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南充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PDF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84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07 20:09: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秘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考试时间:2021年7月7日上午9:00-11:30】
南充市 2020—2021 学年度下期普通高中一年级教学质量监测
语文试题
本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先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非选择题答案书写要工整,字迹清晰。修改答案时禁止使用涂改液和修改胶带。
3.请在答题卡题号指定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题号指定区域以外答题或超出答题 ;
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邺下文学集团在文学创作走向自觉的过程中有着莫大作用,曹
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的文学创作则更是其中的典型。鲁迅先生曾在文章中提及:“曹丕的
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也印证了日本汉学家铃木虎雄 :“魏代是
中国文学的自觉期。”追溯当时的相关政治文化背景也不难看出,在动荡的社会中,文人深刻
意识到了人生的身不由己与渺小脆弱,开始转而注意到了人在短暂生命中的存在意义——这便
凸显出了当时文人已经将目光转到了自我意识的觉醒上,表现在文学创作中,就是魏晋时期的
“文学自觉”,而这一特点,在三曹父子的诗歌创作与文艺思想中更是清晰可见。
②建安时期的文学自觉首先体现在诗人主动发挥了诗歌的抒情性与非功 ,更多地转向
了对自身生命和个体情感的抒发。曹操就曾在《短歌行》中抒发对时间的慨叹:“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并在《龟虽寿》中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彰显自己的雄心抱负。而除了诗歌之外,建安时期的文人也通过多种文学样式作为
自己情感的寄托,曹植就曾借《洛神赋》表现出追求理想而不得,以至于理想幻灭的哀怨悲戚,
曹丕的《与吴质书》中,亦是将真挚恳切地对亡友的追思与对时光
③除了注重文学的抒情之外,建安诗人也开始对诗歌创作中的形式问题进行有益探索。“三
曹”中曹操所留下的诗歌,多以四言乐府诗的形式出现,而曹丕的《燕歌行》则开创了七言诗
的先河,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存最为完整的七言诗。明代学者胡应麟便曾赞:“子桓《燕歌》二
首,开千古妙境。”而直到曹植的《洛神赋》出现,中国文人诗追求声律、讲究词采、工于对
偶修辞的特点 ,其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等句子文
采卓然,至今依旧给读者以文学之美的享受。
④与此同时,建安文人不仅着眼于文学自身,还对文学理论进行了新的探讨与认识。曹丕
的《典论·论文》至今仍是中国保存最久的文学批评理论著作,提出了诗人的风格气质对其文
学创作的影响,从创作主体入手进一步讨论了人与文学的关系问题。
⑤建安文学中,以三曹父子为代表的文人群体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文学
利性特征得以彰显,并在诗歌创作的形式上,也更加体现出了新的审美追求,中国文学至建安
时期,再次得以发展与升华。
⑥鲁迅先生曾盛赞建安时代:“从这个时候起,人们开始意识到了文学有它自身的价值与
独立的地位。”建安文人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表现出了古直悲凉、慷慨悲壮的“建安风骨”,
并在这种美学思想中将对人生短暂的思索、对政治理想的高昂融于一种浓郁的悲剧色彩之中,
使自身个性得以明显张扬,“文学的自觉”正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此后,“建安风骨”
一直被后世诸多诗人大力推崇,在文学史与文学批评史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摘编自《论建安时期三曹的文艺美学思想》,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文人们所处的魏晋时期的社会不曾动荡不安,那么他们便不会意识到人生的身不
由己和渺小脆弱。
高一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
B.直到曹植的《洛神赋》出现,中国文人诗才从声律、词采、修辞等外在的形式上开始
有了新的发展。
C.曹丕的《燕歌行》开七言诗先河,而《典论·论文》则是中国保存时间最长久的文学批
评理论著作。
D.“建安风骨”在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中都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后世诗人一直都大
力推崇“建安风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采用总—分的结构,详细论述了建安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学自觉的内涵。
B.文中运用举例论证,具体地论述了曹氏父子三人的文学作品对文学自觉的推动作用。
C.第二段引用曹操的诗证明诗人将诗歌作为情感的寄托,对自身生命和个体情感进行抒发。
D.从整体来看,本文在论述文学自觉的内涵时各部分说理充分,层次清晰,详略得当。
3.下列选项中的语句不能体现“文学自觉”内涵的一项是(3分)
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B.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C.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诸葛亮《出师表》)
D.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杜甫《登岳阳楼》)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
材料一
据艾媒咨询《2020年中国知识付费行业运行
发展及用户行为调研分析报告》,中国知识付费
行业在2016年迎来爆发增长期,到2020年行业
规模已达392亿元,2021年这一数字预计将达到
675亿元。知识付费何以爆红?平台如何在激烈
竞争中立足?走过行业发展高峰期之后能否更
进一步?
知识付费产品形式不只有文字。图文、音频、
视频、直播……应有尽有的多媒介呈现形式,契
合了用户日益碎片化的使用场景和互联网时代的信息获取习惯。“作为第一家开创音频泛知识
付费模式的平台,我们专心深耕基于音频内容的生态圈。”喜马拉雅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余建
军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表示。
知识付费的市场体量增长,也离不开用户强烈的成长需求。高质量的内容,既是平台发展
与用户成长的共同追求,同时也是社会文教事业发展的一个新入口。“总体来看,目前知识付
费业务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提升作用有限,当下大众知识素养提高还是要靠国家文教体系和公共
机制,寄望于商业媒体不太现实。但我们可以期待未来高质量内容的丰富,与公共教育体系的
改革步伐协调发展。”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王维佳表示。
此外知识付费业务本身是一种商业市场机制,解决一系列问题还需要相关监管与法律法规
的约束,如果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也要建立相应的成熟的监管体系。
(摘编自《知识付费想要“火”下去》有删改)
材料二
随着2021年618活动的临近,各电商平台围绕大促的活动也开始紧锣密鼓地展开。得到、
樊登等一众知识付费平台,自然也没有错过这场即将到来的全民“购物盛宴”,纷纷在各大平
台展开了新一轮的营销攻势。
不过,从知识付费行业如今的发展现状来看,随着行业的发展成熟,过去通过营销文案和
录制课程就能实现“野蛮增长”的蛮荒时代,早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除去打开率正在直线下滑、行业同质化现象严重等显而易见的问题外,行业内容消费热情
的整体消退是更为严重的问题。作为知识付费走向成功的重要法门之一,内容质量曾是决定一
款内容产品能否成为爆款的核心因素,但如今即便是具备很好内容质量的产品,其成为爆款的
希望依旧十分渺茫。
媒体曾报道,在某App上张大春先生主讲的《细说三国》上线将近一个月,仅仅卖出了
不到400份,蒋勋先生主讲的《中国文学之美》上线3个多月,也仅仅卖出了500多份。作为
高一语文试卷第2页(共8页)
业内知名的专业畅销书作家,两位先生既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又有专业平台给予的全方位内容
指导,却换来这样的结果,不能不让人感叹知识付费“春风不再”。
下一站去向何处?从行业来看,目前知识付费行业的转变不外乎以下几种。
第一,平台运营方有明确的产品定位。大力开发那些用户感兴趣、普通人与专业人士有较
大信息差、可以用简明易懂的方式进行讲解的知识领域和内容。如理工博士趣讲科技新知、网
红教授用夹杂着方言的普通话介绍古典文学,类似的知识科普视频在青少年喜欢的视频网站上
受到追捧。
第二,利用线上积累的名气向线下发展。以罗辑思维为例,早在2015年第一场跨年演讲
开始,罗振宇就开始将其在线上的影响力放大到了线下,并以此衍生出了新的业务。近年来随
着线上业务收入的下滑,以跨年演讲和得到大学为代表的线下业务的地位,开始日益凸显。
第三,转战直播赛道。作为新兴的热门渠道,直播以其强大的带货能力成为众多知识付费
平台角逐的新战场。目前主流的知识付费平台如得到、吴晓波频道、樊登读书会等平台,都在
抖音等平台上开设有账号,其中得到在抖音上的粉丝达到了14万,吴晓波频道为277.6万,
樊登读书会的总粉丝量则达到了930.9万。
而从整个行业的现状来看,这三种方式对知识付费行业当前的困境,都能起到一定缓解作
用。不过,无论是转战线下还是走进直播,知识付费平台的新玩法仍难脱“重营销”的旧窠臼,
其效果能否如学习者所愿很难确定。从这个角度来说,知识付费下半场的探索之路,依旧任重
道远。
(摘编自《知识付费迷路了》有删改)
材料三
获得知识,从不付费到付费是一个历史性进步。但从知识付费到知识产品免费,又代表着
更高阶段发展的必然。中国的特殊性在于,这两个历史阶段在时间上叠合在一起,造成了收费
与不收费的两难。
首先,知识付费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近两年,知识收费兴起,反映了人们
收入结构改变的现实。知识付费光荣,这是需求升级决定的。这个过程刚刚开始,从这个意义
上说,知识付费的空间还会不断增加。
其次,免费经济兴起,知识服务化正成为潮流。在中国,知识付费还没火透,迎头撞上了
免费浪潮。当两步合为一步,混合现象就出现了。
知识免费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不是不收费,而是知识不按产品来收费,而按服务使用来收
费。本质上,是将知识的业态从产品业态升级到服务业态。在我国,知识的产品业态还没发育
好,又迎来了服务升级。这就是当前知识付费面临的实际情况。更特殊之处在于,知识产品不收费
是初级业态之前的不发达状态形成的习惯。因落后而不收费与因先进而不收费,叠合在一起。
在两次浪潮合成一股的特殊国情条件下,知识付费会向哪个方向发展?最合理的方式是工
业化与信息化融合。
一方面,知识产品业还要大发展。知识的“制造”业要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
要更有针对性地提供用户所需的知识。
另一方面,知识服务业后浪推前浪,不断以创新业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如通过提供更细
致、优质的服务,满足用户的多元需求,有效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这都将促使知识服务发展
得更好。
(摘编自《知识到底该付费还是免费》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知识付费产品包括图文、音频、视频、直播等多种呈现形式,其中音频内容是知识付
费生态圈中最重要的一环。
B.中国知识付费行业在2016年迎来爆发增长期,从2015年到2021年我国知识付费市场
规模和增速呈同步上升趋势。
C.从2015年左右起步至今,经过数年发展,知识付费行业虽然仍存在不少问题,但“野
蛮增长”的蛮荒时代已经终结。
D.获得知识,从不付费到付费是一个历史性进步。当前知识付费和知识免费同时存在,
但最终将会实现知识完全免费。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目前知识付费业务在提高大众知识素养方面与国家文教体系和公共机制平分秋色。
B.材料二中采用举例的方法,以此证明如今知识付费行业面临的新的更严峻的问题。
高一语文试卷第3页(共8页)
C.知识免费并不等于传统意义上的不收费,而是一种相较知识付费更为高级的商业模式。
D.材料三既阐明我国知识产品业的特殊业态,又提出了促使行业健康发展的建设性意见。
6.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知识付费如何才能走出困境、健康发展?请综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
回答。(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西南联大之往事如风
汪曾祺
①西南联大中文系的教授有清华的,有北大的。应该也有南开的。但是哪一位教授是南开
的,我记不起来了,清华的教授和北大的教授有什么不同,我实在看不出来。
②中文系的学风和别的系也差不多:民主、自由、开放。当时没有“开放”这个词,但有
这个事实。中文系似乎比别的系更自由。工学院的机械制图总要按期交卷,并且要严格评分的;
理学院要做实验,数据不能马虎。中文系就没有这一套。记得我在皮名举先生的“西洋通史”
课上交了一张规定的马其顿国的地图,皮先生阅后,批了两行字:“阁下之地图美术价值甚高,
科学价值全无。”似乎这样也可以了。总而言之,中文系的学生更为随便,中文系体现的“北
大”精神更为充分。……
③联大教授讲课从来无人干涉,想讲什么就讲什么,想怎么讲就怎么讲。刘文典先生讲了
一年庄子,我只记住开头一句:“《庄子》嘿,我是不懂的喽,也没有人懂。”他讲课是东拉
西扯,有时扯到和庄子毫不相干的事。倒是有些骂人的话,留给我的印象颇深。他说有些搞校
勘的人,只会说甲本作某,乙本作某,——“到底应该作什么?”骂有些注解家,只会说甲如
何说,乙如何说:“你怎么说?”他还批评有些教授,自己拿了一个有注解的本子,发给学生
的是白文,“你把注解发给学生!要不,你也拿一本白文!”他的这些意见,我以为是对的。
④曾见过几篇老同学的回忆文章,说闻一多先生讲楚辞,一开头总是“痛饮酒熟读《离骚》,
方称名士”。有人问我,“是不是这样?”是这样。他上课,抽烟。上他的课的学生,也抽。
他讲唐诗,不蹈袭前人一语。讲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一起讲,特别讲到“点画派”。中国
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唐诗的,闻先生当为第一人。他讲《古代神话与传说》非常“叫座”。上
课时连工学院的同学都穿过昆明城,从拓东路赶来听。那真是“满坑满谷”,昆中北院大教室
里里外外都是人。闻先生把自己在整张毛边纸上手绘的伏羲女娲图钉在黑板上,把相当繁琐的
考证,讲得有声有色,非常吸引人。
⑤沈从文先生在联大开过三门课:“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中国小说史”。他讲创
作的精义,只有一句“贴到人物来写”。听他的课需要举一隅而三隅反,否则就会觉得“不知
所云”。

⑥联大教授之间,一般是不互论长短的。你讲你的,我讲我的。但有时放言月旦 ,也无
所谓。比如唐立庵先生有一次在办公室当着一些讲师助教,就评论过两位教授,说一个“集穿
凿附会之大成”,一个“集罗唆之大成”。他不考虑有人会去“传小话”,也没有考虑这两位
教授会因此而发脾气。
⑦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对学生的要求是不严格的。除了一些基础课,如文字学(陈梦家先
生授)、声韵学(罗常培先生授)要按时听课,其余的,都较随便。比较严一点的是朱自清先
生的“宋诗”。他一首一首地讲,要求学生记笔记,背,还要定期考试,小考,大考。有些课,
也有考试,考试也就是那么回事。一般都只是学期终了,交一篇读书报告。联大中文系读书报
告不重抄书,而重有无独创性的见解。有的可以说是怪论。有一个同学交了一篇关于李贺的报
告给闻先生,说别人的诗都是在白底子上画画,李贺的诗是在黑底子上画画,所以颜色特别浓
烈,大为闻先生激赏。有一个同学在杨振声先生教的“汉魏六朝诗选”课上,就“车轮生四角”
这样的合乎情悖乎理的想象写了一篇很短的报告《方车轮》。就凭这份报告,在期终考试时,
杨先生宣布该生可以免考。
⑧联大教授大都很爱才。罗常培先生说过,他喜欢两种学生:一种,刻苦治学;一种,有
高一语文试卷第4页(共8页)
才。他介绍一个学生到联大先修班去教书,叫学生拿了他的亲笔介绍信去找先修班主任李继侗
先生。介绍信上写的是“……该生素具创作夙慧。……”一个同学根据另一个同学的一句新诗
(题一张抽象派的画的)“愿殿堂毁塌于建成之先”填了一首词,作为“诗法”课的练习交给
王了一先生,王先生的评语是:“自是君身有仙骨,剪裁妙处不须论。”具有“夙慧”,有“仙
骨”,这种对于学生过甚其辞的评价,恐怕是不会出之于今天的大学教授的笔下的。
⑨我在西南联大是一个不用功的学生,常不上课,但是乱七八糟看了不少书。有一个时期
每天晚上到系图书馆去看书。有时只我一个人。中文系在新校舍的西北角,墙外是坟地,非常
安静。在系里看书不用经过什么借书手续,架上的书可以随便抽下一本来看。……
⑩我要不是读了西南联大,也许不会成为一个作家。至少不会成为一个像现在这样的作家。
我也许会成为一个画家。如果考不取联大,我准备考当时也在昆明的国立艺专。
一九八八年
(有删改)
【注】①月旦:即月旦评,指品评人物或诗文字画等。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作者的回忆中,闻一多先生的课堂别有新意,不因循守旧,其采用比较文学的方法
讲唐诗堪称国内首创。
B.作者认为联大教授对学生“过甚其辞”的评价不会出现在今天的大学教授笔下,是因
为今天的教授都不够爱才。
C.作者认为因为读了西南联大,自己才成为了一个作家,而没有成为一个画家,但是其
话语间并不对此感到遗憾。
D.作者在回忆联大的各位教授时有详有略,总能抓住人物的特点,叙述有画面感,令人
如见其面、如闻其声。
8.作者认为“中文系体现的‘北大’精神更为充分。”说到“北大精神”,一般总会联想到蔡
元培先生所提倡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请结合文本谈一谈,西南联大的中文系在哪
些方面充分体现了这一“北大精神”?(6分)
9.汪曾祺曾说:“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请结合文本谈
谈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
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谏官范镇
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继而,英宗遂受命。曹佾无功除使相,两
府皆迁官。光争之,言:“陛下欲以慰母心,而迁除无名,则宿卫将帅、内侍小臣,必有觊望。”
遂罢。
光常患历代史繁人主不能遍鉴遂为《通志》八卷以献英宗悦之命置局秘阁续其书至是神宗
名之曰《资治通鉴》自制《序》授之俾日进读。安石得政,行新法,光上疏其利害。它日留对,
帝曰:“今天下汹汹者,孙叔敖所谓‘国之有是,众之所恶’也。”光曰:“然。陛下当论其是
非。”帝欲用光,访之安石。安石曰:“光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愿陛下更虑之。”
安石罢相。帝乃拜光枢密副使,光辞之曰:“陛下所以用臣,盖察其耿介,冀有补于国家。陛
下诚能罢制置条例司,不行青苗等法,虽不用臣,臣受赐多矣。”帝曰:“枢密,兵事也,官
各有职,不当以他事为辞。”元丰五年,忽得疾,时《资.治.通.鉴.》未就,帝尤重之。及书成,
加资政殿学士。
凡居洛阳十五年,天下以为真宰相,田夫野老皆号为司马相公。帝崩.,赴阙临,卫士望见,
皆曰:“此司马相公也。”所至,民遮道聚观,曰:“公无归洛,留相天子,活百姓。”元祐
高一语文试卷第5页(共8页)
元年复得疾,辽、夏使至,必问光起居,敕其边吏曰:“中国相司马矣,毋轻生事、开边隙。”
光恭俭正直欲以身徇社稷,躬亲庶务,不舍昼夜。病革,不复自觉,谆谆如梦中语,然皆朝廷
天下事也。
是年九月薨,年六十八。太皇太后闻之恸,与帝即临其丧,赠太师、温国公,赙银绢七千,
谥.曰文正。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10.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光常患历代史繁/人主不能遍鉴/遂为《通志》/八卷以献英宗/悦之命置局秘阁/续其书/
至是/神宗名之曰《资治通鉴》/自制《序》授之/俾日进读
B.光常患历代史繁/人主不能遍鉴/遂为《通志》八卷以献英宗/悦之命置局/秘阁续其书/至
是/神宗名之曰《资治通鉴》/自制《序》/授之俾日进读
C.光常患历代史繁/人主不能遍鉴/遂为《通志》八卷以献/英宗悦之/命置局秘阁/续其书/
至是/神宗名之曰《资治通鉴》/自制《序》授之/俾日进读
D.光常患历代史繁/人主不能遍鉴/遂为《通志》八卷以献/英宗悦之/命置局秘阁/续其书/
至是/神宗名之曰《资治通鉴》/自制《序》/授之俾日进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嗣,意为皇位继承人,一般叫做皇太子。通常情况下指的是皇帝的嫡长子。在封建
社会里,其地位仅次于皇帝,其居所一般称为东宫。
B.《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编年体史书,即按年、月、日的顺序编排史实的
史书。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C.崩,在古代一般指皇帝、太上皇、太皇太后等人的死。《礼记·曲礼》中的规定“天子
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文正,是司马光的
谥号,属官谥、美谥。“靖节”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谥号,同样是美谥,但属私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光敏而好学。七岁时,听人讲《左氏春秋》,喜爱上了这部书,回去给家人讲解,
这以后手不释卷,以至不知饥渴寒暑。
B.司马光坚持己见。因政治主张不同,司马光与王安石对新法各执一词,为了敦促皇帝
废除青苗法,司马光拒绝担任枢密副使。
C.司马光深得民心。他在洛阳一共住了十五年,深受百姓爱戴,即使只是远远地望见了,
也都知道这是司马相公来了。
D.司马光忠于朝廷。他决心以身报国,于是亲自处理所有事务,不分昼夜地工作。病危
时仍然关心朝廷、天下的大事。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陛下所以用臣,盖察其耿介,冀有补于国家。(5分)
(2)所至,民遮道聚观,曰:“公无归洛,留相天子,活百姓。”(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 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短歌行
曹丕
仰瞻帷幕,俯察几筵。其物如故,其人不存。

神灵倏忽,弃我遐迁 。靡瞻靡恃,泣涕连连。

呦呦游鹿,衔草鸣麑 。翩翩飞鸟,挟子巢枝。

我独孤茕,怀此百离 。忧心孔疚,莫我能知。
人亦有言,忧令人老。嗟我白发,生一何早。
长吟永叹,怀我圣考。曰仁者寿,胡不是保。
【注释】①短歌行:为乐府诗旧题。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死。二月,葬高陵。此诗当
高一语文试卷第6页(共8页)
作于曹操葬后不久。 ②遐迁:远离。此指去世。 ③麑(ní):指小鹿。 ④百离:种种痛苦。离,同“罹”,
忧苦。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四句写到自己俯仰之际,看到死者生前用过的帷幕、几筵,不禁触物伤情,内心
涌起物在人亡之痛。
B.“倏忽”一词非常生动地写出了丧亲之后恍然若失的心态;“靡瞻靡恃,泣涕连连”
抒写失去父亲的哀伤。
C.“忧心孔疚,莫我能知”两句化用《诗经·小雅·采薇》中的诗句,两者都表现了丧
亲后,自己孤独悲苦的处境。
D.整首诗语言质朴、本色,把思亲之情描写得比较细腻、生动、真挚,可以看出诗人“工
于言情”的诗歌创作特点。
15.曹丕的《短歌行》和曹操的《短歌行》都化用了《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诗句,两者表达
的情感相同吗?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在《离骚》中两次写到“佩带”,“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因用香草作佩带
而遭到贬谪,“_______________”一句写要加长自己的佩带来使自己品格更加高洁。
(2)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指出外物帮助的重要性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侧面烘托出箫声凄婉感伤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英雄,是民族的脊梁,是时代的先锋。__________,方显英雄
本色。在历史的转折处,英雄常常横刀立马,__________;在命运的转折点,英雄常常视死如
归,勇赴国难。“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这是少年英雄的气概;“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这是老英雄的壮志。穿越岁月的尘烟,千千万万的英雄抛头颅、洒热血,谱写
出气壮山河的爱国篇章。( )想想英雄们:在历尽艰辛的硝烟岁月中,他们信仰坚定、
视死如归,彰显出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浩然正气;在__________的建设时期里,他们百折不挠、
坚韧不拔,创造了人类史上__________的发展奇迹。翻看再多的人物传记,都不及当下的现实
更能让中国的青年人再次思考或重塑自己的英雄观。我们期待英雄辈出,把英雄精神外现于行、
内化于心,将英雄精神融入民族血脉,不断激励前行的力量,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沧海横流 砥柱中流 波澜壮阔 开天辟地
B.风云际会 力挽狂澜 风起云涌 开天辟地
C.沧海横流 力挽狂澜 波澜壮阔 惊天动地
D.风云际会 砥柱中流 风起云涌 惊天动地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岁月冲刷中,历史功勋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在时代变迁中,英雄精神彰显着永恒的
价值。
B.在时代变迁中,历史功勋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在岁月冲刷中,英雄精神彰显着永恒的
价值。
C.在岁月冲刷中,英雄精神彰显着永恒的价值;在时代变迁中,历史功勋放射出耀眼的
光芒。
D.在时代变迁中,英雄精神彰显着永恒的价值;在岁月冲刷中,历史功勋放射出耀眼的
光芒。
19.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高一语文试卷第7页(共8页)
A.我们期待英雄辈出,将英雄精神融入民族血脉,把英雄精神外现于行、内化于心,不
断激励前行的力量,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B.我们期待英雄辈出,将英雄精神融入民族血脉,把英雄精神内化于心、外现于行,不
断激发前行的力量,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C.我们期待英雄辈出,将英雄精神融入民族血脉,把英雄精神外现于行、内化于心,不
断激发前行的力量,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D.我们期待英雄辈出,把英雄精神内化于心、外现于行,将英雄精神融入民族血脉,不
断激发前行的力量,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20.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考古遗址的命名原则为“小地名原则”,即在哪里第一次发现的,就以当地的村子名称来
命名。由此可知, ① ,而“三星村”则得名于三个稍稍隆起的小土堆。通过多年的考古
工作和研究,考古学家对三星堆遗址及其文化已有比较深入和全面的认识。首先, ② ,
除了原先生息在成都平原上的当地新石器时代的族群外,还有从中原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迁
徙而来的族群。其次,三星堆王国具有早期国家的一些特征。例如,在三星堆器物坑的青铜人
头像中的“辫发”人可能是先前来自川西北山区的早期居民,属于成都平原的主体族群,他们
之中的上层可能是国家部分权力掌握者, ③ 。
21.某校校园广播站拟向全体学生介绍央视热播剧《觉醒年代》。请根据下面这段介绍文字,
概括《觉醒年代》的主要特点。要求语言简洁、连贯,不超过90个字。(5分)
近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觉醒年代》在央视一套隆重登场,引发收视热潮。作为一部
主旋律剧,该剧以《新青年》“三驾马车”李大钊、陈独秀、胡适从相识、相知到分手,走上
不同人生道路的传奇故事为基本叙事线,再现了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再到中国共产党建
立三大历史事件。同时,以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等革命青年追
求真理的坎坷经历为辅助线,多条叙事线同时展开让剧情更加顺畅。《觉醒年代》展现了从先
进知识分子、革命青年的觉醒,到人民大众的全面觉醒历程;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从酝酿到成立
的过程,传递出极富感染力的爱国主义情怀,艺术再现了党的初心与梦想,是一部纪念建党
100周年的献礼剧。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一生只做一件事,一粒种子改变全世界。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他毕生的梦想,就
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为了这个梦想,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在田间地头忙碌着。即使鲐背之年,
他仍然怀揣着自己的“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不知疲倦地探索耕耘。“我
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这是袁老对梦想的执着。
材料二:
自古以来,神州大地上就流传着嫦娥奔月的故事,老祖宗们头顶着昏暗的油灯在漆黑的敦
煌石窟中将遥远的飞天梦想描绘在石壁上。飞上太空是中华民族延续千年的梦想。从2003年
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搭载宇航员杨利伟进入太空,到2021年6
月17日“神舟十二号”把3名宇航员送入“天和”核心舱,中华民族飞天梦圆的历程说明:
昨日的梦想就是今天的现实,今天的希冀也能够在明天成为现实。
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你曾有过怎样的梦想?你曾为了梦想的实现做出过怎样的努力?
请以“追逐梦想”为话题,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试卷第8页(共8页)
南充市 2020—2021 学年度下期高中一年级教学质量监测
语文试题答案
1.答案:C。解析:A项,假设关系不成立,由第①段可知,即使社会不动荡,文人也有可
能意识到“人生的身不由己和渺小脆弱”,只是可能没有动荡社会中那么“深刻”。 B
项,由第③段“发展至崭新阶段”可知,《洛神赋》出现之前并非完全没有发展。 D项,
由第⑥段最后一句可知,“后世诗人一直都大力推崇”说法过于绝对。
2.答案:A。 解析:“总—分的结构”错,本文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
3.答案:C 。解析: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这句话是国家政事的具体措施,具有强烈的政
治色彩,不符合文中对“文学自觉”内涵的界定。
4.答案:C。 解析:A.“音频内容是知识付费生态圈中最重要的一环”与材料一中“作为
第一家开创音频泛知识付费模式的平台,喜马拉雅把音频内容作为专心深耕的领域”不符;
B.据材料一,2015—2021年我国知识付费市场的规模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同比增速则有较
大起伏;D.“最终将会实现知识完全免费”分析不当,根据材料三“知识付费的空间还会
不断增加”“知识免费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不是不收费,而是知识不按产品来收费,而按服
务使用来收费”可以得出结论。
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一“目前知识付费业务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提升作用有限,当
下大众知识素养提高还是要靠国家文教体系和公共机制,寄望于商业媒体不太现实。”可知
6.参考答案:①提供丰富的高质量内容,吸引用户;②健全相关法规,建立成熟的监管体
系;③平台运营方要有明确的产品定位;④利用线上积累的名气向线下发展;⑤转战直播赛
道;⑥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逐步从知识制造业转向知识服务业)。 解析:①②点来自材料
一;③④⑤点来自材料二;⑥来自材料三。 每点1分,大意对即可。
7.答案:B 。解析: 选项说法绝对。文中说“恐怕是不会出现”只是作者的一种推测,且
“是因为今天的教授都不够爱才”这一说法于文无据。
8.参考答案:①学风自由。例如:作者把马其顿国的地图画得“美术价值甚高,科学价值
全无”也可以过关;除了基础课要求按时听课,其他的课都很随便。②课堂自由。例如:教
授上课“想讲什么就讲什么,想怎么讲就怎么讲”;老师和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上抽烟等。③思
想自由。例如:学生的论文即便是“合乎情”却“悖乎理”,又或者被认为是怪论,但只要
能有自己独创的见解,都可以得到老师的认同。④言论自由。即便是骂人的话,或者是批评
之语,一般也没有人会互论长短。 每点2分,答对3点得全分,大意对即可。
9.参考答案:①从语言上来看,文章语言平淡质朴、不事雕琢,贴近生活的真实状态,娓
娓道来,如话家常。②从内容上来看,在平素的生活和日常的见闻中撷取题材,看似漫不经
心的叙述,亲切自然,感情流畅。③从结构、主题上来看,全文不刻意追求精致的结构,也
无意阐释深奥的题旨,却能令人自然联想到西南联大当年的风采。
(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
10.答案C。解析:抓住断句的标志,如名词、代词、句末语气词、复音虚词等,同时注意
成分省略(尤其是主语、宾语)、特殊句式等情况。“光(司马光)”“人主”“英宗”
“神宗”“之”分别做主语和宾语,“命置局秘阁”是状语后置句,意为:命令在秘阁设置
机构。
11.答案B。解析: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12.答案C。解析:远望就知道来的是司马光的是卫士,且发生在皇帝去世、司马光到朝廷
去的时候,而不是居住在洛阳期间。
第 1 页 共 4 页
13.⑴参考答案:陛下任用我的原因,大概是看到我正直,希望对国家有所补益。 解析:
“所以(表原因)”“盖(大概)” “有补于国家(状语后置句)”每点1分,大意2分。
⑵参考答案:(司马光)所到之处,百姓拦在路上聚集围观,百姓说:“您不要返回洛阳了,
留下来辅助天子,使百姓活下来(救活百姓)吧。 解析:“所至(所到之处)”“相(帮
助、辅助)”“活(使动用法)”每个1分,大意2分。
【译文】
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司马光七岁的时候,神情严肃如同成年人,听别人讲
《左氏春秋》,喜欢上这部书,回去给家人讲解,就能说出其中的大意。从此以后,他手不
释卷,以至不知寒暑饥渴。仁宗最初身体不好时,皇位继承人还没有确定,谏官范镇首先发
表自己的看法,司马光在并州听说后接着发表意见,并且写信给范镇勉励他以死相谏。不久,
英宗就接受了(被任命为皇子的)诏命。曹佾没有什么功劳却被任命为使相,(中书省、枢
密院)两府(官员)都升迁官职。司马光据理力争,说:“陛下想用这方法来慰藉母后的心,
但提拔任用没有正当理由,那么守卫老将、侍奉的小臣,一定会有非分之想。”英宗收回成
命。
司马光常常担心由于历代史籍繁浩,君主无法全部阅览,于是他撰写《通志》八卷,呈
献给(皇帝)。英宗十分高兴,下令在秘阁(通常指宫廷藏书之处)设置机构,让他继续写
这部书。到这时,神宗给此书赐名为《资治通鉴》,并为这部书亲自撰写《序》,让人每天
读给他听。王安石开始主持政务,施行新法,司马上书陈述新法的好处和害处。一天,司马
光被留下来与皇帝对策,皇帝说:“现在天下反对变法的声势浩大,就是孙叔敖所说的‘国
家制定了(正确的)方针而大家都反对’(这种情况吧)。司马光说:“确实如陛下所说舆
论纷纷。但是,陛下应当辨别新法的“是”与“非”。”皇帝想要重用司马光,征求王安石
的意见。王安石说:“司马光所说全部是危害国家政务的话,和他在一起的人也都是对国政
有危害的人,希望陛下再考虑考虑。”(后来)王安石罢相,皇帝于是任命司马光为枢密副
使,司马光推辞说:“陛下任用我的原因,大概是看到我正直,希望对国家有所补益。陛下
如果真能够罢掉制置条例司,不施行青苗法等法令,即使不任用我,我得到的恩赐也很多
了。”皇帝说:“枢密,是执掌军事的,百官各有职守,不应该拿其他事情来推辞自己的本
职工作。”元丰五年,司马光忽然患病,这时《资治通鉴》还没有全部完成,皇帝特别注重
这本书。等书写完后,加授司马光为资政殿学士。
司马光在洛阳一共居住了十五年,天下人将他当作真正的宰相,老百姓都称他为司马相
公。皇帝(神宗)去逝后,司马光赴朝临丧,守卫的士兵望见他,说:“这是司马相公
呀!”(司马光)所到之处,百姓拦在路上聚集围观,百姓说:“您不要返回洛阳了,留下
来辅助天子,使百姓活下来(救活百姓)吧。元祐元年,司马光又患病,辽国和西夏的使者
来了,一定询问司马光的起居和身体状况。辽、夏君主命令他们的边境官吏说:“中国任用
司马光为宰相了,你们不要轻率生事,发生边境纠纷。”司马光恭敬、节俭、正直,决心以
身报国,于是他亲自处理所有事务,不分昼夜地工作。病危之时,他已不再清醒,絮絮不休
好像是在说梦话,但所说的都是有关朝廷、天下的大事。
这年九月,司马光去世,终年六十八岁。太皇太后听到司马光去世的消息,非常悲痛,
和皇帝立即去吊丧,追赠司马光为太师、温国公,赠送的银绢多达七千,谥号文正。
14.答案:C。解析:《诗经·小雅·采薇》“忧心孔疚”是表达征夫因战事频繁,自己久
戍不归而产生的强烈的思乡之情,并无“丧亲”之意。
15. 参考答案:不同(1分),曹丕的诗中“呦呦游鹿,衔草鸣麑” 写母鹿叫声不停,衔得
苹草把小鹿呼唤 (1分)。以动物亲子之间的和谐 、相亲来反衬自己的丧亲之哀 ,孤独之苦
(2分)。曹操的诗作中,以“呦呦鹿鸣 ”几句,畅想贤才来归,自己设宴款待,宾主尽欢
第 2 页 共 4 页
的热闹情景,抒发对贤才的强烈渴望( 2分)。
16.答案:⑴既替余以蕙纕兮 长余佩之陆离。 ⑵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
也。 ⑶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17.答案:C。解析:“沧海横流”意思是海水四处奔流,比喻政治混乱,社会动荡。“风
云际会”比喻有能力的人遇上好机会。不能用来形容时代、社会的状况。 “力挽狂澜”
比喻尽力挽回危险的局势并且扭转乾坤、反败为胜。“砥柱中流 ”意同“中流砥柱 ”,比喻
坚强独立的人能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 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波澜壮阔”原
形容水面辽阔 ,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宏大 。用于文章、运动等。“风起云涌 ”形容雄浑磅
礴之势;也比喻事物迅速发展,声势浩大。用于天气或事物的发展。 “惊天动地”意思
是使天地惊动 。形容某个事件的声势或意义极大 。“开天辟地 ”常比喻空前的 、自古以来没
有过的伟大事业。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18.答案:A。 解析:括号前的内容概写英雄的事迹,且由事迹方能推出精神,故“历史功
勋”应在前、“英雄精神”应在后, 排除 C、D两项;“岁月冲刷”紧扣前文“穿越岁月的
尘烟”,且后文“永恒的价值”是不变的,对应“时代变迁”一词所包含的人事变迁更好 ,
排除 B。
19.答案:B。解析:文中划线句有三处错误。首先是语序不当:一是精神力量一般是由内
而外的,故应先“内化于心”,再“外现于行”;二是先提及“英雄精神融入民族血脉” ,
才能承接前文谈及 “内化于心”。其次是 “激励前行的力量 ”词语搭配不当 ,可改为 “激发
前行的力量”。
20.参考答案:①三星堆得名于三星村 ; ②三星堆王国的族群构成是多元的 ; ③而下层则是
三星堆王国的基层居民(或:平民百姓)。 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21.参考答案: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觉醒年代》以一条主线贯穿三大历史事件、多线并进
叙事,展现了国人的全面觉醒,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从酝酿到成立的过程。 解析:①“重
大革命历史题材 ”、②“一条主线贯穿三大历史事件 ”、③“多线并进叙事 ”、④“反映国
人全面觉醒 ”、⑤“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从酝酿到成立的过程 ”每点1分,大意对即可;若语
言表达不够简洁、连贯,可酌情扣分。
22.评分标准参见 2021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一等20 - 16 二等15 - 10 三等10 - 6 四等5 - 0
切合题意 符合题意 基本符合题意 偏离题意
内容
中心突出 中心明确 中心基本明确 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
20分
内容充实 内容较充实 内容单薄 没有什么内容
基 础 等 感情真挚 感情真实 感情基本真实 感情虚假
级40分 一等20 - 16 二等15 - 11 三等10 -6 四等5 - 0
符合文体要求 符合文体要求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不符合文体要求
表达
结构严谨 结构完整 结构基本完整 结构混乱
20分
语言流畅 语言通顺 语言基本通顺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体工整 字体较工整 字迹清楚 字迹难辨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10.见解新颖 ,材料新鲜 ,
1.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4.材料丰富 7.词语生动,句式灵活
发展等级20分 构思新巧
2.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 5.形象丰满 8.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11.推理想像有独到之处
3.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6.意境深远 9.文句有意蕴
12.有个性特征
第 3 页 共 4 页
(一)基础等级( 40分)
基础等级分内容和表达两项 ,基础等级的评分 ,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
面衡量。
内容项(20分)的重点是题意、内容。考生的考卷中所述论据的真实性要特别注意,
如果是编造,或者有明显错误,或者不能佐证文章观点的,要适当扣分。
表达项(20分)的重点是作文的结构、语言、文体、卷面等,但也要综合考量。
1、根据表达项的细则,在“内容”评等的基础上,除了在相应的等级上评分外,还可
以考虑在上一等或下一等打分。
2、在“内容”等级判分的基础上,表达项原则上不跨等给分,如内容判三等,表达不
能在一等给分,只能在三等或二等或四等给分。
(二)发展等级( 20分)
基础等级分要与发展等级分相匹配,发展等级分不能跨越基础等级的得分等级。
1、发展等级分原则上随内容或表达的等次给分,如内容二等,表达三等,发展等级一
般可在二等给分。
2、发展等级一般不在内容或表达的下一等给分,如内容一等,表达二等,发展等级一
般在一等或二等给分。
3、发展等级在内容给分的基础上,一般不跨等给分,如内容三等,发展等级不能在一
等给分。
4、内容在四等的,“发展等级 ”可以给 1到2分;确为抄袭的,“发展等级 ”不给分 。
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 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1、深刻:①透过现象看本质 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 ③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④材料丰富 ⑤论据充足 ⑥形象丰满 ⑦意境深远
3、有文采:⑧用词贴切 ⑨句式灵活 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⑾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⑿见解新颖 ⒀材料新鲜 ⒁构思精巧 ⒂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⒃有个性特征
关于作文的其他项评定
(一)扣分项评定
出现错别字, 1个错别字扣 1分,重复不计, 扣完 5分为止 ;标点符号出现 3处以上错
误的酌情扣分;不足字数者, 每少 50字扣 1分;无标题扣 2分。
(二)残篇评定
1、400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 少 50个字扣 1分)
2、400字以下的文章, 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3、200字以下的文章, 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4、只写一两句话的, 给 1分或2分,不评0分。
5、只写标题的, 给 1分或2分,不评0分。
6、完全空白的, 评0分。
(三)抄袭评定
确认为抄袭的文章, 10分以下评分。


第 4 页 共 4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