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无产阶级革命家
第14课 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奠基人
【课程标准】(1)简述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基本史实,
(2)认识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贡献。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简述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基本史实。
2.简述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采取的举措: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电气化设想。
3.认识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贡献。
4.体会列宁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巨大的创新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1.联系必修Ⅰ专题八“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结合教科书子目,引导学生提炼主干内容归纳列宁的主要活动:创建布尔什维克政党、领导十月革命、巩固新政权、制定经济政策等,以便简明扼要地把握列宁的一生。
2.可以简要地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援引病中的列宁如何思考社会主义建设的材料,为分析他的历史贡献作必要的史实铺垫。
3.通过图片和文字史料的展示,再现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感受伟人的风范。
4.适当补充当今俄罗斯人对列宁的态度,组织一项调查:列宁在现实的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贡献:列宁是继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国际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他领导了十月革命,捍卫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生存和独立,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他用自己的智慧、果敢和革命的灵活性为俄国、为世界人民开创了一条走向社会主义的新路。他用实践经验证明了社会主义需要市场经济,对于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列宁为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理论与实践活动。
【教学难点】 列宁对苏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可以说马克思恩格斯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那么是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领导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呢?(学生回答:列宁)那么为什么称列宁为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奠基人呢 他作出了什么贡献?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一、人生经历
(一)确立革命理想
1、出身:1870年,出生于俄罗斯辛比尔斯克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家庭
2、童年: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养成坚毅性格、强烈责任感和体谅他人的品质
3、中学:出现革命思想
(1)背景:20世纪初沙皇黑暗统治(表现:对内残暴统治,对外侵略扩张)‘
(2)概况:①受民主主义思想(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影响,批评俄国君主专制的社会制度;
②1887年哥哥被处死,对列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大学:
(1)1887年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结识一披革命思想的学生
(2)参加发队沙皇大会被开除学籍并流放
(二)早期革命活动(资民主革命者——马义者)
1、1888年回到喀山,阅读马恩著作,参加马克思主义小组
2、在萨马拉,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宣传马克思主义,1889年建立萨马拉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并翻译《共产党宣言》
3、1893年移居彼得堡,并在1895年创立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参加发动工人运动
4、1895年会晤劳动解放社领导人普列汉诺夫。
(三)创建革命政党——布尔什维克党
1、背景(条件)
(1)经济:19世纪70年代,俄国资本主义发展
(2)阶级:工人阶级力量壮大,需要政党领导
(3)准备:(参看导航P364)
①组织准备:1895年创立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
②思想准备:创办《火星报》
2、建立:
(1)标志: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
(2)内容:制定党纲(无产阶级专政)
(3)意义:①标志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建立
②列宁主义诞生(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思想体系)——帝国主义时代,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3、分歧:布尔什维克派(多数派) VS 孟什维克派(少数派)
4、结果;1912年,召开党的第六次代表大会驱逐孟什维克党,布尔什维克成为洋独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四)领导十月革命(参看导航P364)
1、理论指导:
(1)一战爆发后:撰写文章
①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策略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理论指导)
(2)二月革命后(性质上属于资产阶级革命):发表《四月提纲》
①背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并存
②内容:提出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过渡;
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③意义: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俄国实际问题;
为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3)七月流血事件后:发表《国家与革命》,系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指导武装起义
2、实践指导:
(1)敦促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发动武装起义
(2)1917年领导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详见必修一具体内容)
(五)巩固新生政权(详见必修二具体内容)(1917—1920)
1、处境:
(1)内部: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白卫军的反革命叛乱
(2)外部: 战争还没有结束、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
2、措施:
(1)外交上:《和平法令》,同德、奥议和,退出一战
(2)军事上:组建红军,开赴前线,粉碎国内外反动势力的斗争
(3)政治上:苏维埃政权在全俄范围内普遍建立(1918年)
(4)经济:颁布《土地法令》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①内容:余粮征集制;企业收归国有; 实行贸易国有化;实行实物配给制等
②作用:集中全国人力、物力和财力争取战争胜利,但损害农民利益。
3、意义:粉碎……巩固苏维埃政权,捍卫……生存和独立
(六)探索建设道路(参看导航P366)
1、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0)
(1)原因:战争结束后,列宁等领导人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2)影响:损害农民利益——导致农民极大不满
违背经济规律——导致生产下降,人民生活困苦
(3)结论: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实行新经济政策(1921)
(1)背景:苏维埃国家遭受严重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寻找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内容:①农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②工业:实行租让制和租赁制等方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③商业:自由贸易,开放市场取代贸易国有化;
④分配:按劳分配代替实物配给制等
(3)特点:根据国情,利用市场,发展商品经济
(4)影响:经济恢复,政权巩固,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基础
(5)结论:是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济发展的长期政策,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
(1)现代化:①经济建设:建立合作社
②教育工作:在农民中进行文化普及
(2)政权政党:克服官僚主义,认真选拔党政干部,改造国家机关,加强党中央的团结,防止分裂
(3)民族关系:1922年,苏联成立,承认各民族自决权,提倡民族平等,反对民族沙文主义
4、伟人逝世: 1924年1月
二、评价列宁
(一)列宁的贡献:
①一个政党:缔造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党
②一个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列宁主义
③一个国家:领导十月革命,创立社会主义俄国
④两大政策: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探索俄国发展道路
(二)总体评价:
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贡献:列宁是继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国际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他领导了十月革命,捍卫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生存和独立,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他用自己的智慧、果敢和革命的灵活性为俄国、为世界人民开创了一条走向社会主义的新路。他用实践经验证明了社会主义需要市场经济,对于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解析与探究:
1、列宁没有机械地照搬马恩的论断,而是把马克思注意的基本原理与俄国的具体国国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学说,所以十月革命的胜利仍然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
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本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取得革命或建设的胜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文中练习答案】
自我测评
1、(1)革命方面:列宁是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创建了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路线,领导了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粉碎了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巩固了新生政权
(2)建设方面:十月革命后,以列宁为首的党和苏维埃政权及时调整政策,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探索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进一步巩固了苏俄社会主义政权。
2、这个观点是正确的。新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根据俄国社会生产力状况对社会生产关系所做的一次正确调整和为向社会主义过渡而探索出的一条正确的途径,它对于缓和社会危机、巩固工农联盟、恢复国民经济起了重大作用。它表明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对于今天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都具有接见和指导作用。
3、说明了里拧作为无产阶级政治家所具备的与时俱进的精神,同时也说明了社会主义运动是在探索中不断前进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每课一练】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
——列宁《四月提纲》
材料二、因此,中央委员会认为,武装起义是不可避免的,并且业已成熟。中央委员会建议各级组织以此为指针,并从这一观点出发讨论和解决一切实际问题。
——1917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中央委员会关于武装起义》
请回答:
材料一中的革命的第一阶段和革命的第二阶段分别指什么性质的革命?他们各自的主要任务是什么?(4分)
性质与任务:第一阶段指的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是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第二阶段指的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
材料二中的武装起义是不可避免的结论是怎样得出的?它和《四月提纲》的主张有什么不同?(6分)
武装起义是不可避免的依据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世界大战,还制造了“七月流血事件”。
和《四月提纲》主张的不同:《四月提纲》希望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而此时主张武装起义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结果。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7年4月,列宁回到彼得格勒时, 针对当时俄国的形势,发表著名的《四月提纲》,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第一阶段向革命第二阶段过渡……”
材料二 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后,俄国工农最明确、最坚决地要求的和约,就是立即缔结没有兼并……没有赔款的和约。 -------《和平法令》
材料三 立即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不付任何赎金。 -----《土地法令》
材料四 图1---列宁宣告苏维埃政权的成立 (1) (2)
材料五 图2---国内战争时期的红军战士
请回答:
(1)1917年4月,列宁回到彼得格勒时,俄国的政治形势有何突出特点?材料一中“革命的第一阶段”和革命“第二阶段”各是什么性质的革命?各自的主要任务是什么?(6分)
形势:“二月革命”后形成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性质、任务:第一阶段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是推翻沙皇专制制度;第二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2)材料二、三反映了俄国人民当时的什么要求?(2分)
对和平和土地的要求
(3)根据材料四,我们能够得到哪些重要的历史信息?(2分)
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列宁是苏维埃政府的领袖等
(4)分析材料五中的现象产生的原因及结果。(6分)
原因: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不断发动叛乱;协约国帝国主义敌视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不满俄国单独与德国媾和,对苏维埃俄国进行武装干涉。
结果:经过三年多的战斗,红军把白军全部击退,并把外国军队赶出俄国,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共28张PPT)
你知道这两句名言是谁说的吗?
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学习, 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
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是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是慢性自杀。
课标要求:
简述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基本史实,认识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贡献。
一、从大学生到革命家
1、家庭出身:
1870年 进步的知识分子家庭
哥哥是激进的民主革命者
天性活泼、好动、爱学习
坚毅的性格、强烈的责任感、体谅他人的优秀品质
一、从大学生到革命家
青年时代的列宁是如何追求进步的?
2、投身革命事业,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
1)1887年,哥哥被处死
→探索不同的斗争道路
2)1887年,喀山大学法律系学生,结识有革命思想的学生
因参加反对沙皇的大会被开除和流放
3)1888年,开始阅读马列著作,成为喀山马克思主义小组的积极分子;
4)在萨马拉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1889年建立当地和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将《共产党宣言》译成俄文。
列宁走向革命的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沙皇专制压迫和家庭熏陶的结果。
一、从大学生到革命家
2、投身革命事业,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
这样的成长经历为列宁今后成长为革命领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创建布尔什维克党是俄国社会革命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主要表现在:
1、在沙皇专制统治下,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2、工人阶级队伍日益壮大;
3、许多干革命者都在试图建立无产阶级政党。
二、布尔什维克党的缔造者
1、诞生的历史条件
阶级基础:
组织基础:
思想基础:
19世纪70年代,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工人阶级力量壮大,需要政党领导
19世纪80年代后,俄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出现一批马克思主义小组
伟人的主观努力:
二、布尔什维克党的缔造者
1、诞生的历史条件
伟人的主观努力:
A.1893年,在彼得堡指导、教育和组织工人阶级同专制制度进行;成立中心领导小组;
B.1895年秋,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
地位:
是俄国革命政党的萌芽,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与俄国工人运动开始结合。
C.1900年,创办《火星报》
作用:
团结了更多的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了一批工人运动的领袖,唤醒了更多的民众
二、布尔什维克党的缔造者
2、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
1)地点:
开幕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的一个陈旧仓库,后转移到英国伦敦的一个俱乐部
2)任务:
建立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3)内容:
通过了国际共运史上第一个以争取无产阶级专政为基本任务的党纲
4)意义:
标志着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二、布尔什维克党的缔造者
2、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
1912年在党的六大上,将孟什维克驱逐出党,布尔什维克成为一个独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5)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
建党组织原则存在分歧
列宁对孟什维克的批判
6)使布尔什维克党成为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
列宁主义的早期思想:
1、无产阶级掌握革命领导权;
2、与农民结盟,是革命胜利的保证;
3、革命胜利的手段是武装起义;
4、胜利后建立工农民主专政(苏维埃),并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
三、列宁在十月
1、十月革命的历史背景:
1)俄国参加一战,导致国内经济崩溃,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社会主义矛盾激化;
社会矛盾孕育了这场革命。
2)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坚决反对帝国主义战争,顺应了民心;
3)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但资产阶级建立了临时政府;
4)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参加帝国主义战争,拒绝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俄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矛盾继续激化。
革命的条件日渐成熟
三、列宁在十月
2、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1)号召者:
二月革命前号召俄国人民“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
2)组织策划者:
二月革命后,发表《四月提纲》,号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1917年9月,发出夺取政权的号召,制定武装起义的具体计划;
3)指挥者:
1917年11月6日(俄历10月24日),亲自指挥起义;起义胜利后,成立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任主席。
三、列宁在十月
3、十月革命的意义: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标志着十月革命取得的胜利,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1)性质: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2)国内:
使经济文化并不发达的俄国,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起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3)世界:
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
4)人类历史:
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5)对马克思主义:
是对马义理论的实践、完善与发展
四、新经济政策
1、实施背景:
战争的破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的失误
苏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农民暴动
企业生产低迷
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
经济和政治危机
1921年,俄共(布)十大通过
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四、新经济政策
2、主要内容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商业
工业
分配
实行余粮收集制
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
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
允许自由贸易和商品交换,多种经济成分共存
按劳分配
强制劳动,“不劳动者不得食”
实行租让制、租赁制,恢复私人小企业,进行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固定的粮食税(实物税)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四、新经济政策
3、作用及历史意义:
①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使国家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②对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展开了进一步的探索,打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这就是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1)实质:
是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济发展的长期政策
2)作用:
③对以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经济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利用市场关系和资本主义来稳定发展社会主义或国家资本主义
五、列宁的政治遗嘱
1、撰写的理论著作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国家与革命》等
作用:
创造性的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史学界一般认为,列宁对于帝国主义阶段论述的一些观点,现在看来是不正确的。
五、列宁的政治遗嘱
2、列宁的政治遗嘱:
列宁晚年对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一些反思及看法和在病床上口授的最后一批书信
3、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思想:
革命思想:
十月革命的特殊性
建设思想:
1)经济文化建设
2)国家党政机关改革
3)民族问题
作用:
不仅对苏联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对于整个社会主义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列宁的政治遗嘱是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总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关于斯大林,信中说:“斯大林同志当了总书记,掌握了无限权力,他能不能永远十分谨慎地使用这一权力,我没有把握。” 1923年1月4日,列宁对12月24日的信作了具体的补充,建议免去斯大林的总书记职务:斯大林太粗暴,这个缺点在我们中间,在我们共产党人相互交往中是完全可以容忍的,但是在总书记的职位上就成为不可容忍的了。因此,我建议同志们仔细想一个办法把斯大林从这个职位上调开,任命另一个人担任这个位置,这个人在所有其他方面只要有一点强过斯大林同志,这就是较为耐心、较为谦恭、较有礼貌、较能关心同志,而较少任性等等。 列宁怕收信人对此掉以轻心,所以接着强调: 这一点看来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我想,从防止分裂来说,从我前面所说的斯大林和托洛茨基的相互关系来看,这不是小事,或者说,这是一种可能具有决定意义的小事。
列宁给党中央领导班子的遗嘱与最后的建议信:
(注)这些文章列宁都要求发表,但阻力重重,政治局讨论时就不同意发表,敷衍了列宁 。直到1964年出的俄文第5版第45卷才恢复原貌!
五、列宁的政治遗嘱
3、列宁的逝世
1918年8月,列宁遭到暗杀,身受两处重伤。
刺杀列宁的女特务:芬妮·卡普兰
五、列宁的政治遗嘱
3、列宁的逝世
1924年1月,因脑溢血逝世
五、列宁的政治遗嘱
4、对列宁的评价
1)伟大的思想家:
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俄国实际,创立列宁主义;
2)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③为世界人民指明新方向。
①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历史新纪元;
②巩固政权,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毕生努力;
列宁的贡献:
①一个政党:
②一个国家:
③一个主义:
④一大政策:
实行新经济政策,探索俄国发展道路
缔造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党
领导十月革命,创立社会主义俄国
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列宁主义
建设方面:十月革命后,以列宁为首的党和苏维埃政权及时调整政策,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探索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进一步巩固了苏俄社会主义政权。
1、评价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贡献。
革命方面:列宁是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创建了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革命路线;领导了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粉碎了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巩固了新生政权。
它还表明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对于今天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都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
2、评价新经济政策对苏维埃俄国、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意义。
新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根据俄国社会生产力状况对社会生产关系所做的一次正确调整和为向社会主义过渡而探索出的一条正确的途径,它对于缓和社会危机、巩固工农联盟、恢复国民经济起了重大作用。
3、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再到晚年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列宁的思想在不断改变,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列宁作为无产阶级政治家所具备的与时俱进的精神,同时也说明了社会主义运动是在探索中不断前进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