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康熙皇帝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课程标准:
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理解课标:
列举康熙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举措: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抗击沙俄侵略和签定《尼布楚条约》等。
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强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意识,奠定中国的版图。
一、少年天子:
幼年继位,志做明君
他8岁继位,14岁亲政,在位61年(1661-1722),享年69岁,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君主。
2、康熙初年清朝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①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坚持抗清
②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沙俄势力有待驱逐(中华民族与外来侵略势力之间的矛盾)
③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中央与少数民族分裂势力之间的矛盾)
任务:统一全国和保卫边疆
④满族入关后强制实行圈占土地、剃发易服等政策造成的满汉民族矛盾尚未平复
任务:缓和满汉民族矛盾
3、勤奋好学,中西兼采
康熙被称为“最博学的皇帝”,他博览群书,学贯中西。
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南方:平定三藩之乱。
三藩为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占有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福建等广大地区,威胁清朝的统治和国家的统一。康熙下令撤藩,亲自指挥,大胆任用汉将,重用绿营。历时八年,终于平定三藩之乱。
策略:剿抚并用
东南:统一台湾。
郑成功1662年收复台湾,驱逐了荷兰侵略者,是民族英雄。一方面有利于台湾的早期开发,另一方面与清政府分庭抗衡,形成分裂状态。
思考:康熙帝为什么认为台湾不可与高丽比?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1683年任用施琅为将,迫使郑克塽投降,1684年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管辖。
影响: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以史为鉴:当前统一台湾,我们最有力的武器不是导弹也不是原子弹,而是几千年来血浓于水的同胞之情,是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号召力,也是几千年辉煌传统延续下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推荐参观泉州闽台缘博物馆
东北:抗击沙俄和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明末清初,沙俄不断侵扰我国黑龙江流域。康熙帝亲自东巡提出了在黑龙江两岸筑城屯田,派兵永驻的战略方针。
军事上:1685年和1686年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
外交上:1689年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
内容:中俄两国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和外兴安岭往东海为界,外兴安岭以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西属俄国,以南、以东属中国。
评价:两国平等协商而签订的边界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两段边界,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维护了边界一百七十年的稳定。清朝第一次使用了“中国”这一国号,而不是“大清”这一称号,表明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
联系:1858年的《瑷珲条约》破坏了《尼布楚条约》。
西北:平定噶尔丹叛乱。
康熙帝以“除恶务尽”的气魄,深入大漠,三次御驾亲征,取得乌兰布通、昭莫多战役的胜利。
北方:多伦会盟,加强与蒙古各部的团结。
见P30的“知识链接”
6、西南:册封五世班禅,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
联系:拉萨314打砸抢暴力事件→达赖问题补充: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办法的协议》在北京签字。10月24日,达赖喇嘛(十四世)致电中央人民政府毛泽东主席,公开表示拥护并执行协议。1954年秋,达赖喇嘛作为西藏的人民代表出席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当选为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56年4月22日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达赖喇嘛任主任委员。此时的达赖喇嘛得到了中央政府的充分信任和人民的爱戴。但是他却并未珍惜政府给他的荣誉和人民对他的感情。 1956年11月下旬,达赖应邀赴印度参加释迦牟尼涅2500周年佛教法会,尔后在印滞留近三个月,处于分裂主义势力的包围之下。由此,他开始自觉不自觉地受分裂主义分子的摆布。 1957年以后,达赖喇嘛与西藏上层分裂势力互相呼应,支持由局部逐渐扩展至全面的武装叛乱,公开撕毁“十七条协议”。1959年3月17日,达赖喇嘛出逃印度。而后成立流亡政府,大肆宣传煽动西藏独立。十四世达赖从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半个世纪里,企图继续维持封建农奴制,在国际上充当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反华势力的忠实工具,与治湾国民党及后来的民进党狼狈为奸企图分裂中国,以及唆使西藏区内极少数分裂主义分子不择手段地制造骚乱等不安定因素,企图破坏西藏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祖国的统一与安定。
三、意义:
1、促进了民族融合;2、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3、为今天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结合P29页的地图指导学生观察掌握清朝的疆域概况
清朝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岸,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包南海诸岛,成为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
★讨论评价康熙帝
晚年的康熙帝曾对自己的一生作过评价,他引用诸葛亮的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后人两种不同的评价观点
一种观点是对康熙的称颂——是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
另一种观点是对康熙的重新评价——延误了历史的进程。
你支持哪一种观点,你的理由是什么?
总结:少年天子 学贯中西 智除鏊拜 锋芒初显 削平三藩 巩固统一 统一台湾
开府设县 反击侵略 签订条约 亲征朔漠 会盟蒙古 康乾盛世 千古流芳(共27张PPT)
在中国历史上300多个帝王中,有一 颗特别璀璨夺目的明星——“爱新觉罗· 玄烨康熙大帝”。如果说他是中华帝国众多皇帝中最出色的皇帝之一,一点也不为过。他在位时期,智擒鳌拜,剿撤三藩,南收台湾,北拒沙俄,订立《尼布楚条约》,西征蒙古,兴修水利,治理黄河,鼓励垦荒,薄赋轻税,爱民如子。 康熙大帝勤于政事,雄才大略,好学敏求,崇尚节约。在位61年,由于他的文治武功,中国的多民族统一的局面得到巩固发展,出现“康乾盛世”的繁荣,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中的一个黄金时代,是一位英明的好皇帝。
康熙的性格特点
1、好学博闻
2、志向远大
3、睿智果敢
4、勤政爱民
5、崇尚节约
6、性格稳重
7、胆略超人
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一、背景说明
康熙初年面临怎样的形势?
康熙初年,清政府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但在中央鳌拜专权,在地方割据势力尚未清除,满汉民族矛盾尚未平息,对边疆地区如台湾和西藏还没有完成有效的控制,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沙俄势力东来,侵入了我国的黑龙江流域。
国家安定、民族团结和抵御外侮是其重大的使命。
二、主要措施
1、平定“三藩”之乱(三藩、策略、意义)
2、降服郑克塽,设立台湾府(时间、意义)
3、平定漠西蒙古准葛尔部贵族葛尔丹的叛乱
4、多伦会盟(知识链接)
5、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加强对西藏管理
巩固统一国家
维护国家主权
6、抗击沙俄侵略,订立《尼不楚条约》
三、结果和意义
1、促进了民族融合。
2、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3、为今天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清朝前期的领土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近的钓鱼岛、赤尾屿,南包南海诸岛。是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
明清时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策措施,较以前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抵制外来侵略
对康熙帝的评价
康熙帝的自我评价
晚年的康熙帝曾对自己的一生作过评价,他引用诸葛亮的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后人对康熙的评价
关于康熙学习继承汉族文化的评价
人们常把康熙学习继承汉族封建文化作为其政绩来肯定。
但作为封建文化核心的儒家思想,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对立统一体,其中民主与专制、发展与静止、开放与封闭、唯心与唯物并存。
他学习汉文化的目的是为了重建封建秩序,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他在学习汉文化的过程中,忽视了法随时移、民贵君轻、天下大同等学说,大兴文字狱,造成了思想上的禁锢;更是抵制了外来先进的政治思想的影响和压制了本国的民主思想。
关于康熙帝的经济决策及其评价
1、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固守农本思想
实行“更名田”。更名田又叫“更名地”“更明地”,明朝藩王田庄遍布各地,明末农民战争中,明代诸王宗室大都被杀被逐,丧亡殆尽。清初许多农民继续耕种藩王田庄的土地,也有部分土地因无人耕种而抛荒。康熙八年(1669年)政府下令“将前明废藩田产给予原种之人,改为民产,号为更名地,永为世业”,更名田的实施,对于鼓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开发荒地起了一定的作用。
摊丁入亩。又称“摊丁入地”,是将丁银并入田赋征收。为了保证丁税征收,掌握人口实数,清廷实行地丁合一、摊丁入亩的政策。康熙五十一年(1712),清廷规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丁税额数作为定额,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一措施为人口的繁衍提供了有利条件;丁银和田赋以田亩为征税对象,简化了税种,是税役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的发展,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鼓励垦荒,修治黄河。有力的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严格限制手工工场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康熙二十三年(1684)收复台湾后,虽然放宽了顺治时期海禁,但还是严格限制了外贸地点、进出口数量及种类。这种限制使诞生时间并不比欧洲晚多少年的资本主义萌芽总是不能成长起来。
后人对康熙帝的评价问题
两种不同的评价观点
一种观点是对康熙的称颂——是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
1、机智果敢。八岁即位,十六岁智擒螯拜,稳定了朝廷秩序。
2、维护并巩固了国家统一。平定三藩之乱和准葛尔贵族葛尔丹的叛乱,派兵攻入台湾设立台 湾府;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统治;组织雅克萨之战,迫使俄国签定《尼不楚条约》维护了国家的领土主权。
3、学识渊博,弘扬了中国古代文化。一生苦研儒学,推崇程朱理学,开博学鸿儒科,编撰《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康熙字典》。
4、重视农业发展。实行更名田制度和摊丁入亩制度,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5、拉开了长达150年的“康乾盛世”的序幕
另一种观点是对康熙的重新评价——延误了历史的进程
认为康熙帝有才无识,没有把握住历史的机遇,因循误国。所谓的“康乾盛世”只能说是落日的余辉。
认为中国近代的落伍,始自康熙皇帝,因为他处在一个巨变时代,却拒绝了重大的变革,其一生的功业只是在人为的延长已经衰落的封建社会,使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迈进的最佳时机,给中国近代留下了沉重的包袱和苦难.
从康熙所处的时代来看,康熙即位前后,中国和世界都处于新旧交替的紧急关头.英国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已经达到了中国的邻邦,俄国势力已经深入到我国的黑龙江流域,正中形势对于清王朝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如果能借机了解西方,加快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进行社会改革,率先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强国,就可以避免近代中国的厄运.
从当时中国的情况看,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朝中后期已经出现,到康熙时,正在逐渐滋长,这为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也说明中国具备了社会变革的一定的经济条件.其次,当时中国的封建政治思想体系也面临者前所未有的质疑与挑战:一方面清朝入主中原使”华夷有别”\”以夏变夷”论不攻自破;另一方面以顾炎武\李贽等人为代表,中国出现了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民主思想,这些思想与欧洲的启蒙思想不谋而合,说明中国已经具备了社会改革的思想基础。
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号称英明好学、文武全才的康熙帝,是抓住时代发展的机遇,厉行变革,还是“拨乱反正”,使业已落后的封建社会复苏呢?从他的思想行为看,他选择了后者。
1、康熙帝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做的贡献包括
①设置台湾府②设置驻藏大臣③册封五世达赖④册封五世班禅⑤平定噶尔丹叛乱⑥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②④⑥ D.①③⑤
2、清军进驻台湾和设置台湾府深得入心,其根本原因是
A.驱逐了荷兰殖民者 B.维护了国家统一
C.巩固了海防 D.开发了边疆
3、阅读材料:
“昔秦兴土石之工,修建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
“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宁,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也。” ——康熙
⑴ 明朝修了十多次长城,而清朝却不修长城,结合康熙帝的这两段话,想一想,清朝为何不修长城?
解题关键:得民心者得天下
康熙帝认为,国家的统治、边境的稳固,最主要在于“修德安民”,假如统治者以德治民,则国家根基稳固,边境自然安全。清朝通过多伦会盟,施恩于漠北蒙古,使那里的民族为清所用,这样就可以众志成城,不用在修长城。
⑵ 历史上还有哪一皇帝也有同样的民族思想,他采取过那些属于这一 思想的民族政策?
唐太宗
册封、设置机构、和亲、设置机构、和亲
康熙被称为“最博学的皇帝”,他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崇尚儒家文化,尊孔重儒,不仅谙熟儒家典籍,而且通晓音律、自然、天文、历算、地理。即使按现在的标准,他也称得上是个奇才。皇帝读书,主要读经学、史学、文学和艺术等。但是,康熙帝还对算学、天文、地理、光学、医学、解剖学等自然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身边聚集了一批中外科学家,特别是一些耶稣会传教士。康熙是一位开明的皇帝,他对有科学知识的耶稣会传教士,一概给予信任、使用与尊重,并向他们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
历史纵横——康熙智擒螯拜
顺治死后,辅政大臣螯拜开始骄横跋扈。康熙14岁亲政后,螯拜仍然专权,时有侵犯皇权,少年皇帝决心除掉他。康熙挑选十几名身强力壮的侍卫,天天练习摔交,螯拜误以为康熙是个不务政事、贪玩的孩子,暗自高兴。有一天康熙单独召见螯拜,螯拜刚进宫廷门槛,突然从两旁冲出一群少年,将其按住捆绑起来,随即康熙列举了螯拜欺君擅权、接党乱政的30条大罪,但却免他一死,禁止株连。从而稳定了朝廷秩序,总揽朝政大权。
平定“三藩”(1673--1681)
“三藩”的概念
控制地区:
撤藩之争
策略:
史学界的评价
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
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福建
重用汉将,剿抚并用
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中收复台湾,作为反清复明的基地,不料当年就病逝。他的儿子郑经、孙子郑克塽先后继任延平郡王,在台湾与清王朝对峙。康熙皇帝继位后,曾数次主动派员与郑氏谈判,谋求和平统一台湾,但郑经、郑克塽均固执地要在台湾独立为国。1683年,施琅率清军全歼郑氏主力,郑克塽作了明智抉择,请求归顺。康熙帝宽大为怀,自郑克塽以下皆量才录用,封官加爵。郑克塽要求把郑成功的遗骨移葬福建故土,康熙帝欣然准允,以礼安葬,并亲书挽联一副: 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 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平台千古,复台千古;
郑氏一人,施氏一人。
“郑成功的复台和施琅的复台虽各有具体原因,但是都隐藏着中华民族的大义。”“两人的处境不同,征台的出发点不同,但是他们对台湾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则有同样的认识,都坚定地主张保卫台湾。从他们两人对台湾的认识来说,我们说施琅不是郑成功的叛徒,而是他的继承者。”
如何认识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政府收复台湾?
收复台湾后,在清廷内部产生了一场对台湾的弃留之争。许多大臣对台湾的战略地位缺乏认识,竟然认为“日费天府金钱于无益,不若徙其人而空其地”。大臣中主张守台者只有姚启圣和施琅等少数人。在《恭陈台湾弃留疏》中,施琅力陈台湾战略地位之重要性:台湾“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台湾一地,虽属外岛,实关四省之要害”,“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圉”。施琅对西方殖民者觊觎台湾多年的情况有所了解,认为“红毛”(西方殖民者)“无时不在涎贪,亦必乘隙以图”,如果一旦让其占有台湾,必定会以台湾作为基地,利用“精壮坚大”的战舰进犯大陆沿海,“此乃种祸后来,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虞”,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将会受到严重威胁。
最终康熙帝采纳了什么建议?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意义?
葛尔丹向康熙帝提出“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阴谋分裂祖国。
1690年,康熙帝三次御驾亲征,采取分兵合围的战略,通过乌兰布通和昭莫多战役,击溃了葛尔丹势力。
“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敢云黄屋重?辛苦是亲征。”
康熙帝决心清除葛尔丹的残兵,发誓如果清军粮草断绝,“朕必噬雪穷追,断部回师”,最终迫使葛尔丹兵败自杀。
历史纵横
蒙古族一分为三:漠西蒙古、漠南蒙古、漠北蒙古
历史纵横
面对三藩的威胁,清朝的一些大臣主张撤藩,另一些大臣坚决反对,担心一旦撤藩会激起藩王反清,害怕清廷将来难以控制‘滇黔苗蛮’。康熙帝决定三藩并撤,他说:“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如先发制人。”吴三桂反叛的消息传到北京,反对撤藩的人把吴三桂反叛归咎与主撤者,并主张对主撤者“以正国法”。果敢的康熙帝承担了全部责任,他说:“此出自朕意,他人何罪?”随后发诏削夺王爵,还明谕要取吴三桂首级。
对康熙平定三藩之乱的评价
史学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平定三藩,消灭了地方割据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
第二种观点认为:平定三藩,并非明智之举,难以为功。其依据有:第一,从原因上看,三藩之乱的发生是康熙对三藩处理政策不当造成的,汉武帝尚知以推恩令化王国为侯国,最后铲除王国势力,康熙在内地未治,人心不一的情况下,却不以政治手段徐图,贸然撤藩,指望军事手段的速效。第二,从结果来看,兴兵八年,祸及十省,使刚刚恢复的社会经济重遭破坏。第三,从性质上来看,康熙与三藩的矛盾,纯属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无正义和非正义之分。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解决地方割据势力的手段可分为哪几种?试举例说明。你比较赞成哪种方式?为什么?
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三大措施:册封制度、驻藏大臣、金瓶掣签
清军入关后,西藏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到京朝贺,顺治帝赐予他“达赖喇嘛”的封号。后来,康熙帝又赐予西藏另一个宗教首领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并规定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中央政府册封。雍正帝时,正式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为妥善解决达赖、班禅的继承人问题,还建立了“金瓶掣签”制度。
按喇嘛教的说法,在达赖和班禅逝世时出生的男孩,为他们的“转世灵童”。以往,达赖、班禅转世制度很不严密,常常出现几个同时出生的男孩争夺转世灵童地位的矛盾。为了防止这一弊端,乾隆帝颁发金瓶,由驻藏大臣将找到的“灵童”们的名字,写在象牙签上,投入金瓶中,由喇嘛诵经后,经驻藏大臣主持,摇动金瓶抽签。中签的灵童,报中央政府批准后,即为合法的继承人。
历史纵横——转世灵童的寻找
1.按遗嘱、预言寻找法 根据活佛生前的遗嘱或预言线索寻访。活佛在临终前预示自己再次降生的地点。其方式有遗言、梦示、暗示几种。 2.依示现征兆寻访法 按活佛圆寂时的法体姿态和火葬时浓烟的去向寻找 3.护法神降旨预示法 在雪域除了一些大护法神之外,每个寺院都有自己的护法神,届时由护法神师按照护法神的预示来寻找转世灵童。 4.神湖显现幻景寻访法 西藏山南地区有一个那木措湖。神话传说是吉祥天女的道场。寻访转世灵童时,派高僧到湖边煨桑,颂经祈祷,向湖中抛洒哈达、花朵等吉祥物,等待湖中出现幻景,根据幻景判断灵童出生的地方。雪域一些大活佛的灵童转世基本上都是采用过方法。
5.秘密寻访法 活佛圆寂后,先要颂经虔诚祈祷,高声朗诵“乘愿再来”的祈祷文,祈求灵童早日转世。一般是圆寂后的次年就会转世,但也有二三年,甚至五六年后转世的。按照遗言、预示、征兆、神谕、占卜及湖中幻景等所提供的线索,由活佛世系所在的寺院和地方政府负责,选派德高望重的名僧、堪布及活佛生前的管家、弟子化装成各身份不同的人分赴各地暗中查访,对发现的灵异儿童进行多方面的考察了解,然后回来向寻访的工作人员报告。初选出灵童候选人多名。对后选对象再通过宗教活动等形式反复筛选,逐渐缩小范围,最后选出真正的灵童。整个寻访过程在神秘而严肃的情况下进行的。
6.辨认遗物选择法 将前世活佛常用并且非常喜爱的法器、念珠、袈裟等多种物品,与同样的复制品混放在一起,分别让后选儿童辨认前世遗物,同时辨认前世活佛的侍从喇嘛。依据儿童辨认的准确度选定灵童。
7.金瓶抽签法 17世纪格鲁派掌权后,为杜绝大活佛转世中的族属传袭之流弊,防止弄虚作假,1793年清朝中央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时,创建金瓶掣签制度,将其列入“善后章程”第一条:大皇帝为求黄教兴隆,特赐一金瓶,规定今后遇寻找到活佛灵童时,邀集四大护法,将灵童名字及出生年月,用满、汉、藏三种文字写于牙签牌上,放进瓶内,选派有学问的活佛,祈祷七日,然后由众呼图克图会同驻藏大臣在大昭寺释迦佛像前正式认定。 金瓶掣签制度,完善了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制度。金瓶掣签后,驻藏大臣、寻访灵童负责人要将掣签所确认灵童的情况报告中央政府,经中央政府批准后,才能举行坐床典礼。为此,清朝特制两个掣签金瓶,一个用于达赖、班禅等藏区大活佛转世灵童的认定,现存放于拉萨布达拉宫;另一个用于确认蒙古各部、呼图克图以上大活佛的转世灵童,现存放于北京雍和官。金瓶掣签制度实施后,据清朝理藩院统计,从乾隆末年到光绪30年,仅西藏地区就有39个主要活佛系统的灵童,经金瓶掣签确认后继承佛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