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功里功外”话高三复习
富阳教研室
话题由来——“功外”
◆有感于2010年参加的北师大“国培”学习
——学习形式、沙龙交流、专家的学识
◆有感于杭州教研室组织的命题技能培训学习
◆有感于省教研室专家的针对性教研员培训学习——提出要建立基于研究的工作方式、加强教研活动策划的研究等。
◆有感于朱世光老师的《中学历史教学行与思》的启示
视野开阔、别人的经验学习对自身工作提高的助推作用
1、试题的研究——2009年始,省各学科加强试题的研究与评
比
例1——试题评比(2009年浙江省命题技能评比)
例2——哪些命题技能?(聂幼犁)
例3——对高考具体试题的评价(2011年)
哪些“功外”需我们关注?
作用:——带动教师去关注新课程的理念(尤其是三维
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
——提高命题技能。
——有意识地对平时练习、试题题目的修改与变式
2、关注“课程知识”的研究(学术成果、史学观点
等)(主要途径——杂志,专著)
历史学科的高考是用新的学术成果考量中学教学,出题往往打在教学的软肋上,命题老师多用“学术眼光”看教材,并不把中学教材视为“经典”,谬误他要纠正、空缺他要弥补、亮点他要发扬。
这是历史学科最大的,也需要进一步达成共识的特点。它也规定历史教学首先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哪些“功外”需我们关注?
3、这几年来一些好的做法的学习与借鉴
例1:学生兴趣小组(适合实验班)
(10届富阳中学)
例2:主观题审题、解题的“三定法”(建德)
例3:上一届高三的经验与教训(11届富阳二中)
、、、、、、
哪些“功外”需我们关注?
有助于开阔视野,助推教学
思“功内”——基于“研究”的一种教学( 哪些还“不够”?)
1、基于“评分细则”的研究看教学的“变通”
如2011高考39(3)评分细则:
②提出“公开性”、“多元化”,(1分)
提出诸如自由思想、自由化、新思维等皆给分
③造成思想领域极度混乱(1分)
写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动摇或党不能统一思想都可以。
⑤社会失控(1分)
社会动荡、社会混乱、社会矛盾激化、阶级矛盾激化、国家内部矛
盾激化、地区矛盾激化等皆给分。
⑥民族分裂愈演愈烈(1分)
写成民族关系处理不当、盟国独立、邦联形成等皆给分
⑦实行多党制(1分)
写成政党林立等亦可。打破一党专制不给分。
⑧从根本上动摇了共产党的领导(1分)
放弃了共产党(社会主义政党、无产阶级政党等)的领导、将共产党排除出政党、多党制代替了共产党的领导等皆可。改变了一党专制的地位不给分。
平时教学中,教师对知识理解的多种阐释(说法)(正与反)
2、基于“学生解题瓶颈”的研究加强“历史概念”的理解
与分解应用
思“功内”——基于“研究”的一种教学
最大瓶颈:模棱两可,难以入手,分数变数较大(不确
定)——考试是紧张的,时间是有限的,复查
是不可能的。
帮助学生“准确而快速的解题”是一种教学的挑战。
当前教学中“概念教学”不到位的表现:
:缺乏主动性,盲目趋从高考,考到过什么讲什么,发
掘较少,导致教学滞后性。
:完整性与精确性缺失:缺乏对概念的完整的归
纳和精确分析,导致学生认识上的模糊。仅注意
对现成概念的讲解,而忽视了理论性概念的剖析
及有时间跨度的概念的归纳。
:大而空,流于形式,缺少分解、转化、辨析等应用中
加以理解的环节。
例:2011浙江高考:38(1)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
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8分)
老师的反思:平时着重讲各自的制度,但忽视两者的差别比
较。
例:(2011海南)一般认为,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其主要依据是,辛亥革命
A.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B.是由革命政党领导的武装斗争
C.主力军是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
D.实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
建议一 加强“概念教学”的主动性,有系统地、准确地
挖掘内涵与外延(完整性)
历史概念通常可以分:史实概念与史论概念。
特别是史论概念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社会,也包括历史理论中的概念,这样的概念是从许多对象中概括出来的,或是贯穿于一定的历史时期,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生变化,这些概念都比较抽象而且蕴含非常丰富,并且跨时长,运用的范围很广。
需要教师深刻钻研教材、宏观把握知识系统,有意识地确定概念教学的目标,较好地把握概念内涵的准确性与外延的完整性。
按要求,高考复习中两类要求不同的历史概念:
第一类:需要学生深入理解并掌握的历史概念
基本要求:知道历史事物的性质、时间、主要特征、
历史地位。
例:应重点掌握的历史概念(必修一):
中古: 宗法制;三公九卿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省六部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明内阁制;
中近现代: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南京大屠杀;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土地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共同纲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结盟政策;
世界史:罗马法;光荣革命;责任内阁制;美国1787年宪法;巴黎公社;十月革命;杜鲁门主义;冷战;马歇尔计划;欧共体;欧盟等。
概念教学的难点:概念内涵与外延的角度发掘。需多积累、
多思考
例:三个密切相关的概念之现代化
右图为模型阐释各国现代化道路的差异性。
宏观上涉及政治的发展模式乃到于工人运动模式,
微观上涉及到经济发展的资金、技术、市场、劳动力等要素的来源及产业结构的选择等问题。
例题:《史记·周本纪》载:“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近代革命家章炳麟则说:“在今之世,则合众、共和为图。”关于“共和”前后两种说法的根本区别是
A.民主的定义 B.权力的制衡
C.君主的存废 D.内阁的责任
例:三个密切相关的概念之共和
例题:“革命”一词,源于《易经》“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一语,孙中山所取用以来遂日益多指向民权、民生的政治体制变革。下列选项对应上述概念内涵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英国工业革命
B.朱明代蒙元/“光荣革命”
C.“靖康之变”/“文化大革命”
D.美国南北战争/十月革命
例:三个密切相关的概念之革命
第二类:简单了解并能用于分析问题的历史概念
不需要说出历史概念的具体定义。但能够理解其大致含义,大略知道其主要特征,并能运用于分析问题。
例:2008年广东高考卷
(4)有人认为,西汉商业繁荣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根据问题(3)中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5分)
答案:(4)不成立。西汉的商业繁荣部分由赋役政策和耕织经济所推动;西汉的商业与催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商业有本质差别;材料中看不见雇佣关系。
例:初步了解型的历史概念举例(必修二):
小农经济;精耕细作;地主土地所有制;民族资本主义;半殖民地半封建;
市场经济;世界市场;自由贸易;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全球化等
建议二 通过确当的方法(图示法、比较法、数据法、对接法、史料法等)引导学生形成与掌握概念(分解应用环节)
例: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决策与执行机构分开,防止权臣违规。有关重大的国计民生问题,按照三省的工作程序,应是
①尚书省 ②中书省 ③门下省
④户部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④①②③
D.②③①④
三省六部示意图
例:2011年福建24题
例:下列最能说明1956年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
一论断的一组数据是(标准的理解)
A.合作社经济由1.5%上长升到53.4%
B.国营经济由19.1%上升为32.2%
C.公有制经济由21.3%上升为92.2%
D.资本主义经济由6.9%下降到不足1%
“概念”分解应用的最大特点:通过分解处理,往往将抽象上升到具体,通过归纳提炼、辨析比较、错误性叙述,将概念知识或关节点知识进行解剖。
3、基于“教师疲于奔命式教学”的研究加强“应教”的主动
思“功内”——基于“研究”的一种教学
现实:教师的“应教”与命题者的“尝变”的矛盾
教师疲于奔命:总是在分析当年高考,备考也是备当年
的考,而来年的考是“未知数”。
命题者:总想与前一年有所不同(当然基本的命题特点
是总体稳定的)
“应教”的主动性体现:
(1)熟悉与了解:全国各地高考中“新题型”“新考法”。
并“变式”尝试运用。
(2)关注史学新成果,并有意识地融入到教学中。
(3)针对新题型的课:要建立课时中心策略。
新题型的课时中心策略
例1: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
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
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主张民贵君轻;又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1)文中哪些属于史料 哪些属于史料解释 哪些属于历史评价 (抄在答题纸上 )
例2: 材料一 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材料二 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一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
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
(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
(3)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
影响。
新题型的课时中心策略
例3:右图是发现于高昌古城
(位于今新疆吐鲁番地区)的一幅珍贵壁画“圣枝图”。有人认为:“这幅壁画是公元5世纪左右景教(基督教)传入高昌的历史见证。”观察此画,回答问题:
(1)请你从壁画中找出支持这种观点的证据。
(2)这种观点有哪些史实依据?
(3)如果要进一步证实这一观点,你该怎么做?
说明:(1)新题型的特点:区分度非常大。
(2)新题型的内容:历史学理论\新史观\历史研习方法。
(3)教学方法:灌输法也可。
(4)有些新试题也可尝试“选择题”应用。
(4)“应教”主动性:改变旧的教学方法与习惯,尝试新的
:备课——逻辑梳理与细节分析是备课的主要任务
:课型——改变侧重知识点的梳理课。
形成以史料为基础的推理课(具有高思维含
量,培养学生的分析解释评价能力。)。
(知识点教学要用高考命题的思维推进,以材料
题盘活知识点。)
(4)“应教”主动性:改变旧的教学方法与习惯,尝试新的
:多种方法并举——“怎么教”要服从于 “教什么”
(前面说的“课程知识”的研究)
运用大事年表解决通史命题,
以历史故事、多样化情境性激发学生兴趣,
以材料题盘活知识点,
、、、、、、等等。
(4)“应教”主动性:改变旧的教学方法与习惯,尝试新的
:练习——由拿来主义尝试编制(模仿、变式、整合高考题。)
特别强调1:
:从“过程与方法”视角编制题目(搜索与
对接知识的过程、对应理解过和、逻辑推断的过程)
:从“知识与概念的分解转化”视角编制题目
(“增量”点)
(4)“应教”主动性:改变旧的教学方法与习惯,尝试新的
例:(2011浙江——14题,煤有无取代木柴的推理题)
例:(2011天津)《新青年》创刊时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仍然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
A.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 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C.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 D.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
特别强调2:尝试聂幼犁教授曾经归纳过的几个方法。
(前面已说)
①深入法(改事实判断为问判断依据、改微观为宏观、改问
现象为问本质等)
②特例法(用史料或遗存代替一般叙述、用侧面代替一般概
括、用描述代替专用名词)
③具象法(用形象——文物、照片、地图、某一场景等替换
概念。)
④换例法、、
⑤逻辑法、、
、、、、、、
结语:
功外——必须放宽视野,借鉴经验。
——对教学的助推作用
功内——建立基于反思研究的一种教学
“变通”教学、“概念”教学、主动“应教”教学
——是重视“存量”基础上的“增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