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地质之光”李四光》课件+教学案(岳麓版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地质之光”李四光》课件+教学案(岳麓版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4-26 17:13:51

文档简介

第19课 “地质之光”李四光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李四光的求学经历;了解对地质科学研究的主要成就;了解对新中国建设所做的杰出贡献。
通过分析本课学习,使学生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的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分析的方法。
通过对李四光求学经历的了解,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通过学习李四光对地质学的研究成就,培养学生勇于挑战权威,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
通过了解李四光对新中国建设的贡献,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将来为国家建设多做贡献的理想,使学生理解学习科学知识对建设国家的重要性,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论断的理解。
教材分析
知识结构
“地质之光”李四光
一、求学生涯
1、出身贫寒,步入学堂
2、留学日本,投身革命
3、步入政坛,求学英国
4、回国效力,专研地质
二、第四纪冰川
1、第四纪冰川
2、地质力学
三、甩掉贫油的帽子
主持新中国地质工作
领导石油普查
发现多处油田
周恩来的评价
本课的课标要求了解李四光的主要事迹,认识他们对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
教学内容包括三个部分:求学生涯;第四纪冰川;甩掉贫油的帽子。
本课的重点:李四光的研究成就及其对新中国建设的贡献。
本课的难点:第四纪冰川及地质力学研究成果的重要意义。
(一) 求学生涯
本目介绍了李四光从求学到从事地质研究的历程。充分表现了李四光勤奋好学、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太平天国后,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湖北设立新学堂,培养人才。这种新学堂,除了教学生读经书之外,还教一些科学技术知识。李四光进入的就是这种新式学堂。以后,由于学习成绩优异又被公派日本留学。
日本当时在甲戊战争打败中国后,资本主义得到了迅速发展,教育更是先进,所以,那一时期,有许多知识分子都选择到日本留学,政府也向日本派出大量的留学生。李四光就是政府公派的官费留学生,李四光选择了造船专业,甲戊海战是失败,使他幼稚的认为是由于中国的军舰不好,决心学好造船技术,将来为国家出力。当时,正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的年代,日本成为宣传民主革命的中心,李四光和其他许多留学生一样,加入了同盟会,并且是同盟会中最小的会员,得到了孙中山先生的高度赞赏。
1911年,按照清朝学部的规定,李四光参加了清朝组织的留学生毕业考试,由于成绩优异,被授予“工科进士”,由于辛亥革命的爆发,他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批进士。
辛亥革命后,李四光步入政界,主持湖北实业。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后,李四光的抱负无法实现,对专制腐败的政府逐渐失望,就辞官留学英国,决心将来学成回国,科技救国。
李四光深感要造船,就要有钢铁,要有钢铁就要学采矿,学采矿,就离不开地质学。在英国学习期间,根据国家的需要,先后学习了采矿和地质。
一战后,李四光学成回国,专门从事地质研究,成为中国地质研究的领头人,也逐渐成为世界地质学界的权威。
(二) 第四纪冰川
本目主要介绍了李四光在地质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是论证了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和创立了地质力学。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在世界地质权威公认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的情况下,李四光敢于挑战权威,坚持真理,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用有利的证据证明了中国存在有第四纪冰川。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李四光经过多年的研究,创立了一种新的理论,就是地质力学。即对科技是伟大的发展,又为此后的新中国建设特别是在中国大陆反县大型油田打下了理论基础。
(三) 甩掉贫油的帽子
本目介绍了李四光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毅然回国,主持地质工作,为新中国甩掉贫油的帽子,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表现了他的爱国精神和忘我工作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他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冲破国民党政府的阻挠,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
主持了新中国的地质工作。组建和领导了地质机构。
石油是一个国家的基本能源,对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交通运输的粮食。而中国在建国之初,石油奇缺,绝大部分需要进口。他否定了苏联专家关于中国缺油的论调,向党中央提出中国大陆有石油的主张。在他的努力下,终于找到了丰富的石油。在中国经济困难时期,中国石油达到了自给。中国石油的自给,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摆脱帝国主义的封锁起到了重要作用。
周恩来总理称他为一面旗帜,早年参加辛亥革命,是一位旧民主主义的革命者,新中国成立后,毅然回国,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是新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典型代表和榜样。在身上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过程
本课教材是介绍人物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杰出人物的生平事迹,总结人物的主要成就,在此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人物的伟大精神,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同时,训练学生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评价人物的方法。生平成就以学生自己总结、归纳为主,人物体现的精神应以学生讨论为主,老师也应向正确方向引导,评价人物,老师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引导和启发。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科技知识,应发动学生查资料,加深理解。
1.导人部分
导入示例一:多媒体放出建国出公共汽车上背着煤气包的图片。老师提问,汽车上放的黑色大包是什么吗?老师指出是煤气包。又问,为什么要背煤气包吗?回答:是因为那时中国没有足够的石油,要靠煤气提供燃料。现在大家知道天上飞的飞机,地上跑的汽车,水上游的轮船,它们的燃料来源都是石油。中国的石油早已达到自给。那么,中国的油田是怎样发现的?这和一个人是密不可分的,他就是被称为“地质之光”的李四光。
李四光并不是现在学生很熟悉的历史人物,所以,本课导入应首先利用学生熟悉的和有兴趣的话题引发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兴趣。
导入示例二: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中国的建设也是依靠科学技术,依靠一批具有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的科学家打下了基础,李四光就是这些科学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把对李四光的理解和现实联系起来,并且上升到“科教兴国”的高度去理解。
2.求学生涯
以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提问:归纳、总结李四光的主要求学经历有哪些?
提示:学生可依据教材回答。
要求学生简练、准确、条理清楚地总结、归纳出李四光的求学主要经历,训练和提高学生提炼课本知识点的能力,这也是历史科必备的能力,这样也有利于学生记忆知识点。
提问:李四光的学业由什么转变?说明了什么?
提示:李四光在日本留学,学习造船,而后,又到英国学习采矿,后又转学地质,与甲戊战争联系,学生可以想到甲戊战争,中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他要立志发展中国的造船业,有朝一日雪国耻。造船需要钢铁,钢铁开采需要地质知识。说明他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国家的富强。
提问:李四光的人生道路有什么转变?说明了什么?
提示:李四光由一个同盟会最小的会员到北洋政府的高官,再到英国留学,后回到国内从事地质研究,从政治转移到学术。说明他的民主精神。
两个提问,概括了李四光的人生轨迹,是李四光前期生平的两条线索。这样的设问既可以联系历史背景,把人物放在历史环境中认识;又可以把课本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线索,而不是孤立地记忆知识点。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3.第四纪冰川
建议一:以多媒体展示反映第四纪冰川的知识及第四纪冰川发现的作用的资料。
建议二:让学生搜集第四纪冰川的知识,在课堂展示,然后,让学生总结在中国发现第四纪冰川的意义。
提问:第四纪冰川在中国的发现对经济建设有什么意义?李四光发现第四纪冰川表现了一个科学家的什么精神?
提示:第四纪冰川的发现对兴修水利、发展灌溉、防止水旱灾害,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发展山区经济,改良土壤,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与研究古生物变化、人类起源相关的重要课题。
表现了他不迷信权威,勇于探索的精神。
建议一:以多媒体展示反映地质力学的知识。
建议二:让学生自己搜集有关地质力学的相关知识。
使学生了解地质力学的知识,扩大知识面。
这目内容知识性强,比较专业,老师首先要了解这两个理论知识,以便于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同时,了解李四光在学术上的杰出成就。
4.甩掉贫油的帽子
老师以这一时期李四光的大量工作图片,介绍李四光在回国后为新中国的建设不辞劳苦地工作的状况。在次基础上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解。
多媒体展示大庆油田的照片和周恩来宣布中国把贫油的帽子甩进了太平洋的视频。
提问:中国发现石油对新中国的建设油什么重要的意义?
政治上,打破了西方国家在能源上卡中国的脖子的状况。经济上,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提问:怎样理解周恩来对李四光的评价?
参考答案:周恩来总理称他为一面旗帜,早年参加辛亥革命,是一位旧民主主义的革命者,新中国成立后,毅然回国,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是新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典型代表和榜样。在身上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探究活动
[阅读与思考]
参考答案:体现了他为社会主义建设忘我工作的精神,也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要取得一定的成绩,必须要放弃个人享受,要把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作为自己的动力。
[自我测评]
参考答案:李四光发现的第四纪冰川,对掌握地下的水文和构造、寻找地下水资源,对工农业生产,都有重要意义。李四光应用地质力学理论,在中国大陆成功找到了石油,使中国甩掉了贫油的帽子,为经济建设提供了保证。
参考资料
李四光生平简介
李四光,原名仲揆,湖北省黄冈县回龙镇人。1889年10月26日,李四光出生于乡村塾师家庭。祖父厍里,蒙古族;祖母汉族。父卓侯,改姓李。母龚氏。兄弟及妹六人,仲揆排行第二。五岁入私塾读书,农忙时随父兄参加农业劳动。十四岁,由黄冈到武昌投考当时按新学制开办的高等小学堂,改名四光。学习二年,成绩优异,由湖北省选派去日本留学。
  到达日本后,李四光先到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结识了宋教仁、马君武等。1905年夏,孙中山来到东京,联合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宋、马、李三人都参加为首批入盟会员。李四光年龄最小。孙中山见他年轻,赠给他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孙中山的勉励,对李四光此后的学习与工作,都有深远的影响。
  1907年7月,李四光考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学习造船机械。他原意在回国后为中国制造船舰,一雪甲午战败耻辱。1910年7月毕业回国,愿望一时不能实现,被派到武昌昙华林湖北中等工业学堂任教员。同时还与当地革命团体保持联系。
  按当时清政府规定,留学生归国后还必须到北京参加由学部主持的考试。1911年秋,李四光来到北京,参加考试完毕,尚未发榜,正值辛亥武昌起义爆发,湖北成立军政府。李四光迅即赶回武昌,被军政府委任为理财部参议。当时革命军与清军正在汉口激战,李四光主要从事组织工人支援革命军抗击清军等工作。
  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回国就任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实业部指示各省设立实业司,李四光被推选为湖北实业司长。他率领当时实业司人员,为接管、恢复、调整和筹划武汉工业厂矿建设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后,政权易手于袁世凯,政府迁往北京。武汉起义时被推为都督的旧军阀黎元洪此时也倒向袁世凯,开始排挤革命党人。李四光于7月毅然辞去实业司司长职务。此时他感到中国革命一时还难成功,“不如趁自己年龄还不大,再读十年书,为将来建设中国准备一份力量”。他得知临时政府稽勋局有公费派革命党人出国留学的消息,他也提了申请。经北京临时政府同意派去欧洲留学。
  1913年,李四光到达英国,将原名仲揆、四光合并简化为J.S.Lee,进入伯明翰大学。预科一年中他主要集中精力学好英文,并加强数理基础。一年后入采矿系。随后感到采矿必先找矿,找矿要懂地质,再转入地质系。1917年地质系毕业,留校继续进行地质研究。1918年6月获得伯明翰大学授予的科学硕士学位。
  1914—1918年,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四年。英国是主要参战国之一,大量人力物力投入战争,生活费用高涨;留学生费用也入不敷出。李四光每到假期,就去矿山找临时工作,略得报酬补贴生活。在获得硕士学位后,还继续在矿山工作过一段时期,为返国前去战后的欧洲大陆考察作准备。1920年,李四光去法国、瑞士、德国等地作了一次广泛的考察。在巴黎和柏林小住了一个时期。然后到莫斯科,经西伯利亚回到阔别七年的祖国。
  1920年,经丁文江的推荐,李四光接受蔡元培的聘请,到北京大学地质系任教授。这是北大地质系恢复招生后的第三年。由于系里仪器设备少而简陋,李四光到职后,积极向学校提出增加仪器设备和学生野外学习津贴的建议,得到蔡元培的支持。由于他热心公务,先后被推担任学校中庶务、财务、仪器几个行政性委员会的委员。1922年11月、1924年10月两次当选为校评议会评议员,参予学校的重要决策。1925年9月,作为北京大学的代表,去苏联出席苏联科学院成立200周年纪念大会。
李四光在加强地质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地质科学研究工作。他在野外考察煤田地质过程中,采集了许多微小古生物“纺锤虫”的化石标本。这类古生物属种演变繁多,地质学上用它演化进程中形体结构的差异,区分为不同属种,来划分所在地层的时代顺序。李四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鉴定方法作了创造性的改进。在此期间,李四光还从中国同一地质时期、南方与北方海相地层厚度的差异,引发他对同一地质时期不同纬度上海面变化的思考;从中国主要山脉分布以及亚欧大陆与全球若干主要山脉分布的格局,引发他对地壳运动方向的思考。他系统地考虑了前人的学说,却不囿于成见,敢于提出自己的新见解。1926年发表的《地球表面形象变迁之主因》,1928年发表的《古生代以后大陆上海水进退的规程》是他这一方面的代表作。这些新见解的提出,使他成为中国地质学术界在地壳运动基本理论问题上,面向国际地质界迎接挑战的第一人。
  二十年代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由于政府腐败,北京成为当时政治风波的中心。1921年北京八个大专学校教职员为抗议政府积欠工资,在李大钊等的发起下,联合组织索薪团到教育部请愿,李四光是参加者之一。1922年4月,直奉军阀战争蔓及京郊,李四光被推选协助蔡元培组织学校员工保卫团,保护学校及员工家属安全。1923年蔡元培离职离校后,北大处境更为困难。李四光出于对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的关怀,有时也在报刊发表他对政治时局的看法。1924年孙中山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政策,曾使他感到新的希望。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他极希望有新的“掌舵者”能领导中国统一富强,希望中国的改革能得到某些国家的支持,现实却常使他失望。此时他主要的精力仍执著于他的地质科研与教学工作。1926年,奉系军阀张作霖入据北京。1927年4月李大钊被害。8月北京大学被取消与北京各国立学校合并改组。李四光此时已应蔡元培的聘请,到上海参加中央研究院的筹建工作。北大复校后,蒋梦麟任校长。1930年,李四光仍被聘为研究教授兼地质系主任。他因此常来往于南北两地,直到1936年辞去北大职务。
1928年,中央研究院在上海成立,蔡元培任院长,杨铨(杏佛)任总干事。李四光任地质研究所所长。
在此期间,李四光对地质构造运动的探索,又有了新的发展。《东亚一些构造型式及其对大陆运动问题的意义》一文中,提出“构造型式”新概念及其动力学意义。《扬子江流域之第四纪冰期》的发表,引发了中外地质、地理学界的争论,影响深远,带动了此后中国冰川学、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发展。
1933年4月,他为李大钊公葬捐了款。6月18日,中央研究院总干事杨铨在上海被特务杀害。李四光得蔡元培急电后,立即赶到上海参加19日蔡元培主持的会议,并参加了20日的送殡仪式。杨铨是由宋庆龄、蔡元培发起组织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骨干成员,因营救被反动政府逮捕的进步人士积极奔走而被杀害。李四光南来后几年中,看到蒋介石不抵抗日本侵略、镇压进步人士已感到不满,杨铨被害更使他感到悲愤。
根据中英两国交换教授讲学的协议,李四光被邀去英国讲学,1934年12月启程,次年初到达伦敦。他在英国伦敦、剑桥、伯明翰等大学讲演中国地质约半年。讲学完毕后,应英国友人建议,将讲稿整理交出版社出版。为此,他在英国留下来,到1936年初写成《中国地质学》,交托友人办理出版事宜。4月离英去美国,从纽约向西作横跨美国大陆的地质旅行路线考察。5月到达洛杉矶,乘船回国。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上海、南京相继沦陷,国民党政府从南京经武汉迁往重庆,地质研究所经庐山、长沙迁至广西桂林。当时广西的地方势力,是以白崇禧、李宗仁为首的桂系,与蒋介石有矛盾。抗战初期,桂林曾一度成为内迁文化科学人士聚集之地。广西当局组织成立“广西建设研究会”,李四光被聘为经济部兼文化部的研究员,并在会刊《建设研究》上发表过《建设广西的几个基本问题之商榷》等文章。与马君武等建议,由广西省政府支持,开办了桂林科学实验馆和实验工厂,举办过展览会。
1941年秋,李四光带领孙殿卿、马振图等三人,对南岭东段(赣南、闽西、粤北)进行了一次历时两个多月的考察,对沿途十几个县的地层、构造和矿产及冰川遗迹做有重点的了解。在江西泰和、福建永安还和当地省地质调查所的同仁做过学术探讨。次年春,还带领邓玉书、张寿常到湘南郴州、资兴做了一次地质考察。
1942年3月,中国地质学会在重庆举行成立20周年纪念会和18次年会。李四光寄去《二十年经验之回顾》一文,请人在会上代为宣读。在这篇以地质为主要内容的报告中,李四光用了约十分之一篇幅,谈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和它与中国文化传统的联系,还谈到有关国际科学界组织起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重要意见
1944年春,李四光到重庆参加中央研究院评议会后,返回途中,在贵阳出席地质学会理事会和20次年会,在年会上作了《南岭东段地质力学之研究》的学术报告。而后,到了重庆,在重庆大学作了《地质力学之基础与方法》的系列讲演,这是他多年研究的第一次理论性总结。
在重庆期间,李四光曾与当时主持和国民党谈判的周恩来先后有过两次会见,商讨过组织科学界参加民主活动问题。李四光对周恩来和他推诚相待,一见如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向周恩来倾诉了自己的情怀。
八年抗战终于以日本宣布投降而胜利结束,李四光让地质研究所人员先后分批返回南京,并请被重庆大学借去任地质系主任的俞建章回所,代任所长职务。他和夫人许淑彬直到1946年夏才乘船东下,过南京时也未下船,直到上海。在上海曾派他的学生孙殿卿找董必武联系,想去陕北解放区。此时内战即将全面爆发,经董老劝阻,并建议他设法找地方暂避,免受迫害。1948年初回到上海,从上海乘船去英国,准备参加第18届国际地质学会。在此期间,他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到英国后,在伦敦出席国际地质学会,并在会上宣读了以《新华夏海之起源》为题的学术报告。1949年春,全国解放在即,他办理了各种旅行手续准备秋天动身回国。9月,国民党政府驻英使馆知道了他被推选为政协代表的消息,将要他声明否认。李四光得此消息后,当即决定连夜一人搭乘小轮船,先渡过海峡去法国。
  经过三个多月的重洋飘渡,李四光经过香港,于1950年4月6日到达广州。5月6日到达北京。在北京火车站受到李济琛(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郭沫若、陶孟和、竺可桢、丁燮林、钱端升、钱昌照的迎接。当晚,郭沫若院长设宴招待,有李济琛、陆定一、胡乔木、华罗庚、谢家荣等作陪。席间新旧相识,共叙情怀。12日傍晚前,周恩来亲自来到李四光的住所看望,这是五年前李四光和周恩来在重庆会晤后的再次会见。1950年6月14—23日,全国政协一届二次全会在北京召开,李四光参加了这次会议。
  8月17日,筹备已一年多的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李四光代表中国科学院向大会作了以《新中国的科学研究》为题的报告。根据大会讨论通过,成立了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简称科联)和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简称科普)。李四光被科联常委会推选为主席。自此李四光在参与中国科学院领导工作的同时,还和科联各副主席一道,为推动各专门学会的组织与学习、动员科学界支持抗美援朝和参与国家建设,开展学术活动,进行了他力所能及的工作。
  1951年4月,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巴黎、布拉格两地分别召开,李四光被增选为该会副主席。此时他虽已不宜出国活动,但与该会主席约里奥-居里,副主席贝尔纳、鲍威尔等有书信往来,商讨反对原子战争、抗议美国扣押我国科学家钱学森和赵忠尧、揭露美国进行细菌战及加强各国科学家交往等事宜。1956年4月世界科协十六届执行理事会和世界科协成立十周年扩大纪念会在北京举行,有17个国家的三十多位科学家到会,李四光主持了这次会议。1962年9月,李四光因病辞去副主席后,1963年9月,世界科协北京中心成立,以及次年8月,中心邀请亚、非、拉美、大洋四大洲44个国家和地区的367位科学家到北京参加北京科学讨论会,李四光都到会作了讲话。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支持与关怀下,为促进中国科学界与国际科学界的交流和增进友谊做出了贡献。
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决定成立地质部,李四光被任命为部长。
  1951年3月6日,由李四光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各直属工业部和各大区工业部三十多位代表参加的座谈会,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在做些什么和能做些什么,并恳切希望各位向科学院提出意见和建议。与此相应,中国科学院也派人参加各部、各地方的相关会议,了解对方的要求和问题。根据问题性质,有的派人及时解决,有的列入计划研究解决。
1953年11月,地震工作委员会成立,李四光任主任委员,赵九章为副主任委员,分设地质、历史、建筑、综合四个组,分途工作,集中讨论,商定各地烈度区划情况。李四光还多次参加讨论会。1955年李四光辞去地震工作委员会主任,由竺可桢副院长继任。但他直到晚年还关怀地震预报工作。
1954年,李四光在地质部普查委员会设立了第二办公室,专门负责铀矿资源调查工作。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主席召开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听取李四光、刘杰(当时任地质部副部长)、钱三强汇报。这次会议是中央对中国原子核科学研究和核工业发展作出战略决策的历史性会议。
1958年8月中国科学院原子核科学委员会(简称“核委”)及下属的同位素应用委员会成立,李四光被任为核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的石油工业起步晚,调查的地区很少,中外学者对中国石油资源抱有希望的人也很少。新中国成立后,在重工业部下设有石油局。当时海上被美帝国主义封锁,油源紧缺,是靠人造石油还是靠天然石油解决难关,成为国家领导人关切的问题。1953年底,毛泽东、周恩来为此向李四光征询意见,李四光明确表示他认为中国的天然石油资源很有希望,需要加强勘探力量展开工作。
1954年12月国务院决定除石油总局继续加强勘探工作外,由地质部、中国科学院分别担任石油和天然气的普查和科研工作。1956年石油局已改为石油工业部。3月,地质部、石油工业部、中国科学院联合成立全国石油地质委员会,作为石油普查勘探的咨询机构,李四光为主任委员。
  李四光对中国铀矿和石油的预见,来源于他多年来创造性地运用地质力学对中国大地构造的研究。李四光认为中国境内存在三条古老的受南北向挤压而成的纬向构造带:天山—阴山带,昆仑—秦岭带,南岭带。这类构造带中分布着多种金属矿床,其中也可能找到铀矿。他还认为,东亚大陆及其近海地区自中、新生代以来,普遍出现大致走向为北18—25°东的“新华夏系”构造,总体上呈现为三个凹陷带和与之相伴随的隆起带。凹陷带中,受到前述三条纬向构造带的阻隔,分成若干构造盆地:西边有海拉尔—巴音和硕盆地、陕北—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中间有松辽平原、华北平原、江汉平原,可能更南越过南岭指向广西北部湾;东边有鄂霍次克海、日本海、东海和南海东部的部分凹陷。在这些盆地和凹陷中,在古气候、古生物综合条件下均可能成为油气区,在局部构造条件适宜情况下,可能聚集成油田。他的这些战略性构思,经过广大铀矿地质和石油地质工作人员的实际勘探开发,得到了验证。
李四光自从就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接着又兼任地质部部长以来,还加上其他几处社会性职务(如科联、政协等),一直是以满腔热情投入工作。但使他仍然不能忘怀的是自己前几十年钟情创建的、发轫于中国大地的地质力学研究。五十年代,他除了发表有关政治性或工作指导性的文章外,几乎每年都有专业性学术论文发表,如《受了歪曲的亚洲大陆》、《地质构造的三重基本概念》、《旋卷构造及其他有关中国西北部大地构造体系复合问题》(简称旋卷构造及复合问题)、《莲花状构造》和《东西构造带与南北构造带》等。
1966年3月8日,邢台发生强烈地震,李四光出席了周总理当日召集的紧急会议。会后李四光亲自选派人员组织地震地质小组详细交代了任务和调查方法,连夜赶去灾区;并选择地点先后在两处打井孔安置地应力传感器测量装置,设置电台和专用电话,随时报告情况。李四光几乎天天守在办公室,把每天测得的地应力数据变化,绘成曲线图,分析研究,监视震情。周总理视察灾区归来后,每次召开会议听取各方面汇报,遇有意见不一时,都要李四光最后表示意见。李四光也每次根据监测结果和他对地质构造的思考提出看法,供周总理作决定。此后于4月22日,他不顾家人的劝阻,决定亲自去灾区视察,与派去当地的小组人员讨论研究可能的发展趋势,忙碌一整天才乘火车回到家。这次地震的发生使李四光感到负有责任,希望能在自己有生之年,把地震预报工作做出个结果来。
  1968年12月,周总理在一次会上向地质部到会人员说:李四光是一面旗帜,是辛亥革命的老同志,入党晚一些,政治上不是动动摇摇的,对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当时党中央正在准备召开第九次代表大会,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关怀下,李四光被推为参加“九大”的代表,并在1969年4月召开的“九大”上被选为中央委员。九届一中全会开过之后约一个多月,毛主席和李四光作过一次谈话,和他谈到宇宙、地球直到生物起源问题,要李四光提供他所研究的资料。李四光回家后,立即着手搜集资料,列出纲要,组织编写,于次年3月底,编成包括7章共约15万字、附60余幅图片的《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摘要(初稿)》,送给毛主席和周总理。
  1970年8月,党的九届二中全会在江西庐山举行,李四光出席了这次会议。在此前后,国家机关也有较大变动,地质部改为国家计委地质局,国家科委、全国科学技术协会与中国科学院合并,仍称中国科学院。李四光被任为国务院科教组组长和中国科学院党的核心小组第一副组长。在此之后,他除仍关心地震、石油等工作外,还很关注京津地区的地热开发情况。
  1971年4月29日,他终因动脉瘤破裂不幸去世。终年82岁。
  18年后,1989年10月26日,全国政协、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和地质矿产部联合举行纪念李四光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会上,当时任科协主席的钱学森,以《光辉的旗帜》为题,介绍了李四光的生平业绩。国家主席杨尚昆发表了《学习李四光》的讲话。他着重指出:“李四光的一生不仅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科学遗产,而且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他始终不渝的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忠于共产党、忠于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尚情操;振兴中华、造福人民的宏大志气;正直诚实、自强刚毅的优良品质;谦虚严谨、求实创新的科学作风;身教言传、诲人不倦的师表风范;奋斗不息、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他的精神鼓舞着我国几代人献身于光荣而豪迈的地质事业以及整个科技事业。”
李四光在学术上的贡献
李四光在学术上的贡献主要有:古生物科的鉴定方法、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发现和地质力学的创立。,是保存在地层中的一种微小的古代生物遗体。通过对的种属鉴定,可以较为准确地划分含煤的石炭二迭纪地层的先后顺序,为寻找和开发煤炭资源提供依据。
第四纪冰川,是在地球最新的一个地质年代内,大部地区多次发生的冰川活动的总称。中国曾否有过第四纪冰川?对研究我国的第四纪地质和地貌,以及解决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是一个关键问题。长期以来,许多中外学者认为中国无第四纪冰川可言。李四光在20年代到30年代,在大同盆地、太行山麓以及庐山等地,发现了大量冰川证据,经过长时间的考察研究,确认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并最终得到国际科学家的公认。
李四光凝注心血最多的,是他创立的地质力学。这门地质学的边缘学科,主要运用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的各种构造体系和构造型式,进而追索地壳运动的起源,探讨解决地壳运动问题的途径。通过这些研究,对矿产的分布规律、工程地质、地震地质等方面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李四光穷40余年之力创立的地质力学,不仅是他自己的重大理论建树,更重要的是,他运用地质力学理论指导了全国地质普查的战略选区工作,对我国东部油田的发现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四纪冰川
李四光是我国第四纪冰川学研究的奠基人。1921年在太行山东麓和大同盆地首次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30年代在长江中下游庐山、黄山、九华山、天目山等地发现了各类冰蚀、冰碛地形和冰碛物,撰写了经典名著《冰期之庐山》,划分了四次冰期和三次间冰期,为中国第四纪冰川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并得到国内外同行积极评价。40年代考察了川东、鄂西、湘西、桂北和贵州高原等地,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论述冰川遗迹和冰期划分的论著。50年代在北京西山地区鉴定了多处冰川遗迹,并在60年代初亲自规划和主持全国的第四纪冰川研究工作。随后又发表专文,指明古冰川应提出三项必不可少的冰流侵蚀、堆积和冰缘证据和一项反应寒冷气候的动植物证据来加以验证,并倡导第四纪冰川研究要结合生产建设,为国民经济服务。在他最后一部著作《天文、地质、古生物》中,在行星地球的层次上形成了有关“地球系统”的科学思想,纵述了地质史上的“三大冰期”,探讨了有关冰川和冰期的起源问题,认为它与地壳运动相联系,与地球轨道变化有关系,是由一些非周期性和周期性的因素复合起来决定的。该书还强调,第四纪大冰期内的冷暖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而且对人类发生发展和地质环境演变有着深刻的影响。
研究第四纪冰川的意义
中国是否有第四纪冰川,对研究我国第四纪地质地貌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对于解决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有关问题也很重要。在农业生产建设实践中,对兴修水利、发展灌溉、防止水旱灾害,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发展山区经济,改良土壤,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冰川泥砾的渗透小,对蓄水储水能起到良好的保水作用,在拦河筑坝、修建水库的设计工作和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对与冰流作用有关的沉积物的分布,如果不加以详细的调查、研究和慎重的处理,就回造成很大的损失。如本来某些坝址具有渗透率很低的的冰川泥砾,如果不认识它,错以为它是古河床沉积,因而把它挖掉了,再用人工把它填上,结果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在矿产资源的勘探中,尤其是在山地工作中和某些地区的钻探工作方面,如果对第四纪冰川流行的事实不加以考虑,就会给工作带来很大的损失。至于冰川沉积物中含有矿砂的勘探和根据冰川流行的踪迹去追索砂矿的来源,直到凭借这些依据找到原生矿床的产地,都是很重要的。
同时,第四纪冰川的研究,也是与研究古生物变化、人类起源相关的重要课题。
为我国甩掉贫油帽子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李四光早在三十年代,就预言中国东部新华夏系沉降带中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建国初期,做为新中国的第一任地质部长和全国石油地质工作委员会主任,在地质学界中国贫油论烟嚣尘上的氛围中,他正确回答了中央关于走天然石油道路,还是走人工道路的垂询。他根据多年潜心研究,提出扭动构造体系控油理论和战略、战役、战术找油工作的七个步骤,坚信不论海相或陆相,只要有适宜的地质条件便可以形成丰富石油。据此,他率先提出进行华北平原和松辽平原摸底工作,大胆建议并实施了我国石油地质工作战略东移的重大决策,为我国东部大庆等一系列大型油气田的发现铺平了道路。发现大庆油田之后,指挥石油队伍南下,沿新华夏系沉降带向华北、江汉和北部湾推进,相继发现了胜利、大港和江汉等油田。在战术找油田方面,他亲自选定华北、江汉平原的突破点和关键井位并打出高产油流。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当时石油资源匮乏的问题。他还十分注重和经常指导大西北、苏北乃至西藏等地的找油工作,派出柴达木石油调查队伍并发现了冷湖油田;他力主在塔里木盆地寻找古生代油田和向浅海进军,皆取得重大突破。
为我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
李四光早就预见到新中国的国防和经济建设需要铀矿资源。回国时,他克服重重困难从英国带回了一台伽玛仪,为后来寻找铀矿发挥了重要作用。1955年1月15日,毛主席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研究发展原子能事业的问题,拉开了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序幕。在这次会议上,李四光和刘杰、钱三强一起作了工作汇报。50-60年代,李四光一直关心着铀矿地质的开展,多次听取找铀队伍汇报、指导工作。他根据地质力学理论,对找铀前景持乐观态度,指出:一是要找富集带,二是要便于开采。……在我国主要是在几个东西带上。
实践证实了李四光的预测。尤其南岭带的一些铀矿床以规模大、品位高、易开采著称全国。李四光在强调构造规律的研究时提出:关键要把对构造规律的研究与辐射测量结合起来。遵循李四光的思路,覃慕陶、吴磊伯等经过艰苦工作,找到了211特大型铀矿床。到二五末,我国已发现一系列铀矿床,铀产量已能保证我国核工业发展需要。四十多年来核工业的成就令世人瞩目。他身为原子能委员会主席,为我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
地质力学理论
“一切构造形迹都是成群发生的。每一群构造形迹和其他有成生联系的构造形迹群,往往个别形成构造带。构造带与构造带之间,有时存在着构造形迹不甚显著的地块,它们和围绕它们的或半围绕它们的构造带,形成一个整体,构成统一的构造体系。简单扼要地说,构造体系是许多不同形态、不同性质、不同等级和不同序次,但具有成生联系的各项结构要素所组成的构造带以及它们之间所夹的岩块或地块组合而成的总体。”
————李四光
地质力学是我国科学家创立的有重要影响的大地构造理论,是李四光一生心血的结晶。她为寻找我国紧缺的重要矿产资源和解决国家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发挥了关键作用。
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源于他研究中国石炭棗二叠纪海水进退。1926年,《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的发表是李四光地质力学研究的第一个里程碑,李四光地质力学研究的萌芽吸收了当时国际先进地质学家的思想营养。他根据中国和东亚的地质构造特点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的地质理论。四十年代初,李四光率先将力学引入地质构造的分析,发表了《地质力学之基础与方法》,地质力学理论已具雏型。1962年《地质力学概论》的完稿是他对地质力学理论的总结,并对地质力学的工作方法进行了阐述和说明。地质力学理论的核心是构造体系的思想,它在地球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仍闪烁着光芒。
地震地质学
地震是最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李四光一直很重视对地震的研究,早在1955年就专门论述了中国西北活动性构造体系与地震带分布的关系。李四光认为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它的发生是有个过程的,因而也是可以预报的,重点在研究地应力作用过程。为此,要认真开展地震地质工作,建立地震预测试验中心站,加强仪器研制,突破方法关。建立一支机动灵活的“野战部队”,在研究活动构造体系的基础上,划分危险区,用不同方法测量地应力的集中、强化、释放的过程,是解决地震预报的一条比较可靠的途径。1966年邢台地震发生后,他根据发震构造新华夏系一脉相承的特点和地震迁移的规律,并结合地应力观测结果,分析了地应力集中和加强的趋势,认为震源带有可能向东北方向发展,并指出要密切注意河间、沧县和深县一带的动向。果然1967年3月河间发生了强震。
对地震的关注
1968年冬天的一个深夜,有关方面向国务院报告,当天清晨7时某地将发生7级地震,周总理紧急找到李四光…… 1968年冬天的一个深夜,周总理紧急找他,说有关方面向国务院报告,当天清晨7时某地将发生7级地震,请国务院批准立即通知居民搬到室外去住。周总理问:“李老,你的看法怎样,真是这么急吗?”李四光马上给当地的一些地应力观察站打电话了解情况,根据无异常变化的反映及自己的分析判断,对周总理说明不必发警报。后来的事实证明了李四光的判断:该地没有发生强烈地震。 李四光晚年仍极大地关注地震研究。他经常分析大量的观察资料,还冒着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多次深入实地考察地震的预兆。逝世的前一天,他还恳切地对医生说:“只要再给我半年时间,地震预报的探索工作就会看到结果的。”
一生的思想转变
李四光一生经历了中国社会几次大的变革。留学日本时,他加入了同盟会,成为一个革命者,辛亥革命后,他步入政坛,先后担任湖北军政府和国民政府的要职。辛亥革命的经历,使他得出应以科学来改变旧中国面貌的结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这种“科学救国”的理想已是难以实现的幻想。北洋政府时期,军阀之间混战不已,没有一个管老百姓的死活。李四光曾化名在报上发表过一些讽刺、责骂的文章。南京政府时期,他亲眼看到国民党的腐败和对科学的不重视,看到爱国青年仍然受到追捕迫害。1933年,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兼“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总干事杨铨被特务暗杀,李四光非常气愤,把刚鉴定出来的一个古生物化石新属以杨铨的名字来命名,用这种科学家特有的方式表示纪念与抗议。鉴于李四光在学术界和教育界的地位,蒋介石多次表示要其出任教育部长、大学校长或驻英大使,都被他拒绝。
[推荐书目]
《李四光》,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社
〈〈李四光〉〉,胡立敏编著,团结出版社,1999年版(共15张PPT)
第21课
“地质之光”李四光
课程标准:杰出的科学家
(1)了解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等科学家的主要事迹,认识他们对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
我父亲原名李仲揆,他14岁报考学堂时买了一张表格要填,慌张中把十四写在了姓名栏里,按规定不得涂改,再买表格要花钱,于是就把“十”改成李,四字不好改,正好看到墙上一块匾“光被四春”,就加了个光字,于是就成了现在的名字。我们最早姓“库”,由于家境贫寒,从蒙古地区讨饭流落至湖北黄冈,所以我们的出生地是黄冈。曾祖父即是蒙古族人,家谱上是‘库里家族’。”
李四光的女婿邹承鲁院士
李四光先生的独生女——李林,博士、教授、中科院院士。 
我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一家三院士
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
一、早年经历颇具传奇色彩的李四光
晚清时期:1889-1911年
1、出身贫寒家庭,幼年就读私塾
2、少年独闯武汉,考入武昌学堂
3、学习成绩优异,派往日本留学
4、接受革命思想,成同盟会会员
5、学习造船归国,赐与工科进士
民国时期:1911年之后
6、在湖北军政府,任实业部部长
7、后袁世凯上台,辞官留学英国
8、学习采矿地质,获得硕士学位
9、回国受聘北大,担任地质教授
10、南京地质所长,中国地质会长
1905年,年仅16岁的李四光在日本宣誓加入同盟会,成为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孙中山赞赏李四光的志向,勉励他:“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一、早年经历颇具传奇色彩的李四光
二、科学贡献:第四纪冰川与地质力学
1、研究冰川打破洋神话,确立中国第四纪冰川
2、创立新理论“地质力学”,研究我国地质结构
第四纪冰川
有过几次冰川期,学者意见不一致, 不过距今最近的一次冰川期,科学家们称它为第四纪冰川。新生代第四纪大冰川期,距今约200万年。
第四纪冰川是地球史上最近一次大冰川期。冰川的发生是极地或高山地区沿地面运动的巨大冰体。由降落在雪线以上的大量积雪,在重力和巨大压力下形成,冰川从源头处得到大量的冰补给,而这些冰融化得很慢,冰川本身就发育得又宽又深,往下流到高温处,冰补给少了,冰川也愈来愈小,直到冰的融化量和上游的补给量互相抵消。一般冰川为舌状,冰川面往往高低不平,有的地方有深的裂口,即冰隙。冰川可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两大类。第四纪时欧洲阿尔卑期山山岳冰川至少有5次扩张。在我国,据李四光研究,相应地出现了鄱阳、大姑、庐山与大理4个亚冰期。现代冰川覆盖总面积约为163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11%。我国的现代冰川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北坡)、昆仑山、天山、祁连山和横断山脉的一些高峰区,总面积约57069平方公里。
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研究,始于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 李四光在1921年即已在山西大同及河北太行山东麓发现了冰川漂砾,识别出冰川流动形成的擦痕。30年代,他又在江西庐山发现冰川沉积物,在鄱阳湖边发现具冰川擦痕的羊背石;
并在安徽黄山发现U形谷削壁上的擦痕,在该山后海发现具擦痕的漂砾。
冰川的出现对全球气候和生物发展的影响很大,特别是第四纪冰川,直接作用于人类的生存环境,研究和确认第四纪冰川既有特殊的理论意义也有普遍的现时意义,因此一直吸引着人们为此付出不懈的努力。
李四光与地质力学
本世纪20年代,地质学家李四光在我国和世界上首创了地质力学。地质力学是介于地质学和力学之间的新兴边缘科学。地质力学理论认为,地壳上任何一种构造形迹,都反映了地应力的作用。这种地应力作用是研究地质力学、分析构造形迹特征以及它们之间内在联系的基础。李四光运用地质力学的原理,从运动的观点分析研究地壳构造与地壳运动的现象,探索地壳构造、地壳运动及矿产分布的规律,建立了"构造体系"这一地质力学的基本概念。从而开创了地质科学的新局面,使地质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例如,李四光根据地质力学的原理,分析我国东部地区地质构造特点,认为整个新华夏体系就是"多字型构造体系",它的三个沉降带既生油又储油,具有广阔的找油远景。从理论上否定了"中国贫油"论。后来大庆、胜利、大港、华北等大型油田的相继发现,完全证实了他的科学预见。地质力学研究各种类型构造体系的工作,对研究外生和内生矿产的形成和分布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地质力学认为,对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找矿和解决其它地质问题的关键。
此外,李四光还把地质力学应用于地震地质工作方面,强调在研究地质构造活动性的基础上,观测地应力的变化,为实现地震预报指明了方向。
第四纪冰川遗迹
考察第四纪冰川
一、早年经历颇具传奇色彩的李四光
二、科学贡献:第四纪冰川与地质力学
三、甩掉贫油帽子为社会主义做出贡献
1、冲破阻挠辗转回国,受命组建地质机构
2、新中国成立地质部,欣然担任首任部长
3、根据研究接受重托,中国东部普查石油
4、大型油田相继发现,打破中国“贫油国”论
5、地质力学得到证明,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
1952年起担任新中国地质部首任部长的李四光,为摘掉“中国贫油”的帽子作出了杰出贡献
李四光蜡像
1964年,毛泽东亲切会见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
亲赴野外进行地质考察的李四光
素称地大物博的中国,在1956年以前,长期被外国人宣布为贫油国,占世界人口1/4的中国人靠“洋油”过日子 。是地质学家李四光(1889─1971)首创的地质力学,打开了中国石油宝藏的大门,甩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使中国进入世界产油大国的行列。
新中国建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地质部部长等重要职务,为我国的科学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李四光的最大贡献是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以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现象,探索地质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从理论上推翻了中国贫油的结论,肯定中国具有良好的储油条件。1956年,他亲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时间里,先后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江汉等油田,为中国石油工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李四光热爱祖国,跑遍全国山山水水,为开发和建设国家贡献一生。早在20年代,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他到过太行山麓、大同盆地,上庐山、黄山,先后发现了第四纪冰川的遗迹,推翻了国际上许多冰川学权威断言中国无第四纪冰川的错误结论,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 他在逝世前,还把地质力学理论用于地震研究,首创了观测地应力变化和预报地震的有效方法,为我国地震研究奠定了基础。