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地理期末考试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地理期末考试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7-11-28 20:21:06

文档简介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地理期末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2017高二下·福州期末)我国古代人民根据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这就是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读二十四节气分布图(图甲),回答下列各题。
(1)二十四节气反映了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雨水前后,江淮地区出现连续性降水,称为梅雨
B.处暑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一年中最热时期
C.霜降前后,冷空气活动逐渐增多,北方降温明显
D.大雪前后,云贵高原多发生寒潮,降雪量达最大
(2)在下列各组节气中,株洲的昼长时间最接近的是(  )
A.清明、雨水 B.立冬、立秋 C.小雪、大寒 D.雨水、处暑
(3)图乙是北半球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变化示意图,有关图中四点的日期所处的节气下列说法可能的是(  )
A.①表示大雪 B.②表示立春 C.③表示秋分 D.④表示芒种
【答案】(1)C
(2)C
(3)D
【知识点】中国的气候
【解析】【分析】(1)江淮地区出现连续性降水—梅雨,为6月份,大暑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一年中最热时期,大寒前后,云贵高原多发生寒潮,降雪量达最大,霜降前后,冷空气活动逐渐增多,北方降温明显。
(2)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对同一地点来说,太阳直射在同一纬度的两天昼夜长短是相同的,所以与夏至或冬至距离相同的节气太阳直射的纬度最接近,昼夜长短是最接近的,所以C正确。
(3)由题干可知“北半球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变化示意图”,这个“切点”有两种情况:极昼对应的切点;极夜对应的切点。①点如此时北极出现极昼则直射点离开北回归线南移,对应的节气为夏至后即大暑;如此时北极出现极夜则直射点离开南回归线北移,对应的节气为冬至后即小寒。②点如此时北极出现极昼则直射点位于赤道与北回归线中间位置,即春分与夏至中间的节气--立夏;如此时北极出现极夜则直射点位于赤道与南回归线中间位置,即秋分与冬至中间的节气--立冬。 ③位于极圈上如些时为极昼则为夏至;如此时为极夜则为冬至。 ④如此时北极出现极昼则直射点向北移接近北回归线,对应的节气为夏至前即芒种;如此时北极出现极夜则直射点南移接近南回归线,对应的节气为冬至前即大雪。
故答案为:(1)C (2) C (3)D
【点评】本题结合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本题的难点在于对“切点”变化的理解,注意切点有两个展开讨论才能正确解答。
2.(2017高二下·福州期末)下图为某摄影爱好者于北京时间20时50分在P地(40°N,85°E)拍摄到的一张日落时的景观照片。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此时北京的昼长约为(  )
A.9小时 B.11小时 C.13小时 D.14小时
(2)照片拍摄日期最接近(  )
A.1月1日 B.5月1日 C.7月1日 D.10月1日
【答案】(1)C
(2)B
【知识点】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分析】(1)P地与北京大致位于同一纬度,昼长相同,即计算出P地昼长,就可知北京昼长。根据题意北京时间20时50分在P地(40°N,85°E)日落,可计算出日落时P地为18时30分,根据日落时间=12+1/2昼长,可计算出P地昼长为13小时,故选C项。
(2)夏至日40°N的昼长为14时51分,故此时太阳直射点接近赤道,最可能为5月1日,故B项正确。
故答案为:(1)C (2)B
【点评】考查地理运动的地理意义,属于较为基础的知识运用。通过P点的经度位置可计算出日落时间,进而得出昼长,通过昼长推测日期。
3.(2017高二下·福州期末)气象学上将秋冬季地面最低温度≤0℃的最初日期定为初霜日。将9月1日定为第1天,记为1,建立初霜日期序列。读北方地区多年平均初霜期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有关图中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初霜期越早作物的生长期越短 B.长江以南地区全年无霜冻现象
C.初霜期与热量带分布基本一致 D.初霜期与气温年较差分布一致
(2)影响甲地初霜日期等值线稀疏的最主要因素是(  )
A.距海远近 B.纬度位置 C.地形起伏 D.洋流影响
【答案】(1)A
(2)C
【知识点】中国的气候
【解析】【分析】(1)读北方地区多年平均初霜分布图,由题文材料信息可知该季节越往北气温越低,故初霜日越早,初霜日期序列数字越小。由此可知,初霜期越早作物的生长期越短,A对;
图中只是北方的初霜分布,并不是长江以南全无霜冻现象,B错,
受冷空气的影响,初霜冻11月下旬到达西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12月上旬到达南岭;华南中北部初霜冻则在12月下旬到1月中旬之间出现;读图可知有的地方高寒带和温带的初霜期差不多,C错;
北方的年较差大,D错。
(2)甲地的地形主要为平原,西面有大兴安岭阻挡冷空气的作用,初霜日等值线分布较稀疏,变化小,所以影响甲地等值线稀疏的主要因素是地形起伏,答案选C。
故答案为:(1)A (2)C
【点评】本题考查等值线图的判读及对我国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霜期的长短,初霜人早晚与温度关系密切,影响气温的因素纬度位置、地形、海陆位置、大气运动、洋流等。
4.(2017高二下·福州期末)我国南方某地一座水库,某日两时刻测得水库及其东西两侧气温分布如图所示,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关于水库及其周围地区气温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水库中心区的气温日变化最大
B.水库中心区的气温日变化最小
C.一天中水库中心区的气温始终高于东西两侧地区的气温
D.一天中水库中心区的气温始终低于东西两侧地区的气温
(2)由于水库与周围地区存在着气温差异,导致水库与周围地区之间形成了热力环流。关于该热力环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热力环流的方向不变 B.水库中心区始终存在上升气流
C.白天风由水库吹向四周 D.晚上风由水库吹向四周
【答案】(1)B
(2)C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水库中心区的气温日变化最小,A错误,B正确;
一天中水库中心区的气温夜晚高,白天气温低,C错误,选择B。
(2)白天水库中心区的气温低于东西两侧地区的气温,水库中心区气流下沉,风由水库吹向四周,夜晚水库中心区的气温高于东西两侧地区的气温,水库中心区气流上升,风由四周吹向水库,选择C 。
故答案为:(1)B (2)C
【点评】本题考查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等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湖陆风的情况类似与海陆风。
5.(2017高二下·福州期末)下图示意欧洲西部局部区域某时海平面气压分布。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此时,甲地的风向为(  )
A.偏东风 B.偏西风 C.偏南风 D.偏北风
(2)7月,乙地农业生产最需解决的问题是(  )
A.保温 B.排涝 C.灌溉 D.施肥
【答案】(1)A
(2)C
【知识点】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
【解析】【分析】(1)据图可知,甲地的气压为1020,相邻的等压线分别为1024和1016;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高压指向低压且垂直等压线,北半球向右偏转,可知甲地的风向为偏东风,故A项正确。
(2)乙地位于地中海沿岸,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7月气候特征为炎热少雨,故乙地农业生产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灌溉,C项正确,B项错误。
故答案为:(1)A (2)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等压线的判读,等压线的判读方法:
(1)等压线的排列和数值。低压中心——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盆地(中心为上升气流);高压中心——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顶(中心为下沉气流);高压脊——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脊(脊线);低压槽——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谷(槽线);
(2)等压线的疏密程度:(决定风力大小)。等压线的密集——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等压线的稀疏——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
(3)在等压线图上判定风向(任意点)。判定风向规律:先明确高低气压;其次确定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最后根据南、北半球画出偏向风。
6.(2017高二下·福州期末)读地球上某区域低层大气剖面图,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哪种气候类型能受该气压带的影响(  )
A.极地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
C.热带雨林气候 D.地中海气候
(2)当这种气候区正处在上述气压带控制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全球昼夜平分 B.陆地上的等温线一定向北弯曲
C.该地温和多雨 D.该气候区的河流处于枯水期
【答案】(1)D
(2)D
【知识点】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
【解析】【分析】(1)低层等压面向上弯曲,为高压;等温面亦向上弯曲,表明近地面气温亦较高,所以判断为副热带高气压带。极地气候为受极地气团控制形成,A项错误;
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常年受西风带控制,B项错误;
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区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C项错误;
地中海气候的成因为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交替控制,D项正确。
(2)根据等温面弯曲方向可知,该地为高温中心;根据等压面弯曲方向可知,近地面为高压中心。若按照热力因素分析,高温中心应该为低压中心,其为高压中心,可以推断此高压为动力因素形成的,应该为副热带高压中心,受其影响的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当地中海气候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时候,该气候区降水较少,其区域的河流处于枯水期,D正确。
故答案为:(1)D (2)D
【点评】本题考查读图分析能力及全球气候类型的特点与分布。等温线与等压线向上凸起的地方对应的是高温区与高压区。
7.(2017高二下·福州期末)下图是南半球亚热带某地各月降水量百分比累计图。完成下列各题。
(1)有关该地夏季气候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雨热同期 B.盛行东南季风
C.气温日较差小 D.副高控制
(2)该地水循环最活跃时(  )
A.巴西高原草木繁盛 B.华北平原小麦返青
C.北京香山红叶正当时 D.旧金山森林火险等级高
【答案】(1)C
(2)D
【知识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
【解析】【分析】(1)据图表降水量的逐月累计曲线变化图分析:某月降水较多,曲线的变化幅度越大;4—9月降水量较多,特别是7、8月降水量多,且该地区位于南半球,则应该为地中海气候区。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高控制,气候炎热干燥。
(2)由上题可知,该地区为地中海气候区,冬季河流径流量大,水汽输送量大,水循环活跃,则此时南半球冬季,北半球为夏季;巴西高原草木繁盛,在南半球的夏季;华北平原小麦返青,在北半球的春季;北京香山红叶正当时,应该为北半球的秋季。
故答案为:(1)C (2)D
【点评】本题考查读图分析及调用相关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所给图为“累计图”故可以在图中读出降水的全年的分布情况。
8.(2017高二下·福州期末)下图示意恒河下游某江心沙洲地形状况。一年中该江心沙洲面积变化巨大,当地农户在江心沙洲上种植农作物的面积受此变化影响。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一年中江心洲面积变化巨大,主要是因为(  )
A.河流水位变化 B.海水潮汐作用
C.岩层垂直运动 D.泥沙淤积速度
(2)当地农民在江心洲上播种作物面积最大的时期应是(  )
A.3月~7月 B.6月~10月
C.8月~12月 D.11月~次年3月
【答案】(1)A
(2)D
【知识点】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解析】【分析】(1)据该地经纬度和地理事物可知,该地位于东南亚,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的变化;夏季,降水丰富,河流水位较高,江心洲面积减小,冬季为旱季,河流水位较低,江心洲面积扩大,故A项正确。
(2)据上题可知,该地冬季为旱季,降水稀少,河流水位下降,江心洲面积扩大,故当地农民在江心洲上播种作物面积最大的时期应是11月~次年3月,D项正确。
故答案为:(1)A (2)D
【点评】本题考查南来的气候特点及外力作用与地貌,江心沙洲是河流堆积而成所以江心沙洲面积大小的变化受河流影响较大,该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大。
9.(2017高二下·福州期末)下图所示区域在18°S太平洋附近,L示意流经沿岸的洋流。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下图是海洋表层海水温度与洋流关系示意图,图中a、b、c为等温线,a>b>c,箭头表示洋流流向。上图中L处的洋流与下图中所示的洋(  )
A. B.
C. D.
(2)下列对L洋流沿岸地区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沿岸以沙漠为主,植被稀少 B.附近有世界著名的大渔场
C.秘鲁首都是闻名的“无雨城” D.空气干燥,雨雾很少
【答案】(1)B
(2)D
【知识点】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解析】【分析】(1)据材料可知,所示区域在18°S太平洋附近,L示意流经沿岸的洋流,a、b、c为等温线,a>b>c,故A、C项错误;L为寒流,其流向与等温线的弯曲方向一致,故B项正确,D项错误。
(2)所示区域在18°S太平洋附近,L示意流经沿岸的洋流,故L为寒流;受寒流的降温降温减湿作用影响,沿岸以沙漠为主,植被稀少,故A、C项正确;附近为秘鲁渔场,故B项正确;受寒流的降温减湿作用,沿海地区会出现大雾天气,故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B (2)D
【点评】本题考查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及对地理环境带来的影响。洋流的流向与等温线的弯曲方向一至,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10.(2017高二下·福州期末)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区域的地质构造是(  )
A.向斜 B.背斜 C.地堑 D.地垒
(2)该区域主要内外力作用的先后顺序是(  )
A.岩浆侵入、水平挤压、外力侵蚀
B.水平挤压、外力侵蚀、岩浆侵入
C.外力侵蚀、水平挤压、岩浆侵入
D.水平挤压、岩浆侵入、外力侵蚀
【答案】(1)B
(2)A
【知识点】内力作用;褶皱;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1)从形态上分析,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构造;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图中岩层向上弯曲,故为背斜构造,B项正确,A项错误;图中没有发现岩层出现断裂的现象,故C、D项错误。
(2)地壳运动导致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岩层向上弯曲形成背斜构造;背斜顶部受到张力作用,容易被外力侵蚀,形成谷地;图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侵入岩形成时间早于地壳运动,故A项正确。
故答案为:(1)B (2)A
【点评】背斜向斜如何区分最容易的就是看地层的弯曲情况,另外还经常通过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做出判断。向斜:指的是岩层向下弯曲,主要的判断方法是内新外老,在一水平面上,中间是新岩层,而两边是老岩层。背斜:指的是岩层向上弯曲,主要的判断方法是内老外新,在一水平面上,中间是老岩层,而两边是新岩层。
11.(2017高三上·桂林月考)河漫滩是指河谷底部在洪水期才被淹没的部分,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的沉积作用形成,下图为某河漫滩东西方向剖面示意图,该剖面位于自南向北河流的平直河段上。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该河流位于(  )
A.东半球 B.南半球 C.西半球 D.北半球
(2)据材料分析,河漫滩发育较好的河流是(  )
A.山区水位季节变化小的河流 B.山区水位季节变化大的河流
C.平原水位季节变化小的河流 D.平原水位季节变化大的河流
【答案】(1)B
(2)D
【知识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解析】【分析】⑴从图上看,河流自南向北流,流水因在平直河段上,地转偏向力使流水偏向左边侵蚀西岸。故为南半球。
⑵根据材料信息及图示信息的分析可知,河漫滩的形成,首先需要有较为平坦的地区进行泥沙的沉积,因此需要在平原地区,其次必须有洪水的出现,所以河流的季节变化要大,结合相关信息即可得出答案为D。
故答案为:(1)B.(2)D.
【点评】考查河流地貌的形成。第一题从河漫滩的位置集中在河流的东岸,结合河流流向可确定为南半球。注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所以北半球右岸侵蚀左岸堆积。南半球反之,第二题河漫滩是沉积形成的,地形平坦越有利于沉积。难度适中。
二、综合题
12.(2017高二下·福州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一位探险者在游记中写到:蒙特港区,这里多岛屿、半岛和海湾,徜徉在峡湾.可在海上看到排列成龙的高大雄伟山峰群,山顶峰尖锐如剃刀。从蒙特港到埃斯克尔,沿途雪峰与火山映照,冰川同密林交错。在向特雷利乌前进途中,自然景观与先前存在极大差异,气候条件恶劣.尘暴不断……下图示意该次探险区域与路线。
(1)试推测蒙特港的气候特征
(2)试对“这里多岛屿、半岛和海湾”这一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答案】(1)蒙特港位于40°S~60°S纬度的大陆西岸,终年受西风控制,全年温和多雨或冬季温和夏季凉爽,全年多雨。
(2)地处(南极洲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岩石破碎,易遭受外力侵蚀;地处西风带且位于西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流水侵蚀作用强;地处西风带沿海地区,沿岸风浪大,海水侵蚀作用强;纬度高且山体高大,冰川侵蚀作用强。(答对1项得3分,答对4项即可得12分,本小题满分不得超过12分。)
【知识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1)蒙特港的气候特征,可以从气温、降水等方面回答,理由可以从地形、风向等方面思考。
(2)读图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得出该处位于南极洲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岩石破碎,易遭受外力侵蚀;地处西风带且位于西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流水侵蚀作用强。
故答案为:(1)蒙特港位于40°S~60°S纬度的大陆西岸,终年受西风控制,全年温和多雨或冬季温和夏季凉爽,全年多雨。 (2)地处(南极洲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岩石破碎,易遭受外力侵蚀;地处西风带且位于西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流水侵蚀作用强;地处西风带沿海地区,沿岸风浪大,海水侵蚀作用强;纬度高且山体高大,冰川侵蚀作用强。
【点评】本题考查全球气候的成因、特点与分布,同时考查内外力作用与地貌。从图中海陆及纬度的分布情况可知该区域有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通过经纬度定位可知该地区为南美洲,西侧安第斯山是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
13.(2017高二下·福州期末)根据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世界某区域略图。
(1)与乙地比,判断甲地年积雪期的长短,并简析其原因。
(2)指出伏尔加河发展内河航运的限制性因素。
【答案】(1)甲地年积雪期较长;原因:盛行西风,地处山脉的迎风坡,降雪多;纬度高,地势高,气温低,积雪不易融化
(2)限制性因素:冰封期长;径流季节变化较大
【知识点】流域的开发与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1)考查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据图可知,甲地纬度较高,且地势较高,故气温较低,积雪不易融化;从大气环流角度分析,该地受到来自大西洋的西风影响,形成地形雨,冬季降雪较多。
(2)考查内河航运的区位条件。内河航运的条件主要从流量大小、水位季节变化、流域货物运输量、有无结冰期等方面分析。伏尔加河纬度较高,气温低冰封期较长,且水位的季节变化较大,成为内河航运的制约性因素。
故答案为:(1)甲地年积雪期较长;原因:盛行西风,地处山脉的迎风坡,降雪多;纬度高,地势高,气温低,积雪不易融化 (2)限制性因素:冰封期长;径流季节变化较大
【点评】本题考查读图分析能力,根据图中经纬度和重要地理事物进行区域定位,判断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即气候、地形、水文等方面的特征。
14.(2017高二下·福州期末)奥卡万戈三角洲(下图)是地球上最大的内陆三角洲之一。这里随处可见鳄鱼、大象、羚羊、狮子等野生动物,被称为“大型动物的天然避难所”。2014年,奥卡万戈三角洲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每年吸引着不少人前往探险。
(1)说明该三角洲的形成过程。
(2)指出前往该三角洲探险所必须携带的个人防护用品。
【答案】(1)河流携带大量泥沙,进入沼泽,地势趋缓,水流速度变慢,泥沙大量沉积
(2)防水衣物、鞋子;遮阳帽,防晒霜,防中暑药品;驱蚊以及防身用品
【知识点】河流地貌;外力作用;旅游规划;设计旅游活动
【解析】【分析】(1)考查河流的外力作用及其地貌形态。三角洲的形成主要与河流的沉积作用有关,河流在上中游地区,侵蚀搬运大量的泥沙,在入海口的位置因地势低平流速变慢,泥沙大量沉积,形成三角洲地貌。
(2)考查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该地位于热带地区,气温高,需要携带遮阳帽、防晒霜、防中暑药品等物品;气候条件容易滋生蚊虫,需携带驱蚊以及防身用品。
故答案为:(1)河流携带大量泥沙,进入沼泽,地势趋缓,水流速度变慢,泥沙大量沉积 (2)防水衣物、鞋子;遮阳帽,防晒霜,防中暑药品;驱蚊以及防身用品
【点评】本题考查河流三角洲的形成过程:河流上游的侵蚀作用和搬运作用较强,使河水有一定的含沙量;在河流入海洋或湖泊的地区,地势平缓,流速减慢;河流在注入海洋或湖泊时,水流比降减小,水流向外扩散,水面展宽,水深变浅,加之河水受潮流的顶托作用,流速显著减弱,河水将挟带的大量泥沙堆积下来,形成三角洲。
15.(2017高二下·福州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福建省云霄县背山面海,种植枇杷的条件优越,枇杷产量大、品质好,2001年获“中国枇杷之乡”的美誉。云霄枇杷树根系浅,枝繁叶茂,性喜温暖,花期在11一12月,冬季低温会影响开花结果;果实转熟期,表面易受强日照灼伤;枇杷果皮薄嫩,果肉柔软多汁,不易储存,鲜果上市期短。
(1)云霄县是我国枇杷越冬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分析该县枇杷越冬条件好的原因。
(2)风害是影响云霄县枇杷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分析该县夏秋季节枇杷树容易受到风害的原因。
【答案】(1)纬度较低,太阳辐射较强;临近海洋,冬季气温受海洋增温调节作用影响;(北、西、南)三面环山,冬季受寒潮(强冷空气)的影响小;背风坡气流下沉(焚风效应)产生增温作用
(2)枇杷树根系浅且枝繁叶茂,抗风能力差;夏秋季节多台风;背山面海向东南开口的(马蹄形)地形,与夏秋季东南风风向一致,(地形产生狭管效应)加剧了风势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中国的地形;中国的气候;中国的农业与工业
【解析】【分析】(1)考查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主要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大气环流、洋流等方面分析。结合该地的地形、纬度、海陆位置等方面分析。该地位于低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强,热量丰富;临近海洋的位置,受海洋调节作用较大;山地阻挡冷空气,减小对该地的影响,且处于背风坡,形成焚风效应,气流 下沉增温。
(2)考查枇杷树受风害的原因。主要从地形、气候条件、枇杷树自身特点等方面分析。夏秋季节,该地多台风登陆;马蹄形地形,与夏秋季东南风风向一致,地形产生狭管效应从而加剧了风势;枇杷树自身抗风能力较差,且枝繁叶茂易于受风影响。
故答案为:(1)纬度较低,太阳辐射较强;临近海洋,冬季气温受海洋增温调节作用影响;(北、西、南)三面环山,冬季受寒潮(强冷空气)的影响小;背风坡气流下沉(焚风效应)产生增温作用 (2)枇杷树根系浅且枝繁叶茂,抗风能力差;夏秋季节多台风;背山面海向东南开口的(马蹄形)地形,与夏秋季东南风风向一致,(地形产生狭管效应)加剧了风势
【点评】本题考查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同时考查了读图分析能力。通过河流的流向与分布可以判断该地的地形情况,结合当地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自然条件进行分析。
1 / 1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地理期末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2017高二下·福州期末)我国古代人民根据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这就是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读二十四节气分布图(图甲),回答下列各题。
(1)二十四节气反映了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雨水前后,江淮地区出现连续性降水,称为梅雨
B.处暑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一年中最热时期
C.霜降前后,冷空气活动逐渐增多,北方降温明显
D.大雪前后,云贵高原多发生寒潮,降雪量达最大
(2)在下列各组节气中,株洲的昼长时间最接近的是(  )
A.清明、雨水 B.立冬、立秋 C.小雪、大寒 D.雨水、处暑
(3)图乙是北半球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变化示意图,有关图中四点的日期所处的节气下列说法可能的是(  )
A.①表示大雪 B.②表示立春 C.③表示秋分 D.④表示芒种
2.(2017高二下·福州期末)下图为某摄影爱好者于北京时间20时50分在P地(40°N,85°E)拍摄到的一张日落时的景观照片。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此时北京的昼长约为(  )
A.9小时 B.11小时 C.13小时 D.14小时
(2)照片拍摄日期最接近(  )
A.1月1日 B.5月1日 C.7月1日 D.10月1日
3.(2017高二下·福州期末)气象学上将秋冬季地面最低温度≤0℃的最初日期定为初霜日。将9月1日定为第1天,记为1,建立初霜日期序列。读北方地区多年平均初霜期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有关图中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初霜期越早作物的生长期越短 B.长江以南地区全年无霜冻现象
C.初霜期与热量带分布基本一致 D.初霜期与气温年较差分布一致
(2)影响甲地初霜日期等值线稀疏的最主要因素是(  )
A.距海远近 B.纬度位置 C.地形起伏 D.洋流影响
4.(2017高二下·福州期末)我国南方某地一座水库,某日两时刻测得水库及其东西两侧气温分布如图所示,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关于水库及其周围地区气温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水库中心区的气温日变化最大
B.水库中心区的气温日变化最小
C.一天中水库中心区的气温始终高于东西两侧地区的气温
D.一天中水库中心区的气温始终低于东西两侧地区的气温
(2)由于水库与周围地区存在着气温差异,导致水库与周围地区之间形成了热力环流。关于该热力环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热力环流的方向不变 B.水库中心区始终存在上升气流
C.白天风由水库吹向四周 D.晚上风由水库吹向四周
5.(2017高二下·福州期末)下图示意欧洲西部局部区域某时海平面气压分布。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此时,甲地的风向为(  )
A.偏东风 B.偏西风 C.偏南风 D.偏北风
(2)7月,乙地农业生产最需解决的问题是(  )
A.保温 B.排涝 C.灌溉 D.施肥
6.(2017高二下·福州期末)读地球上某区域低层大气剖面图,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哪种气候类型能受该气压带的影响(  )
A.极地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
C.热带雨林气候 D.地中海气候
(2)当这种气候区正处在上述气压带控制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全球昼夜平分 B.陆地上的等温线一定向北弯曲
C.该地温和多雨 D.该气候区的河流处于枯水期
7.(2017高二下·福州期末)下图是南半球亚热带某地各月降水量百分比累计图。完成下列各题。
(1)有关该地夏季气候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雨热同期 B.盛行东南季风
C.气温日较差小 D.副高控制
(2)该地水循环最活跃时(  )
A.巴西高原草木繁盛 B.华北平原小麦返青
C.北京香山红叶正当时 D.旧金山森林火险等级高
8.(2017高二下·福州期末)下图示意恒河下游某江心沙洲地形状况。一年中该江心沙洲面积变化巨大,当地农户在江心沙洲上种植农作物的面积受此变化影响。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一年中江心洲面积变化巨大,主要是因为(  )
A.河流水位变化 B.海水潮汐作用
C.岩层垂直运动 D.泥沙淤积速度
(2)当地农民在江心洲上播种作物面积最大的时期应是(  )
A.3月~7月 B.6月~10月
C.8月~12月 D.11月~次年3月
9.(2017高二下·福州期末)下图所示区域在18°S太平洋附近,L示意流经沿岸的洋流。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下图是海洋表层海水温度与洋流关系示意图,图中a、b、c为等温线,a>b>c,箭头表示洋流流向。上图中L处的洋流与下图中所示的洋(  )
A. B.
C. D.
(2)下列对L洋流沿岸地区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沿岸以沙漠为主,植被稀少 B.附近有世界著名的大渔场
C.秘鲁首都是闻名的“无雨城” D.空气干燥,雨雾很少
10.(2017高二下·福州期末)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区域的地质构造是(  )
A.向斜 B.背斜 C.地堑 D.地垒
(2)该区域主要内外力作用的先后顺序是(  )
A.岩浆侵入、水平挤压、外力侵蚀
B.水平挤压、外力侵蚀、岩浆侵入
C.外力侵蚀、水平挤压、岩浆侵入
D.水平挤压、岩浆侵入、外力侵蚀
11.(2017高三上·桂林月考)河漫滩是指河谷底部在洪水期才被淹没的部分,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的沉积作用形成,下图为某河漫滩东西方向剖面示意图,该剖面位于自南向北河流的平直河段上。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该河流位于(  )
A.东半球 B.南半球 C.西半球 D.北半球
(2)据材料分析,河漫滩发育较好的河流是(  )
A.山区水位季节变化小的河流 B.山区水位季节变化大的河流
C.平原水位季节变化小的河流 D.平原水位季节变化大的河流
二、综合题
12.(2017高二下·福州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一位探险者在游记中写到:蒙特港区,这里多岛屿、半岛和海湾,徜徉在峡湾.可在海上看到排列成龙的高大雄伟山峰群,山顶峰尖锐如剃刀。从蒙特港到埃斯克尔,沿途雪峰与火山映照,冰川同密林交错。在向特雷利乌前进途中,自然景观与先前存在极大差异,气候条件恶劣.尘暴不断……下图示意该次探险区域与路线。
(1)试推测蒙特港的气候特征
(2)试对“这里多岛屿、半岛和海湾”这一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13.(2017高二下·福州期末)根据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世界某区域略图。
(1)与乙地比,判断甲地年积雪期的长短,并简析其原因。
(2)指出伏尔加河发展内河航运的限制性因素。
14.(2017高二下·福州期末)奥卡万戈三角洲(下图)是地球上最大的内陆三角洲之一。这里随处可见鳄鱼、大象、羚羊、狮子等野生动物,被称为“大型动物的天然避难所”。2014年,奥卡万戈三角洲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每年吸引着不少人前往探险。
(1)说明该三角洲的形成过程。
(2)指出前往该三角洲探险所必须携带的个人防护用品。
15.(2017高二下·福州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福建省云霄县背山面海,种植枇杷的条件优越,枇杷产量大、品质好,2001年获“中国枇杷之乡”的美誉。云霄枇杷树根系浅,枝繁叶茂,性喜温暖,花期在11一12月,冬季低温会影响开花结果;果实转熟期,表面易受强日照灼伤;枇杷果皮薄嫩,果肉柔软多汁,不易储存,鲜果上市期短。
(1)云霄县是我国枇杷越冬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分析该县枇杷越冬条件好的原因。
(2)风害是影响云霄县枇杷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分析该县夏秋季节枇杷树容易受到风害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C
(2)C
(3)D
【知识点】中国的气候
【解析】【分析】(1)江淮地区出现连续性降水—梅雨,为6月份,大暑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一年中最热时期,大寒前后,云贵高原多发生寒潮,降雪量达最大,霜降前后,冷空气活动逐渐增多,北方降温明显。
(2)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对同一地点来说,太阳直射在同一纬度的两天昼夜长短是相同的,所以与夏至或冬至距离相同的节气太阳直射的纬度最接近,昼夜长短是最接近的,所以C正确。
(3)由题干可知“北半球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变化示意图”,这个“切点”有两种情况:极昼对应的切点;极夜对应的切点。①点如此时北极出现极昼则直射点离开北回归线南移,对应的节气为夏至后即大暑;如此时北极出现极夜则直射点离开南回归线北移,对应的节气为冬至后即小寒。②点如此时北极出现极昼则直射点位于赤道与北回归线中间位置,即春分与夏至中间的节气--立夏;如此时北极出现极夜则直射点位于赤道与南回归线中间位置,即秋分与冬至中间的节气--立冬。 ③位于极圈上如些时为极昼则为夏至;如此时为极夜则为冬至。 ④如此时北极出现极昼则直射点向北移接近北回归线,对应的节气为夏至前即芒种;如此时北极出现极夜则直射点南移接近南回归线,对应的节气为冬至前即大雪。
故答案为:(1)C (2) C (3)D
【点评】本题结合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本题的难点在于对“切点”变化的理解,注意切点有两个展开讨论才能正确解答。
2.【答案】(1)C
(2)B
【知识点】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分析】(1)P地与北京大致位于同一纬度,昼长相同,即计算出P地昼长,就可知北京昼长。根据题意北京时间20时50分在P地(40°N,85°E)日落,可计算出日落时P地为18时30分,根据日落时间=12+1/2昼长,可计算出P地昼长为13小时,故选C项。
(2)夏至日40°N的昼长为14时51分,故此时太阳直射点接近赤道,最可能为5月1日,故B项正确。
故答案为:(1)C (2)B
【点评】考查地理运动的地理意义,属于较为基础的知识运用。通过P点的经度位置可计算出日落时间,进而得出昼长,通过昼长推测日期。
3.【答案】(1)A
(2)C
【知识点】中国的气候
【解析】【分析】(1)读北方地区多年平均初霜分布图,由题文材料信息可知该季节越往北气温越低,故初霜日越早,初霜日期序列数字越小。由此可知,初霜期越早作物的生长期越短,A对;
图中只是北方的初霜分布,并不是长江以南全无霜冻现象,B错,
受冷空气的影响,初霜冻11月下旬到达西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12月上旬到达南岭;华南中北部初霜冻则在12月下旬到1月中旬之间出现;读图可知有的地方高寒带和温带的初霜期差不多,C错;
北方的年较差大,D错。
(2)甲地的地形主要为平原,西面有大兴安岭阻挡冷空气的作用,初霜日等值线分布较稀疏,变化小,所以影响甲地等值线稀疏的主要因素是地形起伏,答案选C。
故答案为:(1)A (2)C
【点评】本题考查等值线图的判读及对我国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霜期的长短,初霜人早晚与温度关系密切,影响气温的因素纬度位置、地形、海陆位置、大气运动、洋流等。
4.【答案】(1)B
(2)C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水库中心区的气温日变化最小,A错误,B正确;
一天中水库中心区的气温夜晚高,白天气温低,C错误,选择B。
(2)白天水库中心区的气温低于东西两侧地区的气温,水库中心区气流下沉,风由水库吹向四周,夜晚水库中心区的气温高于东西两侧地区的气温,水库中心区气流上升,风由四周吹向水库,选择C 。
故答案为:(1)B (2)C
【点评】本题考查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等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湖陆风的情况类似与海陆风。
5.【答案】(1)A
(2)C
【知识点】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
【解析】【分析】(1)据图可知,甲地的气压为1020,相邻的等压线分别为1024和1016;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高压指向低压且垂直等压线,北半球向右偏转,可知甲地的风向为偏东风,故A项正确。
(2)乙地位于地中海沿岸,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7月气候特征为炎热少雨,故乙地农业生产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灌溉,C项正确,B项错误。
故答案为:(1)A (2)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等压线的判读,等压线的判读方法:
(1)等压线的排列和数值。低压中心——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盆地(中心为上升气流);高压中心——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顶(中心为下沉气流);高压脊——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脊(脊线);低压槽——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谷(槽线);
(2)等压线的疏密程度:(决定风力大小)。等压线的密集——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等压线的稀疏——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
(3)在等压线图上判定风向(任意点)。判定风向规律:先明确高低气压;其次确定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最后根据南、北半球画出偏向风。
6.【答案】(1)D
(2)D
【知识点】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
【解析】【分析】(1)低层等压面向上弯曲,为高压;等温面亦向上弯曲,表明近地面气温亦较高,所以判断为副热带高气压带。极地气候为受极地气团控制形成,A项错误;
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常年受西风带控制,B项错误;
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区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C项错误;
地中海气候的成因为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交替控制,D项正确。
(2)根据等温面弯曲方向可知,该地为高温中心;根据等压面弯曲方向可知,近地面为高压中心。若按照热力因素分析,高温中心应该为低压中心,其为高压中心,可以推断此高压为动力因素形成的,应该为副热带高压中心,受其影响的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当地中海气候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时候,该气候区降水较少,其区域的河流处于枯水期,D正确。
故答案为:(1)D (2)D
【点评】本题考查读图分析能力及全球气候类型的特点与分布。等温线与等压线向上凸起的地方对应的是高温区与高压区。
7.【答案】(1)C
(2)D
【知识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
【解析】【分析】(1)据图表降水量的逐月累计曲线变化图分析:某月降水较多,曲线的变化幅度越大;4—9月降水量较多,特别是7、8月降水量多,且该地区位于南半球,则应该为地中海气候区。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高控制,气候炎热干燥。
(2)由上题可知,该地区为地中海气候区,冬季河流径流量大,水汽输送量大,水循环活跃,则此时南半球冬季,北半球为夏季;巴西高原草木繁盛,在南半球的夏季;华北平原小麦返青,在北半球的春季;北京香山红叶正当时,应该为北半球的秋季。
故答案为:(1)C (2)D
【点评】本题考查读图分析及调用相关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所给图为“累计图”故可以在图中读出降水的全年的分布情况。
8.【答案】(1)A
(2)D
【知识点】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解析】【分析】(1)据该地经纬度和地理事物可知,该地位于东南亚,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的变化;夏季,降水丰富,河流水位较高,江心洲面积减小,冬季为旱季,河流水位较低,江心洲面积扩大,故A项正确。
(2)据上题可知,该地冬季为旱季,降水稀少,河流水位下降,江心洲面积扩大,故当地农民在江心洲上播种作物面积最大的时期应是11月~次年3月,D项正确。
故答案为:(1)A (2)D
【点评】本题考查南来的气候特点及外力作用与地貌,江心沙洲是河流堆积而成所以江心沙洲面积大小的变化受河流影响较大,该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大。
9.【答案】(1)B
(2)D
【知识点】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解析】【分析】(1)据材料可知,所示区域在18°S太平洋附近,L示意流经沿岸的洋流,a、b、c为等温线,a>b>c,故A、C项错误;L为寒流,其流向与等温线的弯曲方向一致,故B项正确,D项错误。
(2)所示区域在18°S太平洋附近,L示意流经沿岸的洋流,故L为寒流;受寒流的降温降温减湿作用影响,沿岸以沙漠为主,植被稀少,故A、C项正确;附近为秘鲁渔场,故B项正确;受寒流的降温减湿作用,沿海地区会出现大雾天气,故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B (2)D
【点评】本题考查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及对地理环境带来的影响。洋流的流向与等温线的弯曲方向一至,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10.【答案】(1)B
(2)A
【知识点】内力作用;褶皱;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1)从形态上分析,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构造;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图中岩层向上弯曲,故为背斜构造,B项正确,A项错误;图中没有发现岩层出现断裂的现象,故C、D项错误。
(2)地壳运动导致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岩层向上弯曲形成背斜构造;背斜顶部受到张力作用,容易被外力侵蚀,形成谷地;图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侵入岩形成时间早于地壳运动,故A项正确。
故答案为:(1)B (2)A
【点评】背斜向斜如何区分最容易的就是看地层的弯曲情况,另外还经常通过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做出判断。向斜:指的是岩层向下弯曲,主要的判断方法是内新外老,在一水平面上,中间是新岩层,而两边是老岩层。背斜:指的是岩层向上弯曲,主要的判断方法是内老外新,在一水平面上,中间是老岩层,而两边是新岩层。
11.【答案】(1)B
(2)D
【知识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解析】【分析】⑴从图上看,河流自南向北流,流水因在平直河段上,地转偏向力使流水偏向左边侵蚀西岸。故为南半球。
⑵根据材料信息及图示信息的分析可知,河漫滩的形成,首先需要有较为平坦的地区进行泥沙的沉积,因此需要在平原地区,其次必须有洪水的出现,所以河流的季节变化要大,结合相关信息即可得出答案为D。
故答案为:(1)B.(2)D.
【点评】考查河流地貌的形成。第一题从河漫滩的位置集中在河流的东岸,结合河流流向可确定为南半球。注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所以北半球右岸侵蚀左岸堆积。南半球反之,第二题河漫滩是沉积形成的,地形平坦越有利于沉积。难度适中。
12.【答案】(1)蒙特港位于40°S~60°S纬度的大陆西岸,终年受西风控制,全年温和多雨或冬季温和夏季凉爽,全年多雨。
(2)地处(南极洲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岩石破碎,易遭受外力侵蚀;地处西风带且位于西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流水侵蚀作用强;地处西风带沿海地区,沿岸风浪大,海水侵蚀作用强;纬度高且山体高大,冰川侵蚀作用强。(答对1项得3分,答对4项即可得12分,本小题满分不得超过12分。)
【知识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1)蒙特港的气候特征,可以从气温、降水等方面回答,理由可以从地形、风向等方面思考。
(2)读图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得出该处位于南极洲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岩石破碎,易遭受外力侵蚀;地处西风带且位于西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流水侵蚀作用强。
故答案为:(1)蒙特港位于40°S~60°S纬度的大陆西岸,终年受西风控制,全年温和多雨或冬季温和夏季凉爽,全年多雨。 (2)地处(南极洲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岩石破碎,易遭受外力侵蚀;地处西风带且位于西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流水侵蚀作用强;地处西风带沿海地区,沿岸风浪大,海水侵蚀作用强;纬度高且山体高大,冰川侵蚀作用强。
【点评】本题考查全球气候的成因、特点与分布,同时考查内外力作用与地貌。从图中海陆及纬度的分布情况可知该区域有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通过经纬度定位可知该地区为南美洲,西侧安第斯山是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
13.【答案】(1)甲地年积雪期较长;原因:盛行西风,地处山脉的迎风坡,降雪多;纬度高,地势高,气温低,积雪不易融化
(2)限制性因素:冰封期长;径流季节变化较大
【知识点】流域的开发与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1)考查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据图可知,甲地纬度较高,且地势较高,故气温较低,积雪不易融化;从大气环流角度分析,该地受到来自大西洋的西风影响,形成地形雨,冬季降雪较多。
(2)考查内河航运的区位条件。内河航运的条件主要从流量大小、水位季节变化、流域货物运输量、有无结冰期等方面分析。伏尔加河纬度较高,气温低冰封期较长,且水位的季节变化较大,成为内河航运的制约性因素。
故答案为:(1)甲地年积雪期较长;原因:盛行西风,地处山脉的迎风坡,降雪多;纬度高,地势高,气温低,积雪不易融化 (2)限制性因素:冰封期长;径流季节变化较大
【点评】本题考查读图分析能力,根据图中经纬度和重要地理事物进行区域定位,判断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即气候、地形、水文等方面的特征。
14.【答案】(1)河流携带大量泥沙,进入沼泽,地势趋缓,水流速度变慢,泥沙大量沉积
(2)防水衣物、鞋子;遮阳帽,防晒霜,防中暑药品;驱蚊以及防身用品
【知识点】河流地貌;外力作用;旅游规划;设计旅游活动
【解析】【分析】(1)考查河流的外力作用及其地貌形态。三角洲的形成主要与河流的沉积作用有关,河流在上中游地区,侵蚀搬运大量的泥沙,在入海口的位置因地势低平流速变慢,泥沙大量沉积,形成三角洲地貌。
(2)考查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该地位于热带地区,气温高,需要携带遮阳帽、防晒霜、防中暑药品等物品;气候条件容易滋生蚊虫,需携带驱蚊以及防身用品。
故答案为:(1)河流携带大量泥沙,进入沼泽,地势趋缓,水流速度变慢,泥沙大量沉积 (2)防水衣物、鞋子;遮阳帽,防晒霜,防中暑药品;驱蚊以及防身用品
【点评】本题考查河流三角洲的形成过程:河流上游的侵蚀作用和搬运作用较强,使河水有一定的含沙量;在河流入海洋或湖泊的地区,地势平缓,流速减慢;河流在注入海洋或湖泊时,水流比降减小,水流向外扩散,水面展宽,水深变浅,加之河水受潮流的顶托作用,流速显著减弱,河水将挟带的大量泥沙堆积下来,形成三角洲。
15.【答案】(1)纬度较低,太阳辐射较强;临近海洋,冬季气温受海洋增温调节作用影响;(北、西、南)三面环山,冬季受寒潮(强冷空气)的影响小;背风坡气流下沉(焚风效应)产生增温作用
(2)枇杷树根系浅且枝繁叶茂,抗风能力差;夏秋季节多台风;背山面海向东南开口的(马蹄形)地形,与夏秋季东南风风向一致,(地形产生狭管效应)加剧了风势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中国的地形;中国的气候;中国的农业与工业
【解析】【分析】(1)考查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主要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大气环流、洋流等方面分析。结合该地的地形、纬度、海陆位置等方面分析。该地位于低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强,热量丰富;临近海洋的位置,受海洋调节作用较大;山地阻挡冷空气,减小对该地的影响,且处于背风坡,形成焚风效应,气流 下沉增温。
(2)考查枇杷树受风害的原因。主要从地形、气候条件、枇杷树自身特点等方面分析。夏秋季节,该地多台风登陆;马蹄形地形,与夏秋季东南风风向一致,地形产生狭管效应从而加剧了风势;枇杷树自身抗风能力较差,且枝繁叶茂易于受风影响。
故答案为:(1)纬度较低,太阳辐射较强;临近海洋,冬季气温受海洋增温调节作用影响;(北、西、南)三面环山,冬季受寒潮(强冷空气)的影响小;背风坡气流下沉(焚风效应)产生增温作用 (2)枇杷树根系浅且枝繁叶茂,抗风能力差;夏秋季节多台风;背山面海向东南开口的(马蹄形)地形,与夏秋季东南风风向一致,(地形产生狭管效应)加剧了风势
【点评】本题考查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同时考查了读图分析能力。通过河流的流向与分布可以判断该地的地形情况,结合当地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自然条件进行分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