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课件+教学案(岳麓版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课件+教学案(岳麓版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4-26 17:11:15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对20世纪的中国产生深远影响的三个巨人之一。
孙中山先生幼名帝象,学名文,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于翠亨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10岁入村塾读书,12岁到檀香山读书, 17岁时回国
1886年至1892年先后在广州、香港学医,萌发了“改良祖国,拯救同群”的愿望。
毕业后,在澳门、广州行医,认为“医国”比“医人”更重要,便“借医书为入世之媒”,致力于救国的政治活动。
1894年上书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遭到拒绝,遂再赴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兴中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标志着孙中山开始走上了民主革命道路。
1.投身民主革命
1895年 ,兴中会密谋在广州起义,事泄失败。孙中山被迫亡命海外。孙中山详细考察欧美各国的经济政治状况,研究了多种流派的政治学说,并与欧美各国进步人士接触,产生了具有特色的民生主义理论,三民主义思想由此初步形成。
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同盟会的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2.创建同盟会开展武装斗争
1906~1911年,主持制订《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提出建立中华国民军的方案。同盟会在华南各地组织多次武装起义,孙中山为起义制定战略方针,并在海外奔走,为起义筹募经费。1907年12月镇南关起义时还亲临前线参加战斗。各次起义都因缺乏群众基础、组织不够严密而失败,但革命党人前仆后继,英勇战斗,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给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特别是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之役,在全国引起了巨大震动。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孙中山在美国得知消息后,12月下旬回国,即被17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就职,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统帝(溥仪)被迫宣布退位,结束长达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国。孙中山制定和公布一系列改革和进步的法令,3月11日,颁布带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强大压力与革命党本身的涣散无力,孙中山被迫在清帝退位后,于1912年2月13日辞去临时大总统职,让位于袁世凯,4月1日正式解职。此后一年多,孙中山积极宣传民生主义,号召实行平均地权,提倡兴办实业;还亲自担任了全国铁路督办,力图筹借外资修筑铁路干线。
3.推翻封建帝制
4.捍卫共和制度
1912年8月,同盟会改组成国民党,孙中山被推举为理事长。
1913年3月,袁世凯刺杀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孙中山主张武力讨袁。7月发动二次革命,失败后再度出亡日本。 1915年,积极参与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运动,发表了《讨袁宣言》和《第二次讨袁宣言》。
1917年7月,因段祺瑞为首领的北洋军阀,出卖国家主权,拒绝恢复象征民主共和制度的国会和《临时约法》,孙中山联合西南军阀,发起了第一次护法运动,在广州建立军政府,被推举为大元帅,进行护法战争。但孙中山在军政府内备受军阀、政客的排挤,不得不于1918年5月辞去大元帅职务,经日本赴上海。第一次护法战争的失败使孙中山认识到南北军阀都是一丘之貉。从1918~1920年,孙中山完成过去已着手撰写的《建国方略》,对以往的革命经验进行总结,提出了改造和建设中国的宏伟计划。
1920年11月,孙中山回到广州,重举护法旗帜,开始了第二次护法运动。1921年5月,在广州就任非常国会推举的非常大总统,接着出师广西,消灭了桂系军阀陆荣廷的势力,准备以两广为根据地北伐。掌握广东军队统率权的陈炯明,于1922年6月发动叛乱。孙中山脱险后率海军反击叛军,奋斗50余日,因待援无望,被迫离开广州赴上海,护法运动再次失败。   
5.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促成合作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孙中山于1918年夏致电列宁和苏维埃政府祝贺俄国革命的伟大胜利。1919年的五四运动,给予孙中山以很大的鼓舞,他高度评价和支持学生运动。孙中山从1920年开始与苏俄人士接触,1921年12月在桂林会见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讨论建立革命党和革命武装问题。1922年4月,又在广州与苏俄的全权代表会见,从幻想向帝国主义寻求援助转而希望联俄。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主持了大会。大会通过新的党纲、党章,在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选出有中国共产党人参加的中央领导机构。在大会通过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孙中山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充实了反帝反封建的内容。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和革命事业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长州岛创立陆军军官学校,为建立革命军队打下基础。
6.为民主革命鞠躬尽瘁
1924年10月,奉系军阀的张作霖和直系将领冯玉祥联合推翻曹锟为总统的直系军阀政权(北京政变)。冯玉祥、段祺瑞、张作霖先后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事。孙中山接受邀请,抱病北上,发表《北上宣言》,重申反帝反封建和三民主义的主张。
1925年3月12日,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逝世前夕签署的遗嘱,包括《国事遗嘱》、《家事遗嘱》和《致苏俄遗书》三个文件。在国事遗嘱中,他总结了40年的革命经验,得出结论说:“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发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号召。指出,要按他“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在家事遗嘱中,说明将遗下的书籍、衣物、住宅等留给宋庆龄作为纪念,要求子女们继承他的革命遗志。在致苏俄遗书中,阐明他实行三大革命政策,坚持反帝爱国事业的坚定信念,表示“希望不久即将破晓,斯时苏联以良友及盟国而欣迎强盛独立之中国,两国在争世界被压迫民族自由之大战中,携手并进,以取得胜利”。
评价孙中山的历史功绩
   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引发了20世纪中国社会第一次巨变,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捍卫民主共和,促成了国共合作,对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20世纪中国站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位伟人,是亚洲觉醒的先驱。其民主革命的思想和愈挫愈勇的革命精神,为后继者留下珍贵遗产。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
1.从“医人”到“医国”
思考题1:归纳总结这次转变的原因
民族危机的刺激
受西方式教育
国外生活求学经历
但此时还不是个革命者,而是一个改良主义者。受时代和所受教育的影响,他把挽救危亡的希望寄托在清政府身上。
思考2:你怎样看待孙中山对职业选择的认识?
孙弃医从政,充分体现了个人职业选择以国家前途和民族未来为重。只有国家独立富强,个人价值才能更好的实现。
2.从“改良”到“革命”
思考题:归纳总结这次转变的原因
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
上书的失败,使他彻底丢掉了改良注意的幻想,认清了清政府的腐败反动本质
1894年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他开始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
兴中会的宗旨是“振兴中华”。
3.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
思考题1:归纳总结这次转变的原因
从旧三民主义为指导的革命失败中吸取了教训
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和共产国际的帮助
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思考2:新三民主义的内容有哪些?
思考3:新旧三民主义有哪些不同?
民族主义突出了反帝的内容
民权主义强调民主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主张在反帝反封建的基础上普遍平等。
民生主义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原则,具体提出了农民土地问题和工人生活问题
4.从“依赖帝国主义”到“反对帝国主义”
孙中山早期曾努力争取日、英、法、美等国援助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如旧三民主义中就没有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发布《告个友邦书》中承认帝国主义与清政府签定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但均无所获。
他在斗争中认识到,要争取中国独立富强就必须努力推翻帝国主义。晚年,他同帝国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23年12月,帝国主义各国因广东革命政府截留粤海关关余和要求收回海关主权,集中大批军舰到广州河面对孙中山进行恫吓。孙中山在关余事件中态度果断坚决,迫使帝国主义各国在1924年5月应允照付广东政府应得的关余。新三民主义中增加了反帝的要求。第10课 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知识模块】
1、孙中山是我国伟大的 的先行者。高举 旗帜,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2000多年的 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建立后,提出
的政策,推动革命高潮到来。
2、1889年,孙中山写了《 》 ,试图通过在家乡试行乡村改革,进而推向全国,达到民富国强的目的。1894年,又写了《 》,想依靠清政府自上而下改良,发展近代民族资本主义。
3、1894年,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提出
的口号,成为清朝专制政府最危险的敌人。
4、1905年,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 在东京成立,以为斗争目标,孙中山被选为总理。在机关报《 》的发刊词中,第一次将这个政党的宗旨解释为 三民主义。
5、 是孙中山革命学说的核心内容,也是他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
6、 后,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形成一个完整体系。
7、1906年,孙中山主持制定《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提出 的方案;在他认为开展革命首先解决 问题,所以大量精力投入到 上。
8、1911年10月10日, 成功,清王朝行将崩快。1912年 成立;
9、孙中山为维护共和,反对袁世凯破坏革命,进行了 、 的斗争;后又为了维护《临时约法》,进行了 运动。此后探索中国革命的真理,完成《 》一书,此书分为 、 、 三部分。
10、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 的正式建立;此后取得
斗争的胜利;但他认识到革命没有完全成功,1924年创办 ,简称黄埔军校;1924年发表 ,重申反帝、反军阀的立场。
【典题分析】
例1 宋庆龄说:“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之间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造成的”。这里说的“内部条件”是指:
A.一战后,中国民族工业重新受到列强压制
B.“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C.中共总结了经验教训,正在积极寻找同盟者
D.国民党是中国各政党中比较革命的民主派
分析:该题涉及到国共两党合作的根本原因分析,是一道程度选择题,有一定的难度,但应该看到国共两党合作应有共同的斗争任务,这是由当时的主要矛盾所决定的。依据这一标准,不难确定本题的答案应为B。
例2 材料一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物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书李鸿章书》,1894年
材料二 “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
材料三 “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材料四 “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
(1)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2)与材料一相比较,就改造中国的方法和目的而言,1903年孙中山的思想有了哪两个显著的变化?(3)造成辛亥革命后13年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俄国革命和当时的中国革命有什么本质区别?
(4)为了这场“民主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政治和方针政策上有何重大发展?促成孙中山这些重大发展的客观原因是什么?综合材料一至四,并运用你的历史知识,对孙中山作一最简要的评价。 (2000年上海高考试题)
参考答案:
(1)上书李鸿章的目的:希望通过李鸿章,使清政府变法维新(1分),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或达到国家富强的目的)(1分)。
(2)孙中山思想的两个显著变化是:方法:以前采用温和的改革(或用“改良”的方法),以后主张革命;目的:以前未主张建立新的政治制度,以后主张建立共和国。(各1分)
  (3)主要原因:封建军阀统治;帝国主义压榨(各1分)。若能指出:帝国主义在中国实行分裂剥削的政策,中国的经济,正治发展的不平衡,则可加2分。但本题总分不超过18分。本质区别:前者是无产阶级革命;后者是资产阶级革命(各1分)
  (4)重大发展:提出了新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各1分)。客观原因:依靠军阀屡遭失败(或国民党的涣散无力);苏联的帮助(或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影响。(各1分)对孙中山的评价: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一生坚持民主革命(或是民主革命的先驱);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进步;最终走上了与共产党合作之路。(各1分)。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2003江苏广东历史卷9.) 孙中山对民主革命的一个重要贡献是
A.辛亥革命中对袁世凯进行了不妥协的斗争
B.辛亥革命后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进行了武装斗争
C.向共产国际建议实行国共合作 D.领导了北伐战争
2、(2004年全国文综卷16.)孙中山晚年指出,“中国之统一和平”的主要障碍是
A、扰乱中国之外国势力 B.长期的军阀混战
C、全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D、不平等条约的存在
3、(2004上海文科使用卷7.)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创立的中华民国,在政治体制方面效仿的西方国家是
A.美国 B.英国 C.俄国 D.德国
4、[2002·春季·15]在20世纪初出现的革命组织中,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因为它
A.成立最早 B.实现了所有革命团体的大联合
C.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D.有明确的纲领,公认的领袖和全国性的组织系统
5、[2002·春季·16]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因为这次革命
A.推翻了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B.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C.给予人民充分的民主与自由权利D.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6、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资产阶级政党是
A.强学会  B.兴中会  C.中国同盟会  D.光复会
7、中国同盟会政治纲领中“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实质意义是
A.反清复明    B.反满兴汉 C.反对民族压迫   D.反对封建统治
8、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标志是
A兴中会的成立 B同盟会的成立
C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D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
9、孙中山在同盟会纲领中借用朱元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一语,其真实意图是
A、反清复明 B、反满兴汉 C、反对封建统治 D、反对民族压迫
10、(2004上海文科使用卷7.)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创立的中华民国,在政治体制方面效仿的西方国家是
A.美国 B.英国 C.俄国 D.德国
11、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核心是(    )
A.民生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族主义 D.三民主义
12、以下对三民主义评价不正确的是(   )
A.三民主义集中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
B.它集中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
C.它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D.在它的指导下,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13、.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结成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是(  )
A.三民主义B.新三民主义C.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D.“知难行易”学说
14、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最重要的原因是
A.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剧 B.中国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C.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推翻 D.孙中山对中国革命有了新的认识
15、(2002年春季文综)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因为它(  )
A.发展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B.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平均地权的内容
C.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基本原则相一致
D.是在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指导下形成的
16、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的根本原因是(  )
A.共产国际的推动 B.孙中山的伟大转变
C.中共吸取二七惨案的教训 D.“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全国人民共同的愿望
大革命时期,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指导思想,据此回答19~21题。
17、孙中山把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主观原因在于( )
A.辛亥革命的失败 B.孙中山坚持进行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
C.共产国际的指导 D.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18、下列对新三民主义性质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  )
A.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纲领B.无产阶级的革命纲领
C.四大革命阶级联合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D.以三大政策为核心的革命纲领
二、非选择题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同盟会宣言》
(一)驱除鞑虏 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其满洲,汉军人等,如悔悟来降者,免其罪;敢有抵抗,杀无赦!
(二)恢复中华 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三)创立民国 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忍受的……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四)平均地权 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肇造社会的国家,俾家给人足,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敢有垄断以制国家之生命者,与众弃之!
材料2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请回答:
(1)同盟会政治纲领与三民主义关系如何?
(2)三民主义的内涵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3)你如何认识三民主义?
参考答案
【知识模块】
1、民主革命 三民主义 君主专制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2、致郑藻如数 上李鸿章书 3、兴中会 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4、同盟会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民报 民族、民权、民生 5、三民主义 6、俄国十月革命 7、建立中华民国 军费 筹款 8、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9、二次革命 护国运动 护法运动 建国方略 孙文学说 实业计划 民权初步 10、革命统一战线 收回部分“关余” 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北上宣言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BAADA CDDCA DABDC DBB
二、非选择题:
19.(1)同盟会政治纲领与三民主义没有本质的区别,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展开表述与完善,并使之系统化、理论化的结果。
(2)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即同盟会政纲中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推翻清朝统治,废除清朝推行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二是独立,即推翻作为帝国主义走狗的清朝,暗寓了反帝的意愿。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它包含三层意思:一是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帝制;二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三是防止君主制复辟。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其含义是通过“核定地价”,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资产阶级的“土地国有”。
关系:在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是核心,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它是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民族主义是前提,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
(3)三民主义(同盟会政纲)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因此,它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及指导思想。但同盟会政治纲领及三民主义又存在着较大的局限,如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样,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
【知识补充】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历史地位
1: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光辉旗帜。他系统提出了民主革命的纲领——三民主义,并为之奋斗了终生。先生刚强不屈,连遗言都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2、推翻封建帝制,捍卫共和制度。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推翻了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先生最大的历史功绩。为了维护之后的共和,从护法到北伐,孙中山先生时刻都没有停歇。
3、孙中山先生晚年更加进步,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成立,直接推动了国内第一次革命高潮的来临。他对三民主义作新的解释,成为了国共合作的基础。在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政府支持下,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孙中山与工农日益接近,他参加工农群众的集会,称赞工农是革命的先锋和基础,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
分析孙中山个人的时候(分析别的历史人物也一样),要注意:
1:孙中山先生是资产阶级革命家,受当时的时代束缚。我们不能用现代的标准去要求人家,也不能用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标准去衡量他。
2、孙中山先生推翻的封建专制制度,并不是封建制度整体。封建制度是随着封建土地制度的消失而彻底消失的。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封建专制制度灭亡了,但是中国的封建势力仍然在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1952年,中国才完全了土地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