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2021年秋人教部编版语文名师课件
六年级上册
第1课时
25 好的故事
皇帝的新衣
卖火柴的小女孩
白雪公主
我们听过很多故事,故事总是有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但今天我们要读的这个故事却不一样。它没有特定的人、特定的时间,也没有曲折的情节,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好的故事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中的《好的故事》。
鲁迅先生的很多文章不容易读懂,但读这样的文章就像翻越一座高山,翻过去了你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翻越《好的故事》这座高山。
鲁迅(1881-1936)
生平介绍:原名周樟寿,后改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他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1881-1936)
主要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
本文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20世纪初期,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军阀统治极其混乱,列强疯狂压榨中国,人民的生活非常艰苦。在这种情况下,革命运动此起彼伏,鲁迅先生看到混乱的国家和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百姓,内心无比苦闷。因此,他写下了《好的故事》,既表达了内心的愤懑,又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时代背景
搁
漾
综
澄
萍
瞬
削
凝
骤
掷
陡
(搁置)
(综合)
(浮萍)
(澄清)
(荡漾)
(瞬间)
(瘦削)
(凝神)
(骤然)
(投掷)
(陡然)
综
澄
萍
搁
漾
削
瞬
凝
骤
掷
陡
星星回家
焰——掐 澄——登
比较识字
澡+艹=藻 纟+宗=综
加一加
识字方法
z5ng
综合 综述 综艺
Z
组词:
音序:
部首:
左右
结构:
笔画:
11
纟
“示”的第二横长,两点呼应。
书写指导:
重点字讲解
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造句:
点击播放
ch0ng
澄清 澄明 澄净
我们必须澄清事实,给大家一个真相。
C
组词:
造句:
音序:
部首:
左右
结构:
笔画:
15
氵
“ 氵”呈弧形分布,“登”的捺舒展。
书写指导:
点击播放
p@ng
萍藻 绿萍 浮萍
公园的荷花池里长满了浮萍。
P
组词:
造句:
音序:
部首:
上下
结构:
笔画:
11
艹
“ 艹”横长盖下,“平”首横长。
书写指导:
点击播放
萍
注意红框部分,不要写错哦
上下结构
漾
不要忘了点
多音字
(xu9) 剥削 削弱
(xi1o)削铅笔 刀削面
撒
辨析
表示“用刀平着或斜着去掉物体外面的一层”时,读xi1o,如削苹果、削土豆等。其他情况一般读xu9,如削减、削弱等。
(g9)耽搁 搁置
(g0)搁不住
搁
例句
表示“禁受;忍受”时读二声,其他情况下一般读一声。
(ch0ng)澄净 澄清
(d=ng)澄沙
澄
例句
表示“让液体里的杂质沉下去”时读d=ng,如水澄清了才能喝。表示“水清或把问题搞清楚,搞明白”时读ch0ng。
事先通告。 ( )
纵横交叉。 ( )
(水波)一起一伏地。 ( )
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 )
突然,忽然。 ( )
预告
解词义
错综
荡漾
参差
骤然
要求:
文章中很多词句的用法与现在不同,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
读完全文想一想:“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
鞭爆的繁响在四近······
繁密的响声。
指周围附近的地方。
理解词意:
膝盖
膝髁:
乌桕
落叶乔木,叶子略呈菱形,秋天变红,花黄色,种子外面有白蜡层,用来制造蜡烛等。叶子可以做黑色染料。树皮、叶子都可入药。
伽蓝:
佛寺。
萍藻:
浮萍。
泼剌:
奔迸:
形容鱼在水里跳跃的声音。
奔涌。
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
突然,忽然。
起皱收缩。
突然。
1
2
第一部分
(1-2)
闭目养神。
入梦前
3
4
5
6
7
8
9
第二部分
(3-9)
美的人和美的事。
梦境
10
11
12
第三部分
(10-12)
梦醒
想一想:“好的故事”实际上指什么?
梦境
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好的故事”描写的是梦境?
呼应
梦境
梦醒
(10-12)
梦境
(3-9)
入梦前
(1-2)
现实
(10-12)
梦境
(3-9)
现实
(1-2)
文章结构
首尾呼应
一、形近字组词。
综( ) 澄( ) 萍( ) 漾( ) 凝( ) 陡( )
错综
荡漾
澄碧
凝视
萍藻
陡然
二、下列红色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伽蓝(jiā) 蓑笠(suō)
B.参差(cān) 胭脂(yān)
C.骤然(zhòu) 虹霓色(ní)
C(共45张PPT)
2021年秋人教部编版语文名师课件
六年级上册
第2课时
25 好的故事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鲁迅笔下的“好的故事”,这节课让我们走进鲁迅的梦境,看看这样的故事到底好在哪里呢?
梦醒
(10-12)
梦境
(3-9)
入梦前
(1-2)
现实
(10-12)
梦境
(3-9)
现实
(1-2)
文章结构
入梦前(1-2)
鲁迅先生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
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昏暗”“昏沉的夜”象征什么?
昏暗
1.头脑迷糊,神志不清。
例:患了重感冒觉得头脑昏沉。
2.暗淡。
例:暮色昏沉。
昏沉
1.光线不足,暗。
2.指社会混乱,政治腐败。
本文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20世纪初期,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军阀统治极其混乱,列强疯狂压榨中国,人民的生活非常艰苦。在这种情况下,革命运动此起彼伏,鲁迅先生看到混乱的国家和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百姓,内心无比苦闷。因此,他写下了《好的故事》,既表达了内心的愤懑,又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时代背景
“昏暗”和“昏沉的夜”象征着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
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髁上。
在这“昏沉的夜”中,鲁迅先生在做什么?
写“我”进入梦境前的状态,为下文写进入梦境作铺垫。
我在蒙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梦境
(3-9)
入梦前
(1-2)
过渡段
思考:
好的故事有什么特点?
梦境(3-9)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读第4-8自然段,找出文中让你感受到梦境“美丽、幽雅、有趣”的句子。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
景物: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
鲁迅先生没有进行具体描绘,只是将景物一一罗列,给你什么感觉?
名词连排,语句简洁,且有画面感,呈现了一幅江南水乡的水墨长卷。
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
倒影:
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
读这些动词,你有什么感受?
水中倒影变幻多端,充满动感,十分有趣。
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 。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红花:
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 。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
比喻
上一句末尾与下一句开头采用了相同的字词。
好处
使句子读起来更富有节奏感。
作者笔下的景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美丽、幽雅、有趣的融合体,共同构成了一幅美好的画卷。
再读第五和第七自然段,对比景物,说说自己的发现和问题。
对比研读
相同 不同 问题
第5段
第7段
写水中倒影;
写水乡景物;
景物错综迷离;
······
主要景物随水波变幻
······
景物与“大红花”交织
······
为什么这些景物如此变幻迷离?
“我”的梦境中为什么会出现水乡景物?
······
“我”的梦境中为什么会出现水乡景物?
梦境源自现实,这些景物与作者家乡的景物相似,它们构成的画面是作者曾经美好的回忆,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念家乡,向往美好的生活。
为什么这些景物如此变幻迷离?
因为社会动荡不安,作者心里明白自己追求的美好生活在当时是遥不可及的,所以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变幻迷离,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怅惘。
梦醒(10-12)
这梦是如此美丽、幽雅、有趣,可它终究是一场梦,当他骤然醒来,又回到了“昏沉的夜”。
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说说对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理解。
(课后题第3题)
点拨:
本课“阅读链接”分别选取了文艺理论家冯雪峰和鲁迅研究奠基者李何林关于此文的论述及注解,两则材料都挖掘了课文的深刻内涵,点明了作者写作的深层意图,即表达对故乡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第二则材料还阐释了文中“昏沉的夜”及“美的人和美的事”的象征意义,进一步补充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即表达对现实社会的厌恶。
答案:
现实的黑暗与梦中的美好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作者产生怅惘和失望的情绪。尽管如此,作者却没有退缩,而是勇往直前,并且坚信:黑暗终会过去,黎明必将到来,前途必将光明。这两段话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显示了自己的革命理想和人生追求。
结合全文以及对最后两个自然段的理解,想一想:“好的故事”指什么?
“好的故事”表面指梦境的美好幻象,其实象征着作者遥不可及的愿景,是作者向往的理想世界。
好的故事
昏沉的夜
向往美好生活
入梦前(1-2)
回忆故乡美景
梦境(3-9)
故事破灭,追求不止
梦醒(10-12)
梦中所见故事
这是一首散文诗。作者记叙了在一个昏沉的夜自己梦见的一个 、 、 的故事。全文以景写情,情景交融,表现了作者对 的向往。
美丽
幽雅
有趣
美好生活
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初读课文时,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再读课文时,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
点拨:
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这样做:
①有些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先猜一猜意思,再借助注释准确理解。比如第7段“泼剌”一词就可以结合上下文猜一猜:上文说茅屋、狗、塔等在水里面浮动,后边又说“奔迸”,那么可以猜测该词与水有关,表示力量很大,所以“泼剌”是一个拟声词,形容鱼在水里跳跃的声音。
②有些较难理解的词语,不用反复琢磨,具体解释,只需要联系上下文知道其大概意思即可。比如“乌桕”“一丈红”,结合上下文知道是植物就可以了。
③有些词语如果联系上下文无法理解,但不影响全文的阅读,可以先在旁边做上标记。
“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点拨:
先读读课文,找出课文哪几段描写了“好的故事”。然后边读边画出体现故事美丽、幽雅、有趣的句子。文章在第3-9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景致,体现了“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
答案:
①第5段具体描绘了山阴道两岸风景倒映水中的景象,第7段具体描绘了景物倒影交织的景象,不论是“蒙胧”的回忆,还是梦中所见,作者都没有描绘水乡的真实情境,而是具体写水中幻影,体现了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
②第4段“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运用比喻的手法,营造出强烈的动感;第5段“两岸边的乌桕……”和第7段“茅屋,狗……”等,通过名词连排,使语句简洁,富有画面感;第5段“边缘都……”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水中倒影的形、色变幻;第7段“带织入狗中……”一句写出了富有水乡特征的事物倒影在水中交织融合、起伏变幻的景象,真是美丽而有趣。
1.文中的“昏沉的夜”和“好的故事”有什么含义?
都具有象征意义。
昏沉的夜:表面是指作者写作的夜晚时分,暗指当时中国的黑暗社会。
好的故事:表面指梦境的美好幻象,其实象征着作者遥不可及的愿景,是作者向往的理想世界。
2.那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呢?非得用象征手法,让我们同学读先生的文章读得如此辛苦?
这样写是使用了“曲笔”,更能表明当时现实社会的残酷。要知道,鲁迅因写文章,是上过暗杀名单的。
曲笔:指写文章时故意离开本题,而不直书其事的笔法。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自题小像》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无题》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无题》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题三义塔》
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悼杨铨》
鲁迅名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摘抄喜欢的句子。
读了鲁迅《好的故事》后,尝试写一写自己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