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山东省枣庄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山东省枣庄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18.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7-11-05 20:52:54

文档简介

山东省枣庄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
1.(2017高二下·枣庄期末)下图为2016年2月中国国家航天局公布的由“嫦娥三号”着陆器上的相机拍摄的“玉兔”号月球车及月球表面图像。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月球车“玉兔”看到的星星是不会闪烁的,这是因为(  )
A.玉兔是机器 B.月球上没有水
C.月球上离星星更近 D.月球上没有大气
(2)影响月球表面大量岩石风化物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温度 B.流水 C.风力 D.生物
2.(2017高二下·枣庄期末)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冬、夏季日照时数空间分布.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四地中,冬、夏季日照时数差异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导致该区域西部冬、夏季日照时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高度 B.天气状况 C.昼夜长短 D.海拔高低
(3)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四地中最适合建太阳能发电站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2017高二下·枣庄期末) 2016年II月14 日晚,月亮与地球距离全年最近,为68年来最大的“超级月亮”,图3为新加坡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新加坡的小明与在伦敦出差的父亲约好同时观月。两人同时观月可能在北京时间(  )
A.14日19时 B.14日23时 C.15同4时 D.15日9时
(2)上题中他们同时观月时刻,与北京处于同一日期的范围约占全球的(  )
A.1/4 B.1/3 C.1/2 D.3/4
4.(2017高二下·枣庄期末)某开发商分别在北京(约40°N)和福州(约26°N)开发了两个楼盘。两地各有朝向和楼高相同的户型结构如下图(甲图)所示。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在上级部门对两地小区楼盘规划设计图(乙图)审批时,几乎相同的设计在北京却没有通过,被要求修改。最终修改的方案可能是(  )
A.降低南侧楼房的高度 B.缩小南北楼的楼间距
C.扩大东西楼的楼间距 D.降低北侧楼房的高度
(2)若福州楼盘每层2.8米共20层,南北楼距为28米。乙图①栋10层住户一年中正午不能直接获得太阳照射的时间最接近(  )
A.3个月 B.7个月 C.9个月 D.11个月
5.(2017高二下·枣庄期末)某日,小明在网络社交平台上看到世界各地好友发布的个人状态:
甲:温暖的海风夹着即将到来的夏天的味道扑面而来。
乙:冬季临近,金黄的落叶铺满了一地。
丙:又一次入秋失败了,这还是我四季分明的家乡吗?
丁:又是黑夜漫长的季节,向北望去,小城上空的极光如彩色帷幕般挂在夜空。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以上四人所在地从北到南的排列顺序是(  )
A.甲乙丙丁 B.丁乙丙甲 C.丁丙甲乙 D.甲丙乙丁
(2)当天可能是(  )
A.4月28日 B.6月28日 C.9月2日 D.11月2日
6.(2017高二下·枣庄期末)汽车轮胎性能测试需在不同路面上进行。芬兰伊瓦洛(位置见下图)吸引了多家轮胎企业在此建设轮胎测试场,最佳测试期为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据此完成下列下面小题。
(1)推测该地轮胎测试场供轮胎测试的路面是(  )
A.冰雪路面 B.湿滑路面 C.松软路面 D.干燥路面
(2)在最佳测试期内,该地轮胎测试场(  )
A.每天太阳从东南方升起 B.有些日子只能夜间进行测试
C.经常遭受东方寒潮侵袭 D.白昼时长最大差值小于12时
7.(2017高二下·枣庄期末)北极燕鸥是目前世界上已知迁徙距离最长的动物,一生致力于往返南北极之间追逐夏天。图7示意北极燕鸥往返迁徙路线。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北极燕鸥从繁殖地开始迁往越冬地的时间可能是(  )
A.3月 B.6月 C.9月 D.12月
(2)北极燕鸥从越冬地迁往繁殖地不是沿来路(实线)返回,而是选择图中的“S”形(虚线)线路,合理的解释是(  )
A.沿大圆飞行,距离较短
B.顺风飞行,节省体能
C.顺地转偏向力,飞行速度较快
D.顺地球自转方向,飞行速度较快
(3)北极燕鸥越冬所在的甲大陆,其地理环境特征与维度位置有直接因果关系的是(  )
A.暴雪 B.烈风 C.酷寒 D.干燥
8.(2017高二下·枣庄期末)马拉维湖位于东非大裂谷最南端,是非洲第三大淡水湖,四周有众多河流注入。马拉维湖湖水的透明度因温度和降水的影响,随季节的变化较为剧烈,12月份透明度不足1米。马拉维湖湖中生物种类十分丰富,仅慈鲷鱼就有850多种。慈鲷鱼都生活在湖底,且只有沿湖岸线的狭窄区域才有分布。图8为马拉维湖及周边地区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马拉维湖的形成原因是(  )
A.褶皱凹陷 B.河流改道
C.地壳断裂下陷 D.冰川作用
(2)马拉维湖12月份透明度低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气温高,蒸发旺盛 B.降水量丰富,入湖水量大
C.风力弱,湖水流动性差 D.太阳高度角小
(3)慈鲷鱼只分布于沿湖岸线的狭窄区域,主要是由于(  )
A.河流入湖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
B.湖岸沿线水质好
C.底层湖水上涌,饵料丰富
D.湖岸沿线水域较浅,阳光和氧气充足
9.(2017高二下·枣庄期末)发源于五大湖的圣劳伦斯河以“冰钓”闻名于世,魁北克是一座冰钓之城,每逢冰钓季,在冰封的河床上会搭建起近500间垂钓小屋,蔚为壮观。左图为圣劳伦斯河示意图,右图魁北克垂钓小屋景观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与康沃尔段河流相比,魁北克段圣劳伦斯河的水文特点是(  )
A.流量大、含沙量小,水位季节变化小
B.流量小、流速快、结冰期短
C.流量小、含沙量大,水位季节变化大
D.流量大,流速慢、结冰期长
(2)为了使垂钓小屋在冰面上更加稳固,下列措施最可行的是(  )
A.在小屋周围大量浇水 B.在冰面上大量撒盐
C.在冰层上铺水泥 D.在河床中打木桩
10.(2017高二下·枣庄期末)玛瑙是早期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洞隙被后期的岩浆热液填充所形成的矿物。贝齐布卡河河水多呈红色,沉积于河口的玛瑙经过泥沙、河水和海浪千万年的沁色、冲刷与浪磨,形成磨圆极高的红色水冲玛瑙。左图是贝齐布卡河示意图,右图河口地区气候资料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在河口地区捡拾水冲玛瑙的最佳时段是(  )
A.3~5 月 B.6~8 月 C.9~11 月 D.12~次年2月
(2)红色玛瑙的沁色物质最初来源于当地的(  )
A.土壤 B.河流 C.植被 D.海洋
11.(2017高二下·枣庄期末)近年来,全球变暖使北极(海洋运输)航线的开通逐渐成为可能。下图示意计划中的北极航线(包括东北航线和西北航线)。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东北航线、西北航线汇合处N临近(  )的分界线
A.北冰洋和大西洋 B.亚洲和欧洲
C.亚洲和北美洲 D.欧洲和北美洲
(2)若北极航线开通,该航线(  )
A.可全年航行 B.单位距离能源消耗较少
C.航行的船舶维护费用较低 D.不宜使用罗盘导航
二、综合题
12.(2017高二下·枣庄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7年2月20日,晴,我从智利的蓬塔阿雷纳斯搭乘豪华邮轮前往火地群岛探险旅游。几个小时后,邮轮在蜿蜒曲折的海峡内航行,海面上风大浪高。我看到处处是幽深的峡湾,烟云缭绕,两岸绿岛荒岩上栖息着无数海鸟、企鹅和海狮,远处一座座青山雪峰,冰川遍布,蔚为壮观。邮轮到达鸟斯怀亚港已然风平浪静,大大小小的船只星罗棋布,海鸟自由翱翔,与岸上色彩鲜艳的小木屋构成绚烂的画卷。——摘自游记《世界尽头·原始火地岛》
材料二:下图示意火地群岛位置及游记中的景观图片。
(1)分析沿途“青山雪峰”景观的形成原因。
(2)火地岛上很多树木树冠形状奇特,当地称作“醉汉树”(如图)。是结合当地环境分析其形状不对称的原因。
13.(2017高二下·枣庄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世界某地区2月份平均气温、降水量等值线图。
材料二:尽管图示区域冬季湿冷,但2014年粮食自给率达到128%。
(1)据图简析该地区2月份的降水西多东少的成因。
(2)说明图示地区粮食自给率高的原因。
14.(2017高二下·枣庄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库布齐沙漠东北部分布着大面积的裸岩,这种岩石成岩程度低,沙粒较大,沙粒间胶结程度差,结构强度低,遇雨即溃,逢风即散。下图为库布齐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 在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上,内蒙古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引起了世界关注。下图为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示意图。
(1)分析裸岩对库布齐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影响。
(2)与巴丹吉林沙漠相比,治理库布齐沙漠有哪些有利的自然条件?。
(3)说出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的核心环节,以及该模式在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15.(2017高二下·枣庄期末)渤海湾湿地资源丰富,是候鸟红腹滨鹬迁徙途中最重要的营养补给站,21世纪以来,其全球数量不断减少,平均寿命不断缩短。如图为“渤海湾海岸线长度变化及空间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2000-2010年渤海湾岸线长度变化的主要特征,并简析其原因。
(2)说出渤海湾岸线变化对红腹滨鹬生存环境的影响。
(3)为改善红腹滨鹬的生存环境,说出渤海湾湿地保护可采取的措施。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D
(2)A
【知识点】地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解析】【分析】(1)在地球上我们看到星星闪烁,是因为地球大气层使通过它的光线发生多次折射。而月球上没有大气层,故而不会看到星星闪烁。故答案选D项。
(2)由于月球上昼夜温差大,岩石在热胀冷缩过程中开裂、剥落,产生物理风化。故答案选A。
故答案为:(1)D(2)A
【点评】该题主要考查知识涉及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属于记忆性知识点。
2.【答案】(1)A
(2)C
(3)B
【知识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昼夜长短的变化;新能源开发与利用
【解析】【分析】(1)读图,根据图中的等值线数值,判断各地的取值范围,计算出冬夏日照时数差异值。①地夏季日照时数大于900,冬季等于700,差异大于200。②地夏季日照时数700,冬季600-700之间,差异小于100。同理可以算出,③地差异在100-200之间,④地差异等于100。所以日照时数差异最大的是A.,所以本题A正确。
(2)根据图示经纬度可知 ,该区域位于青藏高原上,西部全年多晴朗天气,冬夏日照时数的差异主要在于昼夜长短的差异,所以本题C正确。
(3)建太阳能发电站的地方:一冬夏两季的日照时数都较长,且靠近大城市,市场距离近。因四地纬度相差不大,所以太阳高度也相差不大,所以影响太阳电站建设的因素主要是日照时数。对比图中四地,①地的日照时数最多,其次是②,但建太阳能发电站应靠近大城市,市场距离近,相对于①来说。②地比较接近省级行政中心,所以最适合建太阳能电站,所以本题B正确。
故答案为:(1)A(2)C(3)B
【点评】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等值线是各类考试出现频率较高的知识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3.【答案】(1)C
(2)B
【知识点】地方时与区时的确定与计算;日界线与日期的计算
【解析】【分析】(1)两人必须同时处于夜晚才能同时观月。据图可以确定新加坡所在的经度为东八区。而伦敦为中时区,当北京时间11月15日4 时时,新加坡为凌晨4时,伦敦为20时,都处于夜晚,可以同时观月,故答案选C。
(2)本题主要考查日期界线。此时北京时间为北京时间11月15日4 时时,0时经度为60°E,新的一天的范围为0时向东到180°的范围,因此此时的范围为60°E向东到180°的范围,占120°,占全球的1/3,故答案选B项。
故答案为:(1)C(2)B
【点评】(1)日期界线两条日界线的区别:
人为日界线 自然日界线
区 别 原则上规定180°经线为日界线,但实际的日界线是曲折的,在地球表面是固定不变的 不固定,可以是地球上任何一条经线
钟点不固定,从0点到24点 钟点固定,0点(或24点)
日界线的东侧,为旧的一天;日界线的西侧,为新的一天 自然日界线的东侧,为新的一天;自然日界线的西侧,为旧的一天
2)人为日界线的特征:日界线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旧的一天的终点,地球上日期的更替,都从这条线开始。日界线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有些曲折的,不完全按照180°经线延伸。这是为了使附近国家和地区居民生活的方便,日界线避免通过陆地,这样一个国家和地区就不会被分作两个日期。(3)过人为日界线时日期的变更:由于在任何时刻,东十二区总比西十二区早一天。因此,自东十二区向东进入西十二区,日期要减去一天;自西十二区向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增加一天。东西十二区的时刻相同,但日期相差一天。
4.【答案】(1)A
(2)A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分析】(1)由于北京正午太阳高度比福州小,所以在建楼盘时同样的朝向和楼高相同的户型结构,但北京可能冬季北楼采光条件差,解决的方案一是扩大楼间距,二是降低南侧楼房的高度,但扩大楼间距会增加投资成本,所以最佳方案为降低南侧楼房的高度。故选A正确。
(2)依题意,楼间距28米,十层楼以上的高度为28米,若正午太阳高度为45°或小于45°,则前楼的影子恰好能遮挡住10层住户。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可以算出当福州正午太阳高度为45°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纬19°,自南纬19°至南纬23°26′,再从南纬23°26′回到南纬19°,最接近的时间是3个月。故答案选A。
故答案为:(1)A(2)A
【点评】考查地球运动地理意义,由于地球公转运动导致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进而导致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发生有规律的变化,纬度越高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越大。
5.【答案】(1)B
(2)D
【知识点】四季更替;五带划分
【解析】【分析】(1)丁地北望见极光,因此为靠近北极地区,且此时为北半球冬半年;甲地即将入夏,说明甲地位于南半球;乙地为深秋的落叶阔叶林景观,说明为北半球温带;丙地该入秋依然炎热,说明位置比乙地靠南,因此,四地从北向南的顺序为丁乙丙甲,选B。
(2)结合上题,此时为北半球的冬半年,时间是秋分至第二年的春分,结合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B(2)D
【点评】本题组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及其应用。第(1)题,注意审题,关键词“向北望去,小城上空的极光”,“冬季临近,金黄的落叶”据此判断出丁地、乙地位置等。根据位置及景观表现推测出此时为北半球的深秋季节。
6.【答案】(1)A
(2)B
【知识点】昼夜长短的变化;极地地区
【解析】【分析】(1)由题中芬兰伊瓦洛的纬度位置,可知位于高纬度,而且最佳测试时间为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最佳测试期即冬半年,气候寒冷,结冰期长,故路面多为冰雪路面。故选A。
(2)题中测试时间是每年11月至次年4月,该地纬度高达68°以上,冬至日前后出现极夜现象,所以会出现有些日子只能夜间进行测试,故B对。冬半年北半球日出东南,但极夜地区没有日出;白昼时长最大差值超过12小时;由于该地纬度高,位于西伯利亚西北方,不会遭受东方寒潮侵袭。故选B。
故答案为:(1)A(2)B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最佳测试期内,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每年11月至次年4月,太阳直射点先向南回归线移动,后由南回归线向北移动,一直移动到赤道以北的北半球,由此可知该地在此过程中的昼夜长短及日出方位的变化,进而可以顺利获取正确答案。
7.【答案】(1)C
(2)B
(3)C
【知识点】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北极燕鸥是目前世界上已知迁徙距离最长的动物,一生致力于往返南北极之间追逐夏天。北极燕鸥在北极地区繁殖,在南极地区越冬。”分析可知,北极燕鸥主要生活在两极地区的极昼期。越冬地在南极,9月北极极昼期结束,北极燕鸥开始迁往越冬地,故C正确。
(2)北极燕鸥从越冬地迁往繁殖地选择的是“S”形(虚线)线路,不是大圆,A错误;北极燕鸥从越冬地迁往繁殖地不是沿来路返回,主要是为了借风飞行,顺势而动,节省体能,B正确。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赤道上没有,北极燕鸥迁徙路线与地转偏向力无关,C错误;北极燕鸥是南北迁徙,地球自转是自西向东,D错误。故答案选B。
(3)读图分析可知,甲陆地为南极大陆,由于纬度高,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因此温度较低,形成酷寒的地理特征,故答案选C项。
故答案为:(1)C(2)B(3)C
【点评】主要考查气候的形成原因,区域自然环境对生物分布的影响。
8.【答案】(1)A
(2)A
(3)B
【知识点】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褶皱;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解析】【分析】(1)由材料信息可知,马拉维湖位于东非大裂谷带,是由于地壳断裂下陷形成凹陷,加上该地区降水量丰富,地表径流汇入积水成湖,故选A。
(2)12月份,太阳直射南半球,赤道低气压带南移,该地区受赤道低气压带的影响,降水量丰富,入湖水量大,入湖径流带来大量的泥沙(部分颗粒小的泥沙会悬浮在湖水中)和营养物质,丰富的营养物质促进了浮游生物的生长;湖水的悬浮物质和浮游生物越多,对光的散射和吸收就越强,透明度就越小,故A选项正确。
(3)沿湖岸线的水域,湖水浅,阳光和氧气充足,不仅有利于鱼类的生长,也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而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从而导致慈鲷只分布于沿湖岸线的狭窄区域,答案选B项。
故答案为:(1)A(2)A(3)B
【点评】考查了引起地形变化的原因,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9.【答案】(1)D
(2)A
【知识点】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区域发展的异同
【解析】【分析】(1)河流水文特征主要从流量、流速、结冰期等方面分析,上游段流速较快,流量较小,纬度低,结冰期较短。冰面上温度低,小屋周围浇水会很快结冰,冻在冰面上。冰面撒盐,冰会融化,不易稳固。读图可知,魁北克段纬度较高,位于下游河段,汇入的支流多。因此与康沃尔段河流相比,魁北克段圣劳伦斯河的水文特点是流量大,流速慢、结冰期长,D对。A、B、C错。
(2)为了使垂钓小屋在冰面上更加稳固,最可行的措施是在小屋周围大量浇水,使小屋与冰面冻在一起,A对。在冰层上铺水泥、在河床中打木桩不实际,C、D错。在冰面上大量撒盐,不利于结冰,不稳固,B错。故答案选A。
故答案为:(1)D(2)A
【点评】主要考查区域河流的水文特征以及形成原因,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差异。
10.【答案】(1)B
(2)A
【知识点】河流地貌;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1)水冲玛瑙是在流水侵蚀、搬运等外力作用下,在河口地区因水流流速减慢,沉积形成的。水量越大,搬运能力越强,越容易搬运到河口地区。在河口地区捡拾水冲玛瑙的最佳时段是夏季河流丰水期,6—8 月,B对。其它月份河流水量小,搬运到河口的可能性小,A、C、D错。
(2)根据材料,沉积于河口的玛瑙经过泥沙、河水和海浪千万年的沁色、冲刷与浪磨,形成磨圆极高的红色水冲玛瑙。判断红色玛瑙的沁色物质最初来源于当地的土壤,水土流失进入河流,形成红色河水、泥沙,B对。 河流、植被、海洋不是沁色物质最初来源,A、C、D错。
故答案为:(1)B(2)A
【点评】根据材料信息,判断玛瑙属于岩浆岩,沁色物质的最初来源是土壤。水冲玛瑙是流水作用形成的,沉积在河口的可能性,与河流携带能力相关。夏季河流水量大,携带能力强,最可能沉积在河口地区。
11.【答案】(1)C
(2)D
【知识点】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的互相影响;世界的居民与聚落
【解析】【分析】(1)图中阴影部分代表水域,空白部分代表陆地,根据图示和经纬度定位,N是白令海峡,它既是北冰洋和太平洋的分界线,又是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C正确;欧洲与北美洲分界线为丹麦海峡。
(2)北极航线只有夏季短暂时间段能通航,A错;北极航线浮冰较多,运行速度慢,单位距离能源消耗较多,B错;浮冰易冲撞船体,破坏船只,维护费用较高,C错;北极地区磁场较强,不宜使用罗盘针,D正确。
故答案为:(1)C(2)D
【点评】考查世界区域地理大洲的分布和大洲分界线,连接各洲的航线的布局以及影响因素。
12.【答案】(1)青山:(地处板块消亡边界,)地壳褶皱隆起形成高大山脉;(地处中纬度地区)盛行西风,降水丰富且正值夏季,森林茂密;雪峰:纬度较高且山地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山峰被积雪覆盖
(2)(该岛地处西风带)盛行西北风且风力强劲,迎风面树枝易受损伤,北风面树枝正常生长,(使得树冠形状呈现部队称。)
【知识点】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板块构造学说
【解析】【分析】(1)沿途“青山雪峰”景观的形成原因主要从山峰、植被、积雪形成原因分析。山峰的形成与板块构造有关,该地位于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形成高大山脉。由于地处盛行西风带,降水量大,且2月份为南半球夏季,气温高,植被茂密“青山”。由于纬度高,海拔高,气温低,峰顶有积雪覆盖,为“雪峰”。
(2)“醉汉树”树冠是由定向风造成的,火地岛常年盛行西北风,岛屿上盛行西风风力强劲,迎风面树枝易受损伤,背风面树枝正常生长,使得树冠形状呈现不对称。
故答案为:(1)青山:(地处板块消亡边界,)地壳褶皱隆起形成高大山脉;(地处中纬度地区)盛行西风,降水丰富且正值夏季,森林茂密;雪峰:纬度较高且山地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山峰被积雪覆盖(2)(该岛地处西风带)盛行西北风且风力强劲,迎风面树枝易受损伤,北风面树枝正常生长,(使得树冠形状呈现部队称。)
【点评】本题以火地群岛位置及游记中的景观图片为背景区域和材料,考查区域景观特征的成因、以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相关地理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13.【答案】(1)(该地区为季风气候,)2月份(冬季)盛行西北季风,冬季风经过日本海带来大量水汽,受山地抬升作用,形成降水
(2)夏季水热充足土壤肥沃;人口稀少,人均耕地多;该地以农业生产为主,该国科技发达,粮食单产高
【知识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我国粮食安全现状与途径
【解析】【分析】 (1)读图,根据图示经纬度判断可知,该区域位于日本,属于季风气候,冬季受西北季风的影响,冬季西北风经过日本海带来大量水汽,受山地抬升作用,形成降水,东部为背风坡,降水较少 。
(2)根据材料,该地区冬季冷湿,所以人口稀少,人均耕地多。该地区经济水平较低,从事农业人口较多。重视科技,粮食单产高。地热资源丰富,冬季可利用温室发展农业。所以粮食自给率。
故答案为:(1)(该地区为季风气候,)2月份(冬季)盛行西北季风,冬季风经过日本海带来大量水汽,受山地抬升作用,形成降水(2)夏季水热充足土壤肥沃;人口稀少,人均耕地多;该地以农业生产为主,该国科技发达,粮食单产高
【点评】本题以世界某地区2月份平均气温、降水量等值线图为背景材料,考查区域降水的分布规律,区域农业发展的条件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读图题要充分利用图文信息,描述题要根据图中的图例,判断分布规律,分布的特点。分析形成原因,需要根据经纬度,判断出区域的位置,根据区域的特征分析原因。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可以从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方面分析,围绕自给率高这一特点, 找出相关的因素,如,人均耕地、科技因素,温室反季节生产,延长了区域的农业生产时间,自给率高。
14.【答案】(1)当地裸岩分布面积大,岩石松散易被风化、侵蚀,成为沙漠形成的物质来源,并易发生沙尘暴,沿河地带易产生水土流失
(2)库布齐沙漠降水略多,植被易成活;离黄河近,引水灌溉方便
(3)核心环节:甘草种植 促进作用: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带动当地经济(制药业、农牧业、旅游业)发展;增加就业,消除贫困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生态文明及其建设;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及成效
【解析】【分析】(1)从图中可以得出降水少,沙漠广,破坏岩石容易风化侵蚀,成为沙漠形成的物质来源,易发沙尘暴。
(2)库布齐沙漠靠东,降水量略多,植被易成活,图中显示离黄河近,引水灌溉方便。
(3)核心环节是甘草种植 ,主要作用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当地经济(制药业、农牧业、旅游业)的发展 带动就业,消除贫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故答案为:(1)当地裸岩分布面积大,岩石松散易被风化、侵蚀,成为沙漠形成的物质来源,并易发生沙尘暴,沿河地带易产生水土流失(2)核心环节:甘草种植 促进作用: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带动当地经济(制药业、农牧业、旅游业)发展;增加就业,消除贫困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环境保护。土地荒漠化问题,地球陆地表面极薄的一层物质,也就是土壤层,对于人类和陆生动植物生存极为关键。没有这一层土质,地球上就不可能生长任何树木、谷物,就不可能有森林或动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人类。荒漠化,就是指这一层土质的恶化,有机物质下降乃至消失,从而造成表面沙化或板结而成为不毛之地,包括沙漠和戈壁。根据地表形态特征和物质构成,荒漠化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盐渍化、冻融及石漠化。造成荒漠的原因很多,主要是气候等自然原因,如全球变暖、北半球日益严重的干旱半干旱化趋势等。但是人类活动,如对大自然的过度开发、破坏森林植被等,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沙漠生态治沙模式的核心环节一般是恢复植被,生物是最好的保护措施。在分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示意图时,我们要找出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原因最好是逆着箭头去找,就可以找到主要的原因了。然后再通过图中网络去分析他们之间的因果关系。
15.【答案】(1)特征:海岸线总体变长,其中,人工岸线增加较快。原因:围海养殖;填海造地,建港口、工业区、开发区等
(2)栖息地减少,食物来源减少;环境污染加重
(3)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湿地保护意识,加大依法管理力度等
【知识点】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解析】【分析】(1)根据渤海海湾海岸线长度变化图,可知人工岸线总体增加,自然岸线变化不大,由于围海养殖和填海造地,建港口、工业区、开发区等,导致人工线增加。
(2)渤海湾人工岸线增加,导致湿地资源减少,红腹滨鹬栖息地减少,食物来源减少;人工岸线的环境污染加重,使得红腹滨鹬的生存环境恶化。
(3)为改善红腹滨鹬的生存环境,需要加强依法管理,提高湿地保护意识,建立自然保护区。
故答案为:(1)特征:海岸线总体变长,其中,人工岸线增加较快。原因:围海养殖;填海造地,建港口、工业区、开发区等(2)栖息地减少,食物来源减少;环境污染加重(3)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湿地保护意识,加大依法管理力度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海岸湿地的特征、变化以及影响、湿地的保护措施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1 / 1山东省枣庄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
1.(2017高二下·枣庄期末)下图为2016年2月中国国家航天局公布的由“嫦娥三号”着陆器上的相机拍摄的“玉兔”号月球车及月球表面图像。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月球车“玉兔”看到的星星是不会闪烁的,这是因为(  )
A.玉兔是机器 B.月球上没有水
C.月球上离星星更近 D.月球上没有大气
(2)影响月球表面大量岩石风化物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温度 B.流水 C.风力 D.生物
【答案】(1)D
(2)A
【知识点】地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解析】【分析】(1)在地球上我们看到星星闪烁,是因为地球大气层使通过它的光线发生多次折射。而月球上没有大气层,故而不会看到星星闪烁。故答案选D项。
(2)由于月球上昼夜温差大,岩石在热胀冷缩过程中开裂、剥落,产生物理风化。故答案选A。
故答案为:(1)D(2)A
【点评】该题主要考查知识涉及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属于记忆性知识点。
2.(2017高二下·枣庄期末)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冬、夏季日照时数空间分布.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四地中,冬、夏季日照时数差异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导致该区域西部冬、夏季日照时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高度 B.天气状况 C.昼夜长短 D.海拔高低
(3)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四地中最适合建太阳能发电站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A
(2)C
(3)B
【知识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昼夜长短的变化;新能源开发与利用
【解析】【分析】(1)读图,根据图中的等值线数值,判断各地的取值范围,计算出冬夏日照时数差异值。①地夏季日照时数大于900,冬季等于700,差异大于200。②地夏季日照时数700,冬季600-700之间,差异小于100。同理可以算出,③地差异在100-200之间,④地差异等于100。所以日照时数差异最大的是A.,所以本题A正确。
(2)根据图示经纬度可知 ,该区域位于青藏高原上,西部全年多晴朗天气,冬夏日照时数的差异主要在于昼夜长短的差异,所以本题C正确。
(3)建太阳能发电站的地方:一冬夏两季的日照时数都较长,且靠近大城市,市场距离近。因四地纬度相差不大,所以太阳高度也相差不大,所以影响太阳电站建设的因素主要是日照时数。对比图中四地,①地的日照时数最多,其次是②,但建太阳能发电站应靠近大城市,市场距离近,相对于①来说。②地比较接近省级行政中心,所以最适合建太阳能电站,所以本题B正确。
故答案为:(1)A(2)C(3)B
【点评】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等值线是各类考试出现频率较高的知识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3.(2017高二下·枣庄期末) 2016年II月14 日晚,月亮与地球距离全年最近,为68年来最大的“超级月亮”,图3为新加坡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新加坡的小明与在伦敦出差的父亲约好同时观月。两人同时观月可能在北京时间(  )
A.14日19时 B.14日23时 C.15同4时 D.15日9时
(2)上题中他们同时观月时刻,与北京处于同一日期的范围约占全球的(  )
A.1/4 B.1/3 C.1/2 D.3/4
【答案】(1)C
(2)B
【知识点】地方时与区时的确定与计算;日界线与日期的计算
【解析】【分析】(1)两人必须同时处于夜晚才能同时观月。据图可以确定新加坡所在的经度为东八区。而伦敦为中时区,当北京时间11月15日4 时时,新加坡为凌晨4时,伦敦为20时,都处于夜晚,可以同时观月,故答案选C。
(2)本题主要考查日期界线。此时北京时间为北京时间11月15日4 时时,0时经度为60°E,新的一天的范围为0时向东到180°的范围,因此此时的范围为60°E向东到180°的范围,占120°,占全球的1/3,故答案选B项。
故答案为:(1)C(2)B
【点评】(1)日期界线两条日界线的区别:
人为日界线 自然日界线
区 别 原则上规定180°经线为日界线,但实际的日界线是曲折的,在地球表面是固定不变的 不固定,可以是地球上任何一条经线
钟点不固定,从0点到24点 钟点固定,0点(或24点)
日界线的东侧,为旧的一天;日界线的西侧,为新的一天 自然日界线的东侧,为新的一天;自然日界线的西侧,为旧的一天
2)人为日界线的特征:日界线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旧的一天的终点,地球上日期的更替,都从这条线开始。日界线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有些曲折的,不完全按照180°经线延伸。这是为了使附近国家和地区居民生活的方便,日界线避免通过陆地,这样一个国家和地区就不会被分作两个日期。(3)过人为日界线时日期的变更:由于在任何时刻,东十二区总比西十二区早一天。因此,自东十二区向东进入西十二区,日期要减去一天;自西十二区向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增加一天。东西十二区的时刻相同,但日期相差一天。
4.(2017高二下·枣庄期末)某开发商分别在北京(约40°N)和福州(约26°N)开发了两个楼盘。两地各有朝向和楼高相同的户型结构如下图(甲图)所示。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在上级部门对两地小区楼盘规划设计图(乙图)审批时,几乎相同的设计在北京却没有通过,被要求修改。最终修改的方案可能是(  )
A.降低南侧楼房的高度 B.缩小南北楼的楼间距
C.扩大东西楼的楼间距 D.降低北侧楼房的高度
(2)若福州楼盘每层2.8米共20层,南北楼距为28米。乙图①栋10层住户一年中正午不能直接获得太阳照射的时间最接近(  )
A.3个月 B.7个月 C.9个月 D.11个月
【答案】(1)A
(2)A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分析】(1)由于北京正午太阳高度比福州小,所以在建楼盘时同样的朝向和楼高相同的户型结构,但北京可能冬季北楼采光条件差,解决的方案一是扩大楼间距,二是降低南侧楼房的高度,但扩大楼间距会增加投资成本,所以最佳方案为降低南侧楼房的高度。故选A正确。
(2)依题意,楼间距28米,十层楼以上的高度为28米,若正午太阳高度为45°或小于45°,则前楼的影子恰好能遮挡住10层住户。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可以算出当福州正午太阳高度为45°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纬19°,自南纬19°至南纬23°26′,再从南纬23°26′回到南纬19°,最接近的时间是3个月。故答案选A。
故答案为:(1)A(2)A
【点评】考查地球运动地理意义,由于地球公转运动导致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进而导致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发生有规律的变化,纬度越高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越大。
5.(2017高二下·枣庄期末)某日,小明在网络社交平台上看到世界各地好友发布的个人状态:
甲:温暖的海风夹着即将到来的夏天的味道扑面而来。
乙:冬季临近,金黄的落叶铺满了一地。
丙:又一次入秋失败了,这还是我四季分明的家乡吗?
丁:又是黑夜漫长的季节,向北望去,小城上空的极光如彩色帷幕般挂在夜空。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以上四人所在地从北到南的排列顺序是(  )
A.甲乙丙丁 B.丁乙丙甲 C.丁丙甲乙 D.甲丙乙丁
(2)当天可能是(  )
A.4月28日 B.6月28日 C.9月2日 D.11月2日
【答案】(1)B
(2)D
【知识点】四季更替;五带划分
【解析】【分析】(1)丁地北望见极光,因此为靠近北极地区,且此时为北半球冬半年;甲地即将入夏,说明甲地位于南半球;乙地为深秋的落叶阔叶林景观,说明为北半球温带;丙地该入秋依然炎热,说明位置比乙地靠南,因此,四地从北向南的顺序为丁乙丙甲,选B。
(2)结合上题,此时为北半球的冬半年,时间是秋分至第二年的春分,结合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B(2)D
【点评】本题组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及其应用。第(1)题,注意审题,关键词“向北望去,小城上空的极光”,“冬季临近,金黄的落叶”据此判断出丁地、乙地位置等。根据位置及景观表现推测出此时为北半球的深秋季节。
6.(2017高二下·枣庄期末)汽车轮胎性能测试需在不同路面上进行。芬兰伊瓦洛(位置见下图)吸引了多家轮胎企业在此建设轮胎测试场,最佳测试期为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据此完成下列下面小题。
(1)推测该地轮胎测试场供轮胎测试的路面是(  )
A.冰雪路面 B.湿滑路面 C.松软路面 D.干燥路面
(2)在最佳测试期内,该地轮胎测试场(  )
A.每天太阳从东南方升起 B.有些日子只能夜间进行测试
C.经常遭受东方寒潮侵袭 D.白昼时长最大差值小于12时
【答案】(1)A
(2)B
【知识点】昼夜长短的变化;极地地区
【解析】【分析】(1)由题中芬兰伊瓦洛的纬度位置,可知位于高纬度,而且最佳测试时间为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最佳测试期即冬半年,气候寒冷,结冰期长,故路面多为冰雪路面。故选A。
(2)题中测试时间是每年11月至次年4月,该地纬度高达68°以上,冬至日前后出现极夜现象,所以会出现有些日子只能夜间进行测试,故B对。冬半年北半球日出东南,但极夜地区没有日出;白昼时长最大差值超过12小时;由于该地纬度高,位于西伯利亚西北方,不会遭受东方寒潮侵袭。故选B。
故答案为:(1)A(2)B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最佳测试期内,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每年11月至次年4月,太阳直射点先向南回归线移动,后由南回归线向北移动,一直移动到赤道以北的北半球,由此可知该地在此过程中的昼夜长短及日出方位的变化,进而可以顺利获取正确答案。
7.(2017高二下·枣庄期末)北极燕鸥是目前世界上已知迁徙距离最长的动物,一生致力于往返南北极之间追逐夏天。图7示意北极燕鸥往返迁徙路线。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北极燕鸥从繁殖地开始迁往越冬地的时间可能是(  )
A.3月 B.6月 C.9月 D.12月
(2)北极燕鸥从越冬地迁往繁殖地不是沿来路(实线)返回,而是选择图中的“S”形(虚线)线路,合理的解释是(  )
A.沿大圆飞行,距离较短
B.顺风飞行,节省体能
C.顺地转偏向力,飞行速度较快
D.顺地球自转方向,飞行速度较快
(3)北极燕鸥越冬所在的甲大陆,其地理环境特征与维度位置有直接因果关系的是(  )
A.暴雪 B.烈风 C.酷寒 D.干燥
【答案】(1)C
(2)B
(3)C
【知识点】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北极燕鸥是目前世界上已知迁徙距离最长的动物,一生致力于往返南北极之间追逐夏天。北极燕鸥在北极地区繁殖,在南极地区越冬。”分析可知,北极燕鸥主要生活在两极地区的极昼期。越冬地在南极,9月北极极昼期结束,北极燕鸥开始迁往越冬地,故C正确。
(2)北极燕鸥从越冬地迁往繁殖地选择的是“S”形(虚线)线路,不是大圆,A错误;北极燕鸥从越冬地迁往繁殖地不是沿来路返回,主要是为了借风飞行,顺势而动,节省体能,B正确。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赤道上没有,北极燕鸥迁徙路线与地转偏向力无关,C错误;北极燕鸥是南北迁徙,地球自转是自西向东,D错误。故答案选B。
(3)读图分析可知,甲陆地为南极大陆,由于纬度高,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因此温度较低,形成酷寒的地理特征,故答案选C项。
故答案为:(1)C(2)B(3)C
【点评】主要考查气候的形成原因,区域自然环境对生物分布的影响。
8.(2017高二下·枣庄期末)马拉维湖位于东非大裂谷最南端,是非洲第三大淡水湖,四周有众多河流注入。马拉维湖湖水的透明度因温度和降水的影响,随季节的变化较为剧烈,12月份透明度不足1米。马拉维湖湖中生物种类十分丰富,仅慈鲷鱼就有850多种。慈鲷鱼都生活在湖底,且只有沿湖岸线的狭窄区域才有分布。图8为马拉维湖及周边地区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马拉维湖的形成原因是(  )
A.褶皱凹陷 B.河流改道
C.地壳断裂下陷 D.冰川作用
(2)马拉维湖12月份透明度低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气温高,蒸发旺盛 B.降水量丰富,入湖水量大
C.风力弱,湖水流动性差 D.太阳高度角小
(3)慈鲷鱼只分布于沿湖岸线的狭窄区域,主要是由于(  )
A.河流入湖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
B.湖岸沿线水质好
C.底层湖水上涌,饵料丰富
D.湖岸沿线水域较浅,阳光和氧气充足
【答案】(1)A
(2)A
(3)B
【知识点】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褶皱;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解析】【分析】(1)由材料信息可知,马拉维湖位于东非大裂谷带,是由于地壳断裂下陷形成凹陷,加上该地区降水量丰富,地表径流汇入积水成湖,故选A。
(2)12月份,太阳直射南半球,赤道低气压带南移,该地区受赤道低气压带的影响,降水量丰富,入湖水量大,入湖径流带来大量的泥沙(部分颗粒小的泥沙会悬浮在湖水中)和营养物质,丰富的营养物质促进了浮游生物的生长;湖水的悬浮物质和浮游生物越多,对光的散射和吸收就越强,透明度就越小,故A选项正确。
(3)沿湖岸线的水域,湖水浅,阳光和氧气充足,不仅有利于鱼类的生长,也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而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从而导致慈鲷只分布于沿湖岸线的狭窄区域,答案选B项。
故答案为:(1)A(2)A(3)B
【点评】考查了引起地形变化的原因,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9.(2017高二下·枣庄期末)发源于五大湖的圣劳伦斯河以“冰钓”闻名于世,魁北克是一座冰钓之城,每逢冰钓季,在冰封的河床上会搭建起近500间垂钓小屋,蔚为壮观。左图为圣劳伦斯河示意图,右图魁北克垂钓小屋景观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与康沃尔段河流相比,魁北克段圣劳伦斯河的水文特点是(  )
A.流量大、含沙量小,水位季节变化小
B.流量小、流速快、结冰期短
C.流量小、含沙量大,水位季节变化大
D.流量大,流速慢、结冰期长
(2)为了使垂钓小屋在冰面上更加稳固,下列措施最可行的是(  )
A.在小屋周围大量浇水 B.在冰面上大量撒盐
C.在冰层上铺水泥 D.在河床中打木桩
【答案】(1)D
(2)A
【知识点】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区域发展的异同
【解析】【分析】(1)河流水文特征主要从流量、流速、结冰期等方面分析,上游段流速较快,流量较小,纬度低,结冰期较短。冰面上温度低,小屋周围浇水会很快结冰,冻在冰面上。冰面撒盐,冰会融化,不易稳固。读图可知,魁北克段纬度较高,位于下游河段,汇入的支流多。因此与康沃尔段河流相比,魁北克段圣劳伦斯河的水文特点是流量大,流速慢、结冰期长,D对。A、B、C错。
(2)为了使垂钓小屋在冰面上更加稳固,最可行的措施是在小屋周围大量浇水,使小屋与冰面冻在一起,A对。在冰层上铺水泥、在河床中打木桩不实际,C、D错。在冰面上大量撒盐,不利于结冰,不稳固,B错。故答案选A。
故答案为:(1)D(2)A
【点评】主要考查区域河流的水文特征以及形成原因,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差异。
10.(2017高二下·枣庄期末)玛瑙是早期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洞隙被后期的岩浆热液填充所形成的矿物。贝齐布卡河河水多呈红色,沉积于河口的玛瑙经过泥沙、河水和海浪千万年的沁色、冲刷与浪磨,形成磨圆极高的红色水冲玛瑙。左图是贝齐布卡河示意图,右图河口地区气候资料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在河口地区捡拾水冲玛瑙的最佳时段是(  )
A.3~5 月 B.6~8 月 C.9~11 月 D.12~次年2月
(2)红色玛瑙的沁色物质最初来源于当地的(  )
A.土壤 B.河流 C.植被 D.海洋
【答案】(1)B
(2)A
【知识点】河流地貌;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1)水冲玛瑙是在流水侵蚀、搬运等外力作用下,在河口地区因水流流速减慢,沉积形成的。水量越大,搬运能力越强,越容易搬运到河口地区。在河口地区捡拾水冲玛瑙的最佳时段是夏季河流丰水期,6—8 月,B对。其它月份河流水量小,搬运到河口的可能性小,A、C、D错。
(2)根据材料,沉积于河口的玛瑙经过泥沙、河水和海浪千万年的沁色、冲刷与浪磨,形成磨圆极高的红色水冲玛瑙。判断红色玛瑙的沁色物质最初来源于当地的土壤,水土流失进入河流,形成红色河水、泥沙,B对。 河流、植被、海洋不是沁色物质最初来源,A、C、D错。
故答案为:(1)B(2)A
【点评】根据材料信息,判断玛瑙属于岩浆岩,沁色物质的最初来源是土壤。水冲玛瑙是流水作用形成的,沉积在河口的可能性,与河流携带能力相关。夏季河流水量大,携带能力强,最可能沉积在河口地区。
11.(2017高二下·枣庄期末)近年来,全球变暖使北极(海洋运输)航线的开通逐渐成为可能。下图示意计划中的北极航线(包括东北航线和西北航线)。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东北航线、西北航线汇合处N临近(  )的分界线
A.北冰洋和大西洋 B.亚洲和欧洲
C.亚洲和北美洲 D.欧洲和北美洲
(2)若北极航线开通,该航线(  )
A.可全年航行 B.单位距离能源消耗较少
C.航行的船舶维护费用较低 D.不宜使用罗盘导航
【答案】(1)C
(2)D
【知识点】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的互相影响;世界的居民与聚落
【解析】【分析】(1)图中阴影部分代表水域,空白部分代表陆地,根据图示和经纬度定位,N是白令海峡,它既是北冰洋和太平洋的分界线,又是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C正确;欧洲与北美洲分界线为丹麦海峡。
(2)北极航线只有夏季短暂时间段能通航,A错;北极航线浮冰较多,运行速度慢,单位距离能源消耗较多,B错;浮冰易冲撞船体,破坏船只,维护费用较高,C错;北极地区磁场较强,不宜使用罗盘针,D正确。
故答案为:(1)C(2)D
【点评】考查世界区域地理大洲的分布和大洲分界线,连接各洲的航线的布局以及影响因素。
二、综合题
12.(2017高二下·枣庄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7年2月20日,晴,我从智利的蓬塔阿雷纳斯搭乘豪华邮轮前往火地群岛探险旅游。几个小时后,邮轮在蜿蜒曲折的海峡内航行,海面上风大浪高。我看到处处是幽深的峡湾,烟云缭绕,两岸绿岛荒岩上栖息着无数海鸟、企鹅和海狮,远处一座座青山雪峰,冰川遍布,蔚为壮观。邮轮到达鸟斯怀亚港已然风平浪静,大大小小的船只星罗棋布,海鸟自由翱翔,与岸上色彩鲜艳的小木屋构成绚烂的画卷。——摘自游记《世界尽头·原始火地岛》
材料二:下图示意火地群岛位置及游记中的景观图片。
(1)分析沿途“青山雪峰”景观的形成原因。
(2)火地岛上很多树木树冠形状奇特,当地称作“醉汉树”(如图)。是结合当地环境分析其形状不对称的原因。
【答案】(1)青山:(地处板块消亡边界,)地壳褶皱隆起形成高大山脉;(地处中纬度地区)盛行西风,降水丰富且正值夏季,森林茂密;雪峰:纬度较高且山地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山峰被积雪覆盖
(2)(该岛地处西风带)盛行西北风且风力强劲,迎风面树枝易受损伤,北风面树枝正常生长,(使得树冠形状呈现部队称。)
【知识点】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板块构造学说
【解析】【分析】(1)沿途“青山雪峰”景观的形成原因主要从山峰、植被、积雪形成原因分析。山峰的形成与板块构造有关,该地位于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形成高大山脉。由于地处盛行西风带,降水量大,且2月份为南半球夏季,气温高,植被茂密“青山”。由于纬度高,海拔高,气温低,峰顶有积雪覆盖,为“雪峰”。
(2)“醉汉树”树冠是由定向风造成的,火地岛常年盛行西北风,岛屿上盛行西风风力强劲,迎风面树枝易受损伤,背风面树枝正常生长,使得树冠形状呈现不对称。
故答案为:(1)青山:(地处板块消亡边界,)地壳褶皱隆起形成高大山脉;(地处中纬度地区)盛行西风,降水丰富且正值夏季,森林茂密;雪峰:纬度较高且山地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山峰被积雪覆盖(2)(该岛地处西风带)盛行西北风且风力强劲,迎风面树枝易受损伤,北风面树枝正常生长,(使得树冠形状呈现部队称。)
【点评】本题以火地群岛位置及游记中的景观图片为背景区域和材料,考查区域景观特征的成因、以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相关地理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13.(2017高二下·枣庄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世界某地区2月份平均气温、降水量等值线图。
材料二:尽管图示区域冬季湿冷,但2014年粮食自给率达到128%。
(1)据图简析该地区2月份的降水西多东少的成因。
(2)说明图示地区粮食自给率高的原因。
【答案】(1)(该地区为季风气候,)2月份(冬季)盛行西北季风,冬季风经过日本海带来大量水汽,受山地抬升作用,形成降水
(2)夏季水热充足土壤肥沃;人口稀少,人均耕地多;该地以农业生产为主,该国科技发达,粮食单产高
【知识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我国粮食安全现状与途径
【解析】【分析】 (1)读图,根据图示经纬度判断可知,该区域位于日本,属于季风气候,冬季受西北季风的影响,冬季西北风经过日本海带来大量水汽,受山地抬升作用,形成降水,东部为背风坡,降水较少 。
(2)根据材料,该地区冬季冷湿,所以人口稀少,人均耕地多。该地区经济水平较低,从事农业人口较多。重视科技,粮食单产高。地热资源丰富,冬季可利用温室发展农业。所以粮食自给率。
故答案为:(1)(该地区为季风气候,)2月份(冬季)盛行西北季风,冬季风经过日本海带来大量水汽,受山地抬升作用,形成降水(2)夏季水热充足土壤肥沃;人口稀少,人均耕地多;该地以农业生产为主,该国科技发达,粮食单产高
【点评】本题以世界某地区2月份平均气温、降水量等值线图为背景材料,考查区域降水的分布规律,区域农业发展的条件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读图题要充分利用图文信息,描述题要根据图中的图例,判断分布规律,分布的特点。分析形成原因,需要根据经纬度,判断出区域的位置,根据区域的特征分析原因。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可以从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方面分析,围绕自给率高这一特点, 找出相关的因素,如,人均耕地、科技因素,温室反季节生产,延长了区域的农业生产时间,自给率高。
14.(2017高二下·枣庄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库布齐沙漠东北部分布着大面积的裸岩,这种岩石成岩程度低,沙粒较大,沙粒间胶结程度差,结构强度低,遇雨即溃,逢风即散。下图为库布齐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 在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上,内蒙古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引起了世界关注。下图为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示意图。
(1)分析裸岩对库布齐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影响。
(2)与巴丹吉林沙漠相比,治理库布齐沙漠有哪些有利的自然条件?。
(3)说出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的核心环节,以及该模式在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1)当地裸岩分布面积大,岩石松散易被风化、侵蚀,成为沙漠形成的物质来源,并易发生沙尘暴,沿河地带易产生水土流失
(2)库布齐沙漠降水略多,植被易成活;离黄河近,引水灌溉方便
(3)核心环节:甘草种植 促进作用: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带动当地经济(制药业、农牧业、旅游业)发展;增加就业,消除贫困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生态文明及其建设;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及成效
【解析】【分析】(1)从图中可以得出降水少,沙漠广,破坏岩石容易风化侵蚀,成为沙漠形成的物质来源,易发沙尘暴。
(2)库布齐沙漠靠东,降水量略多,植被易成活,图中显示离黄河近,引水灌溉方便。
(3)核心环节是甘草种植 ,主要作用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当地经济(制药业、农牧业、旅游业)的发展 带动就业,消除贫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故答案为:(1)当地裸岩分布面积大,岩石松散易被风化、侵蚀,成为沙漠形成的物质来源,并易发生沙尘暴,沿河地带易产生水土流失(2)核心环节:甘草种植 促进作用: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带动当地经济(制药业、农牧业、旅游业)发展;增加就业,消除贫困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环境保护。土地荒漠化问题,地球陆地表面极薄的一层物质,也就是土壤层,对于人类和陆生动植物生存极为关键。没有这一层土质,地球上就不可能生长任何树木、谷物,就不可能有森林或动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人类。荒漠化,就是指这一层土质的恶化,有机物质下降乃至消失,从而造成表面沙化或板结而成为不毛之地,包括沙漠和戈壁。根据地表形态特征和物质构成,荒漠化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盐渍化、冻融及石漠化。造成荒漠的原因很多,主要是气候等自然原因,如全球变暖、北半球日益严重的干旱半干旱化趋势等。但是人类活动,如对大自然的过度开发、破坏森林植被等,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沙漠生态治沙模式的核心环节一般是恢复植被,生物是最好的保护措施。在分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示意图时,我们要找出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原因最好是逆着箭头去找,就可以找到主要的原因了。然后再通过图中网络去分析他们之间的因果关系。
15.(2017高二下·枣庄期末)渤海湾湿地资源丰富,是候鸟红腹滨鹬迁徙途中最重要的营养补给站,21世纪以来,其全球数量不断减少,平均寿命不断缩短。如图为“渤海湾海岸线长度变化及空间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2000-2010年渤海湾岸线长度变化的主要特征,并简析其原因。
(2)说出渤海湾岸线变化对红腹滨鹬生存环境的影响。
(3)为改善红腹滨鹬的生存环境,说出渤海湾湿地保护可采取的措施。
【答案】(1)特征:海岸线总体变长,其中,人工岸线增加较快。原因:围海养殖;填海造地,建港口、工业区、开发区等
(2)栖息地减少,食物来源减少;环境污染加重
(3)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湿地保护意识,加大依法管理力度等
【知识点】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解析】【分析】(1)根据渤海海湾海岸线长度变化图,可知人工岸线总体增加,自然岸线变化不大,由于围海养殖和填海造地,建港口、工业区、开发区等,导致人工线增加。
(2)渤海湾人工岸线增加,导致湿地资源减少,红腹滨鹬栖息地减少,食物来源减少;人工岸线的环境污染加重,使得红腹滨鹬的生存环境恶化。
(3)为改善红腹滨鹬的生存环境,需要加强依法管理,提高湿地保护意识,建立自然保护区。
故答案为:(1)特征:海岸线总体变长,其中,人工岸线增加较快。原因:围海养殖;填海造地,建港口、工业区、开发区等(2)栖息地减少,食物来源减少;环境污染加重(3)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湿地保护意识,加大依法管理力度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海岸湿地的特征、变化以及影响、湿地的保护措施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