粉
C.大量开采地下水以满足社会对水的需求
D.将城市的生活垃圾回收后在郊区焚烧
三、实验题(每空2分,共16分)
21.图甲是观察物质熔化和凝固现象的实验装置,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1)安装图甲所示的器材时,应先确定
(选填“铁棒A”“铁夹B”或“铁圈C”)的位置。实验中,需要观察试管内物质的
,并记录温度和加热时间;?
(2)分析图乙可知,该物质的凝固点为
℃。?
22.为了探究水的沸腾,科学小组进行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温度计的示数是
℃;?
(2)加热时,杯底有“气泡”形成,上升到水面破裂,有“白雾”冒出,“白雾”是水蒸气
形成的。由图乙可知,水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保持不变”);?
(3)实验结束后,移开酒精灯,发现烧杯内的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可能的原因是
。把盛有沸腾水的高压锅从灶上拿下来以后,水不再沸腾,但打开锅盖,水又会重新沸腾,原因是
。?
温度与物态变化
限时:45分钟 分值:76分 得分: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40分)
1.]如图所示,寒暑表测出的气温是 -3
℃。?
2.梅雨季节空气特别潮湿时,墙壁瓷砖上有一层小水珠,小水珠是水蒸气 液化 形成的。开启电风扇,经过一段时间小水珠消失了,这是 汽化 (均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
3.游泳者出水后,由于水分蒸发 吸热 的缘故导致身体会感到冷,此时他会不由自主地将身体蜷缩起来,这其实是为了 减慢 (选填“加快”或“减慢”)水分蒸发。?
4.2021年1月20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天通一号”03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任务获得圆满成功,中国航天发射迎来2021年开门红。火箭发射时,发射架下腾起大量的“白气”,这是由水蒸气 液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在此过程中要 放热 (选填“吸热”或“放热”)。?
5.民间艺人制作“糖画”时,先将白糖 熔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糖浆,用勺舀起糖浆在光滑的大理石板上绘制蝴蝶、鱼等图案,等石板上的糖浆 放出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后就 凝固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了栩栩如生的“糖画”。?
6.如图是两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其中 乙 物质是晶体,它的熔点是 70 ℃。?
7.夏天在农贸市场卖海鲜产品的摊位上,经常可以看到摊主将冰块放在新鲜的海产品上面用于保鲜,这主要是因为冰块有较低的温度和熔点,且冰在 熔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过程中要 吸收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8.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袋挤瘪,排尽袋中空气后把口扎紧,然后放入80
℃以上的热水中,一段时间过后,塑料袋鼓起,这是因为塑料袋里的酒精 汽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的缘故。?
9.英国科学家研发出一种“激光橡皮”,在激光照射下,纸张上的黑色炭粉直接 升华 为高温炭蒸气,字迹消失;经过特殊冷却装置,高温炭蒸气又直接 凝华 (均填物态变化名称)成炭粉。这样,废纸和炭粉重新得到了利用,可有效地节约资源并保护环境。?
10.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是通过水的物态变化实现的。地面上江、河、湖、海中的水在太阳的照射下不断 汽化 成水蒸气,流动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后 液化 成小水滴或直接 凝华 (均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小冰晶,就形成了云。在一定的条件下,小冰晶将熔化成水,与原来的小水滴一同下落,形成雨水,汇集到江、河、湖、海中。?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1.新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之后,复学期间学校坚持每天早中晚给同学们测量一次体温。下面属于人体正常体温的是(
B
)
A.0
℃
B.36.8
℃
C.68
℃
D.100
℃
12.取出在冰箱中被冷冻的金属块,擦干后放一会儿,其表面会变湿。此现象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D
)
A.汽化
B.凝固
C.升华
D.液化
13.风把汗水吹干的过程中,汗水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B
)
A.熔化
B.汽化
C.液化
D.升华
14.下列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A
)
A.北方冬天人呼出的“白气”
B.雾凇
C.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
D.降雪
15.下列各组固体中具有确定熔点的一组是(
C
)
A.蜡 玻璃 沥青
B.蜡 铝 玻璃
C.冰 铁 铝
D.冰 铁 沥青
16.一位经验不足的护士,用一支已甩过的体温计,连续测了甲、乙、丙三人的体温,但中途都没有将水银甩下去,结果测得三人的体温都是39.5
℃。有关三人的真实体温,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三个人的体温一定都是39.5
℃
B.乙和丙两人的体温都高于39.5
℃
C.乙和丙两人的体温一定都低于39.5
℃
D.甲的体温一定是39.5
℃
17.如图是某网友在四月拍摄的某地雪景:积雪初融后,在某停车场上出现了一个个“雪馒头”,甚为奇特。雪堆正下方是方形地砖,每块方形地砖周围是条形砖。气象专家调研发现:四周条形砖比中间方形地砖具有更好的导热性和渗水性。关于形成“雪馒头”景观的解释肯定不合理的是(
C
)
A.空气温度较低是“雪馒头”得以保留的原因之一
B.方形地砖导热性差是形成“雪馒头”景观的原因之一
C.太阳辐射导致条形砖上方的雪比方形地砖上方的雪更易熔化
D.地表热量易通过条形砖及四周缝隙传递,使条形砖上的雪更易熔化
18.目前家庭汽车保有量越来越高,以下跟汽车有关的热现象中说法错误的是(
B
)
A.汽车玻璃起“雾”影响行车安全,是车内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冬天排气管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小冰晶
C.在汽车水箱中加入适量酒精,降低了水的凝固点,防止水结冰胀破水箱
D.空调制冷时,制冷剂汽化吸热、液化放热,将车内的“热”“搬”到车外
19.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过程相对应的是(
D
)
A.水蒸气在高空中变成小水珠——属于汽化现象
B.在阳光下露珠变成水蒸气后慢慢消失——属于升华现象
C.江河湖海中的水结成冰——属于凝华现象
D.积雪变成水归入大海——属于熔化现象
20.“七十年代,淘米洗菜;八十年代,浇花灌溉;九十年代,鱼虾绝代。”这一句顺口溜反映了近几十年来我国河流的水污染日趋严重的现象。提高环保意识,防治环境污染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下列有关做法正确的是(
B
)
A.利用工业废水直接浇灌农田以节约用水
B.洗衣服时尽可能使用污染小的无磷洗衣粉
C.大量开采地下水以满足社会对水的需求
D.将城市的生活垃圾回收后在郊区焚烧
三、实验题(每空2分,共16分)
21.图甲是观察物质熔化和凝固现象的实验装置,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1)安装图甲所示的器材时,应先确定 铁圈C (选填“铁棒A”“铁夹B”或“铁圈C”)的位置。实验中,需要观察试管内物质的 状态 ,并记录温度和加热时间;?
(2)分析图乙可知,该物质的凝固点为 80 ℃。?
22.为了探究水的沸腾,科学小组进行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温度计的示数是 75 ℃;?
(2)加热时,杯底有“气泡”形成,上升到水面破裂,有“白雾”冒出,“白雾”是水蒸气 液化 形成的。由图乙可知,水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 保持不变 (选填“升高”“降低”或“保持不变”);?
(3)实验结束后,移开酒精灯,发现烧杯内的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可能的原因是 石棉网的温度较高,水继续从石棉网吸热 。把盛有沸腾水的高压锅从灶上拿下来以后,水不再沸腾,但打开锅盖,水又会重新沸腾,原因是 气压减小,沸点降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